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这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作者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薛宝钗因为在清虚观打醮时,觉得被算计了,再加上她发现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很深,贾母又将宝玉和黛玉当成一对小冤家,而宝黛的感情因为吵架而加深了。所以薛宝钗气不打一处来,她在贾母房里大杀四方,指桑骂槐,话里有话地、不断地怼贾宝玉、林黛玉,弄得二人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书中说,别人都没有发现宝黛钗三人话中的深意,只有王熙凤意识到了。王熙凤以一句“谁吃生姜了?”结束了三人之间的战争。 贾母作为饱经风霜的老太太,她看不出宝黛钗三人之间用华丽的语言、和风细雨的态度,说着针锋相对的话吗? 当然不是!贾母是宅斗高手,这三个小娃娃的小伎俩哪里骗得过老太太的法眼。她之所以不吱声,任其发展是有原因和深意的。 首先,贾母要看看薛宝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与她的人设是否相同。 薛宝钗的人设是宽豁大度、不小心眼,不尖酸刻薄,与林黛玉正好相反。 这次在贾母房里,薛宝钗却再也不是她进贾府以来一直保持的淑女形象。 薛宝钗变得锱铢必较。 宝玉说有病没去给薛蟠拜寿,薛宝钗就说他外道,挖苦他是装病! 宝玉说宝钗“体丰畏热”像杨妃,薛宝钗就大怒。挖苦贾宝玉烂泥扶不上墙,还不如杨国忠呢!然后直指元春是杨贵妃。杨贵妃是被赐死的结局,元春和杨贵妃一样也被赐死。 薛宝钗借靛儿要扇子,狠骂靛儿,言外之意就是杀鸡儆猴,我薛宝钗不是好惹的,你们都小心点! 林黛玉问薛宝钗看什么戏,薛宝钗又借用“负荆请罪”的典故,讽刺起贾宝玉和林黛玉。 薛宝钗这一系列组合拳,打得贾宝玉和林黛玉晕头转向的。 贾母发现,薛宝钗这姑娘并非原来表现的那样宽容、大度,而是锱铢必较,尖酸刻薄。 其次,贾母没有阻止宝玉和宝钗,是要看看宝玉是否是薛宝钗的对手。 贾母是一个比王熙凤还精明强干的老太太,多少大风大浪,多少钩心斗角没见过。宝钗和宝玉这番微笑着进行的语言上的厮杀,岂能瞒得过老太太? 老太太不说、不管,就是要看看宝钗到底有多少能量,自己的孙子宝玉是否是宝钗的对手。 贾宝玉是贾母的心头肉,她不喜欢自己的孙子被未来的孙媳妇压制得死死的,不希望他活在妻子的压力之下。 儿子贾政就活在妻子王夫人的压力之下,孙子贾琏也活在妻子王熙凤的压力之下。贾母希望宝玉的妻子能和他有共同语言,不像王夫人和王熙凤那样压丈夫一头。贾母希望宝玉和妻子和平共处,二人心意相通,自由自在,快快乐乐地过一辈子。 从薛宝钗今天的表现来看,薛宝钗是一个强势的女人,贾宝玉根本不是薛宝钗的对手。宝玉被宝钗逼得步步退缩,宝钗还不肯善罢甘休。可见宝钗的厉害之处。 其三、贾母任由这三个孩子唇枪舌剑,短兵相接,是在考察宝黛钗,看谁更适合宝玉。 这场争斗,从根上说,是薛宝钗挑起来的。薛宝钗这样温婉的女孩子,不仅主动冲击贾宝玉,而且手撕林黛玉。她即使打冲锋,依然保持着优雅的姿态,这说明薛宝钗这个孩子是枭雄,可以笑里藏刀。 两个玉儿则单纯得多,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薛宝钗说一句,“你们通今博古,才知‘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 【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贾宝玉和林黛玉做不到薛宝钗那样喜怒不形于色。 贾母看明白了,宝黛和宝钗不是一路人。宝玉和宝钗结婚不是最佳选择。 宝玉是一个不正常出牌的人,是藐视一切权威和法则的人,他更不是出将入相之人。他不愿意与那些衣冠禽兽为伍,与他们同流合污。贾宝玉就愿意成为一个富贵闲人。 薛宝钗是一个热衷名利的女子,她愿意嫁给宝玉,就是因为宝玉是荣国府的嫡子,有发展前途。 宝玉和宝钗一旦结婚,宝玉就会生活在薛宝钗淫威之下,没有片刻喘息的机会。 黛玉是一个和宝玉一样的孩子,她和宝玉结婚后,不会要求宝玉走仕途,也不会要求宝玉封妻荫子。他们只会过花前月下的小日子。 贾府已历百年,子孙如果没有出将入相的本事,莫不如在家里花前月下。这样的孩子不会给家里招灾惹祸。《了凡四训》云:“天不过因材而笃”。上天是根据一个人原来的才干来决定他的命运。“德不配位必有祸殃”,如果强行当官,做不好官,犯下大错,就会招来天大的祸事。宝玉不适合当官,只适合当一个富贵闲人。 宝黛钗三人唇枪舌剑,贾母在旁边明察秋毫,她看出了薛宝钗的本质,她心里已经有了打算,那就是薛宝钗不适合贾宝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很多小伙伴因为各种原因想要玩国际服,但是切换回国服却要很麻烦,所以向大家提供一个小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战网亚服。 1、第一步,下载安装好客户端,右键快捷方式——属性——找到目标栏。 2、第二部,在目标栏后面添加 –setregion=TW –setlanguage=enCN,前面要用一个空格隔开,TW代表亚服,CN代表简体中文语言。 3、第三步,登录你的国服账号,然后不要退出,删除掉代码,重新登录,默认就是上次登录的服务器和语言了。省去了每次都要切换服务器的麻烦。
何任,浙江杭州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后随父学中医。曾开业行医。1955年后,历任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校长,浙江中医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浙江分会会长。潜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才。临床长于内科、妇科病的治疗。喜用“金匮方”,对湿温急证以及胃脘痛、崩漏等疑难杂病疗效显著。对《金匮要略》的研究,颇见功力,著述甚丰。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经历3人物贡献4生平介绍5主要论著6潜心研究7人物评价8大事记 基本资料1 中文名:何任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杭州出生日期:1921年11月1日逝世日期:2012年2月23日职业:中医专家、教授毕业院校: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主要成就:浙江中医学院院长 中国研究《金匮要略》第一人代表作品:《金匮要略通俗讲话》、《金匮要略归纳表》、《金匮要略校注》 人物经历2 1921年1月11日 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40年 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1947年 创办杭州中国医学函授社。1950—1953年 任杭州市中医协会主任委员。1955—1959年 任浙江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1959—1979年 任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1978—1983年 任浙江中医学会副会长。1979—1984年 任浙江中医学院院长。2009年5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授予何任先生首届“国医大师”称号,全国仅有三十位名老中医获此殊荣。浙江中医药大学老校长、国医大师何任老先生于7:30(2012年2月23日)与世长辞。 人物贡献3 为中医教育事业尽心尽力中医传统的教学是以师带徒方式进行的,这对多培养中医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是不够的。早在1947年,何任就创办了杭州中国医学函授社,将平时读书、临证心得,整理成《实用中医学》、《医摘便览》等函授教材,初步积累了办中医教育的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何任在主持浙江中医进修学校、浙江中医学院教学工作期间,率先开展中医函授教学,于1957年6月在学校内设立函授教学部,招收在职内科中医师等函授学员400名,采用自学、小组讨论、大组座谈,印发学习资料和巡回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全国中医界有较大的影响,对中医函授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中国的高等中医教育是在实践中摸索、逐渐建立起来的。50年代虽然各地相继建立中医进修学校、中医学院,但对怎样搞好高等中医教育仍无较完整的经验可供借鉴。从教育计划到教材编写,从教学方法到学生临床见习,实习的安排,都处在摸索中。何任在担任了浙江中医 生平介绍4 1921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一个世医家庭。父亲何公旦是杭州颇负盛名的中医,就诊者远及湘、滇、蜀、粤、苏、鲁等地。家庭陶冶,使何任从小就萌发了学医志趣。中小学时,除涉猎《四书》、《史记》、《古文观止》等书外,还熟读了《本草备要》、《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学心悟》等医书,这对他以后医学深造,奠定了基础。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将战火烧到浙江,何任一家避难到浙东缙云乡间。1937年7月他考取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二年级插班生。当时的医学院设备简陋,环境艰苦,何任只能住在里弄中一个小亭子间里。他每天除上课之外,便刻苦自学,潜身于图书馆的医书之中,还经常向中医和西医各科老师请教,遂使他对中医理论和诊治疾病的方法逐步有了全面的了解。4年后,何任于新中国医学院毕业。此后不久,其父逝世。当时江浙一带疾病流行,诸如天花、鼠疫、疟疾等烈性、急性传染病随处可见。出校门不久的青年中医何任沉着应诊,并不断地总结、摸索 主要论著5 1 何任.实用中医学(第1~3集).杭州:中国医学函授社,1947。2 何任.医摘便览.杭州:中国医学函授社,1949。3 何任.金匮要略通俗讲话.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4 何任.金匮要略归纳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0。5 何任.医宗金鉴四诊心法白话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6 何任.金匮要略新解.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7 何任.何任医案选.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8 何任.金匮要略提要便读.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9 何任.何任医论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潜心研究6 潜心于《金匮要略》的研究《金匮要略》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最早的内科杂病方书,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但因年代久远,文辞晦涩,错讹颇多,亟待整理研究。有感于此,40余年来,何任从理论到临床,孜孜不倦地对该著作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中国外研究《金匮要略》的知名专家。50年代,研究《金匮要略》的专著尚且不多,1958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何任的第一部研究《金匮要略》的专著——《金匮要略通俗讲话》。1960年又出版了他的《金匮要略归纳表》。前者将深奥的《金匮要略》原文,用浅显的白话表达,使其通俗易懂;后者则是他从事《金匮要略》教学的经验体会,将丰富且又琐碎的内容,提纲挈领地加以归纳。这两部书的出版,对中医界学习和继承《金匮要略》起到了较好的作用。《金匮要略通俗讲话》自1958年问世后,前后印刷5次,印数达20万册。《金匮要略归纳表》则广为《金匮要略》教学所使用。1981年、1983 人物评价7 何任研究《金匮要略》不仅在中国享有盛名,而且在国外也有较大的影响。早在1981年10月北京“日中《伤寒论》学术交流会”上,日本访中团团长、医学博士藤平健就曾赞扬何任的有关《金匮要略》专著是“中医学杰出著作”。1985年12月他应日本东京医药专门学校的邀请,去日本东京作《张仲景方之应用》的讲演,并同时为东洋学术出版社作“《金匮要略》之认识”的学术讲座,深得好评。东京医药专门学校校长、医学博士桑木崇秀先生称何任为研究《金匮要略》的“第一人者”。除《金匮要略》外,何任对《伤寒论》等其他古典医著亦有广泛而深刻的研究。40多年来,出版的著作有15种,撰写的学术论文近百篇。 数十年来,何任在中医药园地里辛勤耕耘,成绩斐然,深受中医界的同道和师生们的好评。1978年他出席了第六次中国共产党浙江省代表大会。1981年10月8日《浙江日报》第四版以“献身于洁白事业的人”为题,报道了何任的事迹。他虽年逾古稀,仍 大事记8 1921年1月11日(农历庚申年十二月初三)出生于杭州世医之家。1924年1月~1937年6月在家庭教师教导下学习古文,包括《四书》、《五经》、诗词等;上小学、中学;随父亲何公旦学习中医。1937年7月~1938年6月“七·七”事变,日军侵华战争爆发,随家南迁缙云;随父行医。1938年7月~1941年7月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学习。1941年8月~1949年4月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毕业;任盐局中医师;1947年举办杭州中国医学函授社,开始从事中医教学;编写《实用中医学》一、二、三集;行医。1949年5月~1955年创办庆春中医联合诊所;兼卫生人员训练所中医课程授课;1953年4月获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颁发中字06437号中医师证书;任杭州市中医协会主任,杭州市人民代表会议代表;负责浙江中医进修学校教学工作。1955~1956年参与省卫生厅、省中医进修学校等购置大学路老浙江大学校址后,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