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清朝正黄旗主要是干什么的?有哪些姓氏?正黄旗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由皇帝亲自统领,是上三旗之一。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典籍记载 《光绪会典事例》:佐领成分,宗室三、觉罗四、新满洲四、蒙古八个半、朝鲜二、番子一、满洲七十。康熙的爱臣,乾清门一等侍卫纳兰性德就是正黄旗人。 成员姓氏 爱新觉罗氏、乌拉那拉氏、伊尔根觉罗氏、乌雅氏、阿穆鲁氏、阿礼哈氏、阿克占氏、安达拉氏、爱浑氏、阿图拉墨氏、敖拉氏阿尔拉氏、赫舍里氏、敖拉托欣氏、阿鲁氏、敖佳氏、阿尔布氏、阿拉边前氏、安佳氏、阿塔穆氏、阿赉氏、阿喇氏、阿尔巴齐氏、爱义氏、敷臣氏、阿穆尼普塔斯氏、阿拉克塔氏、阿鲁特氏、艾耀施氏、阿鲁络特氏、碧鲁氏、巴雅拉氏、布尔察氏、把尔达氏、博和理氏、拜都氏、布赛氏、拜格氏、布雅穆齐氏、布达喇氏、布尼氏、拜晋氏、碧喇氏、毕鲁勒氏、巴尔拉氏、拜英格理氏、白佳氏、博尔衮氏、博和罗氏、博都理氏、巴雅尔齐氏、拜嘉喇氏、博尔济吉特氏、博尔卓克氏、巴颜氏、鲍佳氏、布希氏、布萨氏、弼尔雅氏、边佳氏、布尔尼氏、拜察氏、博尔济吉特氏、把岳忒氏、布鲁特氏、布尔哈齐氏、宝济氏、博尔济斯氏、完颜氏、巴雅喇氏、博硕氏、博尔济氏、博尔济克氏、博络氏、布楞都尔本氏、巴雅克氏、博尔器济斯氏、博第斯氏、博尔苏特氏、巴理氏、白苏氏、布苏克氏、巴颜图氏、巴济理氏、博尔齐特氏、白达尔氏、博和罗克氏、博罗特氏、白禅氏、步古鲁特氏、绰克秦氏、褚库尔氏、崇里鲁氏、蔡佳氏、崇吉喇氏、苍玛尔达氏、陈佳氏、绰络氏、崔穆鲁氏、崔佳氏、成尼氏、彻叶勒氏、程佳氏、迟佳氏、吹霍克亲氏、察哈尔氏、常佳氏、曹佳氏、潮穆特氏、曹丹氏、彻穆衮氏、崔珠克氏、布尔图氏、董鄂氏、李尔佳氏、马佳氏、墨尔哲勒氏、墨尔迪勒氏、西林觉罗氏、计布出氏、塔克氏、田佳氏、纳兰氏、申穆哩氏,瓜尔佳氏。 官职历史 八旗制度是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初具有军事、生产和行政三方面的职能,对早期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努尔哈赤兴起以后,于1601年将征战中所吞并来的女真各部中的自由民“诸申”、“伊尔根”按每三百人编为一个牛录,作为八旗组织的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五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五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汉译为旗)。每个固山(旗)用一种专用的颜色作旗帜,最初只分四个固山,有黄、白、蓝、红四种颜色。分别为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后增设的四种镶边旗分别为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共为八旗。 清军入关以后,八旗制度变为单纯的军事组织,变成了职业军队。八旗劲旅在痛击沙俄侵略军、收复雅克萨城等反对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的战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满族贵族进军关内各省夺取全国最高统治权过程中,给广大汉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清朝政权为了加强对全国的军事控制,把八旗兵半数集中在北京,守卫京城,称为“禁旅八旗”。一半分驻在全国九十多个城市和据点,称为“驻防八旗”。凡此种种使旗人长期被迫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技能,除了“披甲当差”、“赖饷而食”,充当维护清朝统治者的工具以外,大部分人无所事事,被迫成为“不仕、不农、不工、不商、不兵、不民”的人。处于这种生活困境的满族驻防旗人,有的街头卖艺;有的去拉人力车;有的甚至沿街乞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清朝镶黄旗主要是干什么的?有哪些姓氏?镶黄旗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镶黄旗有九大老姓,分别是:瓜尔佳氏、钮祜禄氏、博尔济吉特氏、舒穆禄氏、乌喇那拉氏、哈达那拉氏、叶赫那拉氏、郭络罗氏、伊尔根觉罗氏。另外在入关前还另有两个重要的部族,一为董鄂氏,一为富察氏,此亦为外戚。 历史沿革 镶黄旗是清代八旗,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与“正黄旗”、“正白旗”并称上三旗。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后来又在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中设置镶黄旗。清末时的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康熙帝的孝昭仁皇后和温僖贵妃,乾隆帝的孝贤纯皇后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清代著名将领僧格林沁,名臣和瑛都是镶黄旗人。镶黄旗现有人口约33000人,政府所在地新宝拉格镇人口约为15800人。 主要姓氏 A.爱新觉罗氏 阿穆拉氏 阿舒里氏 阿鲁特氏 B.巴牙喇氏 巴雅尔氏 毕鲁氏 拜都氏 布尔机氏 博尔济吉特氏 博尔济锦氏 D.大佳氏 戴佳氏 多拉尔氏 E.鄂穆它氏 鄂尔葛氏 鄂岳氏 鄂诺氏 鄂讷氏 鄂溪托氏 额素礼氏 F.傅察氏 富察氏 费莫氏 G.郭武尔氏 郭络罗氏 郭贝尔氏 高佳氏 瓜尔佳氏 瓜勒佳氏 噶吧喀氏 H.哈达那拉氏 赫舍理氏 和色理氏 洪伊里氏 洪络氏 J.觉罗氏 K.喀尔拉氏 L.禄叶勒氏 刘氏 李佳氏 喇库勒氏 勒第氏 M.穆奚氏 马佳氏 孟鄂罗氏 蒙古里氏 墨尔迪勒氏 墨尔哲勒氏 莫尔济勒氏 N.钮祜禄氏 尼马察氏 宁古塔氏 那拉塔氏 那穆都鲁氏 Q.奇特拉氏 邱氏 S.萨尔图氏 萨哈尔察氏 萨哈集里氏 萨克达氏 萨马拉氏 石莫勒氏 舒穆禄氏 T.佟佳氏 陶佳氏 托和罗氏 W.完颜氏 乌喇那拉氏 乌雅氏 乌扎拉氏 卫氏 温彻亨氏 吴查喇氏 吴讷虎沁氏 吴尔古宸氏 翁果尔金氏 稳赤亨氏 Y.伊尔根觉罗氏 伊里氏 伊图马氏 伊拉礼氏 岳诺托氏 叶赫那拉氏 彦扎氏 俞窟里氏 音佳氏(殷佳氏) Z.章佳氏 张佳氏 扎库塔氏 扎拉里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清朝正红旗主要是干什么的?有哪些姓氏?正红旗,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红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为下五旗之首。分为满洲、蒙古、汉军三部分,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 八旗简介 八旗: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 满洲八旗:共有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八个部分。请注意上面的顺序,并不是随意写的,而是满洲八旗的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另外一种排法是分左右翼,左翼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这在老沈阳城区的八旗驻防图上非常清楚,地位高的北方是正白,正蓝旗,西方是正黄、镶白旗,东方是正红,镶红旗,南方是镶黄、镶蓝旗。 这种排法和满洲八旗的形成有关,清太祖努尔哈赤跟随李成梁学习兵法,凭父亲遗留的13副铠甲起兵,征服家乡周围的满族部落建立了一旗部队(黑旗),后来又接收了邻近的一大批部落组成新的一旗(红旗),努尔哈赤将自己原有的部队(黑旗)交给兄弟舒尔哈齐,自己统帅新建的一旗(黄旗),以后他收编了实力曾经很大的满族哈达部,哈达部很大,不能编入原来两旗,所以另建了第三旗(白旗),白旗旗主(成为贝勒或王)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 以后由于权力斗争,舒尔哈齐和褚英先后被杀,白旗被一分为三:正蓝旗(21个牛录,这个数字全是满族牛录,以下同),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他以凶猛著称,皇太极曾以莽古尔泰杀死自己的母亲来说明他的残暴。正白旗(18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镶白旗(15个牛录),旗主是褚英长子杜度。 黑旗被一分为三:正红旗(25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镶红旗(26个牛录),旗主是代善长子岳托,镶蓝旗(33个牛录),旗主是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他被皇太极杀掉后旗主改为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努尔哈赤自己统帅的黄旗也分为二旗:正黄(45个牛录)和镶黄旗(20个牛录),开始努尔哈赤自己亲统两黄旗,晚年将亲统两黄旗的大部分分授同母的三个幼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个牛录,其余自己统帅作为亲军,他有个明确的指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将来自己死后,自己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但将另赐一旗给多尔衮。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他明确立多尔衮作继承人的公开宣示。 优势 因为这种分配方案使得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所统帅的军事力量占有很大的优势。没有一个其他兄弟可以和他们相比。但这种溺爱可不好玩,它也使其他兄弟(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团结起来反对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此时多尔衮和多铎一个9岁,一个8岁,哪里是骁勇善战,凶狠残暴的哥哥和侄子的对手。努尔哈赤去世时,他已经将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准备以此旗给多尔衮。 努尔哈赤刚死,儿子们就开始争夺皇位。由于前述的原因,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失败,母亲被杀,多尔衮没有得到皇位,但保住了自己的15个牛录,并依附在兄长阿济格的旗下,反而是实力倒数第二的正白旗旗主皇太极当上了皇帝,而且皇太极趁机占有了镶白旗,以自己的儿子豪格作了旗主,为了当皇帝名正言顺,将正白和镶白旗改名为正黄和镶黄旗。 说他改领正黄和镶黄旗是不正确的,原来的正黄和镶黄旗各有上司,他无法夺过来,别的旗主也不会同意。不但不能夺,皇太极还当众发誓不能随便没收其它旗主的部下牛录,即使旗主有罪被罚交出部下牛录,交出的牛录也只能在本旗内分配给其他领旗贝勒。 前面的叙述已经提到这时的正黄和镶黄旗是实力最小的两旗。所以皇太极还不能南面称尊,为所欲为。为了壮大实力,压住强横的兄弟们,雄才大略的皇太极不但没有杀掉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反而极力拉拢这三个小兄弟,因为他们统领的正白和镶白旗(原来的正黄和镶黄旗)实力强大,尤其多铎继承了父亲的亲军之后,成为实力最大的正白旗主,但他只是一个11岁的孩子。 以后皇太极采用计策先后杀掉了镶蓝旗主阿敏和正蓝旗主是莽古尔泰,吞并了正蓝旗,将正蓝旗和自己的正黄旗混编后再一分为二,组成新的正黄和镶黄旗,由自己亲自统帅,从中还分出一部分牛录实力给自己的儿子豪格壮大实力,豪格的镶黄旗被改名为正蓝旗,改动的结果还是新的镶黄旗实力最小。 为了巩固地位,皇太极对正白和镶白旗采用分化的办法,先是废掉年长战功高的阿济格的旗主地位,用14岁的少年多尔衮作镶白旗主,当多尔衮和多铎长大成人后,又找岔子将正白和镶白旗混编,以多尔衮作正白旗主,多铎作镶白旗主。但这时由于历史的渊源,正白和镶白旗还是比较团结的,而且实力是八旗的第2和第1位,多铎统辖的牛录太多,他到那一旗,该旗就是八旗的最大一旗,皇太极死时,正是他的家天下计划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他和他的儿子豪格一共有117个牛录,是八旗的第一大势力,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则有98个牛录是是八旗的第二大势力,老代善(他儿子岳托已死,所以代善辖两红旗)和济尔哈朗则有96个牛录是八旗的中间势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顺治七年(1650)底多尔衮死后四大贝勒,清世祖福临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对八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由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 清世宗雍正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 “八旗都统,旧为八旗臣属,已见前矣。雍正间,每以亲王郡王任各旗都统,皆系皆系不能臣属他王贝勒者。先是康熙末年,屡以皇子办理旗务,即不欲假手于本旗王贝勒,而特命皇子出为代办。其办旗务,正居都统地位,非该旗王贝勒地位,但不能臣属于该旗王贝勒,则无可疑。惟尚非竟任为都统,至雍正间乃明任为都统矣。都统为八旗之行政官,不为臣属。于是旗之行政,尽属都统,该旗王贝勒只受其分得之包衣,受俸饷于旗内。于是旗主不但无耦国之嫌,并不预旗之内政矣。” 上三旗天子自将,所以没有旗主。 下五旗此时即使还有旗主名义,也已经不能管事了。 清朝议政处和军机处有什么区别? 就其功能和性质而言,“议政处”与“军机处”是完成相反或对立的组织或机构。 “议政处”是大清肇基之始,皇太极执政之初,王朝最高权力集体决策机构,由四大贝勒和四小贝勒组成,具有“权贵共和”性质。 “军机处”是雍正帝执政时期,为便于指挥西北军务,在康熙朝“南书房”基础上设立的“咨询或秘书”机构,一般由王大臣领班,几名官至尚书、侍郎的汉臣在该处“行走”,同时还有名为“章京”的辅助人员,类似明朝去掉“票拟”的内阁,是君王借以“乾纲独揽”的“抓手”,封建王朝专制的显性象征机构。 “议政处”只在皇太极执政初期实际运行短暂一段时间,在皇太极执政晚期,随着皇太极集权日盛以及四大贝勒的去职,游牧渔猎民族“权贵共和”性质的“议政处”遂告瓦解,名存实亡。电视剧《雍正王朝》张廷玉解释的“八王议政”说的就是这段历史。而“军机处”在雍正朝初年设立后,直至宣统三年成立“责任内阁”时裁撤,存续并强运行了180多年,相对其他机构,“军机处”是清王朝中后期权利最大、影响力也最大的组织或机构。 皇太极为何要杀忠心耿耿的阿敏? 阿敏生于明万历十四年,是舒尔哈齐的次子。其父被囚时他侥幸逃脱死罪,从此跟随伯父努尔哈赤南征北战。 说阿敏忠心耿耿,有些言过其实,但其人骁勇善战倒是事实,随努尔哈赤征战立过不少战功。 天命元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即大金国,封阿敏为和硕贝勒。不是努尔哈赤儿子,这个封赏对阿敏来说规格还是很高的,在四大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格局下,阿敏排行老二,地位仅次于努尔哈赤的次子大贝勒代善。 但随着努尔哈赤死去,阿敏和后继者皇太极之间很快便产生了巨大矛盾。 在残酷的权力争夺中,一个巴掌即能拍响,拍出大动静,何况两个巴掌一起拍的时候。阿敏后来被皇太极囚禁致死,就是两个巴掌一起拍的概念。 站在皇太极的角度,即便阿敏忠心耿耿,他也必找其麻烦。原因很简单,四大贝勒共议国政已不能满足皇太极的胃口,他要的是至高无上的皇权,所以他一定会寻机废掉四大贝勒共议国政的体制。 四大贝勒中只有阿敏不是努尔哈赤儿子,因此他是最佳突破口、打击对象。 这时候,阿敏要是聪明人的话,应该配合皇太极,主动把自己变成皇太极集中皇权的台阶。 但阿敏不是这样的人。他非但没有配合皇太极的意思,相反脾气还挺臭,心里还挺不服,甚至还产生了替父报仇的想法。 舒尔哈齐被囚的时候,阿敏已经25岁,这个年龄血气方刚,是很容易记仇的。努尔哈赤活着的时候,阿敏不敢造次,努尔哈赤一死,他内心的仇恨就翻涌出来了,在他看来,害死其父的就是他这个伯父。 皇太极继位后,凭借战功,阿敏开始原形毕露,一言一行,不仅针对皇太极,而且还充满了对努尔哈赤的积怨。 阿敏本就是一介武夫,生性鲁莽,口无遮拦,因为积怨越来越深,在朝野上下,他的行为便越来越放肆。 经常说一些怪话。 例如:“我何故生而为人?还不如山上的一棵树,或者坡上的一块石头。即便被人砍伐为柴,甚至被野兽浇上一泡尿,也比现在的处境强。” 很显然,牢骚的背后是强烈的不满、怨恨。 还有更出格的,他甚至还跟叔父贝和齐说过这样的话,他说自己在梦中被伯父捶打,但却有黄蛇护身。 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不仅仅是不满、怨恨,他是有篡权野心的。 后来,虽然篡权的事他没干,但自立,想跟皇太紧分庭抗争的事差点干成。 天聪元年,阿敏奉命率军征战朝鲜。因为攻势凶猛,朝鲜国王很快提出了议和请求。但阿敏在朝鲜国王全盘接受议和条件后,却没有退兵的意思。 他想干什么? 自立门户。 为此,阿敏跟随行的贝勒们说,你们愿意回去就自己回去,我是打定了主意要进朝鲜都城,我一向羡慕明朝皇帝和朝鲜国王居住的宫殿,昔日无缘得见,现在既然来了,一定要进去看看。 态度如此嚣张,谁人敢附和他,就连亲弟弟济尔哈朗也不站在他那边。眼看众叛亲离了,没办法,他最后不得不折返回来。 因为愿望落空,一怒之下,他走之前很是来了一番烧杀抢掠。 经有这事,阿敏其实已经离死不远了,但皇太极没有急着动手,他还在等对方更大的破绽。 天聪三年十月,皇太极亲统大军征明,一连攻克山海关内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 第二年三月,皇太极派阿敏率军前往驻守。谁知阿敏到永平不久,明军奋起反击,阿敏连战失利,损失惨重,最终竟弃城逃跑了。 更为残忍的是,逃跑前,他下令屠杀城中汉族降官降民,并将全部财物洗劫一空。 到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程度,趁着大败而归,举国上下一致声讨的契机,皇太极终于动手了。 一口气,皇太极给阿敏扣了16条罪状,例如:太祖在时,挑唆其父,欲离汗兄;自视为汗,欺凌在下诸贝勒;丢弃永平,残杀降民等等。 虽说这些罪状有些许“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味道。 但阿敏造出来让人抓的把柄却也不少。 最终,经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阿敏应当处斩。皇太极这时候拿出了假仁慈,下令免死,改为囚禁。 阿敏被囚十年后,死在狱中,终年五十五岁。 按道理,在为努尔哈赤立下汗马功劳后,如果他审时度势继续效忠皇太极,两朝元老和忠臣的声望足够他后半生享用。 可惜,昔日的仇恨和眼下的不甘心最终让他走向了不归路。
八旗旗主不是官职布政使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而是一种身份。旗主和旗人的关系,就好比爸爸和儿子。儿子在外面即便混的再好,回到家里碰见亲爹,也得乖乖的叫一声“爸爸好”。 众所周知,八旗制度最早只有一个旗。八旗是后来努尔哈赤通过不停的征战,逐步扩充而来的。为了保证八旗的战斗力,努尔哈赤便采取了“分封制”的办法,给予了旗主很大的权力。 这个权利具体来说就是两点: 第一、八旗之间地位平等,旗主相互没有统属关系,旗主只向皇帝一人负责。 第二、旗主就是一旗之君主。各旗主对属下旗员、兵丁的统属关系十分严格。旗人对旗主要有“君臣之分”。 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努尔哈赤在创立八旗制度之初,就把所有的部众,包括后来归附和俘获的人员,都编入各旗中。形成“以旗统人”的统治格局。 也就是说,后金政权建立之初,没有类似于中原汉地的行政建制。人太多了,努尔哈赤一个人管不了,他就只能把人丁打散,分别编入八旗。除了他自己亲自统领的两黄旗之外,其余六旗,都交给自己的儿子和侄子管理。 这就相当于,如果后金是一个公司,努尔哈赤把大公司拆分成了八个子公司。他本人兼任两个子公司的老总,其余六个子公司交给儿子和侄子打理。各子公司自负盈亏,相互之间不干涉,只向努尔哈赤一人负责。而各子公司内部的具体运营,努尔哈赤不管,都由子公司的老总负责。 比如镶蓝旗主阿敏欺压塞桑古(弟弟),塞桑古就跑到正红旗找代善告状。但是代善因为规矩不敢管。塞桑古又跑去找正白旗找皇太极告状。然而皇太极也不敢过问此事。这个情况在旗人中被称作“隔旗如隔山”。 还比如,旗下官员及旗民有事,必须要到本旗主处报告,得其允许后方可行动。行军打仗不得擅离本旗及其所属牛录,如擅自离开要处重罚。甚至于,旗人女子婚嫁也需要本旗旗主的许可才行。这么大的权限,说旗主在一旗之内就是一个小君主,土皇帝,一点都不过分。 不过这种情况只是清初才有,顺治皇帝继位之后,出于维护皇权的需要,他就剥夺了旗主的这种如同“土皇帝”一样的权力。 具体剥夺的办法很简单:顺治亲政后,设立了一个叫“都统”的官职。并把管理旗人的职责交给都统负责。旗主就不再负责本旗的一切军政事务了。 也就是说,入关之前,旗主不仅有地位,而且还有军政大权。入关之后,旗主的军政大权被剥夺,交由都统负责,旗主不再负责本旗的军政事务。 至于说顺治为什么要用都统分旗主的权,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旗主是世袭的身份,享有支配奴才的权力。如果旗主造反,奴才是不能提出反对的。这样就很不利于皇帝的统治;而都统是官职,是流动性官职,有任职期限,只有管辖权,没有所有权。都统可以指挥旗人,但是不能把旗人当做奴才。 康熙中前期之前,都统一般都是本由本旗的旗人担任,旗主也可以出任兼职。从康熙中期开始,都统可以跨旗出任。所谓的跨旗出任,就是说正红旗的都统,不一定是正红旗的旗人担任,什么旗的旗人都可以。这样一来,都统也就不受旗主的束缚,只向皇帝一个人负责。 因此,从康熙后期开始,各旗旗主也就是彻底变成了“空筒子王爷”。这些旗主老爷在本旗有很高的地位,但就是没啥权力。如果不出仕当官,就只是个黄带子宗室。每月按时领自己的俸禄,指挥不了旗人。 像《雍正王朝》电视剧里面出现的关外四位旗主王爷进京逼宫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是,这个时期的旗主,仍然可以享受主人的待遇,旗人见了旗主还是要毕恭毕敬。这就好比儿子在外面威风八面,回到家里还是得老老实实,见了爸爸一样要规规矩矩。 然而在乾隆朝之后,由于乾隆不满意旗主的特权,就对旗主特权进行了削弱。之后的嘉庆和道光两朝也是数次削弱旗人对旗主的义务。所以其实到后来,根本就不知道各旗的旗主是谁了。因为,旗主老爷是谁压根就不重要。爱是谁是谁,反正旗人对旗主也不需要尽什么义务了。 最后做一个总结: 第一、旗主在清朝早期是一种类似于君主的身份,旗主就相当于是土皇帝。比如多尔衮三兄弟因为控制了两白旗,就敢跟身为皇帝的皇太极叫板。 第二、因为旗主权力太大,所以从顺治时期开始,旗主的军政大权就被剥夺了。之后的康雍乾三代继续打压旗主,使得旗主变成了一个荣誉身份。 第三、嘉庆和道光两朝继续打压旗主,削弱了旗主对旗人的主奴支配权,导致旗主变得可有可无,没有人再关心旗主是谁了。 第四、旗主的没落过程,其实就是清朝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