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利玛窦
matteo歌手,徐光启和利玛窦有过怎样的交流?

matteo歌手,徐光启和利玛窦有过怎样的交流?

徐光启(1562–1633)matteo歌手,中国上海人,明朝政治家,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意大利马切拉塔人,耶稣会传教士。一个中国人,一个西洋人,一个政治家,一个传教士,机缘巧合地结识了,并在中西文化交流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光启和利玛窦最早在南京相遇,1600徐光启在南京拜访其老师焦竑,听了利玛窦的演讲。1604年,徐光启到北京参加殿试,再次与利玛窦相遇,二人的交往由此开始。徐光启搬到了与耶稣会士毗邻的宅子,经常到教堂与利玛窦交谈,学习逻辑学和几何学。 利玛窦和徐光启一起翻译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前六卷,合作撰写了《测量法义》,以及为《同文算指》作序。徐光启是信奉天主教的职位最高的官员,上海西郊的徐家汇,即徐家的基地,也很快发展成了中国天主教的一个主要据点,直至今日。

资讯百科 2022-05-11
利玛窦简介

利玛窦简介

利玛窦(MatteoRicci,1552年—1610年),字西泰,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1582年(明万历十年)被派往中国传教,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在华传教28年,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传教士之一。 目录 1基本资料 2主要成就3后世评价4墓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利玛窦外文名:MatteoRicci国籍:意大利出生日期:1552年逝世日期:1610年5月11日职业: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主要成就:传播天主教,开创“利玛窦规矩” 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信仰:天主教 主要成就2 利玛窦来华后,先后在澳门、肇庆、韶州、南昌、南京、北京等地传教。利玛窦对中国传统的习俗保持宽容的态度。他容许中国教徒继续传统的祭天、祭祖敬孔,认为只要不掺入祈求、崇拜等迷信成分,本质上并没有违反天主教教义。他还主张以“天主”称呼天主教的“神”,并指“上帝”概念早已存在中国上古文献中,中国传统的“天”和“上帝”本质上与天主教所说的“唯一真神”没有分别。利玛窦本人更穿著中国士人服饰。利玛窦成功地觐见皇帝,在士大夫中建立良好声誉和关系,开启了日后其他传教士进入中国之门,也开创了日后200多年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方式:一方面用汉语传播基督教;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利玛窦的传教策略和方式,一直为之后跟随他到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所遵从,称为“利玛窦规矩”。为了减少传教阻力,使教义更加易于为中国人特别是上层人士接受,利玛窦把基督教演绎成一种类似于并能兼容儒教的伦理体系——删去了耶稣被钉死在 后世评价3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利玛窦到北京四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词》中对利玛窦的评价可以代表天主教会的观点:“利玛窦神父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的领域上。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使中国人得以认识耶稣基督,让福音喜讯与教会能在中国文化里降生。由于利玛窦神父如此道地的‘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使他成为大‘汉学家’,这是以文化和精神上最深邃的意义来说的,因为他在自己身上把司铎与学者,天主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令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美国《生活》杂志将利玛窦评为公元第二千年内(1000年—1999年)最有影响力的百名人物之一。 墓4 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因病卒于北京,终年59岁。按照当时惯例,西方传教士死后本应移葬澳门,但在内阁首辅叶向高等人的斡旋下,万历皇帝破例准许利玛窦葬于北京西郊的藤公栅栏,使其成为首位葬于北京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墓现位于北京西城区官园桥附近的北京行政学院院内。汤若望墓、南怀仁墓位于左右两侧。1984年修复后共保留有63名传教士的墓碑。利玛窦和其他传教士墓地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