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外媒Tweaktown记者Derek Strickland分享了一个数据网站,该网站汇总了游戏行业各公司和开发商在不同年份的裁员情况。 截至目前,2024年游戏行业预计已有8,000人被解雇。裁员规模超过千人的公司包括Unity(1800人)和动视暴雪(1900人)。此外,索尼PlayStation工作室此前裁员超过900人,EA也解雇了超过670名员工,而拳头游戏于一月底裁员了超过530人。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仅仅过去了三个月,裁员规模就已接近去年。据数据统计,2023年全年裁员人数约为10,469人。
当我们谈论明朝的杰出政治家时,陈奇瑜的名字一定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他是明朝的一位重要官员,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道德立场赢得了人们的尊敬。然而,陈奇瑜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生卒年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重要信息。 一、陈奇瑜的生平 陈奇瑜出生于明朝嘉靖年间,他的成长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困难。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打败他,反而使他更加坚韧和坚定。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了一名官员。 二、陈奇瑜的政治生涯 陈奇瑜的政治生涯充满了辉煌的成就。他在明朝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的政策和决策对明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贡献使他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三、陈奇瑜的去世 陈奇瑜在明朝万历年间去世,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然而,他的精神和贡献却永远不会被遗忘。他的一生是对明朝历史的一种独特的见证,他的生平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尾段:陈奇瑜是明朝的一位杰出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成就。他的生卒年份是他生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他的重要途径。陈奇瑜的一生,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周的开国君主, 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提起一代女皇武则天,人们更熟悉她入宫之后的后宫斗争,以及武则天登基之后的很多事情。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武则天在入宫之前的经历,其实同样十分传奇。 武则天出生于一个世代经商的商人家庭,从南北朝那会儿开始,武家就相当的有钱。到了隋朝的时候,武家则是更进一步。武则天的爷爷武华,一度当过隋朝的东都丞。所谓东都,就是指洛阳。类比今天的话,这个官职大概相当于某直辖市的市委秘书长。 而武则天的老爹武士彟,同样也是个相当厉害的人物。早年间武士彟曾从事木材贸易生意,并以此发家。隋炀帝即位后,因为想要迁都洛阳,所以在洛阳大兴土木。武士彟凭借着父亲武华的关系,直接参与洛阳城的营建工作,为洛阳城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木材。 在古代的时候,木材其实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战略资源。既是能源资源,同时也是建筑资源。所以,当时的武士彟,就相当于是现在的石油企业老总,再加上国内最大的建材供应商和地产商。 然而,在参与东都洛阳的营建工作时,因为一些事情,武士彟得罪了当时的负责建造东都的大权臣杨素,差一点丢了性命。好在武家在朝中也有许多人脉,总算找到人,保下了武士彟一命。 但在这件事情之后,武士彟也充分的意识到了权力的重要性。 光有钱还不行,还得有权。 在这件事之后,又过了两年,隋炀帝远征高句丽,武士彟趁机报名参军,由此进入军界。进入军中之后,武士彟很快凭借军功,被升任为鹰扬府队正。后来,战争结束之后,武士彟返回山西老家任职。 武士彟回到山西老家的时候,已经是隋朝最后几年了。因为隋炀帝对国力透支得太过严重,导致各地农民起义军纷纷蜂拥而起,隋朝已经到了覆灭的边缘。而当武士彟回到老家之后,没过多久,武士彟就结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人。 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唐高祖李渊。 此时的李渊,恰好奉杨广的命令,到山西这边来镇压农民起义。武士彟很看好李渊,认为李渊将来会有很大作为,值得自己追随。所以,当李渊路过武士彟家乡的时候,武士彟邀请李渊,入住到自己家里。 自此之后,武士彟开始追随李渊,并且拿出自己的家财,支持李渊。 又过了一年之后,李渊被隋炀帝任命为太原留守,成为太原地区的最高官员。武士彟随即被李渊提拔为行军司铠,主管军队的武器装备,成为李渊麾下的核心人员。 再之后,到了大业十三年,李渊从太原起兵,一路直扑长安。武士彟亦随军出征,最终随李渊一起攻入长安。拿下长安后,李渊按照起兵的功劳,评出了太原元谋功臣,武士彟亦名列其中。 此后,唐朝开始长达数年的统一天下的战争。在这个过程当中,武士彟倒是没有太过突出的表现,这主要也是因为,武士彟在军事方面,确实才能有限的缘故。不过,已经是开国功臣的武士彟,已经有了足够的政治资本。此后的几年里,武士彟历任中枢要职,并且负责制定一些唐朝的典章制度。 在这几年当中,武士彟的原配妻子相里氏病故。在李渊的安排下,武士彟续弦娶亲。不过,武士彟续弦娶得这位妻子,身份也有点特殊。武士彟续弦的这位女子,便是当年他得罪杨素的时候,曾经庇护过他的隋朝重臣杨雄的侄女。杨氏一生信佛,此时已经四十四岁,之前却从来不曾婚配过。 杨氏嫁给武士彟后,虽然年龄已经很大了,但仍是给武士彟生下了三个女儿。公元624年,武士彟和杨氏的第二个女儿出生,这个女儿,就是后来的武则天。 武则天出生的时候,武士彟正担任唐朝的工部尚书。一年之后,武士彟外放任职,担任检校扬州都督府长史。这次外放,对于武家来说,其实算是一件好事。因为仅在武士彟离京不到一年之后,长安城就爆发了那场著名的玄武门事变。武士彟正是因为远离京城,才得以远离这场风波。 虽然没有在玄武门事变中站队,但凭借开国功臣的身份,李世民登基之后,仍是要对武士彟予以重用。玄武门事变后,武士彟被召还朝,李世民对其颇为礼遇,随后官位再进一步,改任豫州都督。一年之后,又改任利州都督。又过了四年之后,改任荆州都督。 父亲身居高位,武则天的童年生活,生活自然十分优渥。但是,到了635年这一年,武则天遭遇了人生当中,最大的一场变故。这一年,唐高祖李渊去世了。李渊去世后,武士彟悲痛成疾,不久也因病去世了。 这一年,武则天才只有12岁。 武士彟去世后,虽然李世民对其颇为礼遇,连丧葬费用都下令由国家来出。但是,随着武士彟的去世,武家内部,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问题的核心,在于家产。 要知道,武家在隋朝那会儿,就已经是全国有名的大富豪了。到了唐朝以后,随着武士彟的官位水涨船高,家产自然也更加丰厚。武士彟去世后,如何分配家产,自然成了问题。 武士彟和发妻相里氏,育有两子,分别为武元庆和武元爽。相里氏去世后,武士彟才续弦娶了杨氏,生下了武则天等三个女儿。除了这五子三女之外,武士彟还有一大堆的侄子侄女,还有各种远房亲戚。当这一大堆人,都想着分武士彟留下的遗产时,武家可就热闹了。 不过,对于武家的这次家庭内部纠纷,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得太过详细。只是记载武士彟的两个侄子和儿子武元爽,对杨氏失礼。所以最终,杨氏不得不带着三个女儿,离开荆州,返回长安居住。 杨氏带着女儿回到长安之后,又过了两年,到了公元637年,李世民听说了武家这对孤儿寡母的遭遇后,不禁心生恻隐。于是下令,召武则天进宫,封为才人,赐号武媚。 自此,武则天正式进宫,开始了她传奇的一生。 武则天入宫之后的故事,大家一般就比较熟悉了。先是给李世民做了几年的才人,暗中勾搭上了太子李治。李世民去世后,武则天被迫去感业寺出家,后来又被李治带回了皇宫,纳为宠妃。经过几年的宫斗后,武则天斗倒了李治的皇后,自己成为了新的皇后。 再后来,武则天开始插手朝政,权势越来越大。等到李治去世后,武则天先是扶自己的三子李显登基,然后又很快废掉他,再立四子李旦登基。李旦做了几年的傀儡皇帝,期间武则天不断打压异己,终于掌握了所有大权。公元690年,武则天逼迫儿子禅位给自己,终成一代女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高燧(1383年1月19日 —1431年10月2日),男,汉族,明朝宗室,明朝第一代赵王(除朱元璋第九子外),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成祖朱棣第三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他是朱棣的嫡子,跟随父亲参与靖难。 他有一个宅心仁厚的大哥,还有一个永不服输的二哥,都是一母所生。 其实,他也很清楚,他的大哥二哥即便都挂了可能也没他的份儿,因为还有贤能的侄子朱瞻基,顺位也在他之前。 他的前半生也不老实,后半生却安心做王爷。 他的一生也波澜起伏,看尽百态。 今天,我们讲述明朝赵王朱高燧的故事,诉说其在洪武建文永乐年间的点滴。 栾元晖老师扮演的朱高燧形象深入人心 朱棣第三子,兄长立当前 公元1383年1月17日,是为洪武十五年农历十二月,朱棣的第三子出生于燕王封国北平府,按照谱系,取名为朱高燧。早在朱高燧出生前的三年,其父朱棣就藩北平府,朱高燧与其二哥朱高煦皆出生在北平。 朱高燧有两位兄长,大哥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出生;二哥朱高煦,1380年12月30日出生。三人皆为燕王妃徐氏所生,徐氏也即是明朝早期著名将领徐达的长女,所以,朱高燧也是朱元璋的孙子,徐达的外孙。 说到这里,就必须多说一句这位燕王妃徐氏,1362年出生,比朱棣小两岁,1407年薨逝,享年45岁。徐氏并不漫长的一生,却为朱棣生下3子4女,分别是: 1.1377年,长女永安公主朱玉英; 2.1378年,长子朱高炽; 3.1379年,次女永平公主; 4.1380年,次子朱高煦; 5.1383年,三子朱高燧; 6.1384年,三女安成公主; 7.1385年,四女咸宁公主。 可见,当时年轻的燕王朱棣与王妃徐氏之间的感情极好,所以才会如此频繁地开花结果。徐氏从15岁开始生育,23岁后就不再生育,这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现象。 再说本文主角朱高燧,自其出生后,便在父亲朱棣的培养下,文武兼修。按照常理,他也应该顺利地成长,然而实际的道路,却并不平坦。 靖难起兵立功绩,堂兄遁隐父代之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老生常谈,当时的情况,朱元璋并其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㭎先后去世,作为四子的朱棣,不仅军事实力最强,在诸王中年岁最大,威望最高。自然,朱棣将会是朱允炆最先提防的对象。 在朱允炆为掣肘朱棣进行一系列人事安排的同时,还将朱棣的三个儿子请到南京,表面上的礼遇,说到底就是人质。由于当时朱棣是燕王,长子朱高炽是为燕世子,次子高煦和三子高燧按照《皇明祖训》应该被封为郡王,但是迟迟未封。朱棣的想法或许是,郡王就把我这两个儿子打发了,想得美;朱允炆的想法或许是,你还想当郡王,我让你当庶人。 让儿子们常居于南京绝不是朱棣所愿。1399年,朱棣先是装病,后是装疯,朱允炆随即放其子三兄弟回北平府,本文的主角朱高燧在16岁的年纪也不再需要做人质,接下来的戏码就是多次提及到的燕军南下,清君侧。 高燧的大哥朱高炽,体态宽胖,一直作为北京的守城将领,不曾随军南下。南下过程中,二哥朱高煦立下了最大的功绩,不仅勇武,甚至还几次救下朱棣的性命。而朱高燧亦参与南下的军队,也继承了其父骁勇善战的个性特点。哪怕当1402年攻入南京城之时,朱高燧也只是一个不足19岁的年轻人。 靖难之役后,高燧堂兄朱允炆消失得无影无踪,父亲朱棣即位称帝。同年,朱棣将明初著名将领何福的外甥女徐氏嫁予朱高燧,当时高燧未封王,高燧妻称皇三子妃。两年后,21岁的朱高燧被封为赵王,前文提及过,皇帝的儿子,自然至少都是亲王。 刚即位的朱棣显然也会担心人心不稳,次子高煦、三子高燧虽说已被封为亲王,但并未使其就藩。而是令朱高燧去往北京,作为镇守北方边患的重要将领。 恃宠不法合谋高煦 我们在《省愚说明帝-明宣宗朱瞻基》一文中,详细讲过朱棣次子朱高煦即是高燧的二哥,在宣德初年是如何作死的。实话讲,省愚觉得那一段记载过于玄幻,虽说最终也是按照那段记载在讲述,但是内心中还是有点不相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下述链接进行复习: 明宣宗朱瞻基文中关于“朱高煦之乱”的描述。 其实,朱高煦在永乐初年就有夺嫡之想法,而附和其想法的,便是本文主角朱高燧。 这里我们就多说两句关于逻辑上的分析辨别。与朱高煦合谋夺嫡,如果夺下来了,将来登大位的是谁呢?显然是二哥朱高煦,那你朱高燧不依然还是赵王吗?难道你还想学赵光义斧声烛影么? 所以对于这点,省愚是没想通。 有类似经历的还有后来的晋王朱济熿,他也曾在宣德初年与朱高煦秘盟,后被告发革爵且发配高墙。那时候你已经是晋王了,而且你还只是你爹庶出的第三子,这晋王之位原本就来得不光彩,你还想秘盟朱高煦。即便朱高煦夺位成功,你不还是晋王么?况且你还只是朱高煦的堂弟,我不信还有你的份儿? 站在现代社会的理念去回望古人,有很多问题是难以想明白的。史实是,永乐初年,朱高燧的确是合谋二哥高煦谋夺大哥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就是在父亲面前对于太子进行自上而下的诬陷,不仅诬陷太子,太子的幕僚也无法脱身,不少因此获罪。那时候朱棣的想法还是巩固统治,很难去明察,并未发现这些多是诬告。 诬陷太子老父震怒,长史被斩儒士入佐 永乐七年,是为1409年,朱高燧诬陷太子之事被朱棣得知,年近知天命的朱棣大怒,首先斩杀赵王府长史顾晟,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长史”这一官职。 明朝时期,王府的“长史”,是王府内执管政令的负责人。长史往往是被皇帝信任且学高儒雅的人担任,同时也需要他来约束对应亲王的行为。这顾晟是否有参与朱高燧的“构陷太子”之举,省愚不得而知,但是朱高燧的做法,顾晟肯定是知道,知而不报,便是死罪。所以,顾晟表面是被朱高燧的不法行为牵连,仔细想来,他死得也不冤。 然后,朱棣准备夺去朱高燧的冠服,按照明朝的玩儿法,冠服去之,后面距离凤阳的高墙也就不远了。太子朱高炽此时站了出来,他救不了顾晟,但救下自己的弟弟,这能力还是有的。他立刻向父亲为三弟求情,最终保住了朱高燧的冠服。所以说后来朱高炽驾崩后得到的庙号是仁宗呢,“仁”字是要有具体的体现的。 顾晟被斩杀后,朱棣重新选择当时国子监的副校长赵亨道,以及参与《永乐大典》编纂的学者董子庄担任赵王府的左右长史,辅佐朱高燧。自此,朱高燧稍微有了一点改善。 矫诏谋立事发惊,长兄替辩渐收敛 上一段结束时说,朱高燧稍微有了一点改善,但是他依然在做梦,这次梦的内容是,他自己想做皇帝。 其实,站在如今的角度上去分析,既然你想做梦,这样做梦反而是对的。你如果支持朱高煦夺嫡,无法给你带来根本的改变。 永乐二十一年五月,当时朱棣63岁,朱高燧40岁,赵王府的左右长史先后过世,已经无人能够约束到羽翼丰满的朱高燧。史载,当时朱棣病重,时任赵府护卫指挥孟贤等人勾结钦天监王射成及内侍杨庆的养子伪造出遗诏,并且打算毒死朱棣,废太子朱高炽,立朱高燧为帝。这可是一个大买卖啊,赢了夺江山,输了掉脑袋的那种。 然而事发多因知之者甚众,当时为孟贤策划的人当中,有一位名为高以正,高以正的姻亲便是赵王府护卫总旗王瑜,高以正告诉了亲家这档子事,王瑜立刻向朱棣汇报。孟贤随即被抓,以矫诏被诛杀,王瑜则升官。矛头也指向朱高燧,虽说已经40岁了,但是在老父亲面前还是吓得不敢说话。这时候,依然还是大哥出来解围,朱高炽向朱棣奏请:“此乃下人所为,高燧定不知情”。朱高燧因此再逃过一劫,此事过后,年纪不小的他,终于知道该收敛了。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逻辑,这事儿,朱高燧真的不知情吗?不好说,有可能孟贤之猖狂计划不是高燧指使的,但是他肯定是知情的。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做这种成败都两难的事,朱高燧会不知情,那就说不过去了。为什么说成败皆两难?假如朱高燧成功了,谁是第一功臣?显然是孟贤,到时候朱高燧如果没有军队的实际控制权,分分钟会落入傀儡的下场。所以,这也能从逻辑上去解释,为什么孟贤要如此铤而走险。对了,多说一句,以后各位看客如果看到谁把“铤而走险”的“铤”写作“挺”,请为其指出错误,同理还有“铤身而出”,现在不少官方文章都写成了“挺”,着实无奈。 孟贤们的想法 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乃至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孟贤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既然聊到朱高燧,我们就简单分析一下孟贤们的行动逻辑。 省愚的猜测,其实朱高燧并不想篡夺其父的皇位。他可以做那样的梦,但是他很清楚,那只是梦而已。朱高燧也并不傻,首先,事成的概率极低,再者,即便事成,到最后,他的归宿很可能是落入傀儡一般的模样。 历史上,诸如像孟贤这样的人,他们的想法,就可以理解“我拿青春赌明天”,事成便可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哪怕事败,也能青史留名,在当时,或许留下恶名,但是几百年后的满清看孟贤,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先驱者。 这个道理,几千年来皆如此。所谓,朱高燧们或许并不愿意,而孟贤们却发愤图强。 至此,朱高燧的故事上篇,便讲述完毕。孟贤事件的一年后,高燧父朱棣驾崩,其兄朱高炽即位,是为洪熙帝。此之后,在朱高燧身上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他的家人子孙后代的情况若何呢?我们下一辑,继续讲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屡遭打击的永乐太子朱高炽(明仁宗)为什么能立而不倒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这些日子,《大明风华》的播出在网上引起热议,梁冠华老师饰演的永乐太子朱高炽(明仁宗)更是非常出彩。不过朱高炽(明仁宗)在剧里的日子过得很不好,以至于被戏称为“明朝家庭鄙视链的低端”。 电视剧虽然有所夸张,但朱高炽在永乐年间的日子确实难过,屡遭打击到太子之位都摇摇欲坠的程度。奇怪的是,无论受到怎样的打击,朱高炽在永乐年间却立而不倒,最终登基为帝。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虽然明成祖朱棣在个人感情上确实不太喜欢身体肥胖、性格仁厚的朱高炽。但朱高炽毕竟是明成祖的嫡长子,在靖难之役和永乐盛世中也展现了出众的才能,更何况还有一个让明成祖疼爱的好孙子。 正因如此,明成祖虽然在感情上不太喜欢朱高炽,还因为政治原因多次敲打太子,但从来没有废掉朱高炽太子之位的想法。明成祖每次出征都让朱高炽监国理政,朱高炽在永乐年间一直都是朝廷核心人物。 其次,在朱高炽与朱高煦的太子之争中,朱高炽得到了大多数文臣的有力支持,杨士奇、杨荣、杨溥、夏原吉、解缙等永乐名臣都是“太子党”。这虽然让明成祖猜忌太子,但也让明成祖在顾忌下维护太子。 最后,朱高煦在太子之争中的最大资本是靖难功臣的支持,只有少数靖难功臣支持了朱高炽。但朱高煦倒霉的是,支持朱高炽的靖难功臣中包括了姚广孝,也是永乐朝廷唯一能与明成祖比肩的政治大人物。 姚广孝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太子之争,但他很早就表明了支持朱高炽的态度。在姚广孝的保护下,朱高炽肯定不会走向被废黜的结局。可以说姚广孝在开创|“永乐盛世”的同时还一手促成了后来的“仁宣之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统勋(1700年2月11日—1773年12月29日),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人,清朝政治家,首席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大学士刘墉的父亲。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对于刘统勋这个人的一生,有两个字是最好的形容。 文正。 整个中国历史上,死后被授以文正称号的,只有24人。文正是宋朝以后,文官能得到的最高荣誉称号,故此也有‘文臣死当谥文正’之说。而在这24位文正公当中,清朝有八位,刘统勋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后人,我们可以先想象一个最完美的古代文臣的形象。然后,刘统勋的一生,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 刘统勋出生于康熙三十八年,生长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刘统勋出生的时候,其父刘棨正担任宁羌州知州,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雍正二年,26岁的刘统勋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担任编修。 此后,整个雍正年间,刘统勋一直都处于一个学习的状态,相当于是雍正留给下一个时代的后辈官员,先后历任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等职。等到乾隆登基后,刘统勋被直接提拔为内阁学士。 按照清朝官制,内阁学士为内阁大学士的属官,从二品官身。从康熙十二年开始,一般只设置十个名额,其中满族六人,汉族四人。从二品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正部级,而此时刘统勋,才刚刚38岁。 38岁的正部级官员,而且还是中央直属官员,这个分量,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进入内阁之后的刘统勋,也没有辜负乾隆对他的期望,在接下来的数十年当中,成了乾隆最为依仗的重臣。 乾隆六年,刘统勋上奏,弹劾三朝老臣张廷玉,说张廷玉结党营私。张廷玉从康熙年间,就已经跻身朝堂中枢,而且还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这份弹劾的分量,可想而知。后来张廷玉虽然没有因此被参倒,但乾隆却将刘统勋的奏折在大臣面前直接公开了,让大家向刘统勋学习。 以一个朝堂新贵的身份,去弹劾一个三朝重臣。这在官场上显然犯了大忌。不过,刘统勋却并不害怕因此得罪了张廷玉,甚至可以说乐得如此。因为刘统勋本人持身中正,从无贪污纳贿的行为。也正是因为刘统勋的这个秉性,让乾隆看到了他的长处,成了后来乾隆惩治贪官的一柄利剑。 连当朝第一重臣都不怕得罪,自身持身又正,乾隆又不傻,这样的人,当然要重用了。 乾隆时代,已经算是清朝中期了。任何一个王朝,到了中期之后,都难免会有官员贪渎的现象出现。如何治理这种贪渎的情况,就成了很多皇帝最为头疼的问题。而刘统勋的出现,则给了当时乾隆皇帝一个选择。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乾隆经常派刘统勋巡视地方。刘统勋所到之处,各地贪官污吏就像杂草一样,被他一片片的清除。 刘统勋能够做到这一点,和他本身的清廉,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刘统勋的存在,才使得乾隆时代的上半场,政治相对清明,贪官污吏也相对较少。等到刘统勋去世之后,乾隆朝就出现和珅这样的绝世大贪官了。 除了治理官场之外,刘统勋还有一个特殊的能力,那就是治河。 在中国古代,河流泛滥一直是封建王朝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因为古代生产力有限,大家对于河流往往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一旦河流泛滥,又必然会让很多百姓流离失所,失去家园,给国家带来很多不安定的因素。 刘统勋在治河方面,成就极高。 乾隆元年,刚刚担任内阁学士的刘统勋,就曾随当时的大学士嵇曾筠,到浙江学习治水之法。在这个过程中,刘统勋学习了丰富的治水经验。乾隆十一年,刘统勋出任漕运总督,直接天灾人祸一把抓。不管清理当地的贪官污吏,同时也清理当地的水患。刘统勋为官五十年,光是治水就花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在他的努力下,清朝几条最容易泛滥的河流,几乎都被他修了一遍。沿途官场,也都被他清理了一遍。 除了治人治水都卓有成效之外,刘统勋在治政方面,更是能力极强。 结束地方任职之后,刘统勋也曾一度回到中枢,担任军机处行走。乾隆二次征讨金川的时候,刘统勋曾极力阻拦乾隆,认为应该以政治手段来解决问题。后来,乾隆执意征讨,果然兵败。然而就在乾隆准备撤兵的时候,刘统勋却提出此时决不可撤,并且给乾隆推荐了阿桂最为主帅,最后打赢了这场大战。 像这样的故事,其实还有很多。从这当中我们也能看得出来,刘统勋的政治军事眼光,都是相当高超的。对于乾隆来说,刘统勋就像是一块万能膏药。不管清朝哪里出了问题,都可以让刘统勋去治。 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刘统勋去世去上朝途中,享年七十五岁。 这大概是一个堪称完美的大臣,最好的结局了。 刘统勋的一生,堪称是古代文臣的完美典范。自身为官清廉,还能帮着皇帝清理贪官污吏;专业技能过硬,既能治水,又能治人;战略眼光强大,辅佐君王开创盛世。 文正这个谥号,可以说是名至实归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仁宗嘉庆皇帝的陵寝位于河北易县西北方向的西陵,陵名为昌陵。西陵内共有世宗雍正的泰陵嘉庆年间距今有多少年了、仁宗嘉庆的昌陵、宣宗道光的慕陵、德宗光绪的崇陵共四位帝陵,加上妃、后、公主等陵,共计十一。众所周知,位于北京东边的清东陵在民国时期一共被反复盗掘三次,所有陵寝无一幸免,那吗位于北京西南边易县清西陵的保存状况如何呢?我至今没有发现埋葬嘉庆皇帝昌陵被盗掘的报道,可以肯定昌陵(地宫)是保存完好的。至此,这道问答题已经完成了,但是,令人疑惑不止的是,为什么只有嘉庆等极少数的陵墓保存完好没有被盗呢? 嘉庆昌陵的核心一一地宫 昌陵是清仁宗嘉庆皇帝的陵寝,动工时间是从嘉庆即位后的第四年即1799年二月十九日。因为昌陵地宫保存着原始状态,究竟是什么情况,只有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清宫资料进行研究,我们终于知道了昌陵地宫的形制,规模。 原来嘉庆皇帝生前关于自己陵墓的事情,他也没有“原创”设计,他制定的是:“外式(地面建筑)照泰陵”(他的爷爷雍正),“内式(地宫建筑)照裕陵”(他的父亲乾隆)。 雍正之泰陵的地面建筑是清西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墓,因为它是河北易县建的第一座皇帝陵墓,以后的帝陵都是以它为中心而修建的。泰陵的殿宇楼阁使用大量复杂而巨大的珍贵木材,如金丝楠木等,整个工程耗银240万两。 昌陵的主人嘉庆皇帝,接手他父亲乾隆皇帝的清帝国时,国运已经有点夕阳西下的感觉了,当年的“康雍乾”盛世已经不复存在,颇有点雄心壮志的嘉庆即位后立即杀了和坤,撤换了6个总督,不过无论如何面对严峻的考验,嘉庆皇帝是刹不住车的;他也是一个非常注重节俭的人,一个连五十一大寿生日都拒绝庆贺的人,却在自己陵寝规模上以鼎盛时期的雍正泰陵为标准,看来嘉庆皇帝也是一个口是心非的人。 (乾隆裕陵地宫) 嘉庆皇帝的地宫是以乾隆皇帝地宫为标准看齐,因为嘉庆地宫没有图片来源,所以只有以乾隆皇帝地宫为参考。 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宫,它的特点就是雕刻技术己瑧化境,尤其是几道巨大石门的佛像雕刻,十分精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基本上都毁了,所以我们寄希望于嘉庆昌陵地宫的精美石刻弥补这个遗憾。 结语 我认为嘉庆皇帝的昌陵保存如初,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虽然嘉庆皇帝生前仅仅只是一个“守成”的统治者,但他身后的情况却远比他的父亲乾隆皇帝幸运多了。
光绪元宝品种很多光绪元宝多少钱一个,流通币有银币和铜币两种,而试铸币则有黄金制作的银币金样,而且各省都有铸造各种面值的光绪元宝银币或者铜币,品种多达几千种,价格从几块到上百万不等。所以说光绪元宝包含的东西太多,不具体问哪一种,是没法说清楚的。 &最贵的光绪元宝,大陆藏家以2500万元自台湾拍得。 &最便宜的光绪元宝,市场价十元。 至于湖北光绪元宝当十铜元,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间由湖北银元局下辖铜元造币厂铸造,1906年前铸造光绪元宝铜元,后户部并归天下铜元局为九局,湖北铜元局改为铸造中心鄂大清铜币。先后铸造发行的铜元有五种面值,分别是一文、二文、五文、十文和二十文。 其中光绪元宝正面版别有中心六瓣花、八辦圆菊花、六点五形花和中金钱四种,每一种的小版别都不少,背面龙纹有无珠水龙、珠圈水龙、珠圈小坐龙、特大龙、小胖龙、单冠龙等,总体来说,湖北为全国铸造铜元数量最多最杂的省份。 可以说,湖北光绪元宝当十铜元是存世量最大的,目前市场上十分常见,品相大多一般,市场价基本上都在二十以内。当然,就算湖北光绪元宝当十基本上不值钱,但是也有比较稀少的版别,比如中心六瓣花的爪在须外和白铜试打无珠圈龙胸无云版,中心金钱混配小胖龙F、E版等。 &湖北光绪元宝中心金钱十文,混配小胖龙F,稀有品种,五级币,市场价上品4000元,上图为近极美品,12000元。 &湖北光绪元宝中心六瓣花十文,无珠圈小北爪在须外多云,稀少品种,六级币,市场价上品1200元,上图为美品,2600元。 这二十多年来,光绪元宝被神话,被别有用心的人夸张成一律上百万,让不计其数的人上当受骗。随着国内拍卖市场因为大量精品古玩沉淀在实力藏家的手里,众多拍卖公司因为没有好的拍品而难以为继,于是越来越多的拍卖公司公司和艺术品投资公司便沦落成为骗子公司,开始骗取鉴定费和拍卖费。 &市场上的造假光绪元宝,一样会被鉴定为大珍。 所谓三人成虎,这些骗子公司在网络引擎上到处散播虚假信息,他们专门针对市场上十分常见的银币和铜币品种竭力渲染成价值百万的珍品,让大量拥有这些钱币的人信以为真,成为这些人取之不尽的财源。
张佩芳(1732—1793),初名汝芳,字荪圃,亦字公路,号卜山。平定城里人,后迁居大阳泉村。幼孤贫,由其祖父抚养成人。七岁读经,旁及子、史,手不释卷,能过目成诵。乾隆二十年(1756),中举,次年,中进士。 目录 1基本资料 2主要著作3人物经历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张佩芳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732逝世日期:1793 主要著作2 《陆宣公翰苑集注》二十四卷、《平定州志考误》一卷、《翕县志》一卷、《黄山志》一卷、《公余杂谈》三十卷、《社仓考》一卷、《春秋世系》、《榆关考》等。乾隆四十九年(1784)续修《平定州志》时,张佩芳为各卷撰写了序言。乾隆五十八年病逝,享年六十二岁。葬于大阳泉祖茔。其裔孙张穆在《先大父泗州府君事辑》中为他整理撰写了《张佩芳年谱》。 人物经历3 历任安徽歙县、合肥县令、寿州、泗州知州。任歙县令期间,兴学宫,建书院,修邑志,筑社仓,析疑狱,恤穷民,惩豪奸,毁淫祠,深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当地士绅作“入政颂”予以颂扬。寿州豪强横行霸道,欺压百姓,佩芳到任后,惩治豪强,厘奸剔弊,刁悍横行者皆为慑伏。又重修循理书院,发展教育事业,兴修裕备仓,救济灾民,深受州人拥戴。任泗州知州时,着重治理水害,沿河植树固堤,加强对水闸的管理,解决了泗、濉、淮、黄多年来交相为害的问题。泗州地区农民习惯于单一种植水稻,稍旱,即减产歉收。佩芳对当地水利资源和土地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引导农民低田种稻,高地据其地质肥瘠和农作物生长特点,分别种谷、黍、豆、麦等杂粮。这一改革得到成功后,逐步推广到邻近州县。张佩芳不仅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而且知识广泛,学问渊博,通晓天文、地理、历代制度沿革,精于考据,喜好藏书。从政余暇,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很多珍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