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统治了中国差不多半个多世纪。由于其顽固守旧、腐败无能又贪图享乐,给中国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中国走进半封建帮殖民地社会,清王朝最终走向灭亡,慈禧都要负很大的责任。于是不免有人疑惑,要知道,晚清时期虽然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却也是能人辈出的时期。慈禧不过就是一个老妇人而已,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扳倒慈禧,拯救清朝于水深火热之中呢? 这个问题,小编是这样认识的。 一、皇帝幼小,是慈禧最强大的抓手。 明清时期,皇权制度已经发展到了最高峰的时期。明清之前有宰相,宰相虽然力量依然弱小,但作为政府首脑,勉强可以作为制衡皇权的一个力量。但是明清时期,宰相已经没有了。而且,清朝大臣的弱势比明朝还明显。明朝还叫做大臣,清朝则只能是家奴,是臣工,只能听从皇帝的吩咐,只能执行。这使得皇帝非常强势和独裁,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与之抗衡。 由于慈禧在位的时候,都是小皇帝。因此,慈禧虽然是个女子,但是作为太后的她,就具有了皇帝的权威。也就是说,她就形同于皇帝。谁要是想推翻慈禧,也就是在推翻皇帝,这显然是办不到的。 唯一可能扳倒慈禧的,就是已经成年的皇帝。而光绪发动的“戊戌变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向慈禧夺权的尝试。可惜最终光绪失败了,唯一的机会也就失去了。 二、皇族衰败,是慈禧最重要的机会。 清朝早期的时候,由于满清起源于游牧民族,因此权力结构上,并不是皇权制度,而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皇族都会参与到国家的大事决策之中。 但是,多尔衮摄政以后,尤其是从康熙皇帝开始,发现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对皇权的干涉,开始转向采用汉人王朝的皇权制度。后来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经营,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完全废除。再加上清朝的皇族又废弃了明朝的藩王制度,皇族的亲王、郡王都只能呆在京城里。这样,皇族不但在朝廷政治生活中,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同时也不可能从地方发起“勤王”“清君侧”之类的斗争,推翻当权者。 咸丰去世的时候,搞了一个八个顾命大臣辅政,有一种要恢复皇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的迹象。但后来慈禧发动了“辛酉政变”,把这种刚刚冒头的政体,给拦腰斩断。所以此后,这种制度再也没发挥过效力。虽然也有一些皇亲,包括奕、荣禄、载沣等等,但他们其实只是皇权(慈禧)的奴才,只能执行命运,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三、汉臣崛起,是慈禧最依靠的力量。 在晚清之前,汉臣基本上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张廷玉号称三朝元老,但是乾隆想怎么打击他就怎么打击他。最终三朝元老成为乾隆一个呼来喝去的奴才。不过到了慈禧当政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汉臣开始发挥作用。 当然了,汉臣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并不是慈禧有意为之,而是形势所迫。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来又有捻军起义延续,清朝八旗军败落,没有办法的慈禧,只能依靠地主武装发挥作用。 如果太平天国强硬一点,最终推翻了清朝统治,或者就算没有推翻,但是给予了清朝毁灭性的打击,那样的话,地主武装必然会更加强大。晚清将很可能进入乱世,走入军阀割据的局面(就像唐朝末年那样)。但太平天国自乱阵脚,而地主武装很快就把它扑灭了,再加上太平天国被扑灭以后,慈禧及时收缴兵权,因此,地主武装最终没有形成气候。 汉臣从此走上了清朝的政治舞台。不过,虽说汉臣走上了政治舞台,但他们都不会冲击慈禧。因为他们就是慈禧选拔起来的,可以说是慈禧的左膀右臂,只会强化慈禧的力量。 光绪亲政以后,也网罗了不少汉臣,可惜根基太浅,又被慈禧打压,所以最终没有成气候。正是以上三个原因,慈禧稳稳地在位上呆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直到去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自古以来,辅政大臣就是一个十分尴尬的角色,他们界于君与臣之间,如果一下子把握不好,就容易让自己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清初的鳌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康熙年幼,四大臣辅政,鳌拜以其出众的掌控能力渐渐把握了全局,却也忘记了自己始终是一个臣子的身份。 1669年,康熙用计智擒鳌拜,除掉了自己亲政路上最大的障碍,从此开启了康乾盛世的景象。按照常理,企图控制皇上的辅政大臣在被擒后应该是抄家灭门,户灭九族,那么,康熙是怎么对待鳌拜的子孙的呢? 康熙确系一代仁主,不是毫无原则的滥杀,即便是对鳌拜,也没有过于为难他。鳌拜毕竟在皇太极时代为大清立下过汗马战功,身上伤痕累累。当他被带到康熙面前时,被脱掉上衣,康熙抚摸着他身上的伤痕,留下了眼泪。 最终他没有下令处死鳌拜,而是将其禁锢起来,永不放出,后来鳌拜就死在了囚禁之所,也算是得到了一个善终,没有受到虐待。对于他的家人,康熙也基本上采取了宽大处理的措施。例如鳌拜的儿子纳穆福,在老爹掌权时一度过于嚣张跋扈,老爹一倒台,他也被抓了起来。但是过了不久,康熙就把他放出来,贬为平民。 鳌拜的弟弟叫卓布泰,康熙八年,以弟鳌拜得罪,被削职为民,但是康熙十六年,又再次被录用,直到康熙十七年卒。鳌拜的孙子达福甚至在雍正时期还领兵打仗,一直在战场上尽忠。 此外,鳌拜还有侄子,弟弟等人,基本上都是从轻发落,有些甚至都没有进行处罚。从这里可以看出,清朝初年的政治还是比较清明的,一人犯罪,不株连全家。这跟中原文化还有所不同,也正因为清朝不实行连坐制度,所以大家对于皇帝都特别效忠。 鳌拜的家人在其死后,羞于使用原姓瓜尔佳氏,后来纷纷改姓,大部分改姓成金。也没有再在原来的地方居住,而是分散到了今天的辽宁、黑龙江、湖南等地,也没有再向别人提起过自己的先祖。 就这样平平淡淡生活了几百年,据说到现在鳌拜的后人已经有近600余人。这也算是仁慈的康熙皇帝给这一家人最大的恩赐吧,要是换了朱元璋或者任何一个中原王朝的皇帝,这一家子肯定是被杀的绝户。 例如西汉大将霍光,在病死之后,全家被灭,族人被连根铲除。我们且不说霍光究竟有大的罪会遭到如此下场,那些家族里的人,包括刚刚出生的婴儿,他们何罪之有,遭此大难。 明朝首辅张居正,一生为大明江山呕心沥血,死后居然被鞭尸,族人被杀被流放者不计其数。每当后人读到此处时,就会感叹伴君似伴虎,又会拿这些中原皇帝和康熙皇帝进行比较。 可以说,清朝初年的盛世得益于像康熙、乾隆、雍正这样的有为皇帝,正是因为他们的知人善任,不计前嫌,才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去为他们卖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汪藏海,明朝地理学家、勘舆家汪藏海为什么对付张家。设计建造了明宫、曲靖城(曲靖市)等明代城市建筑,传说到过澳门。是明初有名的地理家,深得朱元璋信任,参与了明祖陵的修建。这个人可以说是一个奇人,他在风水上的造诣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就因为如此,他被任命直接参与设计了整个明皇宫,还附带设计了好几个中国的大城市,那个时候,他的一句话,甚至使得几个城市在中国彻底消失。 《盗墓笔记》是南派三叔所著的盗墓题材小说,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一群盗墓贼挖到了一部战国帛书的残篇,记载了一座奇特的战国古墓的位置,但他们几乎全部身亡。50年后,其中一个土夫子的孙子在先人笔记中发现了这个秘密,他纠集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盗墓高手前去寻宝,他们在占墓中遇到了一系列诡异事件。 吴邪到底是怎么布局扳倒汪家的? 吴邪对付汪家的整体布局是这样的: 先做一个局把汪家的人从暗处引出来,然后再安排一个吴邪的人进入汪家,确定汪家的大本营位置,这个被吴邪安排的人还要能够让汪家内部混乱,从根本上动摇,最后吴邪再里应外合打动一场总攻彻底瓦解汪家。 整个过程吴邪谋划了许久,细分成很多步骤。 如何引汪家现身。汪家人隐藏很深,在整个《盗墓笔记》结束,三叔让黑瞎子带给吴邪一条蛇,通过读取蛇的费洛蒙,吴邪才知道了汪家的存在。 隐秘是汪家人生存的第一法则,他们处理事情不同于张家人事事都要亲力亲为,汪家一般是找个干活,他们躲在幕后,论资历张家要比汪家更久,但汪家最终却拖垮了张家就是这个道理。 吴邪在明,汪家在暗,他要做的首先是想办法引汪家的人现身,所以有了古潼京这个局。 古潼京有巨量宝藏的消息就是吴邪放出来的,这样做的就是要吸引所有盗墓家族的人出动,因为对于他们家族来说,无论如何都要去参上一脚的。 汪家想要找人替他干活就面临一个找不到的状况,因为几乎所有的盗墓家族都去了,为了监视吴邪和九门,汪家肯定会派自己的人去。 可是前往古潼京的人那么多,吴邪怎么判断哪些是汪家人呢? 这对于吴邪来说不重要,只要能够让汪家的人入局就可以了,并且吴邪还把他整个计划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也带进了古潼京。 小花假死让所有参与古潼京的人不得不撤离小花是谁?九门中解家的当家,要地盘有地盘,要财富有财富,是被戏称为铁三角的“花呗”的人。 他如果死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小花如果一死,当家人谁来坐?解语花又没有兄弟姐妹,这样一来解家内部肯定会挣个头破血流,大乱不止。 其他家族虽然无法参与解家内部的事情,但是解家负责的那些地盘后堂口他们肯定是要趁乱去分一杯羹的。 古潼京的宝藏谁也没亲眼见过,况且也不一定能捞到手,这都是个未知数。 解家的分崩离析却给他们带来了完全触摸的到的利益,两张比较之下,还是去解家抢地盘实在,所以这些盗墓家族肯定会立刻撤走,生怕晚一步给别人抢了先。 汪家人就比较尴尬了,好不容易下定决心亲自出马,结果还没什么进展这些人又都撤走了。 本来汪家人隐藏在这么多人中间多好,其他人一走如果他们不撤离,很明显就会暴露。 吴邪的消失和黎簇的入局吴邪安排小花假死的消息不早不晚刚刚好。 在进入古潼京的过程中,汪家人重点关注到了黎簇这个人,并且还发现了黎簇的价值——和吴邪同样具有读取费洛蒙的能力。 汪家好不容易控制住了黎簇,让黎簇为他们解毒蛇身上的费洛蒙的信息,就在这个时候其他人因为收到小花“死亡”的消息撤走了。 汪家不得已也只好半途而废,他们会怎么处置黎簇呢?有两条选择: 1,杀掉黎簇,抹除汪家人出现的痕迹。 这样做不至于汪家的行踪暴露,但会失去一个可以读取费洛蒙的人,这样的人汪家一直在寻找始终没有找到。 2,把黎簇变成自己人。 如果把黎簇招进汪家,让他也成为自己人,一来不会暴露行踪,二来还能为汪家所用。 两相比较之下,汪家很快做出了第二种选择。 黎簇的入局是吴邪计划中的重中之重很明显黎簇就是吴邪选中的那个打进汪家和他已经里应外合的人选。 实际上这一步吴邪耗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要成为这样一个被吴邪看中的人,需要具备很多的条件: 1,要和吴邪一样具有读取费洛蒙的能力。 首先吴邪因为之前大量读取费洛蒙已经出现很多不好的副作用,让他不能继续。 其次吴邪和这个人要传递消息肯定是通过费洛蒙,其他的手段在汪家的眼里根本行不通。 再次具备了这个能力才能被汪家青睐,成为汪家人眼中有价值的人,不会被汪家人抛弃。 2,要和吴邪没有关联 汪家如果要把黎簇吸纳进汪家,必须确保这个跟不是吴邪一方的人。 也只有让汪家放心,黎簇才能有机会接触到汪家的核心。 吴邪一方的人很早就被汪家人盯上,所以要找一个新面孔。 3,让汪家人难以琢磨这个人的心思 再深的城府都不能保证不被汪家人识破,但如果是这个人天性就如此,对于他做出的行为练他自己也猜不透呢? 有一类人几乎都有这个特征,那就是叛逆期的青少年,他们的心思就算是再怎么成熟的成年人都猜不着摸不透。 在吴邪的寻找下,黎簇成了吴邪看中的目标,最终被他选中。 黎簇进入汪家,接触汪家的核心,他最后的消失更是在汪家人心中种下怀疑的种子像汪家人这样的势力,并不是硬碰硬就能对付的了的,他们经历了数千年的繁衍和发展,势力交错复杂。 再者说吴邪的势力硬碰硬吃亏的只能是自己,要对付汪家需要从根本上着手。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汪家内部出现混乱,只有这样才能动摇他们的根本,才由机会打破汪家坚硬的外壳。 黎簇是汪家进三百年来吸收的唯一一个外人,本来在内部就充满了质疑。 黎簇在汪家接受培训的过程中,让一部分汪家人消除了对他的怀疑,有机会去接触到汪家的核心。 在这个过节你中,他又通过一些不可能被汪家发现的隐秘的手段把信息传递给吴邪。 汪家大本营的位置就轻而易举被吴邪掌握,他联合了人马等待时机发起最后的进攻。 黎簇的消失让汪家彻底的互相怀疑,他们认为如此严密的监控下黎簇能够消失只有一种可能——在汪家内部出现了叛徒。 怀疑的种子一但种下,很快就会生根发芽,汪家内部出现的危机让这个庞大的家族开始分崩离析。 这个时候就是吴邪打动最后总攻的最好时机,汪家就此一蹶不振,虽然没有被彻底消灭,却永远没有再翻盘的机会。 就这样在吴邪的精密布局之下,最终瓦解了庞大的汪家,那个天真无邪的小三爷变成了“邪帝”,等待着十年之约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