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春节是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总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憧憬。”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道出了春节文化的内核。中国人过年,过的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之年”,更是向上向善的“文化之年”。 在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央视网《人民领袖习近平》专栏推出系列特稿《习近平的春节记忆》,与您一起感受总书记的“过年范儿”。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吃好喝好”是春节里老百姓家里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春节前夕的考察,留下了许多与舌尖上的年味儿相关的故事。 2016年春节前夕,在江西神山村村民家,总书记和村民围坐成一圈,有老乡把刚刚蒸熟的米果端了过来,介绍说是去亲戚家拜年要带的。总书记细细品尝味道,称赞说“这风俗很好”。 2017年春节前夕,在河北德胜村村民家的灶台边,总书记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拿着漏勺,炸起了寓意年年高升的年糕。金灿灿的年糕甜香扑鼻,油香味儿伴随着喜庆的年味儿一起升腾。 2017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村民徐学海家炸年糕。 在四川战旗村,春节吃汤圆是传统民俗。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战旗村考察,看到村民们正在包汤圆,他竖起拇指用四川话对大家说:“祝你们的生活像吃汤圆一样,安逸!” 在山西霍州,年馍一蒸,年味儿就来了。今年春节前夕,在山西霍州冯南垣村,习近平总书记三两下就做出一个枣花年馍。看着村民做出的枣花、兔子、小鱼等各式年馍,他称赞“很吉祥”,“给人年年向好的感受,代表了广大父老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将对未来的期待、祝福同食物的名称、形态等联系在一起,这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浪漫。 2022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同师红兵一家做年馍。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我来看望大家。”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的身影出现在海拔2400多米的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他是来看望困难群众的。 过了小年就是年。在同乡亲们唠家常时,总书记饶有兴致地讲起了陕北过小年的习俗:“我们陕北过小年,主要是把糜子磨成面,做成老虎、兔子等形状的馍馍,还点上颜色,花花绿绿的。” 2015年春节到来之前,习近平总书记自办年货,回到梁家河看望老乡。那天中午,在老支书梁玉明家,总书记和石春阳、吕侯生、张卫庞等一众老友围坐在一起,吃着梁家的“年茶饭”。在陕北,人们把过春节时吃的食物统称为“年茶饭”。 油糕、鸡肉、羊肉、酸菜、饸饹、南瓜……饭桌上,清一色的地道农家饭菜是陕北人的年味儿,更是这位黄土地的儿子心心念念的故乡味儿。 2017年1月24日,农历腊月二十七,带着对困难群众的牵挂,习近平总书记踏着皑皑白雪走进了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德胜村。 客人远道而来,村民徐万拿出了自家的年货招待。色泽金黄、吃起来香甜酥脆的“开口笑”,是河北坝上地区家家必备的年货。总书记尝了一块,说味道很好。 “我现在每年过年了,在街上买点江米条,还有一个叫炸排叉……”总书记和大家分享了过年爱吃的那一口儿,“油大,平常也不让多吃,反正过节的时候吃一点。” 美食与美好,皆不可辜负。不同的味道背后,是相似的情感。 糍粑呈圆饼状,白白软软,寓意着团团圆圆,也是江西神山村人过节的爱物。 2016年春节前夕,当来看望老区人民的习近平总书记一行走进左秀发家时,大家正忙着打糍粑。 总书记笑着说:“咱们一起打,好吗?” “好好。”手拿木槌的村民李宗吾忙不迭地回答。 总书记一连打了十几下,还问大家一次要打多久。李宗吾记得,“他还风趣地说可以锻炼身体”。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同村民一起打糍粑。 一种种颇具特色的年节小吃、一道道美味可口的年味佳肴,不只是满足味蕾的享受,更洋溢着过年的喜气、滋润着甜蜜的日子。 “我来看看你们,给大家拜年了!”在北京草厂四条胡同,前来拜年的习近平总书记被胡同居民朱茂锦邀请一起包饺子。 朱家人回忆,总书记拿起筷子和擀好的饺子皮包了饺子,再把包好的饺子放在面板上,“动作就像邻家长辈一样”。 边包饺子边聊家常,总书记说自己家里也爱包茴香馅的。“多年来因工作关系我没包过饺子了,你们看,越包越好。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越过越好!” 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前门东区草厂四条胡同同朱茂锦一家人包饺子、聊家常。 在云南司莫拉佤族村——一个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的村子,村民李发顺邀请习近平总书记一起制作佤族新年传统食物大米粑粑。 右手拿起一团大米粑粑,在模子上用力摁下,左手再加把劲……总书记一连做了两个红艳艳的大米粑粑。他笑着说:“摁了个福字,再来一个喜字,有福有喜。”李发顺觉得,“这红艳香甜、有福有喜的米粑粑,就像如今的司莫拉”。 2024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同村民李发顺一家制作当地节日传统食品大米粑粑。 在贵州化屋村,村民邀请总书记一起制作黄粑——贵州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种传统特色美食。 拿起一张粽叶,夹上一块糯米黄豆面,卷起粽叶,用线扎紧……习近平总书记亲手包了一个黄粑。他笑着说:“祝你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在场的人也都笑了。 2024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苗族村民赵玉学家,同赵玉学一家边聊家常边制作当地传统节日食品黄粑。 在当下这个巨变的中国,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各地美食选购十分方便。但总有一些故乡的味道,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串起我们的乡愁和记忆,带给我们温暖与喜悦。 新的一年,一起努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5月19日,《新闻联播》头条播报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的消息,单条时长超过15分钟。 本次会议连开两天,会议规格高、参会人员众多:中共中央政治局七常委中除了一位出访,其他六位悉数出席;发改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等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中共中央 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有关国有大型企业,军队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可见中央对生态环保问题重视程度之高。 会上,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不仅展现了他对生态环保一脉相承的关切,还有对生态文明的新论述、新要求,每个金句都值得珍藏。 一、彰显升级决心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视。党的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大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章。今年三月的全国“两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又将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生态文明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 如今,一幅美丽中国新图景正在中华大地上徐徐展开。通过生态环境制度建设,保护进而发展生态生产力,释放人民的创造力、人民的智慧。 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正在进行,位于河北北部的塞罕坝林场,护林员正在探索把人工林改建成生态林,一个近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正在京津冀北部形成。三代务林人像哺育孩子一样培育着这些林木、壮大着这片绿色。 树,是茫茫荒原最明亮的希望。绿,是美丽中国最动人的底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只要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做下去,就能把生态系统修复得更加好,生态屏障筑得更加牢固。 二、理念深入人心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随着“两山”论理念深入人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主动性显著增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正在成为人们行动的共识。 沿长江经济带十一省市在“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指引下,拆除码头、搬迁化工厂、植树种草恢复湿地,一场生态修复的新实践正在万里长江沿岸展开。 福建宁德,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依靠林果产业不仅摆脱了贫困,守护好了绿水青山,还种出了金山银山。 雄安新区,正在构建的绿色生态宜居新城,一淀、三带、九片、多廊,一方林淀环绕的华北水乡,一派城绿交融的中国画卷。 浙江安吉,茶园新绿,远山、竹林、溪水、繁花,美丽乡村掩映山林,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篇章。 三、不忘为民初心 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生态红线”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升级让生态向好实现“共赢”。 湖南株洲下决心去掉冶炼化工等污染落后产能,大力培育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优势新兴产业,一改株洲人当年“黑乎乎、灰蒙蒙”的记忆。 广东深圳围绕建设生态城市目标,环保力度不断加码,公交车100%纯电动化,港口远洋船泊岸期间改用污染小的低硫油,还要求今年内所有锅炉改用清洁能源、污水收集率提高到90%以上,实现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共融发展。 一年一度春风暖,好生态好环境让人们出游热情高涨。不久前的五一假期,在广西钦州,乘船和中华白海豚来一次亲密接触成了新选择。在安徽庐江,上千只白鹭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让游客感受着生态之美。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用好生态保障高品质生活,绿色发展的成果正在惠及更多老百姓。 四、坚定打赢信心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好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顽瘴痼疾,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 今年3月,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整合了多部门的环保职责,通过“五个打通”,过去职责不清、多头管理的局面被彻底终结。生态环境部履新仅一个多月,连续通报问责多起污染事件,集中约谈10个地方政府,相继启动多项专项行动。 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硬,才能取得显著成效。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短短两年时间完成了对全国所有省份的全覆盖,问责人数超过1.8万人,解决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8万多个。开展环境保护督察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中。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重要战略思想指引下,我们不断前行,正努力让强盛中国展开越来越美丽的生态画卷。(文/刘亮)
一说起英国的代表食物,很多人的印象也都是鱼和薯条,英国人们对炸鱼薯条情有独钟,还因为它们帮助英国度过了两次世界大战。 炸鱼和土豆作价格便宜又能提供高热量,很适合作为士兵补给。二战时期,英国的渔业已经发展到了北极圈,也是英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土豆和鱼都很便宜易得。内阁也深知在战时团结家庭的重要性,鱼和土豆一直都是敞开供应,没有限额配给。因此,炸鱼薯条也就成了英国人心中“治愈系食物”(comfort food)的代表。 英国人把土豆和面包、空心粉、面条等统一归为淀粉类食物。土豆在英国人的餐桌上就相当于主食,特别是烤土豆、土豆泥。因为土豆与其他主食一样都是很好的碳水化合物来源,能量却很低。100克的面包和100克的土豆相比,土豆带给人体的热量更少,同时它还含有人体所需的膳食纤维。 英国人每餐前会先吃点干面包开胃,而且喜欢涂抹果酱、黄油等,这些都属高热量食品,在膳食平衡盘中比例是很少的。但英国人的饮食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每餐必有水果。 加拿大:每天要吃橙色蔬菜 加拿大的健康饮食指南为儿童、哺乳期妇女、50岁以上人群等推荐了专门的饮食建议。加拿大卫生部也在网站(www.hc-sc.gc.ca)开通了互动服务,只需输入性别、年龄、饮食偏好,就能得到一份平衡饮食推荐表。 加拿大人吃饭时爱喝果汁,难怪在指南中会出现100%蔬菜水果汁应饮用125毫升。 彩虹指南建议每天至少食用深绿色和橙色蔬菜各一份,北京朝阳医院营养科高级营养师宋新说,橙色蔬菜指胡萝卜、甘薯等,胡萝卜含胡萝卜素,可转化为人体必需的维生素A;甘薯属于碱性食品,含有丰富的纤维素等,可防止便秘。 中国:三餐比例343 都说早餐吃得像皇帝,午餐吃得像平民,晚餐吃得像乞丐,但其实,一日三餐有个“343”原则,安排妥当才能吃得更健康。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了早、中、晚餐能量的比例,早餐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午餐应占30%~40%,晚餐则占30%~40%,三餐的比例大概为3:4:3。 早餐作为一天的第一餐,对人体的膳食营养摄入、健康状况和工作学习效率至关重要。早餐的食物种类应丰富多样、搭配合理,如果早餐中能包括谷类、肉蛋类、奶类及蔬菜水果这四类食物则属于完美的早餐了。一杯奶、几个肉包子再加上一碟小凉菜,简简单单的完美早餐就做好了。 经过了一上午的奋斗,早餐贡献的能量逐渐消耗殆尽,大概在十一点半时,就应该及时地补充能量了。工作再忙碌,也要把午餐的时间安排出来,午餐吃得好才能保证下午长时间的工作。如果以每天能量总摄入量为2200kcal的健康成人为例,米饭、面条、饼等主食可以吃三两,再按两份蔬菜一份肉的比例来选菜品,最好再搭配点豆制品,以保证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晚餐的吃法花样很多,有些人想要减肥,晚上经常不吃饭,而有些人全天的重点则都放在了晚餐上,往往过于丰盛、油腻。由于晚上与第二天的早餐相隔时间较长,不吃晚餐,光靠中午吃的东西熬过晚上可不那么好受。而晚上吃得太多,活动量少,多余能量则会转化为脂肪,使人变胖。所以,晚餐一定要适量,以脂肪少、易消化的食物为宜。 一般晚餐可以多选择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糙米、全麦食物,既能增加饱腹感,又能促进肠道蠕动。适当地吃些肉(大概一两左右)、豆类,而蔬菜水果还应该是晚餐的主角。 ※相关链接:各国指南中的特别建议 // 天然调味代替盐:爱尔兰膳食指南提出,试着运用天然香味料、黑胡椒等作为盐的代替品。 营养强化各不同:澳大利亚膳食指南中鼓励女性要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印度尼西亚强调要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 母乳喂养很重要:澳大利亚、菲律宾在膳食指南中建议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完全进行母乳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