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佛经
“一瞬”一词出自梵文佛经:大约相当于0.36秒-趣历史网

“一瞬”一词出自梵文佛经:大约相当于0.36秒-趣历史网

   比如一瞬、须臾、霎时、一刹那……那么,一瞬究竟是多长时间?须臾有没有具体所指的时间长度?一刹那是指多长时间?在一瞬、须臾、一刹那等表示时间极其短暂的词语中,到底哪个时间更短?中国古代没有时钟,古人是如何计时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很多词语都源自佛教,比如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味同嚼蜡、一尘不染、洗心革面,形容时间非常短暂的一瞬、须臾、一刹那等最早也是从佛教用语中演化而来的。   “一瞬 ”一词出自梵典中的《僧祇律》:“瞬者目动也。律云:二十瞬为一弹指。谓修行人持斋之法,日正当午,乃受饮食。若日过午一瞬,则不当食。”也就是说,“一瞬 ”就是“一眨眼”的工夫。但这里同时又提到了形容时间的另一个词语“弹指”,亦即“20瞬为一弹指。”那么,何为弹指?   “弹指”一词同样来源于佛教,弹指是指捻弹手指作声的动作。这原本是印度的一种风俗,用以表示欢喜、赞叹、警告、许诺、觉悟、召唤、敬礼、祝咒等。智觊注曰:“弹指者,随喜也”。   《吉藏义疏》中也云:“弹指者,表觉悟众生。”这个拇指与中指压覆食指,复以食指向外急弹的动作,后来也作为佛教中一个表示时间的量词被中华文化所吸收,弹指之间与转瞬之间、顷刻之间、咄嗟之间、俯仰之间、倏忽之间、瞬息之间等词语一样,都成为形容时间很快的常用词语。毛泽东在1965年5月写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就有“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名句。   对于“一弹指”到底是多长时间,《僧祇律》中做过如下阐释:“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如此看来,首先还要弄清楚“一刹那”和“一须臾”又是指多长时间。翻阅《辞海》发现,“刹那”词条下是这样解释的:刹那,译自梵语ksana,意为最短暂的时间。佛教著作中有多种解释。   有的说:一弹指顷有60刹那;有的说:一念中有90刹那,一刹那又有900生灭;有的说:刹那是算术譬喻所不能表达的短暂时间。后亦用于一般口语中。意为一瞬间。白居易《和梦游春》诗:“愁恨僧祇长,欢荣刹那促。”而《僧祇律》中提到的须臾则为“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如果按照一日一夜是24小时,而“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的规则,如上这些个抽象的、表示时间极其短暂的名词就不难换算成具体的时间概念了。既然24小时可分为“30须臾”,那么每一须臾就是0.8个小时,也就是48分钟,或是2880秒。从“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则可推算出,一须臾等于400弹指,那么“一弹指”就是7.2秒。   这7秒多的时间再均分为20份,也就得出了“一瞬”的时间即0.36秒。依次再分20份,就是“一刹那”的时间长度0.018秒。由此可见,尽管“一瞬”、“须臾”、“一刹那”以及“弹指一挥间”都是用来形容时间很短,但其中“一刹那”最短。    其实除了以上这些,在汉语词语中描绘时间飞逝的词还有很多,“少顷”、“俄顷”、“倏忽”等都是表示时间不长的说法,而“一时半刻”、“午时三刻”等也都与时间的由来有关。古时没有时钟,先民们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生活。在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中,逐渐从自然现象的变化中窥测到时辰的规律,在殷朝以前先民已将一昼夜等分为12个时辰,或是100刻。古人所说的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半个“时辰”为一个小时;而一天24小时分为100刻,一刻就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   古人的时间概念源自于中国古老的计时工具日晷和漏壶。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测日定时的一种计时仪器;漏壶则是利用滴水多寡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通过阳光下晷针所投影子的移动来计时,并以晷面上刻痕为时间标记。   漏刻由漏壶和标尺两部分构成,漏壶用于泄水或盛水,前者称泄水型漏壶,后者称受水型漏壶。标尺用于标记时刻,使用时置于壶中,随壶内水位变化而上下移动。漏壶最早也称漏刻、箭漏。使用时,首先在漏壶中插入一根刻有时刻的标杆,称为箭。箭下以一只箭舟相托,浮于水面。当水流出或流入壶中时,箭杆相应下沉或上升,以壶口处箭上的刻度指示时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27
罗生门什么意思,日本的罗生门是什么意思?

罗生门什么意思,日本的罗生门是什么意思?

罗生门是日本传说中的一道门,通往生死,坚固无比,门上有许多象征死亡的图像.在芥川龙之芥的原著小说里,罗生门作为一个标志性建筑,代表“人间地狱”。原来的京都(KYOTO)里面有这么一道真正的门,据说是魔鬼消失之门。毁于战乱。 “罗生门”这个词语,起源于日本,作为佛教用词流传到亚洲各国。这也可以看做文化的一种生存发展方式。中国也有很多并非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典故啊。我又想了一下,也有可能,是传说误把今昔物语讹为佛经,其实它只是个佛教(或者鬼神,因为里面日本篇里也有提到阴阳师这样的人物)故事集锦。 至于“罗生门”的典故是否是教人作恶,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是,在民不聊生的社会形势下,对于“恶”的不同解释;二是,这只是一个关于“名词”的解释,而不是佛教奥义。 「罗生门」本来在日文汉字写成「罗城门」,最原始意义是指设在「罗城(即城的外郭)」的门,即「京城门」之意。据《续日本纪》在天平十九年六月己未「於罗城门雩(在罗城间行祈雨式)」。又,《令义解》〈官卫.开闭门〉条谓:「京城门者,谓「罗城门」也。晓鼓声动则开;夜鼓声绝则闭」。主要是指公元七世纪中后叶日本皇都所在平城京及平安京的都城的正门而言。如附图一所见,「罗生门」与皇宫正门的「朱雀门」遥遥相对,贯通两门间的,即是整个京城纵轴干道的朱雀大路。由於出此大门,即是荒郊野外。在公元九世纪日本皇家衰败,内战频仍的岁月里,罗城门失於理修,颓败之后,立刻显得荒凉阴森。许多无名死尸,也被拖到城楼丢弃。年积月久,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阴森恐怖罗生门什么意思、鬼魅聚居的印象。因此,《平家物语》记载许多类似的鬼谈故事。在日文里「城」与「生」两汉字音读相近,而字形上「生」比「城」简省易写多了,因此,「罗城门」便逐渐被写成「罗生门」。因此《谣曲》〈「罗生门」〉条里就看到了「罗生门」取代「罗城门」的写法:「九条(通)之「罗生门」正是鬼神所居者」。 普遍的通过电影的说法,罗生门是“各说各话难解的谜题”的意思。 罗生门这个电影讲的什么意思呢? 人的主观陈述是不可信的。这是日本导演黑泽明在其名作《罗生门》中想表达的一个主题。罗生门 这部黑白电影,明确无误的传达了人性的黑与白,再次用事实雄辩的告诉我们:真相是不存在的。它是如此的难以表达,你只能自己斟酌琢磨,作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于普通人而言,整个世界上大部分的事实和人品,都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须知穿过重重迷雾作出事实判断是多么的困难,须知,知人与自知是人类终生都不能完美完成的事业。四个版本的陈述,能相信谁?显然,谁的都不可全相信。所以,见证了审判过程的僧人说:“如果不能信任别人,这个世界和地狱有什么分别?”不过,《罗生门》中也不是全然没有温暖。一直站在谴责者角度的樵夫,最后出现了自省,说:“我才是那个应该感到羞耻的人,我没理解自己的灵魂。”不仅如此,他还理解了那对未露面的父母遗弃婴儿的苦衷,并抱起了被遗弃的婴儿。于是,心地单纯的僧人说,感谢你,让我恢复了对人类灵魂的信心。 罗生门是什么出自佛经吗? 罗生门是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所拍的经典电影. 可是一般人只知其意思. 却不知其典故. 每次碰到各说各话,搞不清楚事情真相的新闻,主播都会说:”有如罗生门”, 不过,我很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知道这典故是哪来的….. 什麼叫「罗生门」? 电影「罗生门」里主要人物有武士、武士的妻子、强盗和樵夫等四个人, 事件真相是强盗见到武士的妻子秀色可餐,想占为己有, 於是编了一套说词骗武士说某地有一处宝藏,邀武士一起去寻宝, 武士就把妻子放一旁,跟随强盗去了。 走了很远的山路,强盗利用机会把武士绑起来, 再回到武士的妻子那边强暴了妻子,再带妻子来到武士的面前, 质问武士的妻子要从此跟著强盗还是跟著武士? 不料武士竟从此不要这个老婆了。 强盗见武士不要他老婆,觉得没有竞争,他也不要那个女人了。 武士的妻子觉得太没面子,就挑拨武士和强盗打起来, 谁知两人比起剑,竟和一般地痞流氓打烂仗无异,都怕死且毫无剑法可言, 搏斗间, 强盗幸运的杀死武士, 这整个过程,都被上山打柴的樵夫看见了。 可是他趁大家都离开现场后,偷走了武士身上名贵的短剑。 后来这夥人都被抓去衙门问话,每个人都有一套漂亮的说词。 强盗的说法是他很英勇的和武士比剑,赢得美人心。 武士的妻子把自己形容成贞女烈妇。 武士则透过灵媒自称切腹。 唯一知道真相的樵夫则因偷了武士的短剑,始终不肯吐露真相, 最后才在「罗生门」这处地方全盘托出。 「罗生门」的意义在於真相被扭曲、被模糊, 但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强盗、武士、武士的妻子或樵夫,都是软弱的人类, 只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 某某的罗生门,就是某某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做了种种错误的事情,就是所谓的用一百个谎言来圆一个谎言。罗生门的主要用法是指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造自己的谎言,令事实真相不为人所知。经常用于各种新闻报纸标题,如“伊能静黄维德,娱乐圈中罗生门”、 “车祸罗生门”、“贾静雯婚变进入罗生门”等。有小说、电影、音乐专辑等以此为名。 由于“罗生门”这一词诞生时便有“生死徘徊”的意味,故而后来演化成:当事人各执一词,使得事实结果在“真相”与“假象”之中徘徊,最终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与反复,从而无法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罗生门”本来在日文汉字写成“罗城门”,最原始意义是指设在“罗城(城的外郭)”的门,即“京城门”之意。由于古代日本常年战乱,尸横遍野。许多无名死尸,被拖到城楼丢弃,待年久失修,颓败之后,继而显得荒凉阴森。年积月久,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阴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故而有了“罗生门”是通向地狱之门这一鬼谈幻象之说。

资讯百科 2021-11-17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