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了脑和脊髓大脑分区,而脑则分为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等部分。大脑和小脑都是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一员,不同神经结构受损,所影响的人体功能和症状都不一样。 大脑和小脑的区别很大,除了题目上说的一大一小之外还有很多不同之处,我们来一一分析。 一、大脑大脑其实就像是的半球状,大脑半球表面由大脑皮质所覆盖,在脑表面形成脑沟和脑回,内部为白质、基底核及侧脑室。由于大脑的形状很像核桃,很多人认为核桃能补脑,以形补形。其实核桃并不能补脑,这个误区影响了很多人。 大脑半球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根据不同功能有不同的分区,还有大脑外侧裂深部的岛叶和内侧面的边缘系统(边缘叶、杏仁核、丘脑前核、下丘脑等)。 两侧大脑的功能不完全对称,有优势半球和非优势半球。 优势半球主要是语言、逻辑思维、分析综合及计算功能等方面占优势的半球,主要位于大脑左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左脑”,也有小部分右利手和半数左利手可能在右侧。 而非优势半球主要在音乐、美术、综合能力、空间、几何图形和任务面容的识别、还有视觉记忆功能等方面比较占优势,这部分半球主要在大脑半球的右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右脑”。 大脑功能非常强大,是我们人体的总控室,它的不同部位的损伤影响了我们活动、认知、触觉、味觉、视觉等功能。 1、额叶主要功能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 2、顶叶病变主要昌盛皮质性感觉障碍、失用和失认症等。 3、颞叶病变主要引起听觉、语言、记忆及精神障碍。 4、枕叶主要引起视觉障碍。 5、岛叶与内脏运动和感觉有关,刺激岛叶可能引起唾液增加、恶心、饱胀感等。 6、边缘叶与下丘脑等组成的边缘系统损伤时可出现情绪及记忆障碍、行为异常、幻觉、反应迟钝等精神障碍及内脏活动障碍。 我们人类能够既进行创造性又进行分析性思维的是所有脑区域之间的联系。只有大脑所有的区域连接才使人类能够从事创造性或者逻辑性活动,左右脑具有功能互补关系。 正是因为右脑的功能似乎较左脑看起来更加的“高端”,很多家长专门给孩子报很多“开发右脑”的培训班,其实没有必要。研究表明,右脑具有很微弱的偏性,但并非右脑只负责创造力。右脑更多的用于控制注意力,但某一侧大脑并不能主导或影响个体人格特点。 任何功能都是左右脑同时参与的,并不存在优势右脑或者优势左脑的情况,不要关注“右脑的开发”而忽略了左脑的功能,综合协调很重要。 二、小脑小脑位于颅后窝,小脑幕下方,脑桥及延髓的背侧。小脑中央为小脑蚓部,两侧为小脑半球。小脑分为小结叶、前叶和后叶。小脑表面覆以灰质,也就是小脑皮质。皮质下为白质,即小脑髓质。 两侧小脑半球白质内有四个小脑核:顶核、球状核、栓状核和齿状核。 小脑主要维持躯体平衡,控制姿势和步态,调节肌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的准确性。小脑半球有着躯体各部位的代表区,上半部分代表上肢,下半部分代表下肢,蚓部则为躯干代表区。 小脑病变损伤主要为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四肢、躯干的控制和表现状态异常。
首先脑萎缩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人体大脑发生器质性的病变,而且大脑正常的体积萎缩,脑细胞数目减少,这些病变会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及脑室的扩大,而且有大脑和小脑的萎缩,这些萎缩病变会导致出现各种症状小脑萎缩的症状。 下边小克为大家普及一下大脑和小脑萎缩有哪些不同点? 1、大脑萎缩,这种病变常见于老年人,而且还有一些婴幼儿会前天发育不足所导致,引发大脑萎缩的原因有一些疾病导致,如脑膜炎、脑血管病变、脑部肿瘤、脑栓塞。还有就是长期的饮酒、进食缺乏营养成分、滥用一些镇静药物、中毒等因素导致。主要症状就是早期的健忘、多疑、容易迷路、语言障碍等症状,到了中晚期会出现严重的定向障碍、语言障碍、大脑思维紊乱、行为异常、甚至出现走路不稳,容易摔倒等症状。 2、小脑萎缩是属于一种神经影像学的表现。这种疾病在临床上是没有任何症状的,但是做脑部影像学检查是表现出来的脑萎缩,会表现出小脑容积的减小、脑沟增宽,主要还是退行性的改变。主要诱发因素是遗传、脑部中毒导致的缺血缺氧、药物中毒、细菌病毒感染等因素。小脑萎缩后会出现神经调节障碍,出现站立不稳、手颤抖、语言缓慢、眼球运动障碍、肌肉增强等症状。 因此大脑和小脑的病变导致因素基本一样,而且症状也大同小异,所以以上这些现象出现时需要及时做脑部影像学检查,及时治疗,避免进一步发展。 关注小克,为大家普及更多健康知识,谢谢!
小脑萎缩,准备的来说并不是一种疾病,而属于一种小脑结构改变而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其通过CT或核磁共振等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小脑纹理粗重、体积缩小呈现树叶状分枝,小脑上沟位宽、第四脑室扩大等,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小脑萎缩的前兆:正常的衰老、内分泌机能减退、高血脂、血液粘稠度高及血流缓慢以及酒精、药物中毒与疾病因素。 小脑萎缩的初期表现症状有什么?部分小脑萎缩的朋友因为结构变化并不明显,所以可能没有什么明显症状,只是在做影像学检查时才会发现,这种情况多是属于年龄衰老的正常退行性退化,就像笔者的婆婆,今年67岁,因为神经炎住院检查核磁共振时才发现有小脑萎缩的倾向,但平时生活中并没有什么明显症状或不适。 而部分朋友,在早期就可能已经出现症状,小脑的作用主要是在于维持躯体的平衡、调节肌肉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的准确性等,所以小脑萎缩的临床表现多为: 头晕自主活动缓慢站立不稳或不能直线行走语言不利及构音障碍眼球震颤指物或指鼻不稳等共济失调的症状。不过,遗憾的是对于小脑萎缩现阶段并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多是针对导致小脑萎缩的因素进行治疗和控制,来维持和减缓小脑萎缩的进程。 比如一些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属于小脑萎缩的高危人群,那么控制住血脂及血糖,则是预防和控制小脑萎缩的关键,其余高危因素也同样。 谢谢阅读,用心码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脑萎缩症的症状有哪些? 大家好,我是神经内科魏医生。 小脑萎缩症(cerebellar atrophy)准确来说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神经影像学的异常表现,为小脑的容积减小,脑沟增厚增宽。好发于老年人,主要见于遗传病、变性疾病,比如遗传性共济失调(涉及不同基因)、多系统萎缩,也可见于一氧化碳中毒后期,药物中毒,急性小脑炎后遗症期等。 据欧美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小脑萎缩症的患病率约为6/10万,以中国总人口计算,患者数目大约为7~8万人,加上每一个遗传病家系中大多有多名患者,其总数显然不止于此,并且我国小脑萎缩症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于现代医院无法治愈小脑萎缩症,且该病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极大,预后不良,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小脑萎缩症的发病特点,症状表现及预防措施。、 首先来了解一下小脑1、小脑在哪? 小脑位于颅后窝,小脑幕下方,脑桥及延髓的背侧。小脑由中央的小脑蚓部,两侧的小脑半球组成。小脑蚓部代表躯干区,小脑半球代表四肢区。 2、小脑的功能是什么? 小脑主要维持躯体平衡,控制姿势和步态,调节肌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的准确性。所以,平衡木运动员,杂技演员和飞行员的小脑都比一般人发达很多,而怎么都学不会骑自行车,无意间经常摔倒的人有可能小脑欠发达。 重点来了,小脑萎缩症会出现哪些症状? 最主要的症状为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小脑蚓部和半球损害可产生不同的症状。 ● 小脑蚓部损害:出现躯干共济失调,即轴性平衡障碍,表现为躯干不能保持直立姿势,站立不稳、向前或向后倾倒及闭目难立征阳性。行走时两脚分开、步态蹒跚、左右摇晃,呈醉酒步态,容易跌倒,类似于“企鹅行走”。 ● 小脑半球损害:一侧小脑半球病变时表现为肢体共济失调,上肢比下肢重,远端重于近端(手重于臂膀区;脚重于大腿区),表现为辨距不良,动作易超过目标,越接近目标震颤越明显,比如拿取物理障碍,不能好好地使用筷子。书写时颤抖,字迹不规则,写字越来越大。 ● 小脑性语言障碍:表现为言语缓慢,发音单调不清晰,发音冲撞和音量时大时小,呈爆破样语言。 ● 自主神经的症状 出现直立性低血压,比如卧床时血压正常,直立走路时血压明显下降,出现头晕,甚至晕倒。弛缓性膀胱(尿急,尿失禁或尿潴留),性功能障碍,排汗障碍等。 大家会担心,小脑萎缩会导致痴呆吗? 其实老年痴呆和小脑萎缩不是一回事儿。 ● 老年痴呆主要说的是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是隐匿性起病,缓慢发展的,进行性加重的,获得性智能衰退综合症,它可以出现弥漫性的,对称性或者不对称的脑萎缩,它的脑萎缩是以额叶和顶叶为主。 ● 小脑萎缩这只是一个影像表现,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共济失调,步态不稳等,随着病程的发展,病人可以出现认知障碍,就是出现智能下降的表现,大部分单纯小脑萎缩不出现智能下降。 小脑萎缩症的遗传性 小脑萎缩症最主要的疾病是遗传性共济失调,也称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已经报道的亚型有60多种。本症的遗传主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均会患病。 如何诊断小脑萎缩症?● 体格检查:① 指鼻试验:嘱患者将手臂伸直外展,先示指摸触检查者伸出的示指指尖,然后再指自己的鼻尖,以不同方向、速度、睁闭眼重复多次进行比较。小脑病变时指鼻不准,接近鼻尖时动作变慢,不能正确调整距离。 ② 跟-膝-胫试验:患者仰卧,将一侧下肢抬起,用足跟碰触对侧膝盖,然后沿胫骨前缘直线下行。小脑损害时,患者举腿和触膝时呈现辨距不良,下移时常摇晃不稳。 ③ 闭目难立征:患者双足并拢站立,两手向前平伸,闭眼后倾斜欲倒为异常。 可自行在家检测小脑功能。 ● 影像学检查:CT及磁共振等神经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小脑萎缩时显示小脑沟纹增多、增宽,体积缩小,呈分枝树叶状,小脑周围腔隙增大,第四脑室扩大(磁共振优于CT)。 ● 基因检测:最精确的诊断法是DNA分析,可以分辨本症的不同类型。不是所有类型的脊髓小脑萎缩症都会遗传,所以患者的子女可以接受DNA检查,以便得悉他们会否有发病的危险。 DNA 罹病小脑萎缩症的名人● 木藤亚也,日本。著有《一公升眼泪》,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 ● 陈施惠,香港。香港禁毒处关怀青少年计划“友出路”的禁毒大使。 ● 刘立立,台湾。台湾著名导演,有“琼瑶御用导演”,“琼瑶剧教母”之称。 有关书记和影视作品● 《一公升眼泪》,这是部很受欢迎的日剧,讲述了一名患上小脑萎缩症的十五岁少女在病患中生活及挣扎的真人真事,值得推荐。 ● 《失去你的那一天》 ● 《带一片风景走》 ● 《假如没有遇见你》 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长期以来,小脑萎缩的治疗一直都是世界性难题,现代医学对本疾病无有效治疗方法,只能缓解症状及延缓恶化的发展,症状是不能逆转的。 ● 药物治疗:① 对于大部分小脑萎缩症,比如遗传性共济失调,多系统萎缩,治疗效果不理想。 ② 针对一些可控的致病因素进行干预,综合治疗(药物+手术+康复)改善各种功能障碍、恢复脑部病灶供血供氧功能,使症状减轻或减慢病情的进展。比如,是由于小脑肿瘤引起,则切除肿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康复训练:① 运动功能训练:包括平衡功能和步态姿势的训练,这主要是锻炼小脑萎缩患者的平衡能力和走路姿势,还要进行关节活动训练、增强肌力训练等。 ② 平衡功能训练:包括坐立平衡和站立平衡两类。坐姿训练,坐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站立的平衡训练病人可以借助外力来达到身体的平衡,一点点加强训练。 ③ 语言康复训练:要坚持练习,但不能只求效果而超出身体承受能力的训练,这样会让患者心理产生压力,更不利于语言功能的恢复。 重点来了,【健康小贴士】记清这4条,预防小脑萎缩!● 增加社会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读书看报、朗读、写写算算,有规律地运转大脑,不断促进大脑神经及感官信息运动的活跃,有利于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推迟脑细胞老化,延缓小脑萎缩的进程。 ● 加强小脑锻炼,比如单脚站立,后退走路,骑自行车等。 ● 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 积极预防血管性疾病。 ● 45岁以上,怀疑有小脑萎缩症的人,建议每年做头颅磁共振检查。 ● 最后,正在或已经步入中老年行列的人群,平时应该定期检查,及早发现有无脑萎缩的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早期预防,尽量延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脑萎缩早期表现为头痛小脑萎缩的前兆、头晕、记忆力减退。这些症状起初并不明显,但极有可能是脑萎缩的开始了,如果不及时治疗,它会质变成为“老年痴呆”。脑萎缩是中老年人高发的疾病,目前我国脑萎缩发病人数高达600万,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并且逐步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患病者轻则造成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言语不利、手脚颤抖、失行等,重则导致二便失禁、瘫痪、重度痴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影响寿命。 对于任何疾病,越早治疗,越有利于我们的康复,对于脑萎缩来说,也是如此。现实中,脑萎缩治疗呈现出“病太重的不治,病太轻的也不治”的极端现状。其实,脑萎缩刚发病时治疗效果最好。临床分析也表明:脑萎缩早期治愈率相当高,早治疗可延长生命!反过来说,如不及早治疗,则会遭受其长期折磨。 小脑萎缩的症状主要是怎样的? 小脑的基本生理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和协调随意运动。 一旦小脑出现萎缩,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小脑性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肌张力降低,非运动性现象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等。 典型症状,共济失调是小脑萎缩的主要症状,步态不稳是最常见首发症状,表现为醉酒样或剪刀步伐,晚期患者无法行走,长期卧床。神经功能障碍,头晕健忘,记忆减退,丢三落四,神情呆滞,反应迟缓,手足震颤。 小脑萎缩也伴随着一些并发症,尿频尿急体位性低血压等。发病年龄,以老年人为多,但有极个别青年人有小脑萎缩出现。我有一位朋友的弟弟,20多岁,就有小脑萎缩的前期症状,那时基层医院没有CT,磁共振,老的医生诊病后就考虑是小脑萎缩,服药若干年无效。后去省城大医院,磁共振确诊,就是小脑萎缩症,到今日已经有近40年,病人已经60岁,不发病时,生活还能自理,发病时就很麻烦怕,走在路上,东歪西倒,很可怕。 小脑萎缩,是医学难题,没有根治办法,西医就是根据致病因素进行干预性治疗。 中医就是辨证施治,用些补肾,健脑。益智,化瘀,醒脑开窍药物,也是对症治疗,偶尔会有疗效,改善了症状。 小脑萎缩的前期表现是什么? 关于小脑萎缩的症状,大家要明确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正常人的脑子的退化,有时候是跟人的这种年龄相对称的,这样就不一定有小脑萎缩。如果说一个病人考虑他小脑萎缩。脑一般分为大脑、小脑以及脑干,小脑位于后脑勺部位。轻微小脑萎缩的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只有通过影像学检查才能发现。重度小脑萎缩的患者可以出现一些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症状,如走路不稳,左右摇晃,像喝醉酒一样,也就是常说的这种共济失调步态。另外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可以出现构音障碍,语音功能方面的一些损害,如患者讲话比较慢,带鼻音或者出现爆破或吟诗样的语言。晚期的患者由于萎缩症状加重,导致行走功能进一步恶化,有可能会卧床不起,容易并发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疮等。所以这种患者晚期的生活质量会下降。所以小脑萎缩的患者,轻度没有症状,重度萎缩的患者主要会出现共济失调以及语言功能方面最主要的症状。
老人在家的时间比较多,晚年的时候,对身体的保健工作会比较重视,大家应该做好哪些呢?中医发现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对养生保健、防治疾病都是有帮助的。我们知道老人身体比较特殊,容易生病,那么,热敷对他们的健康有什么好处呢?下面运河边百科(www.yunhebian.com)告诉你老人热敷的诸多好处。 热敷对老人健康有什么好处? 热敷有提升患部温度,使皮下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局部组织新陈代谢等作用,利于疾病恢复。它还能提高组织的抗菌、抗炎能力,使炎症消退。 还可促进药物吸收,增强药效。如针眼初期、细菌感染性角膜炎、眼挫伤等,通过热敷,可明显减轻疼痛,对白内障、青光眼也有辅助治疗作用。耳病如听力衰退、耳鸣,热敷也可帮忙,它能促进耳部、头部血液循环从而改进听力。头部疾病如高血压头痛、头晕等,热敷可缓解症状。 老人的某些疾病。如眼病、耳病、头部疾病,热敷效果都比较好。 常用热敷方法有:湿热敷法,将毛巾在5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中浸湿后拧干,皮肤表面覆盖一层纱布或涂抹凡士林,然后将湿毛巾热敷。干热敷法,常用热水袋。用热水袋装入1/2至2/3的热水,排出其中的空气,拧紧塞子,用布或毛巾包好,放在需要热敷的部位。不过,干热法的穿透力不如湿热法。 热敷小脑,缓解头晕。可将热毛巾放于脑门上5分钟,每天两次,能起到健脑的作用,对暑天老人常见的头晕、高血压等有防治效果。出现头痛的老人还可热敷额头、太阳穴、颈部等位置,每天3—5次每次20—30分钟。 热敷耳朵,改进听力。先用热毛巾掩盖住耳朵一分钟后换另一边,交替重复做5遍,每天2次。 热敷眼部,缓解疲劳。可轻闭双眼,将热毛巾敷于眼上,保持呼吸自然,放松心情。但需要经常调换热水,以保持足够温度。熏热敷法,也适用于眼部热敷。可将4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倒入杯内,闭眼将眼部凑在杯口处。热水内放入桑叶、菊花、金银花等清热消炎的中草药,还有清热明目的作用。 但也不是任何人都适合热敷。面部危险三角区感染、各种脏器出血、软组织挫伤、扭伤、皮肤湿疹,应禁忌热敷。另外冷敷可以使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减轻疼痛,适用于鼻出血、软组织钝挫伤、关节扭伤早期和颅脑损伤、脑溢血、高热头痛等。做冷敷时,如果感到不适或疼痛,应立即停止,每次冷敷时间不宜过长,20分钟即可。 老人在家有时间的时候,多给自己热敷一下,这样对保健身体是很不错的。所以,老人可以多了解和掌握一些热敷知识。需要注意的是,热敷虽然好,并不是每位老人都适用。如果老人最近有疾病出现,例如感冒发烧的话,要注意热敷的正确选择。热敷的好处有很多,老人要学会如何正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