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醋在日常生活中的位置和重要性,它在食疗方面也有很多好处。 开胃健脾。醋可以开胃,促进唾液和胃液的分泌,帮助消化吸收,促进食欲。 抑菌杀菌。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具有很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病菌在酸性环境里不易生存,如甲型链球菌、流感病毒等常见的致病菌都能在酸性环境下被抑制或杀灭,所以醋对呼吸道疾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因此,凉拌菜加醋有助抑菌杀菌。 降压降脂。有研究数据发现,每天坚持饮用一大勺醋,可以刺激人体的血管细胞分泌一氧化氮,它能起到扩展血管、保证血液畅通的作用,从而也能降血压。 控制血糖。经常吃醋可以减缓血糖的上升速度,特别是对糖尿病患者降低餐后血糖有较好效果。在吃米饭、面食等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物时,可以在菜肴中加入适量醋。 促进钙吸收。在熬骨头汤或炖鱼时不妨加入一些食醋,它可以帮助骨头中的钙质溶出,增加钙质的摄入。 有助减盐。在烹饪时可以适当加入食醋,可以有效减少盐的摄取量。 // 缓解疲劳。醋中含有大量的有机酸,可加快有氧代谢,有利于清除沉积的乳酸,运动后喝一勺醋可以起到缓解疲劳的作用。 有助醒酒。醋中的有机酸能和酒中的乙醇起酯化反应,从而减少胃肠道和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起到醒酒的作用。
现代人的用餐时间正在急剧“缩水”,《生命时报》联合搜狐健康频道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在2743人中,有43.31%的人“每天最短一餐”仅用5分钟;即便“最长一餐”,65.71%的人也只用了不到半小时。新浪网发起的“国人生活习惯大调查”显示,在1346位受访者中,超过五成人吃饭速度过快。还有统计表明,现代人已从40多年前每餐咀嚼900~1100次、用时20~30分钟,下降为目前的每餐咀嚼500~600次、用时5~10分钟。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说,热食吃得太快,会给食道带来很大损害,其他食物吃太快也易影响消化功能。调查显示,近40%的人曾因吃饭过快引发胃疼、胃胀等不适。另外,吃饭太快还有其他一些慢性、长期的隐患,比如唾液中的酶来不及起保护作用就会降低食物摄入的安全性;吃得太快会让人找不准自己正确的食量,容易超出胃肠承受能力;高血糖患者甚至有加重病情的危险;台湾《康健》杂志还指出,吃饭太快会让大脑提前衰老。 在快节奏的影响下,原本备受推崇的细嚼慢咽逐渐成为了奢侈品。为此,日本知名健康网站兰杰(Ranger)近日特别载文介绍了细嚼慢咽的9大神奇好处,提醒大家重拾这个最简单的养生习惯。 为肠胃撑起保护伞。中医养生讲究“蚁性”,是指学习蚂蚁饮少食微、细嚼慢咽。这种进食方式能够促进胃液分泌,将食物磨得更细,便于消化吸收并减轻胃肠负担。细嚼还能增加唾液,其中的消化酶可助消化,还能形成保护胃部的薄膜。武警总医院消化科主任刘海峰说,老人牙齿稀松、消化功能逐渐减退,各种消化液分泌减少,加之肠道蠕动减弱,更应细嚼慢咽。 有助营养吸收。北京东直门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刘敏提出,充分咀嚼食物可使营养物质更好地被肠道吸收。实验发现,两个人同吃一种食物,细嚼的人会比粗嚼的人多吸收13%蛋白质、12%脂肪、43%纤维素。广西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马力平说,这是因为细嚼可以细化食物中的粗纤维、粉碎包裹的蛋白和脂肪。 减少致癌物质的毒性。第二炮兵总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周丁华认为,唾液中的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能消除某些致癌物质的毒性。当某些含有致癌物质的食物进入人体时,唾液就是第一道防线。 有效控制体重。马力平介绍,大脑神经接收饱腹感信号通常需要20分钟左右。细嚼慢咽能延长用餐时间,刺激饱腹神经中枢,反馈给大脑“我已经饱了”的信号,让人较早出现饱腹感而停止进食,有助于控制体重。 提高大脑思维能力。日本神经内科医学博士米山公启说,细嚼慢咽时,大脑皮层的血液循环量会增加,从而激发脑神经的活动,可有效提高脑力。马力平建议每天嚼一小把生花生或者生葵花籽,不仅增加咀嚼的时间,其中所含丰富的维生素E、卵磷脂和亚麻酸等,还可以营养脑细胞,对预防认知障碍症很有帮助。 保护牙床和牙龈。咀嚼次数少,会导致下颚退化,从而使牙床变得脆弱。而细嚼、多嚼可以锻炼下颚力量,促进牙床健康。刘敏说,多咀嚼还能促进牙龈血液循环。 清洁口腔防细菌。马力平表示,咀嚼时分泌的唾液,含有溶菌酶和其他抗菌因子,可以有效阻止细菌停留和繁殖。因此口腔内的伤口一般都可以自愈,很少会感染。 有利于控制血糖。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本科学家发现吃东西太快是最容易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坏习惯,这类人发展为糖尿病前期的风险是健康人的两倍。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毛红指出,进餐后30分钟出现胰岛素分泌高峰,糖尿病患者如果进食过快,胰岛素会跟不上,葡萄糖迅速进入血液循环,造成血糖升高。 减少皱纹,延缓衰老。马力平指出,唾液里含有唾液腺激素,能够参与到促进皮肤细胞分裂增殖、维持皮肤弹性的活动中。另外,刘敏表示,咀嚼会锻炼嘴巴周围的肌肉群,令脸部肌肉更紧致。在以长寿著称的地中海地区,人们一顿晚餐可以吃三四个小时,这也被认为是当地人的长寿秘诀之一。 // 缓解紧张、焦虑情绪。马力平称,吃饭时细嚼慢咽,集中注意力,可以让味蕾充分享受每一种味道,食物也越嚼越有味,既饱肚子又饱口福。从心理上说,则能让人在忙碌一天后安静下来,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喧嚣的都市生活,令人心情愉悦起来。 最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还给出了细嚼慢咽的标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用15~20分钟吃早餐,中、晚餐则用半小时左右。对老年人来说,每口饭菜最好咀嚼25~50次。
指导专家: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 陈杰 最新的研究提示,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相信很多糖尿病人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得了糖尿病,就要忌口了,很多东西就不能吃了,特别是水果。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营养科副主任陈杰介绍,水果主要含果糖,而果糖的甜度为170,葡萄糖50,一般蔗糖甜度为100,这就是大家觉得水果特别甜的原因,果糖并不像葡萄糖那样好吸收,所以不会很快的升高血糖。只要认清了水果的“属性”,科学吃水果,水果对糖友来说并不是洪水猛兽。 水果含糖量分3个档次 根据含糖量,一般将水果分为高、中、低3个档次。高糖水果:香蕉、葡萄、荔枝、甘蔗、龙眼、红枣等;中糖水果:苹果、梨、橘子、草莓、桃、橙、猕猴桃、菠萝、李子等;低糖水果:西瓜、柚子、黄瓜、番茄、樱桃、柠檬等。 很明显,高糖水果不适合糖尿病人食用,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人只适合少量食用低糖水果,而血糖控制较好的糖尿病患者则可适量食用中、低糖的水果。 西瓜血糖生成指数最高 血糖指数反映了某种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通常把葡萄糖的血糖生成指数定为100。血糖指数>70为高升糖指数食物,它们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率高,转化为葡萄糖的速度快,血糖迅速升高;血糖指数<55为低升糖指数食物,它们在胃肠中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转化为葡萄糖的速度慢,血糖升高慢,人体有足够时间调动胰岛素的释放和合成,使血糖不致于飙升。用血糖指数的概念来看,许多水果的值并不是很高,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吃水果以后血糖就会升得很高。 血糖生成指数排行第一位的3种水果有:柚子,血糖生成指数为25;鲜桃,血糖生成指数为28;生香蕉,血糖生成指数为30。 第二位的3种水果有:苹果,血糖生成指数为36;梨,血糖生成指数为36;柑橘,血糖生成指数为43; 第三位的3种水果有:熟香蕉,血糖生成指数为52;猕猴桃,血糖生成指数为52;西瓜,血糖生成指数为72。 樱桃苹果最适合糖友 // 樱桃,糖含量9.9克/100克,血糖指数22。主要功效:降血压、血糖,改善便秘,保护肠胃。樱桃中富含花色素苷,该物质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糖含量。 苹果,糖含量13.4克/100克,血糖指数36。主要功效:防治贫血与高血压,助消化,减少便秘。调节血糖原理:苹果中富含食物纤维,能吸入大量水分,减慢人体对糖分的吸收,并促进排便。 (责任编辑:王健淇)
吃开心果也许能帮助改善血糖水平。据《印度时报》11月17日报道,印度国立糖尿病、肥胖症和胆固醇基金会的学者发现,每天食用一把开心果(约40克)能减轻糖尿病的症状和代谢综合征患者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研究人员选取了近500名年龄在25~65岁之间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对他们进行了两年的随访。其中一半的患者遵循受到严格限制的健康饮食方案,每天进行45分钟强度适中的体育锻炼,并食用了开心果;另一半的患者遵循相同的饮食和锻炼安排,但未食用开心果。6个月过后,两组患者在糖尿病症状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善,但食用了开心果的这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更为明显,表现为体重减轻、内脏脂肪含量减少和胰岛素的控制状况更好。 // 研究者认为,坚果(特别是开心果)能降低食欲、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脂肪和促进新陈代谢,这是它们能控制糖尿病症状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