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海上贸易为什么能在唐宋时就兴起?一个原因就是自然条件,一个原因就是人口条件,福建的海岸线长度达到近3700公里。从秦汉时期开始,这里的港口就一步步成为中国的海上走廊。福州、泉州、厦门、漳州等港口,成为福建对外贸易交往的新通道。 在时光的变迁下,这些港口成为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点,甚至一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些散落在福建沿海的港口,就是曾经中国海上的零公里。 福建为什么多深水港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大山成为人们通往外界的天然阻隔,而中国古代的文明中心多在北方,所以北人如果想进入福建多半都要翻越今天江西与福建交汇处的武夷山区,或者就是从浙江翻越仙霞山才能到达福建。 福建多山,所以农业耕地特别的少,很不适宜发展大规模的农业。福建的水系和中国很多地方也有很多的不同,如闽江、九龙江、洛阳江等,大都是独立入海,这些水系远离长江的支流与珠江的支流,所以很容就形成自己独立的流域文化。 另外,福建的多数平地都是在这些水系冲刷之下形成的,所以福建的农业有一部分是集中于河流两岸的,同时每个水系都有独立的入海口,在入海口的位置很容易发展贸易。 水与海相连的位置也最容易形成人流的聚集,因为农业耕地的缺少,加上大山的阻隔,福建人就不得不以贸易为生,商业的地位自然也超越了农业。 福建海上贸易发达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福建有大量深水港的存在,中国的海岸线从辽宁的丹东至广西的东兴,而杭州正好是中国海岸线的自然分界,杭州以北的海岸线多为河流泥沙冲积而成,如苏北的海岸线就是一个典型,这样的海岸线很难形成具有航船条件的深水港。 而杭州以南的海岸,多为基岩海岸,这样的海岸很容易形成深水港,而杭州以南的区域如浙江、福建与广东的潮汕地区,海岸线非常曲折,这样由基岩海岸组成的地势很容易就形成深水港,这也是福建能成为中国海上丝路起点的一个重要条件。 古代福建港口的兴起 除了自然条件,还有两个内在原因:一个是人口,一个是优越的地理位置。从人口角度来看,在秦之前,福建土著是闽越人,人口也十分稀少。 秦时在这里设置了闽中郡,后来随着魏晋南北朝和唐代的开发,大量的北人逐渐南迁至今天的福建,人口的涌入为福建的经济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别是安史之乱至南宋绍兴和议的几百年时间里,越来越多的北方人迁居此地。早期迁移到福建的人多为中原人,大量北人将先进的文化带入南方,并与南方闽越文化完成了融合,就形成了今天福建泉州、漳州与厦门所独有的闽南文化。 当然,福建的文化是多元的,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还有闽东文化与客家文化等。 独特文化形成的基础就是人口的增加与经济的开发,到了两宋时,福建地区就涌现出众多的青年才俊,人口聚集引起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海上丝路贸易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方面,福建地区贸易发达,主要还是得益于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福建正好处于东北亚与东南亚的过渡带上,福建的船只北可至日本、韩国,向东可至中国台湾地区,向南可以到达今天的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这样的地理位置促使福建能够很好地兼容东北亚与东南亚两个地区的贸易。 同时,福建还是台湾暖流等洋流主要的经过地,洋流的运动与季风的作用对古代航船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正是在洋流与季风的作用下,来往于福建的航船很容易就能达到指定目的地,阿拉伯人就利用季风与洋流的作用,大量汇聚在福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乾嘉学派为什么会兴起?治学内容是什么?该学派鼎盛于乾隆、嘉庆时期,因此得名。特色比较突出,十分注重“考据”与“实证”,清代乾嘉学派的出现,一般认为是清朝统治阶层残酷镇压和笼络羁縻臣民政策的产物。 比如,因其学术研究的方式,被称为“考据学派”;因为其较为朴实的文风,被称为“朴学”‘因为其于宋明“理学”思想的对立,故称为“汉学”。 一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清代文字狱盛行,研究前朝或当朝一不小心就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到了学派发展的全盛期时,其研究的话题基本已经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完全脱节,为考证而考证,饾饤繁琐。当时的杰出之士,亦以之为忧。例如:魏源指出乾隆以后的士大夫只知“争治诂训音声,瓜剖釽析”,“锢天下聪明智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 嘉庆元年,焦循亦指出:“近时数十年来,江南千余里中,虽幼学鄙儒,无不知有许、郑者。所患习为虚声,不能深造而有得。”。焦循还致书刘台拱,说:“盖古学未兴,道在存其学,古学大兴,道在求其通。前之弊患乎不学,后之弊患乎不思。证之以实而运之于虚,庶几学经之道也。”。嘉庆十九年九月,段玉裁致书陈寿祺,认为:“今日大病,在弃洛、闽、关中之学不讲,谓之庸腐,而立身苟简,气节败,政事芜。天下皆君子而无真君子,未必非表率之过也。”喟叹:“专言汉学,不治宋学,乃真人心世道之忧。” 乾嘉学派的治学内容是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并认为儒家典籍越古越真,吴派学者惠栋抱着“凡古必真,凡汉皆好”的态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他“其长在古,其短亦在于泥古”。王引之批评惠栋“见异于今者则从之,大都不论是非”。方东树的《汉学商兑》多指责清代汉学家“离经叛道”,是“几千年未有之异端邪说”,如“鸩酒毒脯,烈肠洞胃”。 雍正、乾隆时期,清朝的统治获得了相对的稳定,对文人采取了严酷的统治政策。尤其是乾隆时期,屡次禁毁书籍,大兴“文字狱”。当时的文人学士不仅不敢抒发己见,议论时政,即使是诗文奏章中有一言一名的疏失,也有遭致杀身灭族惨祸的危险,而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古代典籍的整理上,寻章摘句,逃避现实。乾隆即位后,大力提倡经学的考据,一些达官贵人如阮元、毕沅等,也出而倡导经学。 考据,作为治学的一个内容和方法,各代都存在。但时至清代初期方专业从事考据,把学术全部纳入考据的轨道,甚至在考据和学问之间划一等号。乾嘉时期学人反对宋明理学好发空论言之无物的弊病,走上从书本上寻找疑难问题进行考据的务实道路。所以在思想发展史上,他们建树不大,在学术研究方面,却有一定的造诣和贡献。 乾嘉学派的奠基人,学术界有多种说法。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顾炎武被公认为是开了清代考据学的先河。但至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遗其大而传其小,他们沉溺于故纸堆中,脱离实际,放弃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本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所谓的汉服热。就是杀马特的变形风潮,屌丝青年标新立异、无良媒体起哄炒作、相关商家推波助澜。 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主流和骨干都是中年人。年轻人虽然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但离如日中天还有一段时间。但是,年轻人又是最在乎自己存在感的群体,他们最不喜欢被忽视,因此常常做出一些标新立异,甚至离经叛道的行为,来引起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屌丝青年,除了年轻,什么资源都没有、什么优势都没有,特别希望引起社会的重视。杀马特的流行,就是这种心理的产物。 不过,杀马特造型毕竟不符合大多数国人的审美标准,也带有几分叛逆气息,不利于被社会主流接纳,同时也有可能触犯社会主流,遭到压制甚至打击。相比之下,汉服则优势明显。 一是师出有名。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政治正确,传统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所谓的汉服,本质上虽然不过是复古、仿古的戏服,但拉上传统文化这面旗帜,那就显得高大上啦。 二是相对安全。汉服原本就是古装影视剧和动漫游戏里的戏服,有相当的前期铺垫,虽然不伦不类,但毕竟大家都曾见过,不至于十分地大惊小怪。 三是容易接受。汉服的式样,不像杀马特造型那样光怪陆离,总体上不大出格,相对更容易被社会接受。 目前汉服虽然还是非主流,只有极少数小年轻穿着玩,但随着时间推移,估计会在一定范围内里流行。当然,汉服毕竟只是戏服,不符合现代审美,行动不方便,不会成大气候。 清末为何出现“暗杀风潮”? 【“祥说近代史”问答团队·祥哥】 提起清末革命党,相信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那一次又一次不成功的起义。 其实,与之相伴的,还有一次又一次不成功的暗杀。甚至可以说,革命党更热衷于暗杀,仅明确记载者就不下二十次,而且都是有组织的,当时人称“暗杀时代”。 人们比较熟悉的,是吴樾暗杀出洋五大臣,汪精卫暗杀摄政王等,后者更是天下闻名。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不专业。比如,万福华刺杀前广西巡抚王之春(因他主张“割地联俄”)时,用枪指着他的脑袋大声说:“卖国贼,吾代四万万同胞行诛!”连开两枪,但一颗子弹没打出来!因为,这是把旧枪,撞针已经坏掉,而他竟然没有检查过。吴樾则因为火车对接产生震动,炸弹掉在地上爆炸。汪精卫就更可怜了,被一个因内急在桥边“释放青春”的路人发现,不过他因祸得福,摇身一变,成了大英雄,可惜终究为名所累,最后沦为汉奸。 那么,缘何在清末会涌起“暗杀”风潮呢? 有人说:为了革命呗。祥哥说:恭喜你,答对了! 暗杀,在中国是一种传统,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最著名者,莫过于荆轲刺秦。“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名动天下,世人皆知。尽管刺客与侠客有别,不过后人多有将其统称为“游侠精神”者。革命党人把这种精神融入到革命话语中,称:“共和主义、革命主义、流血主义、暗杀主义,非有游侠主义不能担负之。吾欲以此铸吾国民之魂。”他们公开在报纸上宣传暗杀,吴樾把名字改为孟侠,秋瑾则自称“鉴湖女侠”。注意,这时梁启超也主张暗杀:“使人骇,使人快,使人韵羡,使人崇拜”。 其次,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人治”,或者叫做“贤人政治”,主要依靠“士”这一阶层来维系社会稳定。(钱穆把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四民社会”,即:士农工商)到了清末,这一阶层的感召力以及文化取向都已落后于时代。故而,诛杀这个阶层的代表——高官,被认为是推翻现行制度的一种有效方式。 第三,中国文化中还有一项传统,叫做复仇。比方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革命党人则把复仇观念运用到满汉矛盾中,大力号召排满,重新唤起汉族对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悲惨记忆。 第四,俄国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清末形成留日高潮,至1906年已经达到上万人。这些留学生大都心怀救国之志,而且非常激进,试图赶快找到一个救世良方。恰巧,这一时期俄国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传入日本,迅速受到留学生的普遍追捧。他们尤其欣赏俄国无政府党人采用的暗杀手段,向往“十步之内,剑花弹雨,浴血相望,入驺万乘,杀之有如屠狗”的痛快淋漓,也体会到采取暗杀方式的种种优点:“羡暗杀手段,其法也简捷,而其收效出神速。以一爆裂弹,一手枪,一匕首,已足以走万乘君,破千金产,较之以军队革命之需用多、准备烦、不秘密、不的确者,不可同日而语。”比起费时费力的起义来,既简单又快捷! 此外,如果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暗杀风潮其实与进化论传播也有关系。清末时,进化论已经风靡全国,很多人都喜欢划分发展阶段。革命党人就认为,革命事业的第一阶段理应包含暗杀这种方式。吴樾在《暗杀时代》中说:“夫排满之道有二:一曰暗杀,一曰革命。暗杀为因,革命为果。暗杀虽个人而可为,革命非群力即不效。今日之时代,非革命之时代,实暗杀之时代也。以复仇为援兵,则愈杀愈仇,愈仇愈杀。仇杀相寻,势不至革命而不已!予愿予死后,化一我而为千万我,前者仆后者起,不杀不休,不尽不止,则予之死为有济也。”“手提三尺剑,割尽满人头。” 当然,这与当时清政府对革命党人的大肆追捕和暗杀也有直接关系。 平心而论,暗杀风潮对于推翻清朝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要超过他们所做的理论宣传。尽管革命党人的宣传大都采用白话文形式,但在对民众心理冲击方面显然无法与暗杀相提并论。尤其是,实施暗杀的都是一批年轻人,他们抱着必死的决心,试图用鲜血和激情换得国家新生,可谓冲击力巨大。 不过,暗杀风潮也有不好的影响。民国成立以后,政治暗杀一直存在,像宋教仁案就非常典型,后来国共双方也都采取过这种方式。 一句话:暗杀,终归不是正途! 祥说:多少次炸弹爆炸,多少次血肉横飞,多少次生离死别,多少人献出生命,多少人不改初心,只为那看似遥不可及的革命愿景,而无数次的失败之后,终于迎来了那场充满偶然和意外,却又扭转了历史乾坤的武昌起义。
马上又进入一年一度的春节了关于春节的,而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是尤其重要的。无论你走多远,在春节的时候哪怕历经千山万水,都要回到家中,和一家人团聚。 春节是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还有一种传说是在古代,人们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动物,家家户户燃烧竹子,以发出的爆破声,赶跑年。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祭祀活动。 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表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称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民国初期20多年里,政府一直试图将贺年、祭祖、贴春联等活动移到阳历元旦,是民间强烈的传统意识保住了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