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聊天都会被对方有趣的表情所吸引,自己也要记得多多存上开心的表情聊天呀。
说起《如懿传》,有个角色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就是颖妃。 在我看来,深宫无情,敌友难分。 《如懿传》中,活泼天真的颖妃,与这个无情的后宫,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颖妃作为蒙古巴林王之女,为联系蒙古和大清情谊,才入宫为妃。 那么,颖妃身份地位显赫,为何会站队如懿呢? 01 如懿的良好家世 说起颖妃,她身后站着的巴林蒙古让人难以忽视。 大清成立以来,自清太宗皇太极开始,便有了满蒙联姻。 联姻于国家而言,是大事。 皇太极的女儿,在大清初始便嫁到巴林部落。 自此,大清皇室多有公主出嫁之举。 大清的公主们嫁入蒙古,就必定会将部分大清的风气习俗带入部落。 出身巴林蒙古的颖妃,在家族耳濡目染之下,生活习惯必然会受到大清皇族影响。 反观如懿,她自小就与姑母乌拉那拉氏十分亲近。 乌拉那拉氏一族自祖辈起,就培养出多任皇后。 如懿打小就接受皇后般的正统教育,根源上与嫁入蒙古族群的清朝皇室公主相近。 02 颖妃的成长环境 颖妃作为巴林王的小女儿,在广阔的草原中长大,从小备受宠爱。 草原人民直接洒脱,这一点在颖妃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她刁而不蛮、娇而不纵。 可以想象,一边是浩阔无边的草原,一边是四面是墙的京城,两边拥有不同的环境,必定会教养出性子不同的人。 所以,颖妃盛情奔放,无论她出现在哪里,都能第一时间抓住别人的目光。 颖妃从小泡在蜜罐里,众星拱月般长大,她自小学习的是蒙古族的待人接物方式,这使得她尤其不喜欢心机深重、投机取巧的人。 可当她从大草原初入清宫时,周围的一切,日常所见之物、所识之人,早已不像在家里那般简单。 陌生的环境,让颖妃充满无限好奇与彷徨。 她家世傲人,但出嫁从夫,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如懿无疑是忧虑的。 但只有如懿将颖妃视作家中小妹。 从如懿身上,颖妃可以感受到,与草原人民的豪迈粗犷所不同的体贴细腻。 如懿日常倾心相待,足够让颖妃对皇宫这个“吃人”的地方安心不少。 03 青樱和弘历 说起如懿,就不得不提青樱和弘历的少年情深。 一开始,姑母反对青樱嫁给弘历,让青樱失去与弘历结为夫妻的机会。 但稚嫩的爱情总是义无反顾,尽管两人在结合过程中波澜不断,他们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 这段宫中人人皆知的爱情浪漫故事,想必颖妃定然也有所耳闻。 从颖妃的成长过程和性格喜好,不难看出,颖妃对这种单纯美好的爱情有着憧憬和向往。 世人皆道帝王无情,多情总被无情误。 在颖妃看来,与弘历年少相伴的青樱,和那个走过半生,仍然陪伴君侧的如懿,是同一个人,她们值得最好的对待。 如懿和弘历之间的感情,是世上少有的浪漫爱情,如懿才是最有资格站在皇帝身边的女人。 向往爱情,憧憬爱情的颖妃,甘愿祝福如懿,帮助她得到美好的爱情,颖妃才会毫无忌惮地选择站队如懿,为如懿“撑腰”。 都说怀孩子各凭本事。 后宫中,总有怀上孩子,却因各种原因没了孩子的妃嫔。 生下孩子,成功养育一个健康的孩子长大,更需本事。 后宫孩子,不论男女,皆是妃嫔们争宠晋位的本事。 如果皇帝是妃嫔们的共同目标,那么,孩子就是妃嫔们的终极目的。 她们可以没有宠爱,却可以守着孩子过日子。 在《如懿传》中,如懿的璟兕没了,恰逢颖妃滑胎。 颖妃本身就对如懿十分信任,她们对此事更是感同身受,对如懿更加亲近。 两人都是失去孩子的母亲,同样是因为外在因素失去孩子,两人拥有一致的敌人,二人的联系日渐加深。 04 “共同敌人”魏嬿婉 最后,要说说如懿和颖妃的“共同敌人”魏嬿婉。 魏嬿婉狠辣无情,为了向上爬不择手段,只要提起她,不少后宫嫔妃都会恨得咬牙切齿。 颖妃家世不俗,自入宫以来备受皇帝和后宫各方妃嫔礼遇,每个人都对她保留几分客气之情。 整个后宫,从来没有谁敢跟颖妃公然叫板。 而魏嬿婉不一样,她总是挑衅颖妃,每次都会蹬鼻子上脸,还仗着皇帝的宠爱视其他人于无物。 为了争宠,魏嬿婉不惜使用下作手段奉承皇帝,还公然给皇帝喝鹿血酒,因为追求在后宫平步青云,她做过不少“蠢事”。 这些事情,在性格爽真的颖妃眼里,便是十恶不赦、上不了台面的脏事。 面对魏嬿婉的种种行为,颖妃看不惯,坚决不想同流合污,因此,她站队如懿的决心更加坚定。 对颖妃来说,如懿的深情和魏嬿婉的狠辣,两相对比,如懿才是最好的选择。 再者,颖妃曾二度育有孩子,却最终没有平安长大。 七公主璟妧,虽是魏嬿婉亲生的女儿,却在皇帝准许下交给颖妃养育。 当时,魏嬿婉恰逢失宠,冷待自己的亲生女儿。 七公主自降生起,便得不到魏嬿婉的重视,这对于痛失孩子的颖妃来说,是罪大恶极的可恨行为。 成功将七公主璟妧养在名下后,颖妃倾尽心血地抚养七公主,对待她宛若亲生。 日常相处让七公主和颖妃之间的母女感情日渐加深。 人们常说,生娘不及养娘亲。 事实上,孩子是世界上最敏感的存在。 任何人的善恶亲疏,孩子都能切身感受得到。 之后,当魏嬿婉再次在后宫意气风发时,她想在后宫立威,首先想到的就是将矛头指向颖妃。 她大张旗鼓地上门,公然想要将七公主抢回来养。 面对孩子的抗拒,颖妃是看在眼里、疼在心底。 最后,哪怕魏嬿婉计谋没有成功,却让颖妃站队如懿的决心坚定起来。 纵然后宫的站队,日新月异,却没能让颖妃动摇过。 要说颖妃为什么会站队如懿,个中原因都不少。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公孙止是北宋公孙策的后人鬼谷外门,武功来自家传。公孙策虽不懂武功,但他与三侠五义交好,后来老年得子,欧阳春、展昭等人纷纷将拿手绝学作为贺礼,使公孙策之子成为一代高手,并传之后代。而他的后代中也有杰出人物,才能根据所学创制出“闭穴功”和“阴阳倒乱刃法”这样的绝学。 而除了家传武功,公孙止和裘千尺成亲之后,还从她那里学了铁掌功夫。 武学渊源公孙策博学多才,颇富智谋,却为包拯的人品和才学所折服,和欧阳春、展昭和陷空岛五鼠等豪杰一道,辅佐包拯为民请命,成就了“包青天”的美名,流芳百世。 展昭因为跟包拯最久,他与公孙策两人一武一文,配合无间,在生活中也颇为亲近。后来,展昭与双侠丁兆兰、丁兆蕙的妹妹丁月华情投意合,结为夫妇。展昭自己得到幸福之后,便操心起了公孙策这个老大哥的婚事,但他数度充当月老,都没使公孙策铁树开花。 但男女姻缘之事,就是这般奇妙,你费尽心思,孜孜以求,并不一定能够修成正果。但如果缘分到了,只需一个眼神交会,便能成就一段大好姻缘。公孙策就是在半百之年,才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女,于是很快就水到渠成,结为夫妇。又过一年,他们的儿子出生。 为纪念这段奇缘,公孙策为儿子起名为公孙缘。公孙缘出生后,包拯、展昭、欧阳春、王朝、马汉等都非常高兴,送来的贺礼,比公孙策成亲之时还要贵重。 包拯的礼物,是一本手抄《论语》,寄望公孙缘能够继承父亲的文才,科举入仕。包拯公务繁忙,却能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手抄了出这一万多字的《论语》,足见他对公孙策的重视和感情。 相比较于包拯这样的文官,展昭作为四品带刀护卫,江湖中人人敬仰的南侠,送的礼物自然和武功有关。事实上,展昭把自己平生剑法精义,绘成了一本剑谱,送给了公孙策。 至于欧阳春,他最拿手的是点穴功夫。当初,锦毛鼠白玉堂奉命捉拿欧阳春,却被他轻易点中穴道,动弹不得,惹出了一个大笑话。白玉堂心高气傲,差点儿因此要自尽,还好欧阳春诚恳道歉,才劝回了他。于是,展昭早早就提醒公孙策,见了欧阳春,不等他说话,先向他讨要点穴秘笈。 对于展昭的话,公孙策深以为然,于是欧阳春一到场,公孙策和展昭便一唱一和,把欧阳春挤兑到墙角,迫使他将点穴秘笈送给了公孙策。不过,欧阳春不愧为北侠,心胸开阔,不但送了点穴秘笈,还把准备好的礼物也一并送了。这份礼物,就是他的一套得意的刀法。 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公孙策对公孙缘十分疼爱,于是便让他三岁学文,五岁习武,日日不辍。公孙缘也十分争气,他天资聪颖,无论是文是武,都是一学就会,一会就精,十五岁上就中了秀才,还将展昭、欧阳春传的剑法、刀法和点穴功夫,练到了相当高的境界。 俗话说,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公孙缘学了一身文武本领,本想为国为君,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奈何他与父亲一样,宁往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但此时的朝廷,包拯、范仲淹等忠臣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蔡京、童贯、高俅这样的奸臣,正义之士都被他们打压排挤,永无出头之日。 于是公孙缘放弃了入仕,携家人退隐山林,偶尔现身江湖,则用一身武艺救危济困,行侠仗义。后来,靖康之乱发生,宋室南渡,已年迈的公孙缘带着家人南下,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直到公孙止的父亲公孙离这一代,才来到了绝情谷这个地方。 当时,公孙一家数口来到关洛之间,发现这里在悬崖绝壁的包围之中,竟有一处幽静隐秘的山谷,茂林修竹,小溪淙淙,鲜花处处,还有一大片平整的土地,稍一修整便可种植作物,养家糊口。而此时的女主人已身怀六甲多时,实在不适宜四处奔波。 于是公孙离和妻子商量,不如就在此定居下来,妻子欣然同意。而因为漂泊了数代的公孙一族,此时要停下脚步,不再四海为家,所以当孩子出生时,公孙离已经为他起好了名字:公孙止。 自创奇功公孙止长到七岁,公孙离也开始教他读书习武。当时天下乱相已显,所以公孙离教儿子的,还是以武功为主。当年,展昭、欧阳春留下的剑法和刀法,经过公孙氏数次改良,威力更胜从前。到了公孙离这一代,还凭着不错的天分,创制出一套“阴阳倒乱刃法”。 “阴阳倒乱刃法”,听起来很是唬人,其实不过是把兵法中的虚实之道运用在了武学上。一人双手各持一刀一剑,施展时以刀施展剑法,以剑施展刀法。按照常人的思维,刀法厚重,剑走轻灵,各有应对之法。但这“阴阳倒乱刃法”恰恰相反,一经施展,便使对手手忙脚乱,从而乱中出错。这就是所谓的“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但是,如果你认为“阴阳倒乱刃法”不过如此,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刀施展的虽然是剑法,但在骨子里仍是刀意。同样的,剑施展的虽然是刀法,但在骨子里仍是剑意。这就是所谓的“虚则虚之,实则实之”。 遇到一般的对手,单凭招数上的倒乱混淆,便足以克敌制胜。但要遇到高手,就必须把刀意、剑意都运用得淋漓尽致,才足以取胜。神雕中,公孙止以“阴阳倒乱刃法”对上杨过和小龙女,便施展出了这套武功的第二重境界。当时若非裘千尺在一旁指出“刀即是刀,剑即是剑”,中了情花剧毒的杨过和小龙女,还不一定能够战胜公孙止。 除了“阴阳倒乱刃法”,公孙一族经过历代的努力,还把欧阳春传授的点穴功夫发扬光大,逐渐摸索出一种奇特的闭穴功夫。须知人体有数百个穴道,其中要穴也有数十处,这些要穴若被击中,轻则受伤,重则一命呜呼。因此,拿人要穴,便成了武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大多武学招式,都以攻敌要穴为重。 但公孙家的闭穴功夫,练成后可将自身穴道尽数封闭,从而使敌人的种种进攻要穴的绝招,全无用武之地。不过,这个闭穴功有一个禁忌,就是修习和施展之时,饮食不能沾得半点荤腥,否则立刻就会破功。 神雕中,公孙止首次与杨过交手时,就曾以闭穴功化解杨过古墓派的金铃打穴手法。后来,杨过再度与公孙止交手,此时,刚被杨过救出的裘千尺便咬破了自己的手指,将血混入茶中骗公孙止喝下,使公孙止苦练多年的闭穴功夫立刻破功。 除了这两门绝学,公孙离还教给公孙止一门“渔网阵”,用来对付强敌。这“渔网阵”,来自陷空岛五鼠送给公孙策的机关术,经过公孙家世代改善,已经成为一门极为厉害的阵法,就算是绝顶高手,在一不小心之下,也很可能被“渔网阵”捉住。比如武功天下第一的老顽童周伯通,就曾过于轻敌,被此网捕获。连机巧百变的杨过,也一度被“渔网阵”困住。 情花·绝情丹此外,公孙离还为家族留下一大凭仗,那就是满谷的情花。公孙离刚入绝情谷时,只见到处都是鲜艳的红花,幽香阵阵,闻之欲醉。只是花茎之上遍布尖刺,美中不足。当时,公孙离的妻子为情花所迷,忍不住上前采撷,被绝情谷的谷民喝止。听了谷民的一番话,公孙离才知道情花是剧毒。被其尖刺刺中之后,不能思及男女情爱,否则必定血行加速,剧痛难当,中毒严重者还有性命之危。 公孙离心想,情花虽然是剧毒,但利用得当,便可成为绝情谷的天然屏障,但是为防自家人中毒,还需研究出一种解药出来。于是,在谷中定居之后,公孙离便开始研究情花,他品尝花叶,故意被情花的尖刺刺中,试探毒性。又根据中毒后的症状,思索如何制作解药。 当年,公孙策便是医术高明,为了帮助包拯查案,不止一次扮作江湖郎中,毫无破绽。有一次,他为别人开药方,那人见只有短短一行字,便提出质疑,公孙策说: 药用当而通神。意思是说,药不在多,只要对症,便能起到神奇的效果。后来,公孙家四海漂泊,路途劳累,难免生出病灾,但历代公孙家人,都是医术高明之辈,终能保得上下平安。直到了公孙止这一代,定居在绝情谷,生活安逸,反把祖上的医术丢了。 再说回公孙离,在他经过无数次尝试之后,终于配置成了情花的解药。原来,他中了情花毒之后,血脉喷张,情欲难抑,因此便要找一些清心败火的药材。后来,在失败了数百次之后,终于让他制成了以断肠草为主,莲子、车前子、金银花等十几种清火的药材为辅的绝情丹。 这绝情丹制作殊为不易,每种药材的成分、制作时的火候要非常精确,是以公孙离在研究成功之后,制作了相当大批量的绝情丹,以备不时之需。而他没有想到的是,正是他制作的绝情丹太多,才导致公孙止不肯在学习制作绝情丹上多下功夫,使其制作方法失传。 当然,后来裘千尺和公孙止成亲后,还教了他铁掌功夫,并把“阴阳倒乱刃法”的短板一一补齐,这些小说中已有,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