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的父亲秋寿南,曾为湖南郴州直隶知州巾帼英雄的意思。秋瑾幼年就随兄读私塾,她好文史,能诗词,15岁时就 已从表兄那里学来了骑马击剑等一系列强身之术。 十六岁那年,秋瑾因父官寓居湖南。两年后,由父母做主嫁与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钩。婚后不久,醉心 于仕途的王廷钩花钱买了个京官,带家眷走马上任。 秋瑾来到北京后,先后遭遇了中国政府两次严重的挫败。一是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惯以 江山赠人的清政府摇尾乞降,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二是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古城被洗劫,以及又一个丧权辱国的《辛丑和约》。 民族的灾难,亡国的危机,引起了众多志士仁人的极度忧愤,他们奔走呼号,出版书刊,揭露列强侵 略,抨击清廷卖国,号召人们奋起革命,重建中华。 秋瑾接受了许多维新书刊,废寝忘食地用心阅读,随着 思想的不断升华,她立志要为民族雪耻。为此曾著有《宝刀歌》以抒情怀:“铸造出千柄万柄宝刀兮,澄清。 神州;上继我祖黄帝赫赫之威名兮,一洗数千数百年国史之奇羞!” 当时,还有不少热血青年去日本留学,考察资本主义政治,探索强国富民之道,秋瑾也毅然加入了这 一行列。 但满脑子“男尊女卑”的丈夫横加阻拦。秋瑾激烈抗争:“人生处世,当国济艰危以吐抱负,宁能 米盐锁屑终其身乎?”王廷钩又恼又恨,盗走了她陪嫁的首饰,妄图断了她的经济来源,以阻其行。秋瑾 抱定“革命当自家庭始”的不屈心志,拔簪摘珥,典衣质物,硬是凑足了路费。 1904年4月,秋瑾终于冲破 封建牢笼,搭船只身东渡日本,从此,踏上了救国救民的征途。 秋瑾一到日本,就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等人发起成立了妇女组织“共爱会”,参 加了冯自由组织的“三合会”,其宗旨为推翻清朝,恢复中华。秋瑾被封为军师,并创办了《白话报》,提倡 妇女解放,鼓舞反清革命。 1905年夏,秋瑾回国筹措学费,经陶成章介绍,在上海爱国女校访问了光复会会长蔡元培,后在绍兴 会见了光复会首领之二的徐锡麟,并加入了该佘,不久重渡日本,加入了孙中山先生刚筹建起来的同盟 会,并被推举为评议部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 秋瑾日夜为革命操劳,发展会员,宣传革命政纲。 她非常富有演说才能,加之通今博古,学识超群,演 说总是非常成功,以至于留日学生每次集会都请秋瑾到场。 面对留日学生高涨的革命活动,清政府深感不安,于是通过曰本当局颁布了《取缔清韩留学生规 则》,对爱国学生横加限制和迫害。八千留学生奋起反抗,秋瑾在集会上慷慨陈词国有国体,人有人 格,决不能任其摆布!”经她提议,留学生进行了同盟罢课,并组织敢死队,由她充任队长,去公使馆交涉, 继而又带领部分同学回国以示抗议。 秋瑾身为女性,对妇女受封建礼教残害的苦楚有着切肤之感,因而回国后便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女 报》,亲自撰写文章,着力宣扬妇女解放,男女平权,反对缠足、买卖婚姻和男尊女卑的思想,成为勇担革 命重责的“国民女杰”。 秋瑾的妇女解放主张不胫而走,女界同胞在她的感召下,纷纷打破羁绊,投身革命。 后来,《中国女 报》因经费匮乏停刊后,秋瑾便把精力转向武装起义方面。1907年春,她前往绍兴,主持由徐锡麟创办的 大通学堂,出任督办,培训骨干,聚蓄革命力量。秋瑾还在校中增设了“体育专修科”,自任教练,利用绍 兴知府贵福与新学界友善的假面具,聘其为大通校董,从而使购买枪支弹药进行训练合法化。 她还常身 穿男式体操服,骑着高头大马,腰插手枪,手握倭刀,带领学生整队前往城外校场军训。并且不辞劳顿,扬 鞭驰马于杭州、金华、义乌等地,联络分散各地的会党,运动军队官佐与武备学校的师生加入光复会。 1907年5、6月间,同盟会先后组织发动了多次起义,秋瑾与徐锡麟议定,浙皖两地同时举义。 她把 浙江地区的会党以“光复汉族,大振国权”八字为序,统编成光复军,确定了起义的具体事宜,并亲自起草 了《光复军起义檄》和《普告同胞檄h 但因谋划不够周密,起义部署被打乱。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仓促起义,结果 被捕遇害。而浙江巡抚张曾扬得到了秋瑾与徐锡麟同谋的密告后,立即调兵遣将部署镇压。 一时间风声 大紧,会党首领王金发劝秋瑾躲避一下,但秋瑾坚持不肯。并在给友人的信中以绝命诗表明了为革命献 身的决心。而后,她开始组织同学分批撤离,并销毁了机密文件。7月13日,清军荷枪实弹包围了大通, 秋瑾与少数战友开枪抵抗,毙伤敌人多名,最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 面对严厉的审讯,她冷嘲热讽,始终未有一句有损于革命党声誉的话。敌人知秋瑾威望极高,唯恐久 押生变,于是编造供词,草草结案,并于1907年7月15日将其秘密杀害。临刑前,监斩官要她在供状上 画押,秋瑾环顾四周,只觉得细雨霏霏,冷风阵阵,遂挥笔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以表明对革 命前途的关注。 秋瑾遇难的消息传出后,抗议清政府杀害女侠的电文、信件如雪片般飞向清宫,悼念诗文、回忆录、剧 作不断涌现,各类纪念书刊相继问世。而按秋瑾埋骨西子湖畔的遗愿,其生前的两位女友于二年春将其 忠骨改葬于西湖边的西泠桥下,并建碑著文。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在绍兴为秋 瑾建“风雨亭”,以纪念她为民族生存、妇女解放不惜抛洒一腔热血的爱国主义精神。
阳明新学来回答这个巾帼英雄的意思。 所谓巾帼英雄,意思就是女流之辈有英雄男人般的赫赫战功。古时候,女人一般都是在家里相夫教子,战场上是男人的天下,极少有女人披甲上阵驰骋战场。 按字意,若男人为英雄,那么女人就应该冠以“英雌”。然古代对于雌是有贬义的,常有“决一雌雄”的说话,雄一般代表胜利者,雌代表失败者。故所以古代未有英雌之说。 在古代,女人在祭祀和重大庆典的时候,头上都会戴一种用丝制或发制的头饰,这种头饰在古代叫“巾帼”。所以,在古代对女人的尊称也叫“巾帼”。 三国时期,诸葛亮第四次出祁山,司马懿避而不战,意在耗尽蜀军粮草。诸葛亮用激将法,送给司马懿女人装饰品,试图激司马懿决战。这个送的女人饰品在《晋书》:“亮遗懿巾帼妇人之饰以辱之。”有明确记载。 在正史中有单独记载的巾帼英雄是秦良玉,在明史将相列传中有明确记载。带领军队抗击清兵、以及张献忠等,崇祯时期被封为一品夫人、都督同知、挂镇东将军印。永历时期被加封忠贞侯、太子太傅。是我国历史上在正史中留名的巾帼英雄。 在我国很多文学演义中也有很多知名的巾帼英雄: 1、花木兰,一首《木兰词》让国人从老至幼无不传颂,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在保卫国家的战斗中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壮举。 2、杨门女将,杨家满门忠烈,杨业及七子尽皆战死沙场,佘太君百岁挂帅,带领满门遗孀再上战场对抗外敌,惊天动地,可歌可泣。 3、樊梨花,与薛丁山平定西北叛乱的故事家喻户晓,影响深远。 4、梁红玉,京口营妓与抗金名将韩世忠的故事流传千年。 当然,还有刘邦的老婆吕后、武则天等那个比男子差?当然巾帼英雄一般是形容在战场上有巨大战功的女人。尤其是现代社会,讲究男女平等,在各个工作领域女人的作用越来越于男人等齐,有些方面还有胜出。 所以才会有“妇女能顶半边天”“巾帼不让须眉”的说法。 巾帼指的是谁,什么意思? 意思:女性英雄。巾帼:古代妇女用的头巾和发饰;原因: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把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词目出处,《晋书》:“亮遗懿巾帼妇人之饰以辱之。”大意为用巾帼妇人的饰品来羞辱其人。《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扩展资料典故介绍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出祁山,攻打魏国。魏军统领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于渭南。由于诸葛亮远道而来,利于急战,司马懿采取了相持战术。诸葛亮深知,这样相持下去,对蜀军是极为不利的,而发动强攻,魏军深沟高垒,很难取胜,可是又怎能甘心退兵?于是诸葛亮想出了一个很巧妙的办法:派人大张旗鼓地前往魏营给司马懿送了一份“厚礼”:一大堆妇女用的头巾和发饰,还写了一封信,说司马懿太胆小了,一个大英雄,掌握那么多兵将,竟不敢来战。 干了什么巾帼英雄有哪些? 【妇好】 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因此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 【花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以代父从军击败北方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在后世影响深远。其事迹被多种样式的文艺作品所表现,尤其是电影、电视剧多次重拍,甚至影响波及美国和全世界。 【冼夫人】 原名冼英(公元522年-公元590年),广东高州人,后嫁于当时的高凉太守冯宝。 冼夫人善于结识英雄豪杰,公元550年,在参与平定侯景叛乱中结识后来的陈朝先主陈霸先,并认定他是平定乱世之人,511年,冼太夫人协助陈霸先擒杀李迁仕。梁朝论平叛功,册封冼太夫人为“保护侯夫人”。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陈朝立。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冯宝卒,岭南大乱,冼夫人平定乱局,被册封为石龙郡太夫人。 隋朝建立,岭南数郡共举冼太夫人为主,尊为“圣母”。后冼夫人率领岭南民众归附,隋朝加封谯国夫人,去世后追谥“诚敬夫人”。 【唐高祖女平阳公主】(?年–623?年)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也是李渊嫡妻窦氏(窦皇后)的爱女。她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 但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在记录其事迹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没有记载。 【樊梨花】 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 樊梨花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巾帼英雄。和花木兰、穆桂英相比,她身上的神话色彩似乎还要浓厚一些。在薛丁山征西之时,无一例外都要讲到这样一位富有叛逆精神并且敢于大胆追求理想爱情的古代女子。故事说的是在大唐贞观年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唐王朝皇帝宝座之后,以现在甘肃武威为中心的西凉国等一些西北小国不愿接受唐王朝的管辖,并以武力和唐王朝相对抗。 为此,唐太宗李世民决定派薛丁山前去征讨。所有关于樊梨花的传说便都发生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上。 樊梨花,美丽无双,武艺最高,天下无敌;虽受辱含冤,却申明大义,顾全大局,以德报怨。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丽的,深刻的,她所体现的正是中国妇女伟大的独立于世的精神。 【折太君】 (即是历史上的佘太君),名赛花,西京大同人,乃后周四镇节度使折从阮之孙,永安节度使镇府州折德扆之女。折太君自幼随父折德扆镇守府州,善于骑射,配与北汉名将杨业为妻。折太君生性敏慧,弓马武艺拥熟,深知兵法,辅佐杨业屡立战功,官居云州观察使,号称杨无敌。 【穆桂英】 – 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将通俗演义》中人物。原为穆柯寨木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 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梁红玉】 (1102-1135年),史书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是其战死后各类野史和话本中所取的名字。 首见于明朝张四维所写传奇《双烈记》:“奴家梁氏,小字红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东京人也。”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后结识韩世忠。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韩赎其为妾。原配白氏死后成为韩的正妻。 【秦良玉】 (1574—1648年)明朝末年战功卓著的女性军事统帅、民族英雄、军事家。 曾率“白杆兵”参加平播、援辽、平奢、勤王、抗清、讨逆(张献忠)诸役。累功至大明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讨使、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镇东将军、四川总兵官、忠贞侯、一品诰命夫人。死后南明朝廷追谥曰“忠贞”。 冯婉贞,,清咸丰年间人,,,北京谢庄人,祖籍山东,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 1860年英法侵略军占领北京以后,四处掳掠,十九岁的冯婉贞与父亲冯三保一起,带领民团打败英法军队,保护了谢庄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1860年,,清咸丰十年,,,英法侵略军占领了北京以后,到处杀人放火,抢夺财物。这种暴行很快扩大到郊区。离圆明园5公里光景,有一个小村子,叫谢庄。 庄上有个精通武艺的冯三保,他18岁的女儿婉贞,从小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也学得一身好武艺,骑马射箭,舞刀弄枪,样样精通。冯婉贞向父亲提出:敌人有洋枪洋炮,咱们应当利用自己使用大刀长矛的优势,冲到敌人跟前去拼杀,让洋人的枪炮发挥不了作用。冯婉贞率领青年们在距离村子两公里的一片茂密的树林里隐蔽起来。 下午四点钟,刚在谢庄吃过亏的侵略军果然抬着大炮来了,这次他们来了约 600人。当敌人来到树林旁边的时候,冯婉贞拔出大刀,奋勇当先,率领青年们向侵略军冲去。侵略军遭到这突然的袭击,非常惊慌,队伍立即大乱。他们想放枪,可是距离太近,不能放,只好勉强用枪上的刺刀与青年们进行搏斗。 冯婉贞带领大家,挥舞着大刀、长矛勇猛砍杀,侵略者招架不住,就纷纷败退。狡猾的敌人急于想摆脱这短兵相接的困境,以便用洋枪射击。冯婉贞看出了敌人的诡计,率领谢庄的青年步步进逼,迫使侵略军始终不能用洋枪来射击。这一仗,一直打到黄昏,英勇的谢庄青年打死侵略军100多人。 剩下的敌人,不得不丢下长枪大炮,仓皇逃跑了。侵略军受到这次打击后,再也不敢来侵扰谢庄了。正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明朝农民起义领袖。明初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起义中心在山东益都一带。唐赛儿(生卒年不详)为山东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识文字。 永乐年间,明朝为营建北京、修治会通河、北征蒙古,耗资巨大。山东是负担最重的地区之一,加之连年水旱,农民以树皮、草根为食,卖妻鬻子,老幼流移,无以为生。唐赛儿于十八年二月与刘信、宾鸿、董彦升等率数百人起义,占据益都的卸石棚寨,迅速发展至数万人。 明青州卫指挥高凤领兵镇压, 被打死。明成祖朱棣以安远侯柳升为总兵官,派都指挥佥事刘忠佐之,率京营五千人星夜驰赴山东,围卸石棚寨。唐赛儿遣人诡降,言寨中食尽水缺,谋从汲道撤逃。柳升信以为真,统重兵防守汲道。起义军乘夜突围,杀死刘忠,转战安丘、诸城等地。 但终因官军众多,又遭山东都指挥卫青、鳌山卫指挥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袭 ,于三月失败。朱明廷为搜捕唐赛儿,竟逮捕了山东、北京等地的数万名出家妇女,而唐赛儿等人还是安然逃走,不知所终。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她,称卸石棚寨为唐赛寨。 西汉农民起义的巾帼英雄。 迟昭平,平原县城南人,生卒年月无考。迟昭平也于吕母起义的同年秋,聚众数千人在河阻中,,现平原城西南,,举行起义,抗官税,荡府衙,杀豪绅,掠贵族,扶危济弱,分粮与贫苦百姓,一时声威大震,成为众豪杰中一位杰出的农民起义女领袖。由于斗争形势的发展,于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夏,迟昭平部与徐异卿部汇合,战斗在平原、富平、乐陵、无棣、盐山等地,队伍很快发展到10万之众。 这支农民起义军,不但攻县郡,杀贪官污吏,抢府衙官库,砸地方牢狱,拯求身隐囹圄的无辜百姓,给王莽统治集团以沉重打击;同时,他们也袭击地方豪强的营堡、乡聚,,乡镇民团,,,无情的打击那些宦官、王孙、公侯,没收他们剥削的粮食和财物,分散给贫苦百姓,深受广大贫民的拥护。 起义军的风暴,动摇了王莽统治集团的政治基础,于地皇四年,,公元23年,,彻底崩溃了。由此,迟昭平的名子和业绩,也载入秦汉农民起义史。 秋瑾 1907年7月15日凌晨,一位女英雄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英勇就义。她,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仅32岁。 她,就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巾帼英雄秋瑾,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 秋瑾1875年生于绍兴的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她少年时热情而倔强,最钦佩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本已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更是危象丛生。秋瑾救国情切,愤然赋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她不愿“与世浮沉,碌碌而终”,热望把裹在头上的妇女头巾换成战士的盔甲,像花木兰那样,效命疆场;她曾感慨地说:“人生处世,当匡济艰难,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身其身乎?”1904年,她毅然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束缚,只身东渡日本求学。 在日本,秋瑾积极地投入了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斗争。 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后,她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秋瑾还联络当时留日的女同学,组织“共爱会”,自己任会长。清政府勾结日本政府,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压迫留日学生,秋瑾愤然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1906年,她由徐锡麟介绍,加入了光复会。 她和一些同志在上海设立革命机关,并主持《中国女报》,第一个提出创建“妇人协会”的主张,为近代妇女解放吹响了第一声号角。 1906年,秋瑾返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大通学堂原为徐锡麟、陶成章等创办,是光复会训练干部、组织群众的革命据点。在大通学堂,秋瑾为了进一步训练革命力量,成立了“体育会”,招纳会党群众和革命青年,进行军事操练,并积极联络浙江各地会党,组成“光复军”,推举徐锡麟为首领,秋瑾任协领,积极地进行起义的筹备工作。 1907年5月,徐锡麟准备在安庆起义,秋瑾在浙江等地响应。但徐锡麟起义计划泄露。7月6日,徐锡麟仓促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在安庆发动起义,由于准备不足,起义很快失败,徐锡麟也被捕牺牲了。安庆起义的失败,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区起义计划完全泄露,形势十分危急,同志们劝她暂避一时,她决心做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坚决留在大通学堂与前来包围的清军作殊死战斗。 因寡不敌众,秋瑾不幸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义。 【妇好】 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因此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 【花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以代父从军击败北方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在后世影响深远。其事迹被多种样式的文艺作品所表现,尤其是电影、电视剧多次重拍,甚至影响波及美国和全世界。 【冼夫人】 原名冼英(公元522年—公元590年),广东高州人,后嫁于当时的高凉太守冯宝。 冼夫人善于结识英雄豪杰,公元550年,在参与平定侯景叛乱中结识后来的陈朝先主陈霸先,并认定他是平定乱世之人,511年,冼太夫人协助陈霸先擒杀李迁仕。梁朝论平叛功,册封冼太夫人为“保护侯夫人”。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陈朝立。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冯宝卒,岭南大乱,冼夫人平定乱局,被册封为石龙郡太夫人。 隋朝建立,岭南数郡共举冼太夫人为主,尊为“圣母”。后冼夫人率领岭南民众归附,隋朝加封谯国夫人,去世后追谥“诚敬夫人”。 【唐高祖女平阳公主】(?年——623?年)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也是李渊嫡妻窦氏(窦皇后)的爱女。她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 但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在记录其事迹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没有记载。 【樊梨花】 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 樊梨花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巾帼英雄。和花木兰、穆桂英相比,她身上的神话色彩似乎还要浓厚一些。在薛丁山征西之时,无一例外都要讲到这样一位富有叛逆精神并且敢于大胆追求理想爱情的古代女子。故事说的是在大唐贞观年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唐王朝皇帝宝座之后,以现在甘肃武威为中心的西凉国等一些西北小国不愿接受唐王朝的管辖,并以武力和唐王朝相对抗。 为此,唐太宗李世民决定派薛丁山前去征讨。所有关于樊梨花的传说便都发生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上。 樊梨花,美丽无双,武艺最高,天下无敌;虽受辱含冤,却申明大义,顾全大局,以德报怨。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丽的,深刻的,她所体现的正是中国妇女伟大的独立于世的精神。 【折太君】 (即是历史上的佘太君),名赛花,西京大同人,乃后周四镇节度使折从阮之孙,永安节度使镇府州折德扆之女。折太君自幼随父折德扆镇守府州,善于骑射,配与北汉名将杨业为妻。折太君生性敏慧,弓马武艺拥熟,深知兵法,辅佐杨业屡立战功,官居云州观察使,号称杨无敌。 【穆桂英】 – 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将通俗演义》中人物。原为穆柯寨木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 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梁红玉】 (1102—1135年),史书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是其战死后各类野史和话本中所取的名字。 首见于明朝张四维所写传奇《双烈记》:“奴家梁氏,小字红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东京人也。”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后结识韩世忠。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韩赎其为妾。原配白氏死后成为韩的正妻。
古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巾帼英雄的意思,意思是女子没有才学,才能做到三从四德,这是古代对女性的禁锢。然而历史证明这一说法是错误的。谁说女子不如男,我国历史上就有一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她们跟那些铁骨英雄相比也不落下风。 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妇好妇好是很久以前的历史人物,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虽是女流之辈,但是她曾参与国家大事,参与征战,主持祭祀。甲骨文中有很多关于她的记载。 “妇好令征夷”,“妇好征伐土方”。 妇好能文能武,她参与决定国家大事,占卜灵验。祭祀天地,心口相应, 所以当时的人们认为她能得到上天和祖先的福佑。她挂帅领兵,智勇双全,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每逢征战凯旋,武丁带朝中官员出城门迎接,并给予贺功。 武丁治国起用了奴隶傅说为相,得其辅佐,同时又得到爱妃妇好文武全才的内助。 《史记 》称 : “ 武丁修政行德 ,天下咸欢 , 殷道复兴 。 ” 史称“ 武丁中兴 ” 。妇好死后, 武丁痛失内助,破格将其厚葬在宫殿旁, 并在墓室之上精筑“ 茅茨土台阶和精美的享堂 。妇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她能文能武帮助武丁中兴。 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花木兰花木兰是家喻户晓的的人物,她替父从军成为后世相传的美谈。花木兰是北魏时期的人物,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都要有一名男子参军。 《木兰辞》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花木兰的父亲花弧年纪太大,花木兰又没有兄长,就女扮男装代替父亲参军。在军中花木兰立下了战功,却不要封赏执意回去陪伴自己的亲人。从此以后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后人。 岭南的巾帼英雄——冼夫人岭南第一夫人,被周总理称为“第一巾帼英雄”。她文武全才。既有谋略,又有远见,亲入敌阵,行军用师。既有智取,又有力敌。并且嫉恶如仇,公正廉洁。 冼夫人在与陈霸先的共同战斗中结下了友谊。并凭借她的过人之处,看到了陈霸先的未来。她对丈夫冯宝说:“陈都督大可畏,极得众心。我观此人必能平贼,君宜厚资之。”当陈霸先还是一个太守的时候,就能看到他未来可以称帝,提早结交,并在财力物力上支持。可见冼夫人也是很有眼光的。 冼夫人直到晚年,仍然“亲载诏书,自称使者,历十馀州,宣述上意,谕诸俚僚,所到皆降。 冼夫人经历南朝梁,陈,和隋朝三朝,她带头跟汉人冯宝联姻,为越人和汉人团结做出榜样,她号召越人学习中原文化,接受汉人先进技术,曾统领岭南八州兵马平定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明朝巾帼英雄——秦良玉秦良玉,明朝末年的巾帼英雄。明末天下大乱,秦良玉受到父亲的影响,不仅接受了忠君爱国的儒家传统教育,而且还在父亲的指导下与兄弟一起学习骑射、击刺与兵法,逐渐显露出来她的军事才能。 “惜哉,笄而不冠,汝兄弟皆不及也”, 可是她的父亲感叹她是一个女儿身。然而,秦良玉却并不因为自己是女儿身而自卑。她告诉父亲:“使儿得掌兵柄,出入万军中,冼夫人何足道哉!”秦良玉自幼就树立了一颗领军挂帅以报效国家的雄心。 《明史·秦良玉传》记载:“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她先参与平定了播州之乱,后来满清逼近京师,她率军勤王,崇祯皇帝亲自为她写了几首赞诗。 在明朝末年的乱世中,秦良玉多次涉险赴难,她平定播州、千里勤王、保境安民,救国、救民于危难之际。她为了国家安定、百姓安宁而奋斗一生。 国母宋庆龄我们的国母宋庆龄也是近代史一位著名的巾帼英雄。宋庆龄的一生始终执著地关注着中国和世界的前途、人类的命运。她真诚地希望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和睦相处,过着幸福的生活,再也没有霸权和战争,再也没有剥削和压迫。为此,她战斗了一生,并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人们誉称她为“国之瑰宝”“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谁说女子不如男,历史上不缺乏“巾帼英雄”,因为在古代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女性只能在家料理生活,不能干别的。如果古代女性就可以当官,参军,一定会有更多的巾帼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