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的文学地位究竟有多高?有一种说法是他比鲁迅还强,那当然了不得浙西三瀑布记。这里面有个故事。 张恨水的小说有个特点——“通吃”,无论你在大学里教书,还是在家里当主妇,只要识字的人,都爱看他的小说。我一个高中同学,小学时候就看过他的名作《金粉世家》(后来改编成同名电视剧,陈坤和刘亦菲等主演),而且看得很带劲儿。更有甚者,连鲁迅这样的大师都专门买张恨水的小说,寄给老家的母亲看。按说,自己儿子出席了出名了,老人家应该看儿子的书,怎么“胳膊肘往外拐”呢? 有人告诉鲁迅的母亲,说鲁迅在外面写书出名了。老人家知道后,当然很高兴,也看了儿子的小说。问题是,老人家不喜欢鲁迅写的东西,觉得还是张恨水的作品好看。 张恨水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可以同时创作六七部小说。对此,很多人不信,连张恨水自己的亲人都不信,问他脑子不会乱套不会打架吗?张恨水回答说:“你自己的孩子,会乱吗?” 张恨水名声在外,很多媒体约稿,他为此被逼成了“快刀手”。报馆的人为了得到他的稿子,排队在他家门口等,生怕稿子别别家抢了去。张恨水的文章,常常几千字一气呵成。有一次他忘了一家媒体的约稿,人家来催,他正在打麻将。怎么办?他一手打牌,一手拿笔,两不耽误,按时完成稿约任务。这脑子,不得不服。当然了,后面这个段子可能有些夸张,因为类似桥段也发生在别的名人身上,比如梁启超据说也曾一边打麻将,一边口述稿子。
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张心远,安徽安庆潜山县人。他是中国章回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1911年,张恨水开始发表作品;1924年,张恨水凭借九十万言的章回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此后,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的问世让张恨水的声望达到顶峰。张恨水作品上承章回小说,下启通俗小说,雅俗共赏,对旧章回小说进行了革新,促进了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交融。1967年,张恨水在北京逝世,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经历3人物轶事4主要作品5个人生活6创作特点7人物评价8后世纪念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张恨水别名:曾名芳贵,学名张心远,谱名芳松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江西广信出生日期:1895年5月18日逝世日期:1967年2月15日职业:作家代表作品:《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水浒新传》籍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 人物经历2 1905年,十岁的张恨水在江西黎川读书时,先后阅读了《残唐演义》《三国演义》等小说。从此,他“跌进了小说圈”。1912年,因为家道中落,张恨水随母亲回到潜山,同年底考入苏州蒙藏垦殖学校。1913年9,由于垦殖学校被迫解散,辍学后的张恨水开始自谋生路。初入报馆1914年,十九岁的张恨水到汉口投靠在报馆工作的本家叔伯张犀草,开始了媒体生涯,自取笔名“恨水”。1918年,张恨水到安徽芜湖《皖江日报》任总编辑兼文艺副刊。同年,创作了中篇文言小说《紫玉成烟》,该小说也是张恨水真正的处女作品。1919年,张恨水发表小说《南国相思谱》。1920年,张恨水担任天津《益世报》和芜湖《工商日报》驻京记者,同时还兼任世界通讯社总编辑,并应邀为上海《申报》和《新闻报》撰写通讯报告。成名之路1924年,恨水开始在《夜光》上连载第一部后来产生影响的长篇小说《春明外史》,该小说对当时官场和社会的奇闻怪事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人物轶事3 早年时期,张恨水到小报工作闲暇之时,时常写诗。他给报纸投寄诗稿时,得署上名字,他想到父亲的教导,诗文小说之道,是雕虫之技,茶余饭后的消遣品,所以他不想具上心远这个名字。此时,张恨水想起了他家天井中纷扬凋落的桂花,以及他喜欢的李煜的那阙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想起自己事业无成,命运多舛,世态冷热。因此张恨水提笔在自己的文章署名上,写上了“恨水”这个笔名。张恨水除了著作等身之外,还有“三绝”。其一,张恨水能够同时撰写多部小说,最高纪录是七部长篇同时着笔;其二,他写作从来不打草稿,每每是一挥而就,甚至没有什么涂改;其三,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穿插于小说之中。 主要作品4 《秦淮世家》《满江红》参考资料 个人生活5 家庭背景张恨水出生在武将之家,其祖父曾经做过参将,其父张钰也会武功。爱情婚姻张恨水结过三次婚,第一次是包办婚娴。他还在苏州蒙藏垦殖学堂读书期间,母亲就为他聘定了徐文淑为媳妇。第二次是张恨水在朋友的介绍下与秋霞(原名招娣)成婚。第三次张恨水认识了春明女中一个名叫周淑云的女学生,她爱读张恨水的小说,张恨水也非常喜欢她,于是便娶她做了外室,张恨水给周淑云改名叫周南。 创作特点6 一、梦幻情绪张恨水小说中特有的“现代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主人公的精神气质上,即他们的较为弱质的心理结构、精神状态所体现出来的无奈的伤感情绪。因为,主人公的这种伤感气质从本质上说,可以看作是种时代情绪、时代意识、公共情感。在张恨水的小说中,这种“悲伤”“哭泣”则变成了渗透在文本中的某种审美的伤感情怀,被充分“诗意化”了。这种无奈的伤感的时代情绪,不是作为文本“构成”而存在,而是作了某种虚幻化处理。张恨水小说中的许多人物身上都较好的体现了这种“梦幻”品质。他们大都属于同一种精神类型,普遍的情感丰富,富有才学,是富有感伤魅力的“才子”或“才女”,属于多愁善感并带有轻微的神经异类色彩,多愁多病,大都患有“肺结核”病、忧郁症之类。情感文弱,体质纤弱,他们的个人努力最终无法融于时代之中。孤独、伤感、忧郁、无可奈何,充满了幽怨感叹之情。但是,他们的个体精神品质却由此赋予了某种明显的“梦幻色彩”和浓厚的“浪 人物评价7 运用章回体而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作家茅盾评)张恨水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作家老舍评) 后世纪念8 2012年,张恨水铜像揭幕及骨灰安放仪式在潜山县博物馆举行。至此,张恨水安葬故土,与家乡的雄山厚土合为一体。位于潜山县博物馆内西侧新建的张恨水墓园坐北向南,背倚天柱山余脉,占地6980平方米。墓园内设有陈列室、墓室、铜铸像、恨水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