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权社会,皇帝的安全是重中之重,但不论是汉朝的南北军,还是隋唐的十二卫,宋朝的殿前司、元朝的宿卫军、明朝的锦衣卫、清朝的大内侍卫,都没有发生过侍卫行刺皇帝的事件,这是为什么呢?皇帝是如何确保侍卫的忠诚呢?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选拔极为严格:武功不是重点,忠诚才是关键 作为随侍皇帝身边的军队,他们的忠诚度直接影响着皇帝的安全,因此在组建这些军队时,武功的高低其实并非最重要的因素,而忠诚度才是关键。 对于开国皇帝来说,他们一般会从自己曾经率领的嫡系军队中,选拔出最为精锐的将士来确保自己的安全。例如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便是从“虎豹骑”中选拔精锐组成“武卫军”;又如唐高祖李渊,他则是从追随自己太原起兵的军队中选拔出三万禁军,被称为“元从禁军”。这些军队本就是隶属于皇帝(或宗室)统率的军队,不仅是绝对的精锐,而且忠诚度极高,从他们中挑选出来的将士,忠诚度自然也就没有任何问题。 而除了开国皇帝之外,其他帝王挑选侍卫,同样极为严格,不仅要求出身清白,而且基本以勋亲后代为主,例如明朝的锦衣卫虽然规模较大,但担任宿卫职责的锦衣卫各级将士,则全部来自于勋贵之后;又如清朝的大内侍卫,尤其是内廷侍卫,也全部由满蒙勋亲子弟或武进士充任;再如唐朝李渊的“元从禁军”,通常以其子弟补充进入,因而又被称为“父子军”。 严格的选拔机制,无疑最大限度保障了这支军队的忠诚度,而出身勋亲世家的这些子弟,因家族与王朝一亡具亡、一损俱损的关系,也使得他们的忠诚度得到了最大保障。 管理极为严格:兵权直属皇帝,将领相互牵制 严格选拔是基础,严格管理则是根本,一套健全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不仅能够确保这些将士各司其职,而且可以更大程度的提升皇帝安全。 对于这些直接负责皇宫安全的军队,不仅执掌军队的将领身经百战、忠心耿耿,而且军队的最终调动权力基本掌握在皇帝手中。也就是说,即使是执掌军队的将领,在没有获得皇帝授权或持有皇帝信物的情况下,也难以调动这支军队。例如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即使拿到了符节,却仍然无法调动护北军,护北军使者任安在拜受符节后,便直接返回军营闭门不出。 此外,为了防止将领作乱,皇帝通常还会对这些军队予以拆分,从而达到相互牵制的效果,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宿卫京城安全的军队分为几部分,交给不同的将领执掌,例如隋唐时期的十二卫(后改为十六卫),便分别设立将领执掌。另一种是军队高层分别由互不统属的人员担任,例如明朝的十团营(后改为十二团营),便由总兵官为最高长官,另以内臣、兵部尚书或都御史各一人为提督。 通过兵权直属皇帝,指挥权相互牵制,共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这套体系之下,不论是将领倒戈,还是士兵哗变,都很难对皇帝性命产生威胁。 福利待遇优厚:经常获得赏赐,升迁更为容易 作为直接负责皇宫和皇帝安全的将士,为了避免他们产生异心,这些人的待遇不仅是军队中最为优厚的,而且作为天子近臣升迁往往也更为容易,如此一来便大大降低了底层将士的不满。 以清朝为例,清朝的宫廷侍卫分为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大内侍卫等,而距离皇宫和皇帝越近,待遇也就越高。按照清朝制度,这些侍卫不仅生活待遇极为优厚,而且除了本身的俸禄外,还有各种补贴和恩裳,例如皇帝、皇后、太后寿诞或扈从出行,通常会获得丰厚的赏赐。 此外,由于御前侍卫通常随侍皇帝身边,因而升迁也通常更为容易。同样以清朝为例,侍卫出身而最终得享高官厚禄的比比皆是,例如索尼、明珠、索额图、隆科多、肃顺等等,他们都是侍卫出身。 优厚的待遇和相对清闲的职能,再加上升迁的便利,这些侍卫只要脑子没有进水,又岂会跑去刺杀皇帝? 严格区域限制:守卫各司其职,秩序井然有序 提到皇宫中的防卫,我们常常想到的就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这种说法或许略显夸张,但与实际情况却也相距不远。 对于驻守皇宫内外的侍卫,通常采取区域管控的措施,以汉朝为例,汉朝的皇宫护卫通常分为三层,其中由中尉(后改执金吾)统率的北军负责宫外安全,卫尉统率的兵卫(即南军)则负责宫门和宫内防务,而郎中令统率的郎卫则负责的宫殿门户和殿内警卫。又如古代朝会时的镇殿将军,便是专门负责朝会时殿内安全的。 即使是皇宫中值守的侍卫,也不可能够随意走动,每支军队都有其相应的宿卫地点,根本不允许轻易越雷池一步的。比如你只是负责守卫宫门的,结果你跑去内廷晃荡,轻者被拿下问罪,重者便是当场革杀。毕竟影视剧中那种飞檐走壁、高来高去的功夫,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通过区域限制,便可以防止将士随意走动,从而大大降低风险。而在这种严密的防卫下,想要仅凭几人,乃至几十人上百人刺杀皇帝,无异于自寻死路。 刺杀代价太大:“十恶不赦”之罪,祸及整个家族 在古代,“谋反、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被称为“十恶”重罪,其中“谋反”更是首恶。所谓“谋反”,便是指图谋、参与推翻封建阶级政权,或谋害君主的行为。 对于“谋反”大罪,历朝历代惩处都极为严厉,例如《唐律》便固定,“犯者皆斩,家属缘坐,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也就是说一旦谋刺皇帝,不仅自己要被处死,家属也要被连累,父亲和儿子只要是十六岁以上,全部处以绞刑。 到了明清时期,对于“谋反”之罪的惩处更为严厉,《大明律》便规定,“犯者凌迟处死,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不论笃疾、废疾,皆斩”,不仅牵连范围进一步扩大,且惩处力度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较于以上丰厚的待遇,刺杀皇帝付出的代价无疑太过沉重,在利益的驱使下将领谋逆尚有可能,对于普通的侍卫来说,回报与代价完全不成正比,显然得不偿失。 如上所述,严格的选拔机制,完善的管理体系,严格的区域限制,丰厚的福利待遇,再加上刺杀的代价太大,这使得侍卫虽然距离皇帝很近,但却根本没有刺杀皇帝的理由。 事实上,历朝历代以来,不仅没有发生过侍卫刺杀皇帝的事件,反而是在军队高级将领叛变的情况下,出现过侍卫临阵倒戈导致政变失败的事件,最典型的就是唐朝景龙元年(公元707年)的“景龙政变”,太子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叛乱,最终却因皇帝的一句话,千骑临阵倒戈,最终导致政变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时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那么还有哪些与美人相关的成语故事和典故呢?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倾国倾城 汉武帝(前156~前87年)时期,宫廷乐师李延年精通音律,深得武帝欢心,他所做的曲子凡听到者都会莫名感动。李延年有一个妹妹花名李妍,是个歌女,生得云鬓花颜,婀娜多姿,楚楚动人,尤其擅长歌舞。李延年想把她进献给汉武帝为妃。但因为家世微贱,不便自言,便请平阳公主代为荐引。 一天,汉武帝在宫中饮酒,平阳公主也在座,李延年侍宴。待到酒酣,李延年起舞,唱自写的一首新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听到李延年歌唱,不禁叹息说:"世间哪有你所唱的那种佳人?"平阳公主在一边揣摩得知李延年歌中的寓意,于是趁势说:"陛下有所不知,延年的小妹,就是一位倾国倾城的绝世佳人。"武帝心中一动,立刻下令召李氏入宫。不久李延年将其妹引入。武帝一看,果然是姿容秀媚,体态轻盈。武帝遂纳李氏为妃,号为李夫人。一年以后李夫人生下一子,被封为昌邑王。 国色天香 出自《牡丹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牡丹诗》是唐代诗人李正封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在诗中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国色牡丹的姿色,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牡丹花的美,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欢欣之情。 国色:颜色为一国之选,原指美人姿色气度。《公羊传》僖公十年:"骊姬者,国色也。"四大妖姬之骊姬——蛇蝎美人 天香:芬香的美称,桂、梅、牡丹等花香。现多形容女性的美丽。 秀色可餐 吴绛仙是隋朝的一位殿脚女,何为殿脚女,隋炀帝喜欢玩微服私访,运河开通之后,隋炀帝坐着龙舟,浩浩荡荡下扬州,他的船队征用了大批拉纤的民夫,这些民夫有男有女,这些人统称“殿脚”,“每舟择妙丽长白女子千人,执雕板缕金楫,号为殿脚女”。这些牵挽龙舟的殿脚女均是年轻貌美的妙龄女子,手执着雕板镂的金楫,龙舟凤舸之上,锦帆彩缆之间,婀娜而立。 而吴绛仙受到炀帝青睐,“一双媚眼,秋水低横;两道蛾眉,春山长画”,尤其两弯长眉“画得格外有韵”。以至于炀帝江南美景也不看了,见到吴绛仙,每每“倚帘顾之,移时不去”,目不转睛地看她,饭也懒得吃,酒也懒得喝,还对身边的萧后说:“古人说秀色可餐,以朕看来,像绛仙这般姿色,真还可以疗饥呢!” 《幼学琼林》,中国古代启蒙的儿童读物,也有这样的诗句“丽娟呵气如兰,绎仙秀色可餐”。 天生丽质 天生丽质,出自唐·白居易《长恨歌》。"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 天生丽质的杨贵妃一出现,则“六宫粉黛无颜色”。但她的结局又是凄惨的,最终也只留下“长恨”。 冰肌玉骨 意思是肌骨如同冰玉一般;形容女子肌肤莹洁光滑。出自《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遥远的姑射山中,有一神人居住在里边。那神人皮肤洁白,如同冰雪;姿态柔婉,如同处女。这是庄子看到仙女了。 我见犹怜 出自南朝宋·虞通之《妒记》:"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 晋朝时期,大将军桓温平定蜀地,娶李势女儿为妾。桓温老婆十分忌妒,知道后立即前往蜀地李的住所,拔刀想要杀了她。安康公主到了书斋后,正遇见李氏在梳头,她并没有因为南康公主到来而表情有变,而是很平静地面对。她对司马兴男说:"我国破家亡,并不情愿到这里来。今天如果能被杀而死,倒是随了我的心愿。"桓妻丢下刀说:"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历朝历代都很重视河西走廊?这是因为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抵玉门关,南依祁连山,北靠合黎山,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俯瞰河西走廊,北面是阿拉善高原,戈壁遍布,人迹罕至,南面是青藏高原,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河西走廊处于两者之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祁连山的冰雪融水的滋润下,河西走廊水草丰富,环境适宜,夏商时期,就有游牧民族在此定居,由此诞生了著名的马家窑文化。到了西周,河西走廊先后出现了西戎、犬戎、北羌、马羌等游牧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游牧文明。 河西走廊独特的地理位置,沟通了中原和亚洲腹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经此产生了交集。在中原的统治者眼中,身处河西走廊的游牧民族,与中原民族格格不入。而游牧民族觊觎中原的富庶繁华。两种文明的差异,很快成为冲突的导火索。双方冲突不断,相爱相杀。公元前771年,西戎大举进攻西周,劫掠财货,并且在骊山杀死了周幽王,西周因此灭亡。 周王室东迁洛阳,周王认识到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在此设立了雍州,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在此定居的西戎,遇到了与之匹敌的强劲对手。秦非子善于养马,因护送周王东迁有功,受封秦地。秦国的出现,阻挡了游牧民族向东发展的脚步。 秦国统一六国后,实力大幅提升。此时,河西走廊被月氏人控制,两者面临匈奴的威胁。强大的匈奴人不断蚕食月氏的地盘,月氏被迫西迁,匈奴人控制了河西走廊,成为东出中原的重要通道。秦始皇为了防范匈奴人的入侵,修建了闻名古今的万里长城。 西汉经过“文景之治”,有了与匈奴掰手腕的能力。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张骞受命出使西域,欲联合大月氏共同打击匈奴。张骞持节出使,第一次领略了河西走廊的全貌。有了张骞的尝试,西域各民族与中原有了密切的交流和沟通,这条通道就是“丝绸之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出击。霍去病分别在春、夏两季,打败了盘踞在河西走廊的匈奴浑邪王、休屠王,歼敌四万。在迎头痛击之下,浑邪王被迫降汉。汉武帝增设河西四郡,西汉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扫清了障碍,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从人文上看,河西走廊是文化传播的平台。有了河西走廊的沟通,加速了西域与中原的交流,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使其融入中原,成为中国重要的一部分。有了合适的“土壤”,农耕文明和封建制度在西域逐渐生根发芽。 从经济上看,河西走廊是中国联通世界的血管。借助“丝绸之路”繁荣,外通地中海、中东,内至苏州、杭州,商贾云集,盛极一时。西域商人为中原带来了汗血宝马、葡萄、核桃、石榴、无花果、大蒜、葱、黄瓜、香料、药材、乐器和金银器等商品。而中国输出了丝绸、茶叶、瓷器以及四大发明。当时古罗马的市场上,每磅丝绸的售价高达12两黄金。而著名的埃及艳后也是丝绸的忠实粉丝,经常穿着丝制衣服,接见外交使节。 从宗教上看,河西走廊是佛教传入中原的首站。大小乘佛教经此进入中原,历史上的四大经译家,有三位在河西走廊传经布道,可见其在佛教传播中的重要地位。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有现存规模最大的莫高窟,绵延1600余米,分上下5层,共有492个石窑,2499身彩塑,以及45000平方米的壁画,后来发现的经卷、画稿、文书,具有极高的文献研究价值,倍受世人的关注。 至唐代中期,河西走廊始终被中原统治者牢牢掌握。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爆发。在叛军的凌厉攻势下,唐朝不得不抽调河西、陇右等地的兵力,派往前线平叛,造成西北兵力空虚。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吐蕃席卷祁连,陇右、河西相继陷落,安西、北庭与唐朝断绝联系。据《旧五代史》记载:“安禄山之乱,肃宗在灵武,悉召河西戍卒收复两京,吐蕃乘虚取河西、陇右,华人百万皆陷于吐蕃。”也就是说,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源,不仅是安史之乱在中原动摇了其执政根基,还与吐蕃掐断河西走廊,断绝西域的外缓,有着密切的联系。 吐蕃衰亡后,回鹘西迁,在河西走廊站稳了脚跟。北宋建立后,并未对河西走廊进行有效的控制。十一世纪,党项族势力做大做强,势力不断扩展。李元昊建西夏后,河西走廊也处于其势力范围之内。北宋只得蜗居中原,与西域断绝了联系。 总结汉朝、晚唐和北宋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河西走廊不只是经贸要道,还是战略要地。汉朝的高明之处在于,汉朝占据河西走廊,能够将北方少数民族一分为二,使西羌生活在苦寒之地,孤立无援。而河西走廊犹如楔子,牢牢钉入西域腹地,直达吐鲁番和哈密。通过经营运作,与西域地方政权联手,加上汉朝在河套地区的筹措准备,从东西两个方面打击匈奴,迫使其要么远遁漠北,要么归降汉朝。 河西走廊是中原王朝伸向西域的一条手臂,择机切换胡萝卜和大棒,以此减轻中央政权的安全压力。 而晚唐和北宋的教训同样深刻,河西走廊的沦陷,意味着外族势力能够自由出入中原,分分钟“顺丰包邮”。正因如此,成吉思汗不惜代价,攻灭了西夏,打通了河西走廊,将中国北方和西域连成一体,从中获取了丰厚的回报。 能否控制河西走廊,是一个政权强盛与否重要标志之一,明朝同样不遗余力。自朱元璋始,不断修建明长城,全长6200公里,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而嘉峪关地势险要,扼守要冲,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关隘,可见明朝相当重视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和防御。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并未减弱。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军与盘踞在西北的准尔丹激战。为了保障后勤运输和情报传送,清朝以嘉峪关为基地,在河西走廊修建了大量的军台、驿站和道路,同时修建大型水利灌溉设施,发展农业生产,既节约了转运成本,又保障了军粮供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时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那么还有哪些与美人相关的成语故事和典故呢?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倾国倾城 汉武帝(前156~前87年)时期,宫廷乐师李延年精通音律,深得武帝欢心,他所做的曲子凡听到者都会莫名感动。李延年有一个妹妹花名李妍,是个歌女,生得云鬓花颜,婀娜多姿,楚楚动人,尤其擅长歌舞。李延年想把她进献给汉武帝为妃。但因为家世微贱,不便自言,便请平阳公主代为荐引。 一天,汉武帝在宫中饮酒,平阳公主也在座,李延年侍宴。待到酒酣,李延年起舞,唱自写的一首新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听到李延年歌唱,不禁叹息说:"世间哪有你所唱的那种佳人?"平阳公主在一边揣摩得知李延年歌中的寓意,于是趁势说:"陛下有所不知,延年的小妹,就是一位倾国倾城的绝世佳人。"武帝心中一动,立刻下令召李氏入宫。不久李延年将其妹引入。武帝一看,果然是姿容秀媚,体态轻盈。武帝遂纳李氏为妃,号为李夫人。一年以后李夫人生下一子,被封为昌邑王。 国色天香 出自《牡丹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牡丹诗》是唐代诗人李正封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在诗中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国色牡丹的姿色,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牡丹花的美,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欢欣之情。 国色:颜色为一国之选,原指美人姿色气度。《公羊传》僖公十年:"骊姬者,国色也。"四大妖姬之骊姬——蛇蝎美人 天香:芬香的美称,桂、梅、牡丹等花香。现多形容女性的美丽。 秀色可餐 吴绛仙是隋朝的一位殿脚女,何为殿脚女,隋炀帝喜欢玩微服私访,运河开通之后,隋炀帝坐着龙舟,浩浩荡荡下扬州,他的船队征用了大批拉纤的民夫,这些民夫有男有女,这些人统称“殿脚”,“每舟择妙丽长白女子千人,执雕板缕金楫,号为殿脚女”。这些牵挽龙舟的殿脚女均是年轻貌美的妙龄女子,手执着雕板镂的金楫,龙舟凤舸之上,锦帆彩缆之间,婀娜而立。 而吴绛仙受到炀帝青睐,“一双媚眼,秋水低横;两道蛾眉,春山长画”,尤其两弯长眉“画得格外有韵”。以至于炀帝江南美景也不看了,见到吴绛仙,每每“倚帘顾之,移时不去”,目不转睛地看她,饭也懒得吃,酒也懒得喝,还对身边的萧后说:“古人说秀色可餐,以朕看来,像绛仙这般姿色,真还可以疗饥呢!” 《幼学琼林》,中国古代启蒙的儿童读物,也有这样的诗句“丽娟呵气如兰,绎仙秀色可餐”。 天生丽质 天生丽质,出自唐·白居易《长恨歌》。"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 天生丽质的杨贵妃一出现,则“六宫粉黛无颜色”。但她的结局又是凄惨的,最终也只留下“长恨”。 冰肌玉骨 意思是肌骨如同冰玉一般;形容女子肌肤莹洁光滑。出自《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遥远的姑射山中,有一神人居住在里边。那神人皮肤洁白,如同冰雪;姿态柔婉,如同处女。这是庄子看到仙女了。 我见犹怜 出自南朝宋·虞通之《妒记》:"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 晋朝时期,大将军桓温平定蜀地,娶李势女儿为妾。桓温老婆十分忌妒,知道后立即前往蜀地李的住所,拔刀想要杀了她。安康公主到了书斋后,正遇见李氏在梳头,她并没有因为南康公主到来而表情有变,而是很平静地面对。她对司马兴男说:"我国破家亡,并不情愿到这里来。今天如果能被杀而死,倒是随了我的心愿。"桓妻丢下刀说:"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中国历朝历代!但是不知道你所说的皇帝算不算秦朝以前的王侯。 如果从秦始皇算起,那么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十六国81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 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如果再将其后代追尊的,那就更多!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以及历时800多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中国帝王应该有800多位。 中国历朝历代到底有多强盛? 谢邀!毫无疑问,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是唐朝。唐朝的强盛不仅仅表现在国土的辽阔,其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等等无不领先于世界,是当时世界的中心,很多外国使者来访,也派出很多的使者到外面去交流,文化空前繁盛。 唐朝前期政治思想开明多元,并不象汉朝独尊儒术,基本上是释儒道兼蓄并用,稍稍突出老庄无为而治思想。用人上不拘一格,除开科取士外,最难得可贵的是去华夷之分,很多少数民族甚至胡人入朝为官,所谓”天下英雄入我彀中”!李世民胸襟开口,广开谏言,善于听批评意见,以史为鉴,以人为鉴,有效地提高了行政纠错能为。 经济上唐朝继承隋朝的经济基础,如大型工程大运河。农业上实行租庸调制,与民生息,都使唐朝经济强大。 文化社会领域,唐朝开明的民族文化政策极大的促进和调动了社会各个民族的凝聚力。在对外战争中,其国家民族自豪感极其强烈。 军事上,在各种积极因素的促使下,唐朝军队,特别有战斗力。著名的恒罗斯之战中,大唐军队三万余人,在指挥失误和盟友背叛,以及波斯二十余万大军的围攻下,给与敌人大量杀伤,并从容撤退,波斯也不敢追击,原因就是因为唐朝军队强大。 总之,相对于汉朝的独裁专制及思想禁锢,唐朝显然更值得中华民族为之自豪!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2 夏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癸 3 商 汤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 周 4。 1 西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发 周成王 姬诵 周康王 姬钊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满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厉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静 周幽王 姬宫湦 4。 2 东周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庄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齐 周惠王 姬阆 周襄王 姬郑 周顷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简王 姬夷 周灵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贵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4。 2。2 战国 战国 周安王 姬骄 周烈王 姬喜 周显王 姬扁 周慎靓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 秦 秦昭襄王 嬴则 秦孝文王 嬴柱 秦庄襄王 嬴楚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婴 6 汉 6。 1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高后 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刘婴 更始帝 刘玄 6。 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志 汉灵帝 刘宏 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7 三国 7。 1 魏 魏 魏武帝 曹操 (为追谥中国历朝历代顺序,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奂 7。 2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汉后主 刘禅 7。3 吴 吴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吴废帝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吴末帝 孙皓 8 晋朝 8。 1 西晋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马师 文帝 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8。 2 东晋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帝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8。 2。1 十六国 8。2。1。1 成汉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汉)昭文帝 李寿 (汉)末主 李势 8。 2。1。2 汉(前赵) (汉)光文帝 刘渊 (汉)昭武帝 刘聪 (汉)隐帝 刘粲 (前赵)刘曜 8。2。1。3 后赵 后赵 明帝 石勒 海阳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义阳王 石世 新兴王 石尊 石鉴 石祗 8。 2。1。4 前凉 武公(明王) 张轨 元公 张实 成王 张茂 忠成公(文王) 张骏 敬烈公(桓王) 张重华 哀公 张耀灵 威王 张祚 敬悼公(冲王) 张玄靓 悼公 张天锡 8。 2。1。5 后凉 懿武帝 吕光 隐王 吕绍 灵帝 吕纂 建康公 吕隆 8。2。1。6 西凉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 2。1。7 南凉 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8。2。1。8 北凉 建康公 段业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犍 8。 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宝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 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冲 段随 慕容觊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 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冯跋 昭成帝 冯弘 8。2。1。13 南燕 献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 2。1。14 夏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平原王 赫连昌 昌定王 赫连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厉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坚 苻宏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8。 2。1。16 后秦 武昭帝 姚苌 文桓帝 姚兴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国仁 武元王 乞伏乾归 文昭王 乞伏炽盘 末主 乞伏慕末 8。 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闵 8。2。1。19 代国 拓跋猗卢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贺傉 炀帝 拓跋纥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8。 2。1。20 吐谷浑 吐谷浑 参见吐谷浑首领列表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文帝 刘义隆 太子 刘劭 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淮 9。 1。2 齐 高帝 萧道成 武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明帝 萧鸾 东昏侯 萧宝卷 和帝 萧宝融 9。 1。3 梁 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后主 萧琮 9。 1。4 陈 武帝 陈霸先 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宣帝 陈顼 后主 陈叔宝 9。2 北朝 9。 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诩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节闵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 2。2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9。2。3 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阳王 高绍义 9。 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静帝 宇文衍 10 隋 隋文帝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隋恭帝 杨侑 隋秦王 杨浩 隋越王 杨侗 11 唐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后 武曌(太后称制) 武周圣神皇帝 武则天 唐中宗 李显 唐殇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肃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适 唐顺宗 李诵 唐宪宗 李纯 唐穆宗 李恒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晔 唐哀帝 李拀 11。 1 南诏 南诏 11。2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渤海武王 大武艺 渤海文王 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 大华兴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义 渤海简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国 12。 1 五代 12。1。1 后梁 太祖 朱温 末帝 朱瑱 12。1。2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闵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12。 1。3 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贵 12。1。4 后汉 高祖 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12。1。5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荣 恭帝 柴宗训 12。 2 十国 12。2。1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钱鏐 世宗 钱元瓘 成宗 钱弘佐 忠逊王 钱弘倧 忠懿王 钱弘俶 12。 2。2 闽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审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 2。3 荆南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献王 高从诲 贞懿王 高宝融 荆南侍中 高保勖 荆南侍中 高继冲 12。 2。4 楚国 楚国 (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马希声 文昭王 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马希崇 12。 2。5 吴国 (904年-937年) 太祖 杨行密 烈宗 杨渥 高祖 杨渭 睿帝 杨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12。 2。7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刘岩 殇帝 刘玢 中宗 刘晟 后主 刘鋹 12。2。8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刘旻 睿宗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12。 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12。2。10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13 宋 13。 1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宋太宗 赵光义 宋真宗 赵恒 宋仁宗 赵祯 宋英宗 赵曙 宋神宗 赵顼 高太后 宣仁太后高氏(太后垂帘) 宋哲宗 赵煦 宋徽宗 赵佶 宋钦宗 赵桓 13。 2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宋孝宗 赵眘 宋光宗 赵淳 宋宁宗 赵扩 宋理宗 赵昀 宋度宗 赵禥 谢太后 谢道清(太后垂帘) 宋恭帝 赵显 宋端宗 赵昰 赵昺 14 辽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 耶律倍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辽世宗 耶律阮 辽穆宗 耶律璟 辽景宗 耶律贤 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 耶律隆绪 辽兴宗 耶律宗真 辽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谅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顺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纯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 完颜晟 金熙宗 完颜亶 海陵王 完颜亮 金世宗 完颜雍 金章宗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永济 金宣宗 完颜珣 金哀宗 宛颜守绪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7 元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监国) 元太宗 窝阔台 马乃真后 (称制) 元定宗 贵由 海迷失后 (称制) 元宪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 元成宗 铁穆耳 (完泽笃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普颜笃汗)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格坚汗)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图帖睦尔 (札牙笃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宁宗 懿璘质班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乌哈图汗) 18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号永乐 (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 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 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 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 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 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 朱由检,年号崇祯 18。 1 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18。2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18。 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19 清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c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谢邀。夏中国历朝历代顺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黄河流域的夏后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舜帝禅位给他。后来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因其部落为夏后氏,所以定国为“夏”。 商:相传商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以后就以"商"来称呼其部落。部落首领汤起兵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号。 周:后稷(周部落首领)的部落到古公亶父时,定居周原(今陕西歧山),武王伐纣灭商后,这个部落建立的国家就以“周”为国名。 秦:据史料记载,秦,是一个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西周孝王牧马有功,被封到秦地(今甘肃天水)为君。周平王东迁,又封秦君襄公为诸侯,所以立国就叫“秦”。公元前221年,始皇嬴政统一全国,定国号为秦。 汉:秦朝被推翻后,西楚霸王项羽大封十八路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后称帝,因其封号为汉王,所以国号为“汉”。 魏:汉献帝曾经以冀州十郡册封曹操为"魏公",在魏郡治所邺建宗庙。平定汉中后进爵"魏王"。220年,曹丕代汉称帝,于是定国号魏。因其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为曹魏。 晋:司马昭伐蜀后,魏帝以并州十郡封其为晋公,264年灭蜀后又进爵为晋王。公元265年他的儿子司马炎逼魏帝曹奂退位,自称皇帝,沿袭其封爵,定国号为“晋”,建都洛阳。 隋:隋文帝杨坚(隋文帝)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公元581年灭北周称帝,后灭掉南朝的陈朝,统一全国。杨坚沿袭此封爵,定国号“随”。因"随"有游走之意,不祥,于是改国号为"隋"。 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所以李渊称帝后便以“唐”为国号。 宋:赵匡胤(宋太祖)在后周时被封为宋州节度使,公元960年称帝后,便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 辽:原称契丹,因曾居于辽河流域,故称"辽"。契丹语镔铁之意。 元: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统一政权,但没有国号。据《元史》记载,公元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元"(有首,第一之意),定国号为“元”。 明:元末农民起义时,民间就有“明王出世”的传说。农民军首领韩山童信奉白莲教(又称"光明教"),自称"明王"(其子韩林儿称"小明王")。朱元璋曾经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朱曾为小明王的重要将领)。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治,自立为帝,定国号为“明”。 清: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一带。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各部落建立政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后来他的儿子皇太极(清世宗)继位,改女真族为"满洲"。改国号“大金”为“大清”。至于改国号的原因,存在两种说法。1."满洲"在满语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因此用"清"代"金”。2.历史上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对汉族的掠夺和压迫是非常残酷的,废去"金"国号和"女真"的族号,是出于政治需要,即为了模糊那段历史,避免刺激汉族人的历史回忆,减少民族抵触情绪,以此笼络汉人,从而为取代明王朝做准备。这可以从后来清朝统治者始终讳言"女真"和"大金"名称这一事实上可以得到佐证。由此看来,皇太极改族名、国号的做法,是极具战略眼光的。谢谢大家。 中国的历朝历代的都城?不要网址 夏 约前22世纪末-约前16世纪初 安邑 – 今山西夏县 阳翟 – 今河南禹县 商 约前16世纪-约前11世纪 亳 – 今河南商丘 殷 – 今河南安阳 周 西周 约前11世纪-前771 镐京 – 今陕西西安 东周 前770-前256 洛邑 – 今河南洛阳 秦 前221-前206 咸阳 – 今陕西咸阳 汉 西汉 前206-公元25 长安 – 今陕西西安 东汉 25-220 洛阳 – 今河南洛阳 三国 魏 220-265 洛阳 – 今河南洛阳 蜀 221-263 成都 – 今四川成都 吴 222-280 建业 – 今江苏南京 西晋 265-317 洛阳 – 今河南洛阳 东晋 十六国 东晋 317-420 建康 – 今江苏南京 十六国 304-439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 今江苏南京 齐 479-502 梁 502-557 陈 557-589 北朝 北魏 386-534 平城 – 今山西大同 洛阳 – 今河南洛阳 东魏 534-550 邺 – 今河北临漳 北齐 550-577 西魏 535-557 长安 – 今陕西西安 北周 557-581 隋 581-618 大兴 – 今陕西西安 唐 618-907 长安 – 今陕西西安 五代 十国 后梁 907-923 汴 – 今河南开封 后唐 923-936 洛阳 – 今河南洛阳 后晋 936-946 汴 – 今河南开封 后汉 947-950 后周 951-960 十国⑤ 902-979 宋 北宋 960-1127 开封 – 今河南开封 南宋 1127-1279 临安 – 今浙江临安 辽 907-1125 皇都(上京)-今辽宁 巴林右旗 西夏 1038-1227 兴庆府 – 今宁夏银川 金 1115-1234 会宁(阿城) – 今黑龙江 中都 – 今北京 开封 – 今河南开封 元 1206-1368 大都 – 今北京 明 1368-1644 北京 清 1616-1911 北京 中华民国 1912-1949 南京 – 今江苏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