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瑾
刘瑾贪成明朝首富,朱厚照抓他时为什么不舍?-趣历史网

刘瑾贪成明朝首富,朱厚照抓他时为什么不舍?-趣历史网

  刘瑾(1451年—1510年),兴平人,明朝权宦,正德年间宦官。本姓淡,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改姓刘,净身入宫当了宦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说起明朝的政治生态,恐怕不少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想起宦官干政的问题。而明代宦官干政的集大成者,毫无疑问当属“九千岁”魏忠贤,毕竟明代天启年间的朝政,几乎完全被“阉党”所统治。但魏公公虽然权势熏天,可要论收掠钱财,“九千岁”大人倒还真不及自己的一位老前辈。  公元1510年,一群刑部人员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抄家活动。为什么要用“轰轰烈烈”来形容这次抄家呢?因为经过清点,刑部总共抄出来了1200多万两黄金,2.59亿两白银,而魏公公抓钱抓权了7年,最后抄家也只抄出来了2000万两白银,实在是甘拜下风。  那么,这位“明朝首富”是何许人也?他又是怎样积聚的如此雄厚的财富的呢?  明朝有三位祸国殃民的大太监,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话,第一个是明英宗时期的王振,他把持朝政,陷害忠良,最后搞出了“土木堡之变”,害得明英宗被瓦剌抓走,差点把明朝搞出了亡国之祸。而第二个就是我们这次的主角,“立皇帝”刘瑾。  刘瑾原姓谈,6岁净身入宫,认了一个叫做刘顺的老太监当干爹,也就改姓了刘。根据史书记载,刘瑾这个人实在不凡,胸怀大志。而他的偶像却不是别人,正是我们上面提到过的王振。  说实话,刘瑾把王振视为偶像,实在是让人颇感意外。虽然明英宗复位之后,把王振“平了反”又立了庙,但公道自在人心,王振的名声是什么样子的,基本早就有定论了。  所以,如果该史料不是后世史学家抹黑的话,那看来刘瑾这小小年纪就不学好,三观实在很 成问题,难怪后来也成长为了一个祸国殃民的大奸宦。  不过,刘瑾虽然心术不正,但是脑子还是有的。根据记载,刘瑾颇为奸滑,很能来事儿,因此,虽然在明孝宗时期犯了死罪,但也没有杀头,而是被贬去服侍当时还是太子的朱厚照。  而这个处分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绝对是捡了大漏了,毕竟谁都知道,明孝宗的感情非常专一,只有一个皇后,而朱厚照是他的独子,大明王朝独一无二的接班人。跟朱厚照打好了关系,日后绝对不愁东山再起。  刘瑾也很懂得这个道理,他使出浑身解数,变着各种各样的花样陪朱厚照玩,史书中记载的是:“为狗马鹰犬、歌舞角斗以娱帝”。不光唱歌跳舞,还有勇士决斗,以及各种刺激的宠物。  当然,光刘瑾一个人,是不可能承担得起朱厚照的所有娱乐需求的。毕竟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少有的精力充沛,爱玩爱闹的皇帝。  与“道士”嘉靖皇帝、“宅男”万历皇帝、“木匠”天启皇帝不同,朱厚照极其好动,完全不乐意在宫墙里宅着,他甚至干出过半夜冲出神武门,跑到边关找仗打的事情。  所以,当时陪朱厚照玩耍的不是刘瑾一个人,而是包括张永、谷大用等八个宦官,人称“八虎”,而刘瑾正是这“八虎”的领头人。朱厚照登基后,对这几个玩伴也非常够意思,立刻升了他们的官职,而且允许他们参与政治决策。  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朱祐樘,是一个与文官关系非常好的皇帝。朱厚照上台后重用宦官,文官们自然不服气了起来。于是他们准备联手逼宫。又是上折子又是闹辞职,折腾的朝政不得安宁。朱厚照哪里见过这阵势,一时间手足无措,“八虎”也是惶惶不可终日,天天抱头痛哭,等待皇帝下旨把他们拿下。  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刘瑾展现出了他的机智。他力劝“八虎”冷静下来,然后带着八虎找到举棋不定的朱厚照,告诉他,现在您是皇帝,您有权力做任何事,千万别被那帮喷口水的文官吓倒。我们这八个人跟您感情深厚,您真的忍心抛弃我们吗?  朱厚照刚当上皇帝,还没有使用权力的经验,一听刘瑾这句话,立刻茅塞顿开,凭什么我要被这些文官牵着鼻子走?我是皇帝,我想用谁就用谁,你们想辞职,那就辞呗,想当官的人有的是。  于是,朱厚照一声令下,将“八虎”纷纷予以要职,而领头的刘瑾,自然就当上了号称“太监之王”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文官们一看朱厚照完全不像他父亲,也只能偃旗息鼓。从此,明朝正德的前五年进入了刘瑾的时代。  为什么说刘瑾担任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太监之王”呢?因为这一官职专门掌管皇帝的印信,可以决定任何诏书的合法性。  明朝的内阁可以制定国家政策,但这些政策的决定权,则在司礼监手上,司礼监不给盖章,内阁的决策就是废纸一张。  有了这个身份,刘瑾自然是大权独揽,人送外号“立皇帝”,也就是“站着的皇帝”。毕竟朱厚照天天玩,给哪个文件盖章还不是刘瑾一个人说了算,他不是皇帝谁是?  但有一说一,太监本就是皇帝的家臣,理论上来说,盖章这事儿也只是替皇帝代劳的,到底还是得找皇帝知会一声。但刘瑾是何许人也,他专挑朱厚照玩得尽兴的时候找皇帝奏事,结果自然是朱厚照大手一挥,这事儿你自己不会看着办?然后刘瑾兴高采烈地自行决断去了。  太监作为一个生理结构不健全的人,很容易产生偏执的情绪。明朝三大权宦中,王振和魏忠贤比较喜欢抓权,而刘瑾掌了权之后,便把这份偏执用在了收敛钱财上。  但是在贪污敛财这块,刘瑾干得相当没品位,什么白手套、背锅侠全都不用,就是甩开膀子硬捞。刘瑾曾经忽悠朱厚照下令,要求全国各地方将其财产悉数上交到京师,理由是帮朱厚照改扩建自己的皇庄,但是改扩建个宫廷才需要多少钱?毫无疑问,这些钱财中有不少都进了刘瑾的腰包。  除了贪污工程款以外,刘瑾还下令,任何外地官员进京述职,都必须要给自己交钱,不然考核不通过。而索贿金额则视各地财政状况评定,但最少也得千八百的,一些比较富裕的省份甚至能索到五千两白银,搞得各大地方官上京如上坟,管这笔账叫做“京债”。  除了“见面费”以外,刘瑾还派出了不少自己的属下,渗透到各个地方,替刘瑾搜刮钱财,至于卖官鬻爵更是不在话下。  不得不说,刘瑾的敛财手段虽然高效,可吃相实在太过难看了,不挨骂是不可能的。但刘瑾大权独揽,朝中有谁敢阻拦他他敛财,刘瑾立刻就能罗织罪名迫害他,而且刘瑾作为宦官,估计是有点心理问题,杀人都不好好杀。  比如说,刘瑾曾经专门找人制造了一个几十斤的大枷,要是有人说他的不是,就把这个大枷给人套上,让他戴着这个沉重的东西游街。一般的文官摊上了这个刑罚,多半是九死一生。  但刘瑾的酷烈手段管得住庙堂,却堵不住民间的汹汹之口。挨骂挨得久了,刘瑾也开始“要脸”了起来,打算收敛一下捞钱的力度,尝试有“技巧”的贪污方法。  于是,刘瑾和他的党徒商量了一番,琢磨出来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清理军屯。  这个设想其实非常完美。明朝到了中期,土地兼并日渐严重。明朝在军事上采用的是“卫所”制度,军人们和平时期屯田种粮,打仗时拿起刀枪就能上战场,自给自足,还能给国家纳粮。  但是到了明代中后期,军人们仗着自己手里有刀枪,开始大肆侵吞自耕农的土地,这些土地他们也自然不会跟朝廷报账,上面种出来的东西就被军队吞了下去,而破产的自耕农则会变成流民,而流民向来都是不稳定的因素,最后葬送明朝的李自成大军,其主力正是流民。  因此,刘瑾下令,清理军屯,把军队吞掉的土地还给自耕农,这样一来,自耕农获得了土地,也会给国家上交更多的赋税,刘瑾也能从中多贪一点,实在是个利国利民,更利他自己的完美计策。  然而谁都没想到,这个办法却要了他的命。  原因很简单,军队手里是有刀枪的,叫军队把已经吞进去的土地吐出来?就凭县太爷手里的那点县衙捕快?所以,这个命令是根本没法推行的。但是圣旨已经下来了,按照刘瑾的设想,财政收入是必须要比之前高一截子的。既然法令在军队推不动,那这多出来的钱该从哪里要呢?  由此一来,各地方人民所受到的压迫越来越大,最终,早有野心的安化王朱寘鐇认为时机成熟,便起兵反叛。明武宗则命令杨一清和监军张永前去平叛。  张永是“八虎”之一,但是为人还算有点良心,对刘瑾丧心病狂的敛财与迫害文臣的举动十分不满。杨一清和张永合计了一下,决定除掉刘瑾。杨一清写了一份翔实的弹劾刘瑾的奏疏,请与朱厚照关系不错的张永回京后,在庆功宴上揭发刘瑾。  而张永不负众望,果然在庆功宴上靠着酒量喝倒了监视他的刘瑾,随后立刻找到了朱厚照,数落起了刘瑾的罪行,直接表示刘瑾想谋反,您赶紧抓他。  朱厚照本来喝得也有点迷糊,听张永嘚啵嘚啵说了半天,最后随口附和了一句:“瑾负我。”嘴皮子磨破了的张永终于等到了朱厚照的“准话”,赶紧带人去把刘瑾抓了起来,然后抄了刘瑾的家。  经过统计,刘瑾的家中一共发现了1200多万两黄金,2.59亿两白银,这笔数字在当时看来,无异于天文数字。毕竟明朝末年的国库收入也不过3000万两-7000万两白银左右。当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这笔数字过于夸张,用种种考证来证明它的不真实。但不管怎样,刘瑾当政的这五年是真没少捞。  但是朱厚照本来就是喝多了随口说一句,现在酒醒了,一看刘瑾真的被抓了,立即心疼了起来,他特别下令,给狱中的刘瑾送几件过冬的衣服。  但是朱厚照还没来得及继续发慈悲,就被抄家人员送来的几个东西震惊到了。原来,有关部门在抄刘瑾的家时,发现里面窝藏着大量兵器甲胄,还在刘瑾经常手持的一把扇子里发现了匕首。朱厚照瞬间冷汗直冒,意识到这刘瑾真不是省油的灯。于是下令以谋反罪判了刘瑾死刑,凌迟处死。害得无数人家破人亡的刘瑾,就这样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曾经权势滔天的“立皇帝”,就这样被朱厚照一句话给解决了,这可能让不少人大跌眼镜。但实际上,明朝的皇帝拥有着任免任何官员和宦官的权力,所以别看明朝的皇帝个个看起来不务正业,大事小事全靠太监和文官决定,但实际上只要他们想要管事,那么立刻就能重新将权力收揽回自己的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2-12
刘瑾曾权倾朝野,为什么最后被凌迟处死?-趣历史网

刘瑾曾权倾朝野,为什么最后被凌迟处死?-趣历史网

  刘瑾(1451年—1510年),兴平人,明朝正德年间宦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刘瑾之所以会被凌迟处死,表面上是因为刘瑾‘私藏兵器,意图谋反’。但实际上,刘瑾倒台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同时站在了皇权、宦官集团、文官集团的对立面。而这三股力量,恰好是明朝政坛上最强大的三股力量。同时与这三方为敌,刘瑾自然必死无疑。  刘瑾之所以会同时得罪这三股势力,其实还得从头说起了。  刘瑾生于明朝景泰年间,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所以随刘顺姓刘。就在刘瑾入宫一年之后,京城便发生了那场著名的夺门之变。原本被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明朝的皇位也重新传回到朱祁镇这一脉。  七年之后,朱祁镇去世,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继位。这一年,刘瑾14岁。朱见深在位二十三年,这期间刘瑾在宫中一直都是一个普通宦官,没有任何权势可言。  公元1487年,朱见深去世,其子朱佑樘即位。这一年,刘瑾37岁。一个中年宦官,在宫中依然身处底层。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刘瑾估计也就不会成为后来那个权倾朝野的大宦官了。但是,随着朱佑樘即位,刘瑾却迎来的自己人生的重大转折。  朱佑樘在位期间,刘瑾曾犯过罪。按照当时的法律,本应该被处死。不过,朱佑樘向来以仁义闻名,在位期间曾多次赦免囚犯,刘瑾也因此被侥幸赦免了。被侥幸赦免之后,刘瑾进入了进入东宫做事。正是这个职位,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朱佑樘一生有两个儿子,但其中一个早早夭折,就只剩下太子朱厚照顺利长大。对于这个独子,朱佑樘是百般的宠爱,甚至到了溺爱的程度。这就使得朱厚照小的时候,颇为顽劣,成了所谓的‘熊孩子’。顽劣的孩子,自然不喜欢读书学习,反倒是对那些哄他开心的太监,更为喜欢。而刘瑾这个人,本来也没什么问题,但却十分善于哄朱厚照开心,自然很快得到了朱厚照的喜欢和信任。  公元1505年,朱佑樘去世,朱厚照即位。这一年,刘瑾已经56岁了。  朱厚照的即位,彻底改变了刘瑾的命运。不过,刘瑾此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未来的五年里,他将逐步成为这个国家最有权力的人之一,然后又在最巅峰的时候被凌迟处死。  朱厚照即位后,自然要重用自己信任的几个太监。刘瑾和另外几个同样出自东宫,深深被朱厚照信任的太监,合称为‘八虎’。在朱厚照即位后,这八人也同时被朱厚照予以重用。尤其是刘瑾,朱厚照刚刚即位,就将京城内‘五千营’的指挥权交给了刘瑾。五千营负责操练天子亲卫,同时还负责火器的使用,相当于是护卫明朝皇帝的最核心力量。朱厚照将这个权力交给刘瑾,对刘瑾的信任,由此可见一斑。  掌权之后的刘瑾,此时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暴发户。为了继续博得朱厚照的欢心,同时也是为了自己敛财,刘瑾和其他几个宦官,开始怂恿朱厚照设置‘皇庄’,从民间捞钱。这个做法,自然遭到了朝中大臣们的反对。此时朝中的大臣,还是比较清明的。朱厚照的老爹朱佑樘在位时,重用了一大批能官廉吏,这其中便以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为代表。  在看到几个太监怂恿皇帝做坏事之后,这些大臣自然要竭力阻止,纷纷上书弹劾这几名宦官。为了除掉这几名宦官,整个文官集团开始向朱厚照施压,希望朱厚照能够着重处置这几名宦官。  但是,文官们却忘了一件事:在朱厚照的眼里,他们这样的行为,其实已经威胁到了皇权。  果不其然,朱厚照刚刚收到大臣们弹劾时,也想过要清理掉这几名宦官。但是,随着文官集团逐渐施压,朱厚照开始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地位,朱厚照非但没有清理这几名宦官,反倒更加重用了他们。尤其是刘瑾,更是得以直接执掌司礼监,彻底掌握了大权。  反观文官集团,之后在刘瑾和其他宦官的反扑当中,损失惨重,连刘健、谢迁这样的大学士,都被贬官回家。在文官集团遭受重创之后,刘瑾也开始迅速在一些重要位置上,安插自己的人手,逐渐成了当朝权宦。  从一个东宫太子府上,陪太子玩乐的底层宦官,到权倾朝野手握大权的权宦,刘瑾只花了两年多的时间。  但是,随着刘瑾逐渐势大,一些问题也开始随之出现。  首先,是和文官集团的矛盾。刘瑾本就是靠打压文官集团上位的,所以很多清廉的大臣们,对他都是恨之入骨。只是碍于他的权势,碍于皇帝朱厚照对他的信任,所以暂时不敢反对他。因为此时的刘瑾,代表的是朱厚照这个皇帝。反对刘瑾,就等于是反对皇帝本人。  其次,是和宦官集团的矛盾。刘瑾本人此时虽然已经是宦官集团内部,权力最大的宦官。但同时,宦官集团内部,还是有很多人不服他。比如昔日和他并称为‘八虎’的其他几人,此时就开始逐渐走到了刘瑾的对立面。以前大家都是东宫的太监,都陪着朱厚照玩。为什么到了现在,其他人的权力和地位,都远不如你?  这种嫉妒的心理,最终使得其他几名权宦,开始走到了刘瑾的对立面。  另外,随着刘瑾势力越来越大,朱厚照本人,也开始感觉到了妨碍。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昔日的情谊不管再怎么好,都无法比得上此时的权力。虽然刘瑾之前一直很让他满意,但如今的刘瑾,已经强大到可以威胁到他的权力时,那就截然不同了。  同时被这三股政治力量抛弃的刘瑾,已经是无根浮萍,随时都有可能倒台。然而此时,刘瑾却依然不自知,反而继续行动,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刘瑾这个人,其实比较复杂。一方面,他是一个权宦,在掌权的同时,清理了很多廉洁的官员,同时大肆收受贿赂,搞得朝堂乌烟瘴气。但另一方面,刘瑾又很看中自己的名声,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那种名留青史的好宦官。  为了达成后面这个目标,刘瑾掌权之后,开始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改革。  在改革的过程当中,刘瑾的很多政令,其实也都是出于好的目的。比如打击官员失职和贪污腐败;降低赋税,减轻农民负担;在边境军区设文职大臣,节制边疆武官……有历史学家做过统计,刘瑾掌权的时候,总共对人事、民事、军事等诸多方面,进行了85项改革。如此大的改革动作,放眼整个明朝历史,都是极为罕见的。  但如此一来,刘瑾也几乎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  打压官员,得罪了整个官僚集团;降低赋税,得罪了整个地主阶级;节制武将,得罪了武将体系;限制西厂权力,得罪了其他宦官……  经过这样一番操作之后,刘瑾几乎已经把所有能得罪的人,都得罪光了。所有强大权势,也只是空中楼阁。到了这个时候,只要他身后的朱厚照一翻脸,看似强大的刘瑾,瞬间就会土崩瓦解。  不久,这个机会来了。  正德五年,明朝宗室安化王朱寘鐇发动了叛乱。当时明朝政府,派出都御史杨一清和八虎之一的太监张永,前去平定叛乱。在平叛的过程当中,杨一清和张永达成了共识,二人决定联手除掉刘瑾。此时杨一清代表的,便是整个文官集团。而张永代表的,便是和刘瑾站在对立面的宦官集团。  平叛胜利后,张永返回北京,利用献俘之机,向朱厚照揭发了刘瑾的诸多罪状,一共有十七条大罪。这其中,尤以谋反罪名最大。  朱厚照本就已经相当忌惮刘瑾,认为刘瑾的权势已经过大,威胁到了他的权力,当即下令彻查。因为事发突然,刘瑾根本来不及转移家产。所以,在朱厚照抄家的时候,查抄出海量的金银。而且查出了伪玺、玉带等违禁物,在刘瑾常用的扇子当中,还发现了隐藏的匕首。  这一下,刘瑾贪污、谋反等诸多罪名,算是坐实了。  此时的刘瑾,已经站到了所有人的对立面,所有人都想杀他。朱厚照当即下令,处死刘瑾。因为刘瑾有谋反的罪名,所以按照明朝法律,对刘瑾施以凌迟之刑。  这一年,刘瑾60岁。距离朱厚照即位,刘瑾开始掌权,仅仅过去了不到五年时间。  据史书记载,刘瑾被凌迟的时候,第一天就被割了357刀,然后吃下了人生的最后一顿饭:两碗粥。第二天再次行刑的时候,刘瑾开始当众说出很多朝中的秘密,随即被刽子手堵住嘴巴。不久之后,活活疼死。在刘瑾死后,围观的百姓蜂拥而至,将刘瑾的肉抢走,告慰那些被刘瑾害死的人。  这样的死法,显然是凄惨至极了。  纵观刘瑾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刘瑾之所以会得势,主要是因为他得到了朱厚照的信任,一度成了朱厚照在朝堂上的权力代言人,所以能够掌握大权。但后来,刘瑾没能搞清楚自己的情况,作恶太多,而且将所有人都推到了对立面,这才使他落得个被凌迟处死的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27
刘瑾简介

刘瑾简介

刘瑾(1451—1510),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从此改姓刘。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刘瑾被判以凌迟。弘治年间犯罪赦免后侍奉朱厚照,博得明武宗的宠爱,数次升迁,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掌权后趁机专擅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为“八虎”之首,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刘瑾被捕后,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他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人物评价5轶事典故6亲属成员7艺术形象 基本资料1 本名:刘瑾别称:立皇帝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陕西兴平出生时间:1451年去世时间:1510年 人物生平2 刘瑾,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因为依附宦官刘顺得以入宫,改刘姓。弘治年间,他犯了罪,依法当被处死,后被赦免,在东宫侍奉武宗。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后,命刘瑾执掌钟鼓司,刘瑾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一起因为旧恩获得武宗的宠幸,被时人称为“八虎”,而刘瑾尤为狡猾凶狠。他仰慕王振的为人,每天向皇上进献鹰犬、歌舞、摔跤等游戏,引导皇上微服出行。皇上玩得很痛快,渐渐地信任重用刘瑾,将他调进内官监,总督团营。孝宗遗诏要废除宦官监枪和各城门监局,刘瑾都加以阻止,不予执行。不仅如此,他还劝皇上下令凡是宦官镇守的地方都要进贡万金。他又奏请设置皇庄,使皇庄数量增加到三百多所,京畿地区大受干扰。朝廷官员得知这“八虎”引诱皇上游乐,不顾朝政,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多次进谏,皇上都不听。尚书张升等各级官员都纷纷上书论谏,皇上也不听。五官监候杨源借星象有变上书谏言,皇上颇为心动。刘健、谢迁等又连连上书 主要成就3 据《明史》,“给事中屈铨、祭酒王云凤请编瑾行事,著为律令。”另据《明通鉴武宗》“‘辛丑,兵科给事中屈拴,请颁行刘谨所定《见行事例》,按六部为序,编集成书,颁布中外,以昭法守。诏‘下廷臣议行。’”据《明史》记载,“廷臣奏瑾所变法,吏部二十四事,户部三十余事,兵部十八事,工部十三事,诏悉厘正如旧制。”如此看来,其措施大概涉及四部,包括人事、民事、军事方面共85项措施。降赋税,减轻农民负担。“三月,甲辰,振浙江饥又停止本年应解杂款银六万两以宽民力。建立官员不定期考察制度,“己酉,诏吏部考察京宫不必以时。”为避免战事发生时各镇守将领拥兵自保或各自为战。边防方面,“乃请仿王越、秦等故事,仍设文职大臣总制三镇,镇、巡以下皆受节制”。整顿盐法,清理盐课。“秋,七月,戊戌,刘复矫旨造御史乔岱等往核两浙盐课,追论历次巡盐御史及运司官赔偿商课,自数千两至数百两,按历年深浅及大课多寡以定陪纳之数,皆令输京师内承运 人物评价4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瑾朝夕与其党八人者,为狗马鹰犬、歌舞角斗以娱帝,帝狎焉。八人者: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其一瑾。瑾尤狯给,颇通古今,常慕王振之为人。至是,渐用事。 轶事典故5 一日,正德天子亲幸刘瑾私第,刘瑾慌忙接驾。天子步入中堂坐下,刘瑾俯伏叩头,天子亲手扶住。因是先帝历用之人,赐他坐下,谈论些时政。说了一会,便踱到书房中,各处闲玩。偶然在书里翻出一篇文字,题目是孝者所以事君也。天子潜心细玩,只觉言言忠良,字字剀切,不觉喜动天颜,及看到结股有一联道:“一人作孝,万邦赤子尊亲。百职维忠,四诲英贤辅主。”便击节叹赏道:“忠臣孝子之言,豪杰丈夫之气,何物之人,刚正如此。”便问刘瑾道:“此篇文字,谁人所作?”刘瑾跪奏道:“是臣儿子做的。”天子道:“你儿子多少年纪?有此通才,怎不出仕?”刘瑾道:“臣子才一十二岁,因是幼令,恐怕学业未精,不敢应考。”  天子惊道:“朕谓此种文字,定是老成宿学所构,不意得之稚年,岂非神童国瑞。可令他来一见。”刘瑾奏道:“臣子本当迎驾,恐怕童稚仪貌未恭,不敢轻见陛下。今既蒙圣召,便当呼来叩首。”如飞唤出刘化凤到了面前。刘瑾先跪奏道:“臣子龆龀无 亲属成员6 养父刘顺养子刘化凤 艺术形象7 1993年《太极张三丰》孙建魁饰演1978年《天龙诀》王伟饰演2005年《大明帝国之夜来风雨》秦焰饰演2005年《正德演义》徐敏饰演2018年《回到明朝当王爷之杨凌传》张野饰演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