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米芾
北宋米芾的《蜀素帖》如何赏析?

北宋米芾的《蜀素帖》如何赏析?

  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北宋米芾的《蜀素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书法爱好者的目光。本文将从其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三个方面,对《蜀素帖》进行深度赏析。  首先,了解《蜀素帖》的创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艺术价值。米芾是北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在宋四家中独树一帜。《蜀素帖》是米芾晚年的作品,当时他已经年过七旬,但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他在《蜀素帖》中,以自己的独特艺术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其次,从艺术特色来看,《蜀素帖》展现了米芾独特的书法风格。他的字体秀美而不失刚劲,线条流畅而富有变化,既有行书的灵动,又有楷书的规整。在《蜀素帖》中,米芾的笔法更加自由奔放,他以大胆的构图和独特的笔触,展现了自己的艺术个性。这种艺术特色,使得《蜀素帖》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独树一帜。  最后,从文化价值来看,《蜀素帖》不仅是米芾的艺术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蜀素帖》中,米芾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感悟和人生哲理,使得这幅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他也通过对古代诗词的引用和改编,展现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这种深厚的文化价值,使得《蜀素帖》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一部重要经典。  总的来说,米芾的《蜀素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通过对其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深度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幅艺术瑰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2-01
左耳旁的字(米芾偏旁图解第39课:左耳旁)

左耳旁的字(米芾偏旁图解第39课:左耳旁)

这是偏楷书的写法。写的比较粗重。 现在变化一下:下半耳采用叠笔的方法,下半耳左侧留下空间。 这个下半耳也是这样写的。 这个左耳旁也是这样,注意下半耳左边的空间。 左耳旁写成了单耳,米芾经常这样写。 这样更简化了,转个圈直接就往下了。 一个折角,一个圆角,很简洁。 这个单耳横细竖粗,变化丰富。 这个竖扭的厉害。 左耳旁和右耳旁的字: 怎样才能随心所欲地写任何字,且符合古法?大头君为您打造的方法,供您借鉴! 本头条号聚焦米芾书法。从笔法,到偏旁部首,从结构到字法和章法,从临帖到创作,大头君为您打造系统的课程,助您掌握米芾书法的精髓。 我为大家搭建了有趣的互动平台,欢迎来玩哦。书友之间可以进行自由交流,会获得大头君的作业视频点评。需要的朋友,可以联系我。

资讯百科 2022-10-21
米芾简介

米芾简介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艺术成就4人物评价5后世影响6史籍记载7亲属成员 基本资料1 本名:米芾别称:米襄阳、米南宫、米颠字号:元章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湖北襄阳出生时间:1051年去世时间:1107年主要作品:《宝晋英光集》《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主要成就: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 人物生平2 宋仁宗皇祐辛卯三年(1051年),米芾出生。米芾是七、八岁时开始学习书法、启蒙老师是襄阳书家罗让。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米芾年十岁,写碑刻,临周越、苏轼字帖,人谓有李邕笔法。宋治平四年(1067年),米芾随从母亲阎氏离乡来到京都汴梁侍奉英宗高皇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继位,因不忘米芾母亲阎氏的乳褓旧情,恩赐米芾为秘书省校字郎,负责当时校对,订正讹误。宋神宗熙宁三年庚戌(1070年),由秘书省校书郎改临桂尉。神宗熙宁八年乙卯(1075年)十月,上半年任临桂县、含光县尉,十月后任职长沙,至宋神宗元丰五年壬戌(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米芾来黄州访苏轼。“米芾、董钺、绵竹道士杨世昌等来访雪堂。”这年,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米芾一生转益多师, 艺术成就3 风格特点米芾平生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元丰五年(1082年)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这先入为主的大令帖(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王献之的字,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尽管如此,此时的米芾书法并没有定型,他在元祐三年(1088 人物评价4 人民网:米芾是北宋最杰出的艺术大家之一,造诣全面,主要体现在书法、绘画与收藏三个方面。米芾书工各体,尤以行草见长,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其“刷字”书风至今盛行不衰。他首创以繁密的墨点堆叠成山峰,表现云雨中山峦的浑厚润泽,效果独特,前无古人,画史称“米点山水”,推为文人山水画的开山巨擘。可惜没有真迹流传于世,我们只能从他儿子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以及后世无数仿学之作中见其端倪。米芾雅好奇石,留下过“米颠拜石”的典故。作为书画家,他还特别喜欢罗致名砚和各种文房佳器。历代名家的书画精品当然更不肯放过。凡经他收藏、品题之物,无不身价倍增。新华网:米芾一生官阶不高,这与他不善官场逢迎,又为人清高有关。米芾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善官场逢迎。使他赢得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玩石赏砚钻研书画艺术,对书画艺术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他在别人眼里与众不同,不入凡俗的个性和怪癖,也许正是他成功的基石 后世影响5 米芾书法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在南渡之后。据记载,由于绍兴天子访求其书,广为收罗,藏之内府,始贵重于天下,并命人镌刻《绍兴米贴》于是天下翕然学米。南渡后,张孝祥、吴琚、范成大、张即之、赵孟坚等先后取法米书,颇有成就。南宋孝宗、宁宗时代的吴琚,字居父,居云壑居士,高宗宪圣皇后的侄子,太守郡王吴益之子。官至镇安军节度使,判建康府兼留守。《书史会要》评他:“字划类米芾,而峻峭过之。”《容台别集》也有记载。其专学米芾书法,是公认的学米高手,他的精品几乎可以与米芾书法乱真。其用笔侧锋居多,锋芒较露,强调轻重对比,行笔轻捷。由于皇帝的推崇,秘书在民间也大受欢迎。米芾的影响不仅限于南宋,与南宋对垒的金朝,也盛行米书,代表者为米芾之甥王庭筠。其书法和枯木竹石学米芾,重视笔墨情趣,不为成法所囿,上逼古人。王庭筠是米芾书法的追随者,研习米字又取法晋唐,为世人所称道。他的书法深得米芾风格,气度不凡,但锋芒稍微险敛,结 史籍记载6 翁方纲《米海岳年谱》《宋史·米芾传》 亲属成员7 五世祖米信,宋初勋臣,淳化五年(994年)卒,六十七岁。父亲米佐,字光辅,官左武卫将军,赠中散大夫、会稽(县)公。母亲阎氏,曾为宋英宗赵曙皇后高氏的乳娘。子女米友仁(1086-1165),小名尹仁、寅孙、鳌儿,字元晖,人称小米。继承父法,少量的作品传世,如《云山墨戏图》《潇湘白云图集》。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