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君主
战国时期秦国历经几位君主?秦国历代帝王顺序表

战国时期秦国历经几位君主?秦国历代帝王顺序表

  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与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秦国逐渐崛起,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那么,战国时期秦国历经几位君主呢?本文将为您揭秘秦国历代帝王的顺序表。  1. 秦穆公(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秦国的开国君主,他在位期间实行改革,使秦国逐渐崛起。  2. 秦康公(公元前620年-公元前609年):秦穆公之子,继位后继续推行父亲的政治改革,加强国家实力。  3. 秦共公(公元前608年-公元前603年):秦康公之子,他在位期间,秦国开始对外扩张,国土逐渐扩大。  4. 秦桓公(公元前602年-公元前577年):秦共公之子,他在位期间,秦国继续对外扩张,国土进一步壮大。  5. 秦景公(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秦桓公之子,他在位期间,秦国政治稳重,国家实力不断增强。  6. 秦哀公(公元前536年-公元前529年):秦景公之子,他在位期间,秦国继续对外扩张,国土进一步扩大。  7. 秦厉共公(公元前528年-公元前477年):秦哀公之子,他在位期间,秦国政治动荡,但国家实力仍然强大。  8. 秦躁公(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22年):秦厉共公之子,他在位期间,秦国政治稳定,国家实力逐渐恢复。  9. 秦简公(公元前421年-公元前400年):秦躁公之子,他在位期间,秦国继续对外扩张,国土进一步扩大。  10. 秦惠文王(公元前399年-公元前387年):秦简公之子,他在位期间,秦国政治稳重,国家实力不断增强。  11. 秦武王(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之子,他在位期间,秦国继续对外扩张,国土进一步扩大。  12. 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秦武王之子,他在位期间,秦国政治稳重,国家实力不断增强。  13. 秦孝文王(公元前250年-公元前247年):秦昭襄王之子,他在位期间短暂,未能有效治理国家。  14. 秦庄襄王(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43年):秦孝文王之弟,他在位期间短暂,未能有效治理国家。  15. 秦始皇(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10年):秦庄襄王之子,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秦朝。  总结:战国时期秦国历经15位君主,从秦穆公到秦始皇,他们共同见证了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的辉煌历程。这段历史充满了战争与变革,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1-17
刘宋开国君主刘裕是一位怎样的君主?如何评价他?

刘宋开国君主刘裕是一位怎样的君主?如何评价他?

  刘裕,字德舆,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东晋末年和南朝宋初年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刘宋的开国君主。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使他在动荡的历史时期中崭露头角,最终建立了刘宋王朝。  刘裕出身贫寒,但他有着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过人的智慧。他在军队中一步步崭露头角,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成功平定了东晋末年的内乱,结束了长达近三百年的魏晋南北朝分裂局面,开创了南朝宋的繁荣局面。  刘裕是一位深思熟虑、果断决策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削弱世族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他还大力提倡儒学,使得儒家思想在南朝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  刘裕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军事家。他在位期间,多次亲自率军出征,成功抵御了北方的侵略,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使得他在军队中赢得了极高的威望。  刘裕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他的仁政和英明,使得他在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刘裕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他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仁政,使得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一生,是对中国历史的一种独特的贡献,他的事迹,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1-03
历史最长的君主制是什么制度?在哪个国家?

历史最长的君主制是什么制度?在哪个国家?

  在日本这个神秘的国度中,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君主制传统,那就是日本天皇。从公元前660年的《古事记》开始,日本的皇室历史已经有将近4000年的时间。本文将带您了解日本天皇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以及它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一、日本天皇的起源  日本天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60年的《古事记》。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天皇是神武天皇,他是日本神话中的创世神之一。在《古事记》中,神武天皇被描述为一位英明神武的君主,他带领日本人民开疆拓土,建立了日本的基本国家制度。从此,日本开始了长达4000年的天皇统治时期。  二、日本天皇的发展和影响  1. 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  平安时代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天皇被称为“幕府将军”,实际上掌握着国家的政治大权。在这个时期,日本的文化、艺术和经济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鎌倉时代(1185年-1333年)  鎌倉时代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当时的天皇源赖朝成功地推翻了幕府政权,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体制。从此,日本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天皇统治时期。在这个时期,日本的国家制度逐渐完善,文化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3. 室町时代(1333年-1573年)  室町时代是日本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当时的天皇权力逐渐削弱,地方豪强纷纷崛起。然而,在这个时期,日本的文化艺术仍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说都诞生于这个时期。  4. 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  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个幕府政权时期,也是天皇制度最后的辉煌时期。在这个时期,日本的国家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文化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江户时代的日本,无论是城市的繁华还是乡村的宁静,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日本天皇的世界影响  日本天皇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制之一,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日本的皇族文化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包括中国、韩国等国家。其次,日本的天皇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前来参观。最后,日本的天皇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总结  日本天皇作为历史最长的君主制之一,其起源、发展和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在这个神秘的国度中,天皇制度的延续不仅见证了日本历史的变迁,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模式。让我们一起关注日本天皇的历史,感受这个国度的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0-10
赵王嘉是个怎样的君主?他是明君还是昏君?

赵王嘉是个怎样的君主?他是明君还是昏君?

  赵王嘉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的一位重要君主,他是赵国的第十一任君主。关于他是一个怎样的君主的问题,历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评价。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赵王嘉的治国理念和政绩。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赵王嘉是一个具有开明思想和创新精神的君主。据《史记》等史书记载,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和文化改革,使赵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他注重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并在宫廷中设立了学校,培养人才。此外,他还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其次,需要指出的是,赵王嘉是一个具有军事才能和勇气的君主。据《史记》等史书记载,他在位期间多次率军出征,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例如,在公元前354年左右,他率领军队攻打中山国,成功地占领了其都城。这一战役不仅巩固了赵国的统治地位,也为后来的战国七雄之一奠定了基础。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赵王嘉虽然是一位有着开明思想和创新精神的君主,但他也存在一些缺点和过错。例如,他在位期间过于信任权臣,导致了一些政治失误和过错。此外,他也有一些个人行为上的缺陷,例如过度奢侈和纵欲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他作为一位君主的表现和评价。  综上所述,赵王嘉是一个具有开明思想和创新精神的君主,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然而,历史人物的评价并不是绝对客观的,我们需要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历史人物的身份和身世问题,同时也要认真研究他们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成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的脉络和演变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8-10
埃及君主立宪制建立时间是在哪一年?带来怎样的影响?

埃及君主立宪制建立时间是在哪一年?带来怎样的影响?

  埃及君主立宪制建立时间可以追溯到1922年,当时埃及国王法鲁克一世宣布废除绝对君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这一改革旨在使埃及的政治体制更加现代化和民主化,同时也为埃及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在君主立宪制的框架下,埃及政府由议会和总统组成。议会由两院组成,即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国民议会由全国公民选举产生,而参议院则由上议院成员和一些特殊群体选出。总统是国家元首,但他的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的限制。  尽管君主立宪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埃及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但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一些政治势力试图通过操纵选举和议会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不稳定。此外,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和环境污染等仍然存在,需要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总之,埃及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为埃及的政治和社会进步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制度,以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6-14
埃及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吗?和西方制度有什么不同?

埃及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吗?和西方制度有什么不同?

  埃及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但其君主制度与西方国家的君主制度有所不同。  首先,埃及的君主制度是由法鲁克一世于1952年建立的。他成为埃及的第一任总统,并在位长达30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推动了埃及的现代化进程。然而,由于其个人独裁和政治手段过于强硬,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  其次,埃及的君主制度与西方国家的君主制度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例如,在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君主通常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而没有实际的政治权力。而在埃及,法鲁克一世拥有广泛的政治权力,包括任命高级官员、制定法律和颁布政令等。此外,埃及的君主制度也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法鲁克一世在位期间曾试图将伊斯兰教法纳入国家法律体系中。  最后,虽然埃及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但近年来其政治环境逐渐变得复杂和动荡。例如,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运动导致了穆巴拉克政权的倒台,随后埃及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和社会改革。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解决埃及面临的许多问题,如贫困、失业、腐败等。  综上所述,虽然埃及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但其君主制度与西方国家的君主制度有所不同。同时,近年来埃及的政治环境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6-14
中国历史第一位贤相关龙逄,为何会被君主杀害呢?

中国历史第一位贤相关龙逄,为何会被君主杀害呢?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出类拔萃的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政绩卓著的狄仁杰,他们都是零后人敬仰的贤相,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承担起匡扶天下的重任,在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不过很多人肯定不知道历史上第一位贤相是谁,今天趣历史小编就跟大家讲一讲中国历史的第一位贤相关龙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往下看。  关龙逄乃是四千年多年前的夏朝人,出生于公元前1713年,也就是夏廑执政的时期。他一生中经历了夏廑、孔甲、夏皋、夏发和夏桀五朝,夏发执政时期开始出任相位,是当世有名的两朝元老。也是关姓人公认的直系祖先,三国的关羽也奉其为祖。史书上记载,关龙逄是古豢龙氏的后代,这个古豢龙氏据传是上古时期的养龙者。  夏桀这位亡国之君其实在刚登基的时候其实还算勤政,在一干老臣的辅助下,国家也还算是稳定。自从妺喜成为他的宠妾之后,夏桀对妺喜言听计从,开始大肆修建宫廷瑶台、酒池肉林,供妺喜和夏桀取乐,朝政也开始荒废了。  此时作为夏朝名臣关龙逄实在看不下去了,多次进行劝谏,对夏桀说:"为君者要谦恭待人,要与人民互相敬信,只有这样天下才能安定,国家才会稳固。如同你这样丢弃礼仪,滥杀无辜,老百姓只会想要你早点灭亡,这会导致亡国的!"不过此时的夏桀完全不听,仍旧我行我素。  经过一段时间思考之后,九十多岁高龄的关龙逄决定手持黄图进行死谏,黄图上描绘的是宗庙、地舆、宫观等图画,代表的就是这个天下江山。关龙逄心想如果能用自己的老命死谏让君主国家的危急也值了。然而,此时的夏桀正在与宠妾寻欢作乐,看到关龙逄过来劝谏,恼羞成怒,命令手下烧毁黄图,同时将关龙逄囚禁起来,没过多久就将其处死了。  关龙逄被杀后,身边的大臣没人再敢犯颜进谏了,夏桀更加肆无忌惮。此时商汤却开始慢慢崛起,最后在伊尹的谋划下,就兴兵讨伐夏桀,并成功取而代之,建立商朝,而夏桀则在流放到南巢的过程中被活活饿死,也是咎由自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4-14
三国君主都投降之后 他们的地位为何完全不同

三国君主都投降之后 他们的地位为何完全不同

  对三国君主投降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中国,这就是史书上说的“三家归晋”。  但三国君主归降后待遇各有不同,魏称王,蜀称公,吴称侯。这种不同的待遇,主要是魏蜀吴三方在政权法理上的区别。  魏国和季汉都有自圆其说的合法性,而东吴就只能靠编了,孙权称帝全靠脸皮厚不是说说而已,而且当初联曹坑蜀时,孙权也是上表称臣的,被封为吴侯。  整个孙吴集团,从上到下,都让魏晋两朝的人瞧不起,东吴归降后,他们的官员也是倍受打压,很难做到实权高官,要知道,那是一个看出身决定官位高度的时代,与人品、才华、品德都没有关系,这就有点鄙视的意味了。  司马炎在篡位之前,已经经过了司马懿以及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铺垫,做好了准备,世家大族也开始抛弃曹家支持司马家,就像汉献帝“自愿”禅位给曹丕一样,曹魏的小皇帝也是眼含泪水兴高采烈地“自愿”把皇位禅让给司马炎。  司马炎目的达到了,曹家衰落,没有人支持他们复国,这样破败的大家族是没有威胁的,司马炎乐得做个好人,给曹家后人优待,也好落个好名声。  更何况,司马炎自命天命所归,是为天下正统。曹魏的合法性来自汉献帝的禅让,司马家的合法性也来自曹魏的禅让。  既然是禅让,那肯定是和平交接,怎么可能不给曹家后人优待呢?给个高爵供起来就是了,又不费多少事。那些前期起家时无论多么血腥残暴的家族,在富裕稳定后都开始表演出慈眉善目的样子,说是“洗白”也行。  蜀汉的合法性来自于刘备。  虽然很多人说刘备的大汉皇族身份来自于他的自称,而且中山靖王刘胜100多个儿子,子孙后代根本数不清,说刘备就是大汉宗亲多少有些水分。但也没人能够证明刘备就不是大汉宗亲。而且古代社会人员流动少,基本上分出去的一支在哪个村子住,就在那里世代繁衍了,全村都是一个姓来自一个先祖很常见。  一般家族富裕几代之后,旁系直系就承袭不了爵位财富了,渐渐就跟普通人一样了,刘备家里没钱也很正常。  古代社会对宗族认同是很重的,家谱、血脉更是含糊不得,汉献帝认亲之前肯定是要查证的,而且刘备显赫后,附近势力也会对他调查,那时的人没说什么,那就证明身份没有问题。  有人拿《三国演义》里刘备是汉景帝第多少世孙说他跟汉献帝差着辈分,不是皇叔,只能说你们把小说也看得太重要了,小说是基于历史的改编,肯定有演义的部分。  在汉献帝禅位曹丕后,刘备集团既然励志匡扶大汉,肯定也是要称帝的,不然名不正言不顺。那么汉献帝就是被逼迫的。季汉就是继承汉的大统,与曹魏反贼集团作斗争。  刘禅作为汉室宗亲,身份地位在那摆着呢,以古典儒家不绝人宗庙的理念,肯定也是要善待的。但毕竟不是从刘禅手里接过来的皇位,那就要比曹魏爵位低一档,封公很正常。  再说孙吴集团,他们是最后归降的,按照先归顺得高官,后归顺的小官的规矩,孙吴也只能排在蜀汉后边,更何况他们在法理上就站不住,孙权称帝时,实在编不出理由,就只能靠祥瑞撑场面,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多少有点让人不齿。大家干的都是自立当皇帝的事,谁不知道谁啊,给你个侯爵偷着乐去吧。大家怎么认为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2-18
赵武灵王是赵国影响最大的君主,为何被饿死在深宫之中?-趣历史网

赵武灵王是赵国影响最大的君主,为何被饿死在深宫之中?-趣历史网

  战国时期,亦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关于战国的起始年份,有多种说法,而战国时期结束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一代英主赵武灵王为什么会落得个被饿死在深宫中的结局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战国时期,天下大争,圣贤英雄层出不穷,赵武灵王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赵武灵王是赵国影响最大的君主,他发起的“胡服骑射”让赵国一跃成为能与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  不过赵武灵王的人生结局却非常悲惨,与他的成就极不相符。 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赵国爆发了著名的“沙丘宫变”,赵武灵王被饿死在深宫之中。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赵武灵王让位于太子何,即赵惠文王,赵武灵王则自称“主父”,即赵国的“太上王”。赵武灵王这么做是为了将精力集中到赵国对外的军事争霸上。  但太子何不是赵武灵王的嫡长子,被立为太子是因为其母深得赵武灵王的宠爱,赵武灵王才废了长子章的太子之位而传位于太子何。赵武灵王的做法当然会引起父子、兄弟之间的矛盾。  公子章的相貌秉性都很像赵武灵王而且屡立战功、威望很高,这让赵武灵王在退位后越来越觉得对不起大儿子。于是赵武灵王决定将赵国一分为二,让公子章到代地独立称王。  赵武灵王分裂赵国一是为了补偿公子章,二是为了通过两个儿子的并立而重夺赵国大权。因此赵武灵王分裂赵国的决定遭到赵惠文王的坚决反对,而公子章也不满足于只得到一部分赵国。  赵武灵王、赵惠文王、公子章之间的矛盾最终引发了“沙丘宫变”,而赵武灵王在政变的过程中一直袒护支持公子章。所以在赵惠文王的支持者杀了公子章后,必须要除掉赵武灵王。  但赵武灵王毕竟是“主父”,赵国没人敢直接动手杀了他,这才决定封闭沙丘宫,将赵武灵王饿死在宫中。而在赵武灵王被关在宫中的三个月里,明知此事的赵惠文王没有任何干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2-13
柴荣是个怎样的君主?一生努力却为他人做了嫁衣-趣历史网

柴荣是个怎样的君主?一生努力却为他人做了嫁衣-趣历史网

  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本姓柴,后改姓郭,后世仍习称“柴荣”,邢州尧山县人。五代时期政治家,后周第二位皇帝(954年2月26日-959年7月27日在位)。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五代十国这样的动乱黑暗的年代,曾经有这样一位乱世之中的有为之君。  他战功赫赫,政绩优异,被后世的史学家们誉为“五代十国第一名君”。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位乱世霸主,最后却是英年早逝,自己的江山基业最后都白白的便宜了其他人,而偏偏得了便宜的那个人,还是一位有名的开国皇帝。  这位有着五代‘第一明君’之称的君主,一生努力,最后却白白为大宋的开国做了地基,他就是后周世宗,柴荣。后世很多人曾戏称,说柴荣其实才是真正的宋太祖。而宋朝的建立,也是在他毕生努力的基础上成就的。  柴荣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明君贤主,才配的上“第一名君”的称号呢?最后又如何变成了给他人做了嫁衣呢?  1. 年少有为  柴荣的父亲柴守礼,是后周太祖郭威夫人的哥哥,柴荣是后周太祖郭威夫人的侄子,柴荣的祖上一开始是当地有名的富豪,但是无奈富不过三代,柴荣家到了柴荣年幼的时候就已经是十分的落败了。  由于后来家道中落,无奈年幼的柴荣只能前去投奔自己的姑姑,所以柴荣从小是生长在姑姑身边的,从小就深得郭威的疼爱,因为郭威一直都没有儿子,所以也就把柴荣收养为义子,还曾改名为郭荣。  后来柴荣慢慢的长大之后,就展现出了自己经商方面的聪明才智,为了能让生活变得富裕,柴荣开始帮助家里经商,管理家政,还有贩卖茶叶等等,经常四处奔波的经商生活,在四处奔波的日子里,柴荣同时还勤奋的联系骑马射箭,所以柴荣不单单是经商有术,并且武艺也是十分了得,后来勤奋的柴荣又开始学习经史子集,钻研文学权术。  长大之后的柴荣,也慢慢的变成了一位行为沉稳,沉默寡言的英俊小伙,后来郭威辅助刘志远建立了后汉帝国,柴荣作为郭威非常疼爱的义子义子,地位也是一直在不断的上升当,郭威当时官枢密副使,柴荣任职为左监门卫大将军,郭威留守河北的时候,任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柴荣则是天雄牙内指挥使,贵州刺史,检校右仆射。  之后由于刘志远坐上帝位没有多久就去世了,而刘志远的儿子听信了身边大臣的谗言,越来越怀疑郭威,忌惮郭威,致使后来在郭威出征的时候,命人直接出去暗杀郭威。  最后逼得郭威兵谋反,没有了刘志远在的后汉,已经镇压不住郭威了,所以郭威也是成功稳坐后汉江山。郭威称帝之后,柴荣也就跟着自己的姑父进入了朝堂,但是在954年,郭威因病去世,而郭威与柴荣之前的家眷以及子嗣,都被刘志远的儿子,刘承佑趁郭威柴荣不在家的时候杀了,因此柴荣继承王位,为后周世宗。  2. 军政有为  柴荣刚刚继位的时候,后周举国还都沉浸在国丧之痛中。北汉的国主刘崇联和了辽军的铁骑杀气腾腾,号称有十万大军,一路是直冲,直奔中原,说是要报杀子之仇,夺国之恨。  杀子之仇指的是郭威当时兵变的时候杀了刘崇的儿子。这个时候正是柴荣刚刚上位,还是非常敏感的时候,朝中的大臣和将士们,都对这位新上任的君主还不是十分的尽心尽力,政权还处在不稳的状态。  但是这个时候,柴荣说什么都要御驾亲征,宰相冯道则认为不妥,并极力的劝阻柴荣,现在这个时候政权不稳不说,如果一旦君主离京,京城发动兵变,这就难办了。但是柴荣却不以为然,柴荣说自己要想唐太宗一样,要以泰山压卵之势去压倒刘崇。  后来经过一番准备,柴荣与三月十一御驾亲征,十九日就在泽州高平与北韩契丹联军开始了殊死搏斗。这个时候,柴荣的第一次御驾亲征打的并不顺利,战斗才刚刚开始的时候,周军的右翼骑兵看见对面这么多的大军,竟然直接逃走了,导致步兵们也只能卸甲投敌。  就在这个时候柴荣自己骑上战马,亲自率军督战,勇猛的飞驰在队伍的最前边,先打开了战斗的局面。这样的做法大大的鼓舞了军队士兵们的士气,战士们统统的拼命战斗,很快局面开始扭转,增援的部队也已经到达,结果周军大获全胜。不仅仅降服了敌人,还缴获了很多的战利品,当初喊着大开杀戒的刘崇,最后则是狼狈的逃回了太原。  战役结束之后,柴荣不仅奖赏了有功的将士,更是狠狠地惩罚了懈怠战事的逃兵,杀了樊爱能,何徽等将士70多人,这样的做法让很多之前的不积极的士兵都闻风丧胆,同时也有效的整治了军队,将军队中现有的缺点和问题都一一指出,并加强改进,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后周的战斗力。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这一次的高平之战大捷,其中的功臣就有赵匡胤在其中,赵匡胤因为功绩不错,当时被张永德非常的看好,后张永德又直接把赵匡胤举荐给柴荣,晋成为了进军高级将领。之后还把右路军交给了赵匡胤整顿,把能力不行的都统统遣散,只要生猛有力的壮年士兵,同时还提拔了很多的中下级的军官,这也为赵匡胤日后摘人家桃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柴荣曾令当时朝堂上的大臣们,每人都一写一份统一天下的计划书,最后柴荣根据所有写的意见与谋略,决定由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顺序,收归天下,而定好策略之后的第一战,就是征讨南唐。  这一次的战役柴荣依旧还是御驾亲征,率领着赵匡胤等大将,攻打后周和南阳边境的军事要地,寿州。在经过了长达一年的围攻之下,击败了数万的南唐援军,最后南唐皇帝提出了让步,决定割舍了淮南的六州求和,但是柴荣已经是胜券在握当然不会见好就收。所以又开始了三征南唐,最后终于是攻下了淮南十州,最后南唐皇帝实在是撑不住了,这样下去南唐就要没了。所以又送了柴荣四周,表示从今以后将不再称帝,并且用后周的年号纪年。这样的结局让柴荣心满意足,满载而归的班师回朝。  在征讨南唐的过程之中,赵匡胤屡建奇功,一路的官职是升了又升,已经变成了禁军的一把手。而柴荣此次也改变了征战的计划,绝对暂时放弃南征,转头想要针对契丹,因为契丹在柴荣南征的时候,没事总是来骚扰后周边境,而且当时契丹还占领着燕云十六州,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军事重点,是非常重要的香饽饽。  所以柴荣直接选择了北上征讨契丹,并且一路奋勇凯歌,顺利的收复了雁南,但是打到固安,即将要面临幽州的时候,柴荣的将领们开始发生了分歧,可柴荣却是执意北伐。  然而就在出发当天,忽然柴荣身体不适,被迫无奈只能停滞,后来柴荣的病情更是越来越发严重,最后无奈只能放弃,班师回朝。  3. 治国有为  柴荣在位的时候,非常的关心民间百姓的疾苦,并采取了很多的恢复和发展国内经济的措施福利,大力的整顿朝纲,革除积弊,对于贪污的官员更是已经查清,统统斩首,就连与贪官交好的官员们都要接受牵连。在这样的严厉打击制度之下,后周的朝堂才算是得以清明。  不单单是对于贪官的整治,柴荣还令人重新修订了法律,举史料记载,柴荣在位期间经常的自我批评,还让当时的大臣们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目的就是能够让君主与大臣们之间都能坦诚相待,只是能够更流畅,更没有隔阂的沟通和交流。  在柴荣与每一位大臣心贴心交流的时候,还不忘让朝堂上的文臣每人都推举一位贤士,只要是才华品性好,实力谋略佳的有才之士,即使是自己的亲戚也没有关系,但是如果对方一旦犯下了类似于贪污一类的过错,那么推举的官员则也要担负连带责任。  不仅如此,因为五代十国连年战乱,很多的农田实际的耕种面积都已经远远不如之前统计的面积大了,所以柴荣就在显德二年正月,拟旨下诏,下令重新测量耕地,并且让流民捡种没有主人的皇帝,如果三年之内荒地的主人回来,那就只需要归还耕地的一半面积就可以了,如果五年了这个荒地都没有主人出现,那么块荒地的就完完全全的归耕种者所有。  连年的战乱,给五代十国带来的不仅仅只是耕地荒废,还有科举制度的衰败,因为战乱的问题所以当时的朝堂以及百姓都认为学武才能保命,才更有机会,所以大家都是重武轻文的思想。  而柴荣在位期间,就重新把科技考试捡了起来,并且还增加了制科,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从非常规的考试中选拔出专项的人才。这也能体现出柴荣的求才若渴的心态。  4. 灭佛运动  很多人对当时柴荣的灭佛问题,产生不悦。可是在当时后周时期,僧侣的数量是突然骤增,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僧侣是从不会从事农业生产以及商业经济的,这样的存在在以农耕为主的时代的来说,这就是干吃饭不干活的存在。  如果是在和平的时候,基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如果是放在战乱的年代则是大大不同了,战乱时期各种物资到达了十分紧缺的状态。随着僧侣的增加,庙宇的数量的增加也是十分迅速的,由于数量太过于庞大,而且当时又是战乱频发的后周时期,对于当时的国民以及生产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柴荣也是为了百姓的生计以及国家的正常运营考虑,才会出此办法的。而在国家正需要经济,正需要劳动的时候,百姓们却为了躲避赋税,躲在了寺庙当中出家,也不愿意种地,导致大量的劳动都停留在了寺庙里。  柴荣的灭佛并不是全面绝对的,而是对于一些私立的,个人的小庙宇进行处理。对于大的庙宇,还是放过了一马。至于强迫僧人还俗,也只是让那些经文都背不出来的混日子的僧人还俗,对于佛法有造诣或者是认真虔诚的,柴荣是不会强制的。  5. 造化弄人  柴荣曾经有个很好的规划,十年开拓疆土,十年休养生息,十年致力太平。可惜啊,柴荣连第一个十年都没能完成。  柴荣一开始的宏图大志就是统一天下,但是当时江山还有很多都尚未平复,柴荣却能感觉到自己的病情已经是越发的严重,柴荣已经能感觉到自己时日将至。但是柴荣和郭威之前的家眷子孙都当时都死在汉隐帝刘承佑手里,而柴荣后来的的儿子之中,最大的柴宗训也才只有7岁。  就在自己时日不多的时候,柴荣在最后的时间里,妥善的安排了朝堂之上各个方面的辅政格局,为的就是能够保证自己年幼的儿子能够坐稳江山。  首先柴荣立了皇后,立了天雄军节度使魏王符彦卿的女儿为皇后,而之前的皇后其实也是符彦卿的一位女儿,这一次立后选的还是他的女儿,这是因为当时符彦卿的地方军事势力是所有的地方军中最厉害了。  天雄军的地理位置北能防御契丹的侵犯,南能牵制京城开封的兵变,而且又是皇亲国戚,是会跟自己的外孙争夺皇位的。  在朝堂之上,有范质,王溥以及魏仁浦作为内阁权臣,身居宰相。范质为人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王溥为人忠诚并且有胆识,魏仁浦也很忠诚,并且是品德具佳的高尚君子,就这三位的人品秉性而言,可以更好的辅佐幼主。  但是在柴荣的万全之策中,只有一人被柴荣看走眼了,那就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  柴荣将军事方面都托付给了赵匡胤,任赵匡胤为殿前司都点检,这个职位是禁军的最高指挥官之一,而另一位的最高指挥官则是赵匡胤的好大哥,李重进。  当时柴荣把能够调动兵权的兵符留给韩通,目的是为了能够制衡赵匡胤。其实柴荣会新任赵匡胤也是正常的,毕竟当时赵匡胤跟随柴荣南征北南多少年,而且对待柴荣也并没有什么以己之心,只是人心难测。  心酸纵有千万种,所托非人最难过啊。  公元959年7月27日,世宗柴荣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紧接着,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就导演了一出契丹侵犯后周的假消息,当时范质和王溥则命赵匡胤前去应战,这也就发生了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领军进京,把柴荣年仅八岁的儿子,和年轻的皇后,赶下了皇位。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说,柴荣才应该是真正的宋太祖的真正原因。因为大宋的江山,是赵匡胤从柴荣的孤儿寡母手中夺来的。  在柴荣手里,江山一片大好,土地收复大半,百姓日渐富裕,国政更是早有计划,而赵匡胤最后从柴荣的孤儿寡母手里夺过了皇位,并且继承了后周的土地以及柴荣早有计划的国策,虽然早期的战争,赵匡胤也十分卖力,但是毕竟谋略以及实施都是人家的成果,赵匡胤一开始不过是个打工仔,最后打工仔成功上位窃国,真是让人唏嘘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2-06
战国七雄中,哪一位君主是最先称王的?-趣历史网

战国七雄中,哪一位君主是最先称王的?-趣历史网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战国七雄的君主大概都是在什么时候正式称王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由于时间太早,学界对于楚国正式称王的时间至今仍然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春秋初期的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楚国就已经公开称王了。主流观点认为楚国第一个王是楚武王,但也有观点认为是楚厉王。  魏国是战国七雄中第一个依靠变法崛起的诸侯,是战国初期的天下霸主。周显王二十六年(343年),魏国君主魏正式称王并在逢泽召开诸侯会盟,魏国的霸业到达了顶点。魏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魏惠王(梁惠王)。  邹忌改革成功后,齐国与魏国争霸,因此齐君田因齐不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被齐国击败的魏惠王与田因齐在徐州会晤,尊田因齐为王,是为齐威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史称“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意味着齐国试图构建“齐一魏二”的天下格局,但这种天下格局明显不适合已经完成商鞅变法的秦国。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25年),秦国君主驷正式称王,是为秦惠文王。战国格局进入秦齐楚三强鼎立时代。  在秦国完成商鞅变法后,完成申不害变法的韩国也迎来最强盛的时代,秦国的称王也引起了“三晋”的不满。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25年)秦国称王后,魏惠王与韩国君主韩康在巫沙会盟,尊韩康为王,是为韩宣惠王。  在秦齐楚三强鼎立时代,昔日霸主魏国的处境愈发困难。为了与秦、齐、楚三大强国抗衡,魏相公孙衍为魏国制定了“广结与国”的合纵战略,准备建立以魏国为盟主、包括赵国、韩国、燕国、中山国在内的北方联盟。  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魏、韩、赵、燕、中山举行会盟,迈出了建立北方联盟的第一步。为了拉拢尚未称王的赵、燕、中山,魏韩两国尊三国君主为王,史称“五国相王”,燕国君主此后正式称王,是为燕易王。  赵国在“五国相王”本可正式称王,但赵国君主赵雍一方面认为赵国的国力此时还不足以称王,另一方面他想吞并参加“五国相王”的中山国而不想与之联盟。正因如此,赵国君主赵雍在“五国相王”只称“君”而没有正式称王。  史书并没有记载赵国正式称王的具体时间,不过可以肯定是赵国在赵国君主赵雍退位时已经对外使用王号了。因此学界一般认为赵国还是在赵雍时期正式称王的,赵雍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赵武灵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19
徐盛: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曾获得君主“大壮”-趣历史网

徐盛: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曾获得君主“大壮”-趣历史网

  徐盛(生卒年不详),字文向,琅邪莒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在濡须浴血奋战。刘备伐吴地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因前后战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后来,曹丕大举攻吴,吴国依徐盛的建议在建业外围筑上围墙,曹丕中疑城之计而退走。黄武年间,徐盛病逝。徐盛曾获得君主“大壮”,三国时期仅有张辽、徐盛二人获此殊荣。他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其官爵由儿子徐楷继承。  人物生平  以少胜多  徐盛年轻时,由于遭遇战乱,从家乡莒县迁居到吴县(今江苏苏州),以勇气而闻名。吴侯孙策去世后,弟弟孙权继承其位,任用徐盛为别部司马,率军五百人守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并担任柴桑县令,以抵御黄祖的入侵。  黄祖的儿子黄射曾经率领数千人南下柴桑,攻击徐盛。徐盛以不到二百人的兵力抵抗,杀伤黄射的部队千余人。其后开门主动出战,大败黄射,黄射被击退后再也不敢前来侵犯。  后来孙权加徐盛为校尉、芜湖(今属安徽)县令,又因为徐盛讨伐临城南阿(今安徽青阳南)一带的山贼有功,加徐盛为中郎将,督校兵。  雄豪致果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八月,徐盛跟随孙权攻打合肥。在东吴大军包围合肥之后,某一天清晨,魏将张辽率800人从城中出战,发起突袭。孙权的将士们没有防备,陈武奋战而死,徐盛负伤遗失了自己的长矛,徐盛和宋谦的部队出现逃兵情况。张辽一直突击到东吴的中军大旗。这时潘璋和贺齐作为后续部队从后方赶来救援,潘璋便驰马上前,斩杀徐盛、宋谦军中的两名逃兵。原本往后逃跑的士兵被潘璋的严惩手段震慑,全部人皆返还战场力战。而贺齐率领中部兵马拒击张辽的军队,并拾回了徐盛因负伤而遗失的长矛。[2](合肥交战的3条本传,共有0句撤军、0句津北、3句合肥,并且,都被《甘宁传》带有“唯”字的名单排除在津北以外。反观,津北交战的5条本传、1条裴注,共有6句撤军、5句津北、1句津南。)  勇烈顽敌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出兵濡须口(今安徽无为东南),徐盛跟随孙权一同迎击。当时魏军无法攻克濡须口的濡须坞,于是改走历阳陆路尝试大举转攻横江(并没有攻破横江),徐盛与东吴诸将前往迎战。不料突然遭遇大风,吴军的蒙冲战船被吹到敌军岸边,东吴诸将心中恐惧,没有人敢出战,只有徐盛单独率领士兵上岸砍杀敌人,敌军被徐盛吓破而溃逃,死伤甚大。风停后,徐盛率军返回。孙权非常看重徐盛在此战中立下重大功劳,史载“权大壮之”。[3]“大壮”两字在《三国志》里仅用过两次,分别是在《张辽传》、《徐盛传》,可见其分量之重。  不居人下  公元221年(魏黄初二年),孙权以诸侯身份向曹魏称藩属,曹魏派邢贞前往东吴,拜孙权为诸侯王吴王。孙权出都亭等候邢贞,邢贞脸上露出骄横跋扈的神情。吴臣张昭见状大怒,徐盛也十分气愤,对身边的同僚们说:“我们不能奋身出命,为国家吞并许昌、洛阳、巴蜀,反而让主君和这个邢贞进行结盟事宜,简直不能忍受这样的耻辱!”说着,不禁泪流满面。邢贞听说后,对随行人员说道:“江东有这样的将相,恐怕不会久居人下啊!”  抵御刘备  后来,徐盛被加为建武将军,封都亭侯,领庐江(治今安徽潜山)太守,又得到临城县作为赏赐的奉邑。  公元222年(魏黄初三年),刘备率军来到西陵(今湖北夷陵),徐盛攻取了刘备的多处营寨,立下功绩,大破刘备于夷陵。在刘备大败逃往白帝城时,徐盛与潘璋、宋谦等上表继续进攻蜀国必然可以擒获刘备,但陆逊与朱然、骆统等认为曹丕虽然说支援但其实趁机偷袭,建议不要再追。孙权根据情况判定,采纳陆逊等人提议下令停止追击白帝城。  以少御多  同年秋季九月,魏将曹休督领张辽、臧霸等五州二十余军,出兵洞口(今属江苏)。吕范督领五军率领徐盛、全琮、孙韶等人以舟船拒敌。东吴水师遭遇大风后,又遭遇张辽、王凌等人的进攻。吴军伤亡惨重。徐盛收集残兵,与全琮一起迎击曹休等人。曹休命令臧霸攻击徐陵县。臧霸渡江,烧掉了东吴军队所储备的攻城车,并杀略数千人。徐盛和全琮以少御多,使得臧霸无法攻克。徐盛和全琮发起追击,斩获数百人,击破臧霸并斩杀其麾下大将尹卢,使到敌人败退。曹仁派遣其子曹泰攻打濡须,曹仁自己率领万人,留为后拒。曹仁又不听蒋济的劝阻,派遣常雕督领诸葛虔、王双乘坐油船分兵偷袭中洲。朱桓派遣严圭追击常雕,朱桓又亲自率领步兵抵御曹仁,并击破曹泰,斩首数千级。曹仁撤退。东吴诸军乘胜击破常雕、王双、诸葛虔(诸葛虎)、曹真、夏侯尚、张郃、曹休等魏军。魏军尽皆撤退。之后,徐盛被加为安东将军,封芜湖侯。  百里疑城  公元224年(吴黄武三年),魏文帝曹丕率领大军南征,企图渡过长江。徐盛献计在建业(吴国都城,今江苏南京)周边百里筑起围栏,制造篱笆,围栏上设下假楼稻草人,在江面设置浮船。诸将认为这样做没什么意义,但徐盛坚持己见,孙权采纳徐盛,百里伪长城一夜建成。曹丕大军到达广陵(今江苏扬州),看到绵延数百里的围栏,心中惊愕,曹丕感叹:“虽然魏有千群骑兵,但也没有用途”,随即曹丕乘坐的龙舟遇到暴风海浪,船身几乎完全覆灭。魏国的人从江中西望,而非常惮惧。同年九月,曹丕出广陵,望着长江而不敢渡江,再次感叹苍天果然要把魏、吴分隔两边了,说道:“孙权果然有人才也,现在还不可以图谋吞并东吴啊”,于是引军撤退。诸将这才明白徐盛有先见之明,纷纷拜服。  在黄武年间(222-229)的中期,徐盛去世,其官爵由儿子徐楷继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27
纣王是个怎样的君主?真的是一个暴君吗?-趣历史网

纣王是个怎样的君主?真的是一个暴君吗?-趣历史网

  历史上的帝辛是,当然我是说历史上,而不是周朝瞎编的那种,实际上帝辛是明君。电视剧里那些都是瞎编的,起码帝辛有很多功劳可以说。没有什么妲己,封神榜是小说。是虚构的,这句话说的很在理。  什么叫替暴君翻案啊,自古以来一个朝代灭到另一个朝代都会把那个国家说的遗臭万年,以显示自己是顺应天道,难道他们就是个好的统治者吗,其实还不是贪图富贵名利,殷商五六百年,他一个周朝才多少年啊,所以封神榜那本破书就是糊弄当时的老百姓,讨好皇帝罢了,本人很喜欢殷商的,他若是真的那么残暴民不聊生的话怎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忠臣跟他呢,周朝广告做的真好,把自己说的神乎其神的 。  商朝推翻夏朝从来没有使用什么阴谋诡计,而是堂堂正正的去推翻夏的。商推翻夏的时候有很多人民支持商,而商则是不负重托消灭了夏。商的时候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地盘越来越大。而你知不知道帝辛登机以后有多困难吗?  不服众,声望小。没人听他的,在加上领地又那么大。他怎么管?然后在加上帝辛去进攻徐州,导致兵力匮乏俘虏极多。商推翻夏的时候有很多人民支持商,而商则是不负重托消灭了夏。商的时候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地盘越来越大。  导致兵力匮乏俘虏极多,国力和粮食消耗极快。所以最后被灭了,周朝肯定就像宣传广告一样用了什么手段。所以才导致很多俘虏倒戈推帝,然后加之帝辛把主力部队都移动到边境。首都方面没兵,只能用奴隶。但是奴隶没有商军的正规部队强,最后大批奴隶倒戈。这才是商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而且帝辛兵败于周军真正原因并非传言所论“暴政”之故,而是帝辛原本有支强劲军队遣往东南征淮夷驻防之际,周军趁机进兵急袭商邑·朝歌,令帝辛不能及时调度到足够兵力与之抗敌,临时调度来自淮夷的奴隶充当兵员,然淮夷奴隶不比商军亲兵忠诚,未战即溃散倒戈,帝辛见大势已去而自戕。  之后爆发三监之乱时,周廷才真正遇上当年驻防在东方的劲旅,令周军耗费约三年才敉平战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22
田氏代齐后齐国一共有八位君主 他们的作为和下场是什么-趣历史网

田氏代齐后齐国一共有八位君主 他们的作为和下场是什么-趣历史网

  田氏代齐后,齐国历经八位君主,他们都是什么下场?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田齐(前386年—前221年),周朝诸侯国之一,都临淄。战国时期,齐相田和“迁齐康公吕贷于海滨”,通过魏文侯的帮助,得到周天子承认,列为诸侯,建立了田齐,史称“田氏代齐”。《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田完(又称田敬仲、陈完)家族以及田齐的兴衰史。田氏代齐后,齐国历经了八位君主。那么,问题来了,他们都有什么作为,最终下场如何呢?  一、齐太公(田和)  齐太公,田和(?—前384年):妫姓,田氏,名和。田庄子之子。田氏齐国的建立者。前404年,继田悼子担任齐国正卿。前391年,自立为齐君,放逐齐康公,建立田氏齐国。前386年,被周安王册封为诸侯。前384年,田和卒,子田剡继位。由此,对于齐太公田和来说,在取代姜氏齐国后不久就病逝了。当然,能够完成田氏代齐这一重任,已经是田和最大的功绩了。  二、齐废公(田剡)  齐废公(?—前375年),又称齐侯剡、田侯剡,妫姓,田氏,名剡,齐太公田和的长子,田齐第二任君主,公元前383年—前374年在位。公元前375年,齐废公为其弟田午弑杀。  三、齐桓公(田午)  田午(前400年-前357年),田齐第三位君主,田齐太公和与孝太妃之子,谥号”孝武桓“。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姜小白易混,故多称为“田齐桓公”或“田桓公”。 公元前375年,田午弑杀田剡后,自立为君。田午在位前期,”诸侯并伐“,而后,创建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并开始对诸侯发动反击,使齐国得以改变屡战屡败的局面。  相传扁鹊曾面见桓公,在其疾病由轻到重衍变时连劝了三次,田午因为讳疾忌医而不听,后来扁鹊再来时,现其已病入膏肓,无法医疗;扁鹊只得转身而退,并连夜逃出齐国,不久之后,田午就病逝了。  四、齐威王(田因齐)  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田齐桓公田午之子,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320年在位。齐威王原为侯,齐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  齐威王在位时期,针对卿大夫大权在握、国力不强之弊,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变法图强。经桂陵、马陵两役,大败魏国大军,开始称雄于诸侯。并礼贤重士,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修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讲学,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  齐威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后葬于田齐王陵(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内),享年59岁。对此,在笔者看来,田齐的历任君主中,齐威王堪称雄才大略,也即齐国的强盛,显然是齐威王一手铸造的。  五、齐宣王(田辟彊)  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01年),妫姓、田氏,名辟彊,齐威王之子。公元前314年,燕国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宰相子之,太子平被迫起兵夺回权力,反而被杀。燕国大乱,齐宣王派匡章率军攻破燕国,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但是,不久之后,齐军就在赵、魏、韩、楚、秦等国的压力下被迫撤军,而燕人则拥立公子职,是为燕昭王。公元前301年,齐宣王病逝。  六、齐湣王(田地)  齐湣王田地(?~公元前284年),妫姓,田氏,名地,齐宣王之子。公元前301年,正式即位,在位十八年。齐湣王即位之后,掀起秦齐争霸的斗争。发动垂沙之战,大败楚国。函谷关之战,大败秦国。吞并富有的宋国,自称东帝。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并周室,自称天子。  诚然,齐湣王在位时,齐国几乎战无不胜。但是,这也导致齐国成为了众矢之的。于是,公元前284年,乐毅带领五国联军攻破齐国七十二城,齐湣王出逃莒城,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而这,也促使齐国彻底走向了衰落。  七、齐襄王(田法章)  齐襄王(?―公元前265年),妫姓,田氏,名法章,齐湣王之子,公元前283年―公元前265年在位。  五国伐齐后,齐湣王被杀。田法章改名换姓在莒城太史敫(jiǎo)家做佣人。莒城百姓与齐国逃亡大臣想拥立田法章为君。田法章害怕他们诛杀自己,很久才敢承认自己就是齐湣王的儿子。于是莒人立他为君,是为齐襄王。  齐襄王继位后,立太史敫之女为王后,史称君王后。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击败燕军,到莒城迎接齐襄王回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齐国之前失去的土地全部收复。之后数年赵、秦等国多次派兵攻打齐国。公元前265年,齐襄王去世,其子田建继位。  八、齐废王(田建)  齐王建(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21年),亦称齐废王,妫姓,田氏,名建,齐襄王之子,母君王后,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21年在位。齐王建在位期间,齐国因得太后君王后的扶持而得到安定,另一方面由于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笼络齐国,优先进攻韩国、魏国、赵国等国,齐国才得以安享太平。  当然,齐国的太平是无法长久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消灭其他五国后,顺势进攻齐国,齐王建听从国相后胜的建议,投降秦国,齐国灭亡。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将齐王建安置在共地,不给他供给食物,齐王建最终被活活饿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03
永远的君主剧情介绍,《魂斗罗》有着怎样的剧情故事?

永远的君主剧情介绍,《魂斗罗》有着怎样的剧情故事?

魂斗罗一代剧情永远的君主剧情介绍:(1) 公元2631年9月12日,一颗神秘的陨石坠落在新西兰附近的加尔加群岛上。两年以后的2633年12月,联邦军司令部得到消息,说一个叫做“红色猎鹰”的武装组织开始把加尔加群岛地区修建成一个发动异型侵略战争的基地。于是,防卫军“魂斗罗”成员比尔·雷泽【Bill Rizer(ビルライザー)】和兰斯·比恩【Lance Bean(ランスビーン )】被送去破坏对方的计划。这次行动获得圆满成功,但是海军部门将有关这次事件的信息作为高度机密,完全未向大众公布。 魂斗罗二代剧情:(2) 2634年12月,在南美洲的GX军事训练基地,Hal将军送出了一组神秘的信号:“我们受到了攻击……在我们的眼睛里……可能是那些家伙。”“第七区”收到信号以后,感到一定有危险的事情发生。于是联邦政府再次送出Contra成员Bill(比尔)和Lance(兰斯)去调查。 他们到了那里,发现基地内的士兵已经不再具有人性。射杀他们后,从他们体内出现了异型生物的影子。原来他们是异型的变种,魂斗罗们再次消灭了异型。当然了,这次事件,联邦军队对人民群众宣称这是一次训练事故。 魂斗罗三代剧情(3) 公元2636年,不甘心数次失败的异形终于发动了对地球的大规模侵略战争,在异形压倒性的科技面前,人类一时束手无策,面对敌人的攻击节节败退,两度打败异形的魂斗罗小队的传奇战士比尔和兰斯再度临危受命,前去直接破坏敌人的中枢系统,以协助人类展开反击。 《魂斗罗力量》是魂斗罗家用机上第3部、全机型第6部作品,是科乐美公司于1992年,只有在美国地区发售的FC游戏。该作非魂斗罗系列主线剧情,算是外传。 空中魂斗罗:最终任务(4) 该游戏又称做空中魂斗罗,魂斗罗4代,飞天魂斗罗,最终任务(FINAL MISSION直译).该游戏最大特点就是改善了前作只有在地面的战斗,而把战斗都放在了空中甚至宇宙中.游戏中,主人公将从地球一路战斗到远在宇宙的要塞.武器虽然只有3种,不过可玩性很高!

资讯百科 2022-05-26
永远的君主剧情介绍,《唐人街探案》剧情讲的是什么?

永远的君主剧情介绍,《唐人街探案》剧情讲的是什么?

讲的是侦探喜剧下人性深处的丑恶 很多人把《唐人街探案》当做了一部侦探喜剧片,诚然王宝强、陈赫、肖央的加入给电影添加了很多笑点永远的君主剧情介绍。 但笑过之后,我们却发现,这里所讲述的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故事。 这里我根据电影,还原一下案情。案情分为两面,一面是有明确证据的、人们愿意相信的明案,一面是没有证据的、但是案件真相的隐案。 明案是丹的父亲发现丹失踪了,在收拾丹的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丹和小女孩思诺的大量亲密合影。因此,为了寻找儿子失踪的线索,他开始跟踪思诺,然而在跟踪思诺的时候他兽性大发,强奸了小女孩。 小女孩不堪凌辱,把这些屈辱经历都写在了日记本上,而这些又凑巧被自己养父看到,深深爱着自己的养父义无反顾的为养女报了仇,杀死了颂帕,最后被揭穿后畏罪自杀。 如果故事就这么结束,虽说人心险恶,但也不至于让人不寒而栗。然而,颂帕是同性恋,养父李意味深长的说自己深爱着思诺。 这就是没有证据的隐案,丹和思诺的父亲都有恋童癖。他们两个相同的家庭环境,让他们同病相怜,由于不堪受父亲变态的“爱”,便一同策划了丹的失踪,让颂帕注意到思诺,跟踪思诺。 然后杜撰出颂帕强奸自己的故事,写好杀人方法,让自己的养父看到,利用养父对自己变态的爱,杀了颂帕,同时也除掉了自己的养父。 最恐怖的不是作案手法,而是这些谋划都出自于一个在上初中的小女孩之手。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没有任何证据指出杀人的幕后推手是思诺,而她也的确没有动手。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她利用了养父人性中的善,惩罚了他人性中的恶,但没想到代价便是自己的灵魂。 这就是场完美的犯罪吧。

资讯百科 2022-05-26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