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曾
赵武灵王曾经胡服骑射崇尚改革,为什么最后结局却那么悲惨?-趣历史网

赵武灵王曾经胡服骑射崇尚改革,为什么最后结局却那么悲惨?-趣历史网

  众所周知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也算是个有能力的君主,军事上推行“胡服骑射”,使得赵国的国力大大增强,那么后来为什么他却被活活饿死,至于他的儿子被人打死呢?这一切还要从他的禅让开始说起。  首先解释下为什么说赵武灵王前期很厉害,这是因为从前的中原民族一直是使用战车打仗的。但是赵武灵王他不走寻常路,向少数民族学习,换上轻装,直接骑在马背上作战,大大提高了军队的灵活性,这是民族文化交融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当然,赵武灵王的改革不仅仅是换衣服、骑马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全方位的政治改革。几乎在同一历史时期,各国都在进行改革,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从根本上说,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同的国家,国情不同,所以他们的改革措施也不可能完全相同。相比较而言,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最为彻底,对秦国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起到了最大的促进作用。而赵国虽然也是战国七雄之一,但是比较弱,其改革又主要集中在军事方面,对政治经济影响不大。所以,虽然赵国军力强大,一时间出尽了风头,但综合国力并没有很大的提升。  另外这位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并不是一个全能的政治家,而是一个冲动好斗的战争狂人。为了打仗无后顾之忧,他在四十多岁的巅峰时期匆匆把王位传给了儿子,自己以“主父”的名义,致力于领兵打仗,这是他人生悲剧的开始。  赵武灵王前后有两个老婆。前者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叫章,后者也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叫何。本来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公子章应该继承王位。然而,赵武灵王溺爱第二个妻子和他的小儿子何,所以就把王伟位传给了何。几年后,赵武灵王偶然看到儿子章出现在弟弟面前(此时已经是赵王了)何时,表现出萎靡不振,体内的父爱就爆发了,觉得章好可怜。  于是他就常常跟公子章居住在一起,把他的仪仗用度加到和赵王何的几乎一样的地步,甚至还有意把国家平分,让两个儿子分别管理。时间久了,两个儿子都各自不服对方。所谓分裂的种子一旦发芽,就会不受控制地长大。毫无意外的内战发生了。  最后的结局就是公子章被杀。而赵王何的手下也不敢杀掉赵武灵王,但是又不能放他走,干脆就饿死他。他们把赵武灵王困在沙丘宫中三月,活活饿死。  回顾赵武灵王的悲剧,完完全全可以说是自作孽,不可活。不仅害死了自己,害死了自己,还差点让赵国走向了分裂的不归路。赵武灵王死后,赵国虽安定下来,但国力在这次内乱中已受到损失,再也没有一战之力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16
王曾简介

王曾简介

王曾(978年12月27日-1038年12月12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名相、诗人。王曾少年孤苦,善作文辞。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发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曾规谏宋真宗造天书、修宫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计智逐权臣丁谓,朝廷倚以为重。后罢知青州。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为枢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国公。因与吕夷简不和,一同被罢免,王曾出判郓州。宝元元年(1038年),王曾去世,年六十一。获赠侍中,谥号“文正”。有《王文正公笔录》。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影响4历史评价5主要作品6轶事典故7人际关系8影视形象9后世纪念10史料索引 基本资料1 本名:王曾别名:王沂公、王文正字:孝先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日期:978年12月27日逝世日期:1038年12月21日主要作品:王文正公笔录主要成就:连中三元,计逐权臣丁谓官职:资政殿大学士、左仆射、判郓州封爵:沂国公追赠:侍中谥号:文正籍贯:青州益都 人物生平2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王曾生于青州益都县兴儒乡秀士里(今山东省青州市郑母镇)。其祖上为太原王氏一脉,于唐末五代时避难居于青州益都,遂定居于此。王曾八岁而孤,由叔父王宗元抚养成人。他才思敏捷,自少勤奋学习,曾拜同里张震为师,自此有擅长作诗文之名。咸平五年(1002年),王曾中殿试第一名,他此前在发解试、省试中亦为第一,因而成为“连中三元”之人。当时著名文学家杨亿见到王曾所作之赋后,赞叹说:“这是辅佐帝王的人才。”金殿传胪后,王曾被授予将作监丞,向叔父王宗元报喜。他信中写道:“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积德,大人不必过喜。”后升任济州通判。被召回京后,召试学士院,宰相寇准对王曾感到很惊奇,特地让他在政事堂考试,其后授职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之间派遣特使聘问,国书上称辽为北朝,宋自称南朝。王曾认为:“称契 主要影响3 王曾被称为“守我宋之家法者”,他曾规谏宋真宗造天书、修宫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后,以计智逐权臣丁谓,朝廷倚以为重。在地方时,王曾也颇有治绩,以至于百姓为其立生祠以表纪念。 历史评价4 陈恕:吾得曾,名世才也,不愧于知人矣。石介:相公昔作元台,今冠枢府,中外更践,华夏具瞻,社稷安系于相公,社稷危亦系于相公。宋祁:斤斤令君,朅来山东。利见国光,参偶时龙。既奋厥庸,遂为宗工。订平津之封兮,上初纂嗣,毋违参治,揭日当天,实相以济,谗唇不摇,王室无惎,赖陈平之智兮,五藩于宜,既仁且贤,邦民宜之,厥猷茂焉,乃建将牙,乃示台躔,翳吉甫之宪兮,郑圃联圻,泉涂启扉,刻章美檟,终天此依,九京千载,飡仰馀徽,惟随武之归兮。富弼:公天性过人,辅以学,所作必精诣极挚,凡居官,率以仁闻,平生亡分毫失,谨厚庄重,虽家居莫见其惰容,衷实自任,不妄与人语,至于亲识书问,亦不必昫昫欵密而情好……居大位,不植私恩,孜孜推进人物,终身使勿知,或有谢者,必正容拒去,惟不引用亲属,有出上意者,亦奏嫌报罢……上尝亲署“忠亮忠厚”四大字独赐公,用是益自感奋,勤劳王家,知无不为,人望素重,比外迁,天下惜其去,再用,乃大喜 主要作品5 王曾著作颇丰,有文集57卷及《九域图》3卷、《契丹志》1卷、《王文正公笔录》1卷。清代四库馆臣称《王文正公笔录》“所言多确凿可据,向为史家所重”。此外,王曾曾参与删定、校定、编纂《景德农田敕》5卷、《祀汾阴仪注》、《导河形势图》、《十道图》、《圣政录》、《御集》300卷等。 轶事典故6 王曾出生时,其父王兼认为是大儒曾参再世,故为其起名王曾。王曾中状元后,回到家乡青州去。府官听说王曾回家,就命令老百姓吹奏着乐器到城外迎接。王曾听到这个消息,就换了衣服,骑了小驴子从别的城门进城。很快就来拜见府官,府官吃惊地说:“听说您来,已派人出城迎候,守门官还没来报告,您怎么就到这里了?”王曾回答说:“我侥幸得了个状元,怎么敢惊动大人和父老前来欢迎?您这样做是增加我的过失,所以,我改换姓名,瞒过欢迎的人群和守门官直接来拜见您。”府官不由赞叹地说:您称得上是个真正的状元啊!”王曾端厚持重,眉目如画。在朝为官时,进退有礼。他平时寡言少笑,人们都不敢以私事向其请托。大臣范仲淹对王曾说:“公开地任用贤人名士是宰相的职责,您德高望重,惟缺这一点。”王曾答道:“作为执政大臣,把恩赏全揽到自己身上,那怨恨归谁呢?”范仲淹叹服,时人称他为贤相。 人际关系7 父亲:王兼,官至著作佐郎,后赠太师、尚书令、鲁国公。母亲:何氏,起居郎何保枢之女,后赠鲁国太夫人。王曾有过三任配偶,后二任皆为名相李沆之女。《宋史》载王曾无子,其弟王暤之子王绎,出继王曾为嗣,官至尚书兵部郎中、秘阁校理。然据富弼所撰《王文正公行状》,王曾有四男三女。 影视形象8 2005年电视剧《大宋奇案》:张呈祥饰演王曾。 后世纪念9 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年),青州知府李昂奏请建立名贤祠,以祭祀王曾等十三位有惠政的青州知府。清世宗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王曾与历代功臣四十人从祀历代帝王庙。清高宗乾隆年间,人们在泉州府城隍庙之左建五贤祠,合祀韩国华、韩琦、王易、王曾、朱熹五人。 史料索引10 《王文正公曾墓志铭》《王文正公曾行状》《隆平集·卷五》《东都事略·卷五十一》《宋史·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