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玉 (1915~) ,作家与文艺理论家,江苏江阴人。中共党员,民盟成员。193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1941年又毕业于中山大学研究院中国文学部。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抗战时期出版编著五种,后著有《鲁迅遗产探索》、《古代文艺创作论》、《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自选集》、《美国印象》等,主编文学研究丛书七套、大学教材《大学语文》五种及《大学写作》、《古代文学作品选》等。作品多次获全国奖。2014年12月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社会职务4主要作品5人物荣誉6主要观点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徐中玉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日期:1915年(乙卯年)2月15职业: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原系主任毕业院校: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主要成就: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代表作品:《鲁迅遗产探索》、《古代文艺创作论》、《激流中的探索》等 人物生平2 徐中玉少时就读于华士积谷仓小学、杨舍梁丰中学。1929年考入省立无锡中学高中师范科,毕业后至县立澄南小学教书。1934年考入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担任山东大学文学社社长。1938年3月山东大学并入国立中央大学,他任“中大文学会”主席,并经老舍推荐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9年毕业后到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研究古代文论。1941年起任中山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1946年8月任山东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47年任沪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图书馆馆长,兼任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起先后任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教自学考试中文专业委员会主任。2009年12月8日受聘为上海理工大学湛恩纪念图书馆名誉馆长。2019年6月25日凌晨3:35,文学界泰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中玉先生逝世,享年105岁。 社会职务3 《文艺理论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文自学指导》刊物主编,上海作协第五届主席,中国作协第七届名誉委员。《文艺理论研究》主编,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研究所顾问等。 主要作品4 徐中玉倾心文艺理论研究,精心写作、编著教学书籍约1000万字,主编教材和期刊达2000万字。撰著主编书刊数十种。《论苏轼的创作经验》1981年华东师大出版社;《关于鲁迅的小说杂文及其他》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古代文艺创作诗集》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美国印象》198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现代意识与文化传统》1987年河南大学出版社;《激流中的探索》1994年华东师大出版社等作品。其作品观点新颖,见解独特,构思缜密,学术价值很高。 人物荣誉5 其主编出版的《古文鉴赏大辞典》荣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一等奖;《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荣获1999年国家图书出版最高荣誉奖。2014年12月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主要观点6 徐中玉主张“实事求是”的作风。他认为,“实事求是”首先说的是要“实事”,核心是“求”,不但去求,还必须求出个“是”来。治学应该从实事出发,也就是从实际出发。书本当然要看,伟大人物的结论当然更值得重视,但不从实际出发而专从书本出发,专门重复伟大人物已有的结论、满口称赞,只会注释、疏解,甚至奉为神圣不可侵犯、永远不必再加补充、修正、发展的绝对真理,并以为这样做已尽科学研究的能事,这不能算得上在真正治学。徐中玉赞同章学诚功力不等于学问之说,但没有轻视功力的意思,因为学问离不开功力。“求”,一定要“勤求”、“力求”,才有效。在“勤求”、“力求”,甚至“苦求”上狠下功夫,学术之功,才能大有建树。求“是”,就要“博采众长”,“集大成”,无论谁说谁写的,只要是正确、合理、有长处的,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有益的,就应该博采广集,取精用宏。徐中玉认为,学者都是自学出来的。关键决不在于是否进过高等学府的大门。勇于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