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创作
《无尽的拉格朗日》官方推出“百万聚星”短视频创作者激励计划

《无尽的拉格朗日》官方推出“百万聚星”短视频创作者激励计划

外号!这次小编带来了重大的好消息——“无尽的拉格朗日”又要给大家送福利了! 官方推出的游戏「百万聚星」短视频创作者激励计划现在正在全面开展第一次活动,无数的开拓者已经积极成为活动的先锋。毕竟,这一次,官员们拿出了真金白银的[数百万现金奖励]。只要开拓者在抖音平台上发布与游戏相关的视频,他们就有机会获得真正的奖金。为什么不呢? 但《无尽的拉格朗日》官员认为这些福利还不够,还得继续加码!除了丰富的创作激励外,官方还设立了每日即时奖金——[聚星先锋奖],参赛者及其舰队有机会获得每日即时奖金,每次最高600元!每日“聚星先锋奖”评选继续进行,创作者可以通过制作高质量的视频获得更多的现金奖励。截至2023年11月16日16时,已有21位优秀创意获得“聚星先锋奖”!九支舰队获得额外加冕!对创作者来说,绝对可以算是名利双收。 此外,【观星行动】惊喜上线,开拓者不需要创作任何视频,只需要积极参与相关视频的互动,即有机会获得官方游戏准备的丰厚奖品。 下面,让小编带大家具体了解一下! 首先是奖励。官方为“观星”行动准备的奖励非常有吸引力,�%

游戏资讯 2024-01-23
顾贞观的诗是如何创作的?诗歌特点是什么?

顾贞观的诗是如何创作的?诗歌特点是什么?

  顾贞观,字子修,号东篱,明朝末年著名文学家。他的诗词才情横溢,作品广泛流传,被誉为“诗中之龙”。本文将以顾贞观的诗为核心,通过真实资料,为您展现这位一代才子的诗意人生。  一、顾贞观的诗歌创作背景  顾贞观生活在明朝末年,这是一个政治动荡、民生疾苦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顾贞观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对现实的关注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的诗歌作品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有对个人生活的感慨,展现了一位文人士大夫的担当与情怀。  二、顾贞观的诗歌特点  1. 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顾贞观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他的诗歌作品既有豪放奔放的气概,也有清新婉约的柔情。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展现了一幅英勇激昂的历史画卷;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2. 情感真挚,抒发忧国忧民之心  顾贞观的诗歌情感真挚,抒发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则揭示了作者对国家疆土的忧虑。  3. 寓意深刻,反映社会现实  顾贞观的诗歌寓意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既表现了作者对英勇将士的赞美,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则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三、顾贞观的诗歌影响  顾贞观的诗歌作品影响了后世无数的文学创作。许多文学家都以他为楷模,学习他的诗歌创作技巧和精神内涵。如清代著名诗人纳兰性德就曾表示:“吾尝谓顾贞观之诗,真乃千古绝唱。”可见顾贞观的诗歌影响力之大。  四、结语  顾贞观的诗歌作品,是一代才子的诗意人生的真实写照。他的诗歌既有优美的意境,又有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顾贞观的诗歌,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8-17
陈维崧的《点绛唇》是如何创作出来的?有何深意?

陈维崧的《点绛唇》是如何创作出来的?有何深意?

  陈维崧,字伯温,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才情横溢,作品广泛流传,然而,他的一生中,还有一首诗词,那就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词——《点绛唇》。那么,这首词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它又有何深意呢?  据《清史稿》记载,陈维崧在晚年时期,曾经因为一次政治风波,被贬谪到边疆。在那里,他深感世态炎凉,对人生产生了深深的感慨。这种感慨,最终化为他笔下的《点绛唇》。  《点绛唇》是陈维崧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首词以女子的口吻,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它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这是词的开篇,也是整首词的主题。陈维崧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的孤独和痛苦。他以此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和对人性的深深怀疑。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这是词的高潮部分,也是陈维崧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他以此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无常和对命运的无奈。  总的来说,《点绛唇》是陈维崧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它以其深沉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代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诗词知识 2023-08-16
陈维崧《贺新郎》是如何创作的?这首词揭示了什么?

陈维崧《贺新郎》是如何创作的?这首词揭示了什么?

  陈维崧,字伯温,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才情横溢,作品广泛流传,然而,他的一生中,还有一首诗词,那就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词——《贺新郎》。那么,这首词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它又有何深意呢?  据《清史稿》记载,陈维崧在晚年时期,曾经因为一次政治风波,被贬谪到边疆。在那里,他深感世态炎凉,对人生产生了深深的感慨。这种感慨,最终化为他笔下的《贺新郎》。  《贺新郎》是陈维崧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首词以男子的口吻,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它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凤去台空江自流。”这是词的开篇,也是整首词的主题。陈维崧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无情。他以此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和对人性的深深怀疑。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这是词的高潮部分,也是陈维崧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他以此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无常和对命运的无奈。  总的来说,《贺新郎》是陈维崧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它以其深沉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代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诗词知识 2023-08-16
陈维崧的创作风格是怎样的?如何形容他的诗词作品?

陈维崧的创作风格是怎样的?如何形容他的诗词作品?

  陈维崧,字伯温,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才情横溢,作品广泛流传,然而,他的一生中,还有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那就是他与徐紫云的爱情故事。那么,陈维崧的创作风格是怎样的呢?  陈维崧的创作风格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豪放”和“深沉”。他的诗词才情横溢,语言生动,形象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他的词句直接,语言生动,形象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陈维崧的豪放主要体现在他的词风上。他的词风豪放磊落,不拘一格,充满了激情和力量。他的词句直接,语言生动,形象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他的词句直接,语言生动,形象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陈维崧的深沉则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思上。他的诗思深沉,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他的诗篇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反思,对人性的揭示。他的诗篇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反思,对人性的揭示。  陈维崧的豪放与深沉并存,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这种风格既有豪放的激情,又有深沉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这种风格既有豪放的激情,又有深沉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总的来说,陈维崧的创作风格是豪放与深沉并存的。他的诗词才情横溢,语言生动,形象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他的诗思深沉,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这种风格既有豪放的激情,又有深沉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诗词知识 2023-08-16
高适的诗如何创作的?艺术风格如何?

高适的诗如何创作的?艺术风格如何?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高适的诗作。  一、《高适的生平经历》  高适于唐德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出生于陕西长安,其祖父高适之曾任唐玄宗的宰相,父亲高适之则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高适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文学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曾经在安禄山之乱期间担任过安西节度使等职务,后来又因为与权臣李林甫不合而被贬为岷州刺史。最终,他在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二、《高适的诗歌创作》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气势磅礴著称。他的诗歌以边塞诗和抒情诗为主,表现了他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其中,他的《将进酒》、《登科后》、《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作被广为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三、《高适的诗歌风格》  高适的诗歌风格独具特色,他善于运用豪放洒脱、气势磅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他的诗歌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被誉为“唐代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在后世也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四、《高适的影响》  高适作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在后世也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同时,他的交往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段佳话,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高适作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在后世也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同时,他的交往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段佳话,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7-22
《战国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探索战国策写作背景

《战国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探索战国策写作背景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政治文献,它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它的写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和历史环境密切相关。  首先,战国时期的政治动荡是《战国策》写作的重要背景之一。在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各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和冲突。这种政治动荡使得人们更加关注政治事件和人物的动向,也为《战国策》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书中记载了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廉颇等等重要人物的故事和言行,反映了当时各国的政治风貌和文化特点。  其次,战国时期的文化交流也是《战国策》写作的重要背景之一。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非常活跃,儒家、道家、法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这种文化交流也反映在《战国策》中。例如,书中对“仁政”、“礼治”等概念的探讨,反映了当时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地位。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一些现实问题,如土地制度、税收政策等等,这些问题在当时也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最后,战国策的写作也受到了当时的历史传统和文学风格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史书和典籍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们不仅是历史资料的来源,也是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因此,在《战国策》的写作中,作者们也借鉴了这种历史传统和文学风格。例如,书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不仅准确客观,而且富有文学性和艺术性。  综上所述,战国策的写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和历史环境密切相关。它记录了战国时期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值。同时,它也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5-26
三国志作者是哪个朝代?他为何创作三国志?

三国志作者是哪个朝代?他为何创作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历史名著,它详细地记录了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然而,很多人可能会不知道,这部著名的作品的作者究竟是哪个朝代的人。  事实上,三国志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人陈寿。他生活在公元三世纪,是一位出色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创作三国志之前,他已经写过一些其他的历史作品,如《三国志前传》和《魏书》等。  陈寿在创作三国志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调查。他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各种风貌和人物形象,使三国志成为了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历史巨著。  总之,陈寿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一位杰出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所著的三国志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5-16
《长门赋》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讲了什么样的故事?

《长门赋》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讲了什么样的故事?

  长门赋是司马相如创作的骚体赋,受汉武帝失宠皇后陈阿娇的百金重托而作,你们知道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汉武帝刘彻的第一任皇后是他的表妹陈阿娇,汉武帝能当上皇帝,陈阿娇的母亲馆陶长公主刘嫖出过大力,正是馆陶长公主和汉武帝的母亲王娡合谋才使得汉景帝废掉长子刘荣的太子之位,让汉武帝成为汉景帝新的继承人。刘嫖之所以帮助汉武帝成为太子就是因为刘荣的母亲拒绝和陈阿娇联姻,而汉武帝的母亲却把握住了这个机会。汉武帝本人也曾经承诺要金屋藏娇。  汉武帝登基后,陈阿娇顺利的成为皇后,起初夫妻两人十分恩爱。但自从汉武帝在姐姐平阳公主家遇见歌女卫子夫后一切都变了。卫子夫出身寒门,性格温顺,相比起陈阿娇尊贵的身份和高傲的性格,汉武帝这样霸气的帝王显然更喜欢卫子夫这样柔顺的女人。特别是在卫子夫查出有身孕后,圣眷日隆。陈阿娇担心自己的地位不保,做出了不理智的举动,不但派人试图谋害卫子夫的弟弟卫青,还在宫中施以巫蛊之术诅咒卫子夫。事情暴露后,汉武帝废掉陈阿娇的皇后之位,将她幽禁在长门宫中。并在不久之后改立卫子夫为皇后。  陈阿娇被废后一个人居住,孤零零的冷宫生活让她后悔往日的举动,为了挽回她和汉武帝之间的感情,陈阿娇花费一百斤黄金请当时著名的辞赋作者司马相如帮她写了一首悲哀的情歌《长门赋》。一百斤黄金是多少钱?西汉时的黄金一斤是十六两,一两十六克,一百斤黄金就是25600克,按照现在的金价折算成人民币超过七百万元。陈阿娇将耗费巨资购来的这首歌赋散布出去,请宫内的宫女传唱,试图通过歌赋中表达的哀怨之情向汉武帝道歉,希望得到汉武帝的原谅。  这首价值数百万元的《长门赋》虽然如同陈阿娇期望的那样被广泛传唱出去,也得到了深宫中的宫人们和民间的一致好评,但汉武帝这位帝王的心志如铁,并没有因为这首《长门赋》就改变自己的心意。特别是新皇后卫子夫有皇长子刘据在手,弟弟卫青和外甥霍去病又展露出天才般领兵的才华,陈阿娇和她后面的馆陶长公主对于汉武帝来说更是变得可有可无。因此,重金打造的《长门赋》得以永久流传,但陈阿娇还是没能得偿所愿,在长门宫中孤独的郁郁而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4-19
《苦笋》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赏析呢?

《苦笋》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赏析呢?

  苦笋  陆游 〔宋代〕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译文  粗菜淡饭的餐盘中突然眼睛为之一亮,发现并列在餐盘中的还有如从襁褓中脱颖而出的婴儿一般洁白的玉笋。  大家都知道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性是由内在素质决定的,玉笋清淡苦涩的节操是与生俱来的。  我看苦笋正如唐太宗看到魏征一样,不觉其苦,反倒觉得其妩媚可亲,告诫孩子们千万别把这些苦笋拔出太多。  自古以来,人才都是要靠培养锻炼才能成长的,要放手使他们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经受历练。  赏析  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  诗人首联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  进而颔联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  颈联“我见魏徵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的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  全诗尾联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历风雨砺。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08
苏洵为什么创作了《六国论》?背后有何深意?

苏洵为什么创作了《六国论》?背后有何深意?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他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呢?苏洵只是想探讨一下《六国》为什么会灭亡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洵的远见卓识,越过千年时光,依旧闪闪发光,引人深思。  苏洵之所以会写下《六国论》,乃是因为,当时的北宋王朝,正处于和战国时六国相似的处境,北宋面临契丹和西夏的威胁,采取了和当年的六国差不多的套路。  当年,六国是不断地割地求和,以身饲虎狼,最后连祖宗的家底都没了,国破家亡。而北宋虽然没有割地求和,但却屡屡签订城下之盟,不断地把金银钱粮送给西夏和契丹,这都省了西夏和契丹自己到北宋的土地上收税了,等于直接免费雇佣了北宋这么个奴才。  对此,苏洵甚是不平,引用六国被灭国的事例,创作了《六国论》,并在《六国论》中告诫北宋统治者,“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苏洵的《六国论》,不但对北宋的统治者,对于今天的中国公司,也有极好的借鉴意义。  在《六国论》中,苏洵不但批判了六国中对秦割地的国家,也批判了在六国割地时作壁上观的齐国。  在苏洵看来,秦国就是虎狼之国,而六国不过是羔羊,齐国作视另外五国不断地对秦割地而不施救,等到秦国把其他五国灭掉,齐国离被灭亡,也不远了。  现在,美国以莫须有借口对待中国某公司,如果中国人效仿当年的齐国,不闻不问,不把某公司打醒,不帮着某公司,将来会有更多的中国公司遭受同样的苦难。  这正是苏洵所作《六国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嘉祐集·权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2-15
杜甫创作《赠花卿》的本意是什么?是为了讽刺“花惊定”吗?

杜甫创作《赠花卿》的本意是什么?是为了讽刺“花惊定”吗?

  杜甫《赠花卿》是千古名篇,那么他创作的本意是什么?是为了讽刺“花惊定”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一、《赠花卿》赏析  《赠花卿》——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白话翻译:  锦官城内,丝竹管弦的声音,整日纷纷扬扬。美妙动人的乐曲,一半飘舞到了江面上,另一半则飘到了空中。如此动人的乐声,只应该属于天上。在人间,又能够听得到几回呢?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在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引用频率极高的千古名联。每当我们听到动人的音乐或者是歌声时,想要赞美对方的天籁之音,通常会想起这一联诗。  不过很多人都忘记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这联诗其实是用来讽刺人的。根据明代杨慎的说法,杜甫的这首《赠花卿》讽刺的对象,正是标题里的这位“花卿”。  花是“花卿”的姓,而卿则是对他的“敬称”。“花卿”的本名叫做花惊定,有的书籍上也写作“花惊定”,是唐朝安史之乱时,蜀中的一员猛将。  那么,花惊定到底做了什么事,杜甫又为何要写诗讽刺他呢?原来安史之乱时,唐朝有很多地方军阀都纷纷自立门户,自己称王,当时四川有一个叫段子璋的人也穿起了黄袍。  节度使崔光远带兵去平乱时,他的牙将花惊定,凭借过人的武功,斩下了段子璋的人头。这前半段故事,后来被杜甫写进了他的古风诗《戏作花卿歌》里面,诗云:  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  用如快鹘风火生,见贼唯多身始轻。  绵州副使著柘黄,我卿扫除即日平。  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  李侯重有此节度,人道我卿绝世无。  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  诗歌大意:  成都城里有一员猛将,名字叫花惊定。牙牙学语的幼儿,都听说过他的大名。他的办事效率极高,动作像鹰隼一样迅猛。那速度之快,简直双翼生风,口鼻喷火。  不过花惊定只有在贼人多的时候,才会展现出过人的轻功。绵州副使段子璋私自穿上了黄袍,我们花将军一天之内就将他荡平。  拎着反贼血淋淋的人头,一下子就掷到崔大人的面前,李侯因此才重新占领了绵州城。人人都说花惊定是绝世无双的将才。既是绝世无双的将才,天子为什么不把他召去镇守京城呢?  杜甫这首诗里比较详细地讲述了花惊定在蜀中平乱的过程,段子璋作乱时,崔光远带着他去平叛。结果双方刚交手,他已把段子璋的首级砍下来,还很豪气地往崔光怀脚下一掷。  诗的第三句到第八句,把花惊定描写得像一个唐传奇中的高人侠客。他身手敏捷得已经不像是一个正常人,而是像一只行动带着风与火的隼。  平常大家都不知道花惊定有这样的功夫,他说那是因为以前贼不多。只有贼多的时候,人们才能看到他过人的轻功。  从这段描述看来,花惊定当时应该是上演了一出漂亮的“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直接用“斩首行动”,在一天之内平定了段子璋的叛乱,立下了奇功。  所以绵州城里面,刚学说话的孩子都叫得出花惊定的名字。看到这里,我想有些读者一定糊涂了。既然这个花惊定武功盖世,又为唐朝平乱立了大功,为什么杜甫要去讽刺他呢?  二、《赠花卿》为何从讽刺人变成了夸奖人?  《旧唐书·崔光远传》中说:光远率将花惊定等讨平之,将士肆其剽劫,妇女有金银臂钏,兵士皆断其腕而取之,乱杀数千人,光远不能禁……  原来,这个花惊定竟然纵容士兵抢劫老百姓。他的手下看到当地妇女手上有金银手钏的,直接就把人的手砍断,夺走手钏,就这样杀害了几千人!  更可怕的是,花惊定在干这种事的时候,他的上司崔光远竟然完全不能约束他。只怕这个花惊定也和段子璋一样,早有了谋反的心。  后来皇帝追究崔光远的责任,崔光远忧郁成疾,就这样病死了。杜甫听说了这件事,对花惊定在一日之内取到段子璋项上人头的事,产生了怀疑。  因此才会在诗的最后说,花惊定既然这么了不起,为什么皇帝不叫他去守京都呢?留在我们蜀中,不是屈才了吗!  因为有这件事的存在,所以当人们《赠花卿》时,自然就会联想到这个“花卿”指的就是“花惊定”。既然杜甫早就对花惊定有意见,那么这首《赠花卿》当然也不是讲的什么好话。  所以从北宋时开始,就有人认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两句,就是在暗示花惊定坐镇绵州,在城里越级享受到了皇帝的礼乐。  不过,为什么后来很多人都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两句当成好话呢?这是因为“花卿”原来还有另一种解释,据说是一名“歌伎”。  如果把“花卿”当成一个歌伎的名字,那么杜甫这首诗看起来,就只是单纯地在赞美一个人的歌声,那么这首诗就成了和《江南逢李龟年》差不多的绝句了。  结语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两句诗,到底存不存在讽刺,到如今为止其实还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以明代杨慎为首的学者,认为这首诗就是在讽刺花惊定,而以胡应鳞为首的学者则认为,这首诗就是在赞美一名叫花卿的“歌妓”。  后来到了清代,又出来一种说法,大概认为杨慎、胡应鳞二人讲得都不对。杜甫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有可能的确是听到了花惊定府上的丝竹声。  演奏者很有可能是“安史之乱”后,从宫中流落到民间的歌伎,所以杜甫才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据说在明朝以前,主流的声音一般都是认为《赠花卿》中的“花卿”,就是指花惊定,而这首诗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讽刺花惊定。  后来,这首诗传到了日本。人们从字面上去理解并接受了这首诗的美妙,他们觉得诗中并不存在讽刺的意思。  时间一久,这样的看法反过来影响了中国的学者,所以《赠花卿》不含讽刺的说法,就开始慢慢占了上风。  这首诗中到底存不存在讽刺的意思,至今已经很难得出唯一的答案了。不过如今的人们将它当成“好话”来用,已经是约定俗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诗词知识 2023-02-03
杜甫创作的《饮中八仙歌》中是如何描写长安著名酒鬼们的?

杜甫创作的《饮中八仙歌》中是如何描写长安著名酒鬼们的?

  众所周知大才子杜甫曾经借民间典故和他自己的想法,刻画出了八个长安著名“酒鬼”形象,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饮中八仙歌》。那么他是如何描写长安著名酒鬼们的呢?  一、《饮中八仙歌》赏析  《饮中八仙歌》——唐·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白话翻译:  贺知章喝醉酒的时候,骑马就像是在乘船一样,摇摇晃晃的。眼花摔到了井底,他的酒都不会醒,居然就在井底睡着了!  汝阳王李琎的酒瘾也很大,皇帝召他进宫,他都要先喝上三斗酒再去。路上遇到了装酒曲子的车,马上就流口水了,还打算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  宰相李适之每天喝酒要费一万钱,他的酒量很好,喝起来像鲸鱼吞吐百川之水。自称只喜欢喝“清酒”,不爱喝“浊酒”。  崔宗之是一个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的美少年,他喝酒的时候经常高举着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  苏晋一面信佛吃着长斋,一面又去当酒鬼,大吃大喝。而且他还经常借着醉酒的机会,逃避坐禅。  李白喝一斗酒就能写百篇诗,喝高了就睡在长安的酒家里面,皇帝派人来叫他,他都不肯上船。  草圣张旭也是喝醉的时候,写出了狂草。他酒后经常不拘小节,在公卿面前脱下帽子,挥毫疾书,落笔如云烟。  长安布衣焦燧是一个“酒仙”,你别看他平时其貌不扬,酒过五斗,他的神情马上就变得不一样了。醉酒后的他,喜欢高谈阔论,经常滔滔不绝,语惊四座。  从如今的视角来看,杜甫笔下这八个“酒鬼”中,名气最响的要数李白、贺知章和张旭。他们三人当中,李白和贺知章都是唐朝著名诗人,张旭也是当时乃至后世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  余下的五个,有一个是李唐王室的成员,即汝阳王李琎。还有一个是当过宰相的李适之,而他其实也是李唐宗室成员。  崔宗之、苏晋是当时的名士,这二人都出过仕,虽然官不大,但是人品出众,行为独特。最后一个焦燧则是彻底的“布衣”,除了好酒,就没有别的光荣事迹了。  杜甫写《饮中八仙歌》,把天宝年间达官、显贵、名士和平民这几类人的“醉像”和各自的习性刻画得淋漓尽致,到底是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我们先看杜甫笔下的贺知章,贺知章比杜甫大了五十三岁。杜甫于公元746年西入长安,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已经去世,所以杜甫根本不可能看到过贺知章酒醉后的状态。  王嗣奭在《杜臆》里面提出,杜甫对贺知章的描写,完全是基于“阮咸尝醉,骑马倾欹”的传说。阮咸是竹林七贤之一,所以事实上杜甫是按照竹林七贤的形象来描写贺知章的。  至于李白和张旭,杜甫曾经与李白交游过,而他也有可能与张旭见过面。杜甫在描写这三位名人的时候,刻意突出了他们的狂傲个性,这一点也与竹林七贤很相似。  李琎、李适之,一个是李唐王室,一个是宰相。表面上看,他们醉后都显得有些狂妄,一个想着要迁移封地,一个一天就要花一万钱。不过在放纵饮酒的背后,他们各有自己的苦衷。  诗中的崔宗之是一位俊美的少年,所以他饮酒的时候并不会有什么夸张的举止。只是负手而立,白眼向天,摆出一种睥睨天下的气势。  苏晋与崔宗之相反,他看上去是一个大隐于市的人。表面上常年吃斋念佛,然而他酒瘾也很大,经常醉后逃避枯燥的坐禅。比起前面五人,苏晋与崔宗之酒后的行为相对收敛了许多。  最后一个“酒鬼”则是布衣焦燧,你别看他平时毫不起眼,但是只要让他喝上五斗,他马上就来精神了。  焦燧醉酒和前面的达官、显贵、名士都不一样,人家都是心中有不平之事才借酒浇愁。喝醉的时候,往往是人内心释放痛苦的时候,焦燧可不是这样。  焦燧喝醉的时候,可能是他一辈子口才最好,精神最爽,最威风的时候。至于当时的他,究竟是不是在发泄着什么不满呢,对于这种小人物的事,一般人就不太关心了。  二、杜甫为什么要写这八个“酒鬼”  这八个“酒鬼”和他们代表着达官、显贵、名士和平民的“醉中百态”,都是杜甫在诗中想要发泄的情绪。原来,杜甫在天宝五年(公元746年)进入长安后,想当官一直不得法门。  过去杜甫曾经参加过两次科考,都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失败了。为了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杜甫不得不去找高官递帖子,去给皇帝“献赋”,期望得到一官半职。  因为这个原因,杜甫甚至去找过宁亲公主驸马和鲜于通、杨国忠这样名声极差的人,结果并未让他如愿。  青年时代的杜甫对“朱门酒肉臭”怀着满腔的怨愤,却根本无处发泄。他想借酒浇愁,但是不知道为何他并没有这样做。这可能是因为他缺钱,也可能是因为他生性比较克制。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脑海中就想起了当时自己熟知的一些名人和“酒鬼”,想象当时他们借酒浇愁后的状态。  杜甫首先想到的是贺知章,贺知章比他大了五十多岁,当他出来混的时候,人家已经是诗坛领袖了。李白后那个“谪仙”的外号,也是贺知章给起的。  这么一位诗坛大佬,喝高了会怎么样呢?杜甫心想:他一定会像竹林七贤的阮咸一样吧,骑着马晃晃悠悠的,像坐船,最后掉到井里都不醒。  然后杜甫根据自己的想象,把李白、张旭的典故都写了进去,让他们借酒装疯,用以体现一种布衣可以傲王侯的气概。  同时,杜甫又设想身为王侯、宰相的李琎、李适之,因为政治环境的恶劣,所以只能借酒逃避现实。  崔宗之、苏晋都是“名士”,名气和官职都较小,好像内心也没有那么多愤懑,但是他们也各有不同。美少年崔宗之嘛,就算看不起全世界,也要保守自己芝兰玉树的仪态。  苏晋就没有那么多的穷讲究了,他平时信佛吃斋,喝多了也就当佛不存在了。这样率性地活着,其实也挺好的。  最后,杜甫又想到了长安的一个布衣焦燧。他既不会写诗,也不会当官,更没有什么风流儒雅的爱好。但是他一喝高了就雄辩滔滔、语惊四座,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妙的事情吗?  结语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这一首《饮中八仙歌》看上去正像是青年杜甫,借着笔墨过酒瘾的作品。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不论你是达官显贵,将相王侯,抑或是平民百姓。因为有不如意,所以就有人借酒浇愁。八个人四种不同的醉态,哪一种才是你想要的呢?  贺知章和李白之流,醉酒后狂傲是狂傲,但是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处境。汝阳王李琎和宰相李适之是“假醉”,知道真相的人只会觉得他们可怜。  崔宗之、苏晋就很好,因为前者“白眼向青天”,说明他已经完全看不起天下所有人了。钱财没有,老子不在乎;名利没有;老子根本就看不上!  后者做事根本没有个常性,想到一出是一出。上午还信着佛,下午就开始喝老酒,活得多么潇洒自在啊。  但是他们酒后的状态可能也不是最好的,因为以上所有人都把酒当成了“消愁”的工具。他们是先有不痛快,再借着酒来找痛快,不如最后一位布衣焦燧。  焦燧不喝酒的时候,看上去是无欲也无求的。一旦他喝高了,他就能发表“超越”自我的高谈阔论,让满座皆惊。  你要说,这个人喝高了说胡话,语惊四座有什么用?其实对别人来说没有用,但是对诗人杜甫来说,还是有一点用的。  因为杜甫曾经说过,他写诗的追求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如果他能像老焦一样,喝个五斗酒马上妙语连珠,雄辩滔滔,岂不是爽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诗词知识 2023-02-03
苏洵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六国论》?对后世有何启示?-趣历史网

苏洵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六国论》?对后世有何启示?-趣历史网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苏洵的远见卓识,越过千年时光,依旧闪闪发光,引人深思,那么,苏洵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才写出了《六国论》的?苏洵是想单纯地探讨一下《六国》为什么会灭亡吗?  苏洵之所以会写下《六国论》,乃是因为,当时的北宋王朝,正处于和战国时六国相似的处境,北宋面临契丹和西夏的威胁,采取了和当年的六国差不多的套路。  当年,六国是不断地割地求和,以身饲虎狼,最后连祖宗的家底都没了,国破家亡。而北宋虽然没有割地求和,但却屡屡签订城下之盟,不断地把金银钱粮送给西夏和契丹,这都省了西夏和契丹自己到北宋的土地上收税了,等于直接免费雇佣了北宋这么个奴才。  对此,苏洵甚是不平,引用六国被灭国的事例,创作了《六国论》,并在《六国论》中告诫北宋统治者,“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苏洵的《六国论》,不但对北宋的统治者,对于今天的中国公司,也有极好的借鉴意义。  在《六国论》中,苏洵不但批判了六国中对秦割地的国家,也批判了在六国割地时作壁上观的齐国。  在苏洵看来,秦国就是虎狼之国,而六国不过是羔羊,齐国作视另外五国不断地对秦割地而不施救,等到秦国把其他五国灭掉,齐国离被灭亡,也不远了。  现在,美国以莫须有借口对待中国某公司,如果中国人效仿当年的齐国,不闻不问,不把某公司打醒,不帮着某公司,将来会有更多的中国公司遭受同样的苦难。  这正是苏洵所作《六国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嘉祐集·权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11
杜甫创作《赠花卿》的本意是什么?是为了讽刺“花惊定”吗?-趣历史网

杜甫创作《赠花卿》的本意是什么?是为了讽刺“花惊定”吗?-趣历史网

  杜甫《赠花卿》是千古名篇,那么他创作的本意是什么?是为了讽刺“花惊定”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一、《赠花卿》赏析  《赠花卿》——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白话翻译:  锦官城内,丝竹管弦的声音,整日纷纷扬扬。美妙动人的乐曲,一半飘舞到了江面上,另一半则飘到了空中。如此动人的乐声,只应该属于天上。在人间,又能够听得到几回呢?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在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引用频率极高的千古名联。每当我们听到动人的音乐或者是歌声时,想要赞美对方的天籁之音,通常会想起这一联诗。  不过很多人都忘记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这联诗其实是用来讽刺人的。根据明代杨慎的说法,杜甫的这首《赠花卿》讽刺的对象,正是标题里的这位“花卿”。  花是“花卿”的姓,而卿则是对他的“敬称”。“花卿”的本名叫做花惊定,有的书籍上也写作“花惊定”,是唐朝安史之乱时,蜀中的一员猛将。  那么,花惊定到底做了什么事,杜甫又为何要写诗讽刺他呢?原来安史之乱时,唐朝有很多地方军阀都纷纷自立门户,自己称王,当时四川有一个叫段子璋的人也穿起了黄袍。  节度使崔光远带兵去平乱时,他的牙将花惊定,凭借过人的武功,斩下了段子璋的人头。这前半段故事,后来被杜甫写进了他的古风诗《戏作花卿歌》里面,诗云:  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  用如快鹘风火生,见贼唯多身始轻。  绵州副使著柘黄,我卿扫除即日平。  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  李侯重有此节度,人道我卿绝世无。  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  诗歌大意:  成都城里有一员猛将,名字叫花惊定。牙牙学语的幼儿,都听说过他的大名。他的办事效率极高,动作像鹰隼一样迅猛。那速度之快,简直双翼生风,口鼻喷火。  不过花惊定只有在贼人多的时候,才会展现出过人的轻功。绵州副使段子璋私自穿上了黄袍,我们花将军一天之内就将他荡平。  拎着反贼血淋淋的人头,一下子就掷到崔大人的面前,李侯因此才重新占领了绵州城。人人都说花惊定是绝世无双的将才。既是绝世无双的将才,天子为什么不把他召去镇守京城呢?  杜甫这首诗里比较详细地讲述了花惊定在蜀中平乱的过程,段子璋作乱时,崔光远带着他去平叛。结果双方刚交手,他已把段子璋的首级砍下来,还很豪气地往崔光怀脚下一掷。  诗的第三句到第八句,把花惊定描写得像一个唐传奇中的高人侠客。他身手敏捷得已经不像是一个正常人,而是像一只行动带着风与火的隼。  平常大家都不知道花惊定有这样的功夫,他说那是因为以前贼不多。只有贼多的时候,人们才能看到他过人的轻功。  从这段描述看来,花惊定当时应该是上演了一出漂亮的“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直接用“斩首行动”,在一天之内平定了段子璋的叛乱,立下了奇功。  所以绵州城里面,刚学说话的孩子都叫得出花惊定的名字。看到这里,我想有些读者一定糊涂了。既然这个花惊定武功盖世,又为唐朝平乱立了大功,为什么杜甫要去讽刺他呢?  二、《赠花卿》为何从讽刺人变成了夸奖人?  《旧唐书·崔光远传》中说:光远率将花惊定等讨平之,将士肆其剽劫,妇女有金银臂钏,兵士皆断其腕而取之,乱杀数千人,光远不能禁……  原来,这个花惊定竟然纵容士兵抢劫老百姓。他的手下看到当地妇女手上有金银手钏的,直接就把人的手砍断,夺走手钏,就这样杀害了几千人!  更可怕的是,花惊定在干这种事的时候,他的上司崔光远竟然完全不能约束他。只怕这个花惊定也和段子璋一样,早有了谋反的心。  后来皇帝追究崔光远的责任,崔光远忧郁成疾,就这样病死了。杜甫听说了这件事,对花惊定在一日之内取到段子璋项上人头的事,产生了怀疑。  因此才会在诗的最后说,花惊定既然这么了不起,为什么皇帝不叫他去守京都呢?留在我们蜀中,不是屈才了吗!  因为有这件事的存在,所以当人们《赠花卿》时,自然就会联想到这个“花卿”指的就是“花惊定”。既然杜甫早就对花惊定有意见,那么这首《赠花卿》当然也不是讲的什么好话。  所以从北宋时开始,就有人认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两句,就是在暗示花惊定坐镇绵州,在城里越级享受到了皇帝的礼乐。  不过,为什么后来很多人都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两句当成好话呢?这是因为“花卿”原来还有另一种解释,据说是一名“歌伎”。  如果把“花卿”当成一个歌伎的名字,那么杜甫这首诗看起来,就只是单纯地在赞美一个人的歌声,那么这首诗就成了和《江南逢李龟年》差不多的绝句了。  结语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两句诗,到底存不存在讽刺,到如今为止其实还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以明代杨慎为首的学者,认为这首诗就是在讽刺花惊定,而以胡应鳞为首的学者则认为,这首诗就是在赞美一名叫花卿的“歌妓”。  后来到了清代,又出来一种说法,大概认为杨慎、胡应鳞二人讲得都不对。杜甫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有可能的确是听到了花惊定府上的丝竹声。  演奏者很有可能是“安史之乱”后,从宫中流落到民间的歌伎,所以杜甫才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据说在明朝以前,主流的声音一般都是认为《赠花卿》中的“花卿”,就是指花惊定,而这首诗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讽刺花惊定。  后来,这首诗传到了日本。人们从字面上去理解并接受了这首诗的美妙,他们觉得诗中并不存在讽刺的意思。  时间一久,这样的看法反过来影响了中国的学者,所以《赠花卿》不含讽刺的说法,就开始慢慢占了上风。  这首诗中到底存不存在讽刺的意思,至今已经很难得出唯一的答案了。不过如今的人们将它当成“好话”来用,已经是约定俗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诗词知识 2023-01-01
杜甫创作的《饮中八仙歌》中是如何描写长安著名酒鬼们的?-趣历史网

杜甫创作的《饮中八仙歌》中是如何描写长安著名酒鬼们的?-趣历史网

  众所周知大才子杜甫曾经借民间典故和他自己的想法,刻画出了八个长安著名“酒鬼”形象,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饮中八仙歌》。那么他是如何描写长安著名酒鬼们的呢?  一、《饮中八仙歌》赏析  《饮中八仙歌》——唐·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白话翻译:  贺知章喝醉酒的时候,骑马就像是在乘船一样,摇摇晃晃的。眼花摔到了井底,他的酒都不会醒,居然就在井底睡着了!  汝阳王李琎的酒瘾也很大,皇帝召他进宫,他都要先喝上三斗酒再去。路上遇到了装酒曲子的车,马上就流口水了,还打算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  宰相李适之每天喝酒要费一万钱,他的酒量很好,喝起来像鲸鱼吞吐百川之水。自称只喜欢喝“清酒”,不爱喝“浊酒”。  崔宗之是一个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的美少年,他喝酒的时候经常高举着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  苏晋一面信佛吃着长斋,一面又去当酒鬼,大吃大喝。而且他还经常借着醉酒的机会,逃避坐禅。  李白喝一斗酒就能写百篇诗,喝高了就睡在长安的酒家里面,皇帝派人来叫他,他都不肯上船。  草圣张旭也是喝醉的时候,写出了狂草。他酒后经常不拘小节,在公卿面前脱下帽子,挥毫疾书,落笔如云烟。  长安布衣焦燧是一个“酒仙”,你别看他平时其貌不扬,酒过五斗,他的神情马上就变得不一样了。醉酒后的他,喜欢高谈阔论,经常滔滔不绝,语惊四座。  从如今的视角来看,杜甫笔下这八个“酒鬼”中,名气最响的要数李白、贺知章和张旭。他们三人当中,李白和贺知章都是唐朝著名诗人,张旭也是当时乃至后世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  余下的五个,有一个是李唐王室的成员,即汝阳王李琎。还有一个是当过宰相的李适之,而他其实也是李唐宗室成员。  崔宗之、苏晋是当时的名士,这二人都出过仕,虽然官不大,但是人品出众,行为独特。最后一个焦燧则是彻底的“布衣”,除了好酒,就没有别的光荣事迹了。  杜甫写《饮中八仙歌》,把天宝年间达官、显贵、名士和平民这几类人的“醉像”和各自的习性刻画得淋漓尽致,到底是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我们先看杜甫笔下的贺知章,贺知章比杜甫大了五十三岁。杜甫于公元746年西入长安,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已经去世,所以杜甫根本不可能看到过贺知章酒醉后的状态。  王嗣奭在《杜臆》里面提出,杜甫对贺知章的描写,完全是基于“阮咸尝醉,骑马倾欹”的传说。阮咸是竹林七贤之一,所以事实上杜甫是按照竹林七贤的形象来描写贺知章的。  至于李白和张旭,杜甫曾经与李白交游过,而他也有可能与张旭见过面。杜甫在描写这三位名人的时候,刻意突出了他们的狂傲个性,这一点也与竹林七贤很相似。  李琎、李适之,一个是李唐王室,一个是宰相。表面上看,他们醉后都显得有些狂妄,一个想着要迁移封地,一个一天就要花一万钱。不过在放纵饮酒的背后,他们各有自己的苦衷。  诗中的崔宗之是一位俊美的少年,所以他饮酒的时候并不会有什么夸张的举止。只是负手而立,白眼向天,摆出一种睥睨天下的气势。  苏晋与崔宗之相反,他看上去是一个大隐于市的人。表面上常年吃斋念佛,然而他酒瘾也很大,经常醉后逃避枯燥的坐禅。比起前面五人,苏晋与崔宗之酒后的行为相对收敛了许多。  最后一个“酒鬼”则是布衣焦燧,你别看他平时毫不起眼,但是只要让他喝上五斗,他马上就来精神了。  焦燧醉酒和前面的达官、显贵、名士都不一样,人家都是心中有不平之事才借酒浇愁。喝醉的时候,往往是人内心释放痛苦的时候,焦燧可不是这样。  焦燧喝醉的时候,可能是他一辈子口才最好,精神最爽,最威风的时候。至于当时的他,究竟是不是在发泄着什么不满呢,对于这种小人物的事,一般人就不太关心了。  二、杜甫为什么要写这八个“酒鬼”  这八个“酒鬼”和他们代表着达官、显贵、名士和平民的“醉中百态”,都是杜甫在诗中想要发泄的情绪。原来,杜甫在天宝五年(公元746年)进入长安后,想当官一直不得法门。  过去杜甫曾经参加过两次科考,都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失败了。为了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杜甫不得不去找高官递帖子,去给皇帝“献赋”,期望得到一官半职。  因为这个原因,杜甫甚至去找过宁亲公主驸马和鲜于通、杨国忠这样名声极差的人,结果并未让他如愿。  青年时代的杜甫对“朱门酒肉臭”怀着满腔的怨愤,却根本无处发泄。他想借酒浇愁,但是不知道为何他并没有这样做。这可能是因为他缺钱,也可能是因为他生性比较克制。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脑海中就想起了当时自己熟知的一些名人和“酒鬼”,想象当时他们借酒浇愁后的状态。  杜甫首先想到的是贺知章,贺知章比他大了五十多岁,当他出来混的时候,人家已经是诗坛领袖了。李白后那个“谪仙”的外号,也是贺知章给起的。  这么一位诗坛大佬,喝高了会怎么样呢?杜甫心想:他一定会像竹林七贤的阮咸一样吧,骑着马晃晃悠悠的,像坐船,最后掉到井里都不醒。  然后杜甫根据自己的想象,把李白、张旭的典故都写了进去,让他们借酒装疯,用以体现一种布衣可以傲王侯的气概。  同时,杜甫又设想身为王侯、宰相的李琎、李适之,因为政治环境的恶劣,所以只能借酒逃避现实。  崔宗之、苏晋都是“名士”,名气和官职都较小,好像内心也没有那么多愤懑,但是他们也各有不同。美少年崔宗之嘛,就算看不起全世界,也要保守自己芝兰玉树的仪态。  苏晋就没有那么多的穷讲究了,他平时信佛吃斋,喝多了也就当佛不存在了。这样率性地活着,其实也挺好的。  最后,杜甫又想到了长安的一个布衣焦燧。他既不会写诗,也不会当官,更没有什么风流儒雅的爱好。但是他一喝高了就雄辩滔滔、语惊四座,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妙的事情吗?  结语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这一首《饮中八仙歌》看上去正像是青年杜甫,借着笔墨过酒瘾的作品。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不论你是达官显贵,将相王侯,抑或是平民百姓。因为有不如意,所以就有人借酒浇愁。八个人四种不同的醉态,哪一种才是你想要的呢?  贺知章和李白之流,醉酒后狂傲是狂傲,但是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处境。汝阳王李琎和宰相李适之是“假醉”,知道真相的人只会觉得他们可怜。  崔宗之、苏晋就很好,因为前者“白眼向青天”,说明他已经完全看不起天下所有人了。钱财没有,老子不在乎;名利没有;老子根本就看不上!  后者做事根本没有个常性,想到一出是一出。上午还信着佛,下午就开始喝老酒,活得多么潇洒自在啊。  但是他们酒后的状态可能也不是最好的,因为以上所有人都把酒当成了“消愁”的工具。他们是先有不痛快,再借着酒来找痛快,不如最后一位布衣焦燧。  焦燧不喝酒的时候,看上去是无欲也无求的。一旦他喝高了,他就能发表“超越”自我的高谈阔论,让满座皆惊。  你要说,这个人喝高了说胡话,语惊四座有什么用?其实对别人来说没有用,但是对诗人杜甫来说,还是有一点用的。  因为杜甫曾经说过,他写诗的追求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如果他能像老焦一样,喝个五斗酒马上妙语连珠,雄辩滔滔,岂不是爽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诗词知识 2023-01-01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