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靠
斋藤一为什么投靠明治政府?投靠的原因是什么?

斋藤一为什么投靠明治政府?投靠的原因是什么?

  日本历史的长河中,斋藤一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名,也是江户时代初期的政治家。然而,他最为人所知的事迹,可能是他在明治政府初期的选择——投靠明治政府。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影响了日本的历史进程。那么,为什么斋藤一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明治政府在当时的吸引力。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结束了日本的封建制度,开启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明治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土地改革、教育改革、军事改革等。这些改革为日本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斋藤一虽然是一个战国时代的大名,但他也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他看到了明治政府的潜力,因此选择了投靠。  其次,斋藤一的个人选择也是他投靠明治政府的重要原因。斋藤一是一个有着深厚政治智慧的人,他知道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他也明白,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保持竞争力。因此,他选择了投靠明治政府,这是他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他对日本历史进程的理解。  总的来说,斋藤一投靠明治政府,是他个人选择和明治政府吸引力的结合。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影响了日本的历史进程。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历史的洪流中,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变革?这些问题,可能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9-14
三国时期魏延如果投靠曹魏,会是什么地位?

三国时期魏延如果投靠曹魏,会是什么地位?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魏延跟随诸葛亮北伐,屡建战功。诸葛亮死后,魏延因和杨仪争权,兵败逃往汉中,被杨仪派马岱斩杀。  值得注意的是,魏延逃亡汉中时,没有选择投降魏国,假如魏延不回汉中,直接投降曹魏,那么,以魏延的身份,会封什么官职呢?  举一个例子,在这之前,蜀汉的黄权,在夷陵之战时,因为刘备兵败,黄权的退路被吴军切断,黄权无奈,投降了魏国。  黄权投降魏国之后,被曹丕封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时间为章武二年(222年)。  《三国志 黄权传》记载:文帝善之,拜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使之陪乘。  到了景初三年(239年)黄权升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三国志 黄权传》记载:景初三年,蜀延熙二年,权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黄权降魏之前,在蜀汉担任的官职是镇北将军,投降曹丕后,被封镇南将军,似乎平级,但后来升迁为车骑将军,官职很高了,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  魏延在蜀汉的官职,从镇守汉中时的镇远将军,到刘备称帝,升迁为镇北将军,到了后来,阳谿大破郭淮后,魏延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封南郑侯。  《三国志 魏延传》记载: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此时的魏延,如果投降魏国,会被封什么官职?能否封车骑将军呢?  魏延投降曹魏,肯定会比征西大将军的官职高,很有可能会被封车骑将军。为什么这么说呢?  再举一例子,东吴的孙壹,孙綝专权时,想加害孙壹,孙壹于是率部下千余人,投降了曹魏,孙壹降魏,被封车骑将军。  《三国志 孙奂传》记载:綝遣朱异潜袭壹。异至武昌,壹知其攻己,率部曲千馀口过将胤妻奔魏。魏以壹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封吴侯。  当时,孙壹在东吴的官职,从镇南将军,迁为镇军将军,假节督夏口,一投降曹魏,就被封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规格很高了。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孙壹是东吴宗室,但是,孙壹的官职,在东吴只是镇军将军。  孙壹和黄权降魏时的官职差不多,黄权降魏时,在蜀汉是镇北将军,魏国封他镇南将军,十七年之后,才被封车骑将军。  魏延在蜀汉的地位,肯定在黄权之上,征西大将军,绝对大镇北将军很多,魏延在刘备称帝之时,就已经是镇北将军了。  连东吴的孙壹,镇军将军,降魏都被封车骑将军,魏延当时如果降魏,绝对也是车骑将军级别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27
荀彧一生都忠于汉室,那么他为什么不选择投靠刘备?

荀彧一生都忠于汉室,那么他为什么不选择投靠刘备?

  众所周知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荀彧绝对是其中最知名的谋士,他为人正直,虽然身在曹营,但始终都在为汉室鞠躬尽瘁。那么荀彧一生都忠于汉室,他为什么不选择投靠刘备呢?  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东汉初年的时候,董卓开始搞祸朝政。可以说,袁绍和袁术兄弟是那个时候唯一能与董卓抗衡的势力。毕竟,他们四世三公的家族绝对不是盖的,他们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那时候,荀彧正巧在袁绍手下服务。  然而,面对董卓的乱政,袁绍兄弟当起了缩头乌龟,面对他们的不作为,荀彧里有点不愉快。袁绍手里兵强马壮,却眼睁睁地看着皇帝出事,皇族灭亡。这让忠于汉室的荀彧如何能接受?此时此刻曹操站了出来,使荀彧对他另眼相看。  虽然那时候的曹操势力还不强大,但曹操还是和董卓打了一仗,最后险些丧命。然而,曹操虽败犹荣,他因为敢于挑战董卓而被人津津乐道。就这样,荀彧选择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更关键的是,后来在曹操的地方,出现了汉献帝。于是,荀彧下定决心,为曹操效力。当然,由于荀彧的存在,曹操的权力急速扩大。即使是曹操的成名之战,他和袁绍的官渡之战,也是荀彧坚持的结果。  官渡之战末期,曹操只有几万人马,袁绍却有十几万。曹操被打得痛不欲生,无处可躲。他一直想投降。这场仗是打不下去的。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保命才是最关键的。就在曹操不想坚持下去的时候,荀彧给他写了一封信,要他坚持下去,荀彧向曹操分析了袁绍必定会走向失败的原因。  结果,袁绍的内政如荀彧所料,因为局内人的利益分配不均,导致人心无法集中。最终,袁绍的谋士许攸跑到曹操那里,告诉曹操袁绍藏粮的地方。曹操率人在乌巢烧袁绍的粮食,赢得了胜利。然而,随着曹操为汉朝做的贡献越来越大的时候,他的野心也逐渐膨胀了起来,对汉献帝也越来越不重视了。  后来曹操要自称魏公的时候,已经完全不是荀彧心目中那个可以光复汉室的人了,所以二人彻底分道扬镳了。因为荀彧不想让曹操自称魏公。如果曹操自称魏公,那和曹操建立一个独立国家的王国有什么有所不同?毕竟,如果你在汉朝称公的话,你就有权利开府和养军队。荀彧无法阻止曹操的野心,曹操也无法说服荀彧放弃汉室,所以最后荀彧只能选择了自杀。  但那个时候,还有一个人打着忠于汉室的名号,那个人就是自称有着皇室血统的刘备,那么荀彧为什么不把票投给忠于汉室的刘备呢?其实要解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荀彧比刘备出名早。荀彧选择加入曹操的时候,群雄里根本没有刘备这号人,刘备还在卖草鞋呢。直到曹操统一了整个北方,刘备才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并且荀彧眼光毒辣,刘备是真心为了汉室,还是只是想自己当皇帝,荀彧早就已经看透了,要是汉献帝在刘备手上,只怕会死的更快。刘备嘴里的口号,只是喊几声给老百姓听的。荀彧知道刘备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之所以在乱世招兵买马,只是为了当皇帝而已,刘备心里对汉室,其实根本没有多少感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18
红楼梦中王夫人用了什么办法让袭人选择投靠自己?

红楼梦中王夫人用了什么办法让袭人选择投靠自己?

  袭人本是贾母的侍婢,贾母见袭人心地纯良,恪尽职守,便命她服侍贾宝玉,成为贾宝玉的首席丫鬟。你们知道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红楼梦》第35回,袭人端了两碗菜走进来,告诉宝玉道:“今儿奇怪,刚才太太打发人给我送了两碗菜来。”宝玉笑道:“必定是今儿菜多,送给你们大家吃的。”袭人道:“不是,说指名给我的,还不叫过去磕头,这可是奇了。”  那么袭人真的不知道这两碗菜是怎么回事吗?  当然不是。袭人心知肚明,王夫人的承诺终于见回音了。  第34回,宝玉挨打后,王夫人叫人去太太那里汇报工作。袭人便去了,王夫人见到袭人的第一个反应是你来了宝玉谁照看,王夫人没打算让袭人来,她只是想问问宝玉的情况。袭人不说其他的药,单说宝钗送药,她如何服侍,宝玉如何睡了等话。袭人见王夫人没话,就要回去。  这时王夫人把她叫住了。王夫人见房内无人,便问道:“我恍惚听见宝玉今儿捱打,是环儿在老爷跟前说了什么话。你可听见这个了?你要听见,告诉我听听,我也不吵出来教人知道是你说的。”  袭人没有供出贾环,倒是说了一大堆宝玉该打,太太用心良苦,我们如何劝,可是劝也不听,还有一干人爱接触宝玉,纵着宝玉。因此她想说一句话。  我还记挂着一件事,每要来回太太,讨太太个主意。只是我怕太太疑心,不但我的话白说了,且连葬身之地都没了。”袭人话中有话,王夫人听了,忙问道:“我的儿,你有话只管说。别叫别人知道就行。  于是袭人建议王夫人把宝玉搬出大观园,免得与黛玉接触,传出什么闲话。  袭人的话正触了金钏儿之事,心内越发感爱袭人不尽。  于是给袭人一颗定心丸:  你今日既说了这样的话,我就把他交给你了,好歹留心,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我自然不辜负你。  袭人回来,只向宝玉汇报香露之事,并未说其他。  不久王夫人就赏了晴雯两碗菜。  袭人故意说不懂王夫人什么意思,其实她只是不想让宝玉知道,她袭人已经投靠了王夫人。以后怡红院的秘密外传,不是我的原因,我跟太太没有太深的交往。  袭人向王夫人进言之事,宝钗洞若观火。  宝钗笑道:“给你的你就吃去,这有什么猜疑的。”  袭人解释说不好意思,宝钗抿嘴一笑,说道:“这就不好意思明儿还有比这个更叫你不好意思的呢!”这更不好意思的是袭人被收为宝玉的屋里人。宝钗这是暗示袭人,今后还有升迁的机会,这只是开头。而我,为你的升迁出力了。否则我也不会知道这些情况。  袭人和宝钗这边厢一唱一和,那边厢贾宝玉就像个傻狍子,一无所知。  宝钗以为王夫人会把晴雯升作屋里人,没想到王夫人只是提高袭人的待遇,没给袭人名分。宝钗此时不得不佩服王夫人的老辣,袭人虽然投诚,但她还不是自己人,以后可以看情况是否给她正式的名分。  袭人得到了姨娘待遇,心满意足地做起了怡红院的女主人,说话都把自己和宝玉并列,说我们!  王夫人用两碗菜,打击了贾母,换来了袭人的忠心耿耿,从此之后,怡红院的情报源源不断地传到了王夫人的耳朵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17
汉献帝让出皇位之后 汉献帝为何没有投靠刘备

汉献帝让出皇位之后 汉献帝为何没有投靠刘备

  对汉献帝不投靠刘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事实上,曹丕篡汉后,汉献帝之所以不借机投靠刘备,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其中第三个原因被大多数人所忽视!  曹丕篡汉  在大众的印象中,曹丕篡汉似乎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然而事实上,曹家代汉,并非一帆风顺!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几乎人尽皆知,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曹操此举行为的背后,也给自己埋下了巨大的风险。经过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原本以为王允可以力挽狂澜,哪知道王允不是李傕郭汜的对手,汉献帝再次沦为别人手中的傀儡。幸运的是,李傕郭汜等人的军事能力虽强,但没有处理朝政的能力,所以在这一时期,汉献帝也算是勉强掌权了。不过李傕郭汜等人的理政能力实在太差,最终汉献帝只能冒险离开长安,返回洛阳。  汉献帝离开长安后,曾命令汉朝旧属前来依附,然而根本没人理汉献帝,最终还是曹操率军前来洛阳,给了汉献帝一顿饱饭。在汉献帝眼中,曹操这种雪中送炭的行为,证明了其对大汉的忠诚,于是他开始和曹操合作,给予了曹操极大的声望,希望曹操能够帮助他匡扶汉室!  然而曹操乃是一代枭雄,他又怎么甘心把权力让渡给汉献帝呢?于是双方最终爆发了冲突。当时汉室的规矩是,外臣觐见皇帝,必须取下武器,而当曹操取下武器去面见汉献帝时,汉献帝直接对曹操动武了。他让手下用斧钺架着曹操,威胁曹操要好好的为自己效力,早日匡扶汉室,否则两人就直接分道扬镳!  事实上,汉献帝的这番行为,就是让曹操表忠心!而通过汉献帝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汉献帝,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才能威胁到曹操的生死,而自此事件以后,曹操虽然表面忠诚于汉献帝,但再也不敢单独去面见汉献帝了。汉献帝见曹操如此作态,心知曹操是铁了心不匡扶汉室了,于是在他的授意下,发生了好几次谋刺曹操的事件。甚至于说,当曹操身死以后,许都仍然发生了叛乱,可见汉献帝从始至终都不甘心成为一个傀儡,他仍然想要匡扶汉室,夺回大权!  总的来说,大众都低估了汉献帝的实力!不少人都认为汉献帝乃是一个没啥话语权的傀儡,但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汉献帝其实是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的,只不过他的实力比曹操弱多了,最终失败了。而从汉献帝屡次授意手下拨乱反正,行刺曹操的行为来看,汉献帝也是一个颇有血性之人,他并不是一个懦夫!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汉献帝不满曹家且颇有血性,为何曹丕篡汉后,汉献帝不借机逃亡蜀中,投奔刘备呢?刘备好歹也是汉室后裔啊?  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不合理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曹丕在软禁汉献帝,不允许他离开  表面上来看,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没啥实力,但事实上,汉献帝的作用,超乎众人想象!  汉献帝乃是真正的汉家天子,而当时的汉朝已经存在了四百多年,这四百年下来,众人对汉室的忠心,早已根深蒂固,没有人敢于真正的站出来反抗汉朝!典型的例子便是官渡之战中,袁绍在和曹操交战前,直接在檄文中说自己是奉诏讨贼,自己是以奉了汉朝天子的命令进攻曹操,自己占据了大义,这可把曹操给气惨了,因为大家都是体面人,不论背后的阴谋诡计有多少,在明面上,大家仍然是以汉室为尊的!  另外,曹操之所以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快速提升自己的实力,就是依靠了汉献帝的声望,汉献帝就是一块金字招牌,根本无人敢于正面对抗!当初的袁术,想要脱离汉朝,建立新的朝廷,直接遭到了众人的围攻,最终殒命,就是因为天下人的心中,还是以汉室为尊!  到了诸葛亮北伐时期,喊出的口号仍然是匡扶汉室,可见当时众人心中,对于汉室仍然是有一定的归属感的。当年王朗和诸葛亮对骂,惨遭诸葛亮气死,令众人叫好,然而细细分析起来,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之所以会赢,完全是因为他转移了话题,率先对王朗发动了人身攻击,真的讲道理的话,王朗其实是占据了上风的,因为汉献帝禅位于曹丕,确实就是汉家天命转向了曹家。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曹丕不限制汉献帝的自由,任由汉献帝去投靠刘备,那么当王朗和诸葛亮对阵时,当王朗宣称曹丕占据天命时,汉献帝站了出来,直接宣布曹丕的罪状,将曹丕定义为乱臣贼子,那么王朗还能怎么说?汉献帝可是最正宗的皇帝啊!  所以说啊,汉献帝的实力其实被众人严重低估了,表面上看汉献帝就是一个傀儡,但是其背负的声望,其实可以逆转乾坤!曹魏之所以能够立国,就是因为汉献帝把皇位给禅让了出来,一旦汉献帝投靠了刘备,宣布曹丕是乱臣贼子,那么曹魏就失去了合法性,刘备的蜀汉将会成为天下最正宗最合法的汉朝!人心向背,到时候曹魏将会遭到天下人的唾弃,不再是蜀汉的对手!  二、去了刘备那里后,汉献帝仍然会是一个傀儡  汉献帝一生,大多数时间都是以傀儡的形势存在,即便他从曹丕手中逃脱,到了刘备那里,仍然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刘备不可能把大权让渡给汉献帝!  当然了,刘备也不可能会诛杀汉献帝,毕竟汉献帝这个金字招牌,可以很好的笼络人心,所以当汉献帝投靠刘备以后,刘备肯定会把汉献帝给供起来,但也仅此而已,汉献帝的处境不会比在曹魏那里好多少,因为刘备新建的汉室,继承人必须是刘备的血脉!  当时的刘封,能力是多么的强,结果最终却被刘备以莫须有的罪名诛杀,这其实就是刘备对蜀汉皇位的态度!很多人以为,刘备之所以杀刘封,是因为刘封不救关羽,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刘备之所以会诛杀刘封,乃是因为诸葛亮说了这句话。  《三国志》:申仪叛封,封破走还成都。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  仔细揣摩诸葛亮的说法,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刘备之所以诛杀刘封,乃是担心自己死后,没人能够控制得了刘封!刘封乃是刘备的养子,这个养子的身份和义子的身份不同,养子是需要改姓的,也是拥有继承权,也就是说,一旦刘封有非分之想,他完全可以和刘禅角逐皇位!而这,也是刘备诛杀刘封的理由!  说白了,刘备的皇位,乃是给自己的子孙留着的,任何敢于染指皇位之人,必将遭到刘备的无情打击!汉献帝虽然是原来的汉朝天子,但蜀汉乃是刘备所创,为了匡扶汉室的大业,刘备可以允许汉献帝做蜀汉的傀儡皇帝,但不可能允许汉献帝成为实际的掌权人!也就是说,汉献帝即便投靠了刘备,最终也会成为一个傀儡!  三、汉献帝心灰意冷了  年少的汉献帝,也曾志气高昂,想要扫灭权臣、匡扶汉室,为此他不惜对曹操进行死亡威胁,希望曹操回心转意,重新帮助自己匡扶汉室。然而多年的竞争之后,汉献帝发现自己的实力越来遇弱,曹家的实力越来越强,于是心里渐渐的产生了疲惫感,毕竟年纪大了,再也没有了当年的雄心壮志了,不愿意和曹家鱼死网破了,于是他最终选择了禅让,保住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事实上,当时的汉献帝远远没有走上绝路,只要他愿意,曹丕就根本不可以篡夺汉室!只要汉献帝拿出自己的血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是不愿意把皇位让给曹丕,那么曹丕也拿他没有办法。要是汉献帝还有魏帝曹髦的那种血性和手段,牺牲自己的性命,阻断曹丕的称帝之路,那么曹丕就只能悲伤弑君的狼狈名声,一辈子也不可能篡夺汉室天下!  说白了,汉献帝乃是众人认可的大汉天子,虽然他已经没有多少实力了,但是他仍然占据这大义,只要他宁死不屈,终曹丕一世也不可能篡夺汉室,他最多就成为另一个司马昭!遗憾的是,汉献帝心灰意冷了,没有雄心壮志了,他没有选择鱼死网破,也没有选择投奔刘备,而是和曹丕达成了合作,换取了自己的一世荣华,令人感慨……  结语  总的来说,曹丕篡汉以后,汉献帝之所以不选择投奔刘备,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一、曹丕对汉献帝的管控非常严格,二、汉献帝去了刘备那里也会是一个傀儡,三、汉献帝已经心灰意冷了,没有了当年的雄心壮志!其中第三个原因常常被人忽视!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三国演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04
张绣为何敢投靠曹操?他不怕被杀吗?

张绣为何敢投靠曹操?他不怕被杀吗?

  张绣是东汉末年割据宛城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建安二年,张绣与曹操爆发宛城之战,杀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既然张绣与曹操有如此血海深仇,那他后来为何还要投降曹操而非袁绍呢,最后张绣又是怎么死的呢  一,少有义举  张绣出身武威郡祖厉县大族,自小就深受凉州尚武精神的影响,喜欢练武,成年后学得一身好武艺。随后张绣就被祖厉县令征召,在县里当了属吏。  中平元年(184年),凉州的督军从事边章、从事韩遂在羌胡叛军的劫持下叛汉,很快就席卷凉州各地。麹(qu)胜于是响应叛军,袭杀祖厉县令刘隽。  张绣对此十分气愤,但自身又势单力孤,只得假意投靠麹胜。随后张绣找准机会,趁麹胜没有防备时将其杀死。然后张绣就扬名武威,受到郡里的普遍称赞。接着张绣就召集家乡的青年保境安民,成为威震一方的豪帅。后来张绣投奔叔父张济,成了西凉军的一员。  二,跟随叔父  初平三年(192年),司徒王允杀权臣董卓掌权,但不肯赦免董卓的旧部,导致西凉军人心惶惶。随后西凉军就在李傕、郭汜的带领下反叛,围攻长安。张济与张绣作为西凉军成员,自然加入叛军,参与了长安之战。  不久李傕、郭汜攻克长安,杀王允夺权。随后张济就因功而获封骠骑将军、平阳侯,张绣则获封建忠将军、宣威侯。然后张济率军屯驻弘农,提防关东群雄。后来李傕、郭汜为了争权而互相攻杀,导致关中大乱。张济于是前往调停,但没有多大效果。  建安元年(196年),张济因为缺粮而南侵荆州,结果不幸在穰城战死,所以张绣就接管了叔父的旧部。荆州牧刘表并没有因为张济带兵入侵荆州而忌恨西凉军,反倒对张济的死感到惋惜,于是收留了张绣他们。张绣因此带领所部依附刘表,屯驻宛城。  三,袭曹报仇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南征宛城,张绣因为知道自己不是对手而主动投降。此前张济的妻子因为丧夫而成为寡妇,由侄子张绣抚养。但曹操听说张济之妻美貌,便强行纳其为妾。张绣对曹操强占其婶婶十分不满,所以深恨曹操。曹操听说张绣怨恨自己,便决定将其除掉。  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二子没。(三国志·张绣传)  当时张绣的侍卫胡车儿武艺高强,勇冠三军,曹操便赐予胡车儿重金,想将其收买。张绣怀疑曹操这是想要除掉自己,便决定先下手袭击曹操报仇。随后张绣便采纳谋士贾诩的建议,突袭曹操大营,打了曹操一个措手不及,差点将其杀死。曹操的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都是死于此次突袭。  第二天,张绣乘胜追击,继续追杀曹操。但曹操所部本就人数众多,经过在舞阴修整后军心稳定,战力恢复,于是击退张绣。张绣兵败后退回穰县,继续依附刘表。此后曹操集团与张绣、刘表联盟长期攻伐,互有胜负。  四,归顺曹操  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从三也。願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三国志·贾诩传)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南下攻打曹操,与其在官渡对峙。随后袁绍派人联络张绣,叫其在背后偷袭曹操。张绣见袁强曹弱,而自己与曹操又有大仇,便想要答应袁绍。但贾诩以袁绍连亲弟袁术都容不下,又岂会容纳他人为由,赶走了袁绍的使者。  张绣对此感到疑惑不解,询问贾诩原因。贾诩便以曹操胸怀天下,不会计较私仇,且其势力弱小会重视来人归顺为由劝他投曹。张绣本就对贾诩十分佩服,于是听从他的建议而归降了曹操。曹操对张绣的归顺十分高兴,于是盛宴款待。随后曹操为了让张绣安心,便封他为扬武将军,还让儿子曹均娶了他的女儿。  官渡之役,绣力战有功,迁破羌将军。从破袁谭于南皮,复增邑凡二千户。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三国志·张绣传)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大战,张绣于是拼死作战,为此战胜利立下不少功劳,获封破羌将军。随后曹操北渡黄河,扫荡袁绍残余势力。张绣便助曹操在南皮之战大败袁谭(袁绍之子),为曹操统一河北立了大功。张绣的拼死作战自然很得曹操欢心,被其特意授予很高的赏赐,食邑一直增加到两千户,远多于其他将领。  建安十二年(207年),张绣随曹操北征乌桓,结果在中途病逝。但《魏略》称张绣是被忌恨其杀兄的曹昂之弟曹丕逼死,但此说法可信度很低。首先曹操并未一统天下,所以张绣就是他让天下人归顺自己的典型,那他自然不可能让曹丕逼死张绣而导致天下人心寒;其次害死曹昂的凶手还有贾诩,但曹丕却对贾诩十分信任,还封他为太尉;最后若是曹丕害死张绣,那贾诩担心兔死狗烹,绝不会助曹丕夺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01
荀彧终于汉室,为什么投靠曹操?

荀彧终于汉室,为什么投靠曹操?

  荀彧终于汉室,为什么投靠曹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荀彧之所以投靠曹操,其实在他的认知里,曹操是可以结束东汉末年乱世纷争的英雄,但是同样,曹操也是忠于汉室的,曹操之前做的也是这样的工作。而荀彧为首的颍川士族,则靠着曹操的军事政治才能,打压了其他士族,进入权力中央。  荀彧开始带着颍川集团投靠了曹操,给他带去了郭嘉和荀攸等谋士,为曹操制定了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指导方针,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良好的战略基础,曹操称“吾之子房”,但是荀彧的工作范围并非只是汉初张良那种类似谋士的工作,还承担汉初萧何类似稳定后方的行政工作,在曹操的集团里谋士不少,但是行政管理者却只有荀彧。  曹操在统一北方后,荀彧尚书令,明面上一直都是汉臣,说白了同朝为官,内里可以说是君臣。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并任冀州牧,这时候,有巴结曹操的大臣向朝廷建议,恢复古代九州制,如果恢复九州制的话,冀州地盘会大很多,曹操这个冀州牧的权利会进一步变大,曹操当然开心,然而,荀彧却不同意,认为恢复古制应该等到天下大定之后,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见,然而心里肯定是不爽的。  曹操要称帝吗?  曹操真把自己看作是汉丞相,好像一直只在被动地应付,而非主动出击:陶谦搞死了老板他爹,打他;吕布在我们家后院放火?打他;听说袁术要称帝了?打他;袁绍要收拾我们老板?打他;刘表不听话?打他;刘表收拾完了,要不顺便收拾下孙权和刘备?打他,没打过;马超闹事?打他;张鲁搞邪教组织?打他;刘备捡漏了,这能忍?打他,没打过……  只可惜,慢慢的人在逐步胜利,还有乱世纷争之后,权利欲膨胀以后,所有的初衷也许都会有所改变,尤其是曹操这样一个乱世枭雄。“权臣界”血的教训可是不要太多。前有吕氏一族独揽朝野,后全族被灭,再到霍光大将军,死后霍家又被全诛,“飞扬跋扈”的梁冀,被满门抄斩...  远的例子很多,近的也不少,前有何进后有董卓,皆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结果都是没过多久就身首异处,曹操心里清楚,权臣虽然看起来光鲜,但是风险太高,太不稳定,只有学习王莽更进一步,才能保住曹氏和夏侯氏宗族。因此,曹操晋魏公再晋魏王势在必行,别无选择。  二人的决裂  历史研究者经常说荀彧平衡汉室与曹魏关系近二十年,其实没有那么久,毕竟开始曹操是向汉的。真正爆发就是曹操称魏王,荀彧看到了曹操的野心,但是作为一直以来的老板,甚至是搭档,分道扬镳是必然,只不过最后的结局较为惨烈。  又是曹操惯用的哑谜,一个空盒,士死为“不禄”,荀彧何等聪明,又是何等了解曹操,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回天,眼见大汉江山行将就木,以身殉国是他最好的归宿了。  荀彧一直坚持着他的初衷,他的人生理想与目标,他所坚守的未必适合历史的发展,但是他所坚守的却是一个名士该有的气节,一个知识分子该有的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2-27
红楼梦中,袭人为什么彻底下定决心投靠薛宝钗?

红楼梦中,袭人为什么彻底下定决心投靠薛宝钗?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这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作者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薛宝钗一进贾府就开始上上下下地收买人心,其中就包括花袭人。  起初,袭人对薛宝钗的拉拢淡淡的,没有回应。昨天的文章分析了3件事导致袭人心中的天平失衡了,决定接受薛宝钗递过来的橄榄枝。  但是,袭人还没有下最后的决心彻底投靠薛宝钗。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导致袭人彻底接受了薛宝钗递来的橄榄枝,并且决定全心全意为薛宝钗服务。  这件事就是,袭人听到了贾宝玉对林黛玉的表白。  贾宝玉去外书房见贾雨村,在路上碰见了林黛玉。宝玉见黛玉有拭泪之状,便忙赶上来,笑道和黛玉说话。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  林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得动了手,也就顾不的死活。”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  林黛玉见宝玉如此,赶忙道歉,说自己错了,又伸手替宝玉拭面上的汗。  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  黛玉假装不懂。宝玉叹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  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这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第二层。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缘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黛玉、宝玉心中都有万句言词,不知从哪一句上说起。两个人怔了半天,黛玉要走,宝玉说有话说。林黛玉说,你的话,我早知道了!说完,黛玉头也不回地走了。  袭人给宝玉送扇子,发现宝玉和林黛玉呆呆地站着。黛玉走了,宝玉还站着不动。  宝玉误将袭人当成了黛玉。他一把拉住,说道:“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袭人听了这话,唬得魂飞魄散,只叫“神天菩萨,坑死我了!”便推他道:“这是哪里的话!敢是中了邪,还不快去!”宝玉一时醒过来,方知是袭人送扇子来,羞的满面紫胀,夺了扇子,便忙忙的抽身跑了。  这里袭人见他去了,自思方才之言,一定是因黛玉而起,如此看来,将来难免不才之事,令人可惊可畏。  袭人知道宝玉喜欢黛玉,但是没有想到宝玉对黛玉的感情这么深。  袭人已经是准姨娘了。她必须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当家主母。这样自己日后的生活才有保障。  袭人冷眼旁观,一个有嫉妒心的当家主母,做妾的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林黛玉嘴巴厉害,嫉妒心强,对宝玉有独占欲,如果贾宝玉娶了林黛玉,那么自己的日子不会好过。林黛玉也许是第二个王熙凤。  如果林黛玉当了宝二奶奶,那么自己就会像平儿一样谨小慎微,不能奢望和贾宝玉再有肌肤之亲了。  宝玉和黛玉真心相爱。如果宝玉真的娶了黛玉,那么宝玉的心都在林黛玉身上,就不会有多余的爱给自己,自己有可能日日独守空房。  宝玉不爱薛宝钗,如果宝玉娶了薛宝钗,自己还能得到宝玉的爱。自己就会像赵姨娘一样日日椒房得宠。  再者,薛宝钗为人宽厚,对袭人又有好感,主动拉拢袭人。宝钗结婚后,一定不会亏待自己。  袭人心下暗暗琢磨,如何才能避免贾宝玉娶林黛玉,如何才能让薛宝钗当上宝二奶奶。  宝玉挨打后,袭人抓住机会,投靠了王夫人,以实际行动支持薛宝钗当宝二奶奶,她给薛宝钗交了投名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2-15
曹丕篡汉后,被迫禅位的汉献帝为什么不借机投靠刘备?

曹丕篡汉后,被迫禅位的汉献帝为什么不借机投靠刘备?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 曹丕篡汉,汉献帝为何不借机投靠刘备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事实上,曹丕篡汉后,汉献帝之所以不借机投靠刘备,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其中第三个原因被大多数人所忽视!  在大众的印象中,曹丕篡汉似乎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然而事实上,曹家代汉,并非一帆风顺!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几乎人尽皆知,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曹操此举行为的背后,也给自己埋下了巨大的风险。经过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原本以为王允可以力挽狂澜,哪知道王允不是李傕郭汜的对手,汉献帝再次沦为别人手中的傀儡。幸运的是,李傕郭汜等人的军事能力虽强,但没有处理朝政的能力,所以在这一时期,汉献帝也算是勉强掌权了。不过李傕郭汜等人的理政能力实在太差,最终汉献帝只能冒险离开长安,返回洛阳。  汉献帝离开长安后,曾命令汉朝旧属前来依附,然而根本没人理汉献帝,最终还是曹操率军前来洛阳,给了汉献帝一顿饱饭。在汉献帝眼中,曹操这种雪中送炭的行为,证明了其对大汉的忠诚,于是他开始和曹操合作,给予了曹操极大的声望,希望曹操能够帮助他匡扶汉室!  然而曹操乃是一代枭雄,他又怎么甘心把权力让渡给汉献帝呢?于是双方最终爆发了冲突。当时汉室的规矩是,外臣觐见皇帝,必须取下武器,而当曹操取下武器去面见汉献帝时,汉献帝直接对曹操动武了。他让手下用斧钺架着曹操,威胁曹操要好好的为自己效力,早日匡扶汉室,否则两人就直接分道扬镳!  事实上,汉献帝的这番行为,就是让曹操表忠心!而通过汉献帝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汉献帝,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才能威胁到曹操的生死,而自此事件以后,曹操虽然表面忠诚于汉献帝,但再也不敢单独去面见汉献帝了。汉献帝见曹操如此作态,心知曹操是铁了心不匡扶汉室了,于是在他的授意下,发生了好几次谋刺曹操的事件。甚至于说,当曹操身死以后,许都仍然发生了叛乱,可见汉献帝从始至终都不甘心成为一个傀儡,他仍然想要匡扶汉室,夺回大权!  总的来说,大众都低估了汉献帝的实力!不少人都认为汉献帝乃是一个没啥话语权的傀儡,但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汉献帝其实是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的,只不过他的实力比曹操弱多了,最终失败了。而从汉献帝屡次授意手下拨乱反正,行刺曹操的行为来看,汉献帝也是一个颇有血性之人,他并不是一个懦夫!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汉献帝不满曹家且颇有血性,为何曹丕篡汉后,汉献帝不借机逃亡蜀中,投奔刘备呢?刘备好歹也是汉室后裔啊?  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不合理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曹丕在软禁汉献帝,不允许他离开  表面上来看,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没啥实力,但事实上,汉献帝的作用,超乎众人想象!  汉献帝乃是真正的汉家天子,而当时的汉朝已经存在了四百多年,这四百年下来,众人对汉室的忠心,早已根深蒂固,没有人敢于真正的站出来反抗汉朝!典型的例子便是官渡之战中,袁绍在和曹操交战前,直接在檄文中说自己是奉诏讨贼,自己是以奉了汉朝天子的命令进攻曹操,自己占据了大义,这可把曹操给气惨了,因为大家都是体面人,不论背后的阴谋诡计有多少,在明面上,大家仍然是以汉室为尊的!  另外,曹操之所以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快速提升自己的实力,就是依靠了汉献帝的声望,汉献帝就是一块金字招牌,根本无人敢于正面对抗!当初的袁术,想要脱离汉朝,建立新的朝廷,直接遭到了众人的围攻,最终殒命,就是因为天下人的心中,还是以汉室为尊!  到了诸葛亮北伐时期,喊出的口号仍然是匡扶汉室,可见当时众人心中,对于汉室仍然是有一定的归属感的。当年王朗和诸葛亮对骂,惨遭诸葛亮气死,令众人叫好,然而细细分析起来,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之所以会赢,完全是因为他转移了话题,率先对王朗发动了人身攻击,真的讲道理的话,王朗其实是占据了上风的,因为汉献帝禅位于曹丕,确实就是汉家天命转向了曹家。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曹丕不限制汉献帝的自由,任由汉献帝去投靠刘备,那么当王朗和诸葛亮对阵时,当王朗宣称曹丕占据天命时,汉献帝站了出来,直接宣布曹丕的罪状,将曹丕定义为乱臣贼子,那么王朗还能怎么说?汉献帝可是最正宗的皇帝啊!  所以说啊,汉献帝的实力其实被众人严重低估了,表面上看汉献帝就是一个傀儡,但是其背负的声望,其实可以逆转乾坤!曹魏之所以能够立国,就是因为汉献帝把皇位给禅让了出来,一旦汉献帝投靠了刘备,宣布曹丕是乱臣贼子,那么曹魏就失去了合法性,刘备的蜀汉将会成为天下最正宗最合法的汉朝!人心向背,到时候曹魏将会遭到天下人的唾弃,不再是蜀汉的对手!  二、去了刘备那里后,汉献帝仍然会是一个傀儡  汉献帝一生,大多数时间都是以傀儡的形势存在,即便他从曹丕手中逃脱,到了刘备那里,仍然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刘备不可能把大权让渡给汉献帝!  当然了,刘备也不可能会诛杀汉献帝,毕竟汉献帝这个金字招牌,可以很好的笼络人心,所以当汉献帝投靠刘备以后,刘备肯定会把汉献帝给供起来,但也仅此而已,汉献帝的处境不会比在曹魏那里好多少,因为刘备新建的汉室,继承人必须是刘备的血脉!  当时的刘封,能力是多么的强,结果最终却被刘备以莫须有的罪名诛杀,这其实就是刘备对蜀汉皇位的态度!很多人以为,刘备之所以杀刘封,是因为刘封不救关羽,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刘备之所以会诛杀刘封,乃是因为诸葛亮说了这句话。  《三国志》:申仪叛封,封破走还成都。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  仔细揣摩诸葛亮的说法,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刘备之所以诛杀刘封,乃是担心自己死后,没人能够控制得了刘封!刘封乃是刘备的养子,这个养子的身份和义子的身份不同,养子是需要改姓的,也是拥有继承权,也就是说,一旦刘封有非分之想,他完全可以和刘禅角逐皇位!而这,也是刘备诛杀刘封的理由!  说白了,刘备的皇位,乃是给自己的子孙留着的,任何敢于染指皇位之人,必将遭到刘备的无情打击!汉献帝虽然是原来的汉朝天子,但蜀汉乃是刘备所创,为了匡扶汉室的大业,刘备可以允许汉献帝做蜀汉的傀儡皇帝,但不可能允许汉献帝成为实际的掌权人!也就是说,汉献帝即便投靠了刘备,最终也会成为一个傀儡!  三、汉献帝心灰意冷了  年少的汉献帝,也曾志气高昂,想要扫灭权臣、匡扶汉室,为此他不惜对曹操进行死亡威胁,希望曹操回心转意,重新帮助自己匡扶汉室。然而多年的竞争之后,汉献帝发现自己的实力越来遇弱,曹家的实力越来越强,于是心里渐渐的产生了疲惫感,毕竟年纪大了,再也没有了当年的雄心壮志了,不愿意和曹家鱼死网破了,于是他最终选择了禅让,保住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事实上,当时的汉献帝远远没有走上绝路,只要他愿意,曹丕就根本不可以篡夺汉室!只要汉献帝拿出自己的血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是不愿意把皇位让给曹丕,那么曹丕也拿他没有办法。要是汉献帝还有魏帝曹髦的那种血性和手段,牺牲自己的性命,阻断曹丕的称帝之路,那么曹丕就只能悲伤弑君的狼狈名声,一辈子也不可能篡夺汉室天下!  说白了,汉献帝乃是众人认可的大汉天子,虽然他已经没有多少实力了,但是他仍然占据这大义,只要他宁死不屈,终曹丕一世也不可能篡夺汉室,他最多就成为另一个司马昭!遗憾的是,汉献帝心灰意冷了,没有雄心壮志了,他没有选择鱼死网破,也没有选择投奔刘备,而是和曹丕达成了合作,换取了自己的一世荣华,令人感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2-02
曹丕篡汉后,被迫禅位的汉献帝为什么不借机投靠刘备?-趣历史网

曹丕篡汉后,被迫禅位的汉献帝为什么不借机投靠刘备?-趣历史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 曹丕篡汉,汉献帝为何不借机投靠刘备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事实上,曹丕篡汉后,汉献帝之所以不借机投靠刘备,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其中第三个原因被大多数人所忽视!  在大众的印象中,曹丕篡汉似乎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然而事实上,曹家代汉,并非一帆风顺!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几乎人尽皆知,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曹操此举行为的背后,也给自己埋下了巨大的风险。经过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原本以为王允可以力挽狂澜,哪知道王允不是李傕郭汜的对手,汉献帝再次沦为别人手中的傀儡。幸运的是,李傕郭汜等人的军事能力虽强,但没有处理朝政的能力,所以在这一时期,汉献帝也算是勉强掌权了。不过李傕郭汜等人的理政能力实在太差,最终汉献帝只能冒险离开长安,返回洛阳。  汉献帝离开长安后,曾命令汉朝旧属前来依附,然而根本没人理汉献帝,最终还是曹操率军前来洛阳,给了汉献帝一顿饱饭。在汉献帝眼中,曹操这种雪中送炭的行为,证明了其对大汉的忠诚,于是他开始和曹操合作,给予了曹操极大的声望,希望曹操能够帮助他匡扶汉室!  然而曹操乃是一代枭雄,他又怎么甘心把权力让渡给汉献帝呢?于是双方最终爆发了冲突。当时汉室的规矩是,外臣觐见皇帝,必须取下武器,而当曹操取下武器去面见汉献帝时,汉献帝直接对曹操动武了。他让手下用斧钺架着曹操,威胁曹操要好好的为自己效力,早日匡扶汉室,否则两人就直接分道扬镳!  事实上,汉献帝的这番行为,就是让曹操表忠心!而通过汉献帝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汉献帝,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才能威胁到曹操的生死,而自此事件以后,曹操虽然表面忠诚于汉献帝,但再也不敢单独去面见汉献帝了。汉献帝见曹操如此作态,心知曹操是铁了心不匡扶汉室了,于是在他的授意下,发生了好几次谋刺曹操的事件。甚至于说,当曹操身死以后,许都仍然发生了叛乱,可见汉献帝从始至终都不甘心成为一个傀儡,他仍然想要匡扶汉室,夺回大权!  总的来说,大众都低估了汉献帝的实力!不少人都认为汉献帝乃是一个没啥话语权的傀儡,但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汉献帝其实是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的,只不过他的实力比曹操弱多了,最终失败了。而从汉献帝屡次授意手下拨乱反正,行刺曹操的行为来看,汉献帝也是一个颇有血性之人,他并不是一个懦夫!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汉献帝不满曹家且颇有血性,为何曹丕篡汉后,汉献帝不借机逃亡蜀中,投奔刘备呢?刘备好歹也是汉室后裔啊?  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不合理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曹丕在软禁汉献帝,不允许他离开  表面上来看,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没啥实力,但事实上,汉献帝的作用,超乎众人想象!  汉献帝乃是真正的汉家天子,而当时的汉朝已经存在了四百多年,这四百年下来,众人对汉室的忠心,早已根深蒂固,没有人敢于真正的站出来反抗汉朝!典型的例子便是官渡之战中,袁绍在和曹操交战前,直接在檄文中说自己是奉诏讨贼,自己是以奉了汉朝天子的命令进攻曹操,自己占据了大义,这可把曹操给气惨了,因为大家都是体面人,不论背后的阴谋诡计有多少,在明面上,大家仍然是以汉室为尊的!  另外,曹操之所以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快速提升自己的实力,就是依靠了汉献帝的声望,汉献帝就是一块金字招牌,根本无人敢于正面对抗!当初的袁术,想要脱离汉朝,建立新的朝廷,直接遭到了众人的围攻,最终殒命,就是因为天下人的心中,还是以汉室为尊!  到了诸葛亮北伐时期,喊出的口号仍然是匡扶汉室,可见当时众人心中,对于汉室仍然是有一定的归属感的。当年王朗和诸葛亮对骂,惨遭诸葛亮气死,令众人叫好,然而细细分析起来,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之所以会赢,完全是因为他转移了话题,率先对王朗发动了人身攻击,真的讲道理的话,王朗其实是占据了上风的,因为汉献帝禅位于曹丕,确实就是汉家天命转向了曹家。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曹丕不限制汉献帝的自由,任由汉献帝去投靠刘备,那么当王朗和诸葛亮对阵时,当王朗宣称曹丕占据天命时,汉献帝站了出来,直接宣布曹丕的罪状,将曹丕定义为乱臣贼子,那么王朗还能怎么说?汉献帝可是最正宗的皇帝啊!  所以说啊,汉献帝的实力其实被众人严重低估了,表面上看汉献帝就是一个傀儡,但是其背负的声望,其实可以逆转乾坤!曹魏之所以能够立国,就是因为汉献帝把皇位给禅让了出来,一旦汉献帝投靠了刘备,宣布曹丕是乱臣贼子,那么曹魏就失去了合法性,刘备的蜀汉将会成为天下最正宗最合法的汉朝!人心向背,到时候曹魏将会遭到天下人的唾弃,不再是蜀汉的对手!  二、去了刘备那里后,汉献帝仍然会是一个傀儡  汉献帝一生,大多数时间都是以傀儡的形势存在,即便他从曹丕手中逃脱,到了刘备那里,仍然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刘备不可能把大权让渡给汉献帝!  当然了,刘备也不可能会诛杀汉献帝,毕竟汉献帝这个金字招牌,可以很好的笼络人心,所以当汉献帝投靠刘备以后,刘备肯定会把汉献帝给供起来,但也仅此而已,汉献帝的处境不会比在曹魏那里好多少,因为刘备新建的汉室,继承人必须是刘备的血脉!  当时的刘封,能力是多么的强,结果最终却被刘备以莫须有的罪名诛杀,这其实就是刘备对蜀汉皇位的态度!很多人以为,刘备之所以杀刘封,是因为刘封不救关羽,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刘备之所以会诛杀刘封,乃是因为诸葛亮说了这句话。  《三国志》:申仪叛封,封破走还成都。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  仔细揣摩诸葛亮的说法,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刘备之所以诛杀刘封,乃是担心自己死后,没人能够控制得了刘封!刘封乃是刘备的养子,这个养子的身份和义子的身份不同,养子是需要改姓的,也是拥有继承权,也就是说,一旦刘封有非分之想,他完全可以和刘禅角逐皇位!而这,也是刘备诛杀刘封的理由!  说白了,刘备的皇位,乃是给自己的子孙留着的,任何敢于染指皇位之人,必将遭到刘备的无情打击!汉献帝虽然是原来的汉朝天子,但蜀汉乃是刘备所创,为了匡扶汉室的大业,刘备可以允许汉献帝做蜀汉的傀儡皇帝,但不可能允许汉献帝成为实际的掌权人!也就是说,汉献帝即便投靠了刘备,最终也会成为一个傀儡!  三、汉献帝心灰意冷了  年少的汉献帝,也曾志气高昂,想要扫灭权臣、匡扶汉室,为此他不惜对曹操进行死亡威胁,希望曹操回心转意,重新帮助自己匡扶汉室。然而多年的竞争之后,汉献帝发现自己的实力越来遇弱,曹家的实力越来越强,于是心里渐渐的产生了疲惫感,毕竟年纪大了,再也没有了当年的雄心壮志了,不愿意和曹家鱼死网破了,于是他最终选择了禅让,保住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事实上,当时的汉献帝远远没有走上绝路,只要他愿意,曹丕就根本不可以篡夺汉室!只要汉献帝拿出自己的血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是不愿意把皇位让给曹丕,那么曹丕也拿他没有办法。要是汉献帝还有魏帝曹髦的那种血性和手段,牺牲自己的性命,阻断曹丕的称帝之路,那么曹丕就只能悲伤弑君的狼狈名声,一辈子也不可能篡夺汉室天下!  说白了,汉献帝乃是众人认可的大汉天子,虽然他已经没有多少实力了,但是他仍然占据这大义,只要他宁死不屈,终曹丕一世也不可能篡夺汉室,他最多就成为另一个司马昭!遗憾的是,汉献帝心灰意冷了,没有雄心壮志了,他没有选择鱼死网破,也没有选择投奔刘备,而是和曹丕达成了合作,换取了自己的一世荣华,令人感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2-01
曹丕篡汉让汉献帝退位给他 刘协为什么不选择投靠刘备-趣历史网

曹丕篡汉让汉献帝退位给他 刘协为什么不选择投靠刘备-趣历史网

  对曹丕篡汉后,刘协为何不投靠刘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220年,魏王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了曹魏政权。曹丕通过“禅让”这样一种远古的方式,完成了政权的交接。王莽篡权不被历代所承认,曹丕接受禅让,则成为此后改朝换代的一种主要方式。  曹丕通过一种相对和平的方式,完成了权力交接。曹丕建立曹魏之后,对汉献帝也算比较仁慈。汉献帝禅让之后,曹丕封其为山阳公。山阳公是一个县级公爵。一般情况下,异姓不会封王,能够被封公的人少之又少。  汉献帝这个山阳公的级别和爵位要高于其他诸侯,妥妥的外姓第一人。汉献帝退位之后,被赶出了都城。为什么他不趁机投奔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刘备呢?  其实,汉献帝没有退位的时候,他和曹操的住所也不在一个地方,他也有机会投奔刘备。当时汉献帝依然居住在许昌,而曹操的封地在邺城。汉献帝如果偷偷摸摸跑出去,也不是没有可能。  汉献帝退居山阳之后,跟曹魏皇帝的距离更远。如果汉献帝愿意逃跑,跑出曹魏的国境也不是没有可能。关键是,汉献帝愿不愿意逃跑,能不能逃跑。  看似汉献帝距离曹魏皇帝有一段距离,可以逃出曹魏的魔掌,实际上没有那么简单。汉献帝不是一般人,而是曹魏统治者的重点关注对象。汉献帝的一举一动,都被曹魏统治者监视着。  东汉没有灭亡的时候,汉献帝能走出许昌就不错了,更不用说逃到刘备那里。汉献帝退居山阳之后,曹魏皇帝也不过放松对汉献帝的监视。如果汉献帝真的振臂一挥,曹魏政权的合法性便会受到质疑。  山阳实际上就是曹魏皇帝的金丝笼,用于圈养汉献帝。汉献帝可以在金丝笼内享受荣华富贵,却无法飞出这个牢笼。汉献帝一旦走出山阳县,就有可能被曹魏皇帝盯上,也有可能被立即控制。  汉献帝在董卓、李傕、曹操等人手中当了多年傀儡,已经学会了如何夹缝中生活,也知道如何自保,更知道哪些禁忌不能碰。汉献帝知道自己可以在山阳享受荣华富贵,却不能走出山阳。  在一定程度上,汉献帝退居山阳之后,是一个被软禁的人,也不是可以完全自由活动的人。这样一个人,又怎么能轻易跑出魏国,投奔刘备呢。  曹操父子虽然代汉自立,实际上对汉献帝并不差。曹魏政权实际上是曹操一点点打下来的,曹操不仅仅是一个权臣。如果没有曹操,东汉这面大旗可能早就已经不复存在。汉献帝能够过几年太平日子,也要有赖于曹操父子。  曹丕篡汉之后,封汉献帝为山阳公,食邑为1万户,在所有诸侯之上。曹丕还给了山阳公种种特殊待遇。比如,向曹魏皇帝奏事可以不用称臣,接受曹魏皇帝的诏书也可以不用跪拜,汉献帝在山阳国依然可以使用汉朝的正朔、纪年等,汉献帝还可以像皇帝一样祭拜天地和祖宗。  汉献帝的待遇,绝对算是非常不错的。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汉献帝可以拥有皇帝般的待遇,还可以在封国内保持汉朝的正朔,绝对是曹丕给予的极高待遇。不得不说曹丕开了一个好头,给予了亡国之君极高的待遇。  汉献帝在山阳国衣食无忧,还可以享受皇帝般的待遇,为什么非要冒险逃出魏国呢。汉献帝自小生活在刀光剑影与尔虞我诈之中,当了一辈子傀儡皇帝,汉献帝可能只想过几天安定日子。  汉献帝被降为山阳公之后,反而安全了很多,身上的单子也轻了很多。汉献帝可能只想过几天安稳日子,只想安享晚年。人到中年的汉献帝,看淡了人生,也不会再冒着生命危险,逃到刘备那里。  刘备虽然打出了兴复汉室的旗号,不过兴复汉室的大业要由他自己完成,而不是扶植傀儡汉献帝。历史上的刘备并不是什么皇叔,也不是什么“衣带诏”的参与者,而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  刘备志在自己当皇帝,不可能屈居人下。曹丕可以用禅让的方式,让汉献帝让位给自己,完成代汉建魏的工作,刘备却不可以。刘备要建汉,汉献帝本身就是汉朝皇帝,怎么禅让?如果刘备逼迫汉献帝禅让,就会是篡权者,帝位的合法性便会被质疑。  刘备若想当皇帝首先要解决好汉献帝的问题。曹丕篡汉建魏之后,蜀汉境内曾经流传汉献帝被害死。刘备便以汉朝皇室的身份即位称帝,追谥刘协为孝愍皇帝。通过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刘备的用心。  所谓的“流传汉献帝被杀”,可能是刘备在为自己造势。只有汉献帝被杀,刘备继承皇位才具有合法性。如果这个时候,汉献帝投奔刘备,到底谁是蜀汉的皇帝。刘备不可能将皇位让给汉献帝,如果不让给汉献帝,自己的帝位也就不合法。  为了皇位,刘备奋斗了大半辈子,不可能轻易让位给汉献帝。到时候,汉献帝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汉献帝的命运,极有可能跟小明王一个下场。到时候,汉献帝不仅无法当皇帝,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  汉献帝经历战争与残酷的政治斗争,自然知道这些枭雄的野心。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是为了帝位,汉献帝只是工具人。曹操是虎,刘备也不是羊。汉献帝还没有死呢,刘备就已经为其追谥了谥号。如果汉献帝真的来到了蜀汉,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汉献帝在山阳国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到了蜀汉却可能有生命危险,他自然知道如何选择。汉献帝也算是安享晚年。235年,汉献帝去世,比曹丕活得还长。魏明帝以汉朝皇帝之礼节,将其葬入禅陵,并且追谥其为孝献皇帝。  拥有谥号的末代皇帝本来就不多,刘协还获得了一个不错的谥号。曹叡对汉献帝也算做到了仁至义尽。刘协去世之后,其孙子刘康继任为第二任山阳公。永嘉之乱中,山阳国和第四任山阳公被废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13
曹操在面对刘备投靠自己的时候 曹操为何还看得起刘备-趣历史网

曹操在面对刘备投靠自己的时候 曹操为何还看得起刘备-趣历史网

  刘备当初打仗总是屡战屡败的,曹操在面对如此刘备的时候,曹操为何还看得起他?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要是刘备出身民间,无身份和背景,也没有贵人相助,可以说连运气都没有。吕布偷袭刘备城池的时候,导致刘备腹背受敌,最后丢失徐州,走投无路之下,只能投靠曹操。  既然如此,曹操为何独看得起刘备,还是这样的刘备呢?  这我们就得说说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区别了,正所谓英雄惜英雄,曹操和刘备作为创业者,自然是知道刘备的厉害的,可以说刘备正是在落魄的时候,曹操显然没有嫌弃刘备,而是待遇有加,这就是曹操的识人眼光。  《三国志 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三国演义中青梅煮酒论英雄虽然是虚构的,但曹操这句话说,确实是在三国志中记载的,刘备当时还吓得掉了筷子。  在封建社会的古代,古人思想被所谓的正统所禁锢,认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不是自己,而是上天,“天子”是上天的儿子。人们期望着上天能派下一名“真命天子”,也就是真正的仁君来赐予百姓幸福。  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具体表现为“拥刘反曹”的思想。  而三国志里边明确表明刘备是皇室后裔的身份,而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不仅是皇室后裔,还是皇叔身份。演义中记载的刘备如何心身材宽广、如何勤政爱民、如何与常人不一般、如何被别人甚至是被曹操“看得起”。  再者就是,刘备被吕布夺了城池,可是刘备没有自暴自弃,他可以放下脸面,放下尊严,投靠吕布,只为活着,多少人可以做到这一点,放眼整个东汉末年的枭雄,只有刘备可以做到。  能够在乱世中夹缝生存,至始至终都没有放弃,也没有承认失败,这种品质值得曹操刮目相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10
刘备前期人才那么多 刘备称帝后为何无人投靠-趣历史网

刘备前期人才那么多 刘备称帝后为何无人投靠-趣历史网

  还不知道:刘备前期战将如云,为何称帝之后却无人来投靠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刘备,在三国时期以皇叔身份自居,一心想光复汉室,延续汉朝国祚。后在成都称帝,建立了宗庙,后因关羽、张飞被杀,他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兵败后退居白帝城,直到自己死去。  但让人费解的是,在他汉中称王后,直到他兵败身死,也没有人前来投靠他,这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一旦要建功立业,首先得提拔自己人,但是刘备却没有这样做。因为当时的刘备的处境十分尴尬,在古代称帝必须要有一言九鼎的实力。  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当时的曹操仍然雄踞北方,一直与蜀国抗衡。刘备和曹操的官位都是汉献帝亲赐的,那么他想称帝,必须学习先人刘邦灭掉项羽的做法,灭掉曹操后才能名正言顺地称帝。  曹操死后,曹丕篡汉称帝。这正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刘备在曹丕称帝的同一年称帝,建都成都。  但是刘备称帝的时候却遭到了费诗的极力反对,费诗直言不讳的说道:“您当时说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您才率领各路诸侯前去讨伐曹操,我们才愿意跟随您。如今曹操活得好好的,你却在这里自立为王了,您这可与你之前的誓言相背啊?”  这种大逆不道的话,直接引发了刘备的不满,但是却让天下的诸侯真正的看清了刘备的真实目的,让天下人寒了心。刘备的目的其实和曹操一样,根本就没有将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一心完成自己一统天下的大业。  此时,刘备的野心暴露无疑,自然就没有人再愿意投靠于他了。天下诸侯早已心知肚明,汉朝将倾,即使刘备称帝也不能带来什么,相反,在刘备称帝之后更不利于蜀国的发展。  还有一个原因,刘备从入主西川到兵败夷陵,刘备集团的核心力量几乎丧失殆尽,诸葛亮想稳住西川,必须以北伐为由控制军队,压制当地的世家大族。  刘备的出身,在当时的社会也并不完全认可,前期跟随刘备打天下的都是寒门,就算后来以皇叔自居,但是在以世家大族为核心力量的三国时代,并不受待见,更别提投靠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2-31
朱棣病重的时候,宦官黄俨选择投靠朱高燧杀害朱高炽-趣历史网

朱棣病重的时候,宦官黄俨选择投靠朱高燧杀害朱高炽-趣历史网

  朱棣病重的时候,宦官黄俨选择投靠朱高燧杀害朱高炽,结果被总旗王瑜告密,导致失败,幸亏朱高炽为了赵王朱高燧求情了,不然赵王也得一命呜呼。  永乐二十一年五月,朱棣突然身感不适,连续几天病倒在床,一副快要归西的样子。隐忍多年的赵王朱高燧认为夺位时机已经来了,便联合位高权重的司礼监太监黄俨、指挥孟贤等亲信一起准备行动。  而恰好此时碰到了负责监国的皇太子朱高炽正准备要着实裁撤掉冗余的宦官,这无疑得罪了整个宦官群体,一名经常被太子上疏斥责的宦官江保也因此加入了赵王的阵营了。  黄俨在老早的时候就已经是赵王朱高燧的党羽了,早在朱棣刚刚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当时朱棣带着一批武将在前线奋力杀敌,世子朱高炽则负责在北平驻守。当时黄俨就在密谋替赵王朱高燧夺嫡了,不停地煽风点火,疯狂说世子朱高炽的坏话。  而此时建文帝朱允炆这边也准备实施反间计,让方孝孺写了一封挑拨意味很浓的信给朱高炽,里面有着朱允炆对朱高炽的空口承诺,只要你反叛你的父亲朱棣,朝廷就可以将其直接加封为新的燕王。  黄俨得到消息后,就抢先对朱棣告密,好在朱高炽的警惕心很强,将方孝孺的信原封不动地送往了朱棣了。这才让朱棣没有对朱高炽起疑心。  话说回来,黄俨在此次朱棣病重,卧床不起的大好时机,在朱棣的病床边疯狂地说朱高炽的坏话,另一边又跑到外廷去散布谣言,表示朱棣不喜欢皇太子朱高炽,有意要传皇位给赵王朱高燧。  与此同时,赵王朱高燧本人还跑去勾结兴州后屯卫军高以正,制造伪诏,准备让太监杨庆在朱棣药中下毒,随后发布伪诏,废掉皇太子朱高炽,自立为皇帝。  然而最终黄俨的杀帝废太子的阴谋落了空,原因就在于一个人的告密,他就是隶属于赵王府内的总旗王瑜。王瑜不仅是赵王府内部人士,他还是黄俨一个叫作高正党羽的舅舅。  这个高正将这一切秘密告诉了王瑜听,王瑜不免为之大惊失色,训斥了高正一番:“你什么要做这种会被诛灭九族的事情。”高正不听,依旧执意也同黄俨等人狼狈为奸,王瑜害怕被牵连到,便主动选择了向朝廷告密,大义灭亲。  由此,宦官黄俨,指挥孟贤等人都被依法逮捕,朱棣更是在皇城右顺门亲审赵王朱高燧,把朱高燧吓得不敢说话。但好在皇太子朱高炽为其百般求情,最终才饶过朱高燧一命,而孟贤等人则被全部处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08
马超来投靠的时候,为何关羽想与其比试呢?-趣历史网

马超来投靠的时候,为何关羽想与其比试呢?-趣历史网

  关羽是三国时期的名将,无论在现代还是古代,关二爷从都是忠义的化身,但是关羽却有着致命的缺点,自大狂妄。  在真正的历史上,关羽与刘备并没有桃园结义一说,史书上只是记载着他们“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并没有记录他们结义,而已结义这样的民间习俗是到了元代才有的,遥远的东汉末年,怎么会有桃园结义一说呢?  马超来投靠的时候,关羽给诸葛亮写了信,问诸葛亮马超这个人可以与谁相比,诸葛亮也知道关羽这个时候是上将,并且写信的目的其实就是想要被人夸奖他有多大的能耐,诸葛亮说,马超这个人文武双全,刚烈过人,是个英雄,可以说是与张飞一个等级的,但是不及关将军你举世无双。关羽看了诸葛亮给他的回答以后非常高兴,并且还当众把信给读了一遍。  在真正的历史上,陈寿写关羽刚而自矜,写张飞暴而无恩,简单来说关羽刚愎自用,张飞残暴不仁。我们看英雄往往都会看英雄的事迹,但是我们有时候可能真的忘了英雄背后真的性格,往往害死自己的不一定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性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18
李定国抗清战果累累,为何其子却投靠清军呢?-趣历史网

李定国抗清战果累累,为何其子却投靠清军呢?-趣历史网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树倒猢狲散这种事,只能站在道德的角度上去谴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文死谏武死战”。  李定国我们都耳熟能详,为了文章的完整,简单说两句。李定国本是农民军领袖张献忠养子,张献忠死后和其他三个养子孙可望、艾能奇、刘文秀联合南明,共同抵御满清。在李定国等人的帮助下,抗清曾取得辉煌的战果,李定国“两蹶名王”,逼死孔有德,亲斩爱新觉罗.尼堪,名动天下。  由于内部纷争,孙可望降清,抗清形式急转,南明永历皇帝被迫逃入缅甸,为吴三桂所擒杀。听闻永历皇帝被杀,李定国忧愤而死,临终叮嘱家人和部将“宁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李定国有三子,其中长子李溥兴在战斗中被清兵所杀。投降清廷的就是次子李嗣兴,皇帝和主将先后去世,余部留在了异国他乡,前途渺茫加上思乡心切,不断有部将叛逃,随后不久李嗣兴和家眷及部下1000余人也归降了清朝。李嗣兴先是被授予都统,康熙二十六年升任陕西宁夏总兵官,康熙三十年病逝。  对于李嗣兴的投降我认为没必要过多指责,按照当时的情形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宁死不降”,论气节,忠义能如李定国的又有几人,而李嗣兴只是做了一个大多数人会做的选择,换句话说他也尽力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06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