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司马懿
张郃作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真的是被司马懿害死的吗?

张郃作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真的是被司马懿害死的吗?

  在中国历史上,曹魏五子良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其中,张郃是五子良将中的重要一员,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关于他的结局,却一直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他是被司马懿害死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张郃,字儁乂,河内郡温县人,曹魏时期的著名将领。他在曹操手下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虎痴”,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然而,他的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在曹魏后期,他与司马懿的关系变得紧张,最终在一次战斗中被杀。  关于张郃之死,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他被司马懿害死的。这是因为在张郃死后,司马懿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成为了曹魏的实际掌权者。因此,有人推测,司马懿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可能采取了手段消灭了张郃。  然而,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历史记载的支持。据《三国志》记载,张郃是在一次战斗中被敌军杀死的,而并非被司马懿害死。此外,从司马懿的性格和行为来看,他也不太可能采取这种手段来消除竞争对手。司马懿是一个深思熟虑、稳健的人,他更可能会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杀人。  总的来说,张郃被司马懿害死的说法并不成立。他的死是由于战争的残酷性,而非人为的阴谋。我们应该尊重历史,理性看待每一个历史人物和事件,避免因为个人的偏见和误解而对历史进行错误的解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4-01-11
司马懿临终遗言,司马昭的皇位梦

司马懿临终遗言,司马昭的皇位梦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魏国是一个充满权谋和智谋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有一位名叫司马懿的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历经三朝,辅佐了两位皇帝,最终成为了魏国的实际掌权者。然而,在他临终前,他说了什么让司马昭不敢称帝呢?  司马懿是魏国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繁荣和强大而努力。他的儿子司马昭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物,他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父亲的职位,成为了魏国的实际掌权者。然而,司马昭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魏国的皇帝。  然而,司马懿在临终前对司马昭说:“我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繁荣和强大而努力,我希望你也能像我一样,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我知道你有成为皇帝的梦想,但我希望你能明白,皇帝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繁荣的国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为人民做出贡献。”  这段话深深地影响了司马昭,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目标。他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的目标是错误的,真正的目标应该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强大,而不是为了个人的野心。因此,他决定放弃称帝的想法,继续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  司马懿的这段话,不仅改变了司马昭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魏国的历史。如果没有司马懿的这番话,也许魏国的历史会有所不同。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段话,司马昭才能够放下个人的野心,全心全意地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  总的来说,司马懿的临终遗言,让司马昭明白了真正的目标是什么。他放弃了称帝的想法,选择了为国家的繁荣和强大而努力。这是一段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故事,也是一段值得我们深思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4-01-10
张郃:诸葛亮的克星,司马懿为何要干掉他?

张郃:诸葛亮的克星,司马懿为何要干掉他?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无疑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个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诸葛亮、司马懿、张郃等人物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张郃被誉为诸葛亮的克星,然而,他却在司马懿的手下丧生。那么,为什么司马懿要干掉张郃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张郃的身份和地位。张郃是魏国的一位重要将领,他的军事才能被广泛认可,尤其是在对抗蜀国的过程中,他屡次取得了重要的胜利。因此,他被赞誉为诸葛亮的克星。然而,正是因为他的出色表现,使得他在魏国的地位逐渐上升,甚至有可能威胁到司马懿的地位。  其次,司马懿是一个极其精明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深知,如果让张郃继续壮大,那么他自己的地位将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他必须采取行动,消除这个潜在的威胁。而干掉张郃,就是他采取的一种策略。  最后,从魏国的整体利益出发,司马懿也需要干掉张郃。因为在当时的三国格局中,魏国、蜀国、吴国三者之间的争斗是非常激烈的。如果魏国能够拥有一位强大的将领,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在这场争斗中获得优势。而张郃正是这样一位将领。然而,如果他的存在对司马懿的地位构成威胁,那么魏国的整体利益就可能会受到损害。因此,为了魏国的整体利益,司马懿也必须干掉张郃。  总的来说,司马懿干掉张郃,是出于对自身地位的保护,也是出于对魏国整体利益的考虑。这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决策,充满了权谋和智谋。然而,无论如何,这个决策都改变了三国历史的走向,也影响了无数人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2-22
司马亮:司马懿之子,东晋名将的传奇人生

司马亮:司马懿之子,东晋名将的传奇人生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流传千古。其中,东晋末年的名将司马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那么,司马亮究竟是什么身份?他是否是司马懿的儿子呢?本文将带您了解这位历史名人的传奇人生。  一、司马亮的身份  司马亮,字子翼,是东晋末年的一位著名将领。他的家族世代为官,家世显赫。根据史书记载,司马亮的祖父司马懿是曹魏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曾辅佐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皇帝,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司马亮出身于一个有着高贵血统的家庭。  二、司马亮与司马懿的关系  关于司马亮是否是司马懿的儿子,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根据一些史料推测,司马亮应该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懿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司马师和司马昭。而司马亮的父亲则是司马师的儿子,名叫司马攸。因此,从家族关系上来看,司马亮与司马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  三、司马亮的事迹  司马亮在东晋末年的战乱时期,曾多次领兵出征,为保卫国家尽忠职守。他最出名的一次战役是在淝水之战中,他率领东晋军队成功击败了前秦的大军,挽救了东晋的命运。这场战役使司马亮声名鹊起,成为了东晋末年的一位杰出将领。  然而,在淝水之战后,司马亮并未能继续为国家效力。他在江南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势力,但最终未能成功统一天下。在前秦军队的压力下,司马亮最终投降,被前秦皇帝苻坚任命为江州刺史。然而,司马亮并未完全放弃抵抗,他在江州期间,曾多次策划反抗前秦的行动,但都未能成功。  最终,在前秦灭亡后,司马亮又投靠了东晋朝廷,被任命为荆州刺史。然而,在东晋末年的混乱局势中,司马亮未能再次崛起。公元402年,司马亮因病去世,享年61岁。  四、总结  司马亮作为东晋末年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虽然关于他是否是司马懿的儿子的问题尚无定论,但从家族关系上来看,他们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司马亮的事迹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忠诚勇敢、智勇双全的将领形象,他的一生为国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虽然历史的尘埃已经掩盖了他的足迹,但司马亮的故事仍然值得我们传颂和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1-02
司马懿与蔡文姬:一段历史的悬疑

司马懿与蔡文姬:一段历史的悬疑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令人瞩目的人物和事件,其中就包括了魏国的重臣司马懿和才女蔡文姬。他们的交集,尤其是司马懿为何不杀蔡文姬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历史爱好者们。那么,司马懿究竟是怎样想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蔡文姬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才女,她的父亲蔡邕是当时的大儒,她自己也是才情出众,擅长诗词歌赋。然而,她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被迫嫁给匈奴的左贤王,后又因战乱被曹操收养。在这个过程中,蔡文姬创作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歌,展现了她的坚韧和才华。  而司马懿则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人物,他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使他在魏国的地位日益提高,最终成为了实际的掌权者。他在历史上的形象多面,既有智谋,又有野心,但也有人称他为“忍辱负重”的英雄。  那么,为什么司马懿没有杀蔡文姬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涉及到许多因素。  首先,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司马懿可能是被蔡文姬的才情所打动。蔡文姬的诗歌充满了深情和哀愁,展现了她的坚韧和才华。这种才情可能触动了司马懿的心弦,使他对蔡文姬产生了同情和尊重。  其次,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司马懿可能认为保留蔡文姬的生命对自己有利。蔡文姬的才情和名声在当时是非常高的,如果杀了她,可能会引起公众的反感。而且,蔡文姬在曹操那里的地位也很高,如果杀了她,可能会引起曹操的不满。因此,司马懿可能认为保留蔡文姬的生命对自己更有利。  最后,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司马懿可能认为杀蔡文姬没有必要。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们更关注的是如何生存和发展,而不是个人的恩怨。而且,蔡文姬虽然曾经是敌人的妻子,但后来已经成为了曹操的养女,身份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司马懿可能认为杀蔡文姬没有必要。  总的来说,司马懿没有杀蔡文姬的原因可能涉及到人性、政治和历史等多个因素。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永远无法确定,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问题,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和他们的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1-02
西晋八王:名将司马懿的家族传奇

西晋八王:名将司马懿的家族传奇

  西晋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西晋八王。他们分别是司马炎、司马昭、司马师、司马衷、司马伦、司马颖、司马颙和司马颖。这些王都是司马懿的子孙,他们在西晋时期成为了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那么,西晋八王究竟指的是谁?他们与名将司马懿的关系又如何呢?本文将为您揭开这段家族传奇的历史面纱。  一、西晋八王的身份  西晋八王是指司马炎、司马昭、司马师、司马衷、司马伦、司马颖、司马颙和司马颖这八个王。他们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子孙,分别在西晋时期担任过重要职务,对西晋的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西晋八王与司马懿的关系  1. 司马炎:他是司马懿的孙子,也是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在位期间,实行一系列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使西晋政权逐渐稳固。他还废除了世袭制,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2. 司马昭:他是司马懿的儿子,也是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昭在位期间,继续推行父亲的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他还成功地平定了蜀汉,统一了中国,为西晋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 司马师:他是司马懿的另一个儿子,也是司马炎的弟弟。司马师在位期间,同样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西晋的统治地位。  4. 司马衷:他是司马懿的孙子,也是司马炎的儿子。虽然司马衷在位期间政治腐败严重,但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西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5. 其他五位王:他们分别是司马伦、司马颖、司马颙、司马颖和司马颖。他们在位期间,虽然政治斗争激烈,但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西晋的统治地位。  三、总结  西晋八王是司马懿的子孙,他们在西晋时期成为了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他们与名将司马懿的关系密切,共同为西晋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虽然他们之间的政治斗争激烈,但他们都是家族的一份子,共同书写了这段家族传奇的历史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1-02
司马懿为什么破不了八卦阵?八卦阵有何特殊之处?

司马懿为什么破不了八卦阵?八卦阵有何特殊之处?

  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的八卦阵以其独特而神秘的布阵方式,令无数人感到困惑和敬畏。其中,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懿更是对八卦阵束手无策,屡次挑战皆以失败告终。那么,为什么司马懿破不了八卦阵呢?八卦阵又有何特殊之处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八卦阵是一种基于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理念设计的战术阵法。它以“天、地、风、雷、水、火、山、泽”这八卦为基础,通过变换阵形,达到迷惑敌人,出奇制胜的目的。因此,八卦阵的最大特点就是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其次,八卦阵的布阵方式非常特殊。它不仅要求布阵者对地形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有高超的指挥才能。因为,八卦阵的布阵过程就像是在下棋,每一步都需要考虑到整个局面的变化。而这种复杂性,使得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将领,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破解的方法。  再者,八卦阵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的防御力极强。在八卦阵中,士兵可以灵活地调整位置,形成强大的防御网。而且,由于阵形可以随时变化,所以,即使敌人找到了阵眼,也无法轻易攻破。  然而,尽管八卦阵有着如此多的优点,但司马懿却始终无法破解它。这是因为,司马懿虽然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但他的军事才能主要集中在战略层面,而在战术上则相对较弱。而且,他对诸葛亮的智谋也有一定的畏惧心理,这使得他在面对八卦阵时,往往选择避而不战。  总的来说,八卦阵之所以能够抵挡住司马懿的攻击,主要是因为它的布阵方式独特,变化无穷,防御力强。而司马懿之所以破不了八卦阵,主要是因为他的战术才能不足,以及对诸葛亮的智谋有所畏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诸葛亮的智谋之高,以及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力之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0-31
司马懿晚年曾被削权,为何最后扔能夺回大权呢?

司马懿晚年曾被削权,为何最后扔能夺回大权呢?

  司马懿最初并未受到重用,仅凭自己的才智逐渐排除了竞争对手,最终成功掌握了权力。他夺取权位的过程为儿子司马昭奠定了基础,而司马昭又为司马炎创建帝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那么,为什么司马懿能够如此轻易地篡夺权力呢?为什么没有曹操的旧部阻止他呢?难道他们对曹操不忠诚吗?实际上,这主要是由于人性和利益所驱使。曹操虽然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了魏国,并提拔了一些出身寒门的人才,但正是因为这些寒门出身的人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高平陵之变发生在公元249年,距离曹操去世已经过去了29年。在这29年中,曹操的旧部中有些战死沙场,有些因病去世,只剩下寥寥数人,如高柔、王观、蒋济、王凌、郭淮等屈指可数。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他们又做了些什么呢?  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生死关头,人们首先考虑的肯定是自身的利益。自从曹爽掌权以后,他任人唯亲,排挤了曹操曾经的旧部,他们得不到重用,因此对曹爽积怨已久,有些人甚至站出来支持司马懿。  曹爽虽然身居大将军之位,但他已失去了人心。此外,曹爽天性愚钝,缺乏谋略,只有一些柔弱的仁爱之举。大司农桓范曾冒着生命危险建议曹爽可以“带领天子前往许昌”,但他考虑到洛阳城中的老百姓,最终选择投降,结果不可避免地遭受了死亡的厄运,可谓愚蠢至极。  司马懿虽然足智多谋,但他刚好遇上了愚蠢的曹爽这位大将军,才能够轻易地夺取位阶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5-11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没能攻下蜀国呢?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没能攻下蜀国呢?

  在景初元年,辽东太守公孙渊叛变魏国,自立为燕王,南联东吴、北通鲜卑,成立了独立的国家,与魏国形成鼎足之势。面对这一局势,魏明帝迅速召回司马懿,并派他征讨辽东。  司马懿率领着四万大军踏上平定辽东叛乱的征程,在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平息了叛乱,解决了曹魏数十年的问题。然而,刚刚平定叛乱之后,魏明帝却再次紧急召回司马懿回京。这次并非是要忙于作战,而是因为魏明帝已经病入膏肓,希望在临终之际能见到司马懿一面,嘱咐他有关后事。  就这样,司马懿和曹爽成为了八岁的小皇帝曹芳的托孤大臣,开始辅佐他处理朝政。司马懿如今已是高官,权倾朝野。  曹芳登基后,孙权认为魏国帝位年幼,是攻击魏国的绝佳时机,于是分兵多路进攻。司马懿禀报曹芳后自动请命,率军抗击吴军,在三洲口大败朱然,歼敌近万人,其他吴军见势不妙纷纷撤军,被困的地方也因此获得解救。  然而,在司马懿和曹爽成为顾命大臣之后,曹爽一直觊觎司马懿手中的军政大权,利用各种借口打压和排挤司马懿。曹爽多次向年幼的曹芳进言,诬陷司马懿有叛逆之心,要他小心这个外姓人。  在多次进言之后,曹芳最终被说服,收回了司马懿的军政大权,只是给予他一个虚名的太傅职位,允许司马懿"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此时,司马懿再次运用旧伎俩,装病,曾经这个方法曾经骗过曹操。他暂时隐藏实力,等待时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5-11
郭嘉临终前,为何会劝曹操诛杀司马懿呢?

郭嘉临终前,为何会劝曹操诛杀司马懿呢?

  郭嘉临终前,为何会劝曹操诛杀司马懿呢?  郭嘉本就眼光独到,善于见微知著。郭嘉有两项本事,其一能识人,其二能推断事情发展。郭嘉本在袁绍麾下,但他却认为袁绍有谋略少决断,思虑多又少要领,难成大事。最终,郭嘉自行离去,赋闲在家长达六年。  后来,曹操谋士戏志才去世,他致信荀彧,请他推荐贤能之士。荀彧便将好友郭嘉推荐给曹操。曹操与郭嘉共议国家大事,郭嘉从这一番交谈中就知曹操可成大事,毅然出山随曹操南征北战。由此可见郭嘉识人之能。  能识人已然不易,能揣测事势就更是本事,郭嘉则两者皆备。官渡之战时,曹操与袁绍对峙于官渡。忽然有消息说,孙策欲偷袭曹操在许都的根据地。若是果真如此,曹操分身乏力,许都定为孙策所得。一时间,曹军人心惶惶。可是郭嘉却断定,孙策其人无防备之心,很可能被刺客伏击。后来孙策果然被仇敌门客所杀。郭嘉具有见微知著的本事,能看出司马懿的不臣之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司马懿虽然行事缜密,却也难免露出马脚。司马懿出身名门望族,家学渊源。曹操乃是阉宦之后,司马懿不愿意为曹操效命。为推辞做官,司马懿以得风痹症为托词。曹操派人夜探后,发现司马懿果然在床修养。  但是曹操仍有疑虑,再次召他为官,并说,若司马懿再拒绝,就逮捕他。司马懿不得已之下,才入朝为官。被强召做官,心中难免怀有怨怼。司马懿却是面色如常,而且勤于职守,还很快与曹丕处好关系。司马懿有雄豪志,却低伏做小。如此作为,难免让郭嘉起疑,欲除之而后快。  郭嘉欲杀司马懿也有宁可错杀,不能放过之心。刘备来投降曹操时,郭嘉虽然怕曹操落下杀害贤士的恶名而阻止杀死刘备,但他却经常劝曹操提防刘备。不仅如此,郭嘉该曾献计软禁刘备。可惜曹操当时让刘备心服,没有采纳。袁术想投奔袁绍时,刘备借口截击他,请求出战。  当时,郭嘉恰好不在曹操身边,曹操也就应允了。郭嘉回来后便知要生变数。果不其然,不久刘备就举兵抗曹。郭嘉遗言,司马懿用计深远,自己难及,不能用便应杀之。郭嘉为人谨慎,对威胁曹魏政权的人,宁肯错杀也不能放过。对刘备尚且提防至此,杀死司马懿也是为了以绝后患。  尽管郭嘉临死前如此劝谏曹操,曹操仍然未曾采纳。曹操临死前,也曾告诫曹丕提防司马懿,可惜曹丕仍然对司马懿极为看重。也正是因为如此,司马懿才能培植自己势力,最终夺权,可惜了郭嘉一番苦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4-16
胡昭:汉末三国时期又一位“孔明”,曾救过司马懿

胡昭:汉末三国时期又一位“孔明”,曾救过司马懿

  说到“孔明”,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诸葛亮,但其实在汉末三国时期,还有一位孔明,他就是隐士胡昭。胡昭,字孔明,与诸葛亮相比,行事更为低调,虽然曾受邀出山,但拒绝入仕,始终过着隐居乡野、潜心书法的日子。史书上关羽胡昭的记载很少,但从零星的记载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谋略不输诸葛亮。  胡昭是颍川人,颍川郡在历史上一直是大郡,是东汉时期除了京师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同时颍川人才辈出,还有“颍川多智谋之士”的说法。胡昭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自幼饱读经史,很快成长为一名学识渊博、通晓古今之人,他的才华令时人称叹。当时朝廷外戚与宦官当道,社会腐败险恶,胡昭看透了仕途的一切,想过清净的日子,于是客居冀州,专心钻研经史、习书法。  然而那时也是个群雄并起的乱世,各路诸侯为了扩大势力,广招人才,像胡昭这样的名儒正是他们急于拉拢的对象。初平元年(190年),袁绍以自己“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邀请胡昭出山,胡昭不仅辞谢了袁绍的任命,还离开冀州,归回隐居故乡。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担任司空丞相后,也曾多次以礼征召,但都被胡昭拒绝。  胡昭不久后又移居陆浑县,过起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避世生活。他以求道为乐事,以研读经籍自娱,还在当地开馆办学当起了教化四方的老师,改善了当地的民风,各地文人雅士也闻风赶来。司马懿也曾前来拜学,胡昭与他相处亦师亦友,十分融洽。在此期间,胡昭还曾阻止了一场刺杀行动,救了司马懿一命。值得一提的是,在胡昭心里面,自己虽然不出山左右天下局势,但他一直希望司马懿能够匡扶汉室,最终重振汉家天下。但在“机缘巧合”之下,司马懿还是到了曹营,成为曹操的主要谋士之一。后来,司马懿的两个儿子,长子名“师”,次子名“昭”,就是为了纪念自己的恩师和救命恩人。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为了与刘备争夺汉中,曹操从各地抽调大量壮丁前往汉中服役,当时陆浑县也被命令调集壮丁。此举在当地百姓中引起了极大恐慌,平民孙狼等人便趁此机会,聚集大批百姓杀死了县主簿,发动叛乱,县长张固率领十几个吏役士兵,在胡昭住所周围,招呼聚集留下的百姓,恢复了对当地的管理。孙狼等人不敌,于是向南归附关羽。他们带领着关羽调拨下来的士兵返回,准备突击张固。因张固驻地距离胡昭很近,便约定说:“胡居士是个贤者,一致不得侵犯他的部落。”最终胡昭所在的地区,没有遭受到战乱的影响。  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北方局势逐渐安定,胡昭又迁居宜阳。魏帝在诸位大臣的举荐下,频频召胡昭入仕,但都被婉言拒绝。嘉平二年(250年),曹芳再次特别征召胡昭入朝,适逢胡昭去世,享年八十九岁。  胡昭为人处世虽低调却功在四方,他躬耕办学、施教乡里,一生淡泊名利,是真正对俗世无欲无求的名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4-12
曹操知道司马懿有野心,为什么没能防住他?

曹操知道司马懿有野心,为什么没能防住他?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聪明才智,那自然不必多说。然而,在已经觉察到司马懿“有雄豪志,有狼顾相”,甚至已经明确告知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的情况下,曹操却没能防住司马懿这只老狐狸,结果导致曹魏江山最终落入司马氏之手,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因之一:曹操虽对司马懿防范甚严,奈何却被曹丕所重用  早在建安六年(201年),曹操便与司马懿有了交集,当时正在担任司空的曹操,在郡中推荐司马懿为上计掾时,便派人将其征辟到自己府中任职,然而司马懿见东汉政权已经落入曹氏之手,竟然以患有风痹症为由予以了拒绝。  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担任丞相之后,才使用强制手段将司马懿征召到手下,担任文学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素有识人之明的曹操觉察到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因而对曹丕说道“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或许是出于对司马懿的防范,亦或许是曹操当时麾下人才济济,司马懿在曹操当政时期,从其历任的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来看,司马懿在此期间并未担任什么重要职位,只是隶属于丞相府的属官。  不过,司马懿职位虽然不高,但由于曹操让他与曹丕往来游处,却使其与曹丕联系极为紧密。在曹操对其极为忌讳的情况下,正是凭借曹丕的极力维护,以及司马懿“勤于职守、废寝忘食”的积极表现,才打消了曹操的疑虑。  而在曹操晚年时,发生了立嗣之争,当时曹丕和曹植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圈子。在这场明争暗斗之中,司马懿和贾诩、崔琰、陈群、桓阶、邢颐、吴质等人拥护曹丕,丁仪、丁廙、杨修、孔桂、杨俊、贾逵、邯郸淳等人则拥护曹植。  我们知道,曹丕最终取得了立嗣之争的胜利,而其上位之后,所重用的自然是曾经拥护自己的朝臣。然而,这里又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曹丕取得胜利之时,除了司马懿之外,曾经拥护曹丕的重臣要么已经去世,要么已然垂垂老矣,已经很难再辅佐曹丕。因此,司马懿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时,被曹操提拔为了太子中庶子,这显然是将其作为曹丕肱股之臣培养的。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正式篡汉称帝,而凭借着“从龙之功”和与曹丕的长期良好关系,司马懿的身份地位得以迅速提升,立即便被任命为了尚书,不久又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次年,又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甚至在曹丕南下讨伐东吴时,将司马懿留镇许昌。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总认为司马懿与曹操是一辈人,实际上出生于光和二年(179年)的司马懿,只比出生于中平四年(187年)的曹丕大了八岁而已。凭借着年龄优势和曹丕的宠信,在曹操麾下文臣武将逐渐凋零的情况下,司马懿拥有着极大的成长空间。  原因之二:曹丕时期权力结构的变化,司马懿得以独树一帜  曹操执政时期,其麾下之所以人才济济,其实主要源于两点原因,其一是曹操用人唯才是举,不重出身、不重德行,其二则是重用宗室,从而形成了以荀彧、程昱、贾诩等为智囊,以曹氏、夏侯氏宗族和五子良将等为武将的辅政班底。  然而,到了曹丕执政时期,这个朝廷势力格局却开始被打破,这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  1、曹丕对于宗室的极力限制。或许是曾经和曹植等人的立嗣之争,亦或许是汲取了两汉时期外戚、宗室干政的教训,曹丕对于宗室的限制极为严厉,登基之后便明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严格限制外戚权力。  同时,大肆削夺藩王权力,命令他们无事不得进入京师洛阳,并下令对各地藩王的封地时常进行变更,收回治权和 兵权,在各封国设立防辅,监国谒者,负责监视藩王,这导致曹氏宗族不仅失去了权势,就连行动都受到限制。  曹丕的一系列政策,虽然使得皇权得到加强,使曹魏避免了外戚、诸侯作乱事件,但也使得宗亲势力日渐单薄,对于朝廷的影响力日渐降低,这不仅给了司马氏壮大权力的机会,且使得宗室失去了对抗权臣的能力。  2、九品中正制带来的影响。两汉以来,由于“察举制”的影响,民间已经形成了大量的豪门士族,这些豪门大族不仅在民间影响力极大,而且在朝中拥有极大的势力。而曹操与这些士族的关系,却并算不上好,虽然其麾下不乏荀彧、荀攸等士族人才,但同样提拔了大量寒门入仕,而士族对其的不支持,同样是曹操始终未能完成篡位称帝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当曹操去世,曹丕即位之后,为了顺利完成篡汉称帝,曹丕在陈群的建议下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成功缓和了曹氏与士族的关系,取得了士族对自己的支持,从而为称帝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也导致魏国的统治实权开始逐渐被士族所垄断。  九品中正制下,不仅导致曹魏朝廷内部人才质量迅速下降,同时也为司马懿之后,司马昭、司马师等司马氏逐渐掌握朝中大权,提供了便利。  如上,由于曹丕对宗室外戚的严格限制,再加上大力推行“九品中正制”,导致曹丕以后曹魏朝廷势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司马氏的全面崛起提供了便利。  原因之三:司马懿实在太能熬了,成功熬死了曹魏三代帝王  前文说过,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总以为司马懿与曹操乃是一代人,实际上司马懿只比曹丕大八岁而已。曹丕篡汉称帝时,司马懿才刚刚41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作为曹操的儿子,曹丕的政治手腕其实也并不弱,还是能够驾驭司马懿的。然而命运却接连跟曹魏开了个玩笑,在篡汉称帝后仅仅六年,即黄初七年(226年),曹丕便英年早逝了,此时的他不过才39岁,而司马懿这时也仅仅47岁。  曹丕去世之后,太子曹叡继位,曹叡虽然年少,却也是位颇有能力的帝王,处事沉着、刚毅,明识善断。如果曹叡在,再加上曹氏三代人的积累,以及曹真等人的支持,司马家族仍然只能安心做一个臣子。然而在景初三年(239年),在位仅仅13年的曹叡也故去了,年仅36岁,而此时的司马懿虽然已经是60岁高龄,但仍然极为活跃。  曹叡死后无子,其养子、年仅7岁的曹芳继位,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然而,曹爽哪里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的对手,他虽然一度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然而他显然小看了已是四朝元老的司马懿。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初六,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曹爽被夷灭三族,司马氏开始全面掌握朝中大权。  直到嘉平三年(251年)六月,司马懿才病逝,终年七十二岁,在成功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王之后,此时的司马氏已经是根深蒂固,曹魏军政大权全部落入司马家族手中,此后的曹髦、曹奂只不过是名义上的帝王罢了。  综上所述,虽然曹操英明一世,也早早发现了司马懿“有雄豪志,有狼顾相”,但由于曹丕的维护使其逐渐消除了戒心,再加上司马懿是在曹丕即位后才开始受到重用,曹操根本无从防范。此后,由于曹丕对宗族的限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影响,以及司马懿远超曹丕、曹叡等人的待机时间,最终导致曹魏江山落入了司马氏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4-11
司马懿能成功除掉曹爽,郭太后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司马懿能成功除掉曹爽,郭太后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高平陵事变的发生,让司马懿成功消除了由曹爽领导的曹氏宗室在朝众的势力。司马氏得以完全掌握了权利。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初六(2月5日),曹魏皇帝曹芳与大将军曹爽兄弟三人,一同前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曹叡。  此时,蛰伏多年,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与其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在京师洛阳突然发动政变,占据武库,屯兵洛水浮桥,关闭城门。  随后,司马懿率兵进入永宁宫,找到曹叡的皇后,也就是郭太后,然后借郭太后的名义,废曹爽兄弟。  《三国志 曹爽传》记载:奏永宁宫。皇太后令敕臣如奏施行。臣辄敕主者及黄门令罢爽、羲、训吏兵,以侯就第,不得逗留以稽车驾;敢有稽留,便以军法从事。  有了郭太后的旨意,司马懿发动政变,就变得有理有据,名正言顺了,否则,司马懿就是谋反。  如果郭太后不帮司马懿,司马懿在道义上站不住脚,很有可能会失败,因为,没有那么多人会支持司马懿造反,甚至会讨伐司马懿,司马懿仅靠私养的三千死士,胜算并不大。  可惜的是,郭太后却胳膊肘向外,帮了司马懿一个大忙。  问题来了,郭太后为什么要帮司马懿这个大忙呢?  因为郭太后和曹爽有仇,郭太后恨曹爽,巴不得曹爽倒台、死掉。  这话要从头说起。  郭太后原本出身于凉州大族西平郭氏。黄初年间(220年—226年),西平郡反叛朝廷,曹魏平叛,郭氏遂被没收入宫。  曹叡继位之后,很喜欢郭氏,封她为夫人,到了景初二年(238年),曹叡病重之时,立郭氏为皇宫。  次年,曹叡病死,八岁的皇太子曹芳继位,郭氏被尊为皇太后。  曹叡死前,托孤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后来,曹爽专权,司马懿称病不出。  曹爽没了司马懿制衡,为了更好地专权,便将郭太后软禁于永宁宫,当时,郭太后和曹芳告别时,两人痛哭一场。  《晋书·卷二十九·志第十九》记载:是时,曹爽专政,迁太后于永宁宫,太后与帝相泣而别。  曹爽软禁郭太后,肯定郭太后痛恨曹爽。  此后,曹爽便彻底了没有任何忌惮,控制朝政,胡作非为,大肆收敛珍奇古玩,曹爽的车马、饮食、衣服都与皇帝一样,甚至将魏明帝曹叡的妃嫔、才人据为己有,秽乱宫廷。甚至将先帝的很多才人,充当歌伎。  《三国志 曹爽传》记载:爽饮食车服,拟於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诈作诏书,发才人五十七人送邺台,使先帝婕妤教习为伎。  曹爽还擅取太乐乐器,命令禁军为其服务,与一帮党羽饮酒作乐,作威作福,不仅郭太后痛恨曹爽,也引起一部分文武大臣的不满,同时,也失去了民心。  所以,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进入永宁宫,请求废掉曹爽的时候,郭太后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晋书·卷一·帝纪第一》记载: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天子谒高平陵,爽兄弟皆从。是日,太白袭月。帝于是奏永宁太后,废爽兄弟。  但是,郭太后可能没有想到,铲除了曹爽及其党羽,曹魏的大权,就彻底被司马氏攫取了,再也无力回天。  最终,曹魏的江山,被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篡夺,西晋取代了曹魏。  郭太后为司马家族做了嫁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4-04
曹丕坚持重用司马懿的真相是什么?是他不了解司马懿吗?

曹丕坚持重用司马懿的真相是什么?是他不了解司马懿吗?

  曹丕是魏武帝曹操之子,曹魏开国皇帝,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东汉末年,三国纷争,风云激荡,这个时期的帝王将相们给历史上的这一重要时代增添了各种颜色,三国有强弱,有争斗,有计谋,各展所长,但天下一统是大势所趋,最终三分归晋。晋朝能代魏、灭蜀、灭吴离不开一个人的深谋远虑,即晋高祖宣皇帝司马懿。司马懿当然是狠人,也有人说他能混到掌控魏国大权是因为他比其他狠人活得长,不过小编以为长寿并非是主因,其家庭出身和代表的阶层才是他得以走上巅峰的绝对因素。  曹操死后,继承人曹丕要代汉自立,以曹操的威望和武功,生前仅仅是称王都阻力重重,连多年的老友、首席谋臣荀彧都站出来反对他,宁可自杀也不配合曹操。曹丕想要做的可是比王更进一步的皇帝,在一无战功,二无绝对威望的情况下,曹丕想要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就必须出让利益,还不能是简单的金钱或官爵的拉拢,而是要让出相当大一部分国事上的话语权。  曹操生前一直重用有能力的寒门人才,因为曹操本人的出身并不高贵,特别是曹家有宦官家庭的痕迹,所以在当时的社会体系中掌握绝对话语权的世家们是看不起曹操的,曹操清楚的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大力提拔寒门来制衡世家,用人唯才是举,但又不得不依靠世家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和维持住治下的安稳。他对世家大族是相当警惕的,深知这些世家大族和自己不是一路人,曹操在世时,杀边让、孔融、杨修等世家出身的反对者,通过铁血手段巩固自己的权威和统治。  但曹丕不行,他没有曹操的铁血,也没有尸山血海中历练出来的王霸之气,历史上称他为“文皇帝”也是有根据的,其人文才大于武略。被曹操压迫的世家大族们好不容易等到了曹操这个大魔王的离世,当然会借机出头,曹丕要想顺利代汉不出乱子,也只能和世家大族们妥协,而司马家就是世家大族的代表性家族。  司马家是当时最顶尖的世家,秦朝灭亡时,司马懿的老祖宗司马卬就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殷王,并在河内一带建立封国,从那时候一直到东汉末年,四百多年传承下来,在河内郡一带,司马家的影响力根深蒂固,像这种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流传下来的大家族还通过相互联姻等手段,共同掌控上层的话语权。曹操死了,压在他们头上的大山搬走了,曹丕即使知道以司马懿为代表的世家大族不好惹,也只能咬着牙和他们分果果。  曹操生前曾警告过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晋书·宣帝纪》)。”但司马懿背后是一整个顶级家族和众多世家大族的支持,曹丕根本无法对司马懿做出任何人身伤害,可以贬官,但不能杀人,而且还要不断妥协。曹丕一登基就迫不及待的采纳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来做为选官的制度,将官员的选拔和任用权力让了出去,陈群是谁?他是被曹操逼迫自杀的荀彧的女婿,陈家和荀家都是世家大族。  曹丕就是用同意“九品中正制”这项制度来换取以司马懿为首的各世家大族支持他称帝,曹丕之后的曹氏要想坐稳江山也得持续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持,所以曹丕即使知道司马懿是危险人物也必须重用。曹丕临死前任命曹真、陈群、司马懿等为顾命大臣,还当众告诫继承人魏明帝曹叡:“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晋书·宣帝纪》)。”其实是在告诉曹叡,我老曹家要坐稳江山就不能跟世家大族起冲突。  曹丕或许想着有曹氏和夏侯氏掌军,司马懿们帮助辅政,反正曹氏有军权在手,不怕司马懿们能翻上天,曹魏政权能在平衡下维持。但曹丕再怎么谋算也没想到仅仅一代人过后,曹氏和夏侯氏就后继无人,其后人完全没有了当初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的武勇及谋略,魏明帝曹叡基本上无人可用,甚至不得不以硕果仅存、非曹氏和夏侯氏中的老将张郃来制衡司马懿在军中的影响力。等到曹真和张郃在同一年先后死去后,军权也就逐步旁落,等瓜熟蒂落时被司马氏篡位。  综上,曹丕知道司马懿未必是个好东西,但形势逼迫着他不得不和司马懿合作,司马懿背后的力量太庞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任何人要想铲除这些世家大族都是不可能的,东吴的孙权逼死江东大族出身的陆逊,和江东世家决裂,结果陆逊之后东吴几乎无将可用,因为东吴的世家大族们不在给孙权提供人才和资源。  所以,曹操没敢杀司马懿,更何况曹丕?曹操对曹丕关于司马懿危险的警告只能是提醒曹丕小心,而不能做为预备干掉司马懿的决策,司马懿最后能成功,除了超出他人的智谋外,最主要的就是他所代表的阶层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阶层,出身好,没办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4-01
郭嘉临终前为何力劝曹操诛杀司马懿?他是如何洞悉司马懿的心思的?

郭嘉临终前为何力劝曹操诛杀司马懿?他是如何洞悉司马懿的心思的?

  郭嘉是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他临终前力劝曹操一定要诛杀司马懿,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要是一定要让大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谋士,大家肯定能够说出的就是诸葛亮的名字,毕竟作为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所做出的贡献的确能够让很多人记住。然而除开他以外,与之相对的曹操也是很多人讨论的对象。  作为一个乱世奸雄,曹操有着自己的雄才大略,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无数的人追随他,从而最后能够让自己成就一番霸业。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就是在曹操的麾下干了很长时间的郭嘉。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郭嘉在曹操的麾下,最后力劝曹操一定要诛杀司马懿,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郭嘉能够猜到司马懿最终会造反呢?而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也许我们见过太多的人用武力征服周围让自己成就霸业,可是却很少有人能够通过隐忍,在最后的时期显现出人生的高光。司马懿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作为一个历经三朝的人物,在自己七八十岁的时候依旧能够用自己的实力夺下政权,这在很多人看来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可是他却做到了。但是作为一个隐忍了这么多年的人,却被一个人看出了他的心思,这个人就是郭嘉。虽然最后的劝谏曹操并没有听从,但是我们依旧可以看出国家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  那么他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知道了司马懿有这样的一个心思呢?  第一,善于观察。作为一个在自己的工作上非常严谨的人,他一直以来都非常的注重细节,而这种细节控也让她有了别人所没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才干。任何一个人想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必须要有一个平台,而他就是凭借着自己对于领导的观察,发现了袁绍其实并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因此他才会宁可在家玩6年,也不会选择跟这样一个没有用的人。等到曹操需要人才的时候,他就被自己的好朋友推荐到了他面前。在与曹操的只言片语之间,他已经能够想象出这个人未来的发展,以及这个人的才干,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会心甘情愿地在他手下做事。  第二,高瞻远瞩。并不是所有有才干的人都会被受到重用,而他之所以能够让自己屹立于这样的官场当中,自然与他自己对于未来形势的把控有着极大的关系。若说他的智慧其实并不是我们能够企及的,作为一个谋士,他在很多次的事情当中都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在自己识人的基础之上,还能够对事情的发展进行一定的判断,这种判断是依据于自己的经验,以及各方各面的考虑。对事情有着高瞻远瞩的视角,那么他做起事情来也一定非常的简单,就是因为这一点使他能够看出司马懿的心思。  第三,发现问题。正是因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判断,使得郭嘉对于司马懿有着非常不好的印象,然而他在这样的位置上却不能够将这件事情直接说出来,所以他只能够在暗地里默默地去观察。然而这一观察就让他发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司马懿的一些小心思,就有着一些擅离职守,或者故意为难的举动,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断定了自己的猜测。当然这些推测也并不能够将这些露出来的马脚作为他的证据,于是他只能够最后劝曹操这样做,因为杀错了总比留下后患要好得多。  当然我们也必须要知道的是,虽然这件事情最后没有成功,我们却能够从其中发现郭嘉在知人善任识人辨认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古代的模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及在战争当中也是获得判断的首要因素。可是最终曹操没有听劝,甚至于曹丕也没有听劝,使得自己的国家最终走到了尽头,被司马懿直接一举拿下,这是历史的必然性,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失误的判断所导致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14
司马懿去世之后 作为兄弟的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何没有反目

司马懿去世之后 作为兄弟的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何没有反目

  对司马师司马昭不内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几天后司马昭提着腰刀对司马师说:“哥哥,父亲已故,我们去后院杀了柏夫人母子,为母亲报仇雪恨!”司马师吓得抱住弟弟大叫:“你忘了父亲临终的嘱托吗?我们不能如此不孝啊!”  到底是什么样的仇恨竟然让司马昭如此痛恨柏夫人母子,在司马懿死后竟然要直接杀了她们?  柏夫人是司马懿的小妾,晚年的时候还给司马懿生下了一个儿子司马伦。  晚年时,司马懿特别喜欢年轻貌美的柏夫人,对于结发夫妻张春华非常不待见。对于丈夫的变心,张春华非常难受。一次张春华亲自下厨做了饭菜请司马懿过来,没想到司马懿直接发火,出言侮辱张春华。  这件事之后,张春华整个人都不好了,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孤寂而亡。两个儿子见状都非常心疼母亲,同时对于柏夫人恨得牙痒痒。  对于两个儿子心中的想法,司马懿心知肚明,但他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实在是有心无力。只能叮嘱儿子:“我走后,不要为难你弟弟司马伦,你们是亲兄弟,别手足相残。他没什么本事,封他为安乐侯,让他余生无忧即可。”说罢便闭上了眼睛。  对于父亲的叮嘱,司马师觉得有道理,因此没有为难弟弟司马伦,只是和司马昭一起将柏夫人杀了,也算是为母亲报仇了。  也许兄弟两做梦也没想到,就因为这一时的心软,直接开启了西晋历史上最悲惨的一幕。  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司马昭时期,对于权利的掌控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在他死后,儿子司马炎直接夺取魏元帝曹奂的位置,建立晋朝,成为晋朝的开国皇帝。  在初期,司马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广封皇族为王都手握实权。司马伦也趁此机会掌握了权利,被封为赵王,不久之后又封为征西将军镇守关中。  无奈司马伦实在是没能力,掌握权利之后就开始赏罚不公,其镇守之地直接出现了暴动,无奈只能灰溜溜地回洛阳。  司马炎在临终时非常看中孙子司马遹,觉得他有自己当年的风范。但他的父亲司马衷智力低下,不堪大用。  就在司马炎想着是否要换太子时,大臣说了一句:好皇孙。  最终,司马炎还是决定让司马衷继位,不过太子的位置必须是司马遹的。司马炎本以为以后司马遹继位之后,一定会将晋朝发扬光大的,但他算漏了人心。  由于司马衷的智力低下,所有他的皇后贾南风开始干政,任人唯亲,朝堂之上一片混乱。  司马伦见状也想分一杯羹,于是便放下姿态去巴结贾南风,没想到贾南风也不待见他,只打发给了他一个虚职。  这件事也让司马伦十分不快,想着自己一定要报复贾南风,一雪前耻。  几年后,贾南风为了去除自己的隐患,设计罢黜了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司马遹。  这件事也让太子一党的人十分生气,无奈之下只能找到司马伦,让他帮忙去救太子司马遹。  此刻,已经尝试过权利滋味的司马伦已经不满足屈居人下了,他要掌控朝政。  等收到贾南风将司马遹杀害之后,司马伦直接带兵杀进皇宫。之后,司马伦控制了司马衷,自己掌握了政权,成为西晋的实际掌权者。  后来,司马伦又不满司马衷,直接僭位称帝。不过他的好日子也没持续多长时间,其他的皇室诸王不满司马伦的政权,直接起兵。  司马伦之后,历史上就开始上演“八王之乱”,天下彻底乱了,最终西晋灭亡。  司马懿一早就看出自己这个儿子的心性,给他安排了一切。但无奈成年之后的司马伦心比天高,最终带来不可估计的灾难。若司马懿泉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后悔生下这个儿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09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