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来,食物一旦放进冰箱,就等于穿了一件“保护服”。而实际上,食物的营养和鲜味会在存放过程中慢慢褪色。保持食物新鲜可是有诀窍的。 食物别乱堆 其实家庭冰箱的细菌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尤其是经常存放生食品的部分。专家指出,每年都有不少儿童因为食用从冰箱中直接取出的食物而发生腹泻、呕吐、发热等中毒症状。 在家庭中,围绕食品安全主要有三个环节:食品储存、食品处理和烹调。如果用盛放过生食品的容器、用具、刀板等与熟食品发生接触,导致生食品中的某些致病微生物污染到熟食品上,食用前没有经过再加热或加热温度不足就有可能导致呕吐、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 冰箱内食物杂乱堆放会引起细菌交叉污染,可能发生食物中毒。嗜低温细菌可以在0—5℃、甚至更低的温度环境下存活,而未加工的食材如生鲜的蔬菜、水果,尤其是肉类、家禽、鸡蛋和海鲜均带有细菌,加工好的食品,如酱卤类、烧烤类、凉拌莱、糕点类、鱼生类等食品,亦可能因加工不彻底、保管不当等受到外源性交叉污染。 最好用保鲜盒 做好冰箱中的食物保鲜工作,能防止营养美味流失。食物的保鲜需要三个因素温度、湿度、气体。食物直接放入冰箱保证了温度,却无法保证湿度和气体,存在着食物缩水、营养流失,甚至串味、变质等问题。 普通的塑料袋无法密封食物,自然也就无法保持湿度,更不能阻挡气体的流动,不仅如此,很多塑料袋和塑料容器并不是食品专用的,例如PVC食品保鲜膜对人体危害很大,因为其成分中的乙基己基胺(DEHA)容易析出,随食物进入人体后,有致癌作用。 同时,保鲜膜和保鲜袋的耐用性和密封性较差,亦不能避免食物串味,合格的保鲜容器基本不含有害物质,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绝气体流通和水分流失,如果拥有良好的密封功能,保鲜的效果就会好很多。国际上密封测定的标准是以透湿度测试评定的,高品质的保鲜盒要比同类产品的透湿度低许多,可以更长时间保持食物的新鲜。 注意各类食物适宜温度 不同食物有各自贮存的适宜温度。“肉类,如猪肉、牛肉,应保存在-18℃的环境中,如果在-2—5℃条件下冷藏,肉类最多可保存一个星期;绿色蔬菜应在低温(不低于0℃)环境保存,白菜、芹菜、洋葱、胡萝卜等的适宜存放温度为0℃左右。” 并非所有食物都是越低温越好,如存放马铃薯的最佳温度应是2—4℃, 黄瓜、茄子、西红柿等适宜存放温度为7—10℃之间, 南瓜适宜在10℃以上存放, 存放番薯的最佳温度为15℃以上, 香蕉保存的温度为13℃左右, 橙子的保存温度为4—5℃, 苹果的储藏温度为-1—4℃, // 芒果为10—13℃,木瓜为7℃, 荔枝为7—10℃,所以香蕉、芒果、荔枝、番茄、青瓜、面包等不宜放入冰箱保存。 (责任编辑:王健淇)
很多人采购食品之后就将其一股脑儿塞进冰箱,以为这样食品就进入“安全柜”了。殊不知,冰箱内部也分区域,如果食品放置区域不对,会导致其交叉污染、回潮、过期、串味等问题。那么,如何将食物放在冰箱的最佳位置呢?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指出了这其中的诀窍。 冷藏室根据温度高低可划分为以下六个区域: 1.冰箱门架处。此处温度相对最高,方便拿取,适合放一些在室温下也能暂存,不容易坏或者马上要吃掉的食品,比如鸡蛋、奶酪、开封后的饮料、调味品等。 2.上层靠门处。上层温度要比下层稍高,适合放置直接入口的熟食、酸奶、甜点等,这些食品要避免温度过低。 3.上层后壁处。后壁处的温度比靠门处低,适合放置不怕冻的食物,包括剩饭菜、剩豆浆、剩豆制品、牛奶等。需要注意,剩菜剩饭要用保鲜盒装好,或保鲜膜封好,避免交叉污染和串味。 4.下层靠门处。适合放各种绿叶蔬菜和水果,这类食物要避免紧贴冰箱内壁存放,以免被冻伤。 5.下层后壁处。没有烹调熟,但又需要低温保存的食品,如豆腐等,有严密包装不怕交叉污染的食品也适合放在此处,如袋装熟肉。 6.保鲜层。购买后24小时之内要吃的排酸冷藏肉、冰鲜的鱼和其他水产品,应该放在冷藏室最下面的保鲜盒内。如果冰箱有专门的可调温保鲜层,最好把肉类放在-1℃―1℃的保鲜层中。如果保鲜层有两个抽屉,建议鱼类和肉类放在下层,和需要冷藏的水果分开存放。 冷冻室一般分为以下三个区域: // 1.上层。这层一般为速冻格,温度最低,冻结速度快,适于用来制作速冻饺子、馄饨和其他速冻蔬果。这些食品冻硬之后,放在中间层。 2.中间层。适合存放无需长时间加热的食物,如馒头、面包、包子、冰淇淋、熟食等,也要注意用保鲜袋包成一次吃完的小包装,方便拿取。 3.下层。放冻鱼、生肉、海鲜等,要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