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东汉
东汉时称南海为

东汉时称南海为

南海位于我国大陆的南方,它有两百一十万平方公里左右的面积为我国领海,是我国面积最大、水深最深的近海。东汉时称南海为东汉时期人们称呼现在的南海为涨海,根据记载可以推出这个名字一直被使用到南北朝。可以在彼时由杨孚编写的《异物志》中看到关于涨海的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徼外人乘大舶,皆以铁锢之……”。后来还有很多关于南海的地名一一出现,比如象石、食石山等等,通过这些名字就可以分析出当时的人们对南海的认知程度。

育儿知识 2024-02-23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原因解析,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原因解析,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东汉末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三国鼎立。这一现象的出现,离不开多种历史原因的交织。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探讨东汉末年为何能三国鼎立的原因。  一、政治原因  1. 皇权衰弱:东汉末年,皇权逐渐衰弱,皇帝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力。宦官、外戚、官僚等势力纷纷崛起,争权夺利,导致政治腐败严重。这使得中央集权制度名存实亡,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壮大。  2. 士族门阀的崛起:东汉末年,士族门阀逐渐崛起,他们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地方影响力。这些士族门阀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纷纷招兵买马,建立起自己的私人武装。这使得地方割据势力更加强大,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原因  1. 土地兼并:东汉末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这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寻找改变现状的途径,纷纷投身于割据一方的事业。  2. 商业繁荣:东汉末年,虽然政治动荡,但商业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商人的地位逐渐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壮大。这使得一些商人也开始涉足政治,为割据一方提供了资金支持。  三、军事原因  1. 兵制改革:东汉末年,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外部威胁,朝廷进行了一系列兵制改革。这些改革使得军队实力得到了提升,但也导致了军队内部的派系斗争加剧。这使得一些军阀有了割据一方的实力。  2. 战争频繁:东汉末年,战争频繁,各地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不断发动战争。这使得国家分裂的局面愈发严重,为三国鼎立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现象,是多种历史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治腐败、士族门阀的崛起、土地兼并、商业繁荣、兵制改革以及战争频繁等因素,共同推动了这一历史进程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2-27
东汉广宗之战是怎么回事?有哪些人参加?

东汉广宗之战是怎么回事?有哪些人参加?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其中东汉时期的广宗之战就是其中之一。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107年,是东汉末年的重要战役之一,对于东汉王朝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广宗之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有哪些人参加了这场战役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段历史的神秘面纱。  首先,我们来看看广宗之战的历史背景。在东汉末年,皇权衰落,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其中,董卓的暴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反抗,各地纷纷起义。在这种情况下,袁绍和曹操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董卓。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两人的关系逐渐破裂,最终在广宗展开了决战。  广宗之战的主要参战人物有袁绍和曹操。袁绍是当时的北方霸主,拥有强大的军队和丰富的资源。他的目标是推翻董卓的统治,恢复汉朝的正统。而曹操则是以勇猛善战著称的将领,他的目标是统一天下,建立自己的霸业。两人的目标虽然不同,但都希望通过这场战争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战争中,袁绍和曹操各自率领大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曹操凭借出色的战略和战术,成功击败了袁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不仅使曹操的地位大大提升,也为他后来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广宗之战是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它不仅改变了东汉末年的政治格局,也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在这场战役中,袁绍和曹操的英勇表现,也成为了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2-15
东汉庞柔是谁的部下?他和庞德是什么关系?

东汉庞柔是谁的部下?他和庞德是什么关系?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庞氏家族是一个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军事世家。其中,东汉时期的庞柔是这个家族中的一位重要人物。那么,庞柔是谁的部下?他和庞德又是什么关系呢?  据《后汉书》记载,庞柔是东汉末年著名将领曹操的部下。他在曹操手下任职,参与了多次重要的战役,表现出色,被曹操赞誉为“勇冠三军”。庞柔的军事才能和勇猛精神,使他在曹军中威望颇高,成为曹操的重要助手。  庞柔与庞德的关系,要从他们的血缘关系说起。庞柔是庞德的堂兄,两人都是出自庞氏家族。庞德是东汉末年蜀汉的一位著名将领,他的勇猛和忠诚,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庞柔与庞德虽然在不同的阵营效力,但他们都是庞氏家族的骄傲,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英勇将领。  庞柔与庞德的关系,不仅仅是血缘关系,更是他们共同的军事精神和家族荣誉的体现。他们在各自的战场上,都展现出了庞氏家族的军事才能和勇猛精神,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总的来说,庞柔是东汉末年曹操的部下,他与庞德是堂兄弟关系。他们都是庞氏家族的杰出代表,都在各自的战场上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勇猛精神。他们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1-02
马援:东汉开国功臣,未被列入云台二十八将是因为什么?

马援:东汉开国功臣,未被列入云台二十八将是因为什么?

  东汉时期,云台二十八将被誉为开国功臣,他们在光武中兴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在这些英勇的将领中,有一位东汉开国功臣却并未被列入其中,他就是马援。那么,马援为何没有成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呢?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个人原因和后世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  云台二十八将是指在东汉光武帝刘秀建立政权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二十八位将领。他们分别在平定王莽新朝、消灭更始政权、击败赤眉军等重大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在这些人中,马援并未被列入其中。  二、个人原因  1. 马援的战功与云台二十八将相比略显不足  虽然马援在东汉建立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的战功与云台二十八将相比,还是略显不足。马援主要参与了平定王莽新朝的战斗,而在消灭更始政权、击败赤眉军等重大战役中,他的贡献并不明显。因此,在评定云台二十八将时,马援的战功并未被充分认可。  2. 马援的政治地位相对较低  马援在东汉建立过程中,虽然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的政治地位相对较低。他曾任左冯翊、右扶风等职,但并未进入朝廷的核心权力圈。而云台二十八将中的其他将领,如邓禹、耿弇等人,都曾担任过丞相、大将军等重要职务,政治地位较高。这也是马援未能成为云台二十八将的原因之一。  三、后世评价  尽管马援未能成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但他在东汉建立过程中的贡献仍然得到了后世的肯定。他在平定王莽新朝的战斗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使他成为了东汉开国功臣之一。同时,他的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也受到了后世的赞誉。  总结:马援作为东汉开国功臣,虽然未能成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但他的贡献和品质仍然得到了后世的认可。他的战功和政治地位相对较低,是导致他未能成为云台二十八将的主要原因。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对马援这位英勇将领的敬仰和赞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0-31
东汉隐士严光人生是什么?都有什么品质存在?

东汉隐士严光人生是什么?都有什么品质存在?

  在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垂千古的隐士,他就是严光。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了后世传颂的楷模。本文将带您走进严光的世界,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品质。  一、严光的身世与成长  严光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族,他的父亲严延年曾担任过太尉、司空等重要职务。然而,严光却对官场生活并无兴趣,自幼就立志要成为一名有道德、有才能的君子。  二、严光的隐居生活  1.隐居原因  严光之所以选择隐居,是因为他深知官场险恶,不愿意为了一己之私而玷污自己的清白。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追求道德品质的提升,而不是权力地位的追求。  2.隐居环境  严光隐居的地方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境内的白马寺。这里环境优美,四季如春,是严光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地。  3.隐居生活  在隐居期间,严光勤奋学习,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尤其擅长兵法、天文、历法等领域。他还将自己的所学传授给当地百姓,深受人们的敬仰。  三、严光的品质与成就  1.忠诚正直  严光的忠诚品质为人称道。他曾在一次宴会上拒绝逢迎权贵,坚定地表示:“臣之所以不愿做官,并非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而是因为我深知官场险恶,不愿意为了一己之私而玷污了自己的清白。”这一席话感动了汉明帝,也让世人对严光的忠诚品质刮目相看。  2.智慧卓越  严光不仅品质高尚,而且才华横溢。他的兵法家、天文学家等多重身份使他在当时备受赞誉。他的军事才能协助刘秀平定河北,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天文成就使他被誉为“天文学圣手”。  四、严光的影响与传承  严光的品质和成就,使他成为了后世传颂的楷模。他的忠诚、高洁品质,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许多文学作品都以严光为主角,如《史记》、《汉书》等史书都有关于严光的记载。同时,严光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高洁品质的象征,影响了无数后人。  总结:严光是一位忠诚、高洁、有智慧的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了后世传颂的楷模。让我们向严光学习,传承这份忠诚和高洁的精神,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8-26
东汉小皇帝频出都有一百多年 曹魏出现一个为何就被篡位了

东汉小皇帝频出都有一百多年 曹魏出现一个为何就被篡位了

  还不知道:东汉和曹魏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东汉是一个神奇的王朝,它的中间连续除了好几个娃娃皇帝,但它还能够顶住百年之久。有人统计过东汉王朝的皇帝平均年龄,竟然只有30岁不到,这在一个大统一王朝是非常罕见的。而曹魏后期只出现过一个小皇帝,却被司马家篡位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曹魏灭亡的根本原因  首先我们得知道曹魏灭亡的根本原因。我觉得就五个字: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一项非常糟糕的政治制度,它秉承着三项标准选官的条件。  第一就是一定要士族,非士族之人不能做官。这一点世家大族就垄断了整个曹魏的官场,并且后面世家大族当官之后,也只能推举世家大族的人来做官,这样恶性循环就会导致官员们都是世家大族,所以后面魏晋掀起了一股奢侈之风,这样的朝代绝对不会长久。  第二就是德行,当然这个德行是上面的人说你很有品德,你才有品德,你有没有真正的道德品质就不知道了。  第三就是能力,能力和德行一样,上面的人说你行,你能力就行。真实的能力如何,你自己才知道。  所以我认为这个九品中正制是曹魏灭亡的根本原因,所以导致后期司马家崛起,将曹魏灭了!  二:曹魏与东汉的不同之处  曹魏和东汉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如果是小皇帝的角度来看,那只是冰山一角。  1.两个王朝的疆域不一样,曹魏只控制着北方,西南还有蜀汉,东南还有东吴。东汉的疆域是完全的大一统,基本上继承了西汉的疆土。疆域不一样控制的地盘就不一样,东汉明显比曹魏强大很多。  2.两个朝代的开国君王不一样。我觉得刘秀、刘庄、刘炟祖孙三代绝对比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代要强很多。一个好的开局就有一个好的王朝,尽管后期东汉有很多娃娃皇帝,但有很多都想改变现状,励精图治。  三:东汉能够持续近200年的原因  我觉得东汉能够持续200年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东汉的外戚是非常给力的。尽管很多人觉得东汉灭亡和外戚、宦官、党争有关系,但我觉得这是后期皇帝不给力所导致的。中间的外戚是非常给力的,其中邓绥皇后力挺20年,将东汉平稳度过。  2.东汉的思想非常好。王夫之曾评论东汉是儒学最盛的时代,很多人读书对儒家的礼义廉耻都理解很到位,所以统一思想,特别是一些好的思想,对于一个王朝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3.东汉有很多保家卫国的人。西汉有霍去病封狼居胥,东汉有窦宪石勒燕然山,还有班超经营西域几十年,这些都是古代将军的最高荣誉。正是有这些保家卫国之人,东汉才能够平稳度过。  4.人心思汉。西汉的辉煌延续到了东汉,在两汉时代,百姓还是过得比较幸福的。特别是有几个盛世和中兴都在汉朝,比如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永元之隆。汉朝的幸福感也许只有后面的唐朝可以媲美了。  综上所述:曹魏灭亡的原因不仅仅是小皇帝的原因,最根本的还是九品中正制。东汉的小皇帝虽多,但多方面因素影响,还是能够平稳度过的。  参考资料:《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4-14
作为东汉末年的两大军阀 袁绍和曹操谁更加厉害

作为东汉末年的两大军阀 袁绍和曹操谁更加厉害

  还不知道:曹操和袁绍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袁绍和曹操两个人,都曾经是东汉末年顶尖的大军阀,那么他们二人究竟谁更厉害呢?  首先不管是招贤纳士、或是政治手段、亦或者谋略袁绍都不如曹操,我这不是胜者为王论,下面我为你一一分析。  一、招贤纳士  袁绍从小就喜欢结交朋友,他也懂得成就事业要用人的重要性。他借助自己四世三公的社会地位,在京城就相当于现在的大明星,声望非常高。  不断的在家中招募门客:  《英雄记》:不应呼召而养死士!  那他招募这么多人才干嘛用呢?扩张自己的声威,首先他自己四世三公的家境,打心底看不起这些来讨生活的人,他觉得这些人再牛也不如自己,也都是来跟自己讨饭吃!  曹操也一样喜欢招募人才,曾多次下达求贤令,唯才是举。  不过曹操他招募过来不是当作花瓶在那养着,他会用人,荀彧和郭嘉就是从袁绍那里跑来的。  在这方面他俩谁厉害,我想历史上的荀彧和郭嘉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  二、政治手段  袁绍没有政治头脑,董卓就是袁绍给弄进京的,结果显而易见,董卓把持朝纲造成天下大乱。  这还没算完,袁绍看董卓扶立了刘协,便也想效仿,于是怂恿曹操跟他再拥立一个皇帝,成立个新政府。  曹操哪会听他的,你这不明显的要分裂国家吗?  曹操的措施便是皇帝、政府只能有一个,因此他迎奉天子,这个奉天子可是曹操一生最正确的事情。  借助天子的名义强压各路诸侯一头,其他人出兵是乱兵,曹操出兵那可是正义之师,结局显而易见,正义之师剿灭乱兵!  三、谋略  袁绍谋士众多,但他却从来不选择最正确的谋士言论,他采纳谁的建议那要看他心情,谁让他心里舒服他就听谁的,就是喜欢被奉承。  田丰不拍袁绍的马屁,所有田丰被赐死了。  曹操就不同了,灭吕布、讨袁绍,征乌桓等等战役都有谋士的身影!  并且曹操还都用对了,曹操统一北方郭嘉和荀彧俩人是首功!  这种种比较下来袁绍能比得上曹操吗?如果非要比较的话,那就是袁绍出身好,四世三公嘛,长的也比曹操漂亮,这些是在史书中有记载的,有时间的朋友可以去查阅一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4-07
梁妠是什么出身?东汉的衰落跟她有什么关系?

梁妠是什么出身?东汉的衰落跟她有什么关系?

  梁妠是汉顺帝刘保的皇后,是东汉三大临朝执政著名的皇太后之一。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建康元年(144年)到本初元年(146),短短的两年间东汉就换了四位皇帝,其中三位皇帝都是由皇太后梁妠拥立。梁妠是东汉贤后,为人勤勉俭朴,积极任用贤才,一心想要让天下太平,但东汉却在她摄政时期走向了衰落。为何贤后梁讷没能挽救东汉呢  一,出身名门  梁妠出身安定梁氏,为东汉大将军梁商之女,因此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不仅熟悉历史与儒家典籍,还擅长女红。当时《列女传》十分流行,教导女子要遵守妇德,保持良好的德行。梁妠因此深受该书影响,对其中一些奇女子十分钦佩,时常以她们的事迹来警示自己,督促自己积极向上。  梁商对女儿梁妠的行为感到惊奇,认为她一定会成为女中豪杰,便对弟弟们说:“曾祖父梁统在河西保境安民,救了不少百姓。虽然他没有身居三公那样的高位,但是积德必有善报。假如福报落到到子孙后代身上,或许就是由妠儿开始兴起。”  二,侍奉顺帝  永建三年(128年),汉顺帝挑选秀女充实后宫,梁妠和姑姑梁氏一起入选成为宫女。梁妠出发前,梁商找术士茅通来给女儿相面。茅通为了讨好梁商,于是向他祝贺说:“这是极为尊贵的日角偃月面相,令爱以后一定贵不可言。”梁商听了很高兴,重赏茅通。  汉顺帝听说了梁妠相面的事,便找来太史给她占卜。太史不敢得罪梁商,于是占卜得到吉卦,向皇帝禀报说梁妠会带来好运。汉顺帝听了很高兴,于是封梁妠为贵人,还经常召她前来侍奉。  梁妠担心自己太得汉顺帝宠爱,会召来后宫嫔妃们的嫉妒,于是劝汉顺帝说:“皇帝要像温暖的太阳一样广施恩德,后妃要像温和的螽斯一样不妒忌与专宠,这样才能子孙众多,幸福也会由此到来。希望陛下像云雨一样均匀地润泽万物,对后宫嫔妃雨露均沾,使臣妾免于后宫众人的诽谤。”汉顺帝听了很高兴,更加敬重不争不抢的梁讷。  三,成为皇后与太后  时,杨、徐剧贼寇扰州郡,西羌、鲜卑及日南蛮夷攻城暴掠,赋敛烦数,官民困竭。太后夙夜勤劳,推心杖贤,委任太尉李固等,拔用忠良,务崇节俭。其贪叨罪慝,多见诛废。分兵讨伐,群寇消夷。故海内肃然,宗庙以宁。而兄大将军冀鸩杀质帝,专权暴滥,忌害忠良,数以邪说疑误太后,遂立桓帝而诛李固。太后又溺于宦官,多所封宠,以此天下失望。(后汉书·皇后纪下)  阳嘉元年(公元132年),百官向汉顺帝建议早立皇后,称乘氏侯梁商原本就是汉章帝的外戚(恭怀皇后梁氏的侄子),其女梁妠自然身份高贵,可居皇后之位。汉顺帝听从,于是立梁妠为皇后。梁妠熟读历史,深知前代外戚专权的教训,于是保持谦恭温和的态度,小心侍奉皇帝,厚待后宫嫔妃。  建康元年(144年),汉顺帝驾崩,梁妠于是立皇子刘炳为帝,即汉冲帝。由于汉冲帝仅有一岁,梁妠于是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让哥哥大将军梁冀辅佐自己。但梁冀为人嚣张跋扈,独断专行,导致朝政走向混乱。汉冲帝在位不到半年就病逝,梁妠便和梁冀立汉顺帝的堂侄年幼的刘缵为帝(即汉质帝),以便继续控制朝廷大权。  当时扬州、徐州等地盗贼横行,侵扰郡县;西羌、鲜卑等藩部也趁机作乱,侵扰各地边郡。梁妠见各地形势混乱,官民财力枯竭,决定改善这种局面,于是任用李固等贤臣,推崇节俭,平定各地叛乱。东汉的局势这才得以好转,逐渐转向安定。   汉质帝虽然只有七岁,但为人聪明伶俐,不满梁冀专权,于是称他为“跋扈将军”。梁冀听了很害怕,担心汉质帝长大后不会放过自己,竟然派人将其毒杀,在位才一年多的汉质帝就这样遇害身亡。  四,拥立桓帝  本初元年(146),梁妠再次听从梁冀的建议,立汉顺帝的堂侄刘志为帝,即汉桓帝。可梁冀为了独揽大权,于是勾结宦官,联合他们多次误导梁妠,让她处死李固等贤臣,大肆封赏宦官,使得东汉局势再度走向混乱。和平元年(150年),梁妠病重,又见汉桓帝已经成年,于是归政于皇帝。不久梁妠就病重而亡。  总的来说梁妠有才有德,推崇节俭,不争不抢,品行优异,可以说是十分贤明的皇后。但梁妠过于信赖骄横不法的哥哥梁商,为了使梁家独揽大权,因此一直拥立的都是年幼的皇帝,导致大权完全落入外戚手中,使得东汉朝局混乱,走向衰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30
曹操能够在东汉末年崛起 曹操的实力来自哪里

曹操能够在东汉末年崛起 曹操的实力来自哪里

  对曹操崛起实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寒门难再出贵子,这话在封建时代更是难上加难,在东汉末年尤其如此,原本寒族出身的张角兄弟企图借黄巾起义推翻东汉,结果遭到东汉政府及地方豪族的联合打压,当时割据一方的势力基本上没有出自寒族的,清一色出自士族或者豪族,比如袁绍、袁术、曹操、公孙瓒、刘备、刘璋、刘表、马超等人。  割据势力众多,但最后统一中国北方的却是曹操,除了曹操的能力超强之外,其家族的实力更是曹操成功的基础,没有这些实力的支撑,曹操的能力就算再强,也不一定能打败袁绍,更不可能统一整个中国北方。  那么曹操的实力来自哪里?  曹操  一、曹操的家族  《三国志》说曹操是西汉开国功臣曹参之后,但又说没人知道曹操父亲曹嵩是从谁家过继给曹腾,这等于前后矛盾,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说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夏侯惇的叔父,那曹操与夏侯惇就是同族兄弟,这就等于是说曹操姓夏侯了。  根据元宝坑一号东汉墓出土的遺骸用DNA测试,并与曹操后人做对比来看,曹操与夏侯氏及曹参都没有血缘关系,也间接证明了曹腾也不是曹参的后人。  但是这些结果并不影响曹操家族的强大,众所周知,曹操的父亲曹嵩被过继给大宦官曹腾做养子,曹腾是东汉末年有名的大宦官,被封为费亭侯,官至大长秋,是皇后宫中的总管太监,还曾拥立过汉桓帝刘志为帝,影响了当时的政局,位高权重。  曹操的养祖父曹腾  东汉时期,朝政一直被控制了宦官与外戚手中,宦官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曹腾就是其中之一,就因为这一层关系,曹操的父亲曹嵩官运亨通,先后担任过司隶校尉、大鸿胪、大司农等职,大司农相当于经济部长,掌握全国经济,还担任过三公之一的太尉。  正因为祖父与父亲这一层关系,曹操很年轻的时候就能进入朝廷担任官职,即使曹操杀了皇帝宠信的大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居然也可以免于责罚,这就是刑不上大夫的例子,背后的原因无非就是曹操家族在朝廷中的势力起了作用,没有这一层关系,换作其他人,早就被宦官害死了。  这是曹操家族的权力,除了权力之外,曹操家族还有数不清的财富,就拿曹操的父亲来说,他可是当时有名的大财主,曹嵩为了当上三公之一的太尉,花了一亿钱,一方面是贿赂有关官员,另一方面是用来买官。  曹操父亲曹嵩  东汉的粮食是3000钱一石,一石粮食是100斤,曹嵩的1亿钱可以买33333石粮食,换算一下,1亿钱可以买1666吨粮食,以一个人一天吃3斤粮食算,这些粮食在当时可以供1万人吃100天的,曹操家够富有了吧,这就是曹操起兵的实力。  按现在的粮食价格2.5元一斤,1亿钱可值833万人民币,曹家放到今天也是超级富豪,关键这还不是曹操家全部的财富。曹操的父亲曹嵩后来隐居在徐州琅邪郡,曹操准备接他父亲到兖州来时,他父亲随身携带的辎重装了有一百多辆车,这得多有钱?这些钱足够曹操家养活几万军队了,这同样是曹操起兵的实力。  曹操是曹嵩的长子,当时都是嫡长子继承制,曹操可以继承其父的大部分财产,曹操在起兵之初就是依靠这些财产来招兵买马,他的人生起点比刘备不知道要高多少倍,抛开能力不说,用现在的话来说,曹操赢在了起跑线。  曹操家族强大  曹操最大的敌人袁绍也是如此,袁绍的家族可虽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其家族在朝廷之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地方上又是有钱有人的汝南袁氏,具备了强大的实力。  所以袁绍一出来创业,马上有很多少人响应大,不仅能成为讨伐董卓联军的盟主,而且迅速占据了河北四州,成为天下实力最强的诸侯,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凭借实力强大,差一点就打败了曹操,要不是许攸叛逃与告密,官渡之战的结果还很难说,这都是实力强大的原因。  二、曹操的亲戚  1、夏侯氏亲戚  夏侯氏亲戚主要有夏侯惇与夏侯渊。夏侯惇与夏侯渊两人是族兄弟,史书上说他们是西汉开国名将夏侯婴的后代,如果属实的话,夏侯惇的家族就是延续四百年的豪门士族,西汉的开国功臣封侯的有143人,这成为两汉时期主要的豪门士族,只要不绝后、不犯法,世代可以承袭爵位,还能优先接受教育和进入仕途,寒门出身的人根本无法比。  夏侯惇  经过四百年的发展,其族人众多,枝繁叶茂,再与不同的士族联姻,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在地方上和朝廷中都是强大的势力,举几个例子:夏侯惇14岁的时候,就杀了侮辱他老师的人,这在当时是犯法行为,但是夏侯惇却能没事,这得益于背后的家族力量。  再比如夏侯渊曾经代替过曹操坐牢,曹操又想办法把夏侯渊从牢中救了出来,这都要靠权力与钱财才能做到的,夏侯惇与夏侯渊在曹操刚开始起兵的时候,就带着族人出来支持曹操作战,两人都参与了曹操讨伐董卓的战争,是曹操有力的支持者。  2、曹氏亲戚  曹氏亲戚主要有曹仁、曹洪、曹纯、曹休、曹真等人。曹仁、曹洪、曹纯是曹操的同族兄弟,其中曹仁与曹纯是亲兄弟,曹仁早在曹操起兵之前,就在淮泗一带拉了一支上千人的队伍,后来听说曹操起兵了,曹仁就带着这批人直接投靠了曹操,让曹操实力大增。  曹仁  在当时的乱世中,曹仁是如何拉起一支军队的呢?  曹仁的家族也是豪门士族,他的祖父曹褒担任过颍川太守,他的父亲曹炽担任过侍中与长水校尉,这些官职都不小,都是秩比二千石的高官,可以说他的家族世代都有人做官,与袁绍、杨彪的家族有些类似,只不过没有这两个家族的官大罢了。  东汉末年的士族,在地方上势力也很大,他们有土地,拥有庄园经济,有隐匿人口,还有很多依附于士族一起生活的宾客、佃户等,曹仁能接起一支队伍首先他的家族有钱,其次有人,有钱可以提供粮食来养活人,乱世之中很多人只为求活命,吃一口饱饭。  曹仁的队伍肯定是曹氏族人+仆人+宾客+佃户+招揽而来的流民组成的,从史书中对曹纯的记载也能看出来曹仁的家族有多强,曹纯是曹仁的弟弟,14岁父亲去世,于是两兄弟分家,曹纯继承的父亲的家业,家中的仆人和宾客有上百人,能养活这么多人,家境当然非常富有。  曹纯  曹仁作为兄长更不会比曹纯少,把家中的仆人和宾客一召集就有上百人的队伍了,再加上招揽一些流民和族人,队伍很容易就拉起来,只要有钱有人就很容易。  再一个就是曹洪,曹操曾有一句评价曹洪的话:“我家赀那得如子廉耶!”意思是我家里的财产哪里比得上曹洪多啊!曹操自己的家里已经很有钱了,然而曹洪家更有钱,曹洪在曹操创业之初就投靠了曹操,没少拿钱支持曹操创业。  曹操在汴水之战中被董卓部将徐荣打败,曹洪还把自己的马让给了曹操,曹操大败之后招募士兵,养活士兵都需要钱的,曹洪对于曹操,其实相当于糜竺对于刘备,都是首领背后的天使投资人。  曹洪  史书上记载曹操在陈留起兵时是“散家财、合义兵”,除了曹操要花自己的钱,也需要花别人的钱,打仗就是一项烧钱运动,没有背后资金的支持,曹操很难在群雄争霸之中崛起,这就是曹操成功的原因之一。  三、支持曹操的士族豪强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士族豪强支持曹操起兵,比如曹操首次在陈留起兵时,当地有一个叫卫兹的人,把自己的家财拿出来支持曹操招兵,为曹操招了五千兵,这是曹操第一次起兵,卫兹为什么肯为曹操出资?因为卫兹认为曹操有能力做出一番大事业,《三国志·卫臻传》中卫兹曾经评价曹操,说平定天下的人,一定是曹操。  所以卫兹把自己家财捐出来,相当于投资曹操,出钱出人,后来卫兹在汴水之战中阵亡,其子继续跟随曹操,卫兹的投资算是投对了,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曹操的成功离不开实力强大  除了卫兹之外,还有不少士族豪强支持曹操,比如荀彧、荀攸兄弟为代表的颍川荀氏,以陈群为代表的颍川陈氏,以钟繇、钟毓为代表的颍川钟氏,还有程昱、崔琰、毛玠、王朗、李典等人,李典甚至带着自己的族人、食客数千人全部投靠了曹操,这相当于带着一支军队投靠曹操一样,给予曹操很大的支持。  回过头来看,曹操的崛起靠的是什么?除去能力之外,靠的就是实力,打仗打的就是实力,消耗的是钱财、粮食与物资,这都需要钱与人,需要不断有人出钱出人来支持曹操对外扩张,看看曹操这些有钱有人的亲戚们就知道了,有钱出钱,有人出人,协助曹操统一了整个中国北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2-18
汉朝封为西汉和东汉 汉朝有名皇帝为何多出于西汉

汉朝封为西汉和东汉 汉朝有名皇帝为何多出于西汉

  对为什么汉朝有名皇帝皆出于西汉,而东汉似乎总被忽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西汉皇帝的知名度为什么会高于东汉皇帝,归根结底在于现在影视剧的宣传,现在关于两汉的影视剧基本上说的都是西汉的皇帝,关于东汉皇帝的少。其次东汉皇帝多短命,在位时间也多少是很短暂,且又多数是形同傀儡皇帝,这也是致使东汉皇帝的知名度要低于西汉皇帝的主要原因。  奇怪,难道东汉的帝王没有名垂青史?汉惠帝名气很高,功绩大吗?汉哀帝有啥功绩?汉成帝功绩大吗,西汉,刘邦,文景二帝,(景帝也经常被忽略要不是有文景之治)刘彻,刘询。其他帝王也就一般,这也就四五个而已。东汉,刘秀,刘庄,章帝,和帝。明君也占了四个。和帝短命,但盛世也在和帝时期,东汉短板就是小皇帝多罢了。即使这样也延续了两百年。固国以恒弱,独汉以强亡,指的可是东汉,文化科技,东汉远超于西汉。至于名气,要不是西汉电视剧多,又有多少知道西汉那些帝王的。  汉和帝之后除掉了外戚又变成了宦官干政,直到黄巾起义,长达百年时间,这个皇权旁落的状态几乎占据了东汉王朝一大半的时间,当然没出什么杰出皇帝了。  西汉皇室的后宫,传奇色彩也很强。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原来是魏豹的女人,被俘虏后,充实入刘邦的后宫;汉武帝的母亲王娡,离婚后入宫,很快得到宠幸。这些题材,妥妥的都是宫斗剧的剧本。再比如王昭君,王政君。  往往是一个皇帝刚刚成年亲政不久,刚刚走上一点正轨,就英年早逝。 然后,太后就扶持一个小皇帝上来,接下来就是太后听政,外戚专权。 等小皇帝稍微大一点,由于辨别是非能力差,宠幸身边的宦官,继而导致宦官作乱。宦官与外戚斗得一塌糊涂。 等到好不容易小皇帝长成人,刚刚有能力干点正事,又早早地驾崩了,然后又再扶持一个小皇帝。就这么周而复始,陷入恶性循环。  东汉不是不厉害,就是太厉害太强大了,所有朝代都是弱亡,唯汉也强弱,如果一定要说为什么感觉没有存在感.,无疑东汉末年的三国太开挂了,其他人就不说,就一个诸葛孔明就媲美二汉四百年,你说东汉还怎么玩存在感。  刘秀平定天下用了16年,刘邦才7年,哪个豪强拥立的皇帝需要16年?从建国开始刘秀就很注意用人上的均衡和权力分散了,平定天下后更是开始退功臣进文吏,这些功臣有西汉的前车之鉴纷纷自请辞权,这个后汉书比比皆是。从东汉末开始刘秀就一直被认为过于集权了。《后汉书》仲长统传: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窍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然政有不理,犹加谴责。华峤《后汉书》也说世祖自婴吏事,帝尤为甚,权不假下,政自上出。说的就是刘秀和刘庄的专权。  正是因为东汉初三帝过于集权,致使三公虚设,后来大批量出现小皇帝时,这些小皇帝无法掌握,还让皇权旁落到皇帝最最亲近的外戚和宦官身上,如果你认为外戚是豪强,难道宦官也是?这个问题历代都有学者指出。现代研究表明:东汉光武帝在帝王中是神一般的存在,文韬武略,远交近攻,与西汉各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你说的有名可能更多的是现在各卫视的古装剧更多的是期末汉初题材!为什么?因为有个西楚霸王和虞姬!  东汉严格来说共14位皇帝,从光武帝至汉和帝为止前四帝都比较有作为。但自汉和帝死后,形势急转直下,邓太后等一干外戚为了把持朝政,立不满一岁的刘隆为帝,是为汉殇帝,此后的安帝,婴帝,冲帝,质帝等均为幼主,外戚一直把持朝政。一直到汉桓帝即位,桓帝利用宦官势力诛杀了外戚梁冀,外戚不再专权。但宦官又开始把持朝政,此后东汉政治更加腐败,一直到董卓入宫后,大肆屠杀宦官,宦官专权方止,但东汉各地烽烟四起,由董卓把持朝政的东汉名存实亡。严格来说,自汉和帝死后,东汉基本都由幼主继位,再无英主,政治愈加黑暗,所以东汉名气小是有原因的。  汉光武帝刘秀, 汉明帝刘庄 ,汉章帝刘怛 ,汉和帝刘肇都是比较有作为的。明章两位皇帝的事迹有:班超班固班昭三位牛人班超已一人之力收复西域三十六国。班固班昭史学巨著《汉书》班昭是二十四史唯一的女史学家。比后世的司马光之流不知强多少倍。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也只敢写到五代十国。我知道司马光砸缸。宋史怎么不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2-07
西汉皇帝和东汉皇帝相比 东汉皇帝平均寿命为何那么短

西汉皇帝和东汉皇帝相比 东汉皇帝平均寿命为何那么短

  对为什么大一统王朝里东汉皇帝的寿命最短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鄗县(今河北柏乡县固城店镇)即位称帝,光复汉室,史称东汉,这是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东汉传八世十四帝,历时195年,与西汉合称汉朝。两汉时间相近,环境类似,国力相仿,两朝皇帝的寿命却差异颇大,令人费解。  东汉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26.71岁,相较之下,西汉皇帝的平均寿命达到37.75岁。两者相差近12年。十二位西汉皇帝中,有两人60岁以上,五人在40-49岁之间,昌邑王刘贺34岁,三人年龄在20-29岁之间,仅汉平帝刘衎低于20岁。  图1 东汉版图  在东汉皇帝中,除婴帝刘懿外,生卒可考的有十三人。刘秀终年63岁,年龄最高,其次是刘协的53岁,刘庄47岁排名第三,4人在30到39岁之间,2人在20到29岁之间,4人在20岁以下。在大一统王朝中,东汉皇帝的寿命是最短的。  从宏观上看,西汉初期,全国人口仅有1300万。经过“文景之治”,人口数量逐渐增加。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人口突破3600万,不过,武帝后期加重了兵役和徭役的负担,导致国内“户口减半”。宣帝末年(公元前49年),人口恢复到5000万。  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人口数量仅为2100万。在顺帝永和三年(138年),人口再次恢复到5386万。此后,灾害和战乱不止,人口总数略有下降,始终在4900万附近徘徊。到东汉后期,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人口攀升到5648万。受灾害、战争和医疗条件的局限,汉朝人口的平均寿命仅有29岁。即便如此,东汉皇帝的平均寿命仍低于当时的平均值。  在十四任东汉皇帝中,从死亡原因看,有九人正常死亡,占64.29%,三人幼年夭折,占21.43%,二人非正常死亡,占14.28%。从年龄层次看,40岁以上的三人,占23.77%,20-39岁的六人,占46.15%,20岁以下4人,占30.78%。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东汉皇帝夭折和非正常死亡率超过了三分之一。作为封建统治的核心,皇帝过早去世,意味着政治格局的不断调整,分散了统治阶级治国理政的注意力,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刘肇(79年―105年2月3日),即汉和帝,东汉第四位皇帝  此外,东汉幼年皇帝的比例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一。第四任皇帝汉和帝刘肇十岁即位,此后历代的皇帝均为幼年即位,平均即位年龄9.5岁,平均年龄24岁。最小的殇帝刘隆即位时刚过百日,在位220天悄然离世,是历史上寿命最短的皇帝。最长的是桓帝刘志,时年不过十四岁。  东汉皇帝短寿早夭的现象,在当时已经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东汉末年哲学家仲长统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自己的著作《昌书》中,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可惜原书失传。不过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引述了仲长统的论述。  仲长统认为“昼则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则房室输其血气。”“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气,或疾病而构精,精气薄恶,血脉不充。”这话是说帝王将相饱食甘肥,沉迷享乐,造成身体羸弱,其子女尚未成年,早已生儿育女。后代再次重复父辈的荒淫放纵。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养护不及,势必体弱多病。自身不正当的日常作息和生活习惯,成为皇帝早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生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任,东汉的医疗体系分为中央、专门和地方三级。中央以太医院为主,为皇族和高级官员服务。设“太医令一人,六百石”,“掌诸医”,共有312人。在必要时,还可召集社会医疗资源为其服务。专门机构是指为军队、牢狱和徭役服务的机构,以此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三是地方医疗机构,只有在发生灾害疫情时,由朝廷发布医疗援助的命令,地方政府负责具体执行。  太医院代表东汉最高水平的医疗水平,却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首先,只为特权阶级服务,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其次,人为利用制度漏洞,太医淳于衍利用职务之便,直接毒杀了许皇后。最后,医疗水平差。通常医治时,医术和巫术并用,医疗水平本身存在着迷信思想和冒险性。东汉的医疗水平低下,是皇帝短寿早夭的客观原因。  相较东汉皇帝的短寿,皇后却很长寿。东汉共有19位皇后,生卒可考有8位,平均年龄40.75岁,皇后比皇帝长寿14.04岁。早在西汉时期,确立了皇后的正统地位,因此,在先帝亡故后,在继任者年幼、昏庸、懦弱或皇肆中断时,皇后就能以皇太后的身份,充当监护人,临朝称制,总揽大局,拥有和皇帝相同的权力。  据范晔《后汉书﹒皇后纪》记载:“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四帝分别是安帝、质帝、桓帝和灵帝四人。六后是指窦、邓、阎、梁、窦、何等六人。自和帝后,屡次出现了“主少母壮”的政治格局。这种情况,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实属罕见。  在权力的催化下,皇后“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以此达到长期霸占权柄,掌控朝政的目的。以和帝皇后邓绥为例,和帝有长子刘胜和幼子刘隆两人。邓绥以太后的身份,认为刘胜身有痼疾为由,废长立幼,拥刘隆为帝。刘隆不幸夭折后,邓绥又另立十二岁的刘祜为帝。一太后立两个幼帝,把持政局长达16年,反映了东汉政治制度的不健全。太后挟私扶立幼主,加上医疗水平差,是东汉幼年皇帝夭折率偏高的内因。  东汉皇帝中,还有两位皇帝死于非命,这是非常极端的事件。质帝刘缵因不满外戚梁冀跋扈专断,在朝会上公开称其为“跋扈将军”,遭到梁冀忌恨。本初元年(公元146年)闰六月,年仅8岁的刘缵被梁冀毒杀。  不仅如此,中平六年(189)四月,少帝刘辨即位,宦官和外戚两股势力相互绞杀。董卓以勤王的名义,进入洛阳,废黜刘辨,另立献帝刘协。同年九月,在位不到半年的刘辨,遭到董卓毒杀。人为因素,成为影响东汉皇帝寿命的偶尔因素。  先皇短寿早夭,造成太后临朝。太后大权独揽,重用外戚。继任者被架空,与宦官势力合谋夺权。继任者重用宦官,再次提前谢幕。新一任太后重新临朝,外戚复起壮大。如此循环往复,东汉的政治生态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各种因素相互叠加,必然性和偶然性彼此影响,给东汉帝王的命运蒙上一层阴影。外戚和宦官和轮番坐庄,促使东汉王朝的命运走向一条不归路。  参考文献:《后汉书﹒皇后纪》《千金要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2-07
东汉存在时间长达200多年 东汉为何会出现“儿皇帝”登基的现象

东汉存在时间长达200多年 东汉为何会出现“儿皇帝”登基的现象

  200多年的东汉,为什么尽是小皇帝当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中国原始氏族社会开始解体,其最后一位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禹被儿子启继位为“夏后”,开始了“父传子,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  这里所谓的“家天下”,就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的一种理念。即所谓帝王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家天下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到了夏朝时期,中国帝王便把天下的土地、臣民都当成了君王一家的私人财产了。  再到嬴政一统中原,开创集权帝制以后,“家天下”的继承制度在中原王朝已经根深蒂固了,可以说是贯穿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史。几乎每个朝代,都出现过数量不等的“儿皇帝”,也就是未满弱冠之年便登基的幼帝,这种情况在东汉时期最常见。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儿皇帝”登基的现象呢?究其本质,在于皇位继承制的局限性。  公元221年,一统天下的嬴政认为自己的功德超过此前的所有帝王,包括远古时期功德无量的“三皇五帝”,于是便取“三皇”中的“皇”,“五帝”中的“帝”,自称为“皇帝”。这一传统被延续下去,自嬴政之后的所有统治者,除少量政权如太平天国等,几乎每个封建统治者都以“皇帝”自居。  除此之外,嬴政还确立了一套围绕帝制而产生的一整套集权制度,其中“家天下”的继承制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为了让江山不断在本家子孙中传续,“奉宗庙之重,终无穷之祚”,把社稷传承给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虽说嬴政的如意算盘没有打成,大秦王朝二世而亡,但由他所开创的这套继承制却保留下来。到了汉朝时期,这套继承制已经相对完善。  显然,这种继承制度局限性非常大,继承者的人选集中在皇帝的子孙中,选择的余地非常有限。一旦皇帝英年早逝,幼帝登基的可能性非常高。东汉除光武帝、明帝、献帝之外,其他皇帝均未活过三十六岁,其中除了安帝、质帝、桓帝是以宗族身份登基以外,其他皇帝均遵循了“父传子”的原则。  皇帝虽然后妃众多,但由于他们结婚时身体发育不完善,纵欲过度,无疑会影响自身及后代的身体健康。东汉时期皇子的死亡率非常高,后宫争宠、废立加上落后的医疗条件,都是导致皇子早夭的重要原因。能活到成年的皇子极少,所以皇储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东汉时期的皇帝平均寿命较低,所以他们留下的皇子年龄不大。  因为继承制度的限制,哪怕皇子年龄很小,也必须将其立为储君。幼帝登基后,又会重新陷入恶性循环中。  除了上述原因外,后宫干政也是导致东汉多幼帝的原因之一。  东汉时期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皇帝的平均寿命不长,但皇后及太后却都很长命,“主少母壮”的例子不胜枚举。汉朝时期有这样的规定,只要是有嫡正地位的正宫皇后,在皇帝年幼、昏庸或皇嗣中断的情况下,都可以以监护人的身份临朝称制。在这种情况下她们可以获得与皇帝对等的权力。  在这种背景下,难免会出现“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的太后,她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权欲,经常做出“废长立幼”的勾当,将权势牢牢地握在手里。例如,元和帝的皇后邓氏,就曾打着长子刘胜体衰的幌子,立还在襁褓中的幼子刘隆为帝。邓太后把持朝政长达十六年,先后立过两名幼帝。  从这些后宫干政的例子中我们能够看出,东汉时期的后宫制度是非常不完善的,这也对后来的朝代起到了警示的作用。  后宫干政,还会带来外戚专权的连锁反应。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靠的是豪强地主的支持。刘秀不同于其他的开国之君,他并没有“兔死狗烹”,除掉一众开国元勋,反而对这些功臣礼遇有加。在东汉时期,“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已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公卿与豪族有与皇族结亲的资格。这些贵族本来就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当他们的家族中出现嫔妃甚至皇后、太后时,难免会利用这种裙带关系获取更多的利润。  除此之外,临朝称制的太后们,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通常会召本家外戚入朝参与大政。显然,倘若皇帝年长,肯定不会纵容后宫、外戚乱政。太后及外戚为了长期掌权的需要,有必要立一个便于控制的“儿皇帝”。外戚的倒行逆施,极易引发幼帝的反抗情绪,一旦幼帝成年,他往往会借助宦官势力铲除外戚。最终,皇帝、太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了一系列的恶劣结果。  东汉王朝正处于封建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帝登基的现象是发展时期必经的阵痛。不过,历代封建王朝终其一生也没能解决这一问题,这一问题最终伴随着集权专制退出历史舞台而消亡。  参考资料:  【《汉书》、《资治通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2-07
刘秀作为东汉开国皇帝 刘秀为什么被称为“位面之子”

刘秀作为东汉开国皇帝 刘秀为什么被称为“位面之子”

  中国400多位皇帝,为何只说刘秀是“开了外挂”,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诞生过400多个帝王,最出名者第一阵列的莫过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第二阵列的便是汉高祖、隋炀帝、唐玄宗、明太祖、明成祖、清康熙。  各朝各代各个帝王各领风骚,或心黑手狠,或风流多情,或昏庸无道,或精明能干,每一代无数奇闻轶事,关于帝王有说不尽的话题,但这其中尤其是汉朝最为奇特。草莽无赖汉高祖仅比秦始皇小三岁,雄才伟略的汉武帝金屋藏娇、横扫匈奴,汉文帝大气,汉景帝隐忍,汉宣帝良善,直到汉末仍有蜀汉之主刘备从一介商贩到一国之主的昙花一现。  然而,封建王朝两千多年,不论哪朝哪代,只出现过一位“位面之子”,那就是东汉开创者汉光武帝刘秀!为什么他能脱颖而出被称为“位面之子”?  中国唯一公认的“位面之子”刘秀与穿越者王莽  位面之子这一称呼是随着科幻小说的发展而出现的,意思是位面(独立宇宙)赋予特殊意义、集位面的气运而诞生的生命体,不论事情怎么发展他都能化险为夷、笑到最后,用游戏思维的话叫做“开挂”!  刘秀之所以被称为“位面之子”正是因为其“开挂”的人生。而在说他之前就不得不说“穿越者”王莽。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他有很多改革措施和发明涉及至今留下无数诡异神秘的传说,很多人都相信他是穿越者,并且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失踪的中国科学家穿越回去的。  比如身在汉朝本应深受封建思想熏陶的王莽执政后鼓励发明创造,制作出了游标卡尺、飞行器;将土地国有化,禁止私人买卖,类似社会主义思想;废除奴隶制度,对平民百姓的生命与利益十分看重,强调人人平等;命令民众必须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配给甚至会惩罚,类似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公社制度;开展计划经济,由政府调控物价;废除农业税,收取商业税(此举整个封建王朝独一家)等等,这种超越时代的执政思想与理念在那个时代格格不入。  刘秀的“位面之子”称号正是因为王莽“穿越者”而被广大网友授予的,因为很多人认为正是因为王莽穿越者的身份扰乱了位面的历史走向,所以派出刘秀这个位面之子将一切拨回正轨,而且纵观刘秀一生,正是他莫名其妙的终结了王莽的一切。  开挂的刘秀运气好到什么程度?1万人碰到王莽40万,对方竟被陨石砸没了  “位面之子”四次“开外挂”谁做对谁遭殃,穿越者王莽也不例外  第一,公元九世纪,刘秀出生于没落宗室,年幼时便父母双亡,与兄妹被叔父收养,起点可谓低到丧气。而且他喜欢读书,性格文静,相比起兄长刘演类似汉高祖刘邦豪迈大气喜好结交侠客胸怀大志不安分的性格,毫无疑问,刘秀是喜好安逸的典型,是军师人才,尤其以其“娶妻当娶阴丽华”的感叹,刘秀与我们如今并不二致,都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宅男”典范。然而,结局却是兄长刘演中途陨落身死,胸无大志的刘秀成为东汉王朝的开创者。  第二,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由于改革过度,侵害了上层贵族中层地主和下层平民的利益,搞得天怒人怨,加之天灾不断流民四起,在赤眉、绿林、铜马等多股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后,不安分的刘演果然带领宗族趁势起义,却在宛城遭遇王莽四十几万军队的围剿,军队全军覆没,刘秀骑着一头牛竟然毫发无伤全身而退,而且每次危险来临,不是爆发山洪阻断追军,就是河面结冰他能过,别人就掉河里。  最令人难以相信的一次是,根据《后汉书》记载,刘秀率领十三名骑兵收拢流民和散兵,聚拢万人抵抗王莽军队,再次失败,即将被消灭时,天上竟然坠落陨石,砸向王莽军营,紧接着雷电轰鸣、暴雨倾盆,愣是以莫名其妙的可怕天灾摧毁了王莽四十几万的精锐军队。这简直就是上天明目张胆地偏爱,给他活路,给他饭吃,和他作对的霉运当头。就这样,运气爆棚的刘秀死里逃生,还缴获了数之不尽的物资,不久之后,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身死,新朝灭亡。  第三,王莽的新朝覆灭后,功高震主的兄长刘演被更始帝刘玄摆下鸿门宴杀害,但刘秀再次大秀运气,不仅被刘玄放过,还被封为武信侯,堪称古代版“斩草除根”的反面教材。但之后刘玄被部下说动,不放心刘秀,刘秀因此被派到河北收编军队。可本是九死一生的局面,有如神助的刘秀却像是小说里的“王霸之气侧漏”,不仅有大批俊杰英雄纷纷来投,部众军队滚雪球一样壮大,并帮他击败河北三王,更是得到真定王刘杨的看重,迎娶郭圣通,得了夫人又得兵,轻而易举将河北收入囊中。  第四,刘秀在河北稳定后,本来相安无事、军事力量雄厚的赤眉军与绿林军却发生奇怪的火并,简直是刘秀想瞌睡上天就给枕头,在赤眉军与绿林军两败俱伤时刘秀坐收渔翁之利,将双方数十万军队统统收入手中,与此同时,刘秀派兵四处出击,平定关东,收复陇西,攻略川蜀,所到之处一一臣服。  纵观刘秀的一生,确实跟开了外挂一般,无论遇到什么险境往往都能凭借超好的运气死里逃生。可以说他真的是靠运气当上皇帝的,不过有人说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貌似也没错,为什么别人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2-07
梁冀:东汉外戚中最飞扬跋扈的,执掌朝政达二十余年-趣历史网

梁冀:东汉外戚中最飞扬跋扈的,执掌朝政达二十余年-趣历史网

  梁冀,字伯卓,安定郡乌氏县人,东汉时期外戚、奸臣,大将军梁商之子,两妹梁妠、梁女莹为顺帝、桓帝皇后。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众所周知,东汉时期外戚干政现象极为严重,而在这些外戚之中,权柄最重且最为飞扬跋扈的,便要当属梁冀了。梁冀本就出身外戚世家,后因姐妹在汉顺帝时期入宫,开始步入仕途,历经汉顺帝、汉冲帝、汉质帝三朝,在汉桓帝初期权力达到巅峰,前后执掌朝政达二十余年。  梁冀出身外戚世家,凭外戚身份入朝为官  梁冀出身外戚世家,其姑奶梁氏(梁冀父亲的姑姑)为汉章帝刘炟的贵人,去世后被其子汉和帝尊为恭怀皇后,由于这层关系,梁冀的父亲梁商因外戚身份被拜为郎中。汉顺帝时,梁商的妹妹和女儿皆进入宫中成为嫔妃,其中女儿梁妠被册立为皇后,妹妹被立为贵人。  汉顺帝早年间曾被阎皇后和宦官废掉太子之位,后因中黄门孙程、王康等十九位宦官发动宫变才重新登上皇位,因此对于宦官和外戚极为宠信,梁商因此在阳嘉四年(135年)时被任命为了大将军。  不过,梁商知道自己才疏学浅,乃是因为外戚身份,才得以担任大将军,因此为人处世谦恭温和、虚心荐贤,并严格管束家人和亲戚,不许他们凭借权势为非作歹,因而在朝中的声望着实不错。  相较于父亲而言,其子梁冀不仅学识浅薄,而且凭借着皇亲国戚的身份游手好闲、蛮横放肆。不过,凭借着外戚的身份,以及自幼和宦官交好,梁冀先后担任黄门侍郎、侍中、虎贲中郎将、越骑校尉、步兵校尉、执金吾等职。  永和元年(136年),梁冀担任河南尹,在任期间残暴放纵,多有不法之事,其父亲梁商的亲信宾客雒阳县令吕放实在看不过去,便将梁冀的所作所为告知了其父,结果梁冀被梁商一顿训斥。结果,怀恨在心的梁冀,竟然当即派人在路上刺杀了吕放,然后又嫁祸给吕放的仇家,并因此诛杀了吕放仇家的整个宗族和一百多个宾客。  永和六年(141年),梁冀之父梁商病逝,还没等其下葬,梁冀便被汉顺帝升任大将军。随着身份地位的提升,再加上失去了父亲的束缚,梁冀自此之后开始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毒杀质帝迎立桓帝,梁冀愈发权势滔天  汉安二年八月初六日(144年9月20日),年仅三十岁的汉顺帝驾崩,汉冲帝刘炳继承皇位,由于刘炳年仅两岁,尚在襁褓之中,于是只能让太后梁妠代为处理朝政,遂诏命梁冀和太傅赵峻、太尉李固总领尚书事务,梁冀虽然没有接受,但却愈加奢侈残暴。  汉冲帝即位后不久便身患重病,梁冀于是征召汉章帝刘炟玄孙、渤海孝王刘鸿之子刘缵入京,准备继承皇位。永憙元年正月初六日(145年2月15日),汉冲帝驾崩,年仅八岁的刘缵继承皇位,梁妠则继续以皇太后身份临朝摄政,朝政大权则掌握在梁冀手中。  由于梁冀主持朝政期间专横跋扈,不仅引起了太尉李固等士族官僚的不满,就连尚且年幼的汉质帝也看其极不顺眼,甚至在朝会上当众称其“跋扈将军”。梁冀眼见皇帝聪慧早熟,担心其长大后更加难以支配,于是在本初元年(146年)闰六月,命人将汉质帝毒死。  汉质帝死后,梁冀想要拥立更为年幼的蠡吾侯刘志为帝,但李固、胡广、赵戒等大臣则认为应该拥立何清王刘蒜,在曹腾的劝说之下,梁冀先通过梁妠罢免了太尉李固,剥夺了他的议政权,然后拥立刘志为帝,是为汉桓帝。  虽然刘志已经继承皇位,但却仍有不少人想要继续拥立刘蒜做天子,梁冀为了免除后患,最终将李固害死狱中,而拥立刘蒜的刘文与刘鲔亦被杀,刘蒜则被流放桂阳,后自尽而死。  建和元年(147年),梁冀因为帮助汉桓帝稳定皇位的功劳,得以加封食邑一万三千户,并增加大将军府推荐优异者和保荐茂才的名额,梁冀自此后得以全面执掌朝政,朝中遍布党羽。  飞扬跋扈无恶不作,最终还是难逃清算  汉桓帝在位早期,梁冀的权势地位达到巅峰,这使得梁冀更加的飞扬跋扈,掌权期间奢侈无度、排除异己、巧取豪夺,简直可以说是无恶不作,而其贪污的钱财,甚至比后世的巨贪和珅还要多。  首先是迎娶后妃。梁商的父亲曾献给汉顺帝一个美女,名叫友通期,后因触怒汉顺帝被废出宫,又返回了梁商那里,梁商不敢收留,只得将她嫁了。然而,由于恰好梁商去世,梁冀便又派人将友通期给抢了回来,而且急不可耐的在守孝期间,便和友通期同居了。梁冀的妻子孙寿得知后,便派人将友通期带回家中,剪去头发、划破脸皮、痛加笞打,梁冀无奈之下只得向丈母娘低头认错,这才作罢。  其次是奢侈无度。梁冀掌权期间极尽享受,不仅兴建豪宅、开辟林苑,甚至在修建时公然僭越,俨然皇家园林。林苑西至弘农,东面以荥阳为界,南面直通鲁阳,北面到达黄河、淇河,其中有深山,也有丘陵和荒野,林苑所包围的区域,方圆将近千里。  在惜墨如金的《后汉书》中,便用了多达两百余字描写梁府的奢华,说是梁冀府中亭台楼榭的装饰竭尽奢华,上有桥梁沟通,下有暗道连接,光是人工堆起来的假山就有九坐,府中奴婢不下三千人,而且还蓄养了各种珍奇异兽无数,甚至包括汗血宝马。  最后是巧取豪夺。梁冀官居大将军,先后获封食邑三万户,按理来说也算是高收入了,但由于其平日开销太大,这点钱哪里够花,于是他便用尽各种手段赚钱,甚至不顾身份的公然巧取豪夺。梁冀麾下有一批人,专门收集整理全国富人资料,然后给这些人安上各种罪名,将他们抓到监狱严刑拷打,然后让他们出钱赎罪,如果给的少便会被处死或流放。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当时扶风县有个富豪名叫孙奋,梁冀便用一辆马车作为抵押,要求从孙奋那里贷款五千万,但孙奋却只借了三千万,梁冀于是命人告发孙奋母亲偷盗,然后命人将孙奋的兄弟全部打死在了狱中,然后将他们的一亿七千多万财产全部没收。  梁冀执掌朝政二十余年,全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三人做了皇后,六人做了贵人,出了两个大将军,夫人、女儿中有七人享有食邑,三人娶了公主,其他官至卿、将、尹、校的多达五十七人,梁家当时可谓权势滔天。  不过,由于梁冀长期独掌朝政,大权旁落的汉桓帝对此早已不满,最终借着“邓猛女事件”,派兵包围梁冀府邸,收缴了其大将军印绶,梁冀与妻子孙寿被迫自尽,汉桓帝随后又对梁冀的亲族和党羽展开清算,仅是受牵连而死的公卿、列校、刺史及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员便多达数十人,被罢免官职的则多达数百人。  事后,朝廷没收了梁冀的全部财产,经过变卖后共获三十多亿,而正是由于这笔收入,汉桓帝大喜之下,当即下令减免了天下百姓一半的赋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18
马援曾为东汉统一立下大功,为何没有进入“云台二十八将”?-趣历史网

马援曾为东汉统一立下大功,为何没有进入“云台二十八将”?-趣历史网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光武帝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中为什么没有伏波将军马援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古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古代史上有过数次分裂、统一与朝代更替。而每出现一个新王朝,自然也会出现一批开国功臣。功臣集团历史上数量众多,其中最有名当属东汉的“云台二十八将”和唐太宗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永平三年(60年),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在洛阳南宫云台阁为东汉最重要的二十八位开国功臣画像,史称“云台二十八将”。但奇怪的是,为东汉统一立下大功的著名军事家、伏波将军马援却没有进入“云台二十八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马援早年是军阀隗嚣的部下,后来归顺了光武帝刘秀,为东汉平定隗嚣、抚平羌乱、北击乌桓、两平岭南,立下了赫赫战功。如果单论功劳,“云台二十八将”中的有些功臣也比不上马援,所以当时有些人就对马援没有进云台感到意外。  在二平岭南后不久,马援便因病去世。但在马援去世后,光武帝刘秀听信谗言,以为马援在任内贪污腐败,以至于马援差点死无葬身之地,他的新息侯也被收回。虽然后来刘秀还是下令安葬了马援,但终光武帝一朝,马援都是戴罪之身。  汉明帝的皇后是马援的女儿,按理来说应该为马援平反。但汉明帝一方面为了压制外戚势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不是嫡长子继位的汉明帝更要尊奉父亲光武帝生前的某些决定,所以也没有为马援平反,只是给了马家很好的实际待遇。  由于以上原因,汉明帝没将马援列入“云台二十八将”。东平王刘苍曾当面问汉明帝:“何故不画伏波将军像?”汉明帝只是笑而不言。永平十七年(74年),汉明帝为马援聚土为坟、修建祠堂。建初二年(78年),汉章帝追谥马援为忠成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2-30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