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他是否拥有一支秘密军队。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历史学者和研究者们,但至今仍然没有定论。那么,朱允炆手上的秘密军队真的存在吗?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谜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朱允炆的历史背景。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他的父亲是明成祖朱棣。然而,朱允炆在位仅四年就被其叔父朱棣篡位,成为了靖难之役的失败者。在这场政变中,朱允炆的军队被击败,他本人也被软禁至死。因此,有人认为朱允炆在政变前拥有一支秘密军队,用于对抗朱棣。 然而,这一说法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在史书记载中,并没有明确提到朱允炆拥有秘密军队的事情。《明史》等权威史书对朱允炆的描述都是正面的,强调他的仁爱和宽厚。此外,当时的朝廷政治斗争复杂,朱棣篡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可能会对朱允炆的形象进行美化。因此,我们不能仅凭史书的记载就断定朱允炆拥有秘密军队。 另一方面,从军事角度来看,朱允炆拥有秘密军队的可能性也不大。当时明朝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边疆地区,用于抵御北方的蒙古军队。而京城南京的军队数量有限,且大部分都掌握在朱棣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炆要想组建一支足以对抗朱棣的秘密军队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朱允炆拥有秘密军队的可能性。毕竟,历史总是充满了未知和神秘。但是,根据现有的史料和证据来看,这一说法并不成立。我们应该以更加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避免陷入历史的迷雾之中。 总之,关于朱允炆手上的秘密军队是否存在的问题,目前尚无定论。虽然有一些传说和猜测,但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持。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同时继续挖掘和研究历史资料,以求真相大白于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陈廷敬,一位在清朝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以他的聪明才智、高尚品质和坚定的忠诚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人民的尊敬。然而,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结局也充满了戏剧性。那么,历史上真实的陈廷敬是怎样的呢?他的结局又如何呢? 陈廷敬,字敬之,号石泉,清朝康熙年间的重要官员,曾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他是一位深思熟虑、精明能干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清官。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他的政策和决策都以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 陈廷敬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他在位期间,清朝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国内外的问题层出不穷。然而,陈廷敬以其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成功地应对了这些挑战,为清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廷敬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他在位期间,因为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政策,得罪了一些权贵。他在任东阁大学士期间,因为反对权臣鳌拜的专权行为,被鳌拜陷害,被罢免官职,被软禁在家中。然而,陈廷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在家中继续写作,继续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他在软禁期间,写下了许多深有影响力的诗词和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陈廷敬的结局虽然悲剧,但他的一生却是光辉的。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他的政策和决策都以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他的政策和决策都以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他的政策和决策都以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 总的来说,陈廷敬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清官,他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政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结局虽然悲剧,但他的精神和遗产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媚感满满的阳光女生头像好喜欢呢,很甜美又很舒心感的美女头像总是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鬼门关"一词常常被用来形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你知道这个神秘的地名在现实中究竟在哪里吗?让我们一起揭开历史的面纱,探寻真实的“鬼门关”。 据史书记载,真实的“鬼门关”位于中国陕西省的黄陵县。这里是黄帝轩辕氏的陵墓所在地,被誉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陵县的北部有一座山,名为“鬼门关”,因其地势险要,形状奇特,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生死之交的象征。 鬼门关位于黄陵县城北30公里处,是秦岭山脉的一部分。这里的山峰陡峭,峡谷深邃,道路狭窄且曲折,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因此,古人将其形象地称为“鬼门关”,寓意生死之交,阴阳交界。 在古代,鬼门关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期,为了抵御匈奴的侵略,曾在此地设立了关口,名为“鬼门关”。这里的守军需要面对严寒和饥饿的考验,生活极为艰苦,因此又有“饿死鬼门关”的说法。 然而,鬼门关不仅仅是一个军事要塞,它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据考古学家发现,鬼门关周边有大量的古代遗址和文物,包括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商周时期的墓葬等,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总的来说,历史上真实的“鬼门关”位于中国陕西省的黄陵县,这里是黄帝轩辕氏的陵墓所在地,也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虽然现在的鬼门关已经不再具有军事意义,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仍然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私藏宠溺的又很小众的情侣头像啦,高清又很特别款的气质超棒的情侣头像怎么能不跟对象一起用呢。
楚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极具传奇色彩的战争,它不仅塑造了两位英雄人物——项羽和刘邦,更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楚汉战争是什么样的呢?真相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楚汉战争的背景 楚汉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是秦朝灭亡后,楚国与汉国为争夺天下霸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这场战争的起因可以追溯到秦朝末年,当时秦朝暴政,民不聊生,各地纷纷起义。其中,楚国的项氏家族和汉国的刘邦家族分别在各自的领地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了楚汉两大势力。 二、楚汉战争的过程 楚汉战争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5年),刘邦攻占咸阳,灭秦;第二阶段(公元前205年至公元前203年),项羽攻占咸阳,刘邦被迫逃亡;第三阶段(公元前203年至公元前202年),刘邦反攻,最终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三、楚汉战争的真相 1. 楚汉战争并非单纯的正义与邪恶之争 许多人认为楚汉战争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但实际上,这场战争背后的原因远比这个复杂。楚汉双方都是为了争夺天下霸权,各自有着自己的政治目标和利益诉求。因此,将楚汉战争简单地理解为正义与邪恶之争是片面的。 2. 楚汉战争中的英雄形象并非完全正面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项羽和刘邦都被塑造成了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然而,根据史书记载,两人在战争中都有过背叛、欺骗等行为。例如,刘邦在攻占咸阳后,曾背弃承诺,杀害了项羽的使者;项羽在攻占咸阳后,也曾对刘邦的家人进行迫害。这些行为都说明,楚汉战争中的英雄形象并非完全正面。 3. 楚汉战争的结局并非完全由个人能力决定 许多人认为楚汉战争的结局是由项羽和刘邦的个人能力决定的。实际上,这场战争的结果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战略选择、地理环境、民心向背等。例如,刘邦之所以能够最终战胜项羽,除了他本人的英明决策外,还得益于他的盟友韩信、张良等人的支持,以及关中地区的民心所向。 总结:历史上真实的楚汉战争是一场复杂的政治斗争,背后的原因和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通过对楚汉战争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最近大火的很可爱的情侣头像是真的爆好看的呀,很有创意又很有美感的可爱感头像跟对象用上超甜的呀。
高清且幸福的情侣头像总是很与众不同的哦,幸福感满满的头像换上让别人羡慕你甜甜的爱情呀。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这场战役是东吴和蜀汉联军对抗曹操率领的北方军队的一次重要胜利。然而,在历史上,有一些人质疑赤壁之战的真实性。那么,真正的赤壁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本文将从历史资料出发,为您一一解答。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当时,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意图消灭孙权和刘备。然而,在赤壁一带,孙刘联军成功地抵御了曹操的进攻,并利用风势火攻,将曹军击败。这场战役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战争之一。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真正的赤壁之战的具体过程。根据《三国志》等正史记载,周瑜在南岸布置了大量的草木柴禾,然后命令士兵们点燃它们,制造出浓烟和火焰。同时,他还利用东风,让火焰顺着风向烧向曹军的战船。最终,曹军大败,曹操只能带着残兵败将退回北方。 此外,真正的赤壁之战还有一些其他的特点。例如,在战斗中,孙刘联军采用了“借刀杀人”的策略,暗中与荆州牧刘表通好,引诱曹操北上攻打荆州,从而分散其兵力。这种策略非常成功,使得曹操不得不分兵应对荆州的攻击,从而削弱了他的实力。 综上所述,真正的赤壁之战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真正的赤壁之战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它成为了中国文学、艺术和戏曲等领域的重要题材,被广泛地传颂和演绎。例如,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赤壁怀古》、元代戏剧家关汉卿所作的《西厢记》等作品,都是以赤壁之战为背景创作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他们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然而,由于历史记载不够完整,关于他们的传说也存在很多版本和争议。因此,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三皇五帝来了解这段历史。 据传,真正的三皇五帝分别是:黄帝、颛顼、尧舜禹。其中,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之一,他被尊为中华文明的始祖;颛顼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他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奠基人;尧舜禹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贤君,他们分别统治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状况。 这些人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的象征。同时,他们的故事和传说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政治、道德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在这段历史中,三皇五帝的传说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政治、道德和人类命运的思考。例如,尧舜禹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贤明的君主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和能力,以便治理国家和社会;黄帝的传说则强调了人类文明的重要性,以及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去维护和发展文明。 此外,三皇五帝的传说还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形象被广泛地运用在中国文学、艺术和哲学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山海经》、《史记》等经典文献中都记载了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这些文献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总之,正确的三皇五帝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传承。我们应该珍视这段历史,学习其中的智慧和经验,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历史上真实的李世民,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你可以说他雄才大略,是真正的千古一帝。也可以说他晚年昏聩,大兴土木。可以说他勇猛无敌,战无不胜。也可以说他灭绝人伦,弑兄篡位。 因为这些事情,他确实都干过。 这样一个人,我们似乎很难用单纯的好坏来形容他,只能说他是一个复杂的人。 公元598年,李世民出生于武功县的李家别馆。当时他爹李渊要去外地做官,结果刚刚走出长安没多久,李世民就闹着要出世。所以李渊夫妇只能先到周围的武功县暂住,先把孩子生下来再说。 李世民出生那天,据说李家门口来了两条龙,盘旋三日才退去。 李世民4岁那年,有个会看相的书生上门,看到李世民的面相之后,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他爹李渊觉得这话听着不错,所以就给他改名叫李世民。 16岁那年,李世民在父母的安排下,娶了自己的发妻长孙氏。两个人感情极好,后来相伴半生。 18岁那年,天下开始变得不太平了,到处都有农民军开始造反。这一年,李渊被派到山西那边,去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李世民也随之前往。李家刚到山西之后不久,就听说在汾阳那边度假的皇帝陛下,被突厥给盯上了,围在了雁门关那边。李渊这边正忙着镇压农民军,肯定腾不出手去支援,所以只能派李世民去。李世民第一次独自领兵,展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19岁,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成了太原地区的最高官员。当时已经天下大乱,隋朝随时都可能完蛋。李渊也想在其中掺和一脚,但是又怕被人发现,所以只能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替自己去做一些事情。 这一年,李渊在山西组建了一支精锐骑兵,由李世民统领。这支骑兵,就是后来那支无敌天下的玄甲军的前身。这一年的李世民,有时候在家训练军队,有时候带着骑兵去北边砍突厥,或者砍农民军,开始渐渐忙了起来。 20岁,年初的时候,李渊辖境内的一个名叫刘武周的军官,正式造反了。这事对于李渊影响很大,因为远在江都的杨广,怀疑这是李渊故意的,所以要拿李渊去江都问罪。李渊肯定不敢去,去了就回不来了,所以只能抓紧时间,继续积极准备造反工作。 不过,李渊还不方便直接造反,所以就让李世民出面,反套路他一下。李世民先是结交李渊麾下的一些官员,表明自己的意思。然后联合李渊麾下的人,给李渊做了个局,让李渊夜宿晋阳宫,逼李渊造反。就这样,李渊‘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开始在手下人的推举下,准备造反。 五月份,李渊在太原发动兵变,清理掉太原地区的隋朝嫡系。七月,正式起兵。 李渊起兵之后,带上大半家底,从太原一路千里奔袭,闪击长安。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一直带兵冲锋在前,立下赫赫战功。四个月之后,李渊攻入长安,立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自己做了大丞相。拿下长安之后,李渊让李世民带十万人去进攻洛阳。但因为当时洛阳的实力依然很强,所以无功而返。 21岁,三月份,李世民听说杨广死了,被麾下的禁军给勒死了。杨广一死,隋朝彻底亡了。李渊也没必要再扶持什么小皇帝,过了一个多月以后,干脆直接逼小皇帝禅位给自己,唐朝就此开国。 唐朝开国之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被封为秦王之后不久,李渊派李世民去进攻西边的薛举。李世民带着十几万人去陇西打仗,结果刚到陇西,李世民就因为水土不服得了一场大病。因为病重,李世民无法指挥军队,所以唐军大败。此战之后,薛举甚至一度威胁到长安,搞得李渊整天担惊受怕。但幸运的是,在这之后不久,李世民病好了,薛举反倒得了一场重病,然后病死了。 就这样,在薛举死了之后,李世民二度为帅,率领唐军进攻陇西,终于一战功成。 22岁,李世民上半年一直在家里休息,没怎么上前线,主要负责在家生孩子。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便是与这段时间内出生。但是十月份的时候,却听说山西老窝被刘武周给攻破了。对于刘武周的进犯,李渊无可奈何,只能再次让李世民上场。 23岁,上半年李世民基本上都在山西。在经过半年多的战争之后,终于干垮了刘武周,重新收复了太原地区。刚刚干跨刘武周,李世民又被李渊紧急调往洛阳,去进攻王世充。下半年的李世民,基本上都是在和王世充死磕,最后磕赢了,吃掉了王世充大部分地盘,将王世充围困在洛阳城内。 24岁,年初的时候,李世民已经完成了对王世充的合围。王世充眼看打不过李世民,只能向旁边的窦建德求助,窦建德率军来援。李渊当即下令,让李世民撤退,但是李世民拒不退兵,觉得自己应该有实力1V2。最终,李渊只能同意了。 在这之后,李世民留下大部分军队,继续围困洛阳城,逼王世充投降。自己则带上最精锐的三千多玄甲军,前往虎牢关阻击窦建德。窦建德率领的农民军,装备一般,缺乏大型的攻城武器,所以愣是被李世民挡在虎牢关外一个月。一个月之后,李世民趁窦建德防备松懈,亲自出城,带着手下骑兵直冲窦建德的中军大营。当时窦建德正在开会,还没弄明白发生了什么,就被李世民抓了俘虏。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叫‘你们年轻人不讲武德’。 但显然效果不错。 抓了窦建德之后,李世民带着窦建德去洛阳那边转了一圈,王世充自觉无望,只能投降。 仅此一战,李世民1v2成功。王世充和窦建德,本就是当时北方除李渊之外,最强大的两个割据势力。这一战打完之后,唐朝基本也就统一北方了。恰好在这个时候,唐军又在蜀地灭了萧铣,江南的杜伏威又已经在名义上投降了唐朝。所以这一战之后,唐朝统一天下之势,已经大致明了。 当24岁的李世民,带着窦建德和王世充回到长安城的时候,迎接他的,是满城的欢呼。更夸张的是,因为现有的官职,已经无法表彰李世民的功劳。所以李渊想了想之后,干脆给儿子特意创了一个官职,名为天策上将。 回到长安之后,李世民暂时卸掉了兵权,开始安心做他的王爷。在长安城招了一帮文人,组建了一个叫‘文学馆’的组织。 就在李世民安享太平的时候,同一年,窦建德的旧部刘黑闼,再次反叛。李渊本来不想让李世民再领兵,所以就让其他人过去征讨刘黑闼。结果万万没想到,李渊派去的几个人,都是垃圾。不但没收拾了刘黑闼,反倒让刘黑闼很快收复了窦建德原本统治的全部地盘。 25岁,李世民再次领兵,征讨刘黑闼。打了几个月之后,平定了刘黑闼。 26岁,基本呆在长安,但日子反倒越来越难过。因为随着李世民战功越来越大,渐渐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就算李世民不想争太子位,他麾下的人肯定也不愿意。所以,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储君之争,拉开了帷幕。 27岁,除了带兵去砍了一次突厥之外,继续内斗。 28岁,升为中书令,继续内斗。 29岁,彻底翻脸。年中,李世民带人在玄武门打了一场伏击,干掉了自己的亲大哥和亲三弟,然后逼自己老爹让位给自己。另外,处死大哥和三弟的所有儿子,强娶三弟的媳妇。 李世民强娶弟媳这件事,一直被后人所不齿。但从当事人的角度来说,确实也情有可原。因为这位弟媳出身弘农杨氏,李世民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告诉那些世家大族:我连我敌人的媳妇都敢娶,还能难为你们吗? 就在李世民刚刚登基半个月之后,突厥人兵临长安。突厥人听说唐朝在内乱,自然不肯放过这个机会。当时的长安城内,兵力严重不足,根本挡不住突厥的进攻。关键时刻,李世民唱了一出空城计,带了六个人跑到长安城外,去和突厥人对峙。结果,突厥人被李世民的这种行为给吓到了,误以为长安城内真的有军队,只能退兵。临走之前,双方签订了和平协议,史称渭水之盟。 这一年最后的几个月,李世民开始清理国内的政敌,尤其是那些原本和李建成交好的人。到了年底,李世民基本上已经彻底掌控了全国。 30岁,改元贞观,贞观之治开始了。这一年,李世民继续清理和李建成交好的人,继续稳固朝政,积攒国力。 31岁,继续积攒国力。这一年长安闹了一场蝗灾,李世民不得不自己公开写一份检讨书。除此之外,基本上算是太平无事了。 32岁,前半年养精蓄锐,年底开始对突厥用兵,报当年的渭水之仇。 33岁,灭了突厥,活捉了突厥可汗。 37岁,打服吐谷浑。 39岁,长孙皇后去世。长孙皇后的死,对于李世民来说,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长孙皇后在的时候,不管李世民如何暴怒的时候,好歹都能劝得住他。但是长孙皇后去世以后,李世民开始越来越不听从别人的建议。而且最关键的是,李世民其实不会教育孩子,最后导致了太子李承乾的悲剧。而且从这一年开始,之后一直到去世,李世民再无子嗣出生。 没人知道原因,但史学家推测,可能是从这时开始,李世民开始迷恋上了炼丹,吃丹药把自己身体给吃坏了。 40岁,李世民难得离开长安城,去洛阳度个假。到了洛阳之后,听说洛阳有个小姑娘很好看。所以就把这个当时年仅14岁的小姑娘,召进宫做了才人。很多年之后,这个小姑娘独自掀翻了整个大唐,成了整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41岁,开始和吐蕃干仗,逼得吐蕃退回高原。 42岁,灭了西域的高昌国,设立西域都护府。自此,西域正式纳入唐朝版图。 44岁,干翻薛延陀。 45岁,李世民遭遇了自己人生当中的又一次重大打击。这一年,他的两个儿子先后谋反,其中一个,还是他深爱的太子李承乾。 客观来说,李世民的儿子造反,纯粹是让李世民自己逼得。李世民当皇帝真的是一把好手,但是当爹是真的不会教孩子。李世民老觉得,你就应该像我想的那样去做,我不管你能不能受得了。这种想法,在对付敌国的时候没问题,但对儿子肯定不行。 对于太子李承乾,李世民采取了严苛的虎爸教育,派了一大堆老学究去给李承乾当老师。李承乾不管干什么,都要被他们骂。不能穿好衣服,不能修房子,出门要讲礼貌……反正是很苛刻。在现代的话,这种教育,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心。尤其是单亲家庭,母亲去世,父子之间又不会沟通,这种麻烦,自然更大。 在这一年之后,唐朝依然强大,而且更加强大。但李世民却已经累了,开始变得不再英明,开始越发的昏聩。 48岁,李世民不顾大家劝阻,带上十几万精锐,强征高句丽。好在唐军战斗力确实很强,所以这一战,高句丽损失惨重。但此时的李世民,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智计无敌的绝代帝王,指挥方面出了很多疏漏,所以唐军也损失不少。 同一年,薛延陀再次作乱,唐军大军压境。第二年,直接灭了薛延陀。 50岁,灭掉薛延陀的同时,建立北庭都护府和单于都护府,将北方草原,直接纳入大唐的版图。 已是知天命之年的李世民,打了大半辈子的仗。前面是打国内,后面是将唐朝周围的邻居,挨个打服。国家版图越来越大,国内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唐朝成了当时整个世界最强大的一个国家。 然而,李世民本人,却已经成了一个昏聩的帝王。同时代的人,大多离去,妻子没了,儿子没了,同时代那些曾经和他征战天下,和他在朝堂上吵架的大臣们,也没了。连那些曾经的敌人们,都已经化为尘土。这时的李世民,开始觉得无比的孤独。 于是,李世民越发迷恋上了自己的新爱好。 嗑药。 52岁,有个被后世吹得神乎其神的唐朝将领王玄策(但其实对比同时代的唐朝将领,也就一般般),从印度归来,带回来了一个印度和尚,说这个印度和尚活了两百岁了。这种一听就知道是骗人的事情,李世民竟然还真信了,真的让这个印度和尚给他炼丹。吃完之后,李世民就此告别了人间。 纵观李世民这一生,我们会发现,他的人生是很复杂的。作为一个皇帝,他确实很成功,统一了全国,开创了贞观之治,打服了周围所有的邻居,让唐朝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另一方面,李世民做人其实真的很失败。身为儿子,抢了老爹的皇位;身为兄弟,干掉了自己的兄弟,还强娶自己弟媳妇;身为父亲,根本不会教导儿子,逼得儿子造反…… 这样一个人,我们真的很难用单纯的好人或者坏人来评价他。 不过显然,他是一个成功的帝王。在做皇帝这件事上,确实少有人能够超过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苏武牧羊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讲述了苏武宁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提起苏武,大多数的人第一反应,肯定是苏武牧羊这个故事。苏武到了匈奴那边之后,坚决不投降,这确实是真的。不过,不投降不代表他不在那边娶媳妇。就是在那段时间里,苏武生下了苏通国。 要想说清楚这事,我们还得从头说起了。 苏武最初入仕的时候,还是因为他爹的关系。他爹苏建早年曾是军中校尉,后来跟着卫青一起打过匈奴,因功被封为平陵侯。有这么一个老爹,苏武成年之后,按照当时的规矩,自然就能轻松入朝为官了。 不过,苏武入仕虽然是因为老爹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苏武是个只会靠家世的官二代。相反,苏武是有真才实学的。正是因为他的才能,后来苏武才能一步步升迁到中郎将的位置。 苏武做官的时候,汉朝正处于汉武帝在位期间。当时汉朝和匈奴天天打仗,打了好几十年之后,汉朝才终于把匈奴给打趴下。既然要打仗,自然就要有情报。不过汉朝那会儿,又没有007电影里面演的那些间谍高科技手段,想要打听情报,那是相当费劲的。 所以在那段时间里,汉朝和匈奴双方,几乎不约而同都想到了一种办法。 派使者去对方那边出使。 正所谓‘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古代那会儿通讯手段落后,如果双方处于交战状态的话,想要联系对方,就只能派使者前往。使者既然不能杀,那就成了最好的情报人员。能够光明正大去对方的地盘转一圈,然后对方还不能杀你,想要搜集情报,简直不要太容易。 不过,这种办法也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因为一旦被发现是奸细,或者两国关系一旦紧张,双方的使者都会有被杀害或者扣留的危险。一个弄不好,小命就没了。 苏武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 公元100年,匈奴的当家人换成了且鞮侯单于。由于刚刚即位,所以这位新单于不打算立马上与汉朝交恶,而是暂时表现出与汉朝交好的态度。在他的授意之下,匈奴方面释放了一批曾经被扣押在匈奴的汉朝使臣。而汉武帝为了表达对且鞮侯单于的好感,也释放了一批匈奴使臣,同时派人前往匈奴赠送礼品,以表达对匈奴方面的赞许。 而当时身为中郎将的苏武,就被汉武帝任命为这支队伍的护送者。 和苏武一起去匈奴的一共有100多人,其中承担主要出使任务的是苏武、张胜和常惠等人。但是等他们到了匈奴之后,却发现此事并不简单。新单于并没有他们嘴上说的对汉朝那么恭敬,表现出来的态度是比较傲慢的。照理说,苏武等人送完礼物交换人质以后,赶紧回家,这也就算完成任务了,但是后来事态的发展,却超出了苏武的预料。 因为就在这时,匈奴内乱了。 当时匈奴的内部出现了叛乱,领头的是匈奴的缑王和一个叫虞常的汉朝降将。虞常是汉人,他希望重新回到汉朝。不过,作为叛徒,想要回去自然没那么容易。所以虞常就打算搞乱匈奴,以此作为回到汉朝的投名状。为了能够成功,他还找到了汉朝使团当中的张胜商量此事。 但遗憾的是,这次政变不仅没能谋反成功,几个人的密谋还被单于知道了。单于当即下令,不光抓了匈奴内部的那些人,同时还扣留了使团。 作为使团的主要领导,苏武在被俘之后,知道自己被俘也没什么好下场。他又不想投降匈奴,所以就打算自尽来维护汉朝的尊严。单于见到苏武竟然以死明志之后,觉得苏武倒是一个很有气节的人。于是对苏武起了爱财之心,让手下的医生将苏武给救了过来。 在苏武被救活之后,单于对他就只有一个要求。 你得投降。 单于的这个愿望,大概有点像今天恋爱中的男男女女,越是得不到的就越想要。苏武越不投降,他就越欣赏苏武。可惜的是,苏武大概是真的不喜欢匈奴这边的环境,打死都不投降。所以最终,只能将苏武给流放到了贝加尔湖那边,让他放羊。然后告诉他,什么时候公羊能够生出小羊了,就放他回家。 就这样,苏武被流放到了北面,当时贝加尔湖那边被称之为北海。 到了北海那边只有,苏武处境非常艰难。因为那会儿北海那边,基本就是一片蛮荒之地。别说城市了,连个人影都没有。不过就算这样,苏武依然没有放弃,开始艰难地玩起了荒野求生。 就这样,过了几年之后,匈奴首领的弟弟于靬王发现了苏武这个人物。一方面他很佩服苏武的气节,另一方面他看中了苏武能够织网的能力。于是于靬王便时不时的供给苏武一些吃的和穿的,就这样苏武就有了生活的保障。 然后,匈奴又派了一个女人来和苏武过日子。就是在这期间,匈奴的女人给苏武生下来一个混血儿子,就是后来的苏通国。 这个匈奴女子究竟是谁,史料中并没有过多的记载,所以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但可以推测到的是,这个匈奴女子的身份肯定不高。 等到汉武帝去世,他的小儿子刘弗陵当上了皇帝,匈奴和汉朝两边的关系有所缓和。汉昭帝登基后,终于想起还有苏武这一号人物,于是派人前往匈奴赎回了苏武。但是苏武的匈奴妻子和混血的儿子苏通国,却没能跟着回来。因为匈奴说这是他们的女人和孩子,不可能跟着苏武回到汉朝。 回到汉朝的苏武受到了汉昭帝的召见,并且准许他前往为汉武帝祭拜,并让他当了典属国。 但是好景不长,在汉朝这边,苏武 还有一个儿子,名叫苏元。苏元觉得自己的老爹既然是这么英雄的人物,为汉朝长脸,却让我只当一个小官,所以就觉得生气。因为不服气,苏元选择和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的上官桀走到了一起,去参与朝堂党争,和另一位大权臣霍光斗争。 结果,后来上官桀勾结燕王谋反被杀,作为同党的苏元,自然也就被一同诛杀了。 在北海被流放了好多年的苏武,好不容易回到了汉朝,却只得来这样一个结果,实在是让人心酸不已。不过好在后来汉宣帝即位后,霍光不再掌权。汉宣帝看苏武无子,所以联系匈奴那边,将苏武的混血儿子苏通国赎回来。 就这样,苏武的混血儿子,这才终于回归汉朝。不过,大概是在匈奴那边待久了,苏通国能力一般,最后也只是当了个小官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明朝开国皇帝, 年号“洪武”。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明太祖朱元璋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是属于比较残暴的君主,当然这个残暴指的是对待政府官员,他对待老百姓的态度还是相当不错的,朱元璋在位的几十年里搞出不少大案要案,杀掉了数以万计的官员,即便是劳苦功高的开国功臣都杀掉了很多,因此,在朱元璋时期为官是胆战心惊式的,很多官员早上上朝前都不知道晚上还能否回来。 不过有一个群体虽然也是官,但却被朱元璋集体优待,那就是朱元璋当初扫平群雄时投降明朝的农民起义军领导人及其后代,这个群体人数不多,而且在朱元璋创业时是和他敌对的,但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手下的文臣武将千防万防,却独独从来不对这些投降过来的曾经和他平起平坐的势力领导人下手。 朱元璋北伐元朝之前在南方最强大的对手非陈友谅莫属,陈友谅早先是徐寿辉的部下,后杀掉徐寿辉并吞并其部,然后建国称帝,陈友谅鼎盛时期军队百万,是压在朱元璋头上的一座大山,公元1363年,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朱元璋率部击败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陈友谅本人也于大战中意外身亡,其次子陈理被部下拥立并继位为帝,后陈理向朱元璋投降。 陈理投降后,跟随他一起投降的陈友谅还活着的父亲和兄弟都被朱元璋善待,封给他们爵位,给他们富贵,虽然活着有些担惊受怕,但一直都被朱元璋宽容对待。甚至当陈理感到很憋屈并抱怨朱元璋的事被他知道后都大度的放过: 理居京师,邑邑出怨望语。帝曰:“此童孺小过耳,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宜处之远方。”洪武五年,理及归义侯明升并徙高丽,遣元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护行。赐高丽王罗绮,俾善视之。 从处理陈理的方式来看,朱元璋简直就是天使,这要是其他朱元璋的部下口出怨望,结果可想而知,而陈理却安然无恙,虽然被远迁到朝鲜居住,但何尝不是朱元璋对他的一种保护。陈理毕竟是当过皇帝的人,这个身份难免被人利用,能在朱元璋手上得到善终那是相当不容易的。 除陈理外,跟随陈理一起到朝鲜的还有前西南割据势力明玉珍集团的继承人明升,明玉珍也曾经是徐寿辉的部下,陈友谅杀害徐寿辉后明玉珍自立,在川蜀地区建立夏国并称帝,明玉珍病死后,年仅十岁的长子明升继位。 朱元璋曾多次招降明升,劝说他率部归顺,但因明升年幼,权力不在他手上,因此多次拒绝朱元璋的招降。不过在朱元璋派出汤和、傅友德等大将率军灭亡夏国后,朱元璋依然善待明升这个亡国小皇帝,赦免了他拒绝投降的罪过: 帝曰:“升幼弱,事由臣下,与孟昶异,宜免其伏地上表待罪之仪。”是日授升爵归义侯,赐第京师。 和对待陈理的态度一样,朱元璋把过错全推给了他们的部下,为了保护好这位曾经的小皇帝,也是把他送到了朝鲜居住。 还有一位曾经和朱元璋平起平坐,后投降朱元璋的南方军阀方国珍,他是因为打不过朱元璋被迫投降的,而且他和陈理、明升等小儿辈不一样,他属于年长的独立势力头目,但朱元璋依旧善待他,他的兄弟、儿子后来都在明朝做官,方国珍本人于洪武七年病故后,朱元璋曾亲自设祭。 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明朝还是一个新生的政权,从皇权的稳固来说,像陈理、明升、方国珍这样做过皇帝的军阀头子是极其危险的不稳定因素,可朱元璋偏偏对他们予以厚待,不止他们,像陈友定、张士诚等敌对势力中比较顽固的领导人,朱元璋也是多次劝降,即便把他们生擒活捉后也还先是先劝降,实在是不愿意投降的才杀掉,以朱元璋的秉性来说,为何偏偏对这些军阀势力领导人另眼相看? 首先,这些起义军集团虽然互相敌对,但在大义名分上是不亏的,他们曾经都有着同一个奋斗目标,那就是反抗暴元,在这方面他们都是有大功的,因此,朱元璋有理由善待他们。而且这些投降明朝的独立势力领导人相比较手握兵权的明朝开国功臣们来说威胁也不大。 其次,朱元璋或许是把他们当成同一级别的人物看待的,认可他们的皇族或王族身份,对于皇族,朱元璋一向优待,比如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顺”这个谥号是朱元璋赐的),朱元璋在明军好几次能活捉或者杀死元顺帝的情况下,都默认明军把他放走,理由是元顺帝毕竟曾经是统治过中原地区的国家领导人。陈理、明升、方国珍虽然和元顺帝不能比,但好歹也是公认的皇族和王族,朱元璋善待他们也是竖立皇族不可欺凌的规矩。 所以,别看朱元璋嗜杀,但他心里还是有个标准的,皇族和王族在朱元璋心里就属于不可虐待和欺负的群体,陈理和明升这样曾经的皇帝,朱元璋一点都不担心他们会再次造反,仅仅只是担心他们被别人利用,并且为他们的未来考虑,远远的送走,足以证明朱元璋还是比较仁慈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康熙王朝里有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叫姚启圣,这个人看不起满清的刀戈铁马,认为我们中华文明是最好的,认为满清配不上我们中华文明,康熙对他是恨之入骨,很想想杀他,但是又不能杀他,只能想办法折腾他,最后还是康熙不计前嫌,启用他,收复了台湾,成了历史上的名臣。 首先,根据清史稿记载,姚启圣不是福建人,而是浙江人,他出生于浙江绍兴,而且很早就和清朝走到一起了,他属于主动投靠的,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他最开始是通过参军的形式投靠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报仇。当时姚启圣受土豪恶霸的欺负,自己又没实力对付,所以就直接参军了,杀死这个恶霸之后,姚启圣就弃官回家了,可以说姚启圣这次投靠清朝完全是为了私人恩怨。 而且姚启圣这个功夫不错,有一年他外出旅游,看到俩个当兵的欺负一个女人,姚启圣好言相劝,结果当兵的不听,三个人就打了起来,结果姚启圣一个人杀掉了两个士兵,可见这人功夫不错,而且除暴安良,有梁山好汉的味道。 姚启圣是个文武全才,武可以打仗,文可以参加科举,姚启圣做1663年就参加了科举考试,结果高中,去广东香山当了一名县令,还是不错的。这是个沿海县,当时清朝实行海禁,姚启圣因为私自开放海禁被罢官了,这是姚大人第二次离职。 这件事之后姚启圣在家待了十多年,直到三藩叛乱之后,姚启圣迎来了人生做官的第三次机会,当时康亲王杰书去前往浙江平叛,姚启圣带着儿子还有他招募的士兵就参军了,因为有战功,康亲王和康熙对他都很满意,关键是姚启圣还拿了家里五万俩银子当军费,这让康熙很高兴,所以平叛之后,姚启圣就从一介平民做到了福建总督。当了当时福建的一把手。 做了福建,面对的敌人就是台湾的郑氏集团了,所以从1678年开始,姚启圣就开始和台湾打交道了,在电视剧姚启圣对了对付郑经,严厉实施海禁,为此连朝廷都被他拖下水了,老百姓对他更是恨之入骨,连姚启圣的祖坟都扒了,其实这一点真的冤枉姚启圣了,真实的姚启圣其实对老百姓很好的,他是请求开放海禁的,还帮助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回家、让投降的士兵垦荒,很受百姓喜欢的。 还有一点不同的就是,姚启圣不像电视中那么坚决的一定要打台湾,如果台湾同意称臣纳贡,姚启圣是同意的,只是朝廷没批准,还是让他收复台湾,顺便说下,施琅确实是他推荐的,但是好像他们没有师徒关系,施琅出生于1621年,姚启圣出生于1624年,施琅要比姚启圣大三岁的,史书上也没找到他们俩是师徒的证据,我想应该不是,因为这俩以前没什么交集。 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之后,姚启圣返回福州,没多久就生病了,很快就去世了,享年60岁。因为姚启圣在攻打台湾时,造了很多船只、军械,还有好几万两银子有问题,当时朝廷是想让姚启圣家人偿还的,但是康熙念在姚启圣劳苦功高的份上给免掉了。这一点康熙还是挺有人情味的。 总体上来说姚启圣是位好官,对老百姓好,对国家对民族是个有功之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电视剧《陆贞传奇》中,赵丽颖所饰演的陆贞努力、善良,但陆贞的历史原型陆令萱却不是个善类。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上的陆令萱出身贵族,因丈夫谋反而被充入宫中为婢,虽然凭借着机遇和努力,一路从奴婢做到了无冕太后,但她的野心也摧毁了北齐根基,最终导致了北齐的灭亡,就连她自己也最终被迫自尽。 丈夫被杀后充入掖庭,因抚养太子深受宠信 关于陆令萱的出身,史书并无明确记载,一般认为其祖上是八大鲜卑高门之一的步六孤氏,后因接受汉化改为“陆”姓。 东魏元象元年(538年),东西魏爆发“河桥之战”,西魏大都督骆超因战败投降东魏。东魏武定元年(543年),骆超作为东魏将领参加了抵御西魏的“邙山之战”,或许是由于此战中的表现赢得了信任,陆令萱于东魏武定二年(544年)嫁给了年长自己很多的骆超,并于次年生下儿子骆提婆。 虽然骆超之后又参加了武定四年(546年)的“玉璧之战”,但作为降将的他始终没有受到重用,骆超因此而对东魏朝廷颇为不满。 武定五年(547年),东魏权臣高欢病逝,压抑多年的骆超于是暗中联系了一些大臣,决定叛国谋反,终因事泄失败被杀,不仅妻子陆令萱遭受牵连被充入宫中为婢,就连年仅两岁的儿子骆提婆也被充入宫中为奴。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五月,长广王高湛次子高纬出生,不久后陆令萱被派去给高纬当乳母,由于对高纬照顾有加,陆令萱很快便得到了高纬生母、王妃胡氏的赏识。 北齐乾明元年(560年),长广王高湛和常山王高演因长期掌握军政大权,身为废帝高殷为了加强皇权,改变亲王权力过重的局面,便与辅政大臣杨愔商议后决定架空并铲除两位叔父,结果因为平秦王高归彦的倒戈而失败,反被长广王高湛和常山王高演所废,后高演自立为帝。 皇建二年(561年)十一月,在位仅两年的高演病逝,为了避免儿子重蹈废帝高殷的覆辙,遂传位于弟弟高湛,是为北齐武成帝。次年正月,高湛立妃胡氏为皇后,儿子高纬为皇太子。 眼见自己抚养多年的高纬被立为太子,陆令萱意识到这是自己摆脱奴婢身份的最佳时机,于是对于太子的抚养教育更加用心,武成帝与胡皇后见太子在陆令萱抚养下,长得茁壮懂事,因而对陆令萱更为宠信,甚至加封她为郡君。 高纬即位后与太后争权,胡太后因私生活被幽禁 河清四年(565年)三月,由于彗星出现的天象,太史官表示这是除旧布新之象,当有新皇帝出现。于是,武成帝高湛为了“应天象”,便于四月二十四日,派太宰段韶兼任太尉,持节奉皇帝玺绶传位于皇太子高纬,自己则退位为太上皇。 北齐天统五年(569年),太上皇高湛病逝,遗诏宠臣和士开辅政,年仅十三岁的高纬开始临朝。陆令萱抚养高纬十余年,早已深受其宠信,因此随着高纬的即位掌权,陆令萱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很快便成为了执掌宫中一切事务的总管,不过,她的野心显然不局限于此。 彼时,久掌朝政但却屡遭武成帝高湛猜忌的宗室高睿,对于高湛在位期间的胡作非为,以及和士开的谄媚掌权早已不满,因而在武成帝去世下葬后,便与冯翊王高润、安德王高延宗、娄定远、元文遥等上奏要求贬谪和士开,并当着胡太后的面弹劾和士开的罪状。 高睿不知道的是,和士开早已与胡太后厮混在了一起,结果高睿此举非但没能扳倒和士开,反被和士开联合胡太后、陆令萱所害,最终被杖杀。 高玮即位之初,陆令萱和胡太后之间的关系还算融洽,然而随着两人的野心膨胀,都想将皇帝控制在自己手中的两人开始明争暗斗。 当初高湛禅位时,为了确保太子坐稳皇位,于是为其聘娶了执掌三军的太尉斛律光之女为皇后,然而随着高纬逐渐长大,他却喜欢上了皇后身边的侍婢穆黄花,陆令萱得知后,便将穆黄花收为了养女。 武平元年(570年),穆黄花生下皇子高恒,陆令萱趁机让高纬将穆黄花封为弘德夫人,同时通过劝说斛律皇后将高恒收为养子,使得高恒被立为了太子。由于此事,穆黄花对陆令萱感激不尽,两人关系更为亲密。 胡太后本就生性放荡,武成帝还在位时,她便敢与和士开勾搭成奸,如今先帝去世,儿子在位,胡太后便更加放肆,不仅与和士开关系公开,又与和尚昙献等私通,更是将面首公然带回皇宫。 武平二年(571年),高纬得知了太后的胡作非为,遂于同年十月将胡太后幽禁于北宫,并下令朝廷内外的所有亲属一律不得和胡太后相见,胡太后的地位和影响力顿时一落千丈。 胡太后被幽禁后,宫中再也没人能够与陆令萱对抗,而陆令萱在执掌宫中大权的情况下,又利用皇帝对自己的言听计从,开始将触角伸向外廷,进而笼络了高阿那肱、祖珽等大批官员,高阿那肱更是拜陆令萱为养母。 大肆干政谋害贤臣良将,北齐被灭后自尽身亡 凭借着陆令萱的庇护,祖珽等人地位迅速提升,而其行事作风也是愈加飞扬跋扈,结果引起了不少大臣的不满,其中便包括战功赫赫的左丞相斛律光。武平三年(572年),陆令萱便指使祖珽和儿子诬陷斛律光,再加上北周方面的挑拨离间,斛律光最终被诱杀,斛律皇后也随之被废。 当初,胡太后被幽禁数月后,高纬将其重新接回,而为了改善与儿子的关系,胡太后便将自己兄长、陇东王胡长仁之女胡氏引进宫中,精心打扮后引荐给儿子,高纬果然对胡氏一见钟情,很快便纳其为昭仪。 斛律皇后被废后,陆令萱本想让皇帝立穆黄花为皇后,但胡太后却坚决反对,再加上当时胡昭仪正受宠,无奈之下陆令萱只好同意立胡昭仪为后。最终,胡昭仪于武平三年(572年)八月十九日被立为皇后。 不过,陆令萱并不死心,之后她通过挑拨胡太后与胡皇后的关系,导致胡氏仅做了不到四个月皇后,便于同年十二月初四被废。 武平四年(573年),在养母陆令萱的帮助下,穆黄花被立为皇后。虽然由于朝中不少大臣的坚决反对,陆令萱取代胡太后成为太后的阴谋没有得逞,但由于她是皇后养母,又深得皇帝尊敬,因此还是被尊称为“太姬”,从而成为无冕太后,开始全面接管宫中与朝中大权。 当时,祖珽虽然是凭借陆令萱才得以爬上高位,但随着势力的增强,他也开始野心膨胀,竟然公然与陆令萱争权。不过,由于陆令萱与皇帝的关系太过紧密,祖珽很快便被罢免了侍中等职,贬为徐州刺史,而陆令萱则趁机用自己的儿子骆提婆取代其位。 陆令萱、骆提婆母子把持朝政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他们极尽谄媚之事,在他们的诱导下,高玮日益荒淫无道,置国事不顾,结果搞的朝廷乌烟瘴气、武备荒废。 武平七年(576年),北周大举进攻北齐,然而朝廷上下根本无人重视,结果是一败再败,骆提婆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最终投降北周,而陆令萱也在儿子投降后,带着对权力的眷恋和不舍,最终被迫自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董卓是东汉末期的大军阀、权臣,他无恶不作,还僭用近似天子的服饰及车驾,官至太师、相国,封郿侯,位极人臣,文武百官都畏惧他,那个时候只有一个人敢振臂高呼,不畏强权,那个人就是丁原。 当年董卓率军进京,给汉室朝廷带来了灾难。当他召集数百名官员准备废除皇帝并且立陈留王时,汉朝的百名官员中只有一人站起来喊道:“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发大语?天子乃先帝嫡子!初无过失!何得妄议废立,汝欲为篡逆耶?”敢如此正面硬杠董卓的人正是丁原。 很多人把丁原敢挑战董卓的原因归结在吕布身上,毕竟当时的第一勇士吕布是他的养子!但原因真是如此吗?要知道双拳难敌四手,吕布再勇猛,也不可能硬扛董卓的军队啊。 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董卓入京后的情况!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董卓带着大量的军队进京,但其实他只带了三千人入京。之后他招引了何进及其弟的人马,人数才增多的,但外来的始终是外来的,真正忠于他的只有那三千人。 其次丁源是什么身份呢?其实论出身,丁原比董卓更惨,丁原只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董卓的父亲虽然也不是大官,但好歹是县尉。丁原起初只是个县吏。他后来的升职加薪,完全得不到来自家庭的任何助力,都是自己拼出来的。 董卓率军进京时,丁原乃是“执金吾”,这个官位的职责是保卫首都,地位与九卿相同,都是高官。 并且,打仗还得看实力!丁原的兵马不是乌合之众!历史上,丁原担任过并州刺史,手下都是长期与胡人和鲜卑作战的并州兵,战斗力十分强悍。189年,汉灵帝驾崩,丁渊领兵至洛阳。同年董卓也带兵到洛阳,但时间上比丁原来的要晚。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 一、【实力】董卓没带多少兵马进京。丁原知道这一点。他的并州兵与董卓相比毫不逊色,所以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为什么不敢挑战董卓? 二、【责任】丁原身为执金吾,他的职责是保卫首都、保卫首都的官员和皇室。眼见董卓作乱作乱,身为军人的七尺男儿又怎么可以忍气吞声? 三、【良心】丁原出身贫寒,却能做执金吾那样的高官,他对汉室是有感恩之心的。所以他坚持着对汉室的忠诚。看到董卓有意废除皇帝,他责无旁贷的挺身而出。 至于吕布,就算他再勇猛,战局也不会因为他一个人而发生大的变化,丁原也不会因为多他一个人就突然信心大增。丁原真正的自信来自于自己的并州兵,他能在与董卓的战斗中取得胜利,也是因为他的并州兵强,与吕布个人无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