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荣(1792-1856),字欣然。四川大宁(今重庆市巫溪县)人,寄籍甘肃固原(今属宁夏),晚清名将,官至四川提督、固原提督、广西提督、湖北提督(从一品),卒授一等轻车都尉(正三品)世袭,谥号“忠武”。有《向荣奏稿》传世。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介绍3人物事件4人物评价5人物传记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向荣别名:字欣然国籍:中国(清朝)民族:汉族出生地:四川大宁(今重庆巫溪)出生日期:1792年逝世日期:1856年职业:将领主要成就:平定张格尔之乱、天理教起义、李元发起义 建立“江南大营”谥号:忠武 人物介绍2 1851年(清咸丰元年)1月,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向荣率部前往镇压,围追堵截太平军于广西桂平、武宣、象州间。同年秋,太平军突围至平南,向荣率部追赶,在官村遭伏击,全军大溃,军械锅帐尽失。太平军乘胜突出重围,占领永安(今蒙山)。向荣与广州副都统乌兰泰部南北合围永安,由于意见不合,行动不协,进击不力,围攻半年未下。次年4月,太平军突围,出广西,入湖南,于1853年1月攻克武昌。他率部尾追,被授为钦差大臣,专办军务。同年2月,太平军弃武汉夹江东下,攻占南京,改称天京。向荣又率部尾追,于城东孝陵卫建立江南大营进行围困,并防止太平军向苏、杭发展。由于天京城大而所部兵力不足,故久攻不能破。1854年夏,从广东调来“红单船”50艘,与江北大营商定一半留泊镇江,另一半归他指挥,开赴南京上游。与此同时,派出兵勇进占太平(今安徽当涂),由此水陆依护,多次击败太平军水师及运输船队,使太平天国都城天京的接济受到严重 人物事件3 向荣幼年失学,及成年,以行伍隶属固原提标,受到陕甘总督杨遇春赏识。后随杨遇春镇压河南滑县天理教起义和新疆大和卓波罗尼都之孙张格尔的叛乱,因打仗勇敢,常作为先锋出战,颇受上司赏识,积功擢升至甘肃镇羌营游击。道光十三年(1833年),直隶总督琦善,鉴于境内各营将弁大多缺乏实战经验,奏准从陕甘选调有实战经验的员弁充实所属部队。琦善知道向荣有才能,遂于同年8月调任直隶督标前营游击。道光十八年(1838年),升提标中军参将。道光二十年(1840年),升开州(今河南濮阳)协副将,时英国对华发动鸦片战争,海防吃紧,奉召率部赴山海关驻防。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擢升正定镇(今河北正定)总兵,后调通永镇(今北京通州)总兵。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升任四川提督(从一品)。道光三十年(1850年),湖南新宁县爆发李元发起义,向荣调任湖南提督,前往镇压,败义军于金峰岭,俘获首领李元发。不久,调任固原提督,后 人物评价4 《清史稿》:粤匪初起,向荣与诸帅不和,致无成功,援桂林、长沙,为时所称,故文宗终用之。其规江南也,近未破镇江、瓜洲犄角之势,远未清长江上游,无以制贼死命,数年支拄,暂保吴疆,固昧远猷,亦限兵力。和春继克镇江,又以援浙分兵,垂成之败,祸更烈焉。张国梁一时健者,使尽其用,功不止此。善夫胡林翼之言曰:“未扼贼吭,江宁原难遽复。”观湘军之所以成功,与向荣、和春等之所以蹉跌,兵事固无幸焉者矣。 人物传记5 《清史稿·向荣传》向荣,字欣然,四川大宁人,寄籍甘肃固原。以行伍隶提标,为提督杨遇春所识拔。从征滑县、青海、回疆,常为选锋。积功擢至甘肃镇羌营游击。道光十三年,直隶总督琦善知其才,调司教练,累迁开州协副将。海疆戒严,率兵驻防山海关。擢正定镇总兵,调通永镇。二十七年,擢四川提督。三十年,调湖南,平李沅发之乱,调固原。 广西匪起,巡抚郑祖琛不能制。荣於旧将中最负时望,文宗特调为广西提督,倚以办贼。是秋至军,由柳州、庆远进剿,以达宜山、象州,连破贼於索潭墟、八旺、陶邓墟、犹山等处,贼氛稍戢。惟洪秀全等踞桂平金田,狡悍为诸贼冠。荣移兵往剿,贼以大黄江、牛排岭为犄角。咸丰元年春,攻大黄江,贼分出诱战,率总兵李能臣、周凤岐合击,大破之,歼千数百人,赐号霍钦巴图鲁。水陆合攻牛排岭,捣其巢,又追击於新墟、紫金山,贼乃窜踞武宣东乡。时周天爵为巡抚,与荣同剿贼,议不合,数战未得利,广州副都统乌兰泰率兵来会。四
萧向荣(1910~1976)开国中将。原名萧木元,广东梅县人。1910年9月6日出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东江特委秘书长,闽粤赣省委秘书长,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干事、秘书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兼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直属队总支书记,中革军委秘书长、中共中央秘书处处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统战部部长,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宣传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15兵团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广东战役等。建国后,历任第15兵团政委,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国防部办公厅主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秘书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76年3月23日在北京逝世。 目录 1基本资料 2肖向荣人物简介3肖向荣人物生平4肖向荣人物轶事5肖向荣戎马生涯 基本资料1 中文名:肖向荣别名:原名萧木元,又名萧向荣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广东省梅县石扇乡新田村出生日期:1910年9月6日逝世日期:1976年3月23日职业:曾任第15兵团政委,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科委副政委等职毕业院校:广东梅县东山中学信仰:共产主义主要成就:1955年被授予开国中将代表作品:著有《关于部队教育工作》、《平型关战场日记》等主要战役:平型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肖向荣人物简介2 肖向荣(1910-1976)原名肖木元。广东省梅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梅州地委秘书,中共东江特委秘书长,闽粤赣省委秘书长,永定县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干事、秘书长兼军委直属队总支书记,红一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统战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军委总政治部统战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宣传部部长兼《八路军军政杂志》主编,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兼广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兵团政治委员,华南军区 肖向荣人物生平3 肖向荣,原名萧木元。1910年9月6日生于广东省梅县石扇乡新田村。7岁入本村新田小学,后就读于梅县东山中学。1925年在黄埔军校校军两次东征影响下,投身革命洪流,加入“新学生社”,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兴宁县特别支部书记,中共东江特委秘书长。1930年进入闽西苏区,后任中共闽西特委秘书长、闽粤赣省委秘书长、永定县委书记兼县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长、福建省委秘书长。1932年5月调入红军工作,任红1军团《战士报》编辑。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干事、秘书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兼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直属队总支书记,中革军委秘书长、中共中央秘书处处长,红军陕甘支队第3纵队政治部秘书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统战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统战部部长,参加了直罗镇战役、 肖向荣人物轶事4 民国14年(1925),东征军第二次来梅时,肖向荣正在梅县东山中学读书,他聆听周恩来、叶剑英所作关于中国革命与任务等问题的演讲,深受教育和鼓舞。他追求真理,如饥似渴地阅读《向导》、《中国青年》、《少年先锋》等革命刊物,积极投入爱国学生运动。“五卅”惨案发生后,他义愤填膺,和陈启昌、肖啸安等进步同学组织“学生救国运动团”,开展反帝宣传,利用暑期组织宣传队,先后到梅城、蕉岭、松口以及福建永定县峰市等地演戏,将义演募款支援上海工人斗争的省港罢工委员会,支持罢工工人的反帝斗争。在东山中学庆祝东征军胜利时,他情不自禁,挥毫赋诗:“一枝梅蕊未曾开,两次东征带雨来。此日朝阳春讯好,岭南花放满瑶台。”表达了他对东征胜利的喜悦和对革命充满希望的心情。此时,肖向荣加入了中共党组织领导的“新学生社”,积极从事学生运动。下乡搞宣传,帮助农民组织秘密农民协会。他还回乡办夜校,给农民上课,宣讲革命道理,深受农民欢迎。民 肖向荣戎马生涯5 肖向荣1910年9月出生在广东梅县石扇镇一个贫困农家,原名肖木元。家里租种着地主家“三箩谷”田(旧制面积,约半亩)。五六岁时,就要跟父母下田劳动。七虚岁那年,木元看见同龄的孩子们都高高兴兴背着书包上学堂了,吵着要父母让他也上学堂读书,无奈家里穷,交不起学费。幸得学堂里的先生是母亲娘家的亲戚,这位先生钟爱聪明伶俐的小木元,由先生出面,与学堂的各位理事们商量,采取以工代费的方式,让木元入了学。入学后,木元每天要打扫学堂的卫生,中午还要蒸一餐午膳生的饭。虽然劳累,但只要能在学堂里读上书,木元觉得虽苦犹甜。在学堂里,先生是位新派教员,课读之余,结合六七年前的“辛亥革命”运动,常向他们讲述孙中山的救国主张,讲述古代民族英雄爱国爱乡的故事,如岳武穆“壮志饥餐胡虏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诸葛亮鞠躬尽瘁;乡人丘逢甲抗敌保台的故事。在木元的心灵中,从小就树立了抗敌救国的民族主义思想。三年后,肖木元以优
肖向荣(1910年9月6日—1976年3月23日),原名萧木元,广东梅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开国中将。1910年9月6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县石扇乡新田村。红军时期曾任总政治部秘书长兼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直属队总支书记,中革军委秘书长、中共中央秘书处处长,红军陕甘支队第3纵队政治部秘书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统战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统战部部长,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参加平型关、广阳、午城井沟等战斗。1938年12月奉调回延安,任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八路军军政杂志》主编。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15兵团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辽沈、平津、广东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第15兵团政治部主任兼广东军区政治部主任、第15兵团政委,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 1952年起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国防部办公厅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1975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严重迫害。1976年3月23日在北京逝世。著有《关于部队教育工作》、《平型关战场日记》等。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人物生平4人物轶事5戎马生涯 基本资料1 中文名:肖向荣别名:原名萧木元,又名萧向荣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广东省梅县石扇乡新田村出生日期:1910年9月6日逝世日期:1976年3月23日职业:曾任第15兵团政委,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科委副政委等职毕业院校:广东梅县东山中学信仰:共产主义主要成就:1955年被授予开国中将代表作品:著有《关于部队教育工作》、《平型关战场日记》等主要战役:平型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人物简介2 肖向荣(1910-1976)原名肖木元。广东省梅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梅州地委秘书,中共东江特委秘书长,闽粤赣省委秘书长,永定县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干事、秘书长兼军委直属队总支书记,红一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统战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军委总政治部统战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宣传部部长兼《八路军军政杂志》主编,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兼广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兵团政治委员,华南军区 人物生平3 肖向荣,原名萧木元。1910年9月6日生于广东省梅县石扇乡新田村。7岁入本村新田小学,后就读于梅县东山中学。1925年在黄埔军校校军两次东征影响下,投身革命洪流,加入“新学生社”,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兴宁县特别支部书记,中共东江特委秘书长。1930年进入闽西苏区,后任中共闽西特委秘书长、闽粤赣省委秘书长、永定县委书记兼县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长、福建省委秘书长。1932年5月调入红军工作,任红1军团《战士报》编辑。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干事、秘书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兼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直属队总支书记,中革军委秘书长、中共中央秘书处处长,红军陕甘支队第3纵队政治部秘书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统战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统战部部长,参加了直罗镇战役、 人物轶事4 民国14年(1925),东征军第二次来梅时,肖向荣正在梅县东山中学读书,他聆听周恩来、叶剑英所作关于中国革命与任务等问题的演讲,深受教育和鼓舞。他追求真理,如饥似渴地阅读《向导》、《中国青年》、《少年先锋》等革命刊物,积极投入爱国学生运动。“五卅”惨案发生后,他义愤填膺,和陈启昌、肖啸安等进步同学组织“学生救国运动团”,开展反帝宣传,利用暑期组织宣传队,先后到梅城、蕉岭、松口以及福建永定县峰市等地演戏,将义演募款支援上海工人斗争的省港罢工委员会,支持罢工工人的反帝斗争。在东山中学庆祝东征军胜利时,他情不自禁,挥毫赋诗:“一枝梅蕊未曾开,两次东征带雨来。此日朝阳春讯好,岭南花放满瑶台。”表达了他对东征胜利的喜悦和对革命充满希望的心情。此时,肖向荣加入了中共党组织领导的“新学生社”,积极从事学生运动。下乡搞宣传,帮助农民组织秘密农民协会。他还回乡办夜校,给农民上课,宣讲革命道理,深受农民欢迎。民 戎马生涯5 肖向荣1910年9月出生在广东梅县石扇镇一个贫困农家,原名肖木元。家里租种着地主家“三箩谷”田(旧制面积,约半亩)。五六岁时,就要跟父母下田劳动。七虚岁那年,木元看见同龄的孩子们都高高兴兴背着书包上学堂了,吵着要父母让他也上学堂读书,无奈家里穷,交不起学费。幸得学堂里的先生是母亲娘家的亲戚,这位先生钟爱聪明伶俐的小木元,由先生出面,与学堂的各位理事们商量,采取以工代费的方式,让木元入了学。入学后,木元每天要打扫学堂的卫生,中午还要蒸一餐午膳生的饭。虽然劳累,但只要能在学堂里读上书,木元觉得虽苦犹甜。在学堂里,先生是位新派教员,课读之余,结合六七年前的“辛亥革命”运动,常向他们讲述孙中山的救国主张,讲述古代民族英雄爱国爱乡的故事,如岳武穆“壮志饥餐胡虏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诸葛亮鞠躬尽瘁;乡人丘逢甲抗敌保台的故事。在木元的心灵中,从小就树立了抗敌救国的民族主义思想。三年后,肖木元以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