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姚启圣
姚启圣才华横溢,做官为何被一贬再贬呢?

姚启圣才华横溢,做官为何被一贬再贬呢?

  在《康熙王朝》中,有三名汉臣贯穿了整部电视剧,分别是周培公,姚启圣和李光地。三人都才华横溢,但性格天差地别,最后也造成了三人结局的差别。姚启圣从小就有豪侠之气,曾在郊游萧山时,遇见两个兵卒抢掠女子,上前佯装好语相劝,夺取佩刀杀了兵卒,救下女子送还其家。  姚启圣才华横溢,但因为正气浩然,骨子里面有一股犟劲,对官场歪风邪气十分不齿,不趋炎附势,再加上一张毒嘴,所以官越做越小,一步步遭贬,最后被贬到三里河马场做了看马官。姚启圣开始被康熙发现,得益于周培公的举荐。虽然朝中官员说姚启圣其言往往刁毒,其心往往不忠。但康熙见姚启圣的时候,就看清楚了这个人,正直清廉,才能卓著,不搞山头派别,也不卑不亢。康熙相信只要作为皇帝能知人善用,姚启圣便能为自己所用。  果然如康熙所言,康熙启用姚启圣之后,姚启圣心里佩服康熙,也实实在在为康熙办事,姚启圣为政带兵执法严明,为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其实像姚启圣这样的人,并不被康熙所完全接纳,甚至康熙还很恨姚启圣这种人,在心里已把他杀一千次了。因为姚启圣内心从未归顺朝廷,姚启圣虽然很佩服康熙,但还是看不起他。  姚启圣代表的是一种知识者的清醒,是一种对满族皇权的轻篾和对官场陋习的厌恶。这种“从道不从君”的清介之气,对于专制统治者来说是很不舒服的。  而如姚启圣之巧舌如簧,对朝廷官员的蔑视和冷嘲热讽,再三挑战康熙的极限。最后,在康熙对姚启圣赐封,姚启圣激动地喊出“皇上”的时候,康熙不耐烦地说声“想抗旨啊?”看到这里,会莫名感觉,似乎康熙既喜欢他,又想杀了他,康熙肯定又对这个老头子无奈了。  康熙为了煞一煞“当世奇才”姚启圣的傲气,也曾将他独自一人关在牢里,不准任何人与姚启圣交谈。长达3个月的幽禁,没人跟姚启圣说话,姚启圣被逼无奈,天天要书看。  后来康熙召见姚启圣后对他说,“朕平生两样东西不送人,一是读过的书,二是有过的女人。这本《仕林佚语》朕还没读过,你拿去读吧!”作为皇帝,康熙肯定是不喜欢姚启圣这样的臣子的,如果康熙不是皇帝,他们二人也许能为师为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09
历史上真的有姚启圣吗?他有哪些功绩呢?

历史上真的有姚启圣吗?他有哪些功绩呢?

  康熙王朝里有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叫姚启圣,这个人看不起满清的刀戈铁马,认为我们中华文明是最好的,认为满清配不上我们中华文明,康熙对他是恨之入骨,很想想杀他,但是又不能杀他,只能想办法折腾他,最后还是康熙不计前嫌,启用他,收复了台湾,成了历史上的名臣。  首先,根据清史稿记载,姚启圣不是福建人,而是浙江人,他出生于浙江绍兴,而且很早就和清朝走到一起了,他属于主动投靠的,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他最开始是通过参军的形式投靠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报仇。当时姚启圣受土豪恶霸的欺负,自己又没实力对付,所以就直接参军了,杀死这个恶霸之后,姚启圣就弃官回家了,可以说姚启圣这次投靠清朝完全是为了私人恩怨。  而且姚启圣这个功夫不错,有一年他外出旅游,看到俩个当兵的欺负一个女人,姚启圣好言相劝,结果当兵的不听,三个人就打了起来,结果姚启圣一个人杀掉了两个士兵,可见这人功夫不错,而且除暴安良,有梁山好汉的味道。  姚启圣是个文武全才,武可以打仗,文可以参加科举,姚启圣做1663年就参加了科举考试,结果高中,去广东香山当了一名县令,还是不错的。这是个沿海县,当时清朝实行海禁,姚启圣因为私自开放海禁被罢官了,这是姚大人第二次离职。  这件事之后姚启圣在家待了十多年,直到三藩叛乱之后,姚启圣迎来了人生做官的第三次机会,当时康亲王杰书去前往浙江平叛,姚启圣带着儿子还有他招募的士兵就参军了,因为有战功,康亲王和康熙对他都很满意,关键是姚启圣还拿了家里五万俩银子当军费,这让康熙很高兴,所以平叛之后,姚启圣就从一介平民做到了福建总督。当了当时福建的一把手。  做了福建,面对的敌人就是台湾的郑氏集团了,所以从1678年开始,姚启圣就开始和台湾打交道了,在电视剧姚启圣对了对付郑经,严厉实施海禁,为此连朝廷都被他拖下水了,老百姓对他更是恨之入骨,连姚启圣的祖坟都扒了,其实这一点真的冤枉姚启圣了,真实的姚启圣其实对老百姓很好的,他是请求开放海禁的,还帮助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回家、让投降的士兵垦荒,很受百姓喜欢的。  还有一点不同的就是,姚启圣不像电视中那么坚决的一定要打台湾,如果台湾同意称臣纳贡,姚启圣是同意的,只是朝廷没批准,还是让他收复台湾,顺便说下,施琅确实是他推荐的,但是好像他们没有师徒关系,施琅出生于1621年,姚启圣出生于1624年,施琅要比姚启圣大三岁的,史书上也没找到他们俩是师徒的证据,我想应该不是,因为这俩以前没什么交集。  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之后,姚启圣返回福州,没多久就生病了,很快就去世了,享年60岁。因为姚启圣在攻打台湾时,造了很多船只、军械,还有好几万两银子有问题,当时朝廷是想让姚启圣家人偿还的,但是康熙念在姚启圣劳苦功高的份上给免掉了。这一点康熙还是挺有人情味的。  总体上来说姚启圣是位好官,对老百姓好,对国家对民族是个有功之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09
清朝名臣姚启圣才华横溢,为什么却得不到康熙的喜爱呢?

清朝名臣姚启圣才华横溢,为什么却得不到康熙的喜爱呢?

  清朝名臣姚启圣才华横溢,为官期间执法严明,做出了不少成绩。那么康熙为什么会不喜欢这样有能力的臣子呢?是因为他汉人的身份才讨厌他的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详细解密下。  姚启圣从小为人就刚正不阿,骨子里有一股倔强。他非常鄙视官场上的不良作风,也不爱金银珠宝,所以学不会官场上趋炎附势的那一套。再加上一张毒嘴,官越做越小,一步步被贬。最后被贬到三里河马场做了看马官。那么后来他是怎么得到重用的呢?  原来姚启圣被康熙重用,得益于周培公的推荐。虽然很多人说姚启圣讲话经常过于刻薄,并且身为汉人,很难真心实意的为满人效力。但是康熙一见姚启圣,就明白其他人都是在诋毁他。姚启圣这个人诚实、干净、杰出。他不拉帮结派,不卑不亢,只一心为百姓谋福祉。所以康熙认为,只要自己是个好皇帝,对百姓好,姚启圣就可以为自己所用。  果然如康熙所说,由于康熙本身也是个极有才华的人,也爱护百姓,所以得到了姚启圣的敬佩,姚启圣也开始实实在在为康熙出谋划策。他执法严明,为平定三藩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实际上,姚启圣这样的人并没有被康熙完全接受,甚至康熙对姚启圣这样的人还恨之入骨,在心里已经杀了他一千遍了。因为姚启圣只是听从于自己,却从不臣服于朝廷,姚启圣虽然仰慕康熙,但还是看不起满族皇权。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姚启圣的心态,其实他代表的是一种知识分子的清醒,但是满清皇权要的是奴才,不是知识分子。他对满清皇权的蔑视和对官场陋习的厌恶,这种清介之气让康熙浑身上下都不舒服。  而且姚启圣过于伶牙俐齿,对朝廷官员嗤之以鼻,冷嘲热讽,多次挑战康熙的极限。并且姚启圣经常直接上奏,指出满清皇权的陋习,一个汉人,在满人的集团里,多次指出满人身上的陋习,并要求改进,康熙再明君,也是很难忍受的。  所以康熙为了打压姚启圣这个“当代奇才”的傲气,曾经试过把他单独关进监狱,禁止任何人和他说话。这可把姚启圣憋死了,长达3个月的幽禁,没人说话,这对一个伶牙俐齿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难受啊!最终姚启圣被逼的没办法,只好问康熙要书看。  所以康熙把他放出来之后对他说“朕平生两样东西不送人,一是读过的书,二是有过的女人。这本《仕林佚语》朕还没读过,你拿去读吧!”这就是在敲打他了。虽然康熙并无杀他的意思,但是他的结局也不算太好,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一月,姚启圣还兵福州之后不久就背部旧疾复发,终年60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2-25
姚启圣简介

姚启圣简介

姚启圣(1624年—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绍兴人。清朝康熙年间政治家、军事家,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姚启圣为政带兵执法严明,曾随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平定耿精忠叛乱,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功勋卓著,历任福建总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病逝于福州。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亲属成员4主要成就5人物评价6个人作品7后世纪念8影视形象 基本资料1 本名:姚启圣字号:字熙止 号忧庵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汉人(旗人)出生地:浙江绍兴出生时间:1624年去世时间:1683年主要作品:《忧畏轩遗集》主要成就: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历任官职:福建总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旗籍:汉军镶红旗 人物生平2 姚启圣,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字熙止,号忧庵,从小有豪侠之气。顺治初年,清军占领江南。姚启圣前往通州,为当地土豪侮辱,因而投效清兵,被委任为通州知州。姚启圣随即将土豪抓捕杖杀,后辞官离去。一次郊游萧山,姚启圣遇见两个兵卒抢掠女子,上前佯装好语相劝,夺取佩刀杀了兵卒,救下女子送还其家。姚启圣前往依附族人,被列籍汉军镶红旗。康熙二年(1663年),姚启圣在八旗乡试中考中第一名,被授予广东香山知县。前任知县因财政亏空数万而被下狱,姚启圣代为偿还。不久后因擅自开放海禁,被弹劾罢官。康熙十三年(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举兵叛乱,进入浙江境内,攻取温州、台州、处州等下辖县。康熙皇帝命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率兵讨伐,姚启圣与儿子姚仪募壮兵数百,赶赴康亲王麾下效力。姚启圣被委任为诸暨知县,剿平紫山土寇。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亲王将姚启圣的功绩上奏康熙皇帝,姚启圣因而被破格提拔为浙江温处道佥 亲属成员3 夫人:何氏,力大可举石臼,姚启圣赞叹称奇而娶何氏。长子:姚仪,随父从军任职,力大可开强弓,能于百步之外射穿木札。妹夫:黄锡衮,清康熙年间东阁大学士(宰相),掌管兵部事。水师提督施琅是黄锡衮之妹夫,在收复台湾一役中,三人以姻亲关系并肩作战。 主要成就4 姚启圣在追随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平定耿精忠叛乱之役中声名鹊起,其以不凡的勇气和谋略,协助康亲王攻克收复了江浙陷于耿精忠部署的土地,并一路进取福建,彻底平定耿精忠叛乱。平定郑军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成功部将刘国轩率军进攻福建沿海,攻陷漳州门户海澄。姚启圣上任后迅速进剿郑军,很快扭转败局,迫使刘国轩收缩兵力在漳州附近,为后续逐步收复台湾奠定基础。平台方略:姚启圣上任伊始即向康熙奏请自己的战略部署,提出以“剿抚并用”的方式,一边攻取收复失地,一边招抚敌方不坚定的盟军将领。这一策略正适合清初国情,很快被康熙采纳,使得清廷顺利收复台湾。招抚郑军:姚启圣以从郑氏集团内部分化瓦解,逐渐削弱敌方势力的方式智取郑军。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漳州设置“修来馆”,以高官厚禄招降郑经部属,先后有陈士恺、郑奇烈、朱天贵等名将携所属官兵近五万人投诚,可谓成效显著。壮大水师:清朝初年,朝廷没有强大水师,对于盘踞海 人物评价5 陶元藻:“迨台湾之乱,冲锋陷阵,虽施琅功,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应时以输军饷,重犒以收士心,俾琅用兵多寡,出师缓急,靡不如意者,皆少保(即姚启圣)之力也。刘国轩败,澎湖凯旋,琅于海道奏捷,七日而抵京师,少保遣飞骑由内地驰报,迟琅二日,琅已先封靖海侯矣!”郑观应:“国初海寇内犯,而姚启圣、施琅、蓝理、李之芳之将才出;三藩同叛,而岳乐,穆占、赵良栋、梁化凤、王进宝之将才出;准噶内闯,而超勇亲王策凌之将才出;四部犂庭,而兆惠、明瑞之将才出;金种捣穴,而阿萨、海兰察之将才出;川楚征剿,而额勒登保、德楞泰、杨遇春、杨芳之将才出;发,捻等逆纵横扰乱,而向、张、江、塔、罗、李诸帅之将才出。”萧一山:“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奋于陕;蔡毓荣、徐治都、万正色奋于楚;杨捷、施琅、姚启圣、吴兴祚奋于闽;李之芳奋于浙;傅宏烈奋于粤;群策群力,敌忾同仇。”《简明清史》:“施琅与姚启圣,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各有功绩。尽 个人作品6 《忧畏轩遗集》 后世纪念7 清朝名臣姚启圣安葬于浙江绍兴柯桥区漓渚的一处山岙。2015年漓渚镇对姚启圣墓进行了修复,建起纪念亭和墓碑。姚启圣纪念亭用石料砌成,古朴而庄重。墓碑有一人高左右,正面刻着“姚公启圣之墓”六个大字,遒劲有力。墓碑的背面刻着姚启圣的生平事迹。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福建世袭轻车都尉会稽姚公神道第二碑铭康熙二十二年六月,闽督姚公用密计授水师提督施烺下台湾,七日破之,诏封烺为靖海侯,而公自陈无功,故赏亦不及。是年十有一月。公疽发背薨,归葬于越。呜呼!蒍子冯为楚画平舒之策,及其身后屈建成之,而曰先大夫蒍子之功也,归封邑于其子。羊叔画平吴之策于晋,及其身后杜预、王浚成之,而武帝曰是羊太傅之功也。唐裴晋公之平淮,则李凉公不免有惭德矣,然凉公之有憾于碑,非敢以揜晋公也,特欲轩之颜允古通之上耳,且所争亦不过在文字,而酬庸之典则自晋公而下,颜允古通固无不及也。今公以航海数千里之提封,滨海数百城之巨患, 影视形象8 2001年电视剧《康熙王朝》中,苏廷石饰演姚启圣2003年电视剧《施琅大将军》中,王虎城饰演姚启圣2017年电视剧《于成龙》中,张山饰演姚启圣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