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执意
朱元璋为什么执意杀了蓝玉?蓝玉为何没能善终?

朱元璋为什么执意杀了蓝玉?蓝玉为何没能善终?

  蓝玉是明朝开国名将,最后却被朱元璋所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朱元璋之所以要杀蓝玉,不仅仅是因为他为人傲慢、目中无人。更重要的是,当时太子朱标去世了,朱元璋打算立皇太孙朱允炆为继承人,但朱允炆压不住蓝玉,所以蓝玉必死无疑。  蓝玉最开始从军的时候,是在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帐下任职。之所以会在常遇春帐下,是因为他是常遇春的小舅子。有常遇春这么一个姐夫,再加上蓝玉确实有本事,蓝玉的升迁之路,自然一路平坦。  在常遇春的多次夸奖之下,蓝玉很快就升到了大都督府佥事的位置。  蓝玉的功劳多为明朝建国之后。其中包括洪武四年在四川成都所立下的战功,由傅友德带着蓝玉所打下的功劳。一年之后,朱元璋又命令徐达为大元帅,继续追杀北元的残余势力。在追杀元朝残余势力的战争当中,蓝玉充当了徐达的先锋官,立下了赫赫战功。  之后的洪武七年和洪武十一年,蓝玉两次出兵,分别平定了河北境内的元朝势力与西藩的叛军之乱。在他平定叛乱回朝的第二年,朱元璋便封他为侯爵,取名为永昌侯。  再之后,随着徐达等开国老将,年龄越来越大,再难上场征战。年轻的蓝玉,便成了明朝军界的第二代名将,军权越来越大,立下的战功也是越来越多。  洪武十四年,蓝玉率军,平定了云南。那一年蓝玉与傅友德、沐英等人,率领着30多万的明军,进攻龟缩在云南境内的北元残余势力。由于蓝玉的作战勇猛,加之当时北元的残余力量,也已经相当虚弱。所以这一战,明军基本上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敌军就直接投降了。先是昆明城中的元军,直接不战而降,紧接着明军又攻克了大理和曲靖,很快拿下了整个云南。  在这次战争结束后,朱元璋为了笼络蓝玉,又让蓝玉当上了皇亲国戚,让蓝玉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儿子蜀王朱椿。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封蓝玉为左将军,和冯胜继续出征明朝境内的北元残余势力。在出征过程中,冯胜因为种种原因,被朱元璋治了罪,这样蓝玉就成为了军中说话分量最大的人。在这次北伐过程中,蓝玉率领明军,重创元军。经此一战之后,北元彻底元气大伤。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奉命再次攻打北元。蓝玉这次带领了大约15万明军,从北京出发,一路深入草原。当时北元朝廷,已经龟缩到了草原内部。偌大的草原,想要找到北元残余势力,谈何容易?不过,蓝玉凭着自己优秀的军事才能,和敏锐的战斗直觉,还是找到了元军的主力。  最终,双方在捕鱼儿海一场大战,蓝玉彻底击溃北元最后的主力军队。这一战虽然未能直接俘虏元军的皇帝,但是却几乎俘虏了北元朝廷的大半高层。北元皇帝的几个儿子,数百名北元高层,七万多的人口,全部被蓝玉所俘虏。  经此一战,北元基本上等于是彻底被灭了,蓝玉也由此立下了不世之功。班师回京后,朱元璋非常高兴,直接封他为凉国公,位极人臣。  如果蓝玉此时归隐乡里,最后倒还有可能得以善终。但是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直接导致了蓝玉的死亡。  首先,蓝玉性格傲慢。比如从捕鱼儿海得胜归来时,蓝玉率领大军路过喜峰关。由于正值半夜,守城的军官需要谨慎起见,需要好好盘查才能决定是否放行。但是蓝玉觉得我这么大的功劳,你们不开城门,明显不给我面子,于是便直接下令,强行攻城。  这样的行径,已经无异于叛乱了。 。  另外,蓝玉在军中还广收义子,在军中大肆拉拢官员,组建自己的小山头。这些行为,在战时固然让他可以更好指挥军队。但等到明朝逐渐进入和平时代之后,就成了他的催命符了。  当然,如果只是这些的话,蓝玉或许还有活命的机会。  蓝玉真正的死因,其实是太子朱标的去世。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因为一场急病去世。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决定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继承人。但如此一来,另外一个问题就凸显了出来:朱允炆年纪轻轻,资历不够,很难压制住那些开国老臣。  蓝玉原本是老朱留给朱标的大将,以朱标的能力和资历,压制住蓝玉不成问题。而且,蓝玉是坚定的太子党,他姐夫常遇春的女儿还嫁给了朱标,算是朱标的岳父。但朱标去世之后,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朱允炆并不是常遇春的女儿所生,而是朱标的另一个妻子吕氏所生。这样的话,不管是资历还是关系,蓝玉都不会心甘情愿的去支持朱允炆。  如此一来,蓝玉的存在,明显就变得弊大于利了。  于是,洪武二十六年,也就是在朱标去世一年之后,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最后,蓝玉被抄家灭三族,其麾下的军中将领,也大多被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2-28
武则天早年到底经历了什么?李治为何执意接她入宫?

武则天早年到底经历了什么?李治为何执意接她入宫?

  武曌[zhào],即武则天,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67岁)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651年,唐朝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丑闻。  这一年,身为皇帝的李治,娶了自己老爹李世民的女人。在李世民去世后,这个女人本来已经出家做了尼姑。但是在李世民去世两年之后,却又被李治再次接回宫里,做了自己的妃子。  这个被李治接回宫里的女子,就是后来的一代女皇,武则天。  提到武则天,中国人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武则天,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早年到底都经历了哪些事情呢?这些事情对武则天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当时的唐高宗李治,为何不惜毁掉自己的形象,也要借武则天入宫呢?  公元624年,武则天生于长安。武则天他们家,原本是一个商人家族。在中国古代,商人的地位一直很低,所以到了武则天她爹这一代,虽然靠着木材生意,特别有钱,但社会地位却很低。  所以,到了隋朝末年的时候,武士彟便通过结交李渊,进行政治投资。李渊为起兵进行准备的时候,武士彟凭着自己的家财,倾力支持李渊。所以唐朝开国之后,李渊评定太原起兵的功臣,武士彟也名列其中。  更为难得的是,武士彟是一个很懂进退之道的人。唐朝开国之后,李世民和李建成围绕着太子之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武士彟却坚决不站队,恪守本分。所以,后来李世民登基之后,武士彟的地位,也没有多大影响。  另外,唐朝开国之后,武士彟的原配妻子相里氏,因病去世。相里氏去世后,在李渊的亲自赐婚之下,武士彟娶了弘农杨氏的一名女子,也就是武则天她妈。两人成亲之后,很快生下了三个女儿。这其中的老二,就是武则天。  武则天出生那一年,唐朝刚刚统一天下,李世民和李建成,正在激烈的斗争当中。至于她爹武士彟,则是一直老老实实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两年之后,随着一场玄武门事变的发生,李世民登基。此后,武士彟作为前朝老臣,虽然之前没有站队,但李世民对其仍是十分厚待,并没有任何排斥。  武则天的童年时代,应该还算是比较幸福的。  如果正常发展下去的话,再过几年,武则天稍微大一些之后,武家应该会给她挑一个门当户对的家族,挑选一个合适的夫婿。若是那样的话,武则天的一生,或许也会十分的幸福。  但所有的这一切,都在公元635年的时候,戛然而止。  这一年,武士彟去世了。  武士彟的去世,对于武则天来说,无疑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因为武士彟死后不久,武家内部就发生了一场严重的财产争夺案。  武士彟和原配妻子相里氏,生了两个儿子。后来续弦娶了杨氏之后,虽然生了三个女儿,却并没有生下一个儿子。没有儿子,在财产继承方面,就存在很大的缺陷。所以,武士彟死后,他的两个儿子,联合武士彟的侄子们,对杨氏极为无礼,最后迫使杨氏,不得不带着三个女儿,回到了洛阳娘家。  这件事发生的时候,武则天仅仅只有十二岁而已。父亲前脚去世,亲哥哥就因为家产,将母女四人踢出家门。这件事,也让武则天亲眼目睹的人性的丑恶,更对武家的那些男丁,极为憎恨。  正是因为少女时代经历的这些事情,后来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她的几个哥哥,要么被她流放致死,要么被她设局弄死,无一善终!很多人可能会说,武则天对付武家的手段过于残忍。但如果考虑到少女时代,武则天经历的这些东西,其实大家也就能够接受了。  回到洛阳之后,又过了两年,随着武家三姐妹逐渐长大,也到了该考虑嫁人的时候了。唐朝那会儿,女子十四岁就到了该嫁人的时候。所以回到洛阳之后,杨氏也开始尽心尽力去为女儿们挑选夫婿。虽然丈夫已经死了,母女四人也被赶出了家门。但杨氏的娘家,家世显赫,替三个女儿挑一个好婆家,倒也不是什么难事。  在杨氏的造势之下,很快,洛阳城内开始传出消息,说武家这三个姐妹,都特别好看,貌似天仙。没过多久,武家的大女儿武顺,首先嫁入关陇高层贵族的贺兰家,得到了一份良缘。然而接下来,当轮到武则天的时候,又一个意外,再次改变了她的人生。  就在这时,李世民来洛阳了。  公元637年三月,李世民前往洛阳,检阅当地驻守的军队。在此期间,李世民便听到了有关武则天貌美如花的传闻。  在很多电视剧当中,此时的李世民,一听说有武则天这样一个美女,马上就急不可耐地将武则天纳入宫中,很像是一个好色老头。但实际上,当时的真实情况,和电视剧里讲得完全不同。就在不到一年之前,李世民的发妻长孙氏,因病去世。自那之后,李世民极度伤心,再也没有和任何一名后宫女子,生下过子嗣。  所以,要说李世民好色,这事其实真的是有点冤枉李世民了。当时李世民考虑更多的,应该还是政治影响。李世民想要的,就是借此机会,拉拢武则天背后所代表的那些力量。武则天的母亲这一族,是弘农杨氏,代表了传统世家;而武则天的那位已故父亲,则是代表了开国功臣。所以当时李世民考虑最多的,不是武则天长得是否好看,而是能够借此对这两股力量示好。  于是,不久之后,随着一道诏书颁下,武则天被正式选入宫中,做了李世民的才人。  有关武则天和李世民的关系,史学界其实一直存在争议。首先,李世民比武则天大26岁。而长孙皇后去世之后,李世民在后宫停留的时间,一直比较少。其次,在唐朝那会儿,妃子的位置和宫里的女官位置,是相通的。所以有很多史学家怀疑,当时武则天做的这个才人,或许并不是嫔妃之类的意思,而是一个单纯的女官。而武则天入宫之后,李世民可能也一直没有动过武则天。  不管怎么说,从公元637年开始,武则天正式入宫了。这一年,武则天仅仅只有14岁而已。  一个14岁的小姑娘,就此远离家人,进入深宫,陪伴着一个比自己大26岁的男人。而且,那个男人还不一定经常见她。这种日子有多苦,自然可想而知。  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武则天在宫里逐渐长大,过着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如果武则天能够给李世民生个孩子,日子或许还会好过一点。但问题是,自从武则天入宫之后,李世民跟任何一个女子,都没有生下过一男半女,这事就比较麻烦了。  对于武则天在宫里的这十多年生活,史书记载的极少。只有武则天晚年的时候,曾经回忆过自己为李世民训马的事情。据武则天的回忆,当时李世民有一匹好马,谁都驯服不了。武则天却说,自己只需要鞭子、铁棍和匕首,就能驯服。先用鞭子抽,不听话就用铁棍打,再不听话就用匕首扎。这个回答,也得到了李世民的赞赏。  但是说实话,因为这件事,是武则天自己回忆的。所以当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无从知晓。至于武则天在那十多年里,在后宫到底生活如何,史书上更是没有半点记载。这也难怪,毕竟当时的武则天,只是后宫内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没谁会管她的生活。  不过,从武则天的回答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武则天,就已经开始逐渐变得心狠手辣了。生活于深宫之中,整日面对那些后宫之中的尔虞我诈,想要活下去,并且活得好一些。让自己变得心狠手辣,似乎也已经是唯一的选择了。  很快,十多年匆匆而过,武则天彻底长大,李世民却逐渐衰老。公元649年,李世民来到终南山翠微宫度假。到了翠微宫之后,李世民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差,逐渐病重。在此期间,武则天作为才人,一直陪伴左右,照料李世民的起居生活。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武则天接触到了当时身为太子的李治。  在之前漫长的人生当中,武则天其实一直都没有和同龄男子接触过,更没有谈过恋爱。某些电视剧里,说武则天入宫之前,有个红颜知己叫李君羡,这事其实纯属子虚乌有。历史上确实有个李君羡,也确实是唐初的猛将。但这个李君羡,比武则天大了32岁!而且李君羡生前,也从来没有见过武则天。  所以,在和李治一起服侍李世民期间,武则天便对李治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情愫。虽然这种情愫,从伦理上来说,似乎有些不道德。但当时的武则天,刚刚26岁,正是风华正茂、容易产生感情的时候。而身为太子的李治,虽然已经成亲,但对自己的正妻王氏,并不算太喜欢。所以两人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很快就产生了一种暧昧的感情。  此后不久,李世民因病去世。按照当时的规矩,武则天既然是李世民的才人,又没有子嗣,就必须去感业寺出家为尼。往后的余生,武则天都只能呆在感业寺中,为李世民烧香祈福,直到人生的终点。  其实,从古代的角度来说,这个结果,已经不算差了。因为在唐朝之前的很多朝代里,老皇帝去世之后,他生前的妃子,尤其是那些没有子嗣的妃子,很多就直接被拉去陪葬了。而那些有孩子的妃子,也未必就能善终。比如刘邦宠爱的那位戚夫人,在刘邦死后,就被砍成了人彘,死得极为凄惨。  相比那些朝代,唐朝当时的做法,已经算是很人性化了。  但是,武则天不甘心。  凭什么自己十四岁便离开家人,进入了宫里。刚刚26岁,就要做一辈子尼姑?老天爷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对她如此刻薄?  正是因为这些经历,让武则天彻底黑化,逐渐成了一个对权力对地位无比热衷的女人。  当然,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历史不会有任何改变。毕竟,当时的武则天,已经进了感业寺,再想出来,那就太难了。可就在这个时候,有人给她送来了一个天赐良机。  这个人,是李治的皇后,王氏。  李治登基之后,虽然顺利成了皇帝,但需要面对的问题也不少。李世民给他留下了一大堆的勋贵老臣,这些人大多有着开国之功。以李治的资历和能力,很难压服他们。而除了这些功勋老臣之外,当时的李家宗室内部,也有一大堆猛人。军方那边,更是猛将如云。在这种情况下,李治这个皇帝做得有多难受,自然可想而知。  所以,李治登基之后,首要目标,就是收权。  为了收权,李治开始大力扶持皇后王氏的家族,任命王氏的舅舅柳奭,担任中书令。按照李治的想法,外戚党被扶持起来以后,可以和老臣党争权,进一步稳固他的地位。  但李治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位皇后王氏,是一个天生的政治绝缘体。  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也是家世显赫。不过,王皇后的直系长辈,之前大多官位不高,所以不太懂朝堂上的一些事情。王皇后嫁给李治的时候,李治还只是一个普通皇子,并没有被封为太子。等到李治成了太子之后,王皇后已经渐渐跟不上李治的脚步了。  除此之外,王皇后还有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不会生孩子。  王氏嫁给李治多年,却从未生下过子嗣。没有孩子,这在古代绝对是一个大忌。所以后来,当李治不断纳妃子,并且和其他女人生下孩子的时候,王皇后就开始感觉到了危机感,时刻担心自己的地位遭到威胁。尤其是当李治开始明显宠爱宫里的萧淑妃时,王皇后心里就更不踏实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王皇后开始主动和朝堂上的那些老臣们联手,希望在老臣们的支持下,坐稳自己的皇后之位。  但如此一来,李治就很头疼了。之前他扶持外戚党,本就是为了和老臣党争权。结果经过王皇后这么一搞,外戚党反倒跑到老臣党那边去了,成了他掌权的阻碍。所以,在这之后,李治越来越不喜欢王皇后了。  偏偏对于这一点,王皇后根本没有任何察觉,还以为是单纯的宫斗。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治的后宫生活,越来越苦闷。此后不久,恰逢李世民去世一周年。按照惯例,李治需要前往感业寺,去给李世民烧香。  就是在这个时候,李治再次遇到了武则天。  对于两人再次相遇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武则天又是用什么手段,诱惑了李治?史书上其实没有任何记载!不过,受当代很多电视剧的影响,这段故事已经被演腻了。当代的导演们,用自己所有的才华,将当时可能发生的事情,从头到尾给脑补了出来。  反正最后,武则天是诱惑了李治,两人就此开始偷情了。  对于李治来说,当时他或许并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只是觉得后宫生活苦闷,想要出来放松一下而已。身为皇帝,受到老臣们的制约,很多事情都不能做。也就只有这种事情,才能够让李治觉得,自己还是一个皇帝,可以做很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所以接下来,李治又去了感业寺几次,多次和武则天偷情。  在这几次偷情过程当中,身为皇后的王氏,很自然地察觉到了。与此同时,武则天也把握住了机会。  据史学家推断,在李治和武则天偷情几次之后,武则天应该怀孕了。  虽然李治是皇帝,但和一个尼姑偷情,并且生下子嗣,肯定不是什么好听的事情。所以接下来,如何处理武则天,就成了关键。但就在这个时候,王皇后却站了出来,主动提出,要接武则天入宫。  王皇后之所以这么说,自然不是为了武则天,而是为了自己。因为当时的后宫当中,萧淑妃特别受宠,让王皇后感到了威胁。所以王皇后觉得,只要能够打击萧淑妃,分去她的一部分宠爱就行。不管什么事情,她都是能够接受的!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已经做了好几年尼姑的武则天,再次入宫。不久之后,武则天给李治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也就是后来的太子李弘。  再次入宫的武则天,开始了她的传奇人生,同时也彻底改变了历史。  从武则天少年时代经历的这些事情当中,我们不难发现:真正导致武则天不幸命运的,其实就是她父亲的去世。如果武士彟能够多活几年,撑到武则天嫁人的时候,或许武则天的命运,就会截然不同了。  武则天的故事,也带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孩子的少年时代,父母的存在,真的是很重要。不管缺失了任何一方,都会给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损伤。  而这种损伤,以后不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终生难以治愈。如果孩子将来有很大成就的话,影响就会更大。如果到了武则天的那个地步,说不定就会直接改变历史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2-11
刘备执意攻打东吴是给关羽报仇吗 真相是什么样的-趣历史网

刘备执意攻打东吴是给关羽报仇吗 真相是什么样的-趣历史网

  还不知道:刘备执意攻打东吴,给“关羽报仇”只是幌子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兵败麦城,被东吴杀害;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篡汉称帝;建安二十六年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年号章武。三个月后,以“为关羽报仇”的目的,出兵伐吴。  当时刘备出兵七十五万,连营七百余里,声势之浩大,一时之间让孙权也十分害怕。要不是陆逊出奇制胜,东吴的那次危机肯定不小。然而结果却是刘备大败,损兵折将,还托孤白帝城。将蜀国十余年的兵力和国力付之一炬。  很多读者读到这里都非常遗憾,也很疑惑刘备真的只是为了给关羽报仇,才执意出兵,酿成这么大的灾难吗?即便“桃园三结义”兄弟情深,但也不能拿着蜀国的国运来赌气啊!  整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里,刘备都是非常睿智的,也非常大度。三顾茅庐求贤诸葛亮的时候,要不是刘备的胸怀,估计也打动不了诸葛亮。  所以,刘备的出兵,绝不是意气用事,给关羽报仇不过是个借口,关键还是政治博弈。  关羽兵败于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出兵建安二十六年。整整过去了两年之久,要是单纯的报仇,也不会等待两年的时间。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有三个:  一、笼络人心,维稳大局  关羽兵败之前,驻守的是荆州。荆州虽然是刘备从东吴手上借来的,但经过多年的人治,荆州百姓都很支持蜀汉政权。关羽兵败,荆州被东吴夺取,但荆州人士并非完全接受东吴统治。  另外,当时在蜀汉政权任职的很多官员,也都出自荆州之地。如:黄忠、魏延、马良、廖立等。无论是故土情怀,还是家属家族生活在荆州,这些人都是支持刘备出兵的。  当时劝阻刘备出兵的主要有赵云、诸葛亮和秦宓。赵云劝阻的最是激烈,赵云说: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  赵云分析的极好,诸葛亮首先点赞,刘备其实也是明里明白的。他明知道出兵东吴并非上策,但是要解决当下问题,给群臣一说法,给荆州百姓一交待,又不得不出兵。  二、敲打孙权,灭其野心  也许在很多读者看来,刘备攻打孙权是主动出击,而东吴则是被动防守。但其实不然。孙权击败关羽,获得荆州之地后,其野心也与日俱增,甚至有图谋蜀汉之心。  《三国志·周泰传》中记载,“后权破关羽,欲进图蜀国……”。这说明孙权在看到吕蒙偷袭荆州成功,蜀国又失去关羽大将之后,其野心也是十分膨胀的。  曹操曾言:“生子当如孙仲谋”。能得到曹操赏识的孙权,也绝非泛泛之辈。也许整部三国里,能让曹操佩服的也就刘备和孙权二人。  要知道,孙权觊觎蜀国之地久矣。当年周瑜在的时候,就曾与孙权商议过和刘备共取蜀地的想法。后来到了鲁肃和吕蒙时期,也大都有此想法。  由此可见,刘备的此次出兵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要想让蜀国获得长治久安,就必须打消掉孙权的图蜀之心。  结果也是如此,刘备虽然败了,但是“天子守国门”的气势,还是镇住了东吴。东吴获胜之后,非但没有乘胜追击,反而是遣使求和。  三、收复失地,重振蜀威  荆州之地位于蜀汉东北,向北可以直接取许昌,向东既可以作为屏障,也可以进击江东,战略意义非常明显 ,所以当时让关羽驻守,可见其重要性。  刘备出兵东吴的第三个目的就是,希望七十五万士兵能够势如破竹,大获全胜,顺便收复失地荆州。于国,扩大疆域;于臣民,可给予交待。万全之计划,只是结果很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12
究竟是因为哪些原因,最终使得刘备执意要伐吴?-趣历史网

究竟是因为哪些原因,最终使得刘备执意要伐吴?-趣历史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刘备为什么要伐吴,最后一个原因让人泪目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是刘备的人生理想不能丢。刘备的人生理想是终结这个乱世,重新建立一个统一的帝国,为了这个理想,刘备坚定的执行了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方案",并顺风顺水的拿下了荆州、西川和汉中。在隆中对方案刚刚把戏台架起来,刘备正准备摩拳擦掌大干一场时,却被东吴砸了场子,关羽败走麦城荆州失守,刘备的人生理想岌岌可危。此时的刘备别无选择,他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手握西川和荆州,二者缺一不可,刘备不能失去荆州。因此,刘备集结蜀汉倾国之力伐吴,主要目的就是要夺回荆州,从而扶正自己摇摇欲坠的人生理想,这是他人生的全部意义。  二是刘备的仁义招牌不能丢。刘备能从一无所有到雄踞一方,靠的就是他的仁义招牌,在这点上,刘备与曹操孙权不同,曹操靠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和强大的综合国力,孙权靠的是孙氏三代人在江东扎下的根基和牢固的长江天堑,刘备呢,他只有"汉室宗亲"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只有"刘皇叔仁义布于四海"这些软实力。因此,当孙权袭取荆州时,挑战的只是刘备一统三国的人生理想,但当孙权杀掉关羽时,挑战的就是刘备的仁义招牌这个立身之本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想当初,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誓同生死,三人可是在关二爷面前拜了把子的,现在关羽张飞被孙权害死了,你说刘备能怎么办,全天下的人都看着呢,如果不伐吴,刘备的仁义招牌就肯定保不住了。  三是刘备的兄弟感情不能丢。如果说"人生理想"和"仁义招牌"体现的是刘备志在天下的理性驱动的话,那么,"兄弟感情"则体现了刘备身上那股有血有肉的铁汉柔情。刘关张自从涿郡相识,就胜却人间无数,三人食则同桌、寝则同床,一起上刀山一起下火海,一起砸场子一起逛窑子,从公元184年桃园结义,到公元220年关羽被害,三人风雨同舟36年,一路走来,兄弟感情已是坚如磐石,"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正是刘备对关张二人兄弟感情的真实流露。因此,当关羽张飞先后因东吴而死,刘备就成了手足全无的"人彘",此时,年过半百的刘备的感情大堤瞬间崩塌,在这一刻,所有由理性所构筑的心理防线均被冲垮,刘备的心中,除了撕心的痛苦和复仇的怒火,已经再也装不下其他事情。  结语:以上,就是笔者总结的刘备执意要伐吴的原因,简而言之,就是"刘备的人生理想不能丢、仁义招牌不能丢、兄弟感情不能丢",除了这三个原因,大家有什么更独到的见解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09
刘备为何不答应东吴的求和,执意要发动夷陵之战?-趣历史网

刘备为何不答应东吴的求和,执意要发动夷陵之战?-趣历史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夷陵之战前,孙权主动向刘备求和,刘备为何不答应还执意伐吴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刘备在曹丕篡汉建立魏朝后,也随即建立了蜀汉政权。在建国之初,刘备就面临着一个战略性的选择问题。那就是讨伐东吴或者曹魏的选择问题。在当时,曹魏篡夺了汉室江山。作为一直以匡扶汉室为口号的刘备,讨伐曹魏恢复汉室江山是责无旁贷的事情。  可是东吴也同样与蜀汉有着深仇大恨。东吴在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出兵袭取了荆州,并擒杀了关羽。东吴的背信弃义的举动,不但使蜀汉蒙受了沉重的损失,还让刘备、诸葛亮的《隆中对》遭到了破产。  最终,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后,刘备选择了讨伐东吴。在刘备决定讨伐东吴之后,孙权赶快向刘备求和,并且还让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写信劝说刘备。诸葛瑾详细的论述了伐吴与伐魏的得失,指出刘备的主要敌人是曹魏。但是刘备根本就不予理睬,继续进军,直至发生了夷陵之战。那么,刘备为何不答应东吴的求和,执意进军呢?  一、关羽、张飞之死让刘备无法回头。  在刘备的创业过程中,关羽、张飞是刘备最得力的助手。他们对刘备忠心耿耿,不顾一切的追随刘备,在战场上为刘备立下了赫赫战功。关羽作为刘备手下最出色的武将,在曹操手下,不顾曹操对他的笼络。在白马之战中为曹操斩将立功后,便千里走单骑回到刘备的手下。他在镇守荆州期间,挡住了曹军的攻势,为刘备夺取西川创造了条件。  在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创造了军事史上有名的战例。他利用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水淹七军,以微弱的损失,消灭了曹魏三万精兵。一时间,关羽威震华夏,迫使曹操考虑迁都来躲避关羽的锋芒。  张飞是刘备军中与关羽齐名的将领。他和关羽一样威武雄壮,只是比关羽稍差一些。张飞在战场上,勇冠三军。在长坂坡之战中,他率领二十名骑兵,为刘备断后。张飞大声报出自己的名字,让曹军前来决死战,吓得曹军不敢上前。就这样,张飞保护刘备逃脱险境。  在入川之战中,张飞率领先头部队,首先攻占江州,打开了西川的门户。随后,他和手下扫荡益州,攻占了大批的益州的城镇,与刘备在成都会师。在刘备占领成都后,他和诸葛亮、关羽、法正等人都得到了最高规格的奖赏。在随后的汉中之战中,张飞依然表现出色。他大败曹军中著名的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使得张郃抛弃战马,率领十几人狼狈爬山逃命。  可是,这两位被刘备当作左右手的将领,都因为东吴的原因死于非命。关羽是在襄樊之战中,被东吴袭取了荆州,在逃亡途中被东吴擒杀。而张飞则是在出兵东吴之前,被部下杀害,拿着首级投奔了东吴。  因为关羽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的那批人的代表。这些人是刘备最信任的人,也是刘备阵营中最忠实于刘备的人。刘备如果不能为关羽张飞报仇,就会失去他们的信任,这会给刘备阵营造成极大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不管怎么说,都有必须为他们报仇的义务。  同时,随着关羽的败亡,荆州的丢失,那些从荆州投奔刘备的人员也失去了故乡。这些人也同样强烈要求刘备出兵东吴,夺回自己的家乡。刘备作为一个集团的君主,也同样要考虑他们的意愿。  二、东吴的求和毫无诚意,更加深了刘备的仇恨。  东吴在刘备决定出兵的时候,也对刘备进行了外交斡旋。为了劝阻刘备出兵,东吴派出使者向刘备求和,还让诸葛瑾给刘备写信。但是,东吴的这种举动,只是它的一种外交姿态,根本就没有一点诚意可言。  东吴向刘备的求和,只是一种简单的求和,只字未提如何解决双方的争端,也根本没有提到荆州的归属问题。而诸葛瑾的书信更是一种姿态,他是以个人的名义来劝说刘备。诸葛瑾在书信中反复向刘备指出,蜀汉的敌人应该是曹魏。可是他一不代表东吴官方,二没有提到如何解决双方争端。  这就如同一个强盗,强占了别人的住宅,杀害了他人的家人。可是当受害人的家属回来复仇的时候,这个强盗却和受害人握手言和,还让受害人自己离去。试想一下,这种求和刘备怎么可能答应,他怎么会答应这样的条件?  东吴之所以敢于这样对待刘备,是因为它已经做好了对付刘备报复的准备。在外交上,为了摆脱战略上的被动,防止遭受两面夹击,孙权向曹丕屈膝称臣。这样,孙权就摆脱了两面作战的局面,得以专心对抗刘备。  在军事上,孙权起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陆逊。在日后的战争中,陆逊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而且东吴在西线也准备了充足的兵力,实际上,在夷陵之战中,不算后方的兵力,仅仅战争一线的兵力,东吴就远远超过了蜀汉。这也是蜀汉无法突破东吴防御的根本原因。  正是有了这些准备,孙权认为可以抵抗住刘备的进攻,所以才会采取这样的求和方式。这种求和在刘备看来,是对自己的愚弄,更加激起了刘备的怒火,加速了战争的进程。  三、从伐吴和伐魏的综合考评来看,伐吴对蜀汉更有利。  刘备在兴兵之前,曾经考虑过很长时间。在衡量伐吴和伐魏两者的得失后,终于选择了伐吴。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伐吴要比伐魏更对蜀汉有利。  首先,从双方的国力对比来看。在当时,魏国的国力最强,兵力也最强。而蜀汉在丧失了荆州的那支主力后,仅仅剩下蜀中的那支主力。这支主力只能运用在一个主要方向上,自然是打击弱敌为最好。那么,兵力比较弱小的东吴就成为蜀汉的第一选择。  其次,从双方的形势来看。在当时,东吴已经向曹魏称臣。如果刘备攻打曹魏的话,东吴就可能会趁火打劫,攻打刘备的后方。而刘备攻打东吴的话,由于战场地形的限制,曹魏没有与蜀军交集的部分。因此,曹魏要不攻打东吴,要不只能袖手旁观。这样,刘备就避免了两面作战,只要专门对付东吴就可以了。  第三,从战场地形来看。如果刘备出兵攻打曹魏,只能兵出秦川,这就要翻越险峻的秦岭。当时在汉中之战中,曹操就对秦岭的险峻心有余悸。他在勉强救出夏侯渊的余部后,说南郑就是一座天狱,而中斜谷则是五百里的石穴。对于能征惯战的曹操,秦岭尚且是这样一座天险。如果刘备北伐,这些昔日曹操的险阻则都落到了刘备的头上。  而如果刘备出兵伐吴的话,战场形势则要好得多。蜀军位居长江上游,有长江水道作为补给通道,后勤的压力要减少很多。再加上整个战区都是山地,这对于以山地步兵为主的蜀军更是如鱼得水。假如刘备有得力的武将、谋士,采取水陆并进的战略,打败吴军不是不可能的。  第四,从将领素质来看。在当时,蜀汉虽然损失了关羽、张飞、黄忠等将领,不过由于有刘备领兵,蜀军还是有强大的战斗力的。刘备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将领,他在与曹操交战的时候,曾经说过,如果遇上曹操胜败不可知,像曹操手下的将领则没有可惧怕的。  曹魏阵营中的曹操虽然已经去世,但是由于长期的积累,曹魏还是拥有众多的军队,还有大批优秀的将领谋士。相比于曹魏,东吴则差得多。东吴的老将吕蒙已经病逝,在当时东吴,刘备认识的将领中,没有一个是刘备的对手。接替吕蒙的陆逊则名不见经传,不孚众望。因此,刘备对于战胜东吴还是有信心的。  第五,战役胜利后的战果来看。如果刘备出兵秦川,打败了曹魏,得到的战果也不理想。这是因为,关陇一带经过长期的战乱,百姓死伤惨重。剩下的人口或是流失逃亡,或是被曹魏强行迁移征调。这使得这个关陇一带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当年,刘备夺取汉中的时候就面临了这种情况。刘备动员了蜀中的全部资源,终于击退曹操,夺取了汉中。可是曹操对汉中采取坚壁清野,将那里的人口全部迁走,使得刘备得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汉中。如果刘备出兵秦川,即便获胜,也跟夺取汉中是一样的情况。  而出兵荆州则完全不同。荆州的人口、物产要远比秦川多,而且这里经过刘备的长年经营,有着一定的统治基础。如果夺取荆州,刘备能够迅速恢复自己的统治,补充战争的消耗。从这一方面来看,伐吴的收获要比伐魏强得多。  结语:  在刘备伐吴之前,对伐吴和伐魏的利弊进行了长时间的考虑,最终选择了伐吴。这个考虑,是审慎严谨的,将各方面的因素都考虑了进去。因此,蜀汉上下,对伐吴的胜利都抱有信心。虽然有一定的反对意见,也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  而东吴则早就在杀害关羽,夺取荆州的时候,就对刘备可能的报复做好了准备。东吴向曹魏称臣,选拔优秀将帅,集中一切可能的兵力。正是在这种准备下,孙权认为可以抵挡住刘备。所以,孙权对刘备的求和,只是单纯的求和,根本没有其他条件。这种行为是刘备不能容忍的,因此,刘备当然拒绝了孙权的求和,加速发动了夷陵之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6-20
江州司马青衫湿,宋江为什么执意要打江州?

江州司马青衫湿,宋江为什么执意要打江州?

宋江执意打江州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件事发生在众好汉劫法场救出宋江和戴宗之后。 众人齐聚在白龙庙时,晁盖觉得既然救出了宋江,他们也就可以回梁山了: “我们众人偷营劫寨,只可使一遍,如何再行得?似此奸贼已有堤备,不若且回山寨去,聚起大队人马,一发和学究,公孙二先生并林冲,秦明,都来报雠,也未为晚。” 但是宋江去执意要杀回江州报仇, 宋江为何这么执意着要杀回江州报仇呢? 我觉得原因有这些: 其一,报仇要知道,宋江是宁愿坐牢也不远当土匪的,他到江州坐牢,就是为了遇赦。 说不定等宋江遇赦之后,再活动一下,又可以当官了呢。从宋江的诗中也可以看出,宋江还是很喜欢当官的。 然而因为宋江喝醉了写了首诗,就被黄文炳冤枉成了反贼,还要把宋江给斩了,宋江能不恨他吗? 黄文炳是真的把宋江逼上了梁山,让宋江绝了当官的心,宋江是恨死他了。 其二,路远也就是宋江所说的: 若是回山去了,再不能彀得来:一者山遥路远; 江州在如今的江西省九江市,梁山则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境内。 全程有多远,看看这张图就知道了。 书中也说过,从梁山到九江,需要五天时间,确实是有些远了。 其三,怕江州知府有准备梁山好汉这次大闹了江州,江州知府绝对会有所准备。准备越充分,越不容易取胜,所以宋江也说: “二乃江州必然申开明文,各处谨守,不要痴想。只是趁这个机会,便好下手不要等他做了准备。” 所以宋江觉得趁着此时江州大乱,直接攻打江州,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结果也证实了宋江的决策是正确的,所以他们最后他们很轻松的活捉到了黄文炳。

资讯百科 2022-04-19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