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李俶是唐朝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封了很多皇后和贵妃。那么,历史上唐代宗李俶的皇后是谁呢?下面我们将从历史资料中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唐代宗李俶的第一位皇后是他的妻子——武则天的女儿——武氏。武氏是唐朝著名的美女和政治家,她在唐玄宗时期就已经是一位有名的才女和政治家。在唐代宗即位后,她被封为皇后,成为了唐朝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其次,除了武氏之外,唐代宗李俶还封了很多其他的皇后和贵妃。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杨玉环、高力士等人。杨玉环是唐代著名的美女,她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高力士则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宦官,他曾经担任过唐玄宗的侍卫和宰相,对唐朝的政治和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唐代宗李俶封皇后的标准并不是以美貌或者才华为主,而是以家族背景和政治利益为主要考虑因素。因此,一些出身低微或者没有政治背景的女性也有可能被封为皇后或贵妃。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谁被封为皇后或贵妃,她们的地位和权力都是非常高的。她们不仅拥有自己的宫殿和仆人,还可以参与到国家的政治和军事事务中去。同时,她们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需要不断地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综上所述,唐代宗李俶的第一位皇后是他的表妹武氏的女儿武氏,之后还封了很多其他的皇后和贵妃。这些女性的地位和权力都非常高,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代宗李豫是唐玄宗的孙子,唐朝第九位皇帝,他继位于乱世之中。一直没有立皇后,原因可能有两个唐代宗:第一,史传李豫是个多情的皇帝,他一直难忘沈氏,但沈氏在史思明攻陷洛阳后,不知所踪,寻找未果。第二,太子的生母必须是皇后。沈皇后既然没找到,就一直没立后。在沈氏失踪的时间里,代宗独宠独孤氏,在代宗死后,才追封独孤氏为皇后。 安史之乱爆发,纵情声色,满足于开元盛世的唐玄宗被迫带着皇子皇孙逃离长安,后太子李亨自行登基,但没能坚持多久就病故,代宗继位。在代宗还是广平王的时候,有一妃子,出身名门,兰心蕙质,生下长子李适。李豫非常喜欢这个妃子。 但遗憾的是,皇子皇孙都仓皇出逃了,他们的妃子和皇亲国戚却被留下来,没来得及逃走,被叛军所抓,包括了其中的沈氏,后李豫收服东都后,找到沈氏,沈氏已经被关押了一年多了。由于战事频繁,朝政杂物牵绊,李豫并没有把沈氏接走,让其依然住在洛阳宫中,谁知史思明又再次攻陷洛阳,从此,沈氏失踪。 李豫后来找了10多年也未能找到沈氏,沈氏是死是活无从知晓。而皇太子李适逐渐长大,作为东宫太子,只尊他的生母为“睿贞皇太后”。所以李豫为了太子,不再立后。虽然他后来专宠妃子独孤氏,独孤氏也未能如愿。独孤皇后也是李豫死后才得以追封。 唐代宗是如何当上皇帝的呢? 姓名:李豫(李俶)国籍:中国唐朝民族:汉族出生地:长安出生:开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726年12月25日)卒年:大历十四年(779年6月10日)享年:54岁职业:皇帝(762年779年在位)主要成就: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平定安史之乱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陵寝:元陵父亲:肃宗李亨母亲:章敬皇后吴氏皇后:贞懿皇后独孤氏、睿真皇后沈氏子女:20子,18女继位人:儿子德宗李适最得意: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称帝,唐代宗李豫北风兵马元帅唐朝的衰落,是从唐玄宗晚期安史之乱开始,唐肃宗在位6年,也一直在平定安史之乱而努力,但是,唐朝国土尚未收复 唐代宗是被太监杀死的吗? 【唐代宗】 姓名 李豫 庙号 代宗 ?号 睿文孝武皇帝 陵墓 元陵 政权 唐朝 在世 726年-779年 在位 762年-779年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唐代宗,名李豫(公元726-779年),汉族,初名李?m。 唐肃宗李亨长子,肃宗被李辅国惊死后,他继位。在位十八年(761~779),病死,终年53岁,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30里的檀山)。 [编辑本段]【代宗生平】 唐代宗李豫,原被封为广平王。后进封为楚王。马嵬坡事变后,他随肃宗北上,任为“兵马大元帅”,统帅诸将收复两京,公元758年被立为皇太子。 起初,肃宗皇后张良娣与宦官李辅国互相利用,后来却有嫌隙。张皇后想杀李辅国,废掉太子李豫立自己的儿子。公元762年4月,李辅国与程元振将张皇后杀死。肃宗因此被惊死,李辅国于同月拥立他为帝,改年号为“宝应”。 唐代宗继位后,李辅国以立帝有功,恃此骄横。 竟然对代宗说:“陛下只须深居宫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来处理。代宗虽然心中不满,但慑于他手握兵权,只好委曲求全,尊称他为尚父(可尊尚的父辈),事无大小,都要与他商量后才能决定。不久,代宗乘李辅国不备,派人扮作盗贼刺杀了李辅国,然后假装下令追捕盗贼,并派宫中使者慰问其家属。 此前,安史叛军再次发生内乱,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并于公元759年五月,从李光弼手中,夺取了洛阳,史思明占据洛阳不久,就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月代宗任命雍王李适为统兵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副元帅,又向回纥借兵十万,攻打再次被叛军占据的东京洛阳,史朝义败走莫州(今天河北任丘北),史朝义部将李宝臣、李怀仙、田承嗣等率部相继向唐军投降。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上吊自杀,自此,唐朝完全平定了延续七年零三个月的安史之乱。但是,经过这次战乱,唐朝元气大伤,由强盛转为衰落。东有藩镇割据,西有吐蕃侵扰,北有回纥以马匹高价交换的困难局面。代宗又迷信佛教,怂恿寺院占有许多良田美宅,国家财政经济每况愈下。 由于讨伐安史叛军的需要,西部的军队大部被撤回,吐蕃乘虚深入内地,大举攻唐,占领了陕西风翔以西,分州以北的十余州,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又占领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兵临长安城下,吓得代宗逃到陕州避难。于是,吐蕃兵占领了长安,他们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作为自己的统治工具,纵兵焚掠,长安被洗劫一空。 关键时刻,代宗仓促启用郭子仪为副元帅(雍王李适为挂名元帅),迎击吐蕃。郭子仪积极组织兵力反击吐番。命令长孙全绪率二百骑出陕西蓝田,白天击鼓扬旗,夜晚点火以为疑兵。同时又以数百人化装潜入长安,组织城里人到处传说:“郭令公(即子仪)亲率大军来了!”吐番兵惊恐,不战而走,全部撤离长安。 陷落15天的长安被唐军收复。 公元763年十二月,代宗回到长安,郭子仪伏地请罪,代宗说道:“朕没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这种地步。”便赐给他铁券(免死牌),在凌烟阁为他画像,以表彰他的兴唐之功。长孙全绪等也被加官进爵。同时削免程元振官爵,放归田里。 自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内部矛盾重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仆固怀恩叛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八月,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等共30万大军,约期从华阴趋赴蓝田,直取长安。京师震恐,代宗急召郭子仪,屯驻长安北面的泾阳城,此间仆固怀恩暴病于军中。 郭子仪单骑亲说回纥,大破吐蕃,使唐王朝又一次传危为安。 平定安史之乱有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之子郭暧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为妻。一次,小夫妻发生口角,郭暧气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叶,急不择言地说:“你倚仗你父亲是皇帝吗?我父亲还不愿意当皇帝呢?”听了这句大逆不道之言,公主哭着回宫告状。 闻听此言,代宗劝女儿道:“他父亲不爱当皇帝是实情,要不然,天下哪里还姓李!”面对负荆请罪的郭氏父子,代宗安慰道:“儿女闺房琐事,何必计较,老大人权作耳聋,当没听见这回事算了。”郭子仪谢过皇恩,回家后还是把儿子痛打一顿,小两口又和好如初了。 公元779年5月,代宗病重,急忙诏令太京摄政,不久病死于长安宫中的紫宸内殿。 不是。。。是病死的。。 唐朝好多皇帝都被太监杀死了 唐代宗,名李豫(公元726-779年),汉族,初名李?m。唐肃宗李亨长子,肃宗被李辅国惊死后,他继位。在位十八年(761~779),病死,终年53岁,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30里的檀山)。
唐代宗是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唐代宗,后世之君才给唐代宗李豫上庙号为代宗,根据《后汉书·窦何传》记载,“代,犹世也”,也就是说代和世是同一个意思,唐代宗李豫和明代宗朱祁钰又不一样,明代宗是因为被自己的哥哥又夺了地位,后代的君主给他上庙号为代宗。 唐代宗李豫是大唐第八位皇帝,除去武周王朝的武则天和唐觞帝李重茂,李豫出生于公元727年,当时正直唐玄宗统治时期,大唐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了历史的顶峰,但是随着唐玄宗逐渐听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大奸臣的建议,起用胡人安禄山为边疆节度使,才发生了唐朝历史上的安史之乱。 李豫经历过大唐的盛世辉煌,也经历着大唐的衰落,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玄宗携着杨贵妃和诸位皇子逃到了成都;但是李豫并没有跟着自己的祖父逃去成都,但是跟着自己的父亲唐肃宗来到了灵武,帮助李亨在灵武称帝,唐肃宗任命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讨伐安史之乱的叛军,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册立李豫为皇太子。 宝应元年(762年),被权臣李辅国拥立为帝,李豫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是天下并不太平,公元763年吐蕃攻入了长安,李豫又一次出逃,起用郭子仪击破突破,又平定了仆固怀恩之乱。 唐代宗李豫在位期间改革漕运、盐价、粮价,诛杀太监李辅国和鱼朝恩,流放程元振,公元779年唐代宗李豫驾崩,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唐朝最伟大的君主。 但是也了避讳,他的庙号为代宗,如果李豫的庙号为世宗,我估计中学历史课本都会出现李豫的名字,毕竟他收复了安史之乱,而且又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位皇长子继承皇位的人。 唐代宗也就是唐世宗,完全是为了避李世民的讳。 唐代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唐代宗李豫,就是民间传说《珍珠传奇》中,沈珍珠的丈夫李俶。从品行角度说,唐代宗是无可挑剔的道德君子,在大唐亲人相残的大背景下,显得那么高贵。不过,人品从来不是衡量一位君王的主要指标,尤其是在乱世,帝王功业才是正道。 唐代宗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最高执行人(天下兵马大元帅),这是他的功,可是自他以后,大唐三大毒瘤肆虐,祸根也出在他身上。事实上,大唐以他为分水岭,从此步入晚唐的惨淡经营。分析李豫的一生发现,倘若他出生于大治之世,也许他是个有为君主,大乱之世,则非其所长。 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唐代宗的能力:长于识人拙于辨性,长于民事拙于政治,长于阳谋拙于阴谋,长于治平拙于治乱。 长于识人拙于辨性安史之乱,将默默无闻的广平王李俶,推向了历史前沿。他参与了马嵬坡政变,拥立父亲灵武登基,并就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倚重李泌和郭子仪,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平叛生涯。 平叛初期,进展是相当的顺利,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收复了长安和洛阳。那时候的李俶表现得相当英明,内有李泌辅佐,外有郭子仪、李嗣业、李光弼等一干武将,李俶对他们信任有加,君臣配合默契,似乎消灭叛军余孽就是眼前的事。 然而不幸的是,两京都收复了,恰恰叛军的余孽,让大唐又足足耗了五六年。原因就出在大唐内部出了问题。前期,唐肃宗听信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等宦官,多次贻误战机。等李俶自己登基后,这个曾经与郭子仪并肩作战的“国家希望”,突然变了个人似的,也跟他父亲一样,宠幸内臣,处处掣肘郭子仪等。 结果就是大好战局的丧失,洛阳再次沦陷,河北又是一片危机。好在郭子仪等足够忠心,不计较个人得失,一次次在危难中挺身而出,总算彻底平定安史之乱。 这个局面唐代宗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是他的一大短板,他可以辨析人才,却不能洞察人性。人才易识人性难辨,这对一个帝王来说很要命。比如对郭子仪,他知道郭子仪的能力,偏偏不识郭子仪的忠诚;他明知鱼朝恩的无能,偏偏就信任他。 那结果只有一个,郭子仪有劲使不出,鱼朝恩误国误民!从这个角度说,与其说唐代宗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还不如说他是耽误平叛大业的罪人! 长于民事拙于政治这么说并非完全否定唐代宗的能力,其实他还是有非常突出的政绩的。比如改革漕运、革新盐政、平抑粮价等,为大唐的经济复苏,解决民生难题,充实国家税收等,做出了重大贡献。 不过这些都局限在民事领域,回到君王避不开的政治领域,他立刻显得手足无措,表现出稚嫩的一面。比如当年建宁王李琰的冤死,明明知道他与弟弟李琰,掉进了李辅国和张皇后的陷阱,也明知父亲受了蛊惑,他就是束手无策,眼看着李琰被冤杀。 在这件事中,唐代宗应该感到幸运,他有一个好弟弟,从来没有对他产生过二心,否则,就以唐代宗低劣的政治能力,死在父亲刀下的,应该是他而不是李琰。如果唐代宗仅仅是一位中书省的侍郎,或者六部尚书,他一定是个出色的官员。或者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相对简单,给他一个治平之世,他也许会成为一位有成就的帝王。 可惜不是,李豫是大唐第八位皇帝,一个身处帝国衰退期的皇帝,政治才能的低下,让他心有余而力不足。 长于阳谋拙于阴谋唐代宗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他对长辈的孝道,对兄弟的悌道,对妻妾的爱,甚至对身边小人物的关怀,都是无可挑剔。当年唐玄宗回鸾被软禁,只有他依然坚持亲自照顾爷爷。那位《珍珠传奇》中的原型沈氏,失踪于战乱,他一直没有停止寻找。他的宠妃独孤氏病故,他三年不下葬,每天去看望。 这样的“好人”皇帝,着实难寻。不过好人未必是好皇帝,尤其是在政治上,好皇帝往往需要灵活的政治手段,包括阴谋,包括杀伐,唐代宗做不到。 唐肃宗病重期间,张皇后作乱,准备以越王取代李豫,埋下伏兵,假借圣旨诏李豫入宫。李辅国、程元振劝他不要去,唐代宗很大义凛然:父亲病重诏我侍奉,焉能不去?即便遇害也不能违背孝道! 当然,张皇后没有得逞,是李辅国他们提前做了准备,否则历史上就没有唐代宗。 当年攻破洛阳,回纥人要兑现唐肃宗的承诺:破城后自由劫掠,作为回纥出兵相助的回报。唐代宗毫无办法,眼睁睁看着回纥人,把繁华的洛阳城,烧杀劫掠成一个废都! 作为一个政治家,承诺算个屁,怎么能因为承诺,就枉顾一城?哪怕自己此时做个政治流氓,也要阻止回纥人的劫略,这才是他该做的。 一个充满阳光的男人,也许更适合做一个明星,绝不是政治家该有的面貌。同样,愚蠢地恪守孝道不顾大局的男人,绝没有把天下放在心里。 唐代宗显然没有领悟到汉高祖刘邦的帝王之道! 长于治平拙于治乱安史之乱平定后,大唐并没有走向复苏,相反却不可遏制地滑向深渊。其原因就是政治环境的恶化,以及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这两条,唐代宗责无可推! 正是因为唐代宗的不擅长于政治,导致晚唐的党争苗头出现,也正是由于他的垂范,宦官控制皇帝的局面开始形成。还是由于唐代宗的畏惧和纵容,安史之乱反正的将军们,逐渐变身中央失去控制的地方割据政权。 党争、宦政、藩镇,三大吞噬大唐基业的毒瘤,都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病变”的,也都是唐代宗处置不当造成。比如宦官问题,唐代宗是亲眼目睹了李辅国和程元振,在唐肃宗病床前发动变乱,活活吓死了唐肃宗。他自己又是被李辅国程元振,武装送上皇位的,这些都不足以让他从根子上认识到,宦官干政的危害。在除掉二贼后,他又培养了一个更厉害的鱼朝恩,差点把自己的小命交代给他。 他也明知道河朔三镇,掌握在不受控制的安禄山旧部手上,早晚是问题,就是采取息事宁人态度,纵容藩镇抗拒中央成为常态! 客观来讲,安史之乱前后的大唐政治非常复杂,非唐代宗这样的道德君子,按照道德规范就能拨乱反正的。它需要出现一个汉武帝似的强权政治家,哪怕汉文帝这样的暗藏心机的政治家,可惜唐代宗不是。 如果我们非要给唐代宗打个分,我觉得从道德品行层面,他可以拿10分,从政治家的高度层面,他只能拿5分,从个人治国能力层面,他可以拿7分,从对后世的影响层面,他只能拿3分。 《旧唐书》评价唐代宗:“古之贤君,未能及此。”显然仅仅出于道德层面的考察,不全面。 《新唐书》评价唐代宗:“代宗之朝,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也只能说基本符合事实。 我个人的评价是,若他不是个皇帝,他可以算个完人;作为皇帝,他连中材都算不上,不合格,甚至是半个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