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病重不起,在弥留之际,将宋庆龄托付给一位最值得信赖的朋友照顾何香疑。这位受托者坐在病榻前,听完孙中山吐词艰难的临终遗嘱,立即表态:“假如先生不能病愈,自己和全体同仁一定会保护宋庆龄夫人以及孙的族人” 于公于私,谁能被委此重任?她,便是一代革命家与艺术家——何香凝。 何香凝先生是一位传奇女子。1878年,她出生在香港,父亲何炳恒是一位经营有方的茶商,育有11个子女。身为富商家庭的大家闺秀,何香凝却实属异类。她从小聪明好学,性格刚毅有主见,母亲陈二是父亲在药铺当伙计时就相爱的女子,但却因为有一双大脚而被何家父母嫌弃,只能做何炳恒的小妾。 何香凝出生后,到了一定年龄,母亲汲取自己的教训强行给她裹脚,但何香凝却极为抗拒,她兀自剪掉裹足布,剪掉世俗对女性的标签,父母缠一次她便剪一次,无奈之下,只有由她长成一双“天足”。在那个以小脚为“美”的年代,何香凝的一双“天足”无疑打破了社会给女性定下的伦理规范。到了19岁,媒婆纷纷上门,但都一个个被这双大脚吓走。她还因此有了一个绰号——“何大脚”。 1948年5月,何香凝与在港的民主人士合影 右起:郭沫若、谭平山、蔡廷锴、沈钧儒、何香凝、马叙伦 就在父母为香凝的婚事忧心忡忡的时候,天缘凑巧,1897年在香港皇仁书院学习的一位归侨子弟正“敲锣打鼓似的宣扬要讨一个没有裹过小脚的人做媳妇”。何家父母听闻这个消息,便顺水推舟,促成了这门亲事。这位华侨,就是何香凝一生的革命伴侣——廖仲恺。 二十世纪初,廖仲恺决心到日本留学,寻求救国真理。何香凝变卖嫁妆资助丈夫完成了这一愿望。1903年4月,何香凝亦随之东渡日本。在一次留学生集会上,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在孙中山的支持下二人加入革命,何香凝成了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个女会员。 1947年 香港,何香凝和从事抗日活动的文艺界人士在浅水湾 何香凝除了读书外,还担负起一切有关革命的联络和勤务工作,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九小姐,开始亲自洗手做羹。虽然劳累,但她始终尽职尽责。她几乎成为了一位有才干的管家,留日革命青年们用日语亲切地称她为“欧巴桑”。 1916年4月9日,孙中山与友人在日本东京田中昂寓所举行“帝政取消一笑会”时合影,前排右三为何香凝,右四为孙中山(怀抱者为廖承志),右五为宋庆龄,右七为廖梦醒;后排左二为廖仲恺。 1909年前后国内武装起义需要军旗和安民布告,军旗的花纹、军用票的图案等等,都需要有人来“设计”。这个任务落到了何香凝的肩上。为此,何香凝考上了东京上野的美术学校,师从端馆紫川和日本帝室画师田中赖章,真正地学起了画画。1911年,何香凝毕业于女子美术大学,开始为革命组织进行设计。她或许更没想到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她因此成为了一代艺术泰斗。但当时的社会,残酷无常,两人的幸福生活,在那一天戛然而止。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被暗杀。1928年,她辞去国民党一切职务,离开上海,过起了漂泊的生活。 1929 年秋,何香凝漂泊欧洲潜心画艺,但是不久后“九一八”爆发,她发起组织“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展出自己和国内各大名家书画,拍卖所得全部支持抗日救亡。 “七七事变”后,何香凝和宋庆龄一起冒着危险赶到前线,并携手创立了妇女抗战后援会。为了支援抗日何香凝花掉了大半积蓄,再加上有3个孩子要抚养,生活异常艰苦。可面对蒋介石送来的100万元,她却毅然将钱退回。 建国后,何香凝留在大陆,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终年94岁。她和丈夫廖仲恺一起,合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墓地,实现了他们“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世纪誓言。何香凝的一生充满了艰难险阻,但无论前路如何坎坷,她都不曾放弃,也从不向命运屈服。她一路逆流而上,撕下了世俗对女人的标签,雌雄共体,既是“猛虎”,也是“寒梅”。
何香凝(1878.06.27-1972.09.01),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民革主要创始人,国民党元老,建立民国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抗日统一战线的一个方面军,也是新中国创始人之一。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贡献4轶事典故5家庭成员6人物评价7艺术创作8纪念活动 基本资料1 中文名:何香凝别名:原名瑞谏,又名谏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香港出生日期:1878年6月27日(戊寅年)逝世日期:1972年9月1日职业:女权活动家,革命家,画家、政治活动家毕业院校:女子美术大学主要成就:女权革命的领袖 民革主要创始人 建立民国的功臣 一统抗战的战线 新中国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狮》《梅花》《高松图》等配偶:廖仲恺派别:国民党左派画作享誉:斗争激情、浩然正气墓葬:廖仲恺何香凝墓 人物生平2 何香凝,名原谏,又名瑞谏。广东南海人,1879年生于一个香港的茶叶商的家庭。父亲何炳桓出身农家,后来在香港经营茶叶和地产致富,因此,何香凝家的经济条件较好。家里希望女儿成为一个贤淑的女子,并能融入“上流社会”,便在何香凝7岁的时候给她缠小脚。然而,她早就听说过女兵的故事,羡慕她们的“天足”和英勇善战,并逐渐养成了不屈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因此,当母亲强行给她缠足时,她就每天晚上用剪刀将裹脚布剪掉。后来,剪刀被母亲搜走了,她就用平时积攒下的钱再买剪刀,并藏了起来,到了晚上又将裹脚布剪掉。如此这般,几十个回合下来,何炳桓夫妇拿这个倔强的女儿没有办法,只好放弃。于是,何香凝便拥有了一双“大脚”。何炳桓家有3个儿子,8个女儿,还有一些亲戚家的孩子也寄住在他家。为了让男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何炳桓请来了私塾先生在家里设馆教书。但是,何炳桓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甚至相信把女孩子送进私塾就会夺走男孩子 主要贡献3 何香凝撰文提倡女权主义,是早期宣传妇女解放屈指可数的作品之一;确立了妇女在社会各方面平等合法地位的原则,举行中国第一个公开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开展广东妇女运动,越来越多的妇女投身到妇女解放和国民革命的洪流中;成立中央妇女部,进一步领导华中地区的妇女运动,奔赴北伐战争各伤兵医院开展救护工作;培养一批积极参加北伐战争从事反帝反封建斗争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学员。为掩护同盟会在东京筹组,何香凝特提供自己的寓所为通讯联络点和集会场所,并肩负守卫工作及收发信件;何香凝负责以艺术绘画,承担起义的军旗、安民布告告示的花样、军用票的图案、反清起义部队所用的旗帜符号等革命宣传工作;发起成立国民党红十字,救护国民革命军及革命同志和贫苦的民众,发动妇女参加北伐战争;承担起省港大罢工和沙基惨案救伤的工作,组织宣传队四处讲演,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声讨帝国主义;在上海组织“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发动画家义卖书画支援抗战 轶事典故4 尽管后来同盟会筹备大会签字的档案材料丢失,早期公开见于记载的回忆与会人员名单里没有唐群英(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中国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但唐群英晚年却向后人回忆了这段历史,只是到后来才见记载。而另一同盟会早期女会员何香凝回忆自己是在8月7日加入同盟会,被多位史家认为是同盟会第一位女会员。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有学者提出同盟会第一位女会员应该是唐群英,衡阳学者盛明明提出,唐群英非但是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还是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因为她参与了同盟会创办的全过程。何香凝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主席,中国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动家、画家。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一、二、三届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何香凝的 家庭成员5 何香凝是何家第九个孩子。何香凝的祖父原是广东南海县花棣棉村乡人,父亲何炳桓先到澳门开办商业,后转到香港开办小杂货店,资本较丰后又开设“祥安”茶行,成为中国较早经营茶叶出口的茶商之一。配偶廖仲恺女廖梦醒,女婿李少石,外孙女李湄儿廖承志,儿媳经普椿,孙子廖晖,孙女廖蒹女廖光凤 人物评价6 辛亥前后参加各种革命活动的女性,有姓名可查的有380多人,其中有较大影响力的有180多人,实际参加同盟会的只有54人。在这54人当中,能够把革命与参政贯穿始终,并且跨越国民党与共产党两个时代的,只有何香凝一人。何香凝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著名的国民党左派,妇女运动的领袖,画坛杰出的美术家。她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同盟会的第一批女会员;她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真诚地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她发动妇女参加革命,为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她把艺术创作与革命活动紧密联系,她的作品中充满斗争激情、浩然正气。何香凝作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在共产党的支持下,领导和开展的妇女运动实践,丰富了中国妇女运动的内容,在唤起广大妇女,参加国民革命、支援抗战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她倡导并亲自组织的广州各界妇女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为中国妇女争得了第一次庆祝自 艺术创作7 擅作花鸟,偶作山水作为中国革命的元老级人物,何香凝一直没有放下画笔,早期作品有浓厚的日本画风格,她以梅花和老虎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享誉海内外。她擅作花鸟,偶作山水,笔致圆浑细腻,色彩古艳雅逸,意态生动。擅长中国画。作品有《狮》、《梅花》、《高松图》等。何香凝的画作立意讲究,她常借对松、梅、狮、虎及山川等的描绘,抒情明志。她的充满斗争之意的作品不仅记录着本世纪初叶以来的变幻风云,是中国现代史的缩影,同时也是她七十年革命生涯和人格品行的生动写照。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于1995年5月13日经国家批准兴建。1997年4月建成并开馆。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题写了馆名。何香凝美术馆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现代美术博物馆,以收藏、陈列和研究何香凝书画作品和史料为主,亦将关注近现代美术家的作品收藏和相关美术史的搜集、整理和保存,是中外学者从事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学术基地。何香凝美术馆也是继中 纪念活动8 1972年9月5日,北京各界为何香凝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共中央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天安门广场、新华门、外交部等处下半旗志哀。遵照何香凝生前“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夙愿,何香凝的灵柩于追悼会后由邓颖超、廖承志、刘友法等人护送至南京。1970年9月6日上午,在中山陵园廖仲恺墓地,举行了庄严肃穆的葬礼,将何香凝与廖仲恺合墓长眠。2002年4月18日,何香凝美术馆建馆5周年纪念日,为此何香凝美术馆将举办“何香凝美术馆建馆五周年文献展”、“何香凝与她的时代书画、文献展”、“双清心迹——何香凝艺术典藏”三个展览及其学术研讨会以庆祝建馆5周年,此次展览将于2014年5月8日结束。2003年12月23日,是何香凝诞辰125周年,为纪念这位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女性,何香凝美术馆将主办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其中4月18日—6月18日将举办展览“翰墨情深——何香凝、廖承志母子合作绘画作品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