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尽白日依山尽的尽是什么意思,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 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原诗: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 释义: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出自唐·王之涣《登鹳鹊楼》关于山的诗句。 依:傍着。尽:指日落。这两句大意是:夕阳紧贴山峰,缓缓沉下,黄河一泻千里,东流入海。 诗人撷取黄昏山河最为动人的一刹那加以刻画:白日、苍海、青山、黄河。上有白日经天,下有大河贯地,景色壮美雄阔。加上后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更贯注入诗人进取的激情与热力,富有深刻的哲理。现在写壮丽山河的黄昏景色时,可借鉴前两句,而后两句则常用来鼓励人们自强不息、奋进不止,成为人生理想追求的常用座右铭。 “鸟鸣山更幽”的诗句出自哪里?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一脍炙人口的绝妙诗句是南朝的 一个官职卑微、但却颇具诗文才华的小县令王籍在他的《人若耶溪》中 写的。一般地说动和静是对立的,但这一诗句却把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了 一起,统一起来了。“蝉噪”和“鸟鸣”都是形容“动”的,然而这种 “声”动却增强了 “静”的效果。 寓静于动,动中显静,动态的字眼烘 托了恬静的意境,这表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才华。正是因此,诗词 评论家都称王籍的这两句诗为“文外独绝”。其妙笔就在于作者把本来 相反的东西和谐地统一在同一画面中,以“动”来衬托“静”,并寓 “相反相成”的哲理于诗情画意之中,得到了互相辉映,相得益彰的美 的效果。 这也是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观点在艺术表现方法上的 一种体现,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这两种迥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创作 理论中统一起来了。如果不按上述的艺术表现方法去做,结果会怎样呢?下面我们就看 一看北宋王安石的“改诗”。他对“鸟鸣山更幽”这个绝唱佳句也很欣 赏,但总觉得不够味儿。 大家知道,王荆公不仅是一个大改革家,而且 也颇通诗文。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句中,经反复推敲最后改定为 “绿”字而使人叹为观止。于是,他在自己写的《钟山绝句》中借鉴了 王籍的笔法,将“鸟鸣山更幽”改写为“一鸟不鸣山更幽”。他自己颇 为得意,并将诗句展示给来访擎友诗人黄庭坚鉴赏。 不料,黄庭坚过目后却大笑不止,说:“此乃点金成铁也。”也 就是说,“鸟鸣山更幽”本如闪闪发光的金子,硬把它改成“一鸟不 鸣山更幽”就变成了失去光彩的铁块了。显然,王安石是弄巧成拙, 落下“点金成铁”的笑柄。“鸟鸣山更幽”的妙处在于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使“鸣”与“幽”相互烘托,使之相反相成。 而经王安石改, 矛盾顿消,索然乏味,诗的意境与王籍的佳句相比就大为逊色了。这 样一对,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抽象思维方法会对艺术的形象思维产 生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效果。这说明创作理论和哲学理论是息息 相通的。艺术创作中蕴含着对大自然景象的辩证的思考,使艺术创作 的形象思维进入到一种“美”的意境,从而创作出好的作品。 形而上 学的思考,使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只注重对象的“单一”方面,只局 限在无矛盾的意境里,结果其作品只能是索然乏味。这就是存在于艺术创作中的哲理,它说明唯物辩证的思维是十分重 要的。千姿百态、生机勃勃的事物,需要我们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指导, 从而在形象思维中实现美的意境。 我们做事情也是如此,只有注意客观 事物的矛盾关系,在对立中把握统一,才能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