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其有两子傅聪、傅敏,傅聪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英语教师。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化大革命”之初,受到巨大迫害,遭到红卫兵抄家,又受到连续四天三夜批斗,罚跪、戴高帽等各种形式的凌辱,被搜出所谓“反党罪证”(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蒋介石旧画报)。1966年9月3日凌晨,愤而离世,在家中吞服巨量毒药,悲壮地走完了一生。夫人朱梅馥亦自缢身亡。 目录 1基本资料 2个人经历3主要作品4人物观点5创作历程6社会评价7后世纪念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傅雷外文名:Fu Lei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省南汇县(今属上海)出生日期:1908年4月7日逝世日期:1966年9月3日职业:著名翻译家,作家,教育家毕业院校:法国巴黎大学主要成就:翻译了多部外国文学名著代表作品:《傅雷家书》,译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夏倍上校》,《人间喜剧》等儿子:傅聪,傅敏党派信仰:“民进”重要缔造者之一 个人经历2 1908年4月7日,傅雷生于中国江苏省南汇县傅家宅(今上海市南汇区航头镇王楼村五组),因出生时哭声洪亮,长辈们便以“雷”为名,以“怒安”为字。1912年时其父傅鹏飞因冤狱病故,由母亲抚养成人。1920年(12岁)考入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今南洋模范中学),次年考入上海徐汇公学。1924年因批评宗教而被开除,同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1926年,在北伐胜利的鼓舞下,与同学姚之训等带头参加反学阀运动,大同校董吴稚晖下令逮捕,母亲为安全起见,强行送子回乡。秋后考入上海持志大学读一年级。1928年,傅雷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艺术理论。开始受罗曼·罗兰影响,热爱音乐。1931年,傅雷回国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任校办公室主任,兼教美术史及法文,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次年与庞薰琹和倪贻德结成“决澜社”。1932年,傅雷与青梅竹马的表妹朱梅馥结婚,朱 主要作品3 文章(作品集)刊载期刊(出版社)出版时间《梦中》《北新周刊》第13、14期1926年1月《回忆的一幕》《小说世界》第15卷第4期1927年1月《法行通信》15篇《贡献旬刊》第1、2卷各期1928年《塞尚》《东方杂志》第27卷,第19号1930年10月《薰琴的梦》《艺术旬刊》第1卷第3期1932年《现代法国文艺思潮》1932年10月《研究文学史的新趋向》1932年11月《乔治·萧伯纳评传》1932年12月《从工部局中国音乐会'说到中国音乐与戏剧底前途》1933年《现代青年的烦闷》1933年《时事新报》“星期学灯”专栏1933年《现代中国艺术之恐慌》《艺术旬刊》1932年《文学对于外界现实底追求》《艺术旬刊》1932年《雨果的少年时代》《中法大学月刊》第8卷第2期1935年12月《论张爱玲小说》《万象》5月号1944年《所谓反美亲苏》《观察》第2卷第24期1947年《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 人物观点4 对于八股文风,傅雷这样说道,“一个知识分子不善于思考,不勇于思考,感觉不灵敏,好奇心不强,就不称其为知识分子,更谈不到钻研学问。何况思想懒惰与感觉麻痹还牵涉到遇事认真负责的问题,从而牵涉到人生观与世界观。”对于艺术,人生,傅雷这样说到,“先做人,其次做艺术家,再次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对于孤独,傅雷这样对傅聪说到,“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你永远不要害怕孤独,你孤独了才会去创造,去体会,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创作历程5 1925年9月,傅雷习作短篇小说《梦中》,发表于次年1月《北新周刊》第13、14期。1926年8月,傅雷写了短篇小说《回忆的一幕》,发表于次年1月《小说世界》第15卷第4期。1928年,傅雷到达马赛港,次日抵巴黎,途中写《法行通信》15篇(1月2日至2月9日),陆续发表于当年《贡献旬刊》第1、2卷各期。后为文学家曹聚仁所推重,编入《名家书信集》并且开始留法四年,为学法文,试译都德的短篇小说和梅里美的《嘉尔曼》,均未投稿。开始受罗曼·罗兰影响,热爱音乐。1929年,傅雷在瑞士莱芒湖畔译《圣扬乔而夫的传说》,载于次年出版的《华胥社文艺论集》。是为最初发表的译作。9月返回巴黎后,就投人休养中开始翻译的丹纳《艺术论》第1编第1章,并撰写《译者弁言》,载于《华胥社文艺论集》。1930年,傅雷撰写《塞尚》一文,载同年10月《东方杂志》第27卷,第19号。1931年,傅雷译屠格涅夫等散文诗四首,以“小青” 社会评价6 好友楼适夷:“傅雷的艺术造诣是极为深厚的,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但总是与流俗的气氛格格不入,他无法与人共事,每次都半途而去,不能展其所长。”好友杨绛:“傅雷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园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画家黄苗子:傅雷非常爱这个国家,所以对这个国家的要求也很严格。他爱他自己的文章,爱他所翻译的作家的作品,所以对它们非常认真。妻子朱梅馥:“我对你爸爸性情脾气的委曲求全、逆来顺受,都是有原则的。因为我太了解他。他一贯的秉性乖戾、嫉恶如仇是有根源的。修道院似的童年,真是不堪回首。到成年后,孤军奋斗,爱真理,恨一切不合理的旧传统和杀人不见血的旧礼教。为人正直不苟,对事业忠心耿耿。我爱他,我原谅他。”石西民:“傅雷是个有个性、有思想的铁汉子、硬汉子,他把人格看得比什么都重。”傅聪:“其实我父 后世纪念7 缅怀2013年10月27日上午10点整,在上海福寿园海港陵园的如茵园内,著名翻译家傅雷及夫人朱梅馥终于叶落归根,长眠在洁白的丰碑下。傅雷夫妇纪念碑高约1.8米,碑身洁白如雪,稳定挺拔。傅雷儿子傅聪、傅敏等家属参加了骨灰安葬及纪念碑揭幕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