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兵部司农是唐朝的两个重要官职之一,主要负责军事和农业事务。经过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唐朝兵部司农都是唐朝的高级官员,分别负责不同的事务。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朝代,其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非常完备。在这个体系中,兵部和司农都是非常重要的部门,分别负责军事和农业事务。 其次,从历史文献来看,唐朝兵部司农的职责和权力有所不同。兵部主要负责军事事务,包括招募士兵、制定军令、管理兵器等;而司农则主要负责农业事务,包括粮食征收、水利建设、农业生产等。因此,从职责和权力上来看,唐朝兵部司农的地位相对较高。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唐朝兵部司农都是非常重要的官员,他们对于唐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兵部尚书还是司农卿,他们都应该尽职尽责,为唐朝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虽然唐朝兵部司农都是唐朝的高级官员,但在职责和权力上有所不同。唐朝兵部主要负责军事事务,而司农则主要负责农业事务。我们应该尊重和珍视这些历史人物的贡献,让他们的事迹在新的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魏武卒,是吴起训练的精锐重装步兵,吴起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过秦国三部曲的人都看过,顶级谋士都会说在这个大争之世怎么样,那么在这个大争之世率先“起跑”的国家不是老牌强国齐楚,也不是后来居上的秦国,而是三晋中的魏国。魏国之所以能成为七雄之中的首位霸主,靠的就是两大法宝:第一,魏文侯从善如流,任用李俚为相,在魏国率先推行变法,建立了初步的封建政治经济制度;第二,不拘一格使用人才,重用卫国无名小卒吴起,建立了一支空前强大的重步兵部队--魏武卒。 这支战国时代的强军挑选士兵的标准极为严格,按照《荀子·议兵篇》的记载,所有人选武卒的士兵必须能够“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翻译过来就是必须身着三重重甲,背上五十支长箭和一张铁胎硬弓(12石硬弩),手持长矛一支,腰佩长剑一把,再背负三天的口粮,在半日内能强行军一百里还能投入战斗。能够完成这样苛刻考验的士兵该是何等的彪悍,绝对是冷兵器时代的兵王。此外,魏国士兵一旦能够人选武卒,社会地位立刻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国家不但免除武卒全家人的徭役赋税,还赠以田宅土地。武卒还可以凭借军功获取爵位,享受更好的物质待遇,魏武卒是一支具有良好身体条件、精良武器装备、过硬军事技能和无穷物质刺激的职业军队,从物质到精神,都是同时代的列国军队所难以比拟的。所以荀子曾经感叹说:“齐之技击不可遇魏氏之武卒……遇之者,若焦熬投石焉”。当时齐国的技击兵也是天下闻名,可在荀子的眼中,齐国兵遇到魏武卒就好比鸡蛋和石头碰撞,魏武卒的战斗力可见一斑。 有了魏武卒这支强军,魏国在魏文侯、魏武侯时期可谓是当之无愧的中原霸主。在吴起的带领下,魏武卒南征北战,屡次击败齐、楚、秦、赵等强国的军队,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恐怖战绩。 其中受伤最深的就是魏国的西邻秦国,不但被魏国夺走了黄河西岸五百多里的肥沃土地,连函谷关都一度被魏武卒攻下。特别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吴起率领以魏武卒为核心的五万步兵、三千骑兵,在阴晋大败五十万秦军,几乎把秦国逼到了灭国的边缘。 可就像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所说的--“军事不过是政治的另一种延续”,魏武侯去世后,魏惠王即位,这位缺乏政治远见的君主奉行四面出击,全面交恶的外交政策,同时与周边几大强国开战,以至于先后有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的惨败,魏武卒中富有战斗经验的老兵消耗殆尽。再加上“老冤家”秦国变法崛起,又从魏国手中夺回了河西故地,经济窘迫的魏国再也无力重建精锐的魏武卒,这样一支强悍的部队最终遗憾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兵部尚书一看名字,就知道肯定和军队有关系现任国防部长是谁。要搞清楚兵部尚书是个什么职位?我们还要从兵部的源头说起。 兵部尚书一职最早出现在隋朝,隋文帝建立隋朝以后,实行了三省六部制,这一套官员体制,是借鉴五省六曹制而形成的,真正完善是在唐朝,从此以后一直沿用到清末,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在明朝,朱元璋为了加上中央集权,推行了一段时间的内阁制,体制架构基本没有变化,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三省一般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由尚书省统领,它们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每个部下面又设立四个司,总共为二十四司。 三省制的前身来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兵尚书,兵部隶属尚书省。那么中书省和门下省又是干什么的呢? 中书同中枢,是由皇帝直接管理的机构,也可以说是权力的核心机构。在汉朝就开始设立了中书省,中书省的主官称中书监,到了晋朝以后就改称为中书省,按现在来说,应该相当于中央办公厅。中书省主要是根据皇帝的要求,掌管国家机密,起草和发布皇帝诏书,是国家政令和权力的最高机构。 到了隋唐时期,有了三省六部,它们就作为政府最高机关。 唐宋时期称三省六部最高长官为中书令,也就是正宰相,中书侍郎为副宰相,中书舍人相当于国务委员。中书省作为政府机构,代表国家,管理国家的运行,制定政策和法令。我们现在一般都会称中书省长官为宰相。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全国人大,它的主要职责是审核政令,监督落实。门下省的长官一般称为侍中。 尚书省是政令的执行机构,负责国家法令的执行,他的最高长官称为尚书令,副长官称为左右仆射。三省组成最高权力管理机构,三省最高长官都可称为宰相。 兵部隶属尚书省,兵部下面有武选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武选司主要负责武将的选拔和任用,职方司主要负责地方事事防务的规划和军事地图的绘制,驾部司主要负责军事交通的规划,库部司主要负责武器装备的储藏等。 隋唐时期兵部属于军事管理机构,兵部主官并不需要亲自指挥作战,兵部也无权决定是否打仗,它的职责就是军队的日常管理,武将的任免,军事工程建设,武器装备的管理和供应,以及军事装备的研发和生产。隋唐时期的兵部尚书一般为正三品,也算是高级官员,对应现在的官职来说,相当于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 到了唐代中末期,兵部尚书称谓被枢密使替代,枢密使这一称呼一直沿用到元代为止。兵部也几乎被枢密院取代。兵部尚书一职也名存实亡,即使有这个职位,也是个虚职,并无实际权力。 明朝朱元璋废除了宰相一职,设立内阁,兵部就由皇帝亲自统领,兵部尚书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兵部权力增大,成为了国家最高的军事机构,管理一切军事事务。此时的兵部尚书相当于政治局委员,兼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国防部部长。
宋朝基本承袭了唐朝的三省六部的政治体制侍郎是几品。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后来实行“两府三司制”,就是皇帝管“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设宰相,管理行政及其官员。“枢密院”设枢密使管军事,为了不使军权独掌,枢密使军权两分。 六部基本上都已经权利被转移,除了刑部判案缉拿以外,其它都归“三司”管理。但是,六部的尚书官职都有。 比如北宋时包拯曾任“三司使”,是主管宋朝财政的,后来又任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级别)。 宋朝时兵部尚书应该是从二品官(每一级别都有正副之分,从即是副),那么兵部侍郎应该是三品官或从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