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白酒行业陷入塑化剂风波后,调味品、饮料企业也被卷入了这场风波。“食用的酱油、醋、饮料里面的塑化剂含量是酒的400倍。”短短一天,这条微博就被转发15000余条。(据12月23日《长江日报》)。 “400倍”之说恐怕并不靠谱,但这条微博的价值并不在于其数据的精准,恰恰在于其揭开了塑化剂风险的另一面——如果白酒行业因生产工艺和包装导致塑化剂含量超标,那么其他工业化生产的食品,也同样有这种可能。 这个风险究竟有多大?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曾经做过试验,证实塑料包装的酱油醋可能会存在一定量的塑化剂;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柳春红,在试验中曾检出过半方便面和方便米粉样品含有塑化剂,而方便面调味酱包中的DBP、DEHP含量,甚至可以超出国家标准近197倍和近114倍;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等单位的学者,在油脂类固体食品、油脂类液体、蔬菜水果等食品中检出的塑化剂含量大多超出相应标准。 // 可见,塑化剂的身影,绝不只在白酒中。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相关的监管标准却让人看不懂。对于食品中塑化剂的含量,卫生部把关很紧,如DEHP最大残留量为1.5mg/kg。然而,对于用来制造调味品的香精香料,卫生部却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总含量放宽为60mg/kg,比前一个标准高出了数十倍。 塑化剂问题给公众造成的担忧和困扰不言而喻。显然,公众不可能在购买食品或调味品前,先查阅相关论文或做检测再做决定。且由于塑料制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之广,人们恐怕再小心翼翼,也很难躲过塑化剂超标的风险。塑化剂是一种公众并不熟悉的风险物质,不能只靠媒体和舆论“穷举式猜测”,反观一些发达国家,对可能被放入嘴中的儿童玩具、与孕妇接触的医疗器械、食品包装、饮用水、空气中的塑化剂含量都有明确而严格的限定。 因此,卫生、质监部门和有关行业协会应当尽早接过媒体和公众“穷举式猜测”的工作,彻查各类食品以及与人体亲密接触的商品器具,及时公布塑化剂含量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应厘清行业规范,落实监管职能,参考域外治理经验,严防制度后门。曾经,在PM2.5问题上,正是由于公众的大力推动,促成了天气预报PM2.5指数常态化。如今面对塑化剂风波,有关部门顺应民情,完善标准,加强监管,公开信息,民众也终将不必再对塑化剂“恐慌”。
针对“产品塑化剂超标”的报道,酒鬼酒相关人士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白酒生产的国家标准看来,酒鬼酒产品完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同时,公司正在通过合法的途经聘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酒鬼酒相关产品进行抽样检测。 该人士称,酒鬼酒就生产工艺而言不存在添加塑化剂的可能。公司从原料蒸煮、小曲糖化、大曲发酵、蒸酒、勾兑、储藏等所有生产过程及工艺流程中均不存在添加塑化剂的环节,公司生产过程及工艺流程均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白酒行业质量标准执行,公司有完整的质量监管检测体系。在储运销售过程中也不存在添加塑化剂的现象。 // 该人士还指出,有关专家对白酒中DBP、DEH和DINP三项指标进行大量检验经过对数据分析发现,采用现行《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GB/T21911-2008)标准,检测白酒这类含有高浓度乙醇的特殊食品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会造成误判。 21世纪网(微博)报道,酒鬼酒中的塑化剂含量超标260%,第三方检测机构是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对于媒体报道的情况,酒鬼酒已派相关人员与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沟通,该公司中国区总裁称没有接受过媒体的相关委托,也并未出具酒鬼酒公司相关产品的检测报告,具体情况需经进一步核实。不论事实真相如何,就国内质量技术检测的相关规定,21世纪网报道的对酒鬼酒产品检测程序、抽样程序是否合规有待进一步核查,检测产品是否为酒鬼酒产品也未可得知。 该人士表示,公司获悉后,紧急召开了公司高管会议积极应对,公司将通过合法的途经聘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酒鬼酒相关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及时向广大投资者和消费者公告检测结果,现在相关产品送检手续正在办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