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是人教社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本文讲述了鲧和禹治水的故事,该事迹也被多数中国古代文献所记载。大禹治水的故事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滚gǔn)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的精神大禹治水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公而忘私、民为邦本、科学创新、严明法度、尊重自然、艰苦奋斗等,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三皇五帝”这九位神灵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之一,他们的故事和传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这九位神灵中,有一个人物却没有被列入“三皇五帝”的行列,他就是大禹。 那么,为什么大禹没有被列入“三皇五帝”呢?据史书记载,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治水英雄,他曾经治理过黄河流域的洪水,使人民免于水患之苦。然而,大禹并没有像其他“三皇五帝”一样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而是被尊为“夏后氏”的领袖。 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夏朝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王朝,它的建立时间比其他“三皇五帝”要晚得多。而且,夏朝的建立也与大禹治理洪水有关。因此,大禹虽然在治水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但他的功绩并没有像其他“三皇五帝”那样被广泛地传颂和崇拜。 总之,大禹虽然没有被列入“三皇五帝”的行列,但他在治水方面的成就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的英雄形象之一。我们应该珍视这段历史,学习其中的智慧和经验,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鼎在古代最初只是一种盛煮食物的陶制或铜制的普通容器。后来由于我们的祖先用它盛放祭祀天地神灵的牲肉,因而被赋上了神圣的含意,并从日用器皿中分化出来。到了阶级社会,鼎进一步又成为标志国家统治权力的重器。本文要说的“九鼎”(即九个青铜制造的大鼎。)便是我国夏、商、周三个朝代的王权象征和传国之宝,就其工艺水平和价值而言,无疑要大大超过今天已经出土的任何青铜器。但使人深为痛惜的是,如此珍贵的国宝竟在二千多年前就下落不明了!“九鼎”究竟是怎样不见的呢?这实在是一个使人困惑不解的历史之谜。 早在夏朝建立之初,夏王为了铸造九鼎,曾命令他统治下的九个州的地方长官“九收”负责征敛青铜,贡献于夏王室,并把能代表九个州的物象铸造在鼎上,以象征天下九个州都荟聚于夏朝中央。所谓“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史记·武帝纪》)讲的就是这件事。夏朝由禹开始,传位到莱时,由于桀昏乱无道被成汤所灭。成汤便是商朝的第一个君王,相传他灭夏后,把夏的九鼎迁移到了商邑。商朝传到封王时,因暴虐而失民心。周武王乘机起兵伐封,灭商之后带着商朝的九鼎凯旋西归。不久,武王之子成王又把九鼎迁到镐京(今西安市郊),并举行了隆玉的“定鼎”仪式,意味着新王权的确立。由此,后人才有把建立政权称为“定鼎”之说。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力量的日渐衰落,强大的诸侯便对九鼎产生了凯靓之心。公元前六0六年,楚庄王乘北伐陆浑之戎的机会,陈兵东周边境,炫耀武力。周定王急忙派遣大夫王孙满为使者前去慰问。楚庄王别有用心地向王孙满打听周之九鼎“大小轻重”,暗示准备夺取周的统治权。王孙满见对方野心勃勃,便针锋相对地回答说:“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宣公三年。)意思是:周王室虽然有所衰落,但还可以维持下去,仍是天下的共主,警告楚庄王不可有非分的想法。所以,后来入们就把“问鼎”比喻为欲夺政权或图谋王位等等。 到了战国后期,周王室已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秦、齐等大国常为争夺周室约九鼎而兵戎相见。公元前二五四年,秦灭周。《史记·秦本纪》说:秦昭王时,“周民东亡,共器九鼎入秦”,落入秦王之手。但是《史记·封禅书》却说:“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显然,关于九鼎的去向这里提出了两说,一说秦灭周时把九鼎取走了,一说早在秦灭周前九鼎就沉没于洒水了。《史记·秦始皇本纪》又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一九年),为了寻找周鼎,秦始皇在出巡路过彭城时,“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洒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秦始皇的这一举动,说明鼎入泗水的传闻当时一定较为流行,以致连秦始皇都信以为真了,但结果却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看来,从《史记》的有关记载中已无法搜寻鼎的确切下落了。《史记》之后的一些古籍虽然也有涉及鼎的去向的记载,但基本上还是对《史记》巾两种说法的解释或补充。如《<史记>秦本纪正义》说:“周叔王十九年(公元前二九六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余八入于秦中。”《汉书补注·郊祀志》说:周王室为了防止强国夺鼎和解决自身的经济困难便毁鼎而铸钱,对外则诡称九鼎不知去向等等。这些说法虽能发人深思,但由于不合情理或根据不足,就很难使人相信。 秦汉时期出现过寻找“周鼎”之风。秦始皇寻找周鼎的事前文已有所述。到了汉代,汉文帝、汉武帝都继续寻找过周鼎。据说,汉武帝时在汾阳找到了“飞入泗水”的那个周鼎。但“鼎文镂无款识”,究竟是不是周鼎呢?实在难以断定。那么,九鼎到底到哪里去了呢?今后还有没有找到它的可能呢?这就要看考古发掘事业的进展了,如果九鼎未被销毁,或许某天,我们或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有幸从出土文物中一睹这千年宝鼎的光彩和“姿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于大禹出生目前有两种常见的传说。 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禹的父亲崇伯鲧擅长治水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鲧死后,禹继父志,逐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并联合其他部落,在伊洛河一带进一步展开治水工程,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各部落首领及百姓的支持与拥戴,从而取代了虞舜的地位,成为诸夏之族最高的君长。古神话中有关禹的出生颇奇诡,《山海经》说“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鲧复生禹”一处按照现在的说法是说禹是从父亲鲧肚子里生出来的;《归藏.启筮》中也说到:“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是以出禹。” 另有一种记载说:“……化生于石纽山泉。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有娠,十四月生子。及长,能知泉源,代父鲧理洪水。”《竹书纪年》中云“禹母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即吞神珠而生禹”;《帝王世纪》也说禹母“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无论何种神话传说,几乎都与禹治水有关,而且说是尽心尽力,“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使百姓得以平土而居,天下划为九州而治。相传他得九州后,用青铜铸造了九个大鼎,以示他统治的九州。九鼎不仅是夏的传国之宝,至商亦然。秦攻西周,取九鼎,其一沉泗水,余八无考。 大禹的出生地究竟在哪里? 关于禹的出生地说法不一,但近年来的考古研究表明,禹的故乡为现四川省绵阳市附近。 绵阳市北川县除拿出《史记》、《竹书纪年》、《蜀王本纪》等历史证据外,还搬出了大量佐证。唐代贞观八年,在今天的北川县禹里设置了石泉县,此后,几乎所有有关大禹的文献都明确无误地载明:大禹出生在石泉县。《蜀志》记载:“蜀之石泉,禹生之地。”《禹庙记》说:“石泉之山曰石纽,大禹生焉。” 他们说,1914年,因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大禹的出生地在经历1400年后又恢复为北川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川县就组织开展大禹研究。在北京图书馆,北川人找到了乾隆年间1768年编撰的北川县志,这部县志清楚记载了大禹的遗迹,此后道光、民国年间的县志都明确记载了具体内容。北川人按照乾隆年间的县志记载按图索骥,在深山沟壑中逐一找到了石纽山、禹穴沟等历史遗迹。 在北川县禹里南一里许,石纽山巍然屹立,巨石上有阳刻隶书“石纽”二字,相传为杨雄所书。从峡谷金锣岩至洗儿池的峡谷溪流中,有许多白石,白石上红斑点点,好像血浸入一样,相传是禹母生大禹洗涤时随水而下的血渍。禹穴沟大峡谷相传为大禹出生地,历代文人墨客在溪河沟中留下不少墨迹。 现存于浙江绍兴大禹陵的《姒氏世谱》以大禹为第一代先祖,记载了姒氏自大禹以来四千多年140余代的传承关系。对于大禹的出生地,大禹的第142代孙姒元翼、第143代孙姒承家在其所著《大禹世家》中,也明确肯定大禹出生地在四川省北川县禹里乡湔江南岸的石纽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古时候有个传说,一个男人生了孩子。只不过这个男人生下孩子的时候,没有子宫……也许有,只不过上古那个时代,科学技术肯定无法与今天同日而语,就算真有子宫,当时的同志,也恐怕没有能力知道它长于何处!最为出奇的地方是,这个男人生出孩子的时候,已经去世了很久。 这个男人就是:鲧。 在上古的传说中,鲧是黄帝的孙子,按今天的说法,也算高干子弟也。就是在尧舜的那个时代,他也是贵族之一。在当时那个时代,他应该是尧在位时候的朝廷大臣,而且,自己也是一方部落首领。 他的死,与水有关。 在我中华历史上,有一条著名的伟大河流,被我们誉为:母亲河。 因为它孕育了炎黄世系包括炎黄子孙的整个中华民族,它就是黄河。 那个时候,我们伟大的母亲河脾气可有点儿暴躁,动不动耍大小姐脾气,顷刻便雷霆万钧,浩瀚汹涌的洪水瞬息之间铺天盖地。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土地、房屋、庄稼,乃至于腿脚不够快的生命,无论是人的生命还是动物的生命,顷刻都是无影无踪。 一旦母亲河发脾气,我们的最高统治者即坐不住矣。 普天之下的劳苦大众在水生火热中垂死挣扎,如果最高统治者没有解决的办法,那么劳苦大众的矛头自会指向他屁股下面的那把象征权力的座椅。 所以,我们伟大的圣人孔先生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李世民同志也说了: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大水一发,就算被我们后世誉为最伟大君主的尧,也深感火烧屁股,岂能稳稳坐于交椅之上?他即刻召开部落联盟会议,会议推举鲧负责治理泛滥的洪水(四岳推举,奉尧命治水),鲧领命。 这个世界,解决水患的办法,永远都有两种:一种是“堵”,另一种就是“引”。 鲧治水,就采取了第一种办法,他堵。 这个办法简单,而且见效快。洪水涨一尺,我就将拦水堤修高两尺,洪水涨一丈,我就把拦水堤修高两丈……殊不知这洪水一直涨上来,拦水堤来不及修不说,还会使水积得更多,压力也更大,一个没有留神,便将已经修好的堤坝彻底冲毁,造成更大的灾难。 老百姓流离失所不说,更是怨声载道。 鲧治水“九年未成,被殛于羽山。”——被处死矣。 这中间,其实暗含着一场政治角逐——尧的继承人的政治争斗。 非常非常的遗憾,鲧是这场争斗的牺牲者。因篇幅,胡宁不具体展开分析。 也许鲧自觉死得太冤,也许就是心中的意愿并未完成——反正其尸体长久不肯腐烂。 他这个反应,可比死不瞑目更为夸张。 据说,当时有一位叫祝融的同志,便用吴刀剖开了鲧的肚子,奇迹产生:一个男孩儿当即从他的肚子里蹦了出来。 囧吧? 还是在上古的时候,我们中国的男同志就可以生孩子了。 这个从男人肚子里蹦出来的孩子,就是大禹。 因他被尧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后来,大禹长大之后,我们的母亲河再次发大小姐脾气,大禹于是接受了当时已经接替唐尧的虞舜的命令,继续治水。 据说,大禹接到治水命令的时候,刚刚新婚四天,从此便顾不得照顾妻子,即为治水而四处奔波,而且在往后的十三年里,三过家门而不入……直至治水功成名就。 坦率地讲,我不认为这个传说成立。因为,大禹第一次过家门的时候,是妻子生病;第二次是妻子怀孕;第三次是他的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而且,婴儿正在哇哇地啼哭,大禹却正好于门外经过,听见了哭声,也强忍着没有进去探望。 这里至少有两个疑点:第一,既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那为什么他第三次过家门的时候,正是他的还是婴孩的儿子启哇哇啼哭的时候?难不成启在娘胎里呆了十几年?第二个疑点,他那治水的项目,真的就是紧张到十多秒的时间都没有吗?毕竟,他的屁股后面没有日本鬼子的枪炮追着吧?也没有山火追着烧吧?进去瞧一眼老婆儿子,那水就治愈不了? 其实,这一段情节,不过就是表扬大禹同志将普天之下劳苦大众放在心中的第一位,不达治水的目的,誓不放弃。但是,瞧上一眼老婆儿子,就没有把劳苦大众放在心里了吗? 实事求是讲,大禹同志治水的方法,用对了。 他用的方法,与鲧截然相反:他引。 引,其实就是疏导。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缓慢,而且还考验耐心和细心的方法,但无论如何,这样的方法使用对了,离成功就不会太远。 大禹治水,就用了引导的方法。 传说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有大山挡着黄河的去路,使得浩瀚的黄河水在此盘旋,泥沙淤积,而且河床越发提高。大禹即率众将此山开凿出三道门,并命名为神门、鬼门和人门。被困的河水,于是倾泻而出,湍急的河水顺着这三门咆哮远去,河水从此畅通。这三门,就是我们今天著名的旅游胜地:三门峡。 据考证,当时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就是今天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和南部,以及淮河北部。据说,大禹的足迹遍及黄河两岸,并最终将泛滥全国的水患消灭。应该说,大禹的功绩,在当时的那个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上古时代,必然是极受普天之下劳苦大众的尊崇的。 要说威望的话,大禹当之无愧天下第一。 其实,对劳苦大众来说,他们的要求非常简单,第一,他们有土地可耕种;第二,在耕种的前提下,劳动人民应该有相应的收获——至少有粮食填肚皮嘛。 但是洪水爆发,除了房屋之外,可耕种的土地也被冲毁了,土地被冲毁了,当然就不可能有收获。没有收获的最大问题就是:肚子得挨饿。 这可不是一个人挨饿,是所有的人都挨饿。 在上古那个时代,能够让劳苦大众不挨饿的人,一定会受到人们发自肺腑的顶礼膜拜。 大禹就受到了这样的礼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你在何地。秦始皇死于离他的出生地邯郸不远的的邢台。史上对秦皇真实死因一直是说不清的猜测,争论不休的探讨,倒不如民间演绎出的传说更具有耐人寻味的巧合或直接。作为“千古一帝”真实的存在,秦始皇为加强政治统治,在位时一共有过五次天下巡游,其中两次来过山东荣成的“成山头”,而最后一次巡游死在离开“成山头”西返咸阳途中的邢台境内。邢台离秦皇的出生地邯郸很近,病逝与此也算“生于斯死于斯”的冥冥注定吧。“成山头”位于胶东半岛的最东端,也是我国陆上疆土最东端,意似的贴近和民间的想象力有了“天尽头”的存在。古代的皇帝都被称为“天子”,当“天子”来到“天尽头”时,也就预示着自己的一切到了尽头。言传归言传,汉武帝刘彻也曾到过天尽头,汉武帝不但没死,而且很长寿,皇帝也当得顺畅,刘彻的汉朝极为强盛。这个传说一直到康熙年间,清王朝为了改变传说的巧合,于是就有了康熙写下的“天无尽头”。传说归传说,有着中国“好望角”之称的“成山头”也是威海当地的一个著名景点。(图片来自网络) 大禹出生于何地?治水在何地? 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 据《淮南子》记载:”禹治洪水,凿轘辕开,谓与涂与氏曰:’欲饷,闻鼓声乃去。’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化为熊,惭而去。 至嵩山脚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传说,古时候这里洪水滔天,吞没了大片的土地和山川,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舜帝派大禹到嵩山治理洪水。禹来到嵩山后,决定在太室山与少室山之间的轘辕山打开一条疏洪泻流的通道。 那时大禹的妻子涂山氏,为了支持丈夫治水,也来到嵩山,每天给大禹缝衣做饭。一天,大禹在上工以前,对涂山氏说:”你听见我的击鼓声,就来送饭。”说完,就去治水了。涂山氏准备好饭食,单等着鼓声传来。 大禹为了尽快凿开山间通道,就变了一只大熊,在山间来来往往,开山凿石,忙碌不停,连饭都忘了吃。 谁知一不小心,竟把一块石头踢落崖下,恰好击在鼓上,涂山氏听到鼓声,急忙把准备好的饭食送到轘辕山下。可是她东张西望却不见丈夫的踪影,只见一只大熊在山间跳跃治水。她心中一惊,羞惭之下便向山下跑去。跑了一阵,涂山氏跑不动了,化成了一座巨石。大禹见此情景,大呼:”还我孩子!”只听一声巨响,石破北方,一个男孩出生了。 这个男孩就是夏朝第二代君主夏启。石破生启的巨石高约10米,围长43米,人称”启母石”。所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是指的这个地方。 由于大禹和妻子涂山氏治水有功,大禹被封为夏伯,后建都阳城。大禹和妻子死了以后,汉代为表彰启的母亲涂山氏支持丈夫治水的功绩,便在中岳嵩山72峰中的万岁峰下,建了一座”启母庙”,并立下《启母阙》。 按文上内容解释,大禹治水应在河南嵩山,但是大禹像却在山西运城西陌县内,黄河崖边,与河面省灵宝市西闫乡渡口隔河相望。
舜当政以后,虽经多年治理,天下洪水泛滥依旧大禹治水图片。舜罢免了负责治理水患的鲧的职务,不避亲疏,启用鲧的儿子禹来治水。禹辞别了新婚才四天的妻子涂山氏,带着助手四处去考察水情。禹自己左手拿准绳,右手拿规矩,走遍了全国各地,不管是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还是入群聚集的地方,不管是山川还是河流,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摸清了水情地理以后,他汲取了父亲治水以堵为主的教训,采用疏导为主,堵截辅助的办法治理水患。他因势利导,开挖沟渠,把水引入河流,注入大海。治水工程浩大,历时更久,禹带领大家不分寒暑一心扑在治水上。他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碰到妻子分娩,他都听到了儿子的哭声,但还是忍住没有回家。 治水工程十分艰巨,例如禹把黄河水引流到龙门山时,被山挡住了去路。禹不怕艰难,和大家一齐奋斗,硬是用原始的器具把大山劈开了一个八十步宽的口子,黄河奔流直下,往东海而去。禹劈开的这道山口,西高东低,逆水而上的黄河鲤鱼到这里被挡住了,鲤鱼就拼命往上跳,要跳过这个山口,这里叫龙山,山口像一道大门,后来就有了小鲤鱼跳龙门的传说,说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成龙。这个小鲤鱼跳龙门的故事,也说明了禹治水的困难确实很大,确实难以想象。 经过十三年的治理,天下九条大河都被禹疏通了,水患得到了治理,人民不再受水害的侵袭,终于能够安居乐业了。禹常年在外,风餐露宿于山水之间,腿部受了风寒,走起路来一步三晃,被后人称作禹步。禹又根据自己在治水时掌握的地理情况,依据山川水流走势,把中国分为九州。依次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舜对禹治理水患的结果非常满意,任命他为主管水利的司空。禹治水有功,造福后代,后人称他为“大禹”、“神禹”,还把中国叫做“禹域”,意思是大禹治理过的地方。大禹因此后来成为五帝之一,名传千古。 大禹治水的事儿讲完了,这里面有些小故事挺有意思一、前面说到:“禹自己左手拿准绳,右手拿规矩”。我们都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原来规矩是从这里来的。那么,规矩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呢?查了一下网上说规就是圆规,画圆用的;矩就是直尺,画直线和方用的,引申为法规和准则。 二、小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知道出自大禹治水的恐怕不多,现在应该也知道了。 三、禹步。这个我以前也没有听说过。道教认为禹步是祷告神灵之步,什么是脚踏北斗之星,可招神灵相助,什么走起来一左一右,一前一后、一摇一摆,我看这些都是装神弄鬼,糊弄人的把戏。真正的禹步应该就是禹治水落下了腿疾,忍着疼痛前行的一种走法。后人各取所需,胡编乱造,最后越编越神而已。 四、禹分九州。九州是古代天下的代名词,古代中国也称九州,原来九州的出处也在大禹治水的故事里。另外没想到的是像兖州、徐州、青州、荆州和扬州,经历四千多年风云变幻,如今竟然还大名不改,屹立原处。禹之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以上就是关于你的问题的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现在一般人都认为是黄河水大禹治水图片! 还有传说中的龙门水,在陕西韩城与山西省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地势险要,地势悬崖峭陡立。想传这里是大禹凿出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术水平,绝对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程。又传说跟据不同的水系,划天下(全国)为九州,其实夏代初期的彊域绝对没有如此之大。许多传说,因是传说都有相互矛盾的地方,难以自圆其说。但重要的是,教育了中国代代相传的感人至深的美好传说和中华美德! 历史上真有大禹治水这件事吗? 大禹是我国上古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中的帝颛顼的曾孙,相传大禹是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传颂的大禹治理水患,因治水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 大禹治水一改其父鲧围堵截流的方法,翻山越水重新审视地理形势,根据水土流向,变阻为导,因水之力,因地制宜,开创了治水新局面。并且吃苦耐劳,以身作则,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民造福,建立了辉煌的大功德。大禹铸九鼎,划九州,以他彪炳的功绩,赢得人民的称赞,以他卓越的品格,赢得世人的敬仰。以他伟大的精神,赢得民心,塑造了中华文明。 大禹还是划时代的人物,他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一一夏朝。成为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中国从原始社会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分工,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生产有所发展,生活有所改善。 大禹治水真的只是治水吗? 大禹治水确实成功了,当时史记写到“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让”,是夏禹通过治水让“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从此人民安居乐业,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也形成共同的文化体,可谓居功甚伟。 但凡事也有两面性,夏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也做了大量的其他工作,这些工作,让夏禹通过治水,成为了当时最有权势的人物: 一,“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其实,益、后稷跟夏禹都是奉天子之命做同样治水的事情,但到后面,夏禹却对益、后稷直接下达命令,指挥他们做事儿,而且这事情和治水无关。夏禹掌管了农业种植和农业资源的调配,这在原始社会可是逆天的权力。 二,“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夏禹管了农业也就罢了,现在居然巡视各地所特有的物产以定其贡赋,当时的天子是舜帝,定其贡赋的权力居然莫名其妙地被夏禹行使了。 “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之后,“夏禹于中国赐土姓”,也就是说,他开始分封诸侯了,这可以说是天子的权力。 大禹治水,治的是黄河吗? 其实至今大禹治水的河流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是大部分都认为是岷江与黄河上游的一部分支流。因为根据史书《史记·六国年表》中的记载:“禹兴于西羌。”而除《史记》外,中国还有六种古文献,都比较支持大禹源自西羌。 由此可见,大禹的出生地,有可能在今天的岷山一带。而根据当时的大环境,大禹是不太可能到黄河中下游治理洪水,因此大禹治理的河流可能性比较大的是岷江与黄河上游的一部分支流。 治水不是一两代人的事,而是华夏几十代人共同的大事,从黄帝之前一直到大禹时期,全华夏的洪湖水治理才大致完成,华夏治水的过程也是各部族融合的过程,大洪水以前华夏军政忠心在浪诸等南方地区,南方受到大洪水影响古姜族不断西迁悲伤与北方的龙山等文化相碰撞形成了早期的华夏文明,大禹也是浪诸部族中的一员。 传说大禹还去过淮河治水。在淮河发源地桐柏山,住着一只名叫无支祈的怪兽,它蛇头猴身,力大无比,经常在河里兴风作浪,闹得沿河两岸经常遭受洪水侵扰。大禹发现了这个作恶多端的怪物,决定降服它,为民除害。大禹跟它搏斗了多个回合仍没有取胜,后来在天神的帮助下,捉住了无支祈,并且用铁链拴住它的脖子,把它从淮河发源地牵到淮河入海口附近,镇压在龟山脚下。从此以后,淮河平静了许多年。人们为了不忘大禹的功绩,便在桐柏山和龟山脚下盖了两座禹王庙。 大禹治水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治水经历,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大禹的故事。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传说应龙以尾扫地,为大禹疏导洪水。为何是以尾呢?从前西欧,玛雅以及中国应龙的传说中,都有鳞虫类的力量是来自于尾部的传说(Pacal the great的壁画中更是有意让那”摩托车“的尾部喷出了火焰)。龙(鳞虫)的尾部有力量,这也许就是各个神话故事传说中为我们保存的一个比较真实的关于龙的细节。而且龙似乎具有惊人的吸水的能力。 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山海经·大荒北经 尾巴可以犁地,身体可以蓄水。这实在是上天赐给人类的优秀的治水”工具“。也许大禹正是靠了这个应龙,治水时省了不少的工夫呢。也有人说应龙可能是个人名。但有如此大功却名不见史书实在是没有道理。因此应龙似乎又真的是龙了。因为按照我的想象,应龙还帮助了大禹一件天大的事情。
说到大禹大禹治水的故事视频,大家肯定都知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这些典故大家都能脱口而出,那么大禹治理是哪个地方的水呢? 距今4000多年前,全球受当时气候变化影响,,导致大量冰川融化,源源不断的冰川融水流入大江大河,给世界各地依河而居的古文明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这些史前大洪水在古巴比伦、古代墨西哥、古埃及等古文明中均有记载,比如《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就发生于公元前2370年,距今也是4000多年的时间,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有足够时间跨度的民族历史和传说中,都有着相似的“大洪水”的传说,而且在传说中的时间、内容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传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也是洪水为患,尧就命令鲧去治水,鲧采取水来土挡的方法,哪里有险情,就在哪里筑高堤坝,历时九年,仍然没有治好,尧一怒之下,把鲧流放羽山,后来鲧就死在了羽山。鲧死后,尧继续找人治水,众部落又推荐鲧的儿子禹,说到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禹更聪明,为人更好,尧就让禹去治水,而禹也没有因为父亲的流放而心生怨恨,而是兢兢业业的治水。 禹接受任务后,首先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对山川、河流作了一番周密的考查,他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确立了一条与他父亲的“堵”相反的方针,通过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的通过,禹通过对水进行疏导,来达到“治”的目的。禹常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耗尽了心血与体力。 治水不是一两代人的事,而是华夏几十代人共同的事,从黄帝之前一直到大禹时期,全华夏的洪水治理才大致完成,华夏治水的过程也是各部族融合的过程,大洪水以前华夏军政中心在浪诸等南方地区,南方受到大洪水的影响,古羌族不断西迁北上与北方的龙山等文化相碰撞形成了早期的华夏文明。大禹也是浪诸部族中的一员,传说大禹还曾去过淮河治水,在淮河的发源地桐柏山,住着一只名叫无支祈的怪兽,它蛇头猴身,力大无比,经常在河里兴风作浪,闹得沿河两岸经常遭受洪水侵扰,大禹发现了这个作恶多端的怪物,决定降服它为民除害。 大禹跟它搏斗了多个回合,仍没有取胜,后来者天神的帮助下,捉住了无支祈,并且用链子栓住它的脖子,把它从淮河发源地牵到淮河入海口,镇压在龟山脚下。 从此以后,淮河平静了许多,人们为了不忘大禹的功绩,便在桐柏山和龟山脚下盖了两处禹王庙。 大禹历经了十三年从完成了治水的浩大工程,功勋卓著,因为治水有功,舜就把王位禅让给禹,大禹就成了夏朝的开国君王。大禹首先治理的是黄河,利用了疏通围堵之法成功治理了黄河之后,又开始治理九州,当时九州也是大禹所命名的,到后来的大夏九鼎,都是出自大禹之手。
夏后代的首领鲧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办事很果断,但是刚愎自用。他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治好洪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着,咆哮着,势不可当。鲧来到黄河边上,一看到如此大的水,没有观察地形地势,就武断地让人挑土运石, 造堤筑坝,想把滔滔洪水挡住。黄河水遇到堤坝,更加凶猛揣急, 左冲右突。 结果,不但治水没有成功,灾情反而更加严重。九个春秋悄然而逝,鲧为了治水也是历经沧桑,费了不少心血,可是黄河之水仍然没被制服。那时尧已经很老了,而舜由于其德才 继承了帝位。舜十分关心百姓,一听说鲧治水不力,给百姓带来了 严重的灾难,就免去了鲧的官职,将他发落到羽山,随后又杀掉了他。 鲧虽死了,可黄河之灾依然没有减小,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 舜寝食不安,心情十分沉重,多次调查了解,想找一个能治水之人。在一次部落联盟会议上,舜问四岳:“有谁能做治理水患的官?” 四岳答曰:“伯禹担任司空(管理工程的官),治水患必能成功。”于是舜任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黄河水患。 禹接了治水的任务,心情十分沉重。父亲因治水而刚刚被处死,自己治水若再不成功,后果不堪设想。禹和鲧不一样,他认为想干成一件事,光靠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所以他沉思很久后,向舜提出了请求,邀请契、后稷、皋陶三位氏族酋长共商治水大事。这三位酋长德高望重,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中都有职务。 契是商族的始祖,担任掌管教化的司徒。后稷是周族的祖先,执掌农业生产的官职。皋陶是少昊帝后代,也十分精明能干,担任狱官。禹后来又邀请了益,益是秦国的祖先,他是掌管山林鸟兽的虞官。禹把大家邀到一起,共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禹和众位酋长认为应当采用疏导的办法将黄河水引走。 禹认为父亲鲧之所以治水失败,主要是采用了筑堤堵水,而不是疏导。于是禹亲自带领大家去勘察,什么地方险峻,什么地方较平缓,什么地方山势兀起,什么大河需疏通,他都一一做了标记,在勘测完水的走势之后,禹带领大家按着水的走势来治理黄河。他们根据地势的高低,疏通河道,排除积水,让洪水顺着河道流走。 一次禹走到黄河中游(今山西河津和陕西韩城县交界地),发现一座大山拦住去路。黄河之水在这里久久打旋,无处宣泄。禹果 断地命令从山中打开一条通道。当通道被打通后,被困已久的黄河水一泻千里,水声震耳欲聋,激起几米高的浪花。禹一看水如此畅通无阻,便把此地命名为龙门。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禹治水的功绩,将龙门称为禹门口。禹继续带领大家顺着水势走,突然发现另一座高山挡住了水道,大水又盘旋在此。他便命人将山凿开三道门,并分别命名为神门、鬼门、人门。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三门峡。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功地治理了黄河。禹的足迹踏遍了黄河两岸,他集思广益,以身作则,在结婚第4天就告别了妻子,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整整13载。 据说有一次他在家门前经过,恰逢儿子出世啼哭不止,他也没进去看一眼。他为了天下人谋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吃苦耐劳,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而且他不一意孤行,虽才智过人,但凡事都和大家商讨。禹是治水功臣,在治水过程中,风餐露宿13年,每天都亲自参加劳动。 十几年的风吹日晒,他又黑又瘦,腰压弯了,就连小腿上的毛都磨光了。他穿的是粗劣的衣服,吃的是粗糙的饭食,住的是露天的大地。黄河之水被成功治理,百姓又安居乐业了。大禹的名字被万民称颂。当年他曾由于过度劳累靠在一棵柏树上休息,人们就把那柏树称为神柏,柏树所在的山峪被称为神柏峪。 附近还建了一座纪念大禹的神庙——大禹庙。后来这里形成了今天的大禹渡。在大禹渡附近有一个大禹留宿过的地方,被后人称为禹店村。禹治水成功,这一丰功伟绩及大禹的精神深深打动了舜。当初 舜任命禹时还有些犹豫,如今舜喜出望外,立即召来大禹,让他谈治水经验及治水中遇到的困难。 禹非常谦逊地说这是大家共同努力 的结果,接着又向舜详细说了治水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大家又是 如何克服的。舜又一次被感动,欣慰地点了点头,又与禹谈了治国之道,认为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贤才。不久,舜召集了华夏部落联 盟的酋长们,决定为禹等臣子召开一次庆功大会。 会上为禹举行了 隆重的祭祀仪式,并给禹颁赐玄圭。玄圭是玉石琢磨而成,十分珍贵,受赐的人将它捧在手中,象征着丰功伟绩,应受人们尊敬。那次庆 功大会之后,人们就满怀敬意地把禹称为“大禹”了。舜日渐衰老后,就把帝位交给了禹。禹做了首领后,仍然十分勤勉。 历史又飞快地发展,社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