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清毒扶正汤 【方源】 《乙肝清毒扶正汤治疗乙肝115例》[李振爽,韩庆亮,陈霞.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11):15]。 【组成】 茵陈、猪苓、虎杖、蒲公英、连翘、枸杞子、何首乌、赤芍、郁金、丹参、山楂各15g,女贞子30g,甘草10g。 转氨酶高、肝功能不正常者加柴胡、五味子、败酱草;早期轻度肝硬化者加桃仁、红花等;气虚明显者加黄芪、云苓、白术、太子参等;病久阳虚者加杜仲、巴戟天、淫羊藿等,甚者加附子、肉桂。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功效】 益气养阴,清热除湿解毒。主治乙型肝炎。 【验案】 患者,男,12岁,1993年4月就诊。 主诉:右胁下疼痛,纳差,乏力数月。 检查:尿黄,舌红苔厚腻,脉弦数,余正常。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 中医诊断:胁痛。 西医诊断:乙型肝炎(“大三阳”)。 治则:解毒除湿,扶正固本。 方药:乙肝清毒扶正汤加柴胡、五味子各10g,败酱草30g,大黄6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 二诊:守方服药1个月,纳差、尿黄、肝区疼痛消失,查肝功能正常,乙肝五项指标无变化,仍乏力,舌红少苔,脉弦细。上方去柴胡、五味子、大黄,加山茱萸15g,黄精30g。 三诊:连服2个月,全身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乙肝五项指标全部为阴性。连续3年复查肝功能及乙肝五项指标均正常。 【按语】 方中枸杞子、女贞子、何首乌等均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并不同程度地抑制乙肝病毒,清除抗原体复合物,改善肝功能,防止肝细胞坏死。诸药并用,可起到显著的益气养阴,清热除湿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的作用,从而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清除乙肝病毒,改善肝脏微循环,恢复肝功能,以达治愈之目的。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弥漫性肝病,如能及时诊治可使其逆转。反之,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脂肪性肝炎,甚至肝硬化。因此,早期诊治对阻止脂肪肝进展和改善预后十分重要。关于脂肪肝的诊断,过去必须根据肝穿刺病理检查进行确诊,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CT、MRI及超声显像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不再经肝穿刺活检即能得到比较准确的临床诊断。 由于脂肪肝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而肝穿刺活检又有创伤性,现主要采用B超和CT诊断脂肪肝。现已证实,通过影像学检查不仅可筛选脂肪肝,并能确定诊断。鉴于B超诊断脂肪肝具有经济、迅速、无创伤等优点,因此,定期给脂肪肝高危人群作肝脏B超检查是早期发现脂肪肝的最佳方法。 所谓脂肪肝高危人群是指存在脂肪肝发病的危险因素,比普通人群更易发生脂肪肝的群体。脂肪肝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肥胖症,特别是内脏脂肪性肥胖患者。糖尿病,特别是成年型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长期大量饮酒者。高脂血症,特别是有血液甘油三酯升高者。长期服用损肝药物者。以及有肥胖症、糖尿病和脂肪肝家族史的个体。 总之,有脂肪肝发病的危险因素者要有自我保健意识,应定期(每年1~2次)作肝脏B超等影像学检查以早期发现脂肪肝。
芪贞七莦散 【方源】 《芪贞七莦散加减治疗乙型肝炎的体会》[曾金花.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08)]。 【组成】 北芪15g,龙胆草10g,淫羊藿10g,猪苓15g,白花蛇舌草30g,菟丝子15g,鹿衔草20g,虎杖20g,贯众15g,茵陈30g。 水煎服,每日1剂,服5个月。 【功效】 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祛瘀,健脾益肝肾。主治乙型肝炎。 【验案】 吴某,男,35岁,已婚,商人,2002年10月5日初诊。 主诉:两胁隐痛不适,周身疲乏,胃纳差,腹胀1年。 病史:1年来患者经常出现感冒症状,畏寒,头晕重,头痛,口苦,咽干,常感两胁隐痛不适,面色晦暗,欲呕,周身疲乏,胃纳差,腹胀,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数。曾经在当地卫生院治疗,效果不佳,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后来我院中医科就诊。 检查:肝功能:AST 32U/L,ALT 30U/L,TTT 8U,ZnT 6U。乙肝五项:HBsAg(+),抗-HBc(+),HBeAg(+)。 中医诊断:胁痛。 西医诊断:乙型肝炎。 治则:清热解毒,疏肝理气。 方药:芪贞七莦散加减。龙胆草15g,淫羊藿15g,猪苓15g,白花蛇舌草30g,菟丝子15g,鹿衔草30g,虎杖15g,贯众15g,茵陈15g,丹参15g,川楝子10g,女贞子15g,泽泻15g,竹茹8g。9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以上方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但两胁疼痛、腹胀、胃纳差仍存在,上方去泽泻、竹茹,加槟榔8g,延胡索8g,山楂16g,北芪15g。9剂,每日1剂,水煎服,配合西药辅助治疗。 三诊:以上症状基本好转,但失眠仍存在,上方去龙胆草,加夜交藤15g,酸枣仁10g,丹参15g。9剂,每日1剂,水煎服。 四诊:两胁不痛,失眠好转,胃纳可,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微黄,脉弦细。上方重用北芪30g,加白芍15g。中西药配合治疗5个月后,到我院复查,肝功能:AST、ALT、TTT、ZnT均正常。乙肝五项:HBeAg(+),抗-HBs(-),抗-HBc(-)。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语】 乙型肝炎患者因气机郁滞而出现胁痛、胸闷口苦等症,多因寒湿兼有血瘀迁延日久,脾阳不振,湿化寒化,可转阴黄、胁痛。芪贞七莦散中北芪补气益血,有保护肝脏作用;女贞子滋肾益肝,用于肝肾阴虚,强腰膝,养阴益肾,补气疏肝;淫羊藿补肾壮阳,祛风除湿,对乙肝病毒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菟丝子补肝肾;龙胆草清泻肝火,清热燥湿,有促进胃液分泌作用;丹参活血祛瘀,解肝毒;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槟榔疏肝理气,行滞消胀;川楝子疏肝止痛。以上各种药配合使用,能起到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祛瘀,健脾益肝肾,抗病毒及增强抵抗力之功效。近年来临床实践证明,用芪贞七莦散加减运用,配合西药辅助治疗乙型肝炎,已获得满意疗效。
妊娠期肝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妊娠和肝病为因果关系,即肝病由妊娠引起,如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导致的肝损害、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和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另一种情况是妊娠并发肝病,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等,此类肝病在非妊娠期亦可发生。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多发生于年轻初产妇,发病时间集中于妊娠第28~40周,再发病例极少。既往统计显示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发病率约为几万分之一,母婴病死率高达85%。近来发病率有升高趋势,母婴病死率则显著下降。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妊娠期激素代谢紊乱、营养不良等有关。其临床表现和肝功能改变酷似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多有厌食、恶心、呕吐、全身不适、右上腹疼痛、胎动减少、明显出血倾向和意识障碍甚至昏迷。一般不伴发热。体检及辅助检查可发现黄疸、高血压、腹水、水肿以及肾功能衰竭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征象,B超显示有脂肪肝,但肝脏体积可正常或缩小,肝活检显示急性弥漫性小泡性肝细胞脂肪变性。
疏肝实脾解毒汤 【方源】 《疏肝实脾解毒汤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的体会》(张林,等.吉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肝病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 【组成】 党参30g,茯苓15g,白术30g,青皮10g,甘草10g,柴胡10g,白芍20g,当归20g,北五味子15g,茵陈50g,虎杖15g,鸡骨草30g,白花蛇舌草25g。 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 疏肝实脾,清热解毒。主治急、慢性乙型肝炎之肝功能失代偿期前或早期。 【验案】 王某,男,47岁,干部。 主诉:肝区时痛,胃脘胀满,食少纳呆两年余。 病史:乙型肝炎“大三阳”两年余。中西药未断,未见效。素喜辛辣、肥腻,时有酗酒,性情急躁,易怒,很少有体力劳作。 检查:体瘦,面微暗无光泽,巩膜不黄,大便微稀,舌淡,苔白腻,脉弦细而涩。血压正常。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肝功能:ALT 200U/L。B超:肝波密致细小,网络欠清。 中医诊断:胁痛(肝郁脾虚)。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治则:益气,健脾,解毒。 方药:疏肝实脾解毒汤加减。白术10g,北五味子10g,白芍10g,白花蛇舌草10g,大青叶25g,郁金10g,橘皮10g,莱菔子20g。每日1剂,治服将息同上。 二诊:服上药7剂,胁痛减轻,余皆好转,二便饮食尚可,脉弦细,B超检查肝胆脾胰正常。按上方去郁金、橘皮,服10剂。 三诊:查肝功能ALT 80U/L。乙肝五项:HBsAg(+),抗-HBc(+)。面有光泽,舌淡红,少苔,脉弦细。按上方续服20剂。 四诊:诸症均消,唯时有胁脘不舒,脉弦细。ALT正常,B超正常,HBsAg(+)。上方另加:莱菔子25g,丹参20g,神曲10g,砂仁10g,连服20剂。查肝功能ALT正常,乙肝五项皆为阴性,诸症消退,病告痊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语】 疏肝实脾解毒汤以四君之苓术健脾祛湿,培土利窍,因土恶湿,主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以养其身;参草补益中气,健脾和胃,补而不燥腻。四君可使中州健运,气血化生旺盛,百脉充盈,正气充足,抗病能力增强,故百病可去。还以逍遥之柴胡、白芍,另加青皮等酸味入肝,疏肝解郁,清泄肝脾郁热,通利肝胆郁滞。更因肝木克脾土是正常生理互相制约的规律,但是木邪亢旺脾土之生机,必受乘伐,则中州失运,派生百病,故治理肝病之时,培土补中,疏肝荣木,即可自强,又可祛邪。
脂肪肝仅仅是肝内脂肪含量过多、脂肪细胞大量充盈于肝细胞内而引起的肝脏脂肪化。它并不是由于病毒作用引起的,而只是甘油三酯堆积所致的代谢性肝功能异常,故为可逆性的,一旦肝脏内蓄积的过多脂肪消除后,肝功能大多可以恢复正常,也不留下任何后遗症。 脂肪肝与病毒性肝炎只是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因为二者均不同程度地减低了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使肝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发出一系列胃肠道不适症状。然而二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它们分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肝脏疾病。所以,脂肪肝不是肝炎。 此外,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是具有传染性的,但脂肪肝却不是由于感染了肝炎病毒而引起的,而是肝内脂肪堆积所致,自然亦无任何传染性可言。
养肝活血解毒汤 【方源】 《养肝活血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3例》[赵岁录.河南中医,2001,(07)]。 【组成】 沙参、麦冬、白芍、丹参各30g,五味子、贯众各15g,藏红花5g,三棱、茯苓各9g,三七、苦参、虎杖、半枝莲各10g。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养肝活血解毒。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甄某,男,34岁,农民,2000年4月4日初诊。 主诉:肝区隐隐作痛,脘腹饱胀,头昏,乏力两年余。 病史:有乙型肝炎病史两年余,曾多次住院治疗,疗效不佳。 检查:肝区隐隐作痛,脘腹饱胀,头昏,乏力,食纳不佳,形体消瘦,大便溏而不爽,小便色黄,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肝界肋下两横指,脾脏未触及。B超:肝脾肿大,肝内回声增强。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肝功能:ALT 590U/L,TBIL 36μmol/L。 中医诊断:胁痛(肝瘀血滞,湿热疫毒蕴留不去)。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治则:清热养阴,活血解毒。 方药:养肝活血解毒汤加栀子15g,黄连3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温服。 二诊:服药1周后,肝区隐痛、脘腹饱胀明显减轻,食欲增加,大便成形。以上方为主加减。 三诊:服药两个月后自觉症状消失,ALT降至正常。再服药调理两个月,乙肝五项指标转阴。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语】 养肝活血解毒汤方中沙参、白芍、麦冬养肝敛阴;红花、三棱、丹参、三七等活血化瘀;半枝莲、贯众、虎杖化湿清热解毒排毒。养肝活血排毒法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免疫调控、抑制病毒复制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对改善肝功能、抗肝纤维化亦有一定的作用。
肝脏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器官。脂肪占肝脏总重量的5%,当脂肪量超过肝脏总重量的5%~25%时,即为脂肪肝。妊娠期脂肪肝的死亡率高达80%,因起病急骤、进展迅速而预后极差。有关病因和机制目前尚不明了,初步的研究表明,在妊娠后期,由于激素异常增多,肝脂肪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脂肪在肝细胞及其他组织器官迅速堆积,结果使肝细胞肿胀并发生脂肪变性,肾、胰、脑、骨髓也可出现脂肪变性。孕妇的死亡原因主要是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脑水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胎儿则多因胎盘纤维性病变和多灶性梗塞,致胎盘功能不足而死亡。 在危及母亲与胎儿生命的情况下,及早诊断和终止妊娠是提高母婴存活率的关键。如果能在孕妇肝外并发症及凝血功能异常发生之前尽快终止妊娠,可以使母婴死亡率分别下降到36%及69%。同时,还应对孕妇予以支持疗法、输血、补充凝血因子和白蛋白等。 令人有所安慰的是,凡存活的妊娠期脂肪肝母子通常不留有后遗症。
茵薏四逆散 【方源】 《茵薏四逆散治疗乙型肝炎42例》[龚时贤.陕西中医,2001,22(7):400-401]。 【组成】 茵陈、柴胡、白芍、赤芍、枳壳各10g,薏苡仁30g,甘草5g。 每日1剂,水煎,每日分早晚2次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 疏肝利胆,理脾和胃。主治乙型肝炎。 【验案】 沈某,男,44岁,干部,1998年9月10日就诊。 主诉:肝区隐隐作痛,脘腹饱胀1年余。 病史:有乙型肝炎病史1年余,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 检查:头昏,恶心欲呕,胃纳不佳,大便溏,小便黄,舌嫩红,苔厚腻,脉弦。肝肋下两指,脾未及。B超:肝脾肿大,肝内部回声光点增粗。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肝功能:ALT 700U/L,TBIL 32μmol/L。 中医诊断:胁痛(寒湿困脾)。 西医诊断:乙型肝炎。 治则:温化寒湿,疏肝和胃。 方药:茵薏四逆散加减。茵陈、柴胡、白芍、赤芍、枳壳、苍术、白术、厚朴、泽泻、苏梗各10g,薏苡仁、茯苓各30g,焦山楂15g,干姜、桂枝、甘草各5g。每日1剂,水煎温服。 二诊:服药1周后,肝区隐痛、脘腹饱胀明显减轻,食欲增加,大便成形。以上方为主增减。 三诊:服药1个月后,自觉症状消失,ALT降至正常。再用药调理1个月,乙肝五项转阴。随访两年,未见复发。 【按语】 乙型肝炎患者有右胁疼痛、纳差等表现,多由湿邪或湿热之邪困脾或侵扰肝胆所致。湿邪疫毒持续感染使乙肝缠绵难愈。湿毒留滞,肝脾不和,导致肝气郁滞,气血不利,或化热伤阴,或耗伤正气,形成诸多变证。故用茵薏四逆散加减,茵陈、薏苡仁化湿解毒;由柴胡、芍药、枳壳、甘草组成的四逆散善于调理气机,能疏肝利胆,理脾和胃。肝脾枢机运转,气机通达,则脏腑功能复常,气血阴阳调和。
脂肪肝患者通过仔细的行为分析后,找出不良饮食行为,应该加以纠正。 (1)空腹时去采购食品,容易受食欲支配而购买过多的食品(意味着多吃),因此要养成在饭后购物的习惯。 (2)购买食物要有计划,依靠事先拟好的购物单在饭后进行,不要一时冲动购物。 (3)避免购买方便面、元宵等速成食品,而应选择烹调费力的食品。 (4)糖果、点心、水果等食品要存放在不易看到和不易拿到的地方。 (5)以低热量的食品取代高热量的食品,当吃的欲望十分强烈时,可用黄瓜、西红柿以及减肥食品等来代替或通过串门、打电话、看减肥录像或书籍等来取代饮食活动。 (6)进食速度要慢,每餐时间宜在20~30分钟左右。 (7)勿用大碗盛菜饭,且每次盛的数量要减少。 (8)要专心吃饭,避免在紧张、焦虑等情绪激动时进食,吃饭时不要看电视、听音乐等,以免在无意中进食过多。 (9)每顿用餐要定时。 (10)避免饱食,每餐宜七八成饱,不要因怕浪费食物而包干每餐剩食。
乙肝汤 【方源】 《乙肝汤治疗乙型肝炎150例》[李志坚,等.中国民间疗法,2001,9(9):36]。 【组成】 黄芪30g,茵陈30g,丹参30g,虎杖15g,白花蛇舌草30g,白术15g,五味子15g。 肝脾肿大者加郁金10g;湿重者加茯苓30g,薏苡仁30g;胁痛者加川楝子10g,延胡索10g;腹胀者加大腹皮15g。 上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个月为1个疗程,每疗程结束后复查肝功能。 【功效】 扶正保肝,解毒化瘀。主治乙型肝炎。 【验案】 孙某,男性,32岁。 主诉:右胁肋胀痛1年,纳差乏力月余。 病史:患者反复出现肝功能异常,HBsAg阳性1年余而来诊。 检查:面色萎黄,精神抑郁,腹胀便溏,苔白,脉弦细。肝右肋下2cm,有触痛。肝功能:ALT 280U/L,AST 50U/L,ALP 180U/L。乙肝五项:HBsAg、抗-HBc、HBeAg均阳性。 中医诊断:胁痛(肝郁脾虚血瘀)。 西医诊断: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 治则:疏肝健脾,解毒化瘀。 方药:乙肝汤加郁金、白芍。 二诊:服30剂后自觉症状消失,肝功能各项指标明显改善。随症加减。 三诊:继服30剂后,肝功能各项指标正常,HBsAg转阴。随访3年未复发。 【按语】 方中黄芪、白术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虎杖、茵陈、白花蛇舌草有抑制HBsAg的作用,可减轻肝细胞变性及坏死;丹参有改善肝内微循环,防止纤维化,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五味子能降酶保肝。故本方对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有抗病毒的功能。
益气清热煎 【方源】 《益气清热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0例》[赵玲玲,等.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5):47-48]。 【组成】 黄芪15g,党参10g,当归10g,枸杞子15g,茯苓10g,白术10g,虎杖15g,金钱草20g,山豆根15g,甘草15g。 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温服。12周为1个疗程。 【功效】 疏肝健脾,清热解毒。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曹某,男,24岁,学生,2003年10月14日初诊。 主诉:胁肋不适,胁下胀痛,乏力2周。 病史:患乙型肝炎5年。 检查:气短懒言,动则汗出,口微苦,纳呆腹胀,精神抑郁,大便不调,小便黄,舌下脉络青紫,舌苔薄黄腻,脉弦滑。面白无华,颈前有两颗蜘蛛痣,巩膜无黄染,腹部平软,肝大肋下2.5cm,表面光滑,质韧,有压痛,脾可触及。肝功能:ALT 276U/L。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 中医诊断:胁痛(肝郁脾虚,湿热瘀阻)。 西医诊断:乙型肝炎(慢性活动性)。 治则:疏肝健脾,清热解毒。 方药:益气清热煎。 二诊:用药20天,精神好转,诸症减轻。 三诊:服药两个月,ALT恢复正常。 四诊:连服两个疗程,患者精神转佳,面色转红,食欲增加,乏力、腹胀消失,二便正常。肝区压痛消失,脾未及。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缓和。乙肝五项:HBeAg(-),抗-HBc(-)。 【按语】 药理实验证明:黄芪、山豆根、虎杖、当归、甘草降低ALT作用明显,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对乙肝抗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芪、党参、白术、枸杞子有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的作用,并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及激活体液免疫反应的作用。黄芪、山豆根、甘草还能诱生干扰素,增高干扰素滴度,抑制病毒复制及感染的肝细胞释放乙肝病毒。金钱草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有抑制作用。
通过饮食行为疗法的修正可以促进肥胖性脂肪肝患者减肥,防止体重反跳,并改善肝内脂肪沉积、防止肝功能恶化以及肝纤维化的发生。 大脑对饮食活动存在两大调节体系,一种为与人体能量收支相适应的对食欲进行自动调节的代谢性调节系统。另一种为人类的认知性调节,这是由于受到与大脑皮质化相伴随的概念情报的巨大影响后发展而来的。饮食活动的本来目的是供给机体的能量物质,但在人体下丘脑食欲的代谢性调节中,在饮食动机及食物内容选择中,外界信号占相当比例。人通过眼、耳感受到的饮食环境的信号,通过大脑皮质内的联合区,决定进食动机的形成,这就是所谓的“认知调节系统”。如果此系统肥大增生,位于下丘脑起主要作用的代谢性调节系统则退化,从而导致无视机体能量平衡而驱动饮食活动,结果出现狼吞虎咽、零食、夜食等饮食活动异常。因此,肥胖相关性疾病减肥的行为疗法应从“概念”上的饮食方式修正到重视“感觉”上的饮食活动的修复。
板茵汤 【方源】 《板茵汤治疗肝炎60例》[李清林.陕西中医,2004,25(10):901-902]。 【组成】 茵陈、虎杖、板蓝根、半枝莲、焦山楂、五味子各15~30g,丹参15g,白芍、当归各10~15g,茯苓20g,白术10~15g,柴胡、炙甘草各3~6g。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可连续治疗。 【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疏肝,活血化瘀。主治急、慢性肝炎。 【验案】 王某,女,30岁。 主诉:身黄,小便黄,腹胀,右胁疼痛10余日。 检查:纳差,厌食油腻,恶心乏困无力,且患者自述父亲有“肝炎”病史。舌淡苔黄,脉濡数。巩膜及全身黄染,心肺(-),腹软,肝肋下2cm,压痛(+),脾脏肋下未触及。血常规未见异常。肝功能:ALT 200U/L以上,TBIL 126μmol/L,DBIL 71μmol/L。乙肝五项:HBsAg(+)。B超:肝肿大。 中医诊断:黄疸(湿热型)。 西医诊断:急性乙型肝炎。 治则: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疏肝活血。 方药:茵陈50g,虎杖、板蓝根、半枝莲各30g,丹参、焦山楂、白芍、茯苓各15g,当归、白术各10g,五味子20g,柴胡6g,炙甘草5g。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口服,上方连服30剂。 二诊:腹胀、恶心消失,饮食渐增,右胁微痛,仍有乏困感。肝功能:ALT 56U/L,TBIL 46μmol/L,DBIL 27μmol/L。诊断辨证同前,效不更方,上方再进30剂。 三诊:诸症消失,黄疸消退。肝功能:ALT 25U/L以下,TBIL正常,DBIL正常。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板茵汤中茵陈、虎杖、板蓝根、半枝莲减量,白术加量。处方:茵陈、虎杖、半枝莲、焦山楂、白芍各10g,板蓝根、丹参、当归、五味子各15g,茯苓20g,白术50g,柴胡、炙甘草各3g。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3次口服,上方连服15剂,以收全功。 【按语】 板茵汤中板蓝根、半枝莲清热解毒,茵陈、虎杖清热利湿,丹参、焦山楂活血化瘀,白芍柔肝缓急以止痛,柴胡中量运用以疏肝解郁,茯苓、白术健脾益气以壮生化之源,当归活血、补血,五味子酸敛肝气以防疏泄太过,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使。诸药合用,则肝毒得解,湿热得清,肝气得舒,瘀血得化,脾气得健,肝急得缓。本方在临床运用时应依据邪正消长,轻重缓急,辨证化裁用药而收良效。
国外有学者提出肥胖症行为修正有4大要素:①活动的分析与评估。②消除助长过度饮食的先行因素。③过度饮食的活动形式及其纠正。④对纠正掌握饮食的活动及其促进因素的强化。具体方式可从生活习惯、运动态度、群体关系和营养等5个方面来把导致肥胖的不良行为矫正过来。 为提取出患者异常饮食活动的具体资料,现多采用饮食、运动、体重日记的形式。日记中分项纪录“何时、何地、食物、用量、进食状态和进食活动情况以及体重的变化”等方面的内容,对其中明确存在的问题给予行动上的纠正,从而对目标的完成程度加以检验,对经过纠正形成习惯化的饮食活动给以鼓励使之强化并能持之以恒地执行。
芦灵丸 【方源】 《自拟芦灵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80例》[佘万祥,等.四川中医,2004,22(11):49-50]。 【组成】 芦荟、灵芝、虎杖、垂盆草、葛根、连翘、五味子各30g,白芍、茯苓、丹参各15g,柴胡、鸡内金各10g。 将以上诸药除灵芝、虎杖外,在60℃温度下烘干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剩余粗纤维与灵芝、虎杖加清水共煎两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过滤,浓缩至每毫升相当于原药1g,与上述药粉泛丸如绿豆大,60℃烘干,分装即得。每次口服5g,每日3次。 【功效】 养肝健脾,清热利湿解毒。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薛某,男,37岁,2001年3月26日初诊。 主诉:患乙肝2年余,因劳累而致病情复发半个月。 检查:右胁隐痛不适,饮食减少,食后脘腹作胀,体倦乏力,小便色黄,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腻微黄,脉弦细滑。肝肋下2cm,剑突下3.5cm,质II度,脾肋下未及。肝功能:ALT 358U/L,TBIL 18.5μmol/L,余均正常。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HBV DNA阳性。B超:提示慢性肝病,胆囊炎。 中医诊断:胁痛(湿热内蕴,肝脾失调,正气受损)。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中度)。 治则:扶正解毒,疏肝运脾。 方药:芦灵丸,口服,每次5g,每日3次。 二诊:10天后右胁隐痛、乏力纳少、脘腹作胀明显好转。 三诊:继服20天后,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检查ALT 65U/L,TBIL正常。仍予本丸续服1个疗程。 四诊:肝肋下2cm,剑突下3cm,质I度。肝功能示ALT、TBIL均正常。乙肝五项HBsAg、抗-HBe、抗-HBc均阴性。HBV DNA阴性。B超示:肝病性胆囊炎。为巩固疗效,继续服用本丸1个疗程,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 芦灵丸中灵芝、五味子、白芍、茯苓、鸡内金养肝健脾以扶正;芦荟、虎杖、垂盆草、葛根、连翘清热利湿解毒以祛邪;丹参活血祛瘀,疏通经络;柴胡疏肝理气。全方共奏扶正解毒,疏肝运脾之功。纵观本方,养肝健脾补而不腻,清热利湿解毒而不伤正,通过扶正祛邪,达到保肝降酶,增强和调节免疫功能,促进抗体生成,抑制乙肝病毒的繁殖和复制,从而使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HBV DNA阴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