三白扶正汤 【方源】 《三白扶正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6例》[吴正国,等.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7):17]。 【组成】 白英、白背叶根各15g,白马骨根、茯苓各9g,五味子、炙甘草各6g,党参12g。 每日1剂,水煎服,30天为1个疗程,可连服两个疗程。 【功效】 疏肝健脾,益气扶正。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张某,男,26岁,1999年6月1日初诊。 主诉:腹胀,体倦乏力,纳呆,头晕目眩,胸胁满闷3年余。 病史:患乙肝多年,经多家医院求医,曾用干扰素、转移因子和其他保肝药物,并运用中药(不详)治疗,疗效甚微。 检查:腹胀纳呆,精神抑郁,大便溏薄,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虚无力。乙肝五项:HBsAg(+),HBeAg(+)。肝功能:ALT 90μmol/L。 中医诊断:腹胀(肝郁脾虚)。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治则:疏肝健脾,益气扶正。 方药:三白扶正汤加陈皮、柴胡各9g,黄芪20g,白术、薏苡仁各12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0剂后肝功能已降至正常范围,症状明显好转,效不更方,继续服15剂。 三诊:HBsAg(-),HBeAg(-),症状消失,精神舒畅,上方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语】 三白扶正汤中白英、白背叶根、白马骨根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清热解毒能祛除疫毒之邪,祛风利湿能驱除胶固之湿邪。茯苓、党参、炙甘草补脾益气,正合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乙肝丸 【方源】 《自拟乙肝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体会》[章淇江,等.新疆中医药,2003,21(5):35-36]。 【组成】 柴胡、炒川楝子各12g,丹参18g,石见穿、黄精、金钱草、薏苡仁各30g,鸡内金、土鳖虫、红花各10g,桃仁、莱菔子、鳖甲各15g、五味子、蚂蚁各9g,大黄6g。 胁痛加姜黄、郁金、延胡索;胸闷加枳壳、瓜萎皮;纳差加山楂、白豆蔻;失眠加合欢皮、酸枣仁。 【功效】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努某,男,48岁,维吾尔族,阿克苏市人,银行职员,1996年4月6日就诊。 主诉:时感胁腹胀满不舒,纳差10余年。 病史:乙型肝炎病史11年,经治疗后,基本痊愈,多次肝功能检查:HBsAg(+),抗-HBe(+),抗-HBc(+)。 检查:面色晦暗,面及手背部老年斑颜色黑褐,面容消瘦,胁腹胀满,纳差,大便时干时溏,脉滑无力,舌体小,质暗,苔少。B超:肝脾肿大,肝胁下4cm,质硬,无压痛,表面光滑。肝功能:ALT 408U/L,AST 376U/L,A/G<1。乙肝五项:HBsAg(+),抗-HBe(+),抗-HBc(+)。 中医诊断:腹胀。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解毒。 方药:乙肝丸6剂,每日1剂,水煎2次混匀,早中晚各口服150ml。忌烟酒、生冷辛辣。 二诊:药尽,患者感觉胃部不适,时伴呕恶,遂以上方制水丸吞服,每次口服60粒(相当于生药6g),每日3次,45天为1个疗程。 三诊:两个疗程后,患者精神好转,胁痛腹胀减轻,饮食有增,二便调,舌质淡,苔薄,脉弦。B超:肝脏质地变软,肝胁下3cm。肝功能改善,ALT 56U/L,AST 43U/L。仍以前方前法继续,共服8个疗程,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按语】 乙型肝炎多由肝失条达,气机失常,湿热邪毒侵蚀机体而成。在治疗肝病的过程中,应始终遵循肝主疏泄,喜条达,“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乙癸同源”,“肝体阴而用阳”等理论,根据肝病的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而处方用药。本方中金钱草、石见穿、柴胡、川楝子疏肝解郁利胆;莱菔子、薏苡仁利湿和胃;黄精益气补虚;丹参、土鳖虫、桃仁、红花、鳖甲、大黄、鸡内金行瘀活血,消积软坚,清热解毒。
解毒祛湿活血益气汤 【方源】 《解毒祛湿活血益气汤治疗乙型肝炎30例》[马长林.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8,12(1):27-28]。 【组成】 党参30g,黄芪30g,淫羊藿15g,仙茅根15g,黄柏15g,龙胆草15g,板蓝根30g,白花蛇舌草30g,茵陈15g,土茯苓30g,何首乌15g,当归10g,丹参20g,红花4g,黄精10g,虎杖10g,半枝莲10g。 肝区疼痛较重加延胡索、郁金,腹胀饮食不佳或排便不爽者加莱菔子、焦三仙,肝脾肿大者加鳖甲、龟甲、桃仁,正气不足者党参改为红参。 每日1剂,水煎服,20天为1个疗程。 【功效】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祛湿。主治乙型肝炎。 【验案】 马某,男,40岁,干部,1994年4月10日初诊。 主诉:胸胁胀满隐痛,疲乏无力进行性加重4年。 病史:患者4年前在体检时发现患有乙型肝炎,几年来口服中、西、藏药治疗未见疗效。 检查:两肋胀满隐痛,疲乏无力,纳呆,便溏,口干苦而黏,时有恶心欲吐,面色灰暗,苔白腻,脉细紧。肝大,肋下3cm,质软触痛,脾肿大。肝功能:ALT>400U/L,TTT 30U,TBIL 308μmol/L。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B超:肝大肋下3cm,脾肿大,弥漫性肝病。 中医诊断:肝着(气滞血瘀,寒湿困脾)。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祛湿。 方药:解毒祛湿活血益气汤加减。柴胡15g,延胡索15g,黄芪30g,藏红花4g,丹参20g,茯苓30g,板蓝根30g,白花蛇舌草30g,白术15g,黄柏10g,当归10g,何首乌10g,鳖甲30g,龟甲30g,甘草10g,肉桂10g,淫羊藿15g,乌梅10g。 二诊:服药10剂后症状有所减轻,继服上方。 三诊:再服10剂症状明显好转,胸胁胀满隐痛缓解,精神饮食好转,大便如常。B超检查肝脾肿大明显好转。前方去鳖甲、龟甲,加党参、白芍、虎杖、仙茅根、五味子继服20剂。 四诊:20剂后,诸症消失,复查乙肝五项均正常,B超第二次复查肝脾肿大消失。出院后半年随访,肝功能及乙肝五项指标均正常。 【按语】 解毒祛湿活血益气汤具有提高免疫功能,增强免疫能力,抑制病毒,改善肝脏血液循环,抗肝脏纤维化,促进肝细胞的修复,改善肝脏功能的作用,最终达到提高机体免疫机能,祛除病毒的目的。
六芍白虎汤 【方源】 《六芍白虎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20例》[胡晓风.中国乡村医药,1999,6(8):9-10]。 【组成】 六月雪30g,赤芍15g,白花蛇舌草30g,虎杖15g,败酱草15g,蒲公英15g。 脾胃虚弱,症见乏力、便溏者加黄芪、白术。有黄疸者加茵陈。 两个月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每月复查1次肝功能及乙肝五项。 【功效】 疏肝活血,清化湿毒。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黄某,男,32岁,农民,1995年4月8日初诊。 主诉:胸胁疼痛,食欲不振1年余,乏力,便溏3天。 病史:有乙型肝炎病史1年2个月。 检查:舌质红,苔黄腻,脉弦。肝右肋下2cm,质中,有触痛,脾未触及。肝功能:ALT 171U/L,AST 97U/L。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 中医诊断:肝着(湿热瘀毒蕴结)。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治则:疏肝活血,清化湿毒,佐以健脾。 方药:六月雪30g,赤芍15g,白花蛇舌草30g,虎杖10g,败酱草15g,蒲公英15g,黄芪50g,白术10g。每日1剂。 二诊:服药10余剂后,右胁疼痛减轻,便溏等症状好转。继服上方。 三诊:服药1个疗程后诸症消失,肝功能复查正常。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均转阴。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 六芍白虎汤重用六月雪疏肝活血,健脾利湿,且与赤芍、虎杖配伍共同起到疏肝活血,祛瘀止痛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此三味药有改善肝脏微循环和增加肝脏血流量,保护肝细胞和促进肝细胞再生,抗肝纤维化,调节免疫功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改善肝功能的作用。虎杖还有利湿解毒的作用;白花蛇舌草、败酱草、蒲公英均有清热解毒作用,使邪毒去则正气安。
疏肝健脾解毒汤 【方源】 《疏肝健脾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9例》[范江勇.湖北中医杂志,1999,21(4):169]。 【组成】 柴胡、虎杖各15g,赤芍、白芍、当归、茯苓、白术、板蓝根各10g,甘草6g,生姜3g,大枣3枚。 湿热困阻,疫毒深伏者酌加薏苡仁、茵陈、金银花、败酱草;肝郁气滞者酌加郁金、枳壳、佛手等;气虚者酌加黄芪、太子参等;阴虚者酌加玄参、旱莲草等;血热者加丹皮、生地;病情迁延日久,肝功能损害严重者酌加太子参、五味子、乌梅等。 每日1剂,分2次口服,6周为1个疗程,一般服药2~4个疗程。同时嘱患者禁食辛辣、烟酒,多食水果、蔬菜及有营养的清淡食品,注意休息。 【功效】 调和肝脾,清解热毒。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王某,男,29岁。 主诉:胸胁痛,乏力,口干口苦,头晕年余。 病史:体检时发现HBsAg(+),HBeAg(+),抗-HBe(+),TBIL 30μmol/L,ALT 96U/L。B超检查肝大2cm,内部回声光点粗密不匀。 检查:便干溺黄,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细滑。 中医诊断:肝着(肝郁脾虚)。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治则:疏肝解郁,清热解毒。 方药:入院后除用西药对症支持治疗外,中药以疏肝健脾解毒汤加茵陈30g,枳壳、佛手各10g。每日1剂,分2次口服。 二诊:1个疗程后症状好转,肝功能恢复正常,出院并坚持门诊治疗。 三诊:两个月后肝功能检查:ALT 26U/L。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e(-)。又继续服药。 四诊:两个月后,复查乙肝五项:HBeAg(-),抗-HBe(-)。B超结果无异常。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 疏肝健脾解毒汤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兼有调和肝脾,清解热毒的功能,可迅速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机体和肝脏本身功能的调整和恢复,具有抑制乙肝病毒的作用,对恢复肝功能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有明显的效果。
(1)赤豆燕麦粥:燕麦片100克,赤小豆50克。将赤小豆去杂,洗净,放锅内,加水适量,煮至赤小豆熟烂开花,下入燕麦片搅匀即成。早晚餐食用。具有健脾利水,降糖减肥的功效。适用于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脂肪肝。 (2)赤小豆补脾粥:赤小豆60克,山药50克,芡实、薏苡仁、莲子各25克,大枣15枚,糯米80克,白糖适量。将赤小豆、山药、芡实、薏苡仁、莲子、大枣、糯米淘洗干净,一同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转小火煮熟烂,调入白糖,稍煮即成。每日早、晚分食。具有健脾护肝,滋阴补虚的功效。适用于脂肪肝等。 (3)赤小豆高粱米粥:赤小豆120克,高粱米100克。将高粱米、赤小豆淘洗干净,一同放入高压锅内,倒入适量清水,盖上盖儿,置大火上,水沸后,盖上阀,转微火继续煮25分钟即成。每日早、晚分食。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功效。适用于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等。 (4)大蒜粥:紫皮大蒜头50克,陈粟米100克。将紫皮大蒜头除去外皮,洗净后切碎,剁成蒜茸。将陈粟米淘洗净,放入沙锅,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煮至粟米酥烂稠熟、粥将成时调入紫皮大蒜茸,拌和均匀即成。早、晚餐食用。具有行气除浊,降脂护肝的功效。适用于脂肪肝。 (5)冬瓜薏苡仁粥:冬瓜(连皮)500克,薏苡仁100克,精盐适量。将薏苡仁用清水浸泡20分钟。冬瓜洗净,连皮切成块状,同放沙锅内,加清水适量,煮至薏苡仁熟烂,加入精盐,拌匀即成。上、下午分食。具有健脾清热,利湿减肥的功效。适用于脂肪肝、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 (6)冬瓜玉米粥:新鲜连皮冬瓜200克,玉米面100克。将新鲜连皮冬瓜洗净,切块,放入沙锅内,加适量清水,撒入玉米面,以小火煮粥,煮至瓜烂粥熟即成。早晚餐食用。具有清热利尿,祛淤减肥的功效。适用于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病。 (7)海带黑豆大枣粥:海带30克,黑豆粉50克,大枣15枚。将海带放入米泔水中浸泡6~8小时,捞出,洗净,切成小片状,备用。将大枣洗净,放入沙锅,加适量水,煎煮30分钟,加海带片、黑豆粉,拌和均匀,改用小火煮10分钟即成。早、晚餐食用。具有滋补肝肾,护肝降脂的功效。适用于脂肪肝。 (8)花生大枣粥:花生50克,大枣15枚,粟米100克,红糖10克。将花生拣去杂质,剔除有芽头以及已有黄霉斑的花生米,洗净,晒干或烘干,入锅,小火翻炒至熟,研成细末状。将大枣洗净,放入清水中浸泡片刻与淘洗干净的粟米同入沙锅,加适量水,大火煮沸,改用小火煮至粟米酥烂,粥将成时调入花生细末及红糖,拌和均匀即成。早、晚餐食用。具有解毒化痰,补虚降脂的功效。适用于脂肪肝。 (9)黄豆粥:黄豆50克,粟米100克。将黄豆洗净,放入清水中浸泡过夜,次日淘洗干净。将粟米淘洗净,与黄豆同入沙锅,加足量清水,大火煮沸后,用小火煮至黄豆酥烂为度。早、晚餐食用。具有健脾宽中,活血通脉,降肝脂的功效。适用于脂肪肝。
补肾解毒方 【方源】 《补肾柔肝解毒法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李恩庆,等.四川中医,2005,23(4):51-52]。 【组成】 熟地20g,山茱萸10g,白芍15g,茵陈20g,虎杖10g,大黄10g,丹参20g。 每日1剂,文火水煎温服。 【功效】 补肾解毒,疏肝活血。主治乙型肝炎。 【验案】 王某,男,18岁,学生,2000年11月15日初诊。 主诉:腹胀,肝区不适6年。 病史:6年前因饮食不洁,致脘腹胀满,胃纳差,当时到当地医院诊治,检查肝功能异常,ALT 75U/L。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诊断为“乙型肝炎”。服用肌苷片、ATP片及中药护肝片等治疗,时好时坏,病情不稳定。 检查:面色萎黄,脘腹胀满,性情急躁,胃纳差,小便黄,舌淡红,苔黄,脉弦细。 中医诊断:腹胀(肾虚肝郁夹湿热)。 西医诊断:乙型肝炎。 治则:补肾柔肝解毒。 方药:熟地10g,山茱萸10g,白芍15g,茵陈20g,虎杖10g,大黄10g,丹参20g,白花蛇舌草30g,连翘20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用20剂后,面色较前转红润,唯食后胃脘稍有不适,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守上方加陈皮10g,继服10剂。 三诊:继服10剂后,腹胀消失,食欲转旺,二便通利,查肝功能及乙肝五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 补肾解毒方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若病情处于急性活动期,湿热较重,或肝郁较甚,首先以解毒利湿,疏肝解郁为主,待病情稳定,补肾与解毒合用,巩固远期疗效。 方中熟地、山茱萸为历代补肾方之基本结构,为补肾之主药,补肾填精以固其本。白芍补血柔肝,补肝之体以和肝之用,肝血与肾精相互转化,肝之体全赖肾水涵养,欲养肝之体,必滋肾阴,肝体得养,肝用乃畅,体用平衡,肝病乃愈,是为治本之图。茵陈、虎杖、大黄清除湿热毒邪,利胆清肝;茵陈能减轻肝细胞变性及坏死的病理过程,且大黄与丹参相伍具有活血之功。丹参有祛瘀生新,改善肝内微循环,防止肝纤维化,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有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且可促进白蛋白合成,降低球蛋白及抑制纤维化。诸药合用,可减轻或阻止肝损害,有防治乙型肝炎的作用,可有效地阻止肝纤维化的进程,使乙型肝炎患者临床体征及肝功能明显改善。
女贞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的干燥成熟果实。它味甘苦,性平。有滋补肝肾,强腰膝,明耳目的功效。主治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耳鸣、头发早白、腰膝酸软、老年习惯性便秘等病症。 女贞子含女贞子苷、齐墩果酸、乙酰齐墩果酸、甘露醇、乌索酸、油酸、棕榈酸、多糖及挥发油、微量元素等成分。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女贞子可降血脂。有学者给家兔每天灌服含胆固醇的猪油,45天后使血脂维持在13.8毫摩尔/升左右,然后喂食女贞子粗粉每天20克/只,治疗后30天血清胆固醇含量明显降低至10.7毫摩尔/升,并使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对实验性主动脉脂质斑的形成及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有削减作用。还有学者实验用鹌鹑,齐墩果酸剂量为30毫克/千克体重和60毫克/千克体重,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8周,发现齐墩果酸可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比值,能显著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 有学者给大白鼠皮下注射齐墩果酸100毫克/千克体重和50毫克/千克体重混悬剂连续6天,可使血清谷丙转氨酶降低,对四氯化碳诱发大鼠肝损伤亦有明显保护作用,促进肝细胞再生,尚有报道齐墩果酸可使肝内甘油三酯蓄积减少,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减轻,糖原蓄积增加,血糖γ球蛋白下降,超微结构可见肝细胞内线粒体肿胀与内质网囊泡变性减轻,肝组织间质炎症反应减弱。齐墩果酸20毫克/只皮下注射隔日1次,共4周,可使脑匀浆的酷氨酸水平较肝硬化对照组明显降低。实验表明,女贞子有较好的护肝降酶作用。女贞子生品、酒炙品、酒拌炒品、酒蒸品、清蒸品以及齐墩果酸溶液,均能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值。将齐墩果酸和不同炮制品进行比较,结果证明,除齐墩果酸降酶作用最强外,以齐墩果酸含量最高的酒蒸品降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能力最佳,保肝作用最强。 女贞子经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实验研究,无毒性反应,临床观察也无不良反应,药性平和,为制作药膳的甘凉清补的廉价之品。
养肝排毒汤 【方源】 《养肝排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张桂芝.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6(6):40]。 【组成】 黄芪30g,沙苑子30g,白芍15g,柴胡15g,黄芩20g,金钱草30g,三七10g,丹参20g,延胡索10g。 对于“大三阳”患者及ALT升高者加蒲公英30g,龙葵20g;有黄疸者加茵陈30g,板蓝根30g;对ALT恢复正常,“小三阳”患者,或单纯HBsAg阳性者,加山药30g,女贞子20g,大枣5枚。A/G异常及肝脾肿大者随汤剂加服冬虫夏草胶囊,每次1粒,每日3次,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 每日1剂,水煎服。每1个月化验肝功能1次,根据化验指标和临床症状更改药味。 【功效】 滋阴养肝,清热解毒。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赵某,男,37岁,司机。 主诉:胸脘痞闷乏力,劳累后肝区胀痛2年余。 病史:患乙型肝炎2年,时好时坏。 检查:口干,烦躁易怒,后背痛,舌边红,苔薄黄,脉弦细。肝功能:ALT 76U/L。乙肝五项:“大三阳”。 中医诊断:肝着(肝肾阴虚,肝郁气滞)。 西医诊断:乙型肝炎。 治则:滋阴养肝,疏肝解郁。 方药:养肝排毒汤加蒲公英30g,龙葵20g,沙参20g。 二诊:服药30剂,乙肝五项检查只有抗-HBc(+),又改方继服。 三诊:1个月后,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半年后随访未见异常。 【按语】 养肝排毒汤以黄芪、沙苑子、白芍益气养血,滋阴柔肝;柴胡、黄芩、金钱草疏肝调气,清热解毒,佐以三七、丹参、延胡索以活血化瘀通经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钱草能促进胆囊收缩,增加胆汁分泌,起到疏通及排泄作用,将肝的毒物(即湿热毒邪)排出体外;黄芪、沙苑子、白芍一类补气养血药则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方中选用黄芪配沙苑子,其目的是沙苑子可抑制黄芪的燥性,黄芪能抑制沙苑子的滋腻之性,两药相配,补中有清,清中有补,使肝脏得以濡养。
清肝解毒汤 【方源】 《清肝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32例》[陈鸿镰.江西中医药,2007,38(294):37-38]。 【组成】 黄芪、白花蛇舌草各30g,柴胡、白芍、栀子、郁金各10g,丹参、虎杖、白术、茯苓、赤芍、女贞子、矮地茶各15g,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2服。 【功效】 清肝解毒,益气活血,疏肝健脾,滋补肝肾。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林某,女,36岁,教师,2001年2月初诊。 主诉:脘腹胀满,神倦乏力,胁肋隐痛,不欲饮食月余。 检查:面色淡白,口苦欲恶,大便溏薄,日解2~3次,小便时黄,舌红润,苔白腻微黄,脉弦缓。肝功能:ALT 128U/L,AST 96U/L。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 中医诊断:腹胀(肝郁脾虚)。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治则:益气解毒,健脾疏肝。 方药:清肝解毒汤加苍术10g,陈皮10g,砂仁6g。每日1剂,连服12日。 二诊:精神改善,脘胀胁痛减轻,食欲增加,大便润,日解1次,小便淡黄,舌红润,苔薄白,脉弦缓。肝功能:ALT 74U/L,AST 63U/L。继予清肝解毒汤加薏苡仁30g,黄芩、山药各15g,连服10剂。 三诊:复检肝功能正常,又于原方基础上加太子参、桑寄生、杜仲等药,服20剂后再查肝功能正常,HBeAg弱阳性。嘱其带药两个月,以固疗效。停药3个月后复检肝功能正常,HBsAg(+),抗-HBe(+),HBV DNA(-)。 【按语】 清肝解毒汤中虎杖、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二药同起抗病毒作用;黄芪益气补脾扶正,现代药理证实黄芪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能诱生干扰素,增强抗病毒能力;丹参有保肝,护肝脏,活血化瘀,抗肝纤维化,调整免疫功能,中医学认为其补血活血功同四物,与黄芪同用其效更彰;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得黄芪健脾之功更强,可显著提高自身白蛋白和总蛋白的含量;柴胡疏肝透邪;郁金活血通络,疏肝解郁;白芍养血柔肝,补而不散;赤芍行血散瘀,泻肝凉血,散而不补,相辅相成;女贞子滋补肝肾,有保肝降酶作用;甘草调和诸药,有报道甘草具有促进肝细胞再生并可抑制纤维增生的作用;矮地茶清热利湿,保肝降酶。诸药合用,祛邪而不伤正,补虚而不留邪,共达清肝解毒,益气活血,疏肝健脾,滋补肝肾之功。
(1)菠菜蛋汤:菠菜200克,鸡蛋2个,精盐、味精各适量。将菠菜洗净,入锅内煸炒,加适量水,煮沸后打入鸡蛋,加精盐、味精调味。佐餐食用。具有保肝降脂的功效。适用于脂肪肝等。 (2)赤小豆鲤鱼汤:赤小豆150克,鲤鱼1条(约500克),玫瑰花6克。将鲤鱼活杀去肠杂,与另两味加适量水,共煮至烂熟。去花调味。分2~3次服食。具有保肝降脂的功效。适用于脂肪肝等。 (3)赤小豆鸭汤:青头鸭1只(约重1 000克),赤小豆250克,草果1个,葱白、生姜汁、精盐适量。将鸭宰杀,去毛及内脏,洗净。再将淘洗干净的赤小豆同草果一同装入鸭腹内,缝合后将鸭放入锅内,加适量水,用小火炖至鸭熟烂时,加适量葱白,精盐、生姜汁即成。空腹饮汤食用。具有健脾开胃,利尿消肿的功效。适用于脂肪肝。 (4)莼菜豆腐汤:莼菜200克,嫩豆腐400克,精盐、味精、生姜末、麻油各适量。将锅上火,加入清水适量,投入生姜末煮沸,放入切成片的豆腐,煮至豆腐浮起,立即捞出,再将洗净的莼菜投入汤内煮沸,加盐、味精,豆腐倒入汤中,淋入麻油即成。佐餐食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的功效。适用于高脂血症、脂肪肝、糖尿病等。 (5)冬瓜三豆汤:冬瓜250克,蚕豆100克,绿豆60克,白扁豆30克。将冬瓜洗净,去皮,切块,同蚕豆、绿豆、白扁豆一同放入沙锅中,加水适量煨煮1小时,取汤即成。每日早、晚分饮。具有健脾利湿,清暑消肿的功效。适用于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等。 (6)番茄山楂陈皮羹:熟番茄200克,山楂30克,陈皮10克。将山楂、陈皮分别洗净,山楂切成片(去子),陈皮切碎,同放入碗中,备用。将成熟番茄放入温水中浸泡片刻,反复洗净,连皮切碎,剁成番茄糊,待用。沙锅中加清水适量,调入山楂、陈皮,中火煮20分钟,加番茄糊,拌匀,改用小火煮10分钟,以湿淀粉勾兑成羹即成。早、晚餐分食。具有降脂减肥,通脉散淤,降脂保肝的功效。适用于脂肪肝。 (7)桂花甜橙羹:甜橙250克,白糖、湿淀粉、糖桂花各适量。将甜橙洗净,去皮、核,去筋,切成小丁。锅上火,加入清水、白糖煮沸,撇去浮沫,加入甜橙、糖桂花,用湿淀粉勾芡,起锅装碗即成。当点心食用。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适用于脂肪肝等。 (8)海带冬瓜汤:海带30克,冬瓜250克,虾皮15克。香菇15克,精盐、味精、麻油各适量。将海带用冷水浸泡2小时(其间可换水数次),洗净后切成菱形片,备用。虾皮、香菇分别用温开水浸泡,香菇切成两半,与虾皮同放入碗中,待用。将冬瓜去子,切去外皮,洗净后剖切成冬瓜块,待用。炒锅上火,加油烧至六成热,加入冬瓜块炒片刻,再加入虾皮、香菇、海带菱形片及适量清水,大火煮沸,改用小火煮10分钟,加精盐、味精,拌匀,再煮至沸,淋入麻油即成。佐餐食用。具有化痰去湿,软坚散结,祛脂减肥的功效。适用于脂肪肝。 (9)海鲜黄瓜汤:黄瓜150克,水发海参50克,海米50克,干贝50克,鲜汤300克,精盐、味精、葱姜汁、香菜、麻油各适量。将黄瓜洗净后对切为两大片,再切成薄片。水发海参顾长切成片。香菜梗切成段。炒锅上大火,加入鲜汤、精盐、黄酒、葱姜汁、味精烧沸,再加入海参、海米、干贝烧沸,用手勺撇去浮沫,加入黄瓜、香菜,淋上麻油,盛入汤碗中即成。佐餐食用。具有消食开胃的功效。适用于脂肪肝、高脂血症等。 (10)黑鱼冬瓜汤:黑鱼1条,冬瓜250克,葱、生姜、精盐、味精各适量。将黑鱼洗净,去鳞和肠杂,冬瓜切块,然后一起入锅煮,加调味品。分2次服食。具有保肝降脂的功效。适用于脂肪肝等。 (11)花生山楂核桃羹:花生50克,山楂30克,核桃仁30克,黑芝麻30克,红糖20克。将花生洗净、晾干,入锅,小火翻炒至熟、出香,备用。将黑芝麻拣净,入铁锅,微火炒香,待用。将核桃仁洗净,晒干或烘干。将山楂洗净,切片,去核后晒干或烘干,与花生、黑芝麻、核桃仁等拌和均匀,共研为细末,调入红糖即成。服食时将其放入碗中,用温开水调匀,隔水蒸至糊状即成。早、晚餐食用。具有滋补肝肾、活血化淤、利湿降脂的功效。适用于脂肪肝。 (12)脊骨海带汤:海带丝、动物脊骨、精盐、醋、味精、胡椒粉各适量。将海带丝洗净,先蒸一下。将动物脊骨炖汤,汤开后去浮沫,投入海带丝炖烂,加精盐、醋、味精、胡椒粉调味即成。食海带,饮汤。具有保肝降脂的功效。适用于脂肪肝等。 (13)绿豆冬瓜汤:绿豆300克,冬瓜1 000克,鲜汤500克,生姜、葱结、精盐各适量。将锅洗净上火,倒入鲜汤烧沸,撇去泡沫。生姜洗净,拍破放入锅内,葱去根须,洗净,挽成结入锅。绿豆淘洗干净后放入汤锅,中火煨煮1小时。冬瓜去皮、瓤,洗净,切块,投入绿豆汤锅内,煮至软而不烂,调入适量精盐即成。佐餐食用。具有清热消暑,祛淤解毒,降脂降压的功效。适用于脂肪肝、高脂血症、冠心病、高血压病等。 (14)牡蛎冬瓜汤:牡蛎30克,冬瓜250克,虾皮15克,香菇15克,精盐、味精、植物油、麻油各适量。将牡蛎洗净后切片,备用。虾皮、香菇分别用温开水浸泡,香菇切成两半,与虾皮同放入锅中,待用。将冬瓜去瓤、子,切去外皮,洗净后剖切成块,待用。烧锅上火,放油烧至六成热,加入冬瓜块煸炒片刻,再加入虾皮、香菇、牡蛎片及适量清水,大火煮沸,改用小火煨煮30分钟,加适量精盐、味精,拌匀,再煮至沸,淋入麻油即成。佐餐食用。具有化湿消肿,软坚散结,消脂减肥的功效。适用于脂肪肝。 (15)苹果玉米羹:苹果2个,玉米粉50克,胡萝卜100克,蜂蜜20克,牛奶适量。将苹果洗净,去皮、除核后切成小片,胡萝卜切成小片,与玉米粉、牛奶一并放入榨汁机中搅成果蔬汁,如果蔬汁太浓可加适量白开水调稀。蜂蜜放入杯中,倒入一些果蔬汁搅溶、搅匀,再倒入全部果蔬汁,搅匀即成。上、下午分服。具有益气健脾,降脂保肝的功效。适用于脂肪肝。
鳖甲三虫汤 【方源】 《鳖甲三虫汤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37例》[胡晓峰.光明中医,2001,16(96):46-47]。 【组成】 鳖甲30g,地龙10g,土鳖虫10g,水蛭(研粉分二次吞)3g,白芍30g,白术15g,半枝莲30g,六月雪30g,牵牛子10g,猪苓10g,厚朴10g。 症见黄疸,胸闷,口苦,小便短赤,加茵陈、栀子、金钱草、虎杖;症见疲乏无力,四肢倦怠,声音低怯,面部虚浮,舌胖边有齿印,动则气促,加黄芪、党参、黄精;症见舌红,口干,五心烦热,尿赤便结,加生地、龟甲、石斛;症见纳少,便溏,浮肿,肢冷恶寒,加干姜、益智仁、淫羊藿。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3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两个疗程。 【功效】 软肝化瘀,攻下逐水。主治乙肝后肝硬化腹水。 【验案】 顾某,男,39岁,农民,1996年2月13日初诊。 主诉:四肢消瘦而肚腹胀大10余天。 病史:患者1986年因患急性乙型肝炎住院,其后病情反复,肝功能异常。延至1996年2月,出现四肢消瘦而肚腹胀大,西医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脾肿大,门脉高压,腹水”。 检查:腹大如瓮,脘腹绷急,腹坚脐突,形体消瘦,颈部血痣,倦怠乏力,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小便短少,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沉涩。 中医诊断:鼓胀(肝脾血瘀)。 西医诊断:乙肝后肝硬化腹水。 治则:软肝化瘀,攻下逐水。 方药:鳖甲三虫汤加黄芪30g,党参15g。 二诊:服药1个疗程,腹水消退。方中牵牛子一味则根据大小便情况而加减。 三诊:用基本方去牵牛子,再服药3个月。ALT、A/G比值均正常,精神大振,面色见好,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 乙肝后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鼓胀”范畴,其发病常因感受湿热疫毒之邪日久,正不胜邪导致肝脾内伤。 肝主疏泄,有通利三焦,疏通水道的作用。脾主运化水湿,由于肝病日久,疏泄失常,脉络瘀阻,肝病及脾,脾虚失运,水湿内停。肝脾同病,使腹部逐渐胀大而形成鼓胀。肝脾久病,进而累及肾,则可导致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甚则肝肾阴竭,肝风内动而见神昏痉厥,病系本虚而标实。本虚只能缓图,标实则必须急治,所以消水是当务之急。对于消腹水,逐水优于利尿,利尿多伤阴,淡渗之剂已不起作用,反复攻补,耐心治疗,方有病愈者。攻下逐水不会引起大出血,因逐水正好减轻门静脉高压,以泻下之后,患者自觉症状会明显好转。肝硬化腹水以水停为标,肝脾血瘀为本,所以腹水以治水为先,勿忘软肝化瘀。软肝化瘀是治本之法。 鳖甲三虫汤中鳖甲既走血分,又走气分,既可软坚散结,又可入肝抑邪,使病邪去,癥积得消,实为治疗肝硬化之良药;水蛭、土鳖虫、地龙破血逐瘀,通经利水道;白芍补肝血,养肝阴;白术健脾补气,一药补养肝脾;半枝莲、六月雪疏肝活血,清热解毒;厚朴、猪苓、牵牛子行气消胀,攻下逐水,其中牵牛子药性滑利,气味雄烈,降泻而走气分,通三焦,逐肺气,利水道,善于泄水湿消肿满,为消腹水要药。诸药配合,具有软肝化瘀,攻下逐水之功效,是用于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基本方。
茵陈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蒿或滨蒿的幼苗。茵陈性味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等功效。为中医治疗黄疸要药,对其他肝胆湿热为患者有口苦,舌苔黄腻,小便热赤者也可随证配用,近代主要用于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近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茵陈有保肝作用,可减轻肝毒性化合物引起的肝功能损害,家兔肌内注射四氯化碳每天0.1毫升/千克体重,次日口服给予茵陈挥发油每天0.05毫升/千克体重或6,7-二甲氧基香豆素每天0.06克/千克体重,第3天再注射半量四氯化碳,连续投药7天,证实二者均能增加肝损害病兔的食量,且有利尿及使尿色由黄变清的作用。据临床报道,单味茵陈代茶饮用,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高胆固醇血症82例,能明显降低各种程度的高脂血症。茵陈五苓散(茵陈、白术,泽泻、桂枝、猪苓)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80例,其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作用明显强于藻酸双酯钠对照组。 临床采用以茵陈为主的复方治疗脂肪肝的疗效报道也不少见。对肝胆湿热型脂肪肝,凡见有口苦、苔黄腻,小便热赤的脂肪肝患者均可运用茵陈及其制剂进行治疗。单独使用,剂量可在15~30克。
乙肝扶正散 【方源】 《乙肝扶正散治疗乙型肝炎40例》[杨永平.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1,15(3):40-41]。 【组成】 党参500g,黄芪500g,蚂蚁200g,虎杖500g,三七50g,当归100g,白花蛇舌草200g,郁金100g,龟甲100g,赤芍200g,丹参200g,白术200g,茯苓100g。 药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9g,内服。忌油腻食物,禁酒。3个月为1个疗程,停用其他辅助性药物,1个疗程后复查1次。 【功效】 滋补肝肾,解毒化瘀。主治乙型肝炎。 【验案】 王某,男,56岁,1998年5月12日初诊。 主诉:胸胁胀闷,失眠头晕,情绪急躁3年余。 病史:有乙肝病史3年余,经多家医院治疗无效。 检查:胸胁胀闷,食差,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口干苦,时有盗汗,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查体肝脾不大。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 中医诊断:肝着(肝肾阳虚,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乙型肝炎。 治则:滋补肝肾,解毒化瘀。 方药:乙肝扶正散。 二诊:1个月后复查,临床症状好转,食欲增加。继服乙肝扶正散治疗,并注意休息,适当加强营养。 三诊:1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自觉多年陈疾祛除。继续服用乙肝扶正散。半年后随访,查HBsAg(-),抗-HBs(+),抗-HBc(+)。为巩固治疗效果,嘱再服1个疗程乙肝扶正散。 【按语】 乙型肝炎患者出现胸胁胀闷不适症状多与肝郁脾气虚,肾阴亏损有关。乙肝扶正散用黄芪、白花蛇舌草、丹参、赤芍、虎杖解毒化瘀;当归、龟甲、党参、白术调肝理脾;茯苓清利湿热,补益气血;重用蚂蚁可使人体增强持久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还可以降低转氨酶,使机体免疫力增强,乙肝五项指标阴转率提高,改善和消除症状快。
泽泻,为泽泻科泽泻属多年生沼泽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我国历代医家都很重视泽泻的药用保健价值,中医学认为,泽泻性味甘、淡,寒,归肾、膀胱经,有利水、渗湿、泄热等功效。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等症。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泽泻有良好的抗脂肪肝作用。以5%的泽泻添加到脂肪性饲料中喂养,可使大鼠的肝脂肪蓄积受到抑制。实验研究还发现,泽泻具有干扰胆固醇的吸收分解或排泄作用。泽泻醇A有抑制小鼠小肠脂化胆固醇的功能,并使胆固醇在小肠内的吸收率下降,其所含胆固醇碱及其增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均有助于血胆固醇的运转和排泄而防其沉积。泽泻醇提取物泽泻醇A、B及泽泻醇A醋酸酯等均有对抗大白鼠实验性高血脂作用,使胆固醇上升幅度较小。实验研究还证明,泽泻可明显抑制兔的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其血胆固醇含量。在国内和日本对高脂血症及脂肪肝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均提示泽泻的调血脂作用明显。 现代临床应用泽泻片治疗高脂血症有较好的疗效,总有效率72%。泽泻降胆固醇作用和安妥明相似,降甘油三酯的作用稍低于安妥明。临床研究观察表明,高脂血症患者自觉症状改善,头昏、脑涨、胸闷等明显好转,且副作用小,泽泻剂易为患者乐意接受。 在一般情况下,应用泽泻调脂,两周即可见效,且能使升高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β脂蛋白有明显下降。 药理研究与临床观察,还证实泽泻有减肥功效。肾功能不全者忌用泽泻。
安神汤 【方源】 《安神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伴失眠60例》[廖加维,等.四川中医,2005,23(9):68]。 【组成】 生地10g,酸枣仁15g,白蒺藜20g,夜交藤20g,白芍15g,龙骨20g,丹参15g,茯苓30g,黄连10g,肉桂2g。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7天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观察统计疗效。 【功效】 养心安神。主治慢性乙型肝炎伴失眠。 【验案】 曾某,女,43岁,干部,2004年9月10日就诊。 主诉:失眠加重伴倦怠乏力3年,伴腹胀纳呆3个月。 病史:因慢性乙型肝炎10余年,失眠3年余,腹胀纳呆3个月。 检查:每天入睡时间小于3小时,且易惊醒、多梦。肝功能:ALT 110U/L,AST 116U/L,TBIL 60μmo1/L。 中医诊断:失眠。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治则:疏肝理气,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汤加香附10g,水煎服。 二诊:予以2剂后,自觉症状改善,每晚能入眠4小时以上。继用1周后,每晚能入眠6小时以上,且小易惊醒,倦怠乏力,腹胀纳呆症状消失。 三诊:两个月后复查肝功能:ALT 34U/L,AST 30U/L,TBIL 9μmo1/L。 【按语】 慢性乙型肝炎虽病机复杂,但总由气血失调,正气不足而感受湿热病毒,郁于肝脾,致使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肝脾郁滞,气血瘀阻。若日久化热,下耗肾阴,上扰心神,心肾不交,阳气不能入于阴可致失眠。此类失眠是在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基础上发生的,同慢性乙型肝炎这个基础疾病互为因果。治疗这种失眠应考虑导致慢性乙型肝炎发生的湿热病毒,肝郁气滞,病久入络,肝肾不足等病因病机,当补益肝肾,疏肝通络,安神以交通心肾,解毒淡渗利湿以祛邪。 安神汤中生地、白芍以补肝益肾,龙骨、酸枣仁养心安神,白蒺藜、夜交藤、丹参疏肝通络,黄连、茯苓、肉桂安神以交通心肾,解毒以渗湿利窍,使湿热疫毒从小便而去,从而使阴阳和、气血调、心肾交、肝脾健、疫毒去而失眠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