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据彭博社报道,特斯拉公司已经重新聘用了4月份被解雇的500名超级充电团队成员中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曾担任北美地区充电总监的马克斯·德泽格尔。这一举动似乎证实了马斯克先生之前提出的投入36亿元扩建超级充电站的目标,因为在建设之前必须确保有足够的人手。 有被裁员工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称,特斯拉裁员时裁错了人,白白“带薪休假”。然而,裁员“裁错”的现象似乎非常罕见,官方重新召回员工的说辞也可能只是一种说法。 总的来说,特斯拉在大规模裁员过程中暂停了一部分裁员计划,导致超级充电部门的裁员计划发生了变化。然而,全球范围内的裁员仍在继续。 有媒体报道称,特斯拉实际上的裁员目标可能为20%,这也意味着在目前裁员1.4万人的基础上,还需要裁员1万人。
成人用手摸不到心跳正常吗 成人用手摸不到心跳可能与触诊时没有找到位置有关桡动脉位置的图示。 心跳即心脏搏动,心跳次数就是心脏搏动的次数。正常人是可以摸到自己的心跳的。把手放到胸前、颈动脉、桡动脉以及大腿内侧股动脉等处,都是可以明显摸到心跳的。 心率是心脏在一分钟内跳动的次数。正常人的心率具有波动性。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睡眠、饱餐、寒冷刺激等都可以使心率出现波动。成人心率>100次/分,称为心动过速。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疲劳、过度烟酒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情况下可出现阵发性心动过速。在心脏病患者中,冠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较易发生心动过速,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则可诱发心功能不全。心率<60次/分,称为心动过缓。迷走神经张力过高、颅内压增高、梗阻性黄疸、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用手摸不到心跳,可能没有找到正确的位置。如桡动脉搏动处,有的人脉搏在手腕背部,为反关脉;也可能体质较弱,脉搏沉细而没有触及,或者是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无脉的情况,如有不适症状,建议至医院进一步检查。 本内容由山西省中医院 心病科 副主任医师 王建萍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祖国中医桡动脉位置的图示,博大精深,治疗疾病是辨证论治,具体什么是辨证论治呢?就是每个患者都有不同的症候,通过四诊即望闻问切来辨证分型,如结肠炎这个疾病那么中医按照望闻问切辩阴阳虚实,有便淌,乏力,不纳,苔白滑,脉细弱,为脾胃气虚,治疗为健脾补气为纲要,方药为补脾丸。 那么其中望闻问切四诊中就有号脉这个重要的脉诊,号脉是通过脉跳动的频率,节律以及范围来详辩阴阳虚实。号脉的具体位置在双手腕关节的桡动脉上,中医脉诊左边寸关尺为心,肝,肾的脉象,右边寸关尺为肺,脾,命门的脉象。脉象是对疾病的反应,很多百姓不理解脉诊,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定海神针,只可会意不可言传,只有真正明白中医的医生才能对脉诊运用自如。 人的血管形状、位置都相同吗? 不同,血管走行有很多变异,比如许多人知道桡动脉在腕关节屈侧大拇指一侧,有一些人的桡动脉在背侧,俗称反关脉。到体内,变异就更多了,大多数人的主动脉是从右前方向左后方转,降主动脉在脊柱左侧, 但有一部分人是从右前到右后,叫右弓右降 大多数人主动脉弓顶发出三条血管走向头和上肢,左侧椎动脉从左锁骨下动脉发出 也有一部分人左侧椎动脉直接起自主动脉弓部,甚至有一部分人头两条血管共干,内脏分支变异更多这些变异大多对日常生活没有不良影响,但在做外科手术时因为解剖变异,有可能导致分支动脉的意外损伤 为什么把脉能判断出是否怀孕? 在中医界中,号脉为中医的脉诊,又称为把脉、切脉。脉诊是中医家中重要的一部分。中医家最主要的是望、闻、问、切四诊中的脉诊。人体的五脏六腑和经脉息息相关,医师可以通过用指腹在不同力度下触感桡动脉不同位置搏动的气势、形态、强弱等。而从根据脉的现象判断出病者的情况,帮助了解病人全身的功能状态。妊娠妇女的“喜脉”,多指脉滑而和缓,其脉象流利,圆滑有力,和缓从容。某些体质强壮的健康人也可出现滑脉。在病理情况下,滑脉则可见于痰饮、食积、实热这类病人。这说明滑脉并不一定具有特异性,滑脉不一定就是“喜脉”。 心脏搭桥和支架有什么区别? 首先要了解一个解剖知识,心脏在不停的跳动,所以心脏也需要血管来给他提供动力。供应心脏的血管叫冠状动脉。一般人有两支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 冠心病的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冠状动脉闭塞,引起心脏供血不足。 心脏搭桥实际上是血管移植手术,取自己的一段血管,将这段血管的一端接在主动脉上,一端接在心脏上面,相当于重新再造了一跟冠状动脉,适用于冠状动脉闭塞很严重的患者。 而心脏支架是通过介入的方法,将一个或者多个支架放入冠状动脉中,将狭窄的动脉撑开,恢复心脏的血流。适用于狭窄没有那么严重的患者。 举个简单的例子,好比如你开车去一个地方,前面的道路被障碍物堵住了,冠脉搭桥相当于你重修一条路,绕过障碍物。心脏支架相当于用工具把障碍物给凿开,使汽车能通过,这样解释你应该懂了吧。
桑葚中的脂肪酸具有分解脂肪、调节血脂、防止血管硬化等作用。另外,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桑葚也具有降血糖的功效。桑葚可改善皮肤血液供应,使皮肤白嫩。同时,桑葚对溶血性反应有增强作用,可防止人体动脉硬化,骨骼关节硬化,还具有安神醒酒、祛风湿等作用。 桑葚枸杞猪肝粥 原料:桑葚15克,粳米、猪肝各100克,枸杞10克,精盐适量。 做法: 1.粳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沥干水分; 2.桑葚洗净,去杂质; 3.枸杞洗净,用温水泡软,去杂质; 4.猪肝洗净,切成薄片; 5.把粳米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煮沸,撇去上层浮沫,再加入桑葚、枸杞和猪肝片,改用小火慢慢熬煮; 6.待粳米熟烂之后,加入精盐拌匀即可。 功效:滋养肝肾,养血明目。 桑葚芝麻粥 原料:桑葚60克,大米100克,白糖、黑芝麻各30克。 做法: 1.将桑葚、黑芝麻、大米洗净备用; // 2.往锅加适量清水,然后放入桑葚、黑芝麻、大米; 3.待粥熟烂后,加入白糖即可。 功效: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1.紫洋葱。洋葱里所含的多种硫化物能抑制血小板凝结,帮助血液流通顺畅,消除体内自由基。洋葱中的硫醇、硫化丙烯等成分具有降低血脂的功能,增加身体中的“好” 胆固醇(HDL),预防动脉硬化。更重要的是,洋葱中的这些活性成分能够促进脂肪代谢,预防脂肪肝。建议首选紫洋葱,因为颜色越深的洋葱硫化物含量越高。 需要注意的是,硫化物在高温下容易被破坏,所以洋葱最好生吃。 2.大蒜。大蒜的呛鼻气味是蒜素带来的,多项研究证实,蒜素可维持巨噬细胞的活性、增加杀病菌能力及促进淋巴细胞增生,并且可以避免腹部脂肪的堆积,同时增强肝脏中解毒酶的活性。大蒜最好捣碎成泥,放10~15分钟后再吃,这样有利于蒜素的生成。 // 3.圣女果。每天生吃20个圣女果(约155克)即可获得一天所需要的维生素C,当体内维生素C足够,运动时所燃烧的脂肪会较摄取不足的人增加30%,强力促进脂肪代谢。圣女果可以直接生吃,也可以用来做大拌菜。 4.柠檬。日本三重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柠檬中可能含有一种能够预防脂肪肝的成分,可以遏制人体肝脏细胞中的脂肪蓄积。此外,柠檬还有助肝脏排毒,通过 促进胆汁生成而净化肝脏,同时有助控制胆汁过量,减少体内有害黏液生成,帮助溶解胆结石。柠檬口感较酸,可用来泡水喝。
提到红烧肉,大家首先想到的关键词是“高饱和脂肪,高胆固醇,高血脂……”。然而,之前一项针对北京市40名百岁以上老人的饮食调查发现,多数老寿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特别喜欢吃红烧肉,而且几乎是天天吃。人们还惊喜地发现:这些老寿星不但血脂、血胆固醇不高,而且也没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据了解,这些老人吃的红烧肉都经过了长时间的炖煮,难道吃红烧肉的健康秘诀就在炖煮时间上?为探其究竟,北京军区总医院营养科的科研人员做了相关实验。 将肥瘦均匀的五花猪肉切成4厘米×2厘米的小块,用热水洗一下,除去血水,放在不锈钢锅内,一次性将水加足后(中间不添加凉水),用慢火炖煮,温度恒定在100℃~103℃。从0.0~5.0小时之间,每过0.5小时取样,检测其中的脂肪酸含量和构成(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胆固醇等指标。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我先介绍一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的知识。胆固醇有“好”有“坏”,其中“坏”胆固醇易损伤血管内膜,“好”胆固醇可将前者从血管壁中清除。根据构成不同,脂肪酸可以分为饱和脂肪酸(如棕榈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其中,后者又可以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研究表明,饱和脂肪酸会增加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风险。而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有多种健康功效,如单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降低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升高其中的“好”胆固醇,对控制血脂有益,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胆固醇总量。 // 研究发现:随着烹调时间的延长,猪肉中饱和脂肪酸不断降解,其含量呈下降趋势,在2.5小时时达到最低,下降幅度高达40%~51%,胆固醇含量下降51%。而不饱和脂肪酸却随着烹调时间的加长而不断升高,在2.5小时时上升幅度最高,如亚油酸升高接近21%,并且单不饱和脂肪酸比多不饱和脂肪酸升高的幅度大些。 由实验可以得出,红烧肉的最佳烹饪条件是:文火加热慢炖,烹调时间是2.5小时。另外,在炖肉过程中,还可以加入适量的海带或胡萝卜等膳食纤维多的蔬菜,这样在一饱口福的同时,对健康也大有裨益。
如果经常感到手脚冰凉、膝盖凉,多是冷寒症的表现。中医认为这是气虚、气滞、阳气不足的反映。女性在经期、孕期和产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更易如此。建议平时多用热水泡脚,既能暖身,又能舒缓疲劳。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介绍了暖脐贴,用桂圆肉1颗(新鲜的叫龙眼,干的叫桂圆),花椒六七颗,加上艾绒一同打烂,晚上睡觉的时候挑一点点,小指甲盖大小,放在肚脐上就行了。平时可艾灸,用温灸器,放在肚脐上,暖暖的,可以治肠胃病。 另外,通过按摩也能达到暖膝盖的目的。 1.按摩涌泉穴。右手揉左脚,左手揉右脚,每天早晚100下,接着揉脚趾100余下。 // 2.揉气冲穴(大腿根内侧)。此穴下有一条动脉,先按揉气冲穴,后按揉动脉,一松一按,交替进行,一直到腿脚有热气下流感。 3.拍打肾俞穴。稍用力各拍打100余下。以上内容仅授权业百科weixinnc.com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日前,记者从第三届天津国际心脏学术会议上了解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与20年前相比,市民高血压、超重和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大部分人群存在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少等不良生活方式,心血管发病年轻化。此外专家提醒,塑化剂可导致动脉硬化,市民应避免用微波炉加热保鲜膜覆盖的食物。 疾控中心对本市18岁以上居民近年开展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显示,天津市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7.6%,但控制达标率不足三分之一;糖尿病患病率18%,但市民对该病知晓率仅50%,血糖控制达标率不足10%。另外,市民缺少体力活动、静坐时间过长,仅10%的人能做到有效锻炼(每周运动3次、每次半小时),近75%的人从不锻炼。市民应定期进行健康监测,积极进行危险因素的干预。 // 此外,最新研究成果发现,长期居住于颗粒物大气污染严重增加的环境,可使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因此,市民最好减少在污染空气中的暴露时间。同时,塑化剂可导致人体动脉硬化,服用剂量过多或长期接触是这些损害的前提。市民在用微波炉加热食物时,最好不要使用保鲜膜覆盖,同时平时尽可能少接触可能含有塑化剂的塑料制品。
孕妇吃点生姜能缓解孕吐 生姜中含有姜黄素,它具有抗氧化、抗炎、抗凝、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衰老消除自由基及抑制肿瘤生长等主要药理作用,日常吃点生姜,对健康很有好吃。孕妇吃点生姜,还能缓解孕吐,但吃多了却可能导致流产。 生姜吃多了有哪些副作用? 1.影响消化 根据马里兰大学的研究发现,大量进食生姜是引发烧心、腹泻、胃胀气等情况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有胃溃疡病史的人、有肠道疾病和消化系统不佳的人来说,限制生姜的摄入量非常有必要。 2.引起低血糖 据了解,生姜抑制血糖上升的效果已被研究确认,也出现过有糖尿病患者大量进食生姜导致血糖过度降低的案例。因此,如果在食用生姜后出现头晕目眩、全身无力的情况,这实际上就是低血糖的危险信号,这时应当立即进食糖果或者含糖量大的果汁、甜饮料等,以改善血糖情况,如果这样依然没有好转,则应当立刻送医。 3.妨碍凝血 大量进食生姜能够促睡眠,使人处于镇静状态,也因此,当出现出血性疾病如流鼻血、月经过多、血尿等情况时,因为人处于睡眠状态,凝血系统的作用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4.导致流产 // 有说法称,吃生姜对缓解孕吐有一定的效果,但根据Medline Plus医疗网站的介绍,生姜吃多了也可能出现反效果。 报道称,每天食用1克以上的生姜,很有可能影响胎儿的性激素,出现流产的可能。因此,孕妇不能随意甚至大量地食用生姜,如果需要使用生姜熬汤来缓解孕吐,也建议先咨询医生。 此外,患心脏疾病、需要进食华法林等具有抗凝作用的药物或保健品时,也应当特别注意生姜量的摄入。
Catherine P. Bondonno等近期在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发表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超过5万名受试者进行了20多年的随访以分析蔬菜硝酸盐(主要的饮食硝酸盐来源)摄入与血压及心血管疾病(CVD)风险的关联进行了研究,结果提示,每天至少食用约60毫克的蔬菜硝酸盐(~?1杯绿叶蔬菜)或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无机硝酸盐的血管效应是否可通过减少饮食中的习惯性硝酸盐摄入而减少心血管疾病(CVD),值得进一步研究。该研究旨在确定植物硝酸盐(饮食中主要的硝酸盐来源)是否与降低血压(BP)和降低发生CVD的风险有关。在基线无CVD的丹麦饮食,癌症和健康研究的53150名参与者中,使用综合性植物硝酸盐数据库评估了植物硝酸盐的摄入量。基于多变量调整的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了风险比(HRs)。在随访的23年中,共记录了14,088例CVD病例。与蔬菜硝酸盐摄入量最低五分位数参与者相比,蔬菜硝酸盐摄入量最高五分位数的的参与者(中位数为141 mg /天)基线收缩压降低了2.58 mmHg(95%CI-3.12,-2.05),舒张压降低了1.38 mmHg(95%CI-1.66,-1.10)。在中等摄入量(?60 mg /天)下,蔬菜硝酸盐的摄入量与CVD稳定期呈负相关。这似乎是由收缩压(21.9%)介导的。 // 与最低五分位数摄入量(中位数23mg/天)的参与者相比,适量的蔬菜硝酸盐摄入量(中位数59毫克/天)与CVD风险降低15%[HR(95%CI)0.85(0.82,0.89)]相关。摄入适量的蔬菜硝酸盐可使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缺血性中风和周围动脉疾病的住院风险分别降低12%、15%、17%和26%。每天至少摄入约60毫克的蔬菜硝酸盐(约1杯绿叶蔬菜)可以减轻CVD的风险。综上,这项对53150名基线时无心血管疾病的丹麦人进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基线时较高的蔬菜硝酸盐摄入量与较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相关。此外,还观察到,适量摄入蔬菜硝酸盐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呈负相关,而摄入更多则没有额外的益处。这种关联部分是由收缩压介导的,并且在高饮酒量的个体中比那些低到中等饮酒量的个体中更强。对于CVD亚型,中到高硝酸盐蔬菜摄入量的个体动脉粥样硬化性CVD(IHD、缺血性卒中、心力衰竭和PAD)住院的风险较低,但对于其他CVD(出血性卒中或房颤)住院的风险不高。以上内容仅授权业百科weixinnc.com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主要在肝脏合成,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既往众多研究表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与冠心病和心肌梗塞风险增加之间存在反比关系。因此,通常认为其血浆含量的高低与患心血管病(CVD)的风险呈负相关。 HDL-C是好胆固醇已经几乎是被公认的,这与所谓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形成对比,后者导致胆固醇在动脉中蓄积并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然而这一观点在近年来受到了挑战。曾有几项大规模临床研究测试HDL-C可以降低CVD风险,但是,均未能证明对冠心病有预防作用。尽管在普通人群中,HDL-C的循环水平与CVD风险成反比,但旨在增加血浆HDL-C的药物干预试验的结果往往均为阴性。那么HDL-C的抗炎能力是否与普通人群的首次CVD有前瞻性的关系?为此,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心血管病的专家开展了相关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的《循环》Circulation杂志上。HDL的抗炎能力被确定为其在体外抑制TNFα诱导的VCAM-1 mRNA表达的能力。该PREVEND研究的嵌套病例对照设计中,研究者将8267例合格的受试者设为研究队列。根据参与者年龄、性别、吸烟状况和HDL-C情况进行分组。在中位数为10.5年的随访期间,参与者共发生369次CVD事件(心血管原因导致的死亡、缺血性心脏病、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综合终点)。总的来说,HDL抗炎能力与HDL-C及hsCRP无关。与对照组相比,CVD患者HDL抗炎能力明显较低 (31.6% vs 27.0%; P<0.001)。在进行多因素调整后,HDL的抗炎能力与CVD发生呈负相关(HDL每升高1SD,CVD风险降低26%)。此外,这种关联与CVD终点的所有个别成分大致相似。HDL抗炎作用与胆固醇外流能力不相关(r=-0.02;P>0.05)。当把这两个HDL功能指标结合到一个模型中时,在完全调整的模型中,两者都与CVD的发生有明显的独立关联(外流能力每增加1SD,CVD风险降低26%;抗炎能力每增加1SD,CVD风险降低34%) 。进一步发现,增加HDL对女性的抗炎能力效果更加。同时,HDL的抗炎能力改善了Framingham风险评分的风险预测,从而有助于预测因动脉狭窄而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 研究人员指出,动脉粥样硬化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炎症相关的疾病,而HDL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是减少炎症。在该队列中,反映血管对动脉粥样硬化关键步骤的保护的HDL抗炎能力与发生的CVD呈反比,与HDL-C和HDL-C流出能力无关。综上,作为好胆固醇,HDL既能抗炎,又能保护心血管。若能将HDL抗炎能力添加到Framingham风险评分中,可能会改善心血管风险评估预测。以上内容仅授权业百科weixinnc.com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今天晚上下班,很饿,就去吃了麻辣烫。结果撑的难受,回到家里还是不消化。其实明知道会不舒服,却还是吃了个过饱。于是乎,突然想起来了晚餐过饱对身体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现在就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晚餐不要过晚 食有所定,日有所息。建议大家晚餐在7点之前吃,最晚不要超过8点。晚餐吃得过晚,长期以来会造成尿路结石发生。因为人体排尿峰值在饭后4-5小时,而晚上吃得过晚,四五小时之后就已经在梦中了,餐后产生的尿液就会潴留在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这样,尿路中尿液的钙含量也就不断增加,长时间就会增加尿路结石的发生风险。如果一日晚餐过晚,身体消化不了,会产生不少有害物质,这些毒物会增加肝肾负担和对大脑的毒性刺激,再加上睡眠时肠道蠕动减慢,使这些物质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延长,很容易导致大肠癌。 二.晚餐不要过荤 晚餐不宜过多食用肉类,会增加胃肠负担,还会使血压骤升,加上人在睡眠时血流大大减弱,大量血脂很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症,从而引起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 三.晚餐不要过饱 // 晚餐吃得过饱,多余的热量会合成脂肪在体内储存,使人发胖,同时引起血胆固醇增高,过多的胆固醇运载到动脉壁堆积起来,就会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晚餐不仅不要过饱,而且还要尽量不饮酒,否则很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使人在睡眠中休克。并且晚餐过饱,增加肠胃负担,对周围的器官也造成压迫,使大脑相应部位活跃起来,诱发各种各样的梦,影响睡眠,更加疲劳。如果中年人长期晚餐过饱,反复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易引发糖尿病的发生。 读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为什么现在慢性病这个高发?所以晚餐我们要走“清淡路线”,适量的主食,适量的绿叶蔬菜和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鱼虾、瘦肉及豆类制品,再来点适量的粥或者汤类食物,哇,不错,很完美。健康,从自己开始。
从2008年开始,日本和歌山县立医科大学和国立和歌山高专等机构联合开展研究,对桃子的健康功效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人员将重点放在一种叫“血管紧张素” 的激素上。现已证实,血管紧张素是引发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重要诱因之一。在生活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缺乏睡眠时,人体会大量分泌这种激素,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发表在英国《食品化学专业杂志》上的这项研究则发现,适当摄入桃子之后,体内血管紧张素的含量有所减少。体外研究也发现,在组织细胞中加入桃子的提取物后,血管紧张素的活性明显受到抑制。 // 研究负责人、细胞生物学副教授宇都宫洋推测,桃子中富含的多酚等物质,可能直接影响激素的分泌和活性,从而起到降低血压,保护心脑血管的效果。今后,他们将以经常食用桃子的当地居民为对象,进一步分析心脏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与饮食习惯的关联,帮助人们轻松“护心”。
据美国《科技日报》3月28日报道,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心脏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年轻时食用大量果蔬的女性在随后20年内出现冠状动脉钙化的几率大大降低。 研究者选取了2508名年龄在18~30岁之间的女性志愿者。在研究的初始阶段,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了参与者近期对果蔬的食用数量。根据他们对果蔬食用量的多少,研究人员将其分为高中低三组。20年后,研究人员测量了参与者的冠状动脉钙化程度(冠状动脉壁的钙质积聚是心脏病的一个早期迹象)。结果表明:与那些果蔬食用量最少的女性相比,在二十多岁时果蔬吃得多的女性(相当于每天食用8~9份果蔬)在四十岁时动脉中出现钙化斑块的可能性降低了40%。 //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证实了在年轻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延缓斑块的形成。
据英国《每日邮报》1月13日报道,意大利维罗纳大学一项新研究发现,熟吃西红柿可以摄入更多的抗氧化剂,预防心脏病的效果更好。 新研究中,参试者被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吃下高脂肪饮食之后吃番茄酱,B组在同种饮食之后不吃番茄酱。测试结果发现,吃番茄酱的参试者血管健康状况更好。研究人员指出,每天吃80克熟西红柿或番茄酱等西红柿食品可以大大改善高脂肪饮食对血管壁造成的伤害,防止内皮细胞功能失常,进而预防动脉硬化症。 // 多项研究发现,西红柿中的抗氧化剂番茄红素具有多种健康功效,烧熟的西红柿中番茄红素水平比生西红柿更高。因此,熟吃西红柿护心效果会更好。
一些食物总是具有很强的保健作用,对某些疾病可以起到预防甚至辅助治疗的作用。自制香菇首乌粥有助于降血脂。 做法:取干香菇30克,何首乌12克,糯米100克。将香菇提前泡发,洗净切成小块;何首乌研为细末,与粳米同入锅,加水适量,文火煮粥,快熟时加入香菇,当早餐服食。 // 功效:香菇含有核酸类物质,可抑制胆固醇的产生,防止脂质在动脉壁沉积,预防动脉硬化。何首乌含有一种成分叫卵磷脂,卵磷脂进入血液可吸附血管壁上的胆固醇,从而降低血脂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可治疗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长期坚持服食,降脂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