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夺嫡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事件,涉及到多位王子之间的争斗和权力的争夺。在这个事件中,每个王子都有自己的目标和计划,但最终只有一位王子成功地夺取了皇位,而其他的王子则各自有着不同的下场。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九子夺嫡中最为出名的两位王子——太子和四爷。太子是乾隆皇帝的长子,他一直都是乾隆皇帝最信任的儿子。然而,在九子夺嫡中,太子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实力和能力来与其他王子竞争。最终,他被其他王子排挤出局,被迫退位为太上皇。四爷则是雍正皇帝的第四个儿子,他在九子夺嫡中表现出色,一度成为了最有希望夺得皇位的人选之一。但是,由于他的性格过于张扬和鲁莽,最终被其他王子联合起来排挤和打压。最终,他被迫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除了太子和四爷之外,还有其他的王子在九子夺嫡中有着不同的下场。例如,五爷、六爷、七爷等人都没有获得最终的胜利,他们要么被其他王子排挤出局,要么被迫自杀或被软禁。这些王子的失败告诉我们,在权力的争夺中,不仅需要有实力和能力,还需要有智慧和耐心。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九子夺嫡中最终获胜的那位王子——十四爷。十四爷是康熙皇帝的第十四个儿子,他虽然没有太子和四爷那样出众的才华和能力,但他却有着出色的政治头脑和人脉资源。在九子夺嫡中,他巧妙地利用了自己的优势和其他王子的劣势,最终成功地夺取了皇位。他的成功告诉我们,在权力的争夺中,不仅需要有实力和能力,还需要有智慧和机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康熙晚年,由于太子胤礽两度被废,导致诸皇子觊觎储君之位而明争暗斗不止,先后有九位皇子直接参与其中,史称“九子夺嫡”。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这场重大政治风波中,先后形成了夺嫡五党,即大爷党、太子党、三爷党、四爷党和八爷(十四爷)党。那么,这夺嫡五党背后都有哪些政治势力,四阿哥胤禛又是如何取胜的呢? 除四爷党之外夺嫡诸党,背后都有哪些政治势力 夺嫡虽是以皇子为主,但与朝臣的支持同样密不可分,再加上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曾册封诸年长皇子,并让他们参与政务,这也给了他们拉拢朝中大臣的机会,结果便形成了以几大夺嫡皇子为中心的几大政治势力。我们先来看看,除了最后的胜者四阿哥胤禛之外,其余诸子背后都有哪些政治势力。 1、大阿哥胤褆:势力极为单薄。胤褆的生母是惠妃乌拉那拉氏,关于惠妃和纳兰明珠的关系,目前很难说清,但绝不是《康熙王朝》中所说的兄妹关系,明珠顶多就是惠妃的堂叔父(惠妃之父索尔和与明珠的堂兄弟索尔和不知道是否为同一人)。即便两人真的有亲属关系,但由于明珠早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便因“结党”而被罢免,后来虽然又官复原职,但再也没有被重用。 胤禵夺取帝位的优势其实只有两点,其一是庶长子身份,参加夺嫡的诸子中,除了太子胤礽之外,全部都是庶出,在“立嫡立长”的古代,其庶长子的身份的确拥有一定优势;其二是颇受康熙重视,早年的胤褆聪明干练,文武双全,曾先后多次率兵出征取胜,因而颇受康熙的器重。 题外话:胤褆的生母惠妃曾抚养过皇八子胤禩,因此胤褆与胤禩的关系也算不错,因此胤褆在失去夺储资格后,曾想过转而投靠胤禩,利用张明德相面事为胤禩造势,便是他搞出来的。此外,另有皇九子胤禟和皇十子胤也曾被惠妃抚养的说法,不知真假。 2、皇太子胤礽:势力相对较为庞大 。作为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之子,胤礽早早就被立为了太子,作为皇位的天然继承人,其身边自然很容易便聚集起了一股政治势力,更何况还有索额图这个外援的支持(索额图是孝诚仁皇后的亲叔父)。 不过,索额图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失势,后被处死,两个儿子和同党也多受牵连,这导致胤礽的势力遭到了惨重打击。当然,作为太子的胤礽很快便又拉拢了一部分朝中大臣,例如因与太子结党而被牵连的步军统领合齐,尚书耿额、齐世武,都统鄂缮、迓图等人。 在诸皇子中,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原本也是胤礽的追随者,直到胤礽第二次被废之后,胤禛在看到胤礽绝无再复立可能的情况下,才开始脱离太子党。 3、三阿哥胤祉:势力以清流为主。胤祉的生母是荣妃马佳氏,在出身上可以说毫无优势,而且其虽然也在觊觎储君之位,但行事却颇为小心谨慎,更多是每天组织一些文人墨客谈经论道,并自己的老师和这些清流来笼络人才,因而其背后主要都是陈梦雷、杨文言等。 三阿哥胤祉也算是有自知之明,他清楚知道自己更多只有文学之才,而无治国治军方略,因此对于储君之争只是浅尝辄止,并未参与过深,在大阿哥被圈禁后便主动退出了党争,因而所受牵连相对较小。其最大的贡献,恐怕就是主持编纂了《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两部著作。 4、八阿哥胤禩:势力虽大但惨遭打压。胤禩虽然出身较低,但其本身却才干出众,再加上待人亲切随和,不拘泥于规制与名分,因此广有善缘,不仅在皇子中与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交情极深,而且与众多王公大臣来往同样极为密切,包括康熙之兄裕亲王福全都对胤禩称赞不已。 胤礽第一次被废后,胤禩凭借诸皇子和王公大臣的支持,优势的确极为明显,然而先是爆发了张明德相面事,后在康熙召见满汉文武大臣推举皇储时,又受到王公大臣的一致推荐,结果其庞大的政治势力反而引起了康熙的忌惮,开始对其予以打压。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爆发的“毙鹰事件”,更是直接让胤禩失去了夺嫡的可能。即便如此,胤禩在朝臣之中仍然有着较强的号召力。 胤禩夺嫡失败之后,转而开始支持十四弟胤禵,八爷党也就此转为十四爷党,开始帮助皇十四子胤禵争夺皇位。 如上,在诸皇子背后的政治势力中,以皇长子胤褆的势力最弱,皇三子胤祉次之,太子胤礽则因索额图失势和自己的问题而导致势力损失惨重,因而当时势力最为庞大的,便要属皇八子胤禩了。 自称“天下第一闲人”的胤禛,背后势力其实同样不小 在诸皇子忙着争夺储君之位时,四阿哥胤禛虽然自诩为“天下第一闲人”,但实际上他背后的政治势力一点也不小,只是相较于八阿哥胤禩而言,他的政治势力并未被摆在台面上罢了。我们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一下胤禛背后的政治势力。 1、养母带来的天然优势。虽然胤禛的生母德妃乌雅氏出身并不高,但胤禛自幼便被交给了贵妃佟佳氏收养,直到佟佳氏病逝才返回生母身边。要知道,自康熙在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病逝后,再也没有立皇后,以贵妃位分统领后宫的佟佳氏,在后宫中地位极为尊崇,而且其本人也极受康熙宠爱。更何况佟佳氏在临终前还当了一天的皇后,这就使得胤禛在出身上有了一定的天然优势,“皇后养子”的身份毕竟还是要比那几个庶出阿哥高上一些的。 此外,贵妃佟佳氏的出身也不简单,其父乃是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功佟国维,而其三弟便是之后为雍正夺嫡立下汗马功劳的隆科多,这也是雍正为何称呼隆科多为舅舅的原因。尤其是隆科多,乃是康熙临终前任命的顾命大臣。 2、皇子中的坚定支持者。在康熙诸子中,十三阿哥胤祥、十六阿哥胤禄和十七阿哥胤礼都是四阿哥胤禛的坚定支持者,这三位后来在雍正朝也都受到了重用。相较于八阿哥身边的诸皇子,虽然这几位阿哥年龄偏小,但其所拥有的势力却一点也不小。 十三阿哥胤祥就不必说了,其与四阿哥胤禛关系极为密切,早期因“精于骑射、工于书法”而极受康熙宠信,却因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而遭到牵连。 十六阿哥胤禄则在康熙末期执掌内务府,内务府可是掌管着皇宫供应和宫廷事务的重要部门,而且还掌管着上三旗包衣之政,可是拥有相当数量之术武装的。 十七阿哥胤礼虽然无爵位也不理政,但其老师却是清代著名学者沈德潜,与文坛大家方苞更是至交,同江南地区的诸多名人大家都有极为亲密的往来。 3、藏于暗中的朝中势力。相较于八阿哥胤禩的锋芒毕露,四阿哥胤禛在培植势力方面可就小心谨慎了很多,他的朝中势力大多隐于暗处,最为典型的便是大学士马齐,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推举储君时,马齐不顾康熙的劝阻,坚决投了八阿哥胤禩一票,结果被认定是“八爷党”,导致其和三弟马武、四弟李荣保也受到牵连,可从此后的种种迹象来看,这完全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无间道”。 康熙驾崩第二天,雍正还没来得及即位,便将马齐任命为了“总理事务王大臣”,并加封“二等伯爵”,同年十二月又赏还了曾被康熙剥夺的世职;其弟马武也被晋升为了领侍卫内大臣。到了雍正元年,马齐又被加封为保和殿大学士,并加授太傅。好家伙,这一连串的封赏,估计当时八阿哥胤禩都看懵了。 此外,向礼部侍郎蔡珽、吏部侍郎张廷玉、内阁中书博尔多等人,都是站在四阿哥胤禛一方的朝中重臣。 4、覆盖面极广的地方官员。如果说八阿哥胤禩所维系的,大多都是在朝堂上能够说得上话的朝中重臣,那么四阿哥胤禛的重点便是放在了地方官员身上。在地方官员之中,仅是已知的四爷党便有川陕总督年羹尧、兰州知府沈廷正、清江同知马尔齐哈等人,这些人虽然官职不高,但却遍及全国,覆盖面极广。 如上,在夺嫡五党之中,四阿哥胤禛表面上自诩为“天下第一闲人”,但其实际上他的政治势力非但不小,反而极为庞大,也正是在这些人的支持下,他才能够夺嫡成功,并最终坐稳皇位。 四阿哥胤禛的取胜之道,韬光养晦是门技术活 在“九子夺嫡”事件中,四阿哥胤禛之所以能够最终获胜,除了其自身能力和政治势力之外,与其正确的夺嫡策略同样密不可分,正如雍正潜邸策士戴铎提出的“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其见疑”的夺嫡方针,雍正可谓将韬光养晦做到了家。 在其他阿哥忙着争权夺利之时,胤禛却始终表现出一副忠君爱国、关心黎民的姿态,在公推太子之时,他一方面支持复立胤礽,却又与胤禩保持良好关系。四爷党更是引而不发,根本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在外界看起来,四阿哥胤禛根本没有结党营私,更无意于储君之位。 就在其他阿哥争得你死我活的情况下,四阿哥胤禛从不主动参与其中,在与诸兄弟维持和气的同时,他主要做了两方面的事情,一是巩固与康熙的关系,在康熙面前表现的至诚至孝。另一方面极力表现出忠君爱国的样子,并以此为掩护争夺储君之位,例如他针对朝中积弊,提出整顿积习的振作有为的政治方针,表面看乃是为了振奋朝纲,是为了江山社稷,实际上却是与八皇子胤禩的仁义方针相对立,打压对方的同时也在争取人心。 四阿哥胤禛这种韬光养晦,一方面成功骗取了康熙和对手,不仅康熙没有对四爷党没有打压,就连对手也没有集中力量对付他,从而得以最大程度的保存了力量。另一方面由于四爷党隐藏极深,并未引起他人注意,反而最终在关键时刻发力,如通过隆科多稳定京中局势,通过年羹尧牵制胤禵和稳定西北地区。 综上所述,四阿哥胤禛之所以能够在“九子夺嫡”中获胜绝非偶然,其中固然有其个人能力的加成,同样也源于其正确的夺嫡策略,结果使其不仅赢得了康熙的倾心,同样也培植了足够的政治势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康熙时期的九龙夺嫡是何其凶险,其中五阿哥胤祺出身不低,也有才能,为何他不去争一争皇位?反而还主动放弃了对皇位的争夺,选择了明哲保身,只专注于做事,其他一概不管。 胤祺的“高风亮节”,不仅让康熙感到欣慰,就连日后登基的雍正也对他赞不绝口,这也让他最后的结局非常圆满,顺利善终。 五阿哥胤祺的生母是宜妃郭络罗氏,十分受宠,地位仅次于大阿哥胤禔的生母惠妃那拉氏,并且他很早就获封亲王爵位,在署理政务等方面表现突出。那么他为什么有如此实力却甘于平淡?这其中有三个最为重要的理由。 第一,性格决定命运。或许是胤祺从小就拥有了一切,他的性格过于善良和仁慈。在康熙诸子中,是出了名的“老好人”,这一点从他死后的谥号“温”就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非常温和平和的人。康熙皇帝曾经评价他:“他很善良,很老实。”而当皇帝要求的是杀伐果断,面对敌人要毫不留情的铲除。所以胤祺的性格并不适合当一位帝王。 第二,胤祺虽有才华,但是汉语水平却不行。他自小便被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抚养,这位皇后不懂汉文,因为她来自蒙古草原,并且当时的满蒙民族对汉文化还是比较排斥的,不仅仅是孝惠章皇后,包括康熙的祖母孝庄太后,也在一段时间内非常的抵制汉族传统文化。 基于此,一直到胤祺九岁的时候,他才开始正式接触学习汉语、汉字以及汉族文化,相比于其他皇子,已经起步太晚,失了先机。 第三,要想当皇帝,形象上必须过关。胤祺长的不难看,但是他在之前随同康熙皇帝征讨噶尔丹的“昭莫多之战”中,面部留了一道深深的伤疤,如果他当皇帝的话,这种面孔接见外国使者,实在是不雅。所以康熙挑选继承人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过他。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胤祺非常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即使是争也无用,还不如安安稳稳,太太平平的度过一生。这份豁达和聪慧,让他和康熙,和其他皇子之间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所以就算雍正后来登基,向胤祺的生母宜妃郭络罗氏发难,将其赶出宫去,胤祺的亲弟弟九阿哥胤禟也被雍正打击至死,但是雍正并没有迁怒于胤祺,胤祺还是享受了非常好的待遇,甚至还保留了亲王的爵位。一直到他去世,雍正都是以极高的规格将其安葬,可以说非常善终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九子夺嫡时,朝中的势力分布是怎样的呢?感兴趣的小伙伴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当时太子胤礽被两立两废,这也导致很多皇子看到了机会,开始争夺太子之位。结果引发了九子夺嫡,康熙九个儿子参与其中,几方斗得是头破血流,丝毫忘记了他们都拥有同一个父亲,还是有血缘关系的兄弟。 九个阿哥分为了不同的山头,背后也都有着朝臣的大力支持,那么康熙晚期的九子夺嫡,九位皇子他们背后的势力都是谁呢? 大爷党 大阿哥胤禔是庶长子,他的支持者并不少。为首党人就是大学士明珠,他是胤禔的亲舅舅,舅舅哪有不帮外甥的道理。明珠曾经是权倾一时,身边党羽众多。 余国柱,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也是一代名相。他与明珠私交甚厚,也是在明珠的支持下,官运亨通,因此他也是胤禔一派成员。 佛伦,礼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曾为山东巡抚,经明珠拉垅,成为胤禔一派成员。 太子党 胤礽是康熙钦定的太子,在很多人眼里,他是理所当然的接班人,所以围绕在他身边的人必然是不少的。索额图是这位太子的叔祖父。因为有着这样一层关系,所以索额图对这位太子是非常的照顾,索额图一家都是太子一派。 凌普是内务府总管大臣,这也是个非常关键的岗位,他的老婆是太子的奶妈。 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等众多支持者。此外,苏尔特、哈什太、萨尔邦阿、杜默臣、凌普、阿进泰、苏赫陈、倪雅汉等人也都属于太子一党。 三爷党 和硕诚亲王胤祉比较特殊,他是对政治不太感兴趣,一门心思全投入到学问上。他也并没有拉帮结派,身边整日围绕着的都是一帮子文人墨客。学者陈梦雷以及内阁学士后又兼任左副都御史的李绂等人也都是他非常看重的,但他们的影响力很小。 四爷党 老四胤禛最终获得大位,但其实在之前他的支持者并不多。众所周知的就是老十三胤祥,他在军中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朝中一些老臣像张廷玉对他还是很看重的。九门提督隆科多也在这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外,年羹尧、马齐、戴铎、鄂尔泰等人,也是支持老四胤禛的。 八爷党 可以说老八胤禩的支持者是最高的,他背后的力量也是最大的,而他也是呼声最高的太子候选人。老九、老十以及老十四,都支持他。与此同时,朝中老八的影响力也很大。 佟国维所在的佟佳氏家族是影响力很大的外戚势力,佟国维曾举荐皇八子胤禩为新太子人选,还因此获罪。 此外,老八的支持者遍布朝野内外,裕亲王福全、满都护、景熙、吴尔占、苏努、阿布兰、佟国维、阿灵阿、揆叙、王鸿绪、阿尔松阿、鄂伦岱、何焯、秦道然、张廷枢、普奇、马尔齐哈、常明、徐元梦、巴海、法海、查弼纳、萧永藻、高成龄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九子夺嫡”中的8个失败者,他们的下场有多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九子夺嫡”也叫“九龙夺嫡”,是康熙皇帝执政末期,九个皇子为争夺太子之位而爆发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斗争。康熙有35个儿子,11个夭折,24个长大成人,其中九个参与了储君争夺。他们是大阿哥胤禔,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因此,这场清廷皇室内斗被称为“九子夺嫡”。 一山不容二虎。 皇位只能由一个人坐,所以参与夺嫡之争的九位皇子,最终的胜利者也只有一个。在众兄弟剑拔弩张时,四阿哥胤禛以退为进,以不争为争,获得了康熙的赏识。康熙去世时,将皇位传给了四阿哥胤禛(雍正)。四阿哥胤禛成了皇帝,其他8位夺嫡失败的皇子,最终的下场如何? 一、大阿哥胤禔 大阿哥胤禔是康熙的庶长子,在康熙有嫡子的情况下,他不能被册封为太子,但胤禔一直觊觎皇位。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和康熙爆发矛盾,被废黜后,胤禔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他为了讨康熙欢心。同时也为了永久除掉胤禔这个对手,他来到康熙的身边,暗示康熙,他可以为父皇解忧,杀掉胤禔。胤禔是康熙最爱的皇后赫舍里氏所生之子,他一直对胤禔疼爱有加,即便胤禔冒犯了自己,被废黜了太子之位,康熙的内心还是很疼爱胤礽的,从未有过杀掉胤礽的想法。 康熙心烦时,作为大哥的胤禔跑来说要杀掉自己的弟弟,这让康熙厌恶起了他,也将胤禔排除在了继承人之外。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三阿哥胤祉告发胤禔魇咒太子胤礽,谋夺储位。康熙大怒,将其削爵囚禁。1722年,雍正即位后,也没有将胤禔放出来,而是继续囚禁他。 1735年,胤禔病逝。胤禔活了63岁,有26年是在囚禁中度过。 二、太子胤礽 胤礽是赫舍里氏所生之子,也是康熙唯一的嫡子,他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就被康熙册封为了太子。 1708年,胤礽跟随康熙巡幸期间,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康熙十分焦虑,太子却无动于衷。康熙觉得胤礽缺乏仁爱之心,打发他提前回京了。其他皇子发现康熙不满太子后,纷纷跑来告发胤礽的各种“不仁”之事,将他贬低地一无是处。康熙很失望,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太子被废后,其他皇子使用全身解数,争夺起了太子之位。还有很多大臣也参与到了夺嫡之争中。儿子、朝臣的架势吓到了康熙,他赶紧将胤礽复立为太子,但是夺嫡之争并没有就此平息。 有了被废的经历后,胤礽心中有了不安全感,他为了早日获得属于自己的皇位,准备密谋政变夺权。事情败露后,胤礽再次被废,并被康熙囚禁了起来。雍正即位后,也没有将胤礽释放出来。 1724年,胤礽病逝于咸安宫,终年51岁。 三、三阿哥胤祉 太子胤礽和三阿哥胤祉,是三阿哥的母亲荣妃马佳氏抚养长大的,两人感情深受,胤祉是太子胤礽的支持者,他曾告发大阿哥胤禔魇咒太子胤礽之事,导致胤禔被削爵囚禁。太子被废后,三阿哥胤祉尝试过争夺太子之位,但觉得希望不大,就退出了夺嫡之争,开始安心闭门修书。 1722年雍正即位后,三阿哥胤祉也遭到了打压,但两人矛盾不深,雍正只是安排他去给康熙守陵,有一定的自由。胤祉很不满,他的抱怨被雍正知道后,雍正将他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 1732年7月10日,胤祉病逝于景山禁所。 四、八阿哥胤禩 八阿哥胤禩是雍正夺嫡之争的最大对手。胤禩性格灵活温润,广结善缘,人缘极好,且能力出众,被众人称赞为“八贤王”。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和夺嫡失败的大阿哥胤禔,以及福全、佟国维、满都护、景熙、吴尔占、阿布兰等重臣,都是八阿哥的支持者。 太子胤礽被废后,康熙想再复立他,让大臣在诸阿哥中选择一个新太子。康熙希望大臣推荐胤礽,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将胤礽重新立为太子,但朝臣大多是八阿哥胤禩的支持者。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重臣联名保奏胤禩为储君,这让康熙大感意外。同时,也让康熙警惕了起来,他觉得胤禩的势力太过强大,已经威胁到了自己的皇位和将来储君的地位,开始防备和打压胤禩,让胤禩和其支持者知难而退,主动放弃争夺储君之位的努力。 康熙没有选择八阿哥胤禩做太子。 雍正即位后,视八阿哥胤禩为眼中钉、肉中刺,一直想要除掉他。起初,雍正担心八爷党铤而走险,密谋造反,做了不少安抚八爷党成员的事。地位稳固后,雍正就亮出了屠刀,他削了八阿哥胤禩的爵位,逼其改名为“阿其那”,狗的意思。数月之后,八阿哥胤禩惨死于狱中。 五、九阿哥胤禟 九阿哥胤禟,是八阿哥胤禩的铁杆支持者,一直帮助八阿哥对付太子党和四爷党。八阿哥胤禩夺嫡失败后,他又帮助十四阿哥胤禵争夺太子之位,一直和雍正作对,这让雍正非常痛恨他。 雍正即位后,削其爵位,逼九阿哥胤禟改名为“塞思黑”,猪的意思,他在也囚禁中被折磨至死。 六、十阿哥胤 十阿哥胤,也是八阿哥胤禩的支持者。雍正即位后,他因为不满雍正当皇帝,处处和雍正作对。 雍正元年,十阿哥胤拒绝护送蒙古活佛的灵龛到喀尔喀蒙古。这惹怒了雍正。但当时雍正地位不稳,还不想和八爷党翻脸,于是他只是将胤削爵囚禁了起来,处理着比较轻。乾隆即位后,将他释放了出来。恢复自由后,胤又活了4年,1741年10月18日病逝,结局比较好。 七、十三阿哥胤祥 十三阿哥胤祥是雍正的支持者。 雍正即位后,封胤祥为和硕怡亲王,并任总理事务大臣,处理重要政务。胤祥能力出众,身兼议政大臣、总理户部等职。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1730年病逝后,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 胤祥身前和身后都享尽殊荣。 八、十四阿哥胤禵 十四阿哥胤禵是八阿哥的支持者。八阿哥争夺太子之位失败后,八爷党成员开始支持胤禵争夺储君。 康熙很器重十四阿哥胤禵,将他拜为抚远大将军,让他率兵去征讨西藏地区的叛乱。雍正即位后,非常担心十四阿哥胤禵会起兵造反,和他争夺皇位,但当时雍正的心腹年羹尧,控制着胤禵大军的粮草,再加上胤禵在军中的威望一般,将领未必会跟随他造反,所以他没有反叛。 雍正即位后,胤禵就听从他的安排,回到了京师。胤禵和雍正,都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所生之子。因为母亲乌雅氏的缘故,雍正对胤禵的处理比较轻,让他去给康熙守陵,将他软禁于景陵。乾隆即位后,将胤禵释放了出来,让他恢复了自由。1755年,胤禵病逝,结局还算不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你真的了解康熙帝死后,“九子夺嫡”的皇子们是何结局?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清朝康熙帝在位后期,围绕着储君之位,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夺,后人称其为“九子夺嫡”。顾名思义,在这场皇位争夺的过程中,先后有九位皇子直接卷入其中,他们分别是皇长子胤禔、皇次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三子胤祥以及皇十四子胤禵。那么,这些人都是什么结局呢? 一、囚禁迫害而死 在九位皇子中,最先死掉的是皇次子胤礽,他在两立两废之后,遭到康熙帝的囚禁,于雍正二年十二月死于囚禁之所,终年51岁。第二个死掉的是皇九子胤禟,他在皇位竞争中是支持八阿哥的,所以雍正帝即位后,就遭到了迫害。雍正四年,胤禟被削除宗籍,改名“塞思黑”,在保定囚禁期间备受迫害,“铁锁在身,手足拘禁”,最后一命呜呼。 在胤禟死后不久,在北京被囚禁的皇八子胤禩(改名“阿其那”)也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他在监所呕吐不止,发病而死,据此有人推测可能是中毒身亡。个人觉得胤禩之死与胤禟之死应该相似。被雍正帝迫害而死的还有皇三子胤祉,他在雍正八年被削去爵位,被囚禁于景山,于雍正十年死于禁所。雍正十二年,被囚禁三十多年的皇长子胤禔也死了。 二、丹药中毒身亡 在“九子夺嫡”这场斗争中,皇四子胤禛取得了胜利,开始了他的统治,可是他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很多年。最后,雍正帝居然自己害死了自己!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帝暴死于圆明园。虽然官方的记载像是善终,可是根据清朝官员的笔记,可以看出雍正帝死的非常突然。在雍正帝死后的第二天,乾隆帝下发一道诏书,更是颇有欲盖弥彰的意思。 乾隆帝说:“皇考万载余暇,闻外间有炉火修炼之说。圣心深知其非,聊欲试观其术,以为游戏消间之具。因将张太虚、王定乾等数人,置于西苑空闲之地。圣心视之,如俳优人等耳,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且深知其为市井无赖之徒,最好造言生事。皇考向朕与和亲王面谕者屡矣。”然而事实证明,雍正帝不仅亲自炼丹,还服用丹药,导致其暴亡。 三、侥幸得以善终 在善终的三个人中,皇十三子胤祥的结局算是最好的,因他是雍正帝的亲信,所以在雍正帝即位后得到了重用,不仅被封为怡亲王,还成为铁帽子王。可是胤祥的寿命却不长,他在雍正八年五月病死,终年45岁。另外的两位皇子能得以善终,完全是因为他们活过了雍正帝,遇到了还算不错的侄子乾隆帝。 乾隆二年,乾隆帝下旨赦免自己的两位叔叔,一个是十阿哥胤,另一位是十四阿哥胤禵,两人不仅重获自由,还被授予了辅国公的爵位。四年后,胤病死,乾隆帝下旨以贝子品级祭葬。胤禵活得稍长一些,所以不断得到晋升,先后被封为贝勒、恂郡王,还担任过正黄旗汉军都统的职务。乾隆二十年,作为“九子夺嫡”中的最后一人,胤禵病死,终年68岁。 参考资料:1.《清实录》;2.《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你真的了解康熙晚年,是哪九个皇子参与了夺嫡大战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康熙晚年诸皇子参与了夺嫡之争,史称“九王夺嫡”或“九子夺嫡”,看过《雍正王朝》的人都知道这段史事,不过还是有很多人不清楚到底是哪“九王”,御史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自古以来,皇位对于王孙贵族而言总是充满了诱惑力的,他们总是绞尽脑汁地寻找各种可以成为储君或一举登上皇位的机会,甚至不惜舍弃骨肉亲情。 康熙四十七年(1708),皇太子胤礽首次被废黜,康熙的众位成年皇子纷纷打起了太子之位的主意。为此,他们纷纷采取各种政治手段,形成了四个主要的政治利益集团。 具体参与“九子夺嫡”的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胤、十三阿哥允祥、十四阿哥胤禵。 这九个阿哥一共结成了四个集团,分别是以大阿哥为首的“大千岁党”,二阿哥胤礽的“太子党”,四阿哥的“四爷党”以及八阿哥为首的“八爷党”。 一废太子后,以“大千岁党”的动作最为明显露骨。大千岁党一皇长子胤禔为首,主要成员就是胤禔的舅舅、大学士明珠。为了争夺储位,大千岁党集团成员可谓是煞费苦心。 由于胤禔是康熙的皇长子,所以他们先从争取立长下手,认为康熙立嫡不成,势必立长。此外,胤禔由于跟随康熙参加过平定噶尔丹的战役,在军中颇有威信,他坚定地认为,众多阿哥中,只有他胜算最大。 不过,康熙对胤禔并不看好,认为他性格鲁莽。此外在一废太子后,胤禔还曾奏请父皇杀掉胤礽,指其利令智昏,并说:“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正是此举,让康熙看出了胤禔的野心,指斥他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国法,皆所不容。 于是,康熙在宣布囚禁胤礽的同时明确宣谕:“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这基本上就断了胤禔的念头。 胤禔见自己立储无望,便将希望寄托在与自己关系亲密的八阿哥胤禩身上,说相士张明德曾说胤禩日后必定大贵。没想到此举惹得康熙大怒,随即严惩了张明德。后来胤禔又用巫术诅咒胤礽,康熙虽然怒不可遏,但终究还是不忍杀害自己的亲生儿子,革了他的封号和爵位,将其终身囚禁。 太子党是以胤礽为首的党羽,他首次被废后便想尽办法重新复出,并在复位之后试图早日篡夺康熙的皇权,最终再次被废,落得终生圈禁的下场。 三阿哥胤祉喜欢舞文弄墨,周围都是些文人,根本没有形成什么明显的朋党之势。所以,试图成为储君的野心和动作比其他皇子要小得多。再加上看到胤禔和胤礽的下场,他便不敢过于公开参与夺嫡。 以四阿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在胤礽被废之前,本来是太子党人,对于储位并不热衷。只是想辅佐好太子,尽为臣之道。直到胤礽被废时才察觉到自身利益的紧迫,加入到夺嫡的明争暗斗之中。 要论实力,四爷党还是相当雄厚的。军事上有年羹尧的支撑,朝堂上有隆科多的辅佐,地方上有军师戴铎的响应,最主要的是还有十三阿哥的鼎力支持。 然而,胤禛的夺嫡之路走得并不那么张扬,而是低调稳当地进行着。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没有让康熙帝迁怒于他。 剩下的便是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了。八爷党是所有朋党中实力最强的一支,核心成员还包括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和十四阿哥胤禵。 胤禩由于母家出生低微,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亲切随和的性格,时人都称他为“八贤王”。胤禩精明能干,在朝中很有威望。一废太子后,康熙曾下旨让百官推荐新的太子人选,结果众臣都推举胤禩,这让康熙深感不安,也引起他对胤禩的戒备。 之后,胤禩受到康熙的几次打击,尽管如此,胤禩在朝中仍有较高的威信,是大臣中声誉最高的皇子。但是,却始终没有受到康熙的重用。 九王夺嫡事件,让康熙皇帝晚年备受折磨,他深感公开立储不易,也不是明智之举。毕竟皇子众多,帝位只有一个,储君的策立难免会惹来众兄弟之间的你争我夺。于是,自二废太子后,康熙便不打算再立太子,决定在自己弥留之际再行昭告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康熙皇帝共有35位皇子,9位参与夺嫡,其余26位就不想争一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康熙皇帝,清朝唯一一位能够够得上“千古一帝”称呼的雄主;身为“守成”君主,却依然能够拥有“圣祖”庙号;按照《清史稿》的说法,康熙皇帝“经文纬武,寰宇一统”,在顺治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并稳固了大清疆域版图,绝对对得起“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的至高评价。 康熙八年,年仅16岁的康熙皇帝智除权臣鳌拜,成功夺回朝政大权,自此再无皇权威胁和挑战。“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征讨准噶尔”、“驱逐沙俄”以后,康熙皇帝已然修炼成足以同秦皇汉武相媲美的“千古一帝”,奈何康熙皇帝也非圣贤,也有着常人的苦恼。在无数丰功伟业的背后,康熙朝出现的“九子夺嫡”事件无疑是晚年康熙永远挥之不去的烦恼。 “九子夺嫡”,即康熙皇帝的九位皇子——皇长子胤禔、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俄、皇十三子胤祥和皇十四子胤禵为争夺“储位”而进行的一场长达十几年的明争暗斗。 只是,康熙皇帝一生共育有多达35位皇子,除了上述9位积极参与夺嫡的皇子外,其余26位皇子就不想争一争,就不想问鼎九五、号令天下? 身为皇子,谁不想当皇帝! 其余26位皇子并非不想,而是种种原因造就的不得已罢了! 根据《清史稿·皇子列表》的记载,康熙皇帝虽有35位皇子,但有11位皇子因为早夭而并未参与“序齿”;即使在序齿皇子中,也仍有4位皇子病逝于成年之前。 至于另外的11位皇子为何没有参与夺嫡,我们就要从“九子夺嫡”的开端说起。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皇帝下令废黜胤礽的太子名位,早就于暗里涌动的夺嫡之争立马被摆正了明面上,“九子夺嫡”正式拉开序幕。只是,储位之争的成功与否虽然有很多因素决定,但最终还是对皇子个人综合素质的考验,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你连夺嫡是个啥都不知道,怎么参与其中? 所以,“九子夺嫡”拉开帷幕的康熙四十七年,那些尚未成年的皇子们就会被天然淘汰,争也争不过,还不如落得快乐童年,到时候不管哪个哥哥夺嫡成功,都会给予相应关照。 康熙四十七年,参与“夺嫡”的最小皇子——皇十四子胤禵,20岁;排在胤禵之后的皇十五子胤禑,15岁;胤禑也就成了因年龄不够而挡在夺嫡门外的“老大哥”。胤禑之后的皇十六子胤禄、皇十七子胤礼也只是在成年以后才被皇四子胤禛收入麾下,以“配角”的身份存在。而胤禄、胤礼之下的5位皇子则因为年龄太小而被完全忽略。 除了因年龄太小而被动出局的8位皇子,还有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和皇十二子胤裪等三位年龄达标而未能参与夺嫡的特殊皇子。 皇五子胤祺 “圣眷最深”之宜妃郭络罗氏的长子,皇九子胤禟的一母同胞。就背景实力而言,其生母是康熙皇帝的宠妃,将其抚养长大的孝庄太后更是大清王朝的“定海神针”,除此之外,他还曾受到仁宪皇太后、孝懿仁皇后的照拂。就具体功勋而言,年仅17岁便亲率正黄旗大营跟随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是仅有的几位曾被战争洗礼的皇子之一。 康熙四十八年,胤祺获封“亲王”爵位,和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康熙五十一年,胤祺在“二废太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赐银5000两,儿子获封“世子”。 也就是说,如果胤祺参与“夺嫡”,能不能最终获胜不好说,但最起码对9位夺嫡皇子拥有不可估量的巨大威胁。 只是,这位传说中的“老五爷”心性甚善,为人敦厚,就连雍正皇帝亦称其“秉性和平”,人家是真心不愿意参与到这场手足相残的夺嫡之争。人各有志,皇五子胤祺或许是康熙诸子中唯一的例外。 皇七子胤祐 他未能参与夺嫡的理由很简单,正如《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所言,“自古以来,没见过哪个朝代,能让一个瘸子居于庙堂”,康熙皇帝更不会选择一位“天生有疾”的后继之君。皇七子胤祐有残疾,也属于被动出局。 皇十二子胤裪 胤裪的生母定嫔万琉哈氏,大家可能不熟悉,但他的养母相信大家都曾耳闻,那就是康熙皇帝的启蒙老师、孝庄太后的婢女,清朝唯一一位享受“嫔”级葬礼的宫女——苏麻喇姑。 只不过,在苏麻喇姑的精心抚养下,皇十二子胤裪被成功的调教成一位与世无争、安分守己的本分性格。再加上胤裪的外戚势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朝中拥护力量更可以忽略不计,也就只能老老实实的做个富贵王爷,创下“康熙帝寿命最长皇子”的纪录。 后记 生在皇家,身为皇子,谁都有一颗登基称帝的野心,只不过,那些主动或被动退出的夺嫡之争的皇子,并不见得不幸福;最终夺得皇位,但仅在位13年便被活活累死的雍正皇帝,也并不见得幸福。 不管如何,也不管皇四子胤禛到底如何夺得了“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康熙皇帝驾崩后能再有一位雄主继位,能将“康熙盛世”努力恢复并推动发展,能为“乾隆鼎盛”打下坚持基础,都必须承认这场大清皇室兄弟之间的手足相残还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实录》、《康熙朝起居注册》、《正说清代十二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九子夺嫡雍正实力如何?雍正为什么能在众兄弟中的脱颖而出?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都知道,在中国古代,皇位之争一向都是十分激烈的,基本都是兄弟手足之间相互残杀的地步,到了清朝康熙时期,夺嫡就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康熙的儿子中,起初最有资格参与皇位竞争的有皇长子胤禔、太子(次子)胤礽、三子胤祉、四子胤禛(雍正)、八子胤禩、九子胤禟、十子胤、十三子胤祥、十四子胤禵,史称“九子夺嫡”。 在九子夺嫡中,八阿哥胤禩实力远比雍正实力要强,最后为什么会是雍正继承? 大阿哥胤禔靠着自身实力和战场的功勋和太子都了十几年,后面因为对兄弟太过于心狠手辣,被康熙所厌恶。 在看看皇十四子胤禵,都大阿哥一样,军中颇具威望,但文治能力却不足。 此时的雍正,并不起眼,他生母身份平庸,既无背景,又无人脉,康熙对他的态度也谈不上多么宠爱,雍正能够上位,却能靠韬光养晦,一步步积攒实力。 最后在看看八阿哥胤禩,虽然出身低微,但他志向远大,勤奋好学,身为皇子,懂得礼贤下士,待人亲和。由于能力出众,胤禩的身边很快就聚集一群支持者,其中还包括皇九子、皇十子以及皇十四子。 虽然八阿哥拥有那么多的资源,但却是康熙最不想看到的,毕竟你还没有成为太子,就那么多人依附,要是你坐上太子的位置,自己这个皇帝还不是说架空就架空了。 皇帝基本都是贪恋皇权的,众大臣越是越是支持胤禩,康熙就越是觉得胤禩结党营私。较早暴露自己的政治野心,这就让最有机会的胤禩失去了继位的可能。 一个威胁到自己皇位的太子,康熙肯定是不会容许的。 反观在此时的雍正皇帝,表现就十分的重要,深知韬光养晦的重要性,雍正对其掩饰的极好,雍正利用自己中庸的,借助佛教表示,自己对皇位没有想法,也避免了树敌。 雍正还常常的带着自己的儿子去见康熙,在其他兄弟为皇位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雍正却在低调行事,不与任何势力发生冲突,暗暗发展自己的势力。 最后也正是因为四阿哥胤禛表现出来的与世无争,又加上自身也是比较有能力的,康熙帝才会敲定四阿哥继承皇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皇帝共有35位皇子,9位参与夺嫡,其余26位就不想争一争?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康熙皇帝,清朝唯一一位能够够得上“千古一帝”称呼的雄主;身为“守成”君主,却依然能够拥有“圣祖”庙号;按照《清史稿》的说法,康熙皇帝“经文纬武,寰宇一统”,在顺治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并稳固了大清疆域版图,绝对对得起“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的至高评价。 康熙八年,年仅16岁的康熙皇帝智除权臣鳌拜,成功夺回朝政大权,自此再无皇权威胁和挑战。“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征讨准噶尔”、“驱逐沙俄”以后,康熙皇帝已然修炼成足以同秦皇汉武相媲美的“千古一帝”,奈何康熙皇帝也非圣贤,也有着常人的苦恼。在无数丰功伟业的背后,康熙朝出现的“九子夺嫡”事件无疑是晚年康熙永远挥之不去的烦恼。 “九子夺嫡”,即康熙皇帝的九位皇子——皇长子胤禔、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俄、皇十三子胤祥和皇十四子胤禵为争夺“储位”而进行的一场长达十几年的明争暗斗。 只是,康熙皇帝一生共育有多达35位皇子,除了上述9位积极参与夺嫡的皇子外,其余26位皇子就不想争一争,就不想问鼎九五、号令天下? 身为皇子,谁不想当皇帝! 其余26位皇子并非不想,而是种种原因造就的不得已罢了! 根据《清史稿·皇子列表》的记载,康熙皇帝虽有35位皇子,但有11位皇子因为早夭而并未参与“序齿”;即使在序齿皇子中,也仍有4位皇子病逝于成年之前。 至于另外的11位皇子为何没有参与夺嫡,我们就要从“九子夺嫡”的开端说起。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皇帝下令废黜胤礽的太子名位,早就于暗里涌动的夺嫡之争立马被摆正了明面上,“九子夺嫡”正式拉开序幕。只是,储位之争的成功与否虽然有很多因素决定,但最终还是对皇子个人综合素质的考验,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你连夺嫡是个啥都不知道,怎么参与其中? 所以,“九子夺嫡”拉开帷幕的康熙四十七年,那些尚未成年的皇子们就会被天然淘汰,争也争不过,还不如落得快乐童年,到时候不管哪个哥哥夺嫡成功,都会给予相应关照。 康熙四十七年,参与“夺嫡”的最小皇子——皇十四子胤禵,20岁;排在胤禵之后的皇十五子胤禑,15岁;胤禑也就成了因年龄不够而挡在夺嫡门外的“老大哥”。胤禑之后的皇十六子胤禄、皇十七子胤礼也只是在成年以后才被皇四子胤禛收入麾下,以“配角”的身份存在。而胤禄、胤礼之下的5位皇子则因为年龄太小而被完全忽略。 除了因年龄太小而被动出局的8位皇子,还有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和皇十二子胤裪等三位年龄达标而未能参与夺嫡的特殊皇子。 皇五子胤祺 “圣眷最深”之宜妃郭络罗氏的长子,皇九子胤禟的一母同胞。就背景实力而言,其生母是康熙皇帝的宠妃,将其抚养长大的孝庄太后更是大清王朝的“定海神针”,除此之外,他还曾受到仁宪皇太后、孝懿仁皇后的照拂。就具体功勋而言,年仅17岁便亲率正黄旗大营跟随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是仅有的几位曾被战争洗礼的皇子之一。 康熙四十八年,胤祺获封“亲王”爵位,和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康熙五十一年,胤祺在“二废太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赐银5000两,儿子获封“世子”。 也就是说,如果胤祺参与“夺嫡”,能不能最终获胜不好说,但最起码对9位夺嫡皇子拥有不可估量的巨大威胁。 只是,这位传说中的“老五爷”心性甚善,为人敦厚,就连雍正皇帝亦称其“秉性和平”,人家是真心不愿意参与到这场手足相残的夺嫡之争。人各有志,皇五子胤祺或许是康熙诸子中唯一的例外。 皇七子胤祐 他未能参与夺嫡的理由很简单,正如《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所言,“自古以来,没见过哪个朝代,能让一个瘸子居于庙堂”,康熙皇帝更不会选择一位“天生有疾”的后继之君。皇七子胤祐有残疾,也属于被动出局。 皇十二子胤裪 胤裪的生母定嫔万琉哈氏,大家可能不熟悉,但他的养母相信大家都曾耳闻,那就是康熙皇帝的启蒙老师、孝庄太后的婢女,清朝唯一一位享受“嫔”级葬礼的宫女——苏麻喇姑。 只不过,在苏麻喇姑的精心抚养下,皇十二子胤裪被成功的调教成一位与世无争、安分守己的本分性格。再加上胤裪的外戚势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朝中拥护力量更可以忽略不计,也就只能老老实实的做个富贵王爷,创下“康熙帝寿命最长皇子”的纪录。 后记 生在皇家,身为皇子,谁都有一颗登基称帝的野心,只不过,那些主动或被动退出的夺嫡之争的皇子,并不见得不幸福;最终夺得皇位,但仅在位13年便被活活累死的雍正皇帝,也并不见得幸福。 不管如何,也不管皇四子胤禛到底如何夺得了“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康熙皇帝驾崩后能再有一位雄主继位,能将“康熙盛世”努力恢复并推动发展,能为“乾隆鼎盛”打下坚持基础,都必须承认这场大清皇室兄弟之间的手足相残还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实录》、《康熙朝起居注册》、《正说清代十二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九子夺嫡中势力最大的八爷党,为何输给了四爷党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康熙时期,康熙皇帝的24个儿子中9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被称为九子夺嫡。 二阿哥胤礽两岁就被立为皇太子,深受康熙的重视。随着太子的长大,开始结党营私,尤其是康熙诛杀索额图后,父子关系更加紧张。康熙非常不满太子的越权行为,觉得他“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而后太子的表现更让他不满,就废黜了他的太子之位。正是因太子被废,众多阿哥开始觊觎皇位。 九子夺嫡之争 九子夺嫡的九位皇子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九位阿哥并不是都要当皇帝,而是组成小团体争夺皇位,分成大爷党、太子党、三爷党、四爷党、八爷党五派。太子党、四爷党、八爷党是主要的竞争人选,又以八爷党势力最为庞大。 大爷党以皇长子胤褆为中心,主要大臣有纳兰明珠、余国柱、佛伦。胤褆虽然是皇长子,但却是庶子,本来无缘于太子,太子倒台后,他的机会来了,开始积极活动。康熙早年确实挺喜欢胤褆,封他为直郡王,但他明确表示“并无欲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胤褆知道自己无望于太子之位,开始倒向八爷党,举荐八阿哥并请求替皇上诛杀废太子胤礽。胤褆忘了太子被废的一个原因是,十八阿哥生病时,太子漠不关心,康熙斥责他“系亲兄,毫无友爱之意”。这时听说胤褆要亲自去杀自己的兄弟,康熙愤怒地斥骂他是“乱臣贼子,天理国法、皆所不容者也。” 胤禔还没有死心,私下让蒙古喇嘛巴汉格隆魇镇太子胤礽,结果被三阿哥胤祉告发,康熙革除了他的王爵,幽禁在府院之中,并让人严加看守。自此,胤禔彻底绝了他的争嫡之路,一直幽禁直到去世。 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有索额图、托合齐等重臣。胤礽是嫡子,是名正言顺的储君,但随着索额图获罪被诛杀,他和康熙的矛盾越来越深。康熙非常不满他越权处事,第一次废黜了他。胤礽毕竟是嫡子,康熙对他还是很看重的,在重臣推举八阿哥为太子时,他拒绝了,又重立了胤礽为太子。胤礽被重立为太子后,与康熙之间的矛盾依然不可调解,康熙再次废黜了他,并且禁锢起来。以后,又有大臣几次请立胤礽为太子,康熙都拒绝了。胤礽被禁锢后,也曾利用医生给福晋看病用矾水写了一封书信给正红旗满洲都统镇国公普奇,让他保举自己出任领兵的大将军,但被人举报失败。胤礽虽然有几番小动作,打算复出,却再也没能走出自己的大院。 三爷党以三阿哥胤祉为主,有亲信陈梦雷等文人学士,势力不算大。胤祉与太子交情较好,康熙对他也很是喜爱,他曾举报大阿哥魇镇加害胤礽,在太子二次被废后,三阿哥一度希冀争夺皇位,但不久之后退出了争嫡,开始编修书籍。胤祉争嫡属于比较低调的,又较早退出,但在雍正即位后并没有好下场,雍正强词夺理给他加了罪名,削爵位幽禁至死。这其中的罪名就有意思了,其中之一有“自幼即为皇考之所厌贱,养育于外,年至六岁,尚不能言。每见皇考,辄惊怖啼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胤祉六岁不会说话,常哭泣成了罪名,雍正还把他没有夸奖过自己列为罪名,总之胤祉很倒霉。 四爷党以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为主,核心人员有隆科多、年羹尧、等。除了这些核心人员,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张廷玉、鄂尔泰、田文镜、李卫等人也是亲近四爷党的人。四阿哥属于两面派,早期不争不抢,在太子被废后,他支持复立二阿哥胤礽,同时又与八阿哥保持较好的关系。太子二次被废后,基本再无可能复立,四阿哥开始争夺皇位。不过,四阿哥奉行的是谋士戴铎的策略“处英明之父子也,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其见疑”。这种孝顺父亲团结兄弟,不争不抢的策略恰恰深得康熙之心,最后成功夺得大位。 大爷党、太子党、三爷党、四爷党都有各自支持者,但实力远远不如庞大的八爷党。 势力庞大的八爷党 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四阿哥胤禵的支持。这一党不仅有四位阿哥,还有康熙哥哥福全、康熙侄子满都户、康熙舅舅佟国维等王公贵族、皇亲国戚。这还不算,佟佳氏、钮祜禄氏、瓜尔佳氏、叶赫那拉氏这些大家族实力派都有支持八阿哥的重臣,徐元梦、萧永藻、高成龄等名臣学士也是八爷党一派,朝中三分之二的大臣都是八爷党。 八爷党的势力为何如此庞大?八阿哥胤禩的母亲出身低下,不能以母为贵,但他能力出众,为人随和,受到了朝中大臣的支持。这一党的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与八阿哥交情莫逆。九阿哥热爱西学,为人慷慨,利用自己特有的优势为八爷党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十阿哥的出身就很厉害了,他的母亲温僖贵妃是“清初开国五大臣”之一额亦都的孙女,遏必隆的女儿,她的姐姐是康熙的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她的弟弟是阿灵阿,十阿哥的出身给八爷党以大助力。十四阿哥本身就很有能力,九阿哥曾说“十四阿哥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兄弟皆不如也。” 康熙十分宠爱十四,也是夺嫡的热门人选,八阿哥失宠后,八爷党转为支持十四阿哥。 八爷党的几位阿哥也非常团结。当初康熙要责罚八阿哥时,九阿哥与十四阿哥冒死求情。八阿哥倒台后,九阿哥还挺身为他说话。十四阿哥是四阿哥的亲弟弟,但他无疑是八阿哥的追随者,康熙去世后,雍正即位,出征的十四阿哥回来和雍正闹翻,拒不下跪。胤禩走出,“向允禵云,汝应下跪”,胤禵“寂然无声而跪”。 八爷党要能力有能力,要势力有实力,怎么会输给四爷党呢?其实这主要就是八爷党势力太庞大,锋芒毕露,受到了康熙的打压。 八爷党的倒台 太子被废后,诸位阿哥开始觊觎皇位。 大阿哥知道无望皇位后,推荐了八阿哥。八阿哥被动的被推上了明面,要命的是大阿哥还提出“允礽所行卑污,失人心。术士张明德尝相允禩必大贵。如诛胤礽,不必出皇父手”。这不仅把大阿哥打倒了,因张明德事件,八阿哥知而不奏也遭到了惩罚。康熙最反感有人觊觎太子之位,当即召见皇子,责斥“当废允礽时,朕即谕诸皇子有钻营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所不容。”,“允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党羽相结,谋害允礽。今其事皆败露,即锁系,交议政处审理。” 更让康熙愤怒的是,九阿哥和十四阿哥“怀藏毒药,愿与同死”,甚至“携带锁铐,亲自随行,以示同患之意”。愤怒的康熙“出所佩刀欲诛胤禵”,此事后,八阿哥被夺去贝勒之位,重要的是八阿哥争夺太子之位被暴露了出来。后来,虽然康熙和八阿哥关系和缓,但却引起了康熙的注意。 第二次风波是群臣推举八阿哥。太子胤礽被废后,各方为争太子之位矛盾激烈,康熙决定复立胤礽为太子。康熙不好意思自己说出来,暗示了群臣一番,召集他们皇子中谁适合当太子。让康熙没想到的是,佟国维、马齐、阿灵阿等朝中重臣一致保举八阿哥,最终康熙以“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贱,宜别举”拒绝了。康熙十分看重权力,太子第一次被废就是因为越权,这次虽然八阿哥被恢复了贝勒之位,但随后康熙处理了带头的佟国维、马齐等人,而八爷党的势力更是让康熙忌惮。 第三次大事件是“毙鹰事件”。康熙带皇子出巡塞外,被召见的八阿哥因为母亲祭日没有前来,派人送来两只上等的海东青。康熙收到时,看到的是两只奄奄一息的死鹰。八阿哥不会自己作死戏耍康熙,明显是有人陷害,康熙没有追查,而是愤怒的责斥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举国皆知”,并且绝情地说“自此朕与允禩、父子之恩绝矣”。此后又以八阿哥“行止卑污,凡应行走处俱懒惰不赴”,停了他的俸银俸米。这件事康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大作用,“此权岂肯假诸人乎”,又何况是“党羽甚恶。阴险已极。即朕亦畏之”的八阿哥。这件事打倒了八阿哥,为此大病一场,八爷党也开始转而支持十四阿哥。 经过几次打压后,八阿哥彻底断绝了太子之路,十四阿哥成了太子之位的得力人选。虽然十四阿哥曾为八阿哥求情惹怒康熙,却也因重情重义的性格更受康熙宠爱。更让十四阿哥得势的是西征,康熙封他为大将军王,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可惜的是,十四阿哥没回来康熙就去世了,四阿哥成功即位。 康熙突然去世,雍正即位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民间有流传康熙遗诏是传位十四子,雍正改成了传位于四子。这虽是民间流传,但雍正即位却有谜团,按记载康熙临死召见三、七、八、九、十、十二、十三等七位阿哥和隆科多觐见,传位给四阿哥。雍正早期流传的一直是隆科多一人承诏,七年后才成了八人面谕,那时候宫里的传教士记载的也是隆科多一人承诏,雍正自己编著的《大义觉迷录》中也有些话反映了八阿哥、九阿哥根本不是提前知道雍正即位。再者十四阿哥回来的时候,雍正拦截了他与康熙所有的奏折信件,这很可能就是为了消灭有可能传位给十四的证据。总之,四爷党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八爷党失败了。 八爷党的失败不是败给了四爷党,而是败给了康熙,败给了天意。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八爷党人数虽然众多,但四爷党有掌有军权的隆科多和年羹尧。隆科多是步军统领,掌握京师警卫武力,年羹尧是川陕总督,封疆大吏,两人一内一外是雍正最大的助力,为他夺下了皇位。 九子夺嫡最终以四爷党胜利而结束,而八爷党在雍正即位后都遭到了清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邻居的孩子三岁半,也是脾气不太好,常常话没说两句,就开始闹脾气,甚至上手打人。有一次,孩子奶奶带他在小区玩,别的孩子玩得好好的,他上去就抢。奶奶训斥了他几句,他不依不饶还动手打人,这让邻居很是头疼:“你说,这孩子到底怎么回事龙生九子图片?脾气一天比一天打,稍微有一点没由着他,就乱发脾气。” 孩子脾气不好,究其原因无非有两个:一、父母脾气急,经常在孩子面前吼叫,或者是乱发脾气。孩子自然是有样学样,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也乱发脾气;二、孩子有情绪的时候,父母没有好好引导,导致孩子不知道该怎么释放这些不良的情绪,只能靠发脾气来释放。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强调乱发脾气是不好的行为,不能打人、骂人等等。但是,孩子年龄小,如果只是笼统地告诉他们这是不对的,却没有告诉他们正确的方式是什么,孩子自然也就学不会情绪管理。那么,孩子脾气不好,该怎么和沟通并进行引导呢? 首先,理解孩子的情绪。孩子发脾气,肯定是有原因的,父母应该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孩子此刻的心情。比如,有的孩子玩具被别人抢了,他追上去把别人打了。可能我们只看到他打人的一面,就批评他,却没有了解到他是因为玩具被抢,生气了才做出这样的行为。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先肯定他的情绪:“你的玩具被抢了,你很生气对不对?”这样共情的话语,会让孩子觉得被理解而平静下来。其次,询问孩子的想法,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有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的处理负面情绪。如果孩子是因为某件事情发脾气,在了解了来龙去脉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处理好这件事。而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妨多问问孩子的想法:“别人抢了你的玩具,你觉得很生气,那么你觉得可以怎么做呢?”“你觉得跟他交换玩具玩怎么样?”有时候,情绪来得太快,可能我们成人都没法冷静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更别提孩子了。所以,我们要先让孩子平静下来,然后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如何解决问题上来。 再次,适当的表扬孩子。如果孩子表现有进步,父母一定要及时的表扬孩子。无论是谁,都是喜欢听赞扬的话,而不是别人的训斥。“今天别人抢了你的玩具,你没有发脾气而是跟他交换着玩,妈妈觉得你真的太棒了。”这样的肯定和赞扬,会让孩子很开心,并且激起他们想要表现得更好的欲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的以身作则。一个脾气暴躁的父母,是培养不出好脾气的孩子的。试想一下,孩子生气了,父母只会以暴制暴,训斥孩子不该这样、不该那样,孩子怎么能够信服呢?所以,想要孩子不乱发脾气,父母也要尽量做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身作则,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慢慢转变过来。(欢迎关注:菈妈亲子,一起聊聊育儿那些事。)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龙生九子是哪九子图片。 1.老大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 2.老二睚眦(yá zì),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 3.老三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也有人一直认为它是有着龙脉的凤; 4.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 6.六子霸下,又名赑屃(bì xì),似龟有齿,喜欢负重,是碑下龟; 7.七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 8.八子负屃(fù xì),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9.老九螭吻(chī wěn),又名鸱尾或鸱(chī)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不是,是龙的孙子之一貔貅的传说。 1.龙的九子: 龙长子,名赑屃(bì xì),样子像龟,善于背负重物,还喜欢文字,爱扬名,因此,让它驮石碑。 龙次子,名螭(chī)吻,喜欢登高望远,能喷浪降雨,因而它通常被装饰在建筑物的屋脊上,用以防火。 龙之三子,名蒲牢,爱吼叫,喜爱音乐,因而它常被用来装饰大钟,做钟顶的钟扭。 龙之四子,名狴犴(bì àn),样子像老虎,是威力的象征,因此把它装饰在监狱的大门上,用来威吓罪犯。 龙之五子,名饕餮(tāo tiè),生性贪吃,所以人们把它装饰在食物的器皿上。 龙之六子,名蚆嗄(bā xià),平日最喜水,所以它大都被装饰在桥头处,桥洞和桥栏等处。 龙之七子,名睚眦(yá zì),传说中它性情凶残,爱争斗厮杀,所以它被装饰在刀剑的柄上。 龙之八子,名金猊,样子像狮子,喜欢烟火,它一般被装饰在香炉。 龙之九子,名椒图,样子像螺蛙,善于封闭和保护自己,因此人们把它装饰在大门上,用来守门。
饕餮不是龙生九子之一北山有饕餮。 1、《左传》中记载饕餮为缙云氏之子,而不是龙之九子之一。“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凶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它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是因为他太能吃把自己的身体吃掉,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最后把自己都给吃掉了。它是贪欲的象征,所以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 2、饕餮常见于青铜器上,用作纹饰,称为饕餮纹。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根据晋代郭璞对《山海经》的注解,这里说的狍鸮即是指饕餮。《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3、饕餮好食,举凡目之所及,无所不食,若天下食尽,则将自食己身;是四大凶兽中物理杀伤力最强的怪兽,传说为三苗氏死后所化,纵使大罗金仙,也难逃饕餮吞噬。 扩展资料: 1、饕餮是传说中极为贪食的恶兽,贪吃到连自己的身体都吃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头无身。 《吕氏春秋·先识览》中说道:“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饕餮是四凶之一。 2、饕餮是“传说中的贪食的恶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辞海》在解释饕字时说:饕即“贪,《汉书·礼乐志》:‘贪饕险’颜师古注:‘贪甚曰饕。’特指贪食。” 3、《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狠恶,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改)。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缙云氏之不才子也。”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 龙生九子古时民间有“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的传说。但九子是什么,说法也不同。《中国吉祥图说》谓龙生9子:九子之 1.老大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 2.老二睚眦(yá zì),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 3.老三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 4.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随之吞烟吐雾; 6.六子霸下(也有另一中名字,方框内的看成一个字,[虫八][虫夏]),又名XX(bi xi),似龟有齿,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 7.七子狴犴(bì’àn),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 8.八子负屃(fù xì),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9.老九螭吻(chī wěn),又名鸱尾或鸱(chi)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诸神由来》一书说《升庵外集》记载龙之九子是:品质,形似龟好负重,即碑下龟;螭吻,形似兽,性好望,站屋脊;饕餮,好食,立鼎盖;蚣蝮,好立,站桥柱;椒图,似螺蚌,性好闭,立于门首;金猊,形似狮,好烟火,立于香炉;再加上蒲牢、狴犴、睚眦三个,恰为龙之九子。 螭吻:也叫鸱吻、鸱尾、好望,等。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厌辟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狻猊:又称金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好烟火,又好坐。庙中佛座及香炉上能见其风采。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睚眦:相貌似豺,好腥杀。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这样,这位模样像豺一样的龙子出现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椒图:形似螺蚌,好闭口,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吧。 囚牛: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好音乐。这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不光立在汉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 蒲牢: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好鸣叫。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 饕餮:形似狼,好饮食。钟鼎彝器上多雕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由于饕餮是传说中特别贪食的恶兽,人们便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饕餮还作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纹饰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称作饕餮纹。 狴犴:又叫宪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狱讼之事,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虎是威猛之兽,可见狴犴的用处在于增强监狱的威严,让罪犯们望而生畏 尸贝:也称龟趺。形状像乌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霸下([虫八][虫夏]):又名赑屃,样子似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攻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龙生九子”的一个说法是来自明朝李东阳的《怀麓堂集》,龙的九个儿子分别为: 老大囚牛(qiúniú) 老二睚眦(yázì) 老三嘲风(cháofēng) 老四蒲牢(púláo) 老五狻猊(suānní) 老六赑屃(bìxì) 老七狴犴(bì’àn) 老八负屃(fùxì) 老九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 另有说法为: 老大赑屃(bìxì) 老二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 老三蒲牢(púláo) 老四狴犴(bì’àn) 老五饕餮(tāotiè) 老六(虫八)(虫夏)(bāxià) 老七睚眦(yázì) 老八狻猊(suānní) 老九椒图(jiāotú) 有的说法还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龙子之一。 龙生九子之一·囚牛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龙生九子之二·睚眦 睚眦,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像。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龙生九子之三·嘲风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龙生九子之四·蒲牢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报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龙生九子之五·狻猊 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囚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龙生九子之六·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龙生九子之七·狴犴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龙生九子之八·负屃 负屃,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龙生九子之九·螭吻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