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潘多拉边境丝木林图腾柱在哪里?丝木林图腾柱位于丝木林正上方的绿光处。根据图腾柱左侧的指路提示,可以观察图腾柱。接下来,小编将为您带来阿凡达潘多拉边境丝木林图腾柱的位置。让我们看看! 阿凡达潘多拉边境丝木林图腾柱位置分享 萨仁图腾柱介绍: 萨仁图族使用的图牌柱。如果从特定的位置观察,可能会发现萨仁图部族神秘故事的内幕。 1、首先,我们在地图上找到了丝木林的正上方位置。 2、然后我们需要放大地图,找到缠绕湖右侧的绿点,点击进入。 3、到达传送点后,我们在图腾柱左侧发现了指路标志,一直走到左侧。 4、最后,我们可以在许多石头附近看到远处的图腾柱。
阿凡达潘多拉边境薄纱湖图腾柱在哪里?薄纱湖图腾柱位于薄纱湖上方。进入后,您需要到达悬崖尽头观察图腾柱。接下来,小编将为您带来阿凡达潘多拉边境薄纱湖图腾柱的位置。让我们看看! 阿凡达潘多拉边境薄纱湖图腾柱位置分享 萨仁图腾柱介绍: 萨仁图族使用的图牌柱。如果从特定的位置观察,可能会发现萨仁图部族神秘故事的内幕。 1、首先,我们在地图上找到薄纱湖上方的位置。 2、然后我们需要放大地图,如图所示,我们点击下面的第二个绿光。 3、到达传送点后,我们需要骑它到上面。 4、当我们上来时,我们可以看到图腾柱,一直走到左边。 5、走到一座山上,我们用机关上去,然后再往右边走到尽头。 6、最后走到尽头�%
阿凡达潘多拉边境萨仁图腾柱的位置在哪里?阿凡达潘多拉边境有12个萨仁图腾柱。收集12个后,您可以解锁“祖先愿景”奖杯或成就。接下来,小编将介绍阿凡达潘多拉边境萨仁图腾柱的收集。 分享阿凡达潘多拉边境全萨仁图图腾柱位置 潘多拉边境:潘多拉边境 萨仁图图腾柱12个收藏 水道谷 纺织工之环 薄纱湖 庆典谷 百川之母1 百川之母2 百川之母3 石云河谷 摇篮松林 割痕谷
阿凡达潘多拉边境百川之母图腾柱1在哪里?百川之母图腾柱1位于百川之母河旁的绿光处。您需要根据图腾的指导提示观察图腾柱。接下来,小编将分享阿凡达潘多拉边境百川之母图腾柱1的位置。让我们看看! 分享阿凡达潘多拉边境百川母图腾柱1的位置 萨仁图腾柱介绍: 萨仁图族使用的图牌柱。如果从特定位置观察,可能会发现萨仁图部族神秘故事的内幕。 1、首先,我们在地图上找到了百川之母的右下角。 2、然后我们需要放大地图,找到母亲眼泪旁边的绿光,点击进入。 3、到达传送点后,我们需要过河,在右边找到图腾柱。 4、图腾柱旁边有一个指路标志,我们只需要按照提示走。 5、最后
阿凡达潘多拉边境梯子摇篮的图腾柱在哪里?梯子摇篮的图腾柱位于梯子摇篮左上方的绿点。当你走到岩石洞口时,你可以观察图腾柱。接下来,我们将为您带来阿凡达潘多拉边境梯子摇篮的图腾柱位置分享。让我们来看看! 分享图腾柱位置,阿凡达潘多拉边境台梯摇篮 介绍萨仁图图腾柱: 萨仁图族使用的图牌柱。若在特定位置观察,可发现萨仁图部族神秘故事的内幕。 1、先在地图上找到台梯摇篮左上方的位置。 2、接着,我们需要放大地图,找到守护者瀑布右下角的绿点,点击进入。 3、之后到达传送点,我们的视线向后,走进岩洞口。 4、最终,我们站在洞口,前面可以看到远处的图腾柱。
阿凡达潘多拉边境百川之母图腾柱2在哪里?百川之母图腾柱2位于百川之母第一代扎库兽右上角的绿光处。当你到达岩石上的缝隙时,你可以观察图腾柱。接下来,小编将为您带来阿凡达潘多拉边境百川之母图腾柱2的位置。让我们看看! 阿凡达潘多拉边境百川母图腾柱2位分享 萨仁图腾柱介绍: 萨仁图族使用的图牌柱。如果从特定的位置观察,可能会发现萨仁图部族神秘故事的内幕。 1、首先,我们在地图上找到了百川之母的右上角。 2、然后我们需要放大地图,找到第一代扎库兽右上角的绿光,点击进入。 3、到达传送点后,我们需要到达岩石上的夹缝处。 4、最后,当我们到达夹缝处时,我们可以在前面看到图腾柱。
阿凡达潘多拉边境百川之母图腾柱3在哪里?百川之母图腾柱3位于百川之母左上角河边的绿光处。我们需要去洞口观察图腾柱。接下来,小编将为您带来阿凡达潘多拉边境百川之母图腾柱3的位置。让我们看看! 阿凡达潘多拉边境百川母图腾柱3位分享 萨仁图腾柱介绍: 萨仁图族使用的图牌柱。如果从特定的位置观察,可能会发现萨仁图部族神秘故事的内幕。 1、首先,我们在地图上找到了百川之母左上角的位置。 2、然后我们需要放大地图,在河边的绿光下,我们点击进入。 3、到达传送点后,我们的视线向左走到洞口。 4、最后,我们可以在洞口前看到远处的图腾柱。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是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 中华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伏羲氏时期。先祖伏羲他始画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 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今天,就一起看看中华姓氏图腾吧! 蒋姓图腾,蒋姓是掌握建木天杆刻度的氏族。 “蒋”,由甾木、寸、爿合成。甫木设在中,筑坛台需要把土加高夯实,于是发明了版筑垒壁的筑墙技术,“爿”即版筑的“版”。 坛与版筑合文为蒋。 杨姓图腾,是远古三苗之一柯挪耶劳的族称,为现代杨姓苗支,他的祖先是兵主蚩尤。 “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易”组成。 “木”在这里特指扶桑,在《山海经》等中国古籍中记载:扶桑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初在今连云港云合山)。 汤谷又称作“阳谷”、“温源谷”。 陈姓图腾,是太昊氏炎帝氏及其后裔的天文中心的象形。 陈由“东”和“太阳升降的阶梯”组成。 东为日在木中,此木又叫槫木、扶木、扶桑、若(叒)、建木。 日在木下为杳,日在树顶为杲,日在地平为旦,日在山下为昏,日在午前午后为昃,当槫木转为建木天干时称为“重”,所以古代“重”、“东”为一义。 孙姓图腾,孙姓是弇(读淹)兹氏以玄鸟作为图腾的一支的族称。 由跪着的老祖母弇兹氏和她生育的一大群玄鸟的后裔组成,表示子子孙孙世代绵延不绝。 诒弄子孙,满溢天伦。孙姓是一个历史悠久、来源较多的姓氏。 黄姓图腾,黄字的初文(最原始的本字),是一个象形字,中间的环状物,当系佩之体,即双珩之所合成,也就是璧,上面是用来缠系玉佩的佩衿,古代称“复”,上面的一横是玉衡,下面是二系垂。 中间的璧,古代又叫“璜”。从字形上看,黄字像上古先民们身上经常佩饰的玉佩,它就是“璜”字的初文。 张姓图腾,张姓是炎帝共工氏的文明创造的图腾标志。 它的本义并不是长长弓箭。 “弓”实际上代表盖天图,一般作天穹的“穹”。“钺”是模仿其形状而来。 共工氏是张氏的始祖,远古三苗之一柯乌耶劳的嫡传。张像一个人手持盖天图。 他手中所握的“弓”表示日升汤谷经中高天落入禺谷的形象符号,“弦”为地平线,代表日夜的分界线。 日夜两个盖天图和起来就是浑天图,代表一整天。 刘姓图腾,刘姓是燧人氏魁隗氏炎帝神农氏族的系的鸺鹠族的族称。 刘姓图腾是由一位长者手持刻刀契刻春天和秋天天气到达地球的运行规律,简作“留”。 “卯”为春天的天门,简称春门,“田”为立主表天竿的天象台“叀”(博、甫、浦、囟皆为其象形),“卯”与天竿建木结合称作“柳”其氏族称相柳。 秋门为今作“酉”,由祝融氏的“郑”姓所主管掌握。 赵姓图腾,赵是东夷民族少昊族团的一支伯赵氏的族称。 由高大的巨人奔走的人形和在供案上供奉“肖”的图形组成。 肖是玄鸟燕子(偃、赢)的象形,“赵”是“肖”的繁体,“肖”是“赵”的简体,同时又可作“御”。 因为秦(赢)姓的祖先受封于伯赵氏的旧地,他曾为周幽王驾车有功,赐地在赵,所以“赵”、“肖”“御”又为一字。 造父祖为皋陶,皋陶以玄鸟“伯赵”为图腾,故赵父从“肖”图腾。 李姓图腾,李姓是九黎民族之一的氏族的族称。 皋陶是李姓的始祖。 黎就是虎,又可以写作(豸里)、狸、理,通假谐音作李。李姓图腾由虎、木、子三部分组成。 虎代表皋陶的祖先少昊,木代表皋陶玄鸟族的图腾,子是鸟卵,象征后代子孙。李姓图腾象征白虎少昊的后代。 王姓图腾,王姓是远古三苗之一的柯约耶劳的族称。 王姓由天齐建木和盖天图组成,或者说是酋长戴了一顶半月形的钺斧天文仪器作成的王冠。 天齐就是天地的中央,俗称作天地之中。以天齐为原点观测太阳的周天运行轨迹。 周天历度称“盖天图”、“浑天图”。王姓是首创这种天文历法文明的氏族之一。 杜姓图腾,杜姓是炎帝第七世后土句龙以土为图腾得姓。 句龙是共工之子,以平治水土有功而世称后土,成为轩辕黄帝的佐臣。 建木与土合文为杜。起源主要有三: ①出自祁姓,帝尧后代。 ②上古杜康之后。 ③出自他族改姓。始祖:杜伯。 姜姓图腾,姜姓是炎帝族以羊图腾得姓。 凡从女的姓都是母系社会确定的姓,是最古老的姓。 图为一“商羊”,即鳄鱼,为崇龙之族。 (龙图腾来自鳄鱼崇拜)。起源主要有三: ①出自神农氏,炎帝之后,以居地为姓。 ②出自亘氏改姓。 ③出自少数民族。始祖:炎帝。 毛姓图腾,毛是以鸟羽为图腾的三苗羽民的王冠得姓。 毛和苗同音。毛下为鸟形灵台,灵台天齐上为相风鸠鸟。 起源主要有三: ①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②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亦系出姬姓,周文王第九子伯聃(一作明)被封在毛邑(今河南宜阳东北一带),世称毛伯聃,为周成王的六卿之一,任司空,掌管建筑工程。毛公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毛”命姓,称毛姓。 ③出自少数民族。始祖:毛叔郑。 秦姓图腾,秦是秦族的族称。 它由“玄鸟殒卵”、“双手供奉”和“禾苗”三部分组成。 它是“燕子殒卵”与嘉禾的复合图腾,秦人的祖先是有虫乔女女华,她吞燕卵生伯益,伯益为秦人男性祖先。 其女性祖先为有虫乔氏女女华。 始祖:伯益 崔姓图腾,崔姓是淮夷的分支,由“山”和“隹”两部分组成。 “隹”是短尾鸟,“山”代表大山纪历,中央的山峰叫天齐,两边的山峰称“博山”,是以山峰作为观测日月出没的方位来确定季节的。 崔是姜姓别支。炎帝裔孙穆伯封崔邑得姓。 沈姓图腾,沈姓是以牛为图腾的氏族用牛沉河、渊、祭天求雨的巫觋职司,作为族徽,所以由水、渊、牛、方构成。 “方”代表四方,是四时节气的象征。四时季节不及,该雨不雨,旱灾,以沉牛为牺牲祭河伯水神,以此方法求雨。 沈沉一字,祖为实沈。又周文王十子季载食采于沈,得姬姓沈氏。 陆姓图腾,以危屋华盖重屋(中)和日月升降符号“非”组成(左右)。 来源有四: 1、相传吴回在帝尧时任火神祝融,他的儿子名终。 2、战国时田完裔孙齐宣王有个孙子叫通,受封于平原县陆乡,即陆终的故地,因此以陆为氏。史称陆氏正宗,这是山东陆氏的起源。 3、出自陆浑国。 4、出自他族改姓。得姓始祖:陆终。 钱姓图腾,钱是炎帝第五世祝融八姓之一的大彭氏的族称,其始祖为彭祖钱铿。 因为钱铿崇尚武功,以武力征战壮大了自己的氏族,并取得了祭天权,所以以戈为图腾,并立天俞。右边的“天俞”代表冶炼金属,因为祝融的图腾为火。 程姓图腾,是炎帝第五世祝融八姓之一的族称,由“禾”和“呈”组成。 炎帝神农氏擅长种植谷物,所以程从“禾”。“呈”是“皇”的变体,炎帝是三皇之一,具有司天掌管天表的至上权,这种世职由程姓继承。风姓别支,始祖吴回。 郭姓图腾,一是“郭”象四方的城楼的整体形状,以此为图腾标志。 甲古文原作上下左右四“亭”(省文)相对,中间为囗,象内城。 故郭本义似为围墙上之望亭,或会“自内城向外扩展,即外城”之意。“虢”与“郭”音相似。 梁姓图腾,梁姓是大山槫木纪历图腾由水、刃、木(槫木)组成,以刀(辛)刻木为纪历方法。 此山名“梁山”,在泰山,古代封禅之地。又有“梁州”,是梁人聚居之地。 “梁山”山下有水,山四周环水,山中央主峰为天齐,上立槫木,又名重章东,又名,左手持弓、于,即浑仪和矩尺;右手持刀具契刻日升降度位,故为“”。 宋姓图腾,宋姓是以祖先发明图腾命名族称的典型。 其祖先发明并继承建木晷天。 宋由“宀”和木组成。木代表建木,“宀”上的点代表“天齐”,“冖”代表天穹,表示晷天历度。 徐姓图腾,徐是淮夷一支的族称,由“余”和“太阳鸟”组成。(左边是玄鸟向日,暗合徐氏始祖由鸟所生的传说。) “余”本是“俞”,类似箭矢的尖锋,它装在天竿华表建木的顶端,指向中天,用它来代表“天齐”(天的肚脐),也就是“中央”。 何氏图腾,图腾左为一持戈之人,其头部以所崇拜的荷为饰; 图右为一盘湾游动之龙(即黄河),湾中为围泽而行的脚迹符号。何、荷古同音同义。 显示出东夷族后裔何人在黄河下游荷泽定居生息的意象。 林姓图腾,林姓是东夷一支称林方,南迁后称“郴”。 林义与曹近似,“木”是建木,也就是天杆圭表,又名扶桑、扶木。 二来,建木并立为林。“林”下为天齐坛台(渐台)。 林姓是风姓别支,又作梵。商末比干之子避难长林山得姓。 蔡姓图腾,蔡姓是炎帝氏中的以长尾鸟为图腾的氏族的族称。 因为这种鸟好杀好斗,直到斗死才肯罢休,在甲骨文中作“杀”解,这种长尾鸟是山雉。 蔡图腾由两个鸟的图形组成,右面的鸟是蔡的本字,左面的鸟代表炎帝的丹凤,即山雉。 蔡姓也是具有司天权的氏族,同样也是炎帝族的别称。周公封文王孙胡于蔡,称蔡钟(一作仲),子孙以国为姓。 潘姓图腾,田园小桥流水,领受封地,感恩之族。 起源主要有四: 1、出自姬姓,周文王子毕公高后,以采邑命氏。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潘崇之后,以祖名为氏。 3、出自姚姓。舜之后有潘国,其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4、出自其他民族。始祖:潘崇 康姓图腾,是天表重的简化。 伏羲氏木正共工氏康回嫡传子孙。共工氏因主持天表而称为康回。“回”是灵台方坛。 康上为牙璋,中为玑盘,天竿两侧四点为圭度,即八卦历度。 周有康叔,得康姓。始祖:康叔。 丁姓图腾,丁是炎帝第五世祝融氏一支的族称。 丁为金属楔子。丁的图腾由金属楔子和祝融氏的图腾火龙组成。 祝融氏为火正,世代掌管“铸融”,即金属冶炼,冶炼出的像丁字形的金属楔子有两种用途: 一是用来做契刻的刀,也称为治,同时又是刑具,用来行刑的。 作刑具时又写作“辛”,同时还代表权杖,所以在图腾上方加“辛”字符号的都为帝。为崇龙之族。 叶姓图腾,司农之官或农耕之族。 叶姓起源: 1、为出自芈姓沈氏,为帝颛顼的后裔。 2、据《姓氏考略》记载,我国古代的所谓南蛮(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之中,也有以叶为姓的。春秋时吴国的叶雄就是南蛮叶姓的后代。 3、少数民族叶姓;其得姓始祖为叶公叶诸梁。 田氏图腾,田姓以田正官职为氏族的族称。 田正主管田地禾苗,炎帝、神农、三苗都设有田正,所以以田为姓。 魏姓图腾,魏姓是以委蛇肥遗龙虺为图腾的炎帝支鬼姓的苗裔,其始祖是共工氏与蚩尤氏,两族为世代郎舅亲,共同以肥遗龙(一头双身龙)为图腾。 魏图腾由三部分组成,左边的女性象征炎帝魁隗氏的母亲任姒,右边的一头双身龙象征鬼,中间的禾代表他们的农业发明。 周文王裔孙毕万受封魏邑,子孙以国为姓。始祖:毕万。 夏姓图腾,夏是以猴为图腾得姓。 炎帝第九世夸父以狙猴为图腾,由华山桃林塞(三门峡至潼关)退到甘夏大夏河禺谷地区,夏因禺猴图腾得姓。 方姓图腾,方姓是燧人氏风姓支。 燧人氏始立“番”,辨方正位,故其字上“方”下“人”,即“人方”,其地昆仑山称“方”山,继承者为方夷、方雷氏、防风氏、房氏,并创立方牙、方舟。 方初始为天余与相风与人合文,指示上下左右即东南西北。“方”是树立风向仪的木杆,“勹”是守候“风向仪”的人。 凡单指“方”指人方,冠之风姓,则为“旁”,或作“榜”,是最早称为“帝”的姓氏。公布的榜文就是历法。始祖:方雷。 石姓图腾,石姓是以石磐为演奏职业的世家。 石图腾由三部分组成。“口”代表石磐,“厂”代表悬挂石磐的支架。 上面的鸟就是句芒天干,羽毛代表扶桑树,主要是用来表示该族是句芒的后代。姬姓石氏始祖石骀仲。 廖姓是皋陶氏燕子图腾支的族称。 是风姓的一个分支,廖的本字为翏、飂。 上面的羽代表鸟的羽冠,下面是一只正在飞翔的燕子。始祖飂叔安,裔子董姓。 得姓始祖:廖(飂)叔安。 薛姓图腾,薛是任姒炎帝族以耒耜进行耕种的民族之一吕族的族称。 薛的古文又写作,又作吕、以、师、耜、又作莒、宫。 薛由三部分组成,草字头代表扶木,左下部代表“莒”族,右边的“辛”字代表天干,“辛”下面的“可”形象形黄河河道,所以薛图腾又是一个复合图腾。 始祖:奚仲。 姚姓图腾,姚姓因桃图腾得姓。 “兆”者为“桃”,炎帝氏夸父支以猴(举父)为图腾,以桃木为邓木,以桃为权杖,在桃林塞(灵宝)步天逐日,以阳平为桃都,以大桃木为日晷天竿。 天竿日影(日景)运行作“S”形,即“兆”的“儿”,四季各有天地交午,记作“x”符,与“儿”合文作“兆”。桃都即姚墟。相传舜生于姚墟,得姚姓,实是夸父氏女系祖先的姓。 始祖:虞舜 侯姓图腾,侯是以猴图腾得姓。 右为座前礼器,左为峨冠端坐之士。诸侯王族。 黄帝打败榆罔、夸父后,猴图腾的魁隗氏从帝位降为侯伯,所以由猴而侯。侯姓,是一个古老而又多源的姓氏。 傅姓图腾,傅姓为社会职司为族称。 傅是由“甫”、“寸”和“人”组成。甫是天齐表木,又是树立博山天齐表木的地方。 白姓图腾,白姓是以皇鸟为图腾的分支,由“鸟”和“白”(日出汤谷)组成义鸟载日飞行,与皇同义,白乙丙。 春秋时秦国著名将领,前六二七年,在孟明视率领下,白乙丙与兄西乞术将兵袭郑,灭滑,归途过崤山,遭晋伏击,三将均被俘。后释放回国,白乙丙等知耻而后勇,三年后,又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 白乙丙后积攻升为大夫,其后人以此为荣,遂有以其名讳为氏者,称白姓,尊白乙丙为白姓得姓始祖。 易姓图腾,易是因蜴得姓。 易是太阳和蜴(龙)图腾,崇龙之族。商先有易氏,居易得姓。 吕尚,字子牙,后人称姜子牙,周朝初年,为姜姓部落族长。武王伐纣时,吕尚统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之战中大败商纣,为灭商建周第一功臣,封于齐国。 吕尚后人有被封于易地,且以封邑为氏者,遂为易姓。吕尚因其德高望重,深受子孙敬仰而被视为易姓始祖。 邵姓图腾,邵姓是魁隗氏在酉地(郑)观察甾危天象的图腾标志。 邵的召由下而上为博山灵台、酉(仰韶文化尖底罐)、甾(滴水器),双手为把持义。 邵氏姓源较为纯正,主要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 始祖:姬奭。 汤姓图腾,汤姓是以太阳、水蜥蜴(中华鼍龙)为图腾,象形是日升之谷,名汤谷,又名旸谷。 古代中国人认为,太阳每天从东方大海中的汤谷(温源谷)升起,傍晚落入西方弇兹山(又作崦嵫山)的虞谷,经过归墟又回到汤谷,洗个澡,在东海扶桑树下休息,另一个太阳从扶桑树顶起程。 所以汤是以龙为扶桑木和大海的代表,推动太阳的升起,以此为图腾组合。 羲和十子受封汤谷得姓,又传商汤裔以汤为姓。 始祖:商汤。 赖姓图腾.赖姓是神农氏姓,由俞表、贝、刀组成,合为贝氏立俞表观天之地,占卜契刻纪历,为图腾徽铭。 赖姓是厉、厘、厘姓分支。束从风从莱,是神农氏裔支。 得姓始祖:叔颖。 史姓图腾,史是以职司为图腾。是一个守护天干丫璋并记录观测结果的柱下史官,因此得姓。 史图腾由“丫”璋,(璇玑盘)和“手”三部分组成。 丫璋相当于现代的圆规,用来测量天圆地方的天文仪器。手表示用笔来记录天文观测的结果。 始祖:仓颉。 袁氏图腾,袁是观测太阳周天运行的氏族的族称。 袁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为天穹盖天图,两个盖天图合成一个浑天圆图,楷书写作“口”,所以口下是两个“天俞”(个),代表盖天图,因为天俞和人等高,人又是穿衣服的,所以天俞又代表人,凡是从“衣”的字都是这种原因。“表”上“土”的是圭,下为“衣”,即象征观测者。 袁源于辕,远祖轩辕氏。 胡公满第13世孙涛涂以祖父伯爰为袁姓。 段姓图腾,段是以司职为图腾的族称。右边是手拿利器砍山崖的石壁,左边表示被砍的山崖已经开裂,合起来称作段。 鲜卑族段姓,又郑庄公弟叔段为祖。 《考工记》主要记述有关百工之事,其中列有“攻金之工”一类,所记内容就是段氏铸金为器的情况。 我国自商、周至战国时期,青铜器和铁器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制作工艺极为精湛。 “段氏”对于创造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推进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奉共叔段为得姓始祖。 龚姓图腾,双手恭敬地礼拜龙为图腾,崇龙之族。 得姓始祖:共工。 相传上古时期,黄帝大臣共工(炎帝后裔)专门管理水土,因治水有功,被封为“水神”。后与兜、三苗、鲧结为“四凶”,被流放到幽州。 开始以单字“共”作为家人的姓氏,子句龙继承父职,若干年后,共姓为了避仇,有的在“共”字上加一个“龙”字,成了龚姓,也就是说,龚姓是以祖先的官职和名字中的一字改造而来的。 龚姓以共工治水有功而引以为荣,尊其为得姓始祖。 孟姓图腾,燕子或“金乌”所生之族。孟是玄鸟族一支子姓的族称。 上部分是玄鸟殒卵生子,下部分代表接纳的意思。传祖为鲁庄公庶兄庆父共仲,以孟为氏,转为姓。 起源主要有三: ①出自姬姓,源于春秋鲁国公族,始祖庆父,以祖上排行为氏。 ②出自姬姓,卫国(今河南一带)公孟氏之后,以祖字为氏。 ③出自少数民族。 始祖:孟轲。 武姓图腾,武姓是以社会分工命名的族称。 武由戈与止组成,戈代表武力,脚印代表奔走征战,合起来就是征伐之意。端坐战车,挥手施号,坐看阵前群龙斗,将军之族。 商王武丁继位时,国力衰弱,却因找不到贤臣辅佐而犯愁。 相传,有一夜武丁梦到叫“说”的圣人会辅佐他,此人即是出身奴隶的贤相傅说。 武丁对傅说十分信任,君臣齐心协力,使殷商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 武丁为武姓始祖。 彭姓图腾,彭由和敲鼓的人击鼓发出的声音组成。 下面跪着的女人代表女姓的祖先安登,所以彭姓又是安登的后代,在彭姓的族微中就有安登的“登”的“文化基因”。 始祖彭祖钱铿。 龙姓图腾,龙姓是以龙为图腾。 龙为鼍龙。俗名扬子鳄,成年鳄头上生乳黄色双角。 以龙为物候历法标志,在地为青龙或苍龙又名大龙,在天为青龙星座。 顾姓图腾,顾是以鸟与门户结合的图腾得姓。崇凤之族。 起源主要有三: ①出自己姓昆吾氏,以国名为氏。 ②出自姒姓,越王勾践后裔,以祖上封号为氏。 ③出自少数民族。 始祖:顾摇。 乔姓图腾,乔是有虫乔氏图腾得姓,由灵台危屋耒、蛇图腾合文。 乔是有虫乔氏的简字,有虫乔氏蛇图腾,具有祭天权。 1、出自姬姓,为桥姓所改,是一个以山命名的姓氏。 2、出自匈奴贵姓。 史料记载,汉代匈奴贵姓有四个—-兰、乔、呼衍、须仆,内有乔氏,后与汉族的乔氏浑为一体。 3、出自鲜卑之后。 许氏图腾,许氏由来: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 2、许姓鼻祖许由许由,字武仲,生于公元前2155年,卒年不详。 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农耕而食。后尧帝又请他作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 他死后葬于箕山之巅,尧帝封其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故后人称箕山为许由山。 尹姓图腾,尹是以官职为图腾命名的族称。 它由两部分组成。右边是一个官员,左边是一个辛刀,代表刑具,合起来就表示手持刑具的官员握有生杀大权,这种管理者称为尹。 始祖少昊之子工正殷(尹)封于尹得姓。 江姓图腾,江姓是共工氏的本姓,以水、工(矩、勾股)、日、蛇为复合图腾。 日为炎帝太阳图腾,蛇为本族图腾。 世为水正、工正、土正、木正,所以又以水、工为图腾。 凡江、工鸟、鸿、红、工、邛、龚、洪、恭等皆为其分支。 始祖:江元仲。 贺姓图腾,贺是以耒、贝置于灵台祭祖礼天而成姓氏图腾。 姜姓别支,相传齐桓公后人庆封避刘庆改贺封而有贺姓。 起源主要有二: ①出自姜姓,避帝王名讳改。 ②出自他族。始祖:贺纯 戴姓图腾,戴是三苗族民祭祀兵主蚩尤的族称。 兵主蚩尤的祖先像为戴。戴由两部分组成,外面的“戈”代表兵器,即兵戈,为兵主战神的象征,下面是蚩尤的图腾像。下面的两只手表示供奉。 崇祀蚩尤即为“戴”,转为“爱戴”。给帝王做司仪,侍卫之族。 始祖戴撝。 吕姓图腾,是炎帝族支发明宫室型会堂的氏族的族称。 吕由两个“口”组成,代表宫殿基址的平面图,上面的凤鸟代表炎帝氏大阳火鸟图腾。 始祖伯夷父裔太岳分支。 卢姓图腾,卢姓是神农氏第八代卢(榆罔)的直系嫡传裔支。 卢由虎、胃、皿组成,是发祥于“渭水”的鬼姓鸟支(胃),与白虎族通婚(秦岭的宝鸡南有太白山),擅长制作陶器,所以是虎、鸟(胃)皿三图腾合一。 萧,肖姓图腾,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行简体字,把“萧”改成“肖”,数百万“萧”姓人士全都被变成“肖”。萧,现在也写作“肖”,是以社会发明命名族称的。 该族始祖发明的观日灵台叫萧。 余姓图腾,余姓是以司天俞得族称。 余由坛台和个俞、相风鸠鸟组成。在瑶台(灵台)上设立的天齐(天俞、天余)中天表木称余,又作“俞”、“榆”、“个”、“亭”、“舎”、“危屋”、“华盖”等。以此为图腾的余,祭风之族。 始祖:由余。 苏姓图腾,苏姓是炎帝族彤鱼氏族祢,祝融八姓之一,由禾、苗、鱼、火组成。 神农氏半农半渔,因而从鱼从禾、苗。 炎帝以火和太阳为主图腾,传火种,观火星和龙心宿大火,所以苏又从“火”亦为炎帝嫡传。 陆终长子樊昆吾已姓别支为苏姓。 罗姓图腾,罗姓是以社会发明捕鸟时用的网,为图腾命名族称的典型。 这种发明由他的后代承袭,因此得姓。最初作网罗的是虎伏羲氏的裔子句芒。 句芒的图腾像是白色四方方面鸟身(因为以重仪确定了天地四方方位),网下的鸟代表句芒。所以罗姓图腾由一张网和鸟组成。 但是罗又代表虎图腾。罗又是虎图腾支的远古三苗之一柯挪耶劳分支的族称。比如彝族称虎为“罗罗”、“”、“挪傩”、“难”(读挪)。 其后有炎帝黎和吴回芈姓别支。 董姓图腾,董姓是炎帝第五世祝融(烛龙)八姓之一。 董姓是风姓分支,祖先名飂叔安,其子继承太昊氏(风姓)驯养扬子鳄(古称龙)的本领,服侍于舜,赐董姓,为侯伯,因而可以在居邑设立天文仪器“重”,有了祭天权。 董由天文仪“重”(中)和四游表()构成。 “重”为主表居中,四隅方置四游表。 唐姓图腾,唐姓之“唐”,是尧氏族的天文仪器“重”、“童”、“章”的简化,是由璇玑晷天仪器和牙璋与天文台组成的象形。 始祖唐尧,发祥于河北唐县,由唐侯升为帝尧,初都唐县,又迁山西平阳。郡望探流:晋阳县。 春秋时晋国都城,后为赵国晋阳邑。汉代设置县,为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冯姓图腾,冯姓是牧马民族的族称,由两个马组成冯氏图腾,一匹马为雄马,一匹马为雌马。 图腾左边的图案代表着牧马人手拿着鞭子,牡牝二马繁衍为马群,代表牧马民族子孙的繁衍昌盛,始祖冯翀(河伯),地为冯邑,以地为生。 于姓图腾,于姓之“于”是天文仪器“矩”,用以测量日月星辰在天穹—“弓”上的运行轨迹,所以古文“于”为“于”、“弓”的合文。 夸父氏在周代有“大于伯”,在夏、商称“于夷”,夸父是炎帝的第九世。 金姓图腾,金的本义为天余四方重、番仪。天俞两侧的“八”代表分判,其下为山,是立天俞的天齐。 起源主要有九: ①出自少昊金天氏。 ②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 ③刘姓改姓金氏。 ④南北朝时羌族有金姓。 ⑤唐时新罗国王姓金。 ⑥明永乐间,成祖赐蒙古王子也先土干金姓。 ⑦元时金覆祥,其先为刘氏,后改金氏。 ⑧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本姓张,后改姓金氏。 ⑨清代爱新觉罗子孙多有姓金者。 始祖:金日磾。 曹姓图腾,曹姓是炎帝第五世祝融八姓之一的族称。 曹上部取象在灵台(瑶台或坛台)设立的春秋东西卯酉二建木,是两个“东”字左右并列,表示卯和酉在一条水平线上,中间穿过建木。下部就是灵台,又是日出汤谷的象形。 曹姓始祖为陆终五子安。 曹族迁到中国台湾后称为曹人。周文王第13子振铎封曹得姓。 孔姓图腾,孔是玄鸟族裔的族称。 少昊玄枵是孔姓的始祖。 孔由左边人形的子,右边展翅飞翔的玄鸟组成。子得于“玄鸟殒卵”的传说。 钟姓图腾,锺是由“俞表”和“重仪”合成。左边为俞表,是用来确定方向的。右边的“重仪”由“辛”、“东”、“目”、“土”组成。 “辛”是设立的风向标,古代称“相风”,“目”表示人的眼睛,因为重的璇玑盘的高度与人眼的高度一样,以此为基准观测日、月、星辰,通过璇玑盘的四个方向的天维地维的准绳的时间和度数来确定历法。 文姓图腾,文是以人文得姓。 天人合一信息传播谓之文。“文”上“人”为天穹天齐,“×”为天地交午。“、”象天齐,“一”象天穹盖天,“U”象日升日落汤谷,“×”象天地交午,故称“天文”。 文明始于天文历法,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形声,而有文字,因文字而天下事理彰明,即“文明”。 “文”是象形指事会意的综合图腾。周文王裔以文为姓。 雷姓图腾,雷雨之下的田园,崇雨之农耕氏。 雷姓是燧人氏风姓族支雷泽氏族徽演变而来。 有雨雷组成,雨像天穹(几为风的初文)中的水滴,是“天一生水”的宇宙观照,雨下之田是雷鼓象形,周环以电光,是自然图腾的典型。 始祖:方雷。 熊姓图腾,熊是有熊氏的族称。 其始祖为少典的国君,轩辕黄帝曾经担任过有熊氏的君长。 其图腾为两只手供奉着一头熊.熊姓出自黄帝,而黄帝又是伏羲的后裔。 谢姓图腾,谢姓人起源于远古后羿氏部落,以射猎为生,尊奉弓箭为图腾。 ‘饮血茹毛’。发明和使用弓箭后,由‘穿树叶吃野果息巢穴’进入‘狩猎’,制造弓箭需要大量白色羽毛,‘白羽成堆’,史称“白羽城”,至今尚有遗迹存世。 万姓图腾,万是以蝎子为图腾的姓。 《楚帛书》载万为女娲四子之一,风姓。姬姓芮伯万子孙以万为姓。 始祖:芮伯万。 谭姓图腾,谭是炎帝第五世祝融氏分支之一的族称。 谭的本字为覃,所以覃由“酉”“早”两部分组成。 “早”以尖底罐(瓶)陶器为酉,在酉地进行大山扶木纪历。也就是上边的“西”字。“西”也作“博”、“叀”、“甫”。 把历法公布出来就是替天代言,即为谭。盘瓠裔种之一谭姓。 郑姓图腾,郑姓是炎帝祝融支以封建地为命名的族称,本为“酉”姓。 郑由“酉”和“太阳运行的阶梯”组成。“酉”是仰韶时代的尖底瓶插在地上作为“酉时”(傍晚的时候)的观测仪器,很可能就是后代滴漏的原始形态。 “酉”放在宫殿议事厅中柱下火塘(灶)前。“酉”后来演化为“尊”,所以“尊”又成为氏族族长的标志,在陶器时代相当于鼎,代表政权和权力。 酉人居地为郑。 流传的姓氏图腾是艺术家的创作 据说这份现在网上广泛流传的“中国100个大姓的姓氏图腾”,其实是美术家、图腾文化学者王大有的艺术创作。 中国大姓的姓氏图腾王大有 关于姓氏图腾的研究,早已有之 文化学家丁山认为,中国古姓大多是图腾的遗留。 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也曾指出,中国今日不少姓氏中,都保留着原始图腾名称的遗迹。 民国时期社会学家李玄伯则认为,姓就是图腾的结果。 图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姓氏的历史 王大有曾介绍,中华姓氏来源于上古氏族的文化图腾,姓氏图腾是“中华文化的DNA”。 他创作的姓氏图腾,主要依据甲骨文、金文、“鸟虫书”、陶器或玉器上的“族徽”以及神话传说创作而成。 他说,“我在创作姓氏图腾时,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争取把每个图腾画得漂亮些,让人们喜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姓氏专家王大良认为,这种姓氏图腾只是艺术创作,并不能代表学界观点。 不过,也有学者表示,这组“姓氏图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姓氏的历史和发展历程,虽不能完全当真,但可以从中学得不少知识。 (科普中国)
中国的龙图腾是怎么来的渊铸钥匙? 尽管远古和上古时期,中国的不同“族裔”曾还有不同的的“图腾”,比如,殷人即以“玄鸟”作为自己的“图腾”,但不可否认,龙是诸多地域的“族裔”所共有的“图腾”,殷人亦崇拜“龙”。 “龙”,能够成为各“族裔”共同信仰的“图腾”,第一,一定是历史久远;第二,一定是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图腾”,最早是北美印第安人鄂吉布瓦氏族的方言,用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话说——“意指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 中国著名宗教学家吕大吉说:“图腾崇拜本质上是氏族制度在宗教上的表现,它既是宗教体制,又是社会制度。” 这个话,至少有两个意思——一是,“图腾”的产生很早,早到氏族制度存在的原始社会;二是。“图腾”是一种信仰,属于原始宗教范畴。 由此还可以推导出至少两点——第一,“图腾”应该具有某种“神秘性”,远古或上古的人们因为觉得“神秘”,不了解,才产生各种想象;第二,“图腾”的这种“神秘性”,一般都会带来“图腾”的“神性”,古人们之所以崇拜,因为觉得“图腾”是“神”或具有“神力”。 (陶寺龙陶器) “开场白”说的有点多,只不过是为方便下面讲述龙这种“图腾”的起源。 长时期里,闻一多在《伏羲考》中的观点,被很多人所接受。 他说,原始的龙,是一种蛇,其作为图腾,兼并了许多旁的图腾,而形成一种综合式的虚构生物。这综合式的龙图腾团族所包括的,大概就是古代所谓“诸夏”,和至少与他们同姓的若干夷狄。他们起初都在黄河流域的上游,即古代中原的西部。后来,一部分向北迁徒,即后来的匈奴;一部分向南迁移,即周初南方荆楚吴越各蛮族;留在中原一部分,虽一度被殷商征服而暂时衰落,但其文化势力还继续屹立,且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 闻一多认为,龙是由一种蛇发展而来的。 (红山玉龙) 他的这篇大作,发表于1940年前后。当时,中国开始于20年代末的田野考古,因抗日战争爆发又戛然而止。闻一多的观点,无法获得考古学的证实,而只能从古文献考证入手。 近四五十年来,众多的考古发现成果累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社龙”,的确很类似于蛇。 再往年代更早的文化遗址看,内蒙古三星塔拉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极似马;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时代宗教遗址的“蚌龙”,又像鳄鱼。 这些考古成果,似乎印证了闻一多先生的观点——龙,是一种蛇,它兼并了许多其他“图腾”——如马、鳄鱼等等。 这里插上一句,关于说红山文化出土的是“猪龙”,好像诸多学者并不很赞成。 (商代龙形青铜器) 那么,龙的起源还可不可以前推,或者,龙,还有没有作为“图腾”更具“神秘性”和“神性”的解读? 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辽宁阜新沙拉镇查海遗址进行了7次正式挖掘。出土文物证明,这是一个距今约9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文化遗存。 1995年,《中国文物报》以《查海遗址发掘再获重大成果》做了综述,其中谈到,查海遗址发掘证明,中国的龙崇拜,至少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 (1-9为甲骨文龙字,10-12为龙星宿) 进而,有学者提出,甲骨文和商周金文的“龙”字,提供了一个破解最初“龙”之含义的钥匙。 甲骨卜辞中,提到“龙”,首先是能呼风唤雨的“神祇”——“龙”是“神祇”之名;其次,“龙”,具有“神性”,能保佑人之平安,武丁曾占卜,乞求“龙”保佑生病的妇好,还乞望能有“龙甲”作为妇好的“护身符”;再一个含义,“龙”是方国之名,很可能是以龙为图腾的方国。 学者称,甲骨文和商周金文的“龙”字,呈“角、首、颈、身、尾”几部分俱全的形象。这一形象,与上古时期“苍龙星宿”位置及“宿名”古义高度吻合。 “苍龙星宿”,作为苍龙之体的“角、亢、氐、房、心、尾”六宿,其名皆于龙体有关。角,为龙角;亢为龙咽;氐为龙首;房,指龙腹;心,为龙心;尾,为龙尾。 (曾侯乙墓漆箱二十八宿图画) “角、亢、氐、房、心、尾”六宿的“宿名”古义,皆可从汉以前的古文献中找到根据。 如“角”,《国语.周语中》云:“夫辰角见而雨毕。”韦昭《注》:“辰角,大辰苍龙之角。角,星名。这也是所谓“辰龙”之来源。 如“亢”,《尔雅.释鸟》郭璞《注》:“亢即咽。” 等等,限于篇幅,不多赘引。 由此可知,甲骨文及以后汉字中的“龙”,所摹写的,不是现实中的某一种动物,而是古人夜观天象,根据星宿,想象出来的“神兽”。 东汉末年,应劭在《风俗通义》中曰:“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西首而东尾。” (汉瓦拓四象) 在距今6500年左右的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时代遗址中,发现了以蚌壳塑列的形象图。居中的是“北斗”,左右为龙、虎,即后来所说的“青龙”“白虎”。此时,南“朱雀”北“玄武”大概还没被当时的人们所“认识”、总结。 中国的先民,认识世界的重要对象是日月星辰。这既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观象授时”所需要。 居于地球北半球的中国先民,很自然地望向了天空的北方。于是,首先注意到了“北极”,即北部中央天域的“北斗”。然后,又认识了日月升落的东西方的“龙”“虎”。 (北斗) 在公元前四千纪的时候,“龙”“虎”二星官,恰好处于“二分”,即“秋分”“春分” 点上。 这“二点”,是春耕秋收的时令,远比后来的“二至”即夏至、东至更为重要。这是“青龙”“白虎”比“朱雀”“玄武”更早被认知的重要原因。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二十八宿系统,是中国上古天文观测的重大成果,标志着“二分二至”时空统一体系的准确建立。 但此时,这一成果也走下天空,与地上和人间的许多区域、地理、人文、生产、政治,甚至谶纬结合在了一起。 (汉画黄龙) 其中,关于“龙”的各种说法,不仅日益增多,而且与王权结合在了一起——帝王成了真龙天子,从黄帝开始就能够驭龙升天;祝融、夏后启、蓐收、句芒皆“乘雨龙”;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等等。这也恰好证明,龙本生活于天上。 这些,从先秦古籍开始,即不绝于书。汉代,则到达顶峰。 有人说,龙的形象定型于宋代,这大约不对。 汉之前,已将龙分为四种——有鳞称蛟龙;有翼称应龙;有角称虬龙;无角称螭龙。 汉代王符《潜夫论》说,龙“头似蛇、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其背有八十一鳞、口旁有胡须、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 自此,龙的基本特征——巨口、有角、鳞身、四足、有爪,就形成了。后世虽有变化,但均未脱出以上诸特色。 (汉画应龙) 尽管帝王们死劲想垄断“龙”,但实际上“龙”已经深入民众人心,因为“星宿”和气象不可能被王侯将相垄断。 后来,“龙”的图腾意义逐渐淡化了,但文化和信念却长久流传了下来。 汉代,即已有“四灵”之说,“龙”居其中。 “龙”,在文化传承中,不只归于帝王所有了,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信仰符号。
1、陈阵:一个年轻的北京知青,响应国家号召前往内蒙草原插队狼图腾简介。作为一个汉人,他从小就被教育不喜欢狼,对狼恐惧、仇恨,到达内蒙后他开始迷上了狼、狼图腾的精神。 2、乌力吉:和毕利格一样尽心尽力地保护着额伦草原,也是草原上数一数二的猎手。作为生活在草原上的老一辈,对草原的热爱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无奈最后落了个被开除的下场很惋惜,但他下岗后还是一直惦记着草原,只是不想看到草原被下一辈人毁灭而隐姓埋名,离开了草原。 3、杨克:除陈阵外唯一对小狼有深深感情的人,很有胆量,渴望学到更多有关草原的知识,只是对草原民族的精神领域涉入没有陈阵的深。 4、嘎斯迈:中国的“花木兰”,这个女人我最佩服拉,为值日小组高度负责,敢与狼拼命,保护羊群。更是把儿子教育成一个有钻狼洞掏狼崽的小英雄,这个不是只用勇敢就能形容的。 5、包顺贵:让额伦草原消失的罪魁祸首,不仅打不尽才狼决不下战,连最美丽最能象征安宁的天鹅都能杀,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6、道尔基:打狼能手,胆识勇气过人。但决不留情,也是对狼赶尽杀绝,当莪看到他连续把5只刚出生的小狼处理掉的时候真的觉得他是个可怕的人。 虽然与陈阵一样有养狼,但只是为了配狼狗,为了更好地对付狼,结果养的小狼不到一个星期就被他处死了。所以也是一个极其残忍的猎手。
大象是吉祥的象征。象的“象”和“祥”是谐音大象的寓意和象征,在中国被寓意为吉祥,大象在傣族人民的心中是吉祥的象征。大象是力量的象征。大象力大无穷,性情温和,憨厚老实,能负重远行,被视作力量的象征,也被人们称为兽中之德者。 扩展资料: 在神话传说中,大象则为摇光之星生成,古佛就是乘象从天而降;还有一说,大象是普贤菩萨的坐骑,相传能预兆灵瑞。象是群居性动物,以家族为单位,由雌象做首领,每天活动的时间,行动路线,觅食地点,栖息场所等均听雌象指挥。而成年雄象只承担保卫家庭安全的责任。有时几个象群聚集起来,结成有上百只大象的大群。 象图腾和龙图腾有什么含义? 只要是华人,都会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可没多少人能说清,龙在什么时候成了中国的象征,最早的龙的图腾在哪里? 在黄帝的传说中,也有一个和龙有关的传说,黄帝打败蚩尤,收服炎帝后,统一了大小部落,被诸侯们推举为天子。 原来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如中原地区有熊氏族有熊图腾,西南地区一部落有虎图腾等。黄帝统一中华后,就一直考虑一个问题:该用什么图腾好呢?当时他也没有想出个结果来,便召集各路诸侯到具茨山上来商议。 多数将领提出用“熊”图腾,黄帝怕伤害各个氏族部落的感情,没有同意。他最后提出,以蛇为身,以鱼鳞护蛇身,以狮头为蛇头,狮尾为蛇尾,以鹿角为蛇角,以鹰爪为蛇爪,拢总起来,代表各个图腾,故谐音为“龙图腾”。它能腾飞,能下水,能爬行,代表各种动物的技能,又代表了多家部落的特征,大家听后,都很满意。 商定之后,黄帝选择了农历二月初二这个黄道吉日,在具茨山顶举行仪式,升起龙旗。从此,就有了龙的传人的说法。 由于龙的含义,代表了各个部落的理想,龙自然而然地成了历代帝王的专用名称,皇帝被人尊奉为真龙天子,帝王的子孙叫龙子龙孙。 在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龙的图案,龙作为图腾确实存在过。1987年,考古学家们在河南省濮阳县西的西水坡发掘出一个由蚌壳组成的龙的图案,根据年代判断,出土的这一蚌壳龙也属于仰韶文化时期。 至于象图腾,小编才疏学浅,原谅我真的没听过。
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惟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阅读此书狼图腾主要内容,将是我们这个时代享用不尽的关于狼图腾的精神盛宴。因为它的厚重,因为它的不可再现。因为任由蒙古铁骑和蒙古狼群纵横驰骋的游牧草原正在或者已经消失,所有那些有关狼的传说和故事正在从我们的记忆中退化,留给我们和后代的仅仅是一些道德诅咒和刻毒谩骂的文字符号。 如果不是因为此书,狼——特别是蒙古的草原狼——这个中国古代文明的图腾崇拜和自然进化的发动机,就会像某些宇宙的暗物质一样,远离我们的地球和人类,漂浮在不可知的永远里,漠视着我们的无知和愚昧。 因而,能够在自然式微,物种迅速减少,人类社会的精神和性格日渐颓靡雌化的今天,读到《狼图腾》这样一部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史诗般小说,实在是当代读者的幸运。 千百年来,占据正统主导地位的鸿学巨儒,畏狼如虎、憎狼为灾,汉文化中存在着太多对狼的误解与偏见,更遑论为狼写一部书,与狼为伍探微求真了。 感谢本书的作者姜戎先生。30多年前,作为一名北京知青,他自愿到内蒙古边境的额仑草原插队,长达11年。 直到1979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院。在草原,他钻过狼洞,掏过狼崽,养过小狼,与狼战斗过,也与狼缠绵过。并与他亲爱的小狼共同患难,经历了青年时代痛苦的精神“游牧”。蒙古狼带他穿过了历史的千年迷雾,径直来到谜团的中心。是狼的狡黠和智慧、狼的军事才能和顽强不屈的性格、草原人对狼的爱和恨、狼的神奇魔力,使姜戎与狼结下了不解之缘。 狼是草原民族的兽祖、宗师、战神与楷模;狼的团队精神和家族责任感;狼的智慧、顽强和尊严;狼对蒙古铁骑的驯导和对草原生态的保护;游牧民族千百年来对于狼的至尊崇拜;蒙古民族古老神秘的天葬仪式;以及狼嗥、狼耳、狼眼、狼食、狼烟、狼旗……有关狼的种种细节,均使作者沉迷于其中,从而进行了30余年的研究与思索,写出了这部有关人与自然、人性与狼性、狼道与天道的长篇小说。 如今,正值中国社会转型,而农耕文明衍生的国民性格已成其沉重羁绊之时,学者姜戎终于为他这一部倾其半生心血的鸿篇巨制画上句号,最终完成了他再现“狼图腾”的使命,成为“有关狼的真理的终结者”。 本书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一气呵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 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 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无不使我们联想到人类,进而思考人类历史中那些迄今悬置未解的一个个疑问:当年区区十几万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够横扫欧亚大陆?中华民族今日辽阔疆土由来的深层原因?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次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为什么中国马背上的民族,从古至今不崇拜马图腾而信奉狼图腾?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国还存在着一个从未中断的狼图腾文化? 于是,我们不能不追思遥想,不能不面对我们曾经辉煌也曾经破碎的山河和历史发出叩问:我们口口声声自诩是炎黄子孙,可知“龙图腾”极有可能是从游牧民族的“狼图腾”演变而来?华夏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是否将从此揭秘?我们究竟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
中国的龙图腾是怎么来的横行在宇宙间的龙? 尽管远古和上古时期,中国的不同“族裔”曾还有不同的的“图腾”,比如,殷人即以“玄鸟”作为自己的“图腾”,但不可否认,龙是诸多地域的“族裔”所共有的“图腾”,殷人亦崇拜“龙”。 “龙”,能够成为各“族裔”共同信仰的“图腾”,第一,一定是历史久远;第二,一定是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图腾”,最早是北美印第安人鄂吉布瓦氏族的方言,用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话说——“意指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 中国著名宗教学家吕大吉说:“图腾崇拜本质上是氏族制度在宗教上的表现,它既是宗教体制,又是社会制度。” 这个话,至少有两个意思——一是,“图腾”的产生很早,早到氏族制度存在的原始社会;二是。“图腾”是一种信仰,属于原始宗教范畴。 由此还可以推导出至少两点——第一,“图腾”应该具有某种“神秘性”,远古或上古的人们因为觉得“神秘”,不了解,才产生各种想象;第二,“图腾”的这种“神秘性”,一般都会带来“图腾”的“神性”,古人们之所以崇拜,因为觉得“图腾”是“神”或具有“神力”。 (陶寺龙陶器) “开场白”说的有点多,只不过是为方便下面讲述龙这种“图腾”的起源。 长时期里,闻一多在《伏羲考》中的观点,被很多人所接受。 他说,原始的龙,是一种蛇,其作为图腾,兼并了许多旁的图腾,而形成一种综合式的虚构生物。这综合式的龙图腾团族所包括的,大概就是古代所谓“诸夏”,和至少与他们同姓的若干夷狄。他们起初都在黄河流域的上游,即古代中原的西部。后来,一部分向北迁徒,即后来的匈奴;一部分向南迁移,即周初南方荆楚吴越各蛮族;留在中原一部分,虽一度被殷商征服而暂时衰落,但其文化势力还继续屹立,且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 闻一多认为,龙是由一种蛇发展而来的。 (红山玉龙) 他的这篇大作,发表于1940年前后。当时,中国开始于20年代末的田野考古,因抗日战争爆发又戛然而止。闻一多的观点,无法获得考古学的证实,而只能从古文献考证入手。 近四五十年来,众多的考古发现成果累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社龙”,的确很类似于蛇。 再往年代更早的文化遗址看,内蒙古三星塔拉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极似马;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时代宗教遗址的“蚌龙”,又像鳄鱼。 这些考古成果,似乎印证了闻一多先生的观点——龙,是一种蛇,它兼并了许多其他“图腾”——如马、鳄鱼等等。 这里插上一句,关于说红山文化出土的是“猪龙”,好像诸多学者并不很赞成。 (商代龙形青铜器) 那么,龙的起源还可不可以前推,或者,龙,还有没有作为“图腾”更具“神秘性”和“神性”的解读? 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辽宁阜新沙拉镇查海遗址进行了7次正式挖掘。出土文物证明,这是一个距今约9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文化遗存。 1995年,《中国文物报》以《查海遗址发掘再获重大成果》做了综述,其中谈到,查海遗址发掘证明,中国的龙崇拜,至少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 (1-9为甲骨文龙字,10-12为龙星宿) 进而,有学者提出,甲骨文和商周金文的“龙”字,提供了一个破解最初“龙”之含义的钥匙。 甲骨卜辞中,提到“龙”,首先是能呼风唤雨的“神祇”——“龙”是“神祇”之名;其次,“龙”,具有“神性”,能保佑人之平安,武丁曾占卜,乞求“龙”保佑生病的妇好,还乞望能有“龙甲”作为妇好的“护身符”;再一个含义,“龙”是方国之名,很可能是以龙为图腾的方国。 学者称,甲骨文和商周金文的“龙”字,呈“角、首、颈、身、尾”几部分俱全的形象。这一形象,与上古时期“苍龙星宿”位置及“宿名”古义高度吻合。 “苍龙星宿”,作为苍龙之体的“角、亢、氐、房、心、尾”六宿,其名皆于龙体有关。角,为龙角;亢为龙咽;氐为龙首;房,指龙腹;心,为龙心;尾,为龙尾。 (曾侯乙墓漆箱二十八宿图画) “角、亢、氐、房、心、尾”六宿的“宿名”古义,皆可从汉以前的古文献中找到根据。 如“角”,《国语.周语中》云:“夫辰角见而雨毕。”韦昭《注》:“辰角,大辰苍龙之角。角,星名。这也是所谓“辰龙”之来源。 如“亢”,《尔雅.释鸟》郭璞《注》:“亢即咽。” 等等,限于篇幅,不多赘引。 由此可知,甲骨文及以后汉字中的“龙”,所摹写的,不是现实中的某一种动物,而是古人夜观天象,根据星宿,想象出来的“神兽”。 东汉末年,应劭在《风俗通义》中曰:“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西首而东尾。” (汉瓦拓四象) 在距今6500年左右的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时代遗址中,发现了以蚌壳塑列的形象图。居中的是“北斗”,左右为龙、虎,即后来所说的“青龙”“白虎”。此时,南“朱雀”北“玄武”大概还没被当时的人们所“认识”、总结。 中国的先民,认识世界的重要对象是日月星辰。这既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观象授时”所需要。 居于地球北半球的中国先民,很自然地望向了天空的北方。于是,首先注意到了“北极”,即北部中央天域的“北斗”。然后,又认识了日月升落的东西方的“龙”“虎”。 (北斗) 在公元前四千纪的时候,“龙”“虎”二星官,恰好处于“二分”,即“秋分”“春分” 点上。 这“二点”,是春耕秋收的时令,远比后来的“二至”即夏至、东至更为重要。这是“青龙”“白虎”比“朱雀”“玄武”更早被认知的重要原因。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二十八宿系统,是中国上古天文观测的重大成果,标志着“二分二至”时空统一体系的准确建立。 但此时,这一成果也走下天空,与地上和人间的许多区域、地理、人文、生产、政治,甚至谶纬结合在了一起。 (汉画黄龙) 其中,关于“龙”的各种说法,不仅日益增多,而且与王权结合在了一起——帝王成了真龙天子,从黄帝开始就能够驭龙升天;祝融、夏后启、蓐收、句芒皆“乘雨龙”;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等等。这也恰好证明,龙本生活于天上。 这些,从先秦古籍开始,即不绝于书。汉代,则到达顶峰。 有人说,龙的形象定型于宋代,这大约不对。 汉之前,已将龙分为四种——有鳞称蛟龙;有翼称应龙;有角称虬龙;无角称螭龙。 汉代王符《潜夫论》说,龙“头似蛇、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其背有八十一鳞、口旁有胡须、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 自此,龙的基本特征——巨口、有角、鳞身、四足、有爪,就形成了。后世虽有变化,但均未脱出以上诸特色。 (汉画应龙) 尽管帝王们死劲想垄断“龙”,但实际上“龙”已经深入民众人心,因为“星宿”和气象不可能被王侯将相垄断。 后来,“龙”的图腾意义逐渐淡化了,但文化和信念却长久流传了下来。 汉代,即已有“四灵”之说,“龙”居其中。 “龙”,在文化传承中,不只归于帝王所有了,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信仰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