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大师(334—416)俗姓贾,山西雁门(原平县崞阳镇东)人。由于他勤诵精思,昼夜研习般若经典,所以对于佛教大乘般若思想深有心得,并经常登上讲坛说法,听众无不悦服,因此也颇得道安大师所赏识与器重。道安大师曾赞他:“佛教能在中国进一步的传播,就在你慧远了!”。他的净土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是改变中国信仰体系的一代杰出佛教领袖。 目录 1基本资料 2释慧远人物简介3释慧远师从道安4释慧远两位弟子5释慧远流传民谣6释慧远罗什回信 基本资料1 中文名:释慧远别名:慧远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西代县出生日期:334年逝世日期:416年职业:高僧 法师信仰:佛教主要成就:净土宗开山祖师、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沙门不敬王者论》《法性论》等俗姓:贾氏 释慧远人物简介2 净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公元334~416年),东晋时代人,庐山白莲社创始者。慧远大师出生于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世代书香之家。慧远大师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十三岁时便随舅父游学,精通儒学,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听后,慧远大师悟彻真谛,于是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慧远大师二十四岁时,便开始讲经说法,听众有不能理解的地方,慧远大师便援引庄子的义理为连类,采用「格义」方法,令听众清楚地领悟。慧远大师著述宏富,相传鸠摩罗什大师读到慧远大师所著《法性论》,大加赞叹云:「边国人未有经,使暗与理会,岂不妙哉!」在弘法传道的过程中,许多人皈投到慧远大师座下。东晋太元四年(公元379年),道安大师为前秦苻坚所执,往长安,其徒众星散,慧远大师率领弟子数十人,打算去罗浮山,路过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到庐山清净,足可以息心敛影办道,于是驻锡庐山的龙泉精舍。刺 释慧远师从道安3 当时,高僧道安在太行恒山建立寺院,弘赞佛法,名声很大,于是慧远前往归附道安。见面敬礼之后,慧远就认为,道安才是他真正的师父。后来又听道安讲(般若经),豁然而悟,感叹道:“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流的学问,不过是糠秕。”于是慧远和弟弟慧持一起,弃世俗入佛门,跟从道安学习佛经。既入佛门之后,慧远就表现的卓然不群,常欲总摄纲维。以大乘佛教深妙之法为己任。慧远精心诵经,夜以继日。生活上很清贫,常缺衣食,但兄弟两人恭敬相处,始终努力学习,坚持不懈。沙门昙翼常给他们兄弟一些资助,道安听说后很高兴地说道:“和尚诚知人啊!”由于慧远有当儒生时读书的功底,修行之心深远,故能神明英越,对佛学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道安常常感叹道:“使佛法流布中国,只有慧远可以胜任。” 释慧远两位弟子4 道安有两位弟子法遇、昙微,都是才华横溢,学有所长之人。后随道安南下襄阳。前秦苻坚建元九年(公元前373年),前秦将领苻丕攻占襄阳,道安因朱序的原故,未能离开襄阳。道安分派徒众往各地去,临分手时,慧远对师父跪下说道:“分手后,弟子独自一人,没有师父的训导、勉励,恐不能行事。”道安说:“象您这样有功力的人不用担心。”于是慧远带领弟子数十人,南下荆州,住在上明寺。后欲往罗浮山,走到浔阳时,见庐山风景秀丽,足以息心,便住在龙泉寺。龙泉寺附近没有水源,吃水困难,慧远用锡杖敲打地面,说:“如果我可以在这里住下来,当使地下涌出清泉。”言毕清流涌出,成为一条小溪。当时有个沙门慧永,住在西林,他与慧远是同门旧好,邀请慧远到他那里去住。慧永对当地的太守桓伊说:“慧远弘扬佛法,弟子很多,来问学的人也会很多。而贫僧住的地方根狭小,不够慧远师徒们住的,这怎么办?”桓伊就在庐山的东部为慧远修建了许多僧房和殿堂,就是东林 释慧远流传民谣5 陶侃后来又调任他处,因阿育王像有威灵,遣派使者去迎接,数十人抬着佛像,来到江边,抬到船上,船却沉没了,使者很害怕,又跑回去了,竟不能将佛像移走。陶侃幼年雄武,但他平时为人却薄于信情,因此,在荆楚一带,流传着一首民谣:陶惟剑雄,像以神标。云翔泥宿,邈何遥遥。可以诚致,难以力招。待慧远创建东林寺后,祈心奉请,阿育王像飘然自轻,自己来到东林寺。人们这才知道慧远的神威,这也证明了那首民谣中所说的话。于是慧远率众行道,昏晓不绝,佛祖释迦牟尼之余化,在这里得到复兴。随即,谨严地遵守戒律,能够排除已欲之士和绝弃尘世的佛教信徒们不约而同地望风遥集,来到东林寺。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毕颖之、南阳宗炳、张莱民、张秀硕等人,都舍弃了世俗的荣华,来依附慧远。慧远在寺院的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极乐之国。并让刘遗民写了一篇文章,说:惟岁在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七月戊辰期,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 释慧远罗什回信6 罗什回信说:鸿摩罗誉婆和南。我们从未面晤,又文辞不通,阻隔了心灵之路的沟通。从传驿来的情况,大略却道您的风范品德。究竟怎样沟通、表达我们的思想,必然会有一种办法。经文上说:在东方会有护法菩萨的出现,勉励仁者,弘扬善事。财富有五种:福、戒律、博闻强记、口才和深谋远虑。兼有此五种者道隆昌盛,不具备者就会停止不前。您是高尚的仁者,所以寄信问候,但经过翻译的文字,怎能准确表达心意,只能大略地酬谢您的来信。仔细考虑了您在来信中所说的“比量衣裁”,“愿登法座宣扬佛教”的话:本应当满足您,但我也因不能深刻理解、明确宣讲佛经而感到惭愧。往常所用俞石双口,可充法物数。并留偈言一章:既已合染乐,心得善摄不。毕竟空相中,其心无所乐。若悦禅智慧,是法性无照。虚谈等无实,亦非停心处。仁者所得法,幸愿示其要。慧远又给罗什写了一封信说:每天都有清凉之气吹来,您将要回国去了,我听后心情非常惆怅。先前听说您要翻译出很多经书,
慧远大师,法名释慧远,俗姓贾氏,男,(334年-416年),山西雁门郡楼烦县人(今山西原平大芳乡茹岳村人)人,历史上著名高僧之一,是佛教宗派(净土宗)的开山祖师、创始人之一、庐山白莲社创始者。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师从道安4两位弟子5流传民谣6罗什回信7五篇文章 基本资料1 中文名:释慧远别名:慧远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西代县出生日期:334年逝世日期:416年职业:高僧 法师信仰:佛教主要成就:净土宗开山祖师、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沙门不敬王者论》《法性论》等俗姓:贾氏 人物简介2 净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公元334~416年),东晋时代人,庐山白莲社创始者。慧远大师出生于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世代书香之家。慧远大师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十三岁时便随舅父游学,精通儒学,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听后,慧远大师悟彻真谛,于是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慧远大师二十四岁时,便开始讲经说法,听众有不能理解的地方,慧远大师便援引庄子的义理为连类,采用「格义」方法,令听众清楚地领悟。慧远大师著述宏富,相传鸠摩罗什大师读到慧远大师所著《法性论》,大加赞叹云:「边国人未有经,使暗与理会,岂不妙哉!」在弘法传道的过程中,许多人皈投到慧远大师座下。东晋太元四年(公元379年),道安大师为前秦苻坚所执,往长安,其徒众星散,慧远大师率领弟子数十人,打算去罗浮山,路过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到庐山清净,足可以息心敛影办道,于是驻锡庐山的龙泉精舍。刺 师从道安3 当时,高僧道安在太行恒山建立寺院,弘赞佛法,名声很大,于是慧远前往归附道安。见面敬礼之后,慧远就认为,道安才是他真正的师父。后来又听道安讲(波若经),豁然而悟,感叹道:“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流的学问,不过是糠批。”于是慧远和弟弟慧持一起,弃世俗入佛门,跟从道安学习佛经。既入佛门之后,慧远就表现的卓然不群,常欲总摄纲维。以大乘佛教深妙之法为己任。慧远精心诵经,夜以继日。生活上很清贫,常缺衣食,但兄弟两人恭敬相处,始终努力学习,坚持不懈。沙门昙翼常给他们兄弟一些资助,道安听说后很高兴地说道:“和尚诚知人啊!”由于慧远有当儒生时读书的功底,修行之心深远,故能神明英越,对佛学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道安常常感叹道:“使佛法流布中国,只有慧远可以胜任。” 两位弟子4 道安有两位弟子法遇、昙微,都是才华横溢,学有所长之人。后随道安南下襄阳。前秦苻坚建元九年(公元前373年),前秦将领苻丕攻占襄阳,道安因朱序的原故,未能离开襄阳。道安分派徒众往各地去,临分手时,慧远对师父跪下说道:“分手后,弟子独自一人,没有师父的训导、勉励,恐不能行事。”道安说:“象您这样有功力的人不用担心。”于是慧远带领弟子数十人,南下荆州,住在上明寺。后欲往罗浮山,走到浔阳时,见庐山风景秀丽,足以息心,便住在龙泉寺。龙泉寺附近没有水源,吃水困难,慧远用锡杖敲打地面,说:“如果我可以在这里住下来,当使地下涌出清泉。”言毕清流涌出,成为一条小溪。当时有个沙门慧永,住在西林,他与慧远是同门旧好,邀请慧远到他那里去住。慧永对当地的太守桓伊说:“慧远弘扬佛法,弟子很多,来问学的人也会很多。而贫僧住的地方根狭小,不够慧远师徒们住的,这怎么办?”桓伊就在庐山的东部为慧远修建了许多僧房和殿堂,就是东林 流传民谣5 陶侃后来又调任他处,因阿育王像有威灵,遣派使者去迎接,数十人抬着佛像,来到江边,抬到船上,船却沉没了,使者很害怕,又跑回去了,竟不能将佛像移走。陶侃幼年雄武,但他平时为人却薄于信情,因此,在荆楚一带,流传着一首民谣:陶惟剑雄,像以神标。云翔泥宿,邈何遥遥。可以诚致,难以力招。待慧远创建东林寺后,祈心奉请,阿育王像飘然自轻,自己来到东林寺。人们这才知道慧远的神威,这也证明了那首民谣中所说的话。于是慧远率众行道,昏晓不绝,佛祖释迦牟尼之余化,在这里得到复兴。随即,谨严地遵守戒律,能够排除已欲之士和绝弃尘世的佛教信徒们不约而同地望风遥集,来到东林寺。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毕颖之、南阳宗炳、张莱民、张秀硕等人,都舍弃了世俗的荣华,来依附慧远。慧远在寺院的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极乐之国。并让刘遗民写了一篇文章,说:惟岁在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七月戊辰期,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 罗什回信6 罗什回信说:鸿摩罗誉婆和南。我们从未面晤,又文辞不通,阻隔了心灵之路的沟通。从传驿来的情况,大略却道您的风范品德。究竟怎样沟通、表达我们的思想,必然会有一种办法。经文上说:在东方会有护法菩萨的出现,勉励仁者,弘扬善事。财富有五种:福、戒律、博闻强记、口才和深谋远虑。兼有此五种者道隆昌盛,不具备者就会停止不前。您是高尚的仁者,所以寄信问候,但经过翻译的文字,怎能准确表达心意,只能大略地酬谢您的来信。仔细考虑了您在来信中所说的“比量衣裁”,“愿登法座宣扬佛教”的话:本应当满足您,但我也因不能深刻理解、明确宣讲佛经而感到惭愧。往常所用俞石双口,可充法物数。并留偈言一章:既已合染乐,心得善摄不。毕竟空相中,其心无所乐。若悦禅智慧,是法性无照。虚谈等无实,亦非停心处。仁者所得法,幸愿示其要。慧远又给罗什写了一封信说:每天都有清凉之气吹来,您将要回国去了,我听后心情非常惆怅。先前听说您要翻译出很多经书, 五篇文章7 于是慧远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一文,凡五篇:一曰在家:这说的是在家敬奉佛法,则是顺化之民,情未变俗,了迹也在世俗之内,所以有天属之爱,奉主之礼,礼敬有本,遂因此以成其世俗的教化。二曰出家:出家的人能逃遁避世以追求他的志向,脱离尘俗而人道。脱离尘俗则服章不与世人同礼,逃遁避世则宜高尚其行迹。沂以僧人能够于沉流中拯救沉溺于世俗的人,以玄理来拯救世人于大难之中。远通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之津,近开人天之洛。若有一个全德的沙门,就可以洽化六亲,恩泽遍及天下。虽然没有处在王侯的高位,却已对上协契皇极,对下劝化百姓。所以,在内虽有背于天属之爱,但并不逆其孝道;在外虽没有礼敬帝王,但并不是说对帝王不尊敬。三曰求宗不顺化:这是说反本求宗的人,不因世俗的生活而疲俗之情而牵累生活,就能抛弃七情六欲;不因世俗的生活而疲累其精神,其精神就可以达到非常幽深的境界。神灵的绝妙的境界,是佛教所说的涅磐。所以沙门虽与万乘
慧远大师(334—416),俗姓贾,中国东晋时人,雁门郡楼烦县人(今山西原平大芳乡茹岳村人),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居庐山,与刘遗民等同修净土,为净土宗之始祖。远公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十三岁时便随舅父令狐氏游学许昌、洛阳等地。精通儒学,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于是悟彻真谛,于是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慧远引老庄义为连类以解说佛经《高僧传》,及以道家道体的永常不减,来诠释法性。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介绍3人物生平4个人贡献5个人著作6人物德业7历朝谥号8师从道安9巧驳道恒10卜居庐山11匡正佛法12名重政界13留名千古14故事一则15祖师法语16净宗祖庭17弘化事迹18史籍记载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慧远大师别名:慧远、远公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雁门郡楼烦县人(今山西原平大芳乡茹岳村人)出生日期:公元334年逝世日期:公元416年职业:高僧、法师信仰:佛教主要成就:净土宗初祖代表作品:《法性论》《沙门不敬王者论》等 人物介绍2 慧远,俗姓贾。二十一岁往太行恒山(河北曲阳西北)参见道安,听讲《放光般若》,豁然开悟后,以为佛教远胜儒、道,遂从而出家。入庐山住东林寺,领众修道。为道安的上座弟子,善于般若,并兼倡阿毗昙、戒律、禅法。因此中观、戒律、禅、教及关中胜义,都仗慧远而流播南方。曾与刘遗民等人,在阿弥陀像前立誓,这是佛教史上最早的结社,这一结社的目的就是专修“净土”之法,以期死后往生“西方”。故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当时的名仕谢灵运,钦服慧远,替他在东林寺中开东西两池,遍种白莲,慧远所创之社,逐称“白莲社”,因此,后来净土宗又称“莲宗”。净土宗的基本经典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往生论》等。 人物生平3 西元365年,由于时事动荡,随同道安法师等,到襄阳弘传圣教。晋孝武帝太元三年(西元378年),前秦兵围襄阳,道安法师为免徒众遭受战祸,于是分遣大众往各地布教,慧远大师亦率弟子数十人南下,客居于荆州上明寺。西元381年,欲往罗浮山(今广东境内)静修弘教,路经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庐山峰林闲旷秀丽,正是修行的好处所,即定居于此,建造精舍龙泉寺,领众清修,弘法济生。后来由于各地高僧名士望风而来者日益增多,龙泉寺已不敷使用。于是,在江州刺史桓伊的全力资助下,在庐山东面,重新建立寺院东林寺,作为集众行道的场所。后遂成中国佛教净土宗著名的发源地之一。西元402年,大师主持东林寺道风日盛,由于大师德行感召,各方名僧雅士都不期而至。如彭城(今江苏铜山县)刘遗民,雁门周续之,豫章雷次宗,新蔡(今河南汝阳)毕颖之,南阳(今河南南阳)宗炳,张季硕等,此皆当世俊杰名士,都舍弃世间名闻利养,前来亲近大师修行办道。可见大 个人贡献4 为使广大信众更好的崇信佛法,慧远大师还依据《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往生论》,创建了口念“阿弥陀佛”四字真经,即可往生阿弥陀佛主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理论和简便易行的修行方法。“茶禅一味”源远流长。佛教对茶道的渗透,《庐山乃志》中有记载:“晋朝以来,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植。”相传,庐山云雾茶最早是一种野生茶,后来东林寺名僧慧远将野生茶改造为家生茶。他曾以自种自制茶款待好友,常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到了唐代,庐山之茶已很出名了。宋代,庐山名茶被列为进献皇帝的“贡茶”。另外民歌《茉莉花》由北方传入江南,也有可能是慧远所为。茉莉花原产于印度,东汉永平十一年随佛教传入中国山西的五台山,而自从茉莉花传入五台山,深受僧人们喜爱,于是,谱写佛乐的僧人便谱写了以茉莉花为原型的佛乐《八段锦》。之后,随着僧人们四处云游,该曲传入江南,经后人加工,成了风靡江南的民歌。慧远并不是专门从事山 个人著作5 《大智论要略》二十卷(亦名《释论要钞》)、《不敬王者论》一卷、《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三卷、《大智论序》一卷、《阿毗昙心序》一卷、《三法度序》一卷、《妙法莲华经序》一卷、《明报应论》一卷、《修行方便禅经序》一卷、《辩心识论》一卷、《法性论》一卷、《沙门祖服法论》一卷、《释三报论》一卷、《佛影赞》一卷。 人物德业6 弘护佛法,尊严僧格远公大师出家后,卓尔不群,发心广大,“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精进为道,无时或懈,道念日纯。道安大师常常赞叹说:“使佛道流布中国的使命,就寄托在慧远身上了!”于此可见远公的器识超出常伦。远公二十四岁时,便开始升座讲经说法,听众有不能理解的地方,远公便援引庄子的义理为连类,采用格义方法,令听众清楚地领悟。由于这种讲经的善巧方便,道安大师便特许远公阅读外道典籍。远公讲道之余亦勤以著述,相传鸠摩罗什大师读到远公所著《法性论》后,大加赞叹云:边方未见经,便暗与理合,岂不妙哉!在弘法传道的过程中,许多人皈投到远公座下。东晋太元四年(公元379年),道安大师为前秦苻坚所执,往长安,其徒众星散,远公率领弟子数十人,打算去广东罗浮山,路过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到庐山清净,足可以息心敛影办道,于是驻锡庐山的龙泉精舍。时有远公的道友慧永,对刺史桓伊说:“远公刚刚开始弘法,就有很多的徒众来 历朝谥号7 晋安帝义熙年,谥庐山尊者,鸿胪大卿,白莲社主。唐宣宗大中二年,谥辩觉大师。南唐升元三年,谥正觉大师。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谥圆悟大师。宋孝宗干道二年,谥等遍正觉圆悟大法师。 师从道安8 慧远本姓贾,出身于仕宦家庭。他从小喜好读书,十三岁时即随其舅父令狐氏游学于许昌、洛阳一带,读了大量儒家、道家典籍。《高僧传·卷六·释慧远传》载,他“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老》、《庄》”,致使当时的宿儒贤达,莫不叹服他学识渊博。晋穆帝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慧远二十一岁。当时,他仍志在儒学,而政治动乱的东晋社会使他产生了避世思想,久怀隐居之愿。他打算远渡江东,就学隐居豫章(今江西南昌)的范宣子。范宣子雅好经术而拒绝作官,名重大江南北。可是这时正值石赵统治集团在石虎杀后内部矛盾激化,互相残杀,东晋又连年北伐,中原再度陷入极大混乱,南路阻塞,使慧远不能如愿南下。当时,佛图的大弟子释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宣传佛法。慧远听说后,便携同弟弟慧持前往恒山,拜师求救。上山后,他听道安讲了《般若经》,“豁然而悟”,叹息说:“儒道九流,皆糠秕耳!”(《高僧传·释慧远传》)于是毅然与弟弟投簪落发,开始了佛教僧侣 巧驳道恒9 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慕容氏侵扰河南,慧远随道安避难到了湖北襄阳。当时,名僧道恒在荆州一带宣扬般若学的“心无”义,影响颇大。“心无”义主张排除外界万物对心的干扰,没有否认外界万物的存在。这在般若学其他流派看来,是对唯物主义的让步,所以引起佛教界群起而攻之。慧远奉道安之命前往慰问正在患病的竺法汰。竺法汰这时指使一个弟子去跟道恒辩难。慧远去后,也就席向道恒攻难。据《高僧传·卷五·竺法汰传》载:慧远就席,攻难数番,关责锋起。恒自觉义途差异,神色微动。尘尾扣案,未即有答。远曰:“不疾而速,杼柚何为?”坐者皆笑。心无之义,于此而息。“不疾而速”,语出《易·系辞》。“杼柚”,是织布机部件,杼即梭子,柚即轴子,引申为反复思考的意思。“心无”义主张心体“豁如太虚,虚而能知”,所以慧远反驳说,既然“心无”能“不疾而速”,又何必苦费思索!慧远巧妙地援引《周易》驳斥道恒,使道恒一时无言以对。 卜居庐山10 晋孝武帝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前秦符丕围困襄阳,梁州刺史朱序留住道安不让外出(后来被符丕送往长安)。道安便遣散徒众到各地去传教。临行前,道安对弟子们一一给以诲勉,唯独慧远不蒙一言。慧远跪在师前问道:“独无训勖,惧非人例?”道安说:“如汝之人,岂复相忧?”于是,慧远等一行十余人告别了道安,南下荆州。从此,慧远终生再也未得与师相见。之前,慧远曾和同学慧永相约,将来同去广东罗浮山结宇传道。慧远为道安所挽留,慧永就先走了。途经浔阳郡,慧永为郡人陶范所留,住在庐山北面陶范为他建造的西林寺中。慧远别师过江后,先住上明寺,接着便拟往罗浮山。到了浔阳,他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便暂住进了这里的龙泉精舍。慧永与慧远是同门旧好,所以要求慧远在庐山住下来。他找江州刺史桓伊商议,说:“远公正要弘道,现在徒属已广,还会有更多的人来追随。贫道我所栖偏狭,不足相处,怎么办呢?”桓伊便在山的东面又专为慧远建造了房殿。这就 匡正佛法11 慧远卜居庐山之时,佛教在江南已经有很大势力。可是佛教界风气不正,佛法衰颓。尤其是一些上层僧侣,附炎趋势,迎合时流,外言弘道,内图私利,竞相奔走于权贵之门。有些甚至与最高封建统治者交通,窃弄大权,倾动乱时。慧远目睹这种状况,非常忧愤。在《与桓太尉论料简沙门书》中,他尖锐地指出:“佛教陵迟,秽杂日久,每一寻思,愤慨盈怀。”在潜居庐山以后,他一面不入都邑,不仕王侯,身体力行,维护佛法,以自己高尚淳朴的德行为僧伽争荣誉,树楷模,一面积极提倡翻译佛经,宣扬佛教戒律,并努力用佛学来融合儒学和玄学,为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取得应有地位作出了重大贡献。慧远在庐山居住三十多年,始终影不出山,迹不入谷,每送客散步,也只以庐山虎溪为界,他孜孜为道,务在弘法,是从事佛教活动最重要的时期。到庐山后,他看到当时南方佛经很不齐备,禅法无闻,律藏残缺,就派遣弟子法净、法领等人远度葱岭,寻求佛经。这些弟子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从 名重政界12 慧远在庐山对佛教理论,继续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有所发挥,使佛教和政治进一步结合起来,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他主张佛性之说,认为佛的精神实体是不变的,是永恒存在的,人们应该把达到这一境界作为奋斗目标。佛教徒称佛学是内学,把儒、玄叫做外道。而慧远不仅精研佛学,而且兼通经学和玄学,一身兼儒、佛、玄三家。他认为儒、佛、玄三家作为统治思想来讲,立场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主张“内(佛)外(儒、玄)之道,可合而明”,企图以佛学为主,以儒玄为辅,达到会之有宗(佛),百家(儒、玄)同致的目的。慧远还极力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因此被后世净土宗(也名白莲宗、莲宗)僧人推尊为初祖。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他约集信徒刘遗民、周续之(二人均是玄学家)、宗炳、雷次宗(二人均是儒家)等名士一百二十三人立誓,在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共期死后往生西方佛国极乐世界。在慧远等人的提倡下,“净土”法门在南方开始广泛流传。但是社会上流传 留名千古13 慧远于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一说为417年),卒于庐山东林寺,享年八十三岁。他的著作被整理为十卷五十余篇。现存著作按类别有《沙门不敬王者论》、《明报应论》、《三报论》、《沙门袒服论》等论文四篇,有《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统经序》、《大智论钞序》、《阿毗昙心序》、《三当度论序》、《念佛三昧诗集序》五篇序文,此外有书信十四篇以及一些铭、赞、记、诗等,主要收集在《弘明集》、《广弘明集》和《出三藏记集》中。慧远生前德高望重,在佛教界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著名诗人谢灵运曾为他写了一篇碑文《远法师诔》。南齐僧人道慧读了慧远的文集,慨然叹息,恨自己生不逢时,未能亲见慧远。为了实现夙愿,他和另一个僧人智顺溯流千里,到庐山观看慧远的遗迹,在那里流连了三载才回去。 故事一则14 远公(慧远高僧)住在庐山(东林寺)时,虽然年纪已经老了,但讲解谈论佛经,从不间断。他的学生中有偷懒不用心的,远公说:“照射在桑榆间的夕阳之光(比喻年老),照理是照不远的;但我希望朝阳的光辉(比喻青年),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亮。”说罢,手拿经书登上座位,教诲朗读,声音洪亮而流畅,言辞神色十分殷勤恳切,高材们对他更加肃然起敬了。 祖师法语15 师云:念佛三昧者何,思专想寂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乃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相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灵相湛一,清明自然,元音叩心,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所以奉法诸贤,咸思一揆之契,感寸阴之将颓,惧来储之未积,于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兴唯勤,庶夫贞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仰援超步,拔茅之兴。俯引弱进,垂策其后。以此览众篇之挥翰,岂徒文咏而已哉!引 净宗祖庭16 东林寺在江西庐山西北麓。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刺史桓伊为慧远建。慧远于山中立般若台,安弥陀三圣像,集道俗一百二十三人立誓,期生西方极乐世界,号为“莲社”。宋时尊慧远为莲社初祖。寺东岗石室中有八角覆钵形慧远塔。塔右方有石造圆窦、藏骨室。宋元以来,净土宗成立,奉慧远为净土宗初祖。引 弘化事迹17 大师自从道安法师受业以来,即以大法为己任,有感于江东地区经典未备,律藏残缺。居庐山后,即派遣弟子法净、法领等远越葱岭,西行求经。而且只要听说有梵僧来华,便殷勤请入山中咨教。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西元391年),北印度礓宾沙门僧伽提婆南游到浔阳,大师即遣弟子迎其入山,请译《阿毗昙心论》四卷与《三法度论》二卷。并为此二论作序,明宗举旨,大力提倡,遂开江东地区毗昙学之先河。东晋隆安五年(西元401年),迦毗罗卫国佛陀跋陀罗及其弟子慧观等入庐山,大师亦请其译出《修行方便禅经》二卷。此部禅经按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和界分别观等五种观想,将禅修之法作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介绍,较之早期安世高、鸠摩罗什所译传的禅法要显得更为完善。此外,大师对于律藏经典也颇有研习。梵僧昙摩流支入关中时,曾应大师之邀,将姚秦时弗若多罗译传未尽的说一切有部之《十诵律》补译完整,使之成为善本。以上只是举其数端而已,没有列明的还 史籍记载18 考诸史籍,有依净土经典修持,祈求往生净土者,是始于东晋潜青山竺法旷(西元327-402年)。而关于弥陀净土经典,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般舟三昧经》和《念佛三昧经》等,早在汉末即已译出,之后也有异译不断面世。《高僧传》卷五中说竺法旷:“每以《法华》为会三之旨,《无量寿》为净土之因,常吟咏二部,有众则讲,独处则诵。”又晋时支遁(西元314-366年)也着有《阿弥陀佛像赞》一文,说明弥陀信仰早已有之。但是西方净土的信仰成为一体系,并能上升为东晋当时的学问僧和朝中士大夫等上层人士信奉,则始于慧远大师于庐山集众结莲社,可以说是慧远大师掀起了修学弥陀净土法门,求生极乐世界的风潮,且直接影响着后世无数的学佛者,为净土一宗奠定了不拔之基。净土宗沿至今世已历十三祖,但观其列位,并无他宗那样明显的嫡系师承,而都是后世净业学人推举而成。如此而言,慧远大师之所以被追认为净土宗初祖,的确是名至实归,堪为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