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齿苋为马齿苋科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马齿苋的全草。我国历代医家十分重视马齿苋的药用保健价值,中医学认为,马齿苋性寒,味酸,归大肠、肝经,有清热解毒、散血消肿等功效。多用于治疗热毒血痢、痈肿疔疮、湿疹、丹毒、蛇虫咬伤、便血、痔血、崩漏下血等病症。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马齿苋对改善动脉脂质代谢紊乱以及防止纤维性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经常食用马齿苋不仅可以补充身体必需的营养素,而且绝无增高胆固醇之忧,实为天然野生佳蔬妙品。研究发现,马齿苋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为人们防治高脂血症、心血管疾患以及延年益寿又增辟了一条新途径。临床单味运用马齿苋治疗脂肪肝,发现对肝经湿热型脂肪肝的疗效优于其他类型脂肪肝,对营养过剩性脂肪肝、肥胖性脂肪肝、肝炎脂肪肝尤为适用,且没有明显毒副作用。 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报道,地中海一带的居民由于经常食用马齿苋,其脂肪肝、高脂血症、心脏病和癌症发病率就明显低于其他地区的居民,法国人心脏病发病率较低,亦与他们喜欢把野生马齿苋及其制品调和在沙拉中食用有关。在我国民间,千百年来流传着马齿苋是“长寿菜”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马齿苋既可鲜食,也可洗净后榨汁服食,还可以氽、炒、拌、蒸,只要烹饪得好,都可成为餐中佳肴。若要采收贮放,须注意的是应选择青新嫩绿、无虫害及无黄叶之品,且以割取全草,洗净泥土,用沸水略烫后晒干为佳。中医认为,马齿苋偏于寒凉,且活血破癥,所以脾胃虚弱、急慢性腹泻者以及孕妇当忌食。
(1)冰镇草莓豆浆:草莓250克,豆浆250克,白糖30克。将草莓洗干净,捣泥。然后,放入煮开晾凉的豆浆中,再放入白糖,搅拌均匀,放入冰箱冷藏即成。每日早、晚分饮。具有补气健脾,增加食欲的功效。适用于高脂血症、脂肪肝等。 (2)番茄酸奶:成熟番茄200克,酸牛奶200克。将番茄外表皮用温水浸泡片刻,反复洗净,连皮切碎,放入榨汁机中快速捣搅1分钟,加酸牛奶拌匀,取番茄酸奶汁即成。早晨顿服。具有凉血平肝,补虚降脂的功效。适用于脂肪肝。 (3)核桃仁酸奶:核桃仁50克,酸牛奶200克。将核桃仁晒干或烘干,研成细末,备用。将酸牛奶与核桃仁细末同放入榨汁机中捣搅1分钟即成。早晨食用。具有补虚通脉,解毒散淤,降血脂的功效。适用于脂肪肝。 (4)苹果酸奶:苹果1个,酸牛奶200克,蜂蜜20克。将苹果外表皮反复洗净,连皮切碎,放入家用榨汁机中,搅打1分钟。收取苹果汁,与酸牛奶、蜂蜜充分混合均匀即成。早晨顿服。具有补虚益气,活血降脂的功效。适用于脂肪肝。 (5)山楂酸奶饮:酸牛奶100克,山楂30克。将山楂洗净、切碎,放入沙锅,加500克水,大火煮沸,改用小火煮30分钟,用洁净纱布过滤,去渣,留汁,调入酸牛奶,用小火煮至沸即成。早晚饮用。具有消食导滞,活血化淤,降血脂的功效。适用于脂肪肝。 (6)蒜蜜奶:酸牛奶100克,糖醋大蒜头1个,蜂蜜10克。将糖醋大蒜头分瓣,去膜,剁成糜糊状,与酸牛奶、蜂蜜充分混合均匀即成。早晨顿服。具有下气消食降脂的功效。适用于脂肪肝。
绞股蓝为葫芦科绞股蓝属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绞股蓝在明、清的医学典籍中均有记载。明代的《救荒本草》中记载了绞股蓝可作为饥荒之年果腹之品,后来的《植物名实图考》也记载,绞股蓝可供食用。对于其药用保健价值,史料记载无法查证。 我国医学家、生物学家对绞股蓝的食疗价值以及药用保健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实验,确认绞股蓝中含有四种与人参相同的有效成分——皂苷。进一步研究还发现,绞股蓝所含的皂苷,比人参粉中的含量还要高,甚至是长白山人参、高丽参中所含相对应的“人参皂苷”的4倍。绞股蓝还含有低聚糖、果糖、维生素C、丙二酸,芦丁以及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等18种氨基酸和铁、锌、铜、锰等23种矿物质元素。此外,绞股蓝还含有一种特殊成分——甘茶蔓糖苷,具有滋补、消除疲劳、抗衰老、消炎、防癌等多种功效,因此特别适合于老年朋友服用。 中医学认为,绞股蓝性平寒,味微苦,归脾、胃、肺经,有益气补脾、扶正抗癌、化痰降浊等功效。现代中药研究发现,绞股蓝能去肝脂、降血脂、降血压、增加冠脉和脑血流量,在防治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症、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以及肥胖症等方面疗效显著。 现代研究发现,绞股蓝能降血脂、降血压、增加冠状动脉和脑血流量,在防治肥胖症、高脂血症、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症、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卒中以及糖尿病等方面疗效显著。 临床研究中,用绞股蓝冲剂对42例高脂血症患者治疗1个月,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所提高。实验研究发现,绞股蓝提取液喂养大白鼠,对胆固醇、少脂蛋白的代谢有促进作用,长期服用能加速脂类代谢,但又未超越正常范围。有学者认为,这种改变可能加速胆固醇转成维生素D及胆汁酸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合成。而且,绞股蓝的显著降脂作用,与抑制脂肪细胞产生游离脂肪酸及合成中性脂肪有关。 绞股蓝不仅对肥胖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等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而且对脂肪肝也有明显的护肝消脂效果。在实际运用中,绞股蓝已显示其对防治脂肪肝的良好作用,有希望成为攻克、防治脂肪肝的优质新药。 春夏季节采摘嫩茎叶,用水焯将其苦味除去,可炒食或凉拌。绞股蓝性寒,脾胃虚寒、大便稀溏不成形者忌食。
人参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参的根,野生的称野山参,栽培的称园参。人参主产于中国东北,为东北三宝之首。在我国,因以吉林抚松县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由此又称吉林参。人参亦见于朝鲜等地区,因人参生长时期较长,栽培的技术要求较高,移植不易,所以价格较贵;又因产地及加工炮制方法的不同,品种很全。商品园参主要有:红参、边条参、糖参,白人参、生晒参、白干参、掐皮参等。产于朝鲜的习称高丽参,日本栽培的习称东洋参。 据现有资料记载,我国人民使用人参进行养生治病的历史至少已有2 000多年。人参味甘性温。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安神等功能。主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悸惊及久虚不复等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 现代中药研究资料表明,人参中含有29种以上的皂苷(其总皂苷称为人参总苷),含有人参倍半萜烯、人参酸、人参英、人参奎酮、人参宁、人参三醇,17种氨基酸和多肽,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及烟酸、泛酸,叶酸、生物素等多种生命必需的物质,还含有铜、锌、铁、锰、锗等20多种微量元素以及人参三糖、人参多糖类活性成分。不同产区的人参茎叶中总皂苷虽有多少之别,但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参根的含量。这一发现,使人们对人参又有了新的评价,原先认为没有什么药用价值的茎叶、花蕾、果肉、种子等,现在已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而且,与参根摆到同等的位置,发挥其重要的医疗保健作用。 人参在现代科学研究中还被发现具有明显降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人参皂苷可促进正常动物的脂质代谢,使胆固醇及血中脂蛋白的生物合成、分解,转化、排泄加速,最终可使血中胆固醇降低,而当动物发生高胆固醇血症时,人参皂苷均能使其下降。动物药理实验研究中发现,给饲高胆固醇饮食的大鼠灌胃红参提取物(相当每天100毫克/100克体重)或人参皂苷(每天2.5毫克/100克体重),结果使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非酯化脂肪酸明显减少,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动脉粥样硬化指数明显降低,血清磷脂增加,而血清脂类过氧化物无明显变化。 动物实验中,给家兔喂胆固醇和玉米油3周后,血中胆固醇显著升高;而同时给以人参皂苷的家兔血脂降低,且胆固醇/磷脂比值也降低,肝中脂肪浸润、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均有明显改善。红参粉末也能降低高胆固醇血症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人参茎叶皂苷和人参多糖对高脂血症大鼠也有降血脂作用。红参粉、人参皂苷Rb2、Rc、Rg1和Rb2使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有较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如给高胆固醇食物喂养的家兔以人参皂苷,能延迟升主动脉粥样硬化出现的时间2~4周,并减少胆固醇由血液进入主动脉组织的速度,证明人参皂苷能预防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 研究结果还表明,人参皂苷Rb2使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血清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游离脂肪酸、非酯化脂肪酸、总胆固醇及酮体降低。对高胆固醇饲料喂养的大鼠,人参皂苷Rb2可使其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动脉硬化指数改善,一次腹腔注射就有效果,多次用药作用更显著。研究证明,人参皂苷Rb,对胆固醇有异化作用和促进排泄作用,对甘油三酯则促进其转入脂肪组织中。 中药临床应用研究证实,人参对健康人脂肪肝及高脂血症患者均有降血脂作用。观察中选择5名健康志愿者和6名高脂血症患者,研究人参对血脂含量的影响,结果口服红参粉1周后,所有受测人员血清胆固醇无明显降低,但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指数显著下降。对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也能使血清甘油三酯明显降低。67名高脂血症患者给予红参粉2.7克/日,连续服用3~24个月,结果血中总胆固醇在3~6个月内显著下降,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3~24个月内显著升高,动脉硬化指数下降,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及过氧化脂质均显著下降。 上述现代中药研究结果表明,人参特别是人参皂苷:能改善血脂,降低血中胆固醇,降低血中甘油三酯,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动脉硬化指数,对于高脂血症、血栓症和动脉硬化有治疗价值。 人参防治脂肪肝、高脂血症的明显效果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尤其适宜脾气虚弱型脂肪肝、高脂血症患者选择应用。但是,也要注意滥用或盲目超量服用或长时期不恰当服用人参及其制品,往往会出现“人参滥用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血压升高,鼻出血,精神过度兴奋,烦躁不安,失眠,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头痛等。因此,不可长期大量内服人参。短期服用,每天不宜超过3克。若要长期服食,每天服食人参量应严格控制在1.0~1.5克以内。
螺旋藻为颤藻科藻类植物螺旋藻的全体。螺旋藻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几乎含有人类从自然界获得食物的全部营养成分。研究表明,螺旋藻不仅是一种安全食品,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保健价值。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螺旋藻具有去肝脂、降血脂作用。螺旋藻所含的植物性脂肪中,80%为不饱和脂肪酸,同时含有生物活性物质螺旋藻多糖和亚麻酸等成分。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内能降低胆固醇。亚麻酸在血液中与胆固醇接触后,能使胆固醇溶解而从动脉硬化的蚀斑中溶出,将胆固醇带回肝脏后排出体外,并使血管保持清洁通畅。而且,亚麻酸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脂肪酸,为体内前列腺素的前体,参与多种人体基本生理过程,其中包括调节血脂、调节血压等功能。 据报道,日本有学者对30名高胆固醇、轻微高血压的男性作临床观察,在食用螺旋藻8个星期后,其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有所降低,且其皮下多余的脂肪也有所减少,此项观察是在保持原有饮食状况下进行的。前西德研究人员发现,服用螺旋藻的高脂血症患者在胆固醇降低的同时,体重也同时有所下降。 日本琦玉医大竹本和夫教授、女子荣养医大岩田多子教授对高脂血症患者做胆固醇负荷试验,发现螺旋藻制剂能抑制血中胆固醇上升,能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抑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能抑制血中、肝中胆固醇上升,其主要有效成分是脂溶性组分(如磷脂质、糖脂质等)。岩田多子教授对高脂血症患者做果糖负荷试验证实,螺旋藻能抑制血中、肝中中性脂肪上升(血中脂肪酸活性上升),螺旋藻水溶性组分能抑制血中胆固醇上升。 国内对螺旋藻的研究证实螺旋藻在抗脂肪肝、降低血脂、预防高脂血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保健功效显著,并对肝肾功能无损伤,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螺旋藻可研粉吞服或研粉后装入胶囊吞服,也可泡茶或煮粥或制成糕点等小吃食用。无特殊服食禁忌。
何首乌亦称首乌,为蓼科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何首乌的块根。何首乌性平,味苦、涩,制首乌性温,味苦、甘、涩,生首乌能润肠,解疮毒。用于肠燥便秘、痈疽及瘰疬。制首乌可补肝肾,益精血,壮筋骨;用于头晕耳鸣、头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等。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何首乌对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均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家兔急性高脂血症模型实验表明,首乌能使其血中的高胆固醇较快下降至近正常水平。另有动物实验研究报告,在给兔喂饲料胆固醇以造成高胆固醇血症模型的同时喂以何首乌,其血清中胆固醇水平较低,所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比较轻。研究人员还发现,鸽每日饲以高胆固醇也能形成高胆固醇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若同时每日再饲以首乌延寿丹,也能显著抑制鸽血清胆固醇含量的增加,对于已形成高胆固醇血症的鸽用首乌延寿丹治疗,也能使其血脂有所下降。另外,首乌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兔的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及脂质沉积也有减轻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何首乌所含丰富的植物卵磷脂为纯天然营养素,能阻止胆固醇在肝内沉积,从而减少或减轻脂肪肝,能阻止类脂质在血清滞留或渗透到动脉内膜,从而可减轻动脉硬化,研究表明,何首乌卵磷脂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在体内转移为有较强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的溶血卵磷脂和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卵磷脂,增强血管壁胆固醇酯酶活力及抑制使胆固醇酯化的乙酰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力有关。何首乌卵磷脂进入血液,可除掉附着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从而降低血脂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起到治疗脂肪肝、高脂血症、冠心病、高血压病等病症的作用。 何首乌的保肝作用已得到药理研究的证实,生首乌和制首乌均可降低醋酸强的松引起的小鼠肝脂肪蓄积。另外,生首乌和制首乌还都能减缓四氯化碳中毒所引起小鼠肝肿大的症状使肝重系数降低。何首乌养血补肝,实验证明,其所含的二苯烯成分对过氧化玉米油所致大鼠肝和肝功能损害,肝脏过氧化脂质上升、血清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升高等均有显著对抗作用,还能使血清游离脂肪酸及肝脏过氧化脂质显著下降。在体外实验中也能抑制高胆固醇食物所致大鼠肝微粒体脂质的过氧化,提示何首乌保肝作用的机制是在于抑制氧化脂质的产生及其对肝细胞的破坏。前一机制还能对抗机体致衰老的一个重要内因,后一机制则提示首乌可从膜机制上稳定肝细胞。 由此可见,何首乌能从保肝、胆固醇的吸收及代谢等方面发挥作用,从而防治脂肪肝、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症,并能降低血液的高凝状态,而且还能减慢心率,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对垂体后叶素所致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保护作用。何首乌确实是人类保健事业中的好帮手,是一味难能可贵的药食兼备的药膳妙品。 何首乌能促进肠管蠕动而通便,所以便溏不成形者慎用何首乌。
山楂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或灌木山里红、山楂、野山楂的干燥成熟果实。山楂的药用价值备受我国医家重视,中医学认为,山楂性微温,味酸、甘,归脾、胃、肝三经,有消食健胃、行气散淤等功效。临床常用于肉食积滞、胃脘饱胀、泻痢腹痛、淤血经闭、产后淤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脂肪肝、高脂血症等病症。 现代中医药学研究证实,山楂有调血脂和抗脂肪肝作用,并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意义。山楂不同提取部分对不同动物造成的各种高脂血症模型及脂肪肝模型有较肯定的调脂作用。 动物药理研究发现,山楂提取物和醇浸膏0.5毫克每千克体重口服液能使动脉粥样硬化兔血中卵磷脂比例提高,胆固醇和脂质在器官上的沉积降低。南山楂粉口服有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兔的血清总胆固醇和β脂蛋白的降低值亦类似。15%、30%的山楂浸膏对乳幼大白鼠有降脂作用,其中以30%的山楂浸膏最为显著。有关山楂单味运用或复方治疗脂肪肝的临床报道很多,总有效率在70%左右。 对于脂肪肝患者来说,山楂是防治脂肪肝的纯天然妙品,每天含入口中,缓慢咀嚼3~5个,徐徐咽下去,那真是其味无穷,其益无穷。山楂还可以冲泡,代茶饮用或加入烹饪的菜肴、汤羹之中,会有食之舒畅的奇特感觉。对中老年胃酸分泌偏少或过少者,适量用于餐前服食,还可收到消食导滞、益气健脾的效果。此外有一点要注意,中医认为,脾胃虚弱者慎服。《随息居饮食谱》说,山楂“多食耗气损齿,易饥,空服及羸弱人或虚病后忌之”。胃酸过多者也应少吃或不吃山楂药膳。
魔芋亦称蛇六谷,俗称黑芋头,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魔芋的块茎。魔芋的块茎相当大,有的大如排球,味淡,辣而麻舌,含有丰富的营养,所含淀粉量高。魔芋因具有奇特的保健和医疗功效,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被称“魔力食品”而身价倍增。中华民族是研究和利用魔芋最早的民族。早在西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就首次确认魔芋是治病的药物,后在元、明、清代均有魔芋入药及荒年充饥的记载。《本草纲目》中还系统地介绍了魔芋的生态环境、栽培方法、主治功能、服用方法和加工烹调技术。食用魔芋制品是我国南方人民早有的习惯,单就四川来说,以魔芋块茎加工制成的魔芋豆腐、黑豆腐等多种菜肴,另有一番风味,几乎家喻户晓,魔芋还可加工成糕、丝、片等各种食品,并可酿酒。如今,在香港,人们把魔芋豆腐视作一种名菜佳肴。 中医认为,魔芋性味辛,寒,有小毒,功能有化痰散积、行淤消肿、攻毒等,主要适用于脂肪肝、高脂血症、糖尿病、单纯性肥胖症、习惯性便秘等疾病。 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并证实,魔芋所含葡萄糖甘露聚糖是一种半纤维素,吸水性极强,吸液溶胀后可使体积增长50~80倍,形成体积很大的凝胶纤维状结构,提高了食物的黏滞度,延缓了胃排空和食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和吸收,不仅可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并有调脂作用。据药理研究显示,魔芋精粉具有降低胆固醇和抗脂肪肝的作用。其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胆固醇经肝脏代谢后,部分转变成胆酸,胆酸排入肠道后,被魔芋多糖吸附,使胆酸再循环入肝的量减少有关。体外试验也发现,魔芋多糖能有效地抑制回肠和结肠黏膜对胆酸的主动吸收和运转,阻断胆酸的肠肝循环,增加类固醇的排出量有关。 我国魔芋的传统食用方式是将鲜魔芋或魔芋角加工成灰黑色的魔芋豆腐食用。这种土法加工的魔芋豆腐常常由于加碱较重而影响魔芋的保健功能。 魔芋有小毒,就魔芋全株而言,以根头毒性最大,所以需经化学方法加工或用石灰水漂煮后,再烹调菜肴或制成食品,一般情况下,不宜多食。因而,糖尿病患者在食前必须经过去毒加工。具体方法如下:将魔芋洗净,去皮,切成薄片,每0.5千克魔芋片用12%食用碱溶液1 000毫升,浸泡4小时(也可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浸泡1天),再用清水漂洗至无麻辣味即可。魔芋去毒后,可供烹饪做菜,也可晒干成魔芋片或磨成魔芋干粉。市场上已有加工好的魔芋精粉或微粉,购买时需注意质量。 需要提醒的是,勿误服魔芋渣及去毒不彻底的魔芋,以免中毒。若不慎或误食引起中毒,其症状为:喉舌灼热、痒痛、肿大。此时需随即采取解毒法,饮服稀醋(可用家用香醋替代)或鞣酸、浓茶、蛋清;或用食醋30~60克,加生姜汁少许,内服或含漱。亦可取防风60克、生姜30克、甘草15克,以四碗清水煎成两碗,先含漱1碗,后内服1碗。任用上述中的一法,均有解毒功效。急性及重症中毒者需尽早去医院急诊。每次魔芋服食量不宜过大,以免消化不良及食欲不振。
生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为常用的去脂调味品,也是一味常用的中药。生姜味辛性微温,具有发汗解毒、温中散寒、和胃止呕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生姜可以防癌、强心、消炎、抗过敏、预防胆结石、软化血管、改善血液循环。 动物药理研究表明,生姜有明显的保肝、利胆作用,生姜油对损伤的大、小鼠肝细胞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生姜的辛辣成分姜酚、姜烯酚对四氯化碳和半乳糖胺所致的肝损害,均有抑制作用。以四氯化碳造成大鼠肝损害,用生姜油治疗,可显著降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肝损害,生姜油也有预防作用,并能降低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小鼠的磺溴酞钠潴留量。生姜根的丙酮提取液,由十二指肠给药,对大鼠具有很强的利胆作用,而其水提取液无明显作用。进一步分离表明,6-姜酚和10-姜酚有明显利胆作用,而6-姜酚作用更强些。 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证实,姜提取物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大鼠,可明显抑制其血清与肝中胆固醇的含量,增加粪便中胆固醇的排泄。由此可见,生姜是一味具有降脂作用的食物,并可用于防治高脂血症、脂肪肝等体内脂质代谢紊乱性疾病。 生姜是最常用的调料之一,可将自身的辛辣和芳香味渗入菜肴中,使之鲜美可口,味道清香。嫩姜皮薄肉嫩,纤维脆弱,含辣味成分较少,在烹饪中主要用炒、拌、泡等技法,使菜肴的滋味香辣可口,独具一格。老姜皮厚肉粗,质地较老,水分亦少,辣味成分相对较多,烹饪中常用于去腥除膻,用时切片或用刀拍松,亦可取其浸泡的汁水使用。生姜中的姜辣素具有抑制葡萄球菌、皮肤真菌等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的作用,故可用于一些原料的保鲜。例如,将新鲜的肉类、禽类、鱼类和海鲜原料用姜汁浸渍,不但可以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还可以去腥味、解异味。 一次食用生姜的量不宜过多。腐烂的生姜不宜食用。
三七亦称人参三七,参三七、田三七、田七、滇三七、滇七等,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的根。我国历代医家对三七十分推崇,认为三七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经。三七除有止血、定痛的特殊功效外,还有化淤、活血作用。本品有止血而不留淤,散淤而不伤正的特点,可单味研粉吞服,也可酒调外敷,更可制成多种药膳制剂。 现代中药研究表明,三七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能扩张冠脉和增加冠脉流量,抗实验性心肌缺血,具有降血压、降血糖功效。令人十分兴奋的是,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证明,三七粉能阻止家兔肠道吸收脂肪,在脂质代谢中,能降低总脂质水平和甘油三酯含量。在饲料中混入2%三七粉,饲养家兔6周后,其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且在组织切片镜检时发现三七粉组动脉血管脂肪沉着显著减轻。动物药理研究结果还表明,三七总皂苷有一定的消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作用,且强于人参总皂苷和绞股蓝总皂苷。三七粉浆200毫克/千克给大鼠灌胃,连续4周后,其血液中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显著降低,且脑组织中的脂质过氧化物显著减少。 现代临床应用三七的进展很大,用三七粉每日3次,每次口服0.6克,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脂肪肝及胆固醇增高患者10例,发现三七对总脂及胆固醇均有降低作用。有临床研究资料报道,用生三七片或三七冠心宁治疗57例高脂血症,其降胆固醇及降甘油三酯效果与降血脂药安妥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不仅表明治疗有效,且无安妥明引发的肝功能受损或谷丙转氨酶升高的副作用。国内有报告指出,三七片制剂降胆固醇作用比较明显,降低血清总酯有一定作用。 和人参相比,三七被人们认识晚了1 000多年,近代医药学界对三七的研究在逐步深入,许多学者都认为,三七不仅是止血活血要药,而且也是降脂和抗脂肪肝保健补益妙品,三七的价格远低于人参,在心血管疾病防治等方面还优于人参,因而在膳食保健方面的应用前景是很广阔的。由于三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补血强壮,可增强体质而不增加体重,更为“富裕病”患者所乐于接受,可实际运用于日常的食疗药膳之中。值得提醒的是,中医认为,孕妇忌服,这是重要的临证经验,必须充分重视。
冬虫夏草又称虫草,为麦角菌科虫草属冬虫夏草的子座及其寄主蝙蝠蛾科昆虫虫草蝙蝠蛾的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同属植物蛹草及亚香棒虫草的子实体及虫体也可作为虫草入药。冬虫夏草性温,味甘。《本草纲目拾遗》载:“功与人参同。”《本草从新》载有“保肺益肾、止血化痰、止劳嗽”等功效。主要用于虚劳咳嗽、咯血虚汗、阳痿遗精等症。 现代中药研究结果表明,冬虫夏草对脂代谢有显著的影响,动物药理实验研究发现,小鼠口服虫草粉或虫草菌粉,均可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冬虫夏草醇提取液及发酵虫草菌皮下注射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对正常小鼠血清胆固醇含量具有降低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冬虫夏草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四氯化碳或硫代乙酰胺致肝损伤的小鼠,口服虫草脂质体后,均可使肝损伤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有不同程度下降,且下降幅度与剂量有关。超微结构研究发现,虫草不仅抑制成纤维细胞系细胞增殖,还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系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转化。因此,认为虫草抗纤维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系细胞增殖和向肌成纤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转化,从而减弱成纤维细胞系细胞合成胶原的能力。 冬虫夏草防治脂肪肝、高脂血症是其保健益寿功效的新发现,尤其是人工发酵菌丝体的科技开发成功,对众多脂肪肝、高脂血症患者来说,确实是强身延年的福音。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世界上各种虫草近190种,用蜂、蝶、叶蝉、蚁或蜻蜓等均可寄生形成虫草。值得重视的是区分虫草的真伪之别,真正的虫草其虫与虫体与菌座相连而成,6~12厘米长,虫体像老蚕,长约5厘米,直径3~6毫米,黄棕色,身上有明显的环纹20~30个,腹部有足8对,中部4对较明显,菌座细长呈圆柱形,上部稍膨大,佳品其色黄有光泽,肥满,断面为黄白色,菌座短小,尝之味微苦,闻之味微香。中医认为,“有表邪者慎用”。在一般情况下,药膳防治脂肪肝、高脂血症中,运用虫草无特别禁忌。
核桃仁又称胡桃肉、核桃肉,为胡桃科落叶乔木植物胡桃果实的核仁。 胡桃产于我国新疆以及黄河流域及以南各地区,喜湿润的肥沃土壤,喜光照,深根性。为优质油料树种,栽培品系很多,种子供食用,亦可榨油。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河北、山西、山东等地。9-10月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肉质果皮,晒干敲破,取出种仁,中医学上可入药,生用或炒用。 核桃仁性味甘温,具有补肾固精、温肺定喘、润肠等功效,适用于肾虚喘咳、腰痛脚软、阳痿、遗精、小便频数、大便燥结等症。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核桃仁主含脂肪油,一般均在40%~50%,最高可达58.8%以上。据山西省资料,核桃仁含油量可达58.3%~74.7%,且主要成分为亚油酸甘油酯,混有少量亚麻酸及油酸甘油酯。核桃仁几近75%属于多不饱和脂肪酸,其碳链上含有两个以上的双键结构,它可使血胆固醇含量降低,但其作用比较轻微。临床研究资料表明,经常服食核桃仁及其制品,可控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对脂肪肝、高脂血症患者可减轻临床症状,并延缓甚至遏制病情的发展。而且,核桃仁多数用于生吃,不必经过高温烹调,因此,这些多不饱和脂肪酸没有遭受任何破坏,不仅非常合乎生理需要,而且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降胆固醇作用。 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多不饱和脂肪酸有抗凝固的作用,由于不少脂肪肝、高脂血症和冠心病患者的血液常处于高凝固状态,易形成血栓,核桃仁所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十分丰富,若以饱和脂肪酸(S)为基数,则核桃仁的P/S值为8.9,红花油为7.44,菜油为4.78,豆油为4.24,玉米油为3.18,芝麻油为3.73。可见,核桃仁对预防脂肪肝、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和冠心病更为有效。 核桃仁是四季皆宜的滋补食物,江南一带每年从冬至到立春,民间有用核桃仁进行食补的习惯,此时核桃仁的消费量很大,食法也很多,如将核桃仁和白糖捣烂,隔水蒸熟,每天用开水、豆浆或黄酒调服。也可将核桃仁捣烂后,和阿胶等加黄酒煎成滋补胶,隔水蒸熟服用。核桃仁鲜食,甘美适口,干核桃仁炒食香味浓,可做配料用于冷菜素馔,还可加工成美味糕点,并可制成核桃杏仁汁、核桃仁补酒、核桃仁汁等食品。此外,核桃仁还可供榨油,核桃仁油是一种颇受欢迎的高级食用油。 核桃仁含热量高,作为保健食品运用于脂肪肝、高脂血症、冠心病有较好的预防作用,适量服食是很有意义的。但是,专家们提醒,食用核桃仁切莫过量,若过分食用,对一部分人,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肥胖症患者可能会增加身体的额外负担,因此,还是以适量为度,同时应适当减少主食摄入量。中医认为,凡痰火炽热或阴虚火旺者忌服。
大黄异名将军、川军、绵纹,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和根茎。大黄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天然药物和食品,国外对大黄的食用开发比较先进,如在意大利,人们常用大黄作饮料,有的就直接用大黄细末冲泡服食;瑞士等国用大黄与其他食物配合制成大黄糖、大黄饼等保健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我国历代医家十分器重大黄,在他们所编著的医学典籍中有许多深刻的见解。中医学认为,大黄性寒,味苦,归脾、胃、大肠、肝、心经。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活血、解毒祛淤、利胆退黄等功效。中医认为,大黄的用途十分广泛,适用于实积、实火、热毒、淤滞之证。 现代中药研究资料表明,大黄所含成分很多,有140多种,其中主含蒽醌类成分,如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大黄酸等游离型蒽醌和大黄酸苷A、B、C、D等配糖型蒽醌,大黄还含乙苯乙烯苷类、色酮类、萘酚苷类、苯丁酮类等众多活性成分。另外,大黄还含鞣质、游离没食子酸、桂皮酸等成分。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具有降血脂、抗脂肪肝和减肥作用。大黄所含的大黄多糖可使蛋黄及高脂饮料诱导的高脂血症小鼠血清和肝脏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明显降低。有学者认为,这可能与厌食和缓泻有关。实验研究中还发现,大黄的醇提部位有明显的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还证实大黄有良好的保肝功效。有学者研究发现,大黄对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和乙硫氨酸引起大鼠肝纤维化,大黄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临床应用大黄及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和脂肪肝具有良好的降脂祛脂效果。 在家庭运用大黄防治高脂血症及脂肪肝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宜选用制大黄,且日剂量控制在5克以内,制大黄泻下力减弱,活血作用较好,对中老年淤血证或不宜急下者尤为适合。治疗高脂血症及脂肪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较长时间服食,尤其是中老年气血淤滞型、湿热内蕴型高脂肪血症及脂肪肝患者,口服制大黄应限制在1~3克之内,既有助于坚持服食,又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其二,中医认为,大黄属攻下药,泻下作用甚强,因此,妇女月经期、怀孕以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妇女哺乳期服大黄,婴儿食母乳后会引起腹泻,应予注意。
灵芝为担子纲、多孔科、灵芝属真菌赤芝、松杉树芝(铁杉灵芝)和紫芝。树舌(平盖灵芝)、薄树枝(薄盖灵芝)等的子实体或菌丝体也可药用。野生或人工栽培,性温,味甘,无毒。可补心、肝、脾、肺、肾五脏之气,具滋补强壮、扶正固本之功效。主治虚劳、咳嗽、健忘失眠、消化不良。 灵芝属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且因所用菌种、菌种产地、栽培方法、提取工艺、制剂方法不同而异。灵芝属的子实体、菌丝体和孢子中含有多糖类、核苷类、呋喃类衍生物、甾醇类、生物碱类、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类、三萜类、倍半萜、无机盐等。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灵芝对动物实验性肝病有防治作用。北京医学院基础部药理教研组首先发现,连续给小鼠口服灵芝酊(10克/千克体重)8天,能减轻四氯化碳引起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并减轻四氯化碳对肝脏解毒功能的损害,使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小鼠代谢中枢抑制药硫喷妥钠的能力明显增强。灵芝子实体液、菌丝体液和二者合并的灵芝全草汤对小鼠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亦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无论预先给药或形成四氯化碳肝炎后再给药,均能不同程度地减轻四氯化碳引起的肝功能损害,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减轻肝小叶炎症细胞浸润,促进肝细胞再生。 中国医学科学药物研究所药理室曾报道,从薄树灵芝菌丝体中提取出的薄醇醚可使部分切除肝脏的小鼠肝脏的再生能力加强,并能对抗大剂量消炎痛对小白鼠的毒性作用,从灵芝孢子粉中提出的孢醚也有类似作用,但较弱。灵芝或紫芝酒提取物对四氯化碳肝炎小鼠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均有明显降低作用。灵芝酒提取物还使四氯化碳肝炎动物升高的肝脏甘油三酯含量降低。灵芝和紫芝都能使小鼠肝脏甘油三酯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前者的作用似较后者稍强。灵芝和紫芝酒提取物还能显著促使部分切除肝脏的小鼠肝脏再生,并明显降低洋地黄毒苷或消炎痛中毒小鼠的死亡率。从松杉树灵芝提取的三萜类化合物能降低四氯化碳肝损伤小鼠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血清谷丙转氨酶,具有保肝作用。 结扎并切断胆管可诱发大鼠肝纤维化,灵芝多糖可降低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总胆红素,还能减少肝脏的胶原含量,肝纤维化的形态学改变亦获改善,表明灵芝多糖具有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上述结果证明,灵芝、紫芝和松杉树灵芝确有保肝作用,灵芝所含三萜类化合物可能是灵芝保肝作用的重要有效成分。 大量的临床资料已证实,灵芝及制剂对脂肪肝、高脂血症有较好疗效。对冠心病、高血压病合并脂肪肝者尤为适宜。 灵芝一般用量3~15克,配制药膳无特殊禁忌。
(1)绝对禁酒。 (2)选用去脂牛奶或酸奶。 (3)每天吃的鸡蛋黄不超过2个。 (4)忌用动物油。植物油的总量也不超过20克。 (5)不吃动物内脏(即下水、下货)、鸡皮、肥肉及鱼子、蟹黄。 (6)忌食煎炸食品。 (7)不吃巧克力。 (8)常吃少油的豆制品和面筋。 (9)每天食用新鲜绿色蔬菜500克。 (10)吃水果后要减少主食的食量,日吃一个大苹果,就应该减少主食50克。 (11)山药、白薯、芋头、土豆等,要与主食米、面粉调换吃,总量应限制。 (12)每天摄入的盐量以5~6克为限。 (13)葱、蒜、姜、辣椒等“四辣”可吃,但不宜多食。 (14)经常吃鱼、虾等海产品。 (15)降脂的食品有:燕麦、小米等粗粮,黑芝麻、黑木耳、海带、发菜以及菜花等绿色新鲜蔬菜。 (16)晚饭应少吃,临睡前切忌加餐。 (17)每天用山楂30克、草决明子15克,加水1 000克代茶饮。 (18)如果脂肪肝引起肝功能异常或者转氨酶升高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脂药、降酶药物和鱼油类保健品,但不宜过多服用。
大枣为鼠李科植物枣树的果实。大枣性温,味甘,具有养胃健脾、益血壮身、益气生津等功效,适用于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女神经官能症等症,并能缓和峻烈药物的毒性,减少副作用。 国内有学者选用小大枣、山楂、鲜蒜、鲜姜、橘皮和绿茶进行实验,观察其水提取液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这些食物提取液均有直接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并呈明显的剂量信赖关系,这些从食物提取的混合液,均有较强的抑制鼠肝匀浆(离体)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作用。 中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枣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动物实验研究证实,对四氯化碳肝损伤的家兔,每日喂大枣煎剂共1周,结果血清总蛋白与血清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这表明大枣有保肝作用。 临床研究中发现,大枣中含有芦丁等成分,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并可降低血压。 大枣的食法多种多样,但都以甜食为主,煮大枣汤、熬大枣粥,还可做甜羹、包粽子、蒸糖糕和做八宝饭的配料等等。食用大枣应根据不同甜食的需要和制法,来选用大枣或小枣。大枣肉松易烂,宜急火少煮,小枣肉质坚实,宜小火多煮。爱喝汤的宜用大枣,爱吃枣的宜用小枣。蒸糕用大枣,熬粥用小枣。大枣还可以做菜,广东、海南人煲汤,喜欢放几个枣做作料。 大枣一次不宜食入过多,多食则损脾胃,助湿热,对牙齿亦有害。中医认为,大枣因其甘温,凡属热证、实证的患者,症见胃脘胀满、湿盛痰热、胃酸过多、积滞、齿痛等均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