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从治国理政来看,明英宗与明代宗谁更适合当皇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明英宗朱祁镇与明代宗朱祁钰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两人都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儿子,并且朱瞻基只有这么两个儿子,明英宗与明代宗两兄弟的故事不仅仅在明朝,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独特的,并且明英宗还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一生之中当过两次皇帝加一次太上皇的人。 明英宗就是那个在土森堡之变被蒙古瓦剌人俘虏的皇帝,这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被俘虏的皇帝,国家不可一日没有君主,于是朝中大臣拥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成为皇帝,遥尊被瓦剌人俘虏的明英宗为太上皇,这样兄长朱祁镇成为太上皇,弟弟朱祁钰则成为明朝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 在瓦剌人手中失去作用的明英宗不久被放了回来,明英宗一回到京城就被明代宗软禁起来,毕竟国家不可能有两个君主,那样会引发动乱,但是明代宗只当了7年皇帝,就重病在身,然后一帮投机大臣拥立太上皇朱祁镇为皇帝,于是明英宗复辟,没多久,明代宗去世。 这就是兄弟两人大概的故事,明代宗死的时候只有30岁,相当年轻,明英宗又当了7年皇帝才去世,但是此时的明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应该说明朝的衰弱与明英宗有着重大关系,那么问题来了,从治国理政来看,明英宗与明代宗谁更适合当皇帝?谁的能力更强? 答案是明代宗朱祁钰的能力远超明英宗朱祁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明代宗朱祁钰 1、军事领导能力 明英宗参与指挥的是土木堡之战,此战中,明军有绝对的实力优势,明军参与军队号称50万人,实际参战人数有20余人,包括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京军三大主力,这是明军最精锐的军队,而且还有热兵器。 相对来说,瓦剌人的实力差远了,其军队人数只有明军的一半左右,最多不会超过10万,此战中明军输在三个方面:一是指挥混乱,二是军无斗志,三是毫无战略战术。此次战争居然是毫无军事经验的太监王振指挥的,并且不断更改行军路线,再加上明军以步兵为主,行军速度缓慢,不如瓦剌骑兵灵活机动,结果明军主力被瓦剌人包围在土木堡。 土木堡之变明军全军覆没 明军被围后显得毫无斗志,水源地又被瓦剌人控制,瓦剌首领也先又用假装议和的诱敌之计,让明军放松警惕,然后一战打败了明军,20余万明军主力全军覆没,这是自朱元璋起兵以来,明朝对战蒙古人最大的一次失败。 这就是明英宗领导之下的土木堡之变,作为皇宫深院中长大的明英宗,其实对军事并不了解,但是他又不能听从大臣的正确意见,在战争前,太监王振怂恿明英宗亲征,朝中大臣反对,本来明英宗又没啥能力,却想象明成祖朱棣那样亲征,结果整个战争期间明军的指挥系统是一片混乱。 明英宗被俘虏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要负主要责任,不能把责任都推给太监王振,没有明英宗的默许,王振如何能指挥明军?没有明英宗在后面瞎指挥,明军又怎么会败得如此彻底?皇帝不懂军事没关系,只要让懂军事的大臣来处理军事问题就行,让专业的人处理专业的事,绝对比明英宗和王振瞎指挥要强。 明代宗参与指挥的是北京保卫战,瓦剌人在土木堡俘虏了明英宗之后,挟制天子继续向南侵略北京,因为京军主力全军覆没,所以此时的北京城是非常危险的,在得知明英宗被俘虏后,朝野震动,但并未引发恐慌,紧接着大臣拥立明代宗为帝,开始组织北京保卫战。 在也先到达北京之前,明军有不到两个月时间做准备,在这段时间中,明代宗做了几件很正确的事:一是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并组织北京保卫战;二是全权委托于谦为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并给予绝对信任,不惜改变兵部尚书不能指挥军队的惯例。 瓦剌人直逼北京 虽然不敢说明代宗军事能力有多强,但从北京保卫战来看,他不干涉于谦的军事部署,反而对于谦给予大力支持,不懂没关系,只要不瞎指挥就行,不乱干涉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就是一种能力。 尽管在此之前明军京师主力全军覆没,但在短时间内,于谦克服重重困难,一方面加强京城防御,收集防御物资 ,准备长期抗战;另一方面从全国各地调集军队与物资,于谦在北京保卫战的成功有明代宗的支持之功,从这一方面来讲,明代宗是远胜明英宗的。 2、用人能力 从用人上来看,也能看出明代宗远胜明英宗。明英宗前期最信任的就是太监王振,土木堡之变明英宗亲征就是王振怂恿的结果,王振作为一个太监,居然也能指挥军队,这就是明英宗的默许,这就是用人的失误,从某种意义上说,土木堡大败及明英宗被俘虏,就是用人失当的原因。 明英宗用太监王振 景泰七年发生了夺门之变,石亨、杨善、张辄、许彬、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趁明代宗病重之际,到南宫迎立明英宗复辟,成功之后,明英宗重用这些功臣,但是这些人几乎都是一些投机者,眼见明代宗不行,就开始拥立明英宗,是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出路,也是不忠于旧主的人,但是明英宗就重用这些人了。 这些人还害死了北京保卫战的大功臣于谦,迫使明英宗杀死了于谦,后来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居功自傲,然后又为了争权夺利而相互斗争,先后被明英宗处死,这些人争权夺利的原因就是明英宗重用导致的,这就是用人问题。 此外,明英宗还有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杀了于谦,于谦可是力挽狂澜、拯救明朝的功臣,仅仅因为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诬陷而被杀,一个皇帝不能分清忠奸,就是缺乏识人的水平,用人能力自然不行。 明代宗用于谦 相比较而言,明代宗朱祁钰就比明英宗强多了,别的先不说,北京保卫战明代宗能重用于谦就是证明,明朝的兵部尚书是不能直接指挥军队的,明代宗为了用于谦,专门下旨扫除了于谦指挥军队的制度障碍,并让于谦节制所有明朝将领,进行统一指挥,这是北京保卫战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 明代宗执政的7年间,重用了一批清明的大臣,比如内阁有陈循、高谷、王文等人,文臣有于谦、杨宁、石璞等人,武将有杨洪、方瑛、郭登等人,对于明英宗时期太监王振的势力则大加打击,导致一时之间政治清明、言路广开,在用人问题上,明代宗强于明英宗。 3、治理天下的能力。 《明史》:自正统中,刘球以忤王振冤死,鉴继下狱,中外莫敢言事者数年。至景帝时,言路始开,争发愤上书。 《明史》:景帝初,有言官校缉事之弊者,帝切责其长,令所缉送法司,有诬罔者重罪。 明英宗杀于谦 从《明史》的记载来看,明代宗的执政能力远超明英宗。明英宗执政期间,礼部主事刘球因为得罪了王振,被下诏狱肢解而死,从此没人敢上书皇帝,导致言路中断了好几年,到了明代宗时期,言路开始重新通畅,大臣争相上书。 明代宗初年,有言官上书纠正政治上的弊端,明代宗比较重视,亲自过问,并将所上书的事情送到法司处理,如果有诬陷的则处于重罪,这就是政治清明,也是明代宗与明英宗的执政能力区别。 《明史》对明英宗的评价是:任用王振擅自专权,复位之后,还念念不忘王振,居然为王振正名,还给他建雕像和旌忠祠,祭祀王振,土木堡如此之大的失败,明英宗不仅不追究王振的责任,居然还祭祀他,这不就是明英宗的昏庸吗?明史明确说了明英宗在位24年,没有突出的政绩。 明代宗输在生命太短 但是《明史》对明代宗的评价就不一样,说明代宗在困难之际受命,能信任贤能,全心钻研政治,面对强敌入侵,仍然能保持国家安全,他的治国之绩是相当伟大的。 《明史》:景帝(明代宗)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 从这些记载来看,很容易看出明代宗比明英宗更适合当皇帝,能力也更强,明代宗算得上是明君,而明英宗只是平庸君主,只是明代宗生命太短,要不然也轮不到明英宗复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七月,蒙古军队进犯北边,明英宗朱祁镇率领几十万明军御驾亲征明代宗。结果在土木堡惨败,跟随明英宗出征的将士和王公大臣死伤无数,明英宗自己被俘,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变”。 明英宗出征前,命令自己唯一的弟弟、二十二岁的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 明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皇太后命令郕王朱祁钰监国,郕王确定坚守北京的大计,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在于谦等人的帮助下,北京顺利度过最初的危机。 八月底,文武百官劝进,皇太后也命令郕王临危登基,九月初六日,朱祁钰登基,郕王变成了皇帝,就是明代宗,遥尊哥哥明英宗为太上皇帝,以明年为景泰元年,大赦天下。 十月,蒙古军队带着明英宗杀到北京城下,被明军几次大败,退回大漠。景泰元年八月,太上皇回到北京,住进了南宫,这一住就是七年。 七年中,明代宗把皇太子换成自己的儿子,可惜儿子夭折,那以后他再没有儿子。 到了景泰七年冬天,明景帝患病,而且越来越严重。 第二年正月,张靰、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发动政变,拥立太上皇重登皇位。明代宗倚重的于谦、王文、舒良、王诚等六人被处决。 到了二月,明英宗正式宣布,明代宗被废为郕王,迁往西宫居住。有意思的是,丢掉皇位之后,明代宗的身体反而逐渐好转起来。但他的命运注定是悲剧性的结局,二十天之后,郕王朱祁钰死在西宫,时年三十岁。 朱祁钰的死比较奇怪,明人笔记《病逸漫记》中认为他是被害死的,凶手是一位太监,用一条帛带将朱祁钰勒死。 此前,明代宗已经为自己营造了皇陵,现在他降格为郕王,那个陵园就超越规格了,所以被毁掉不用。按照亲王之制,把朱祁钰埋葬到金山,明代时,那里一般埋葬夭折的皇子、公主。 明英宗给弟弟加了一个谥号,为“戾”,这是一个恶谥。 总体来说,明代英朱祁钰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领导国家转危为安。 在位的八年当中,明代宗朱祁钰在各方面做得不错,是一位合格的君主,一个还算善良的兄弟。 稍有不妥的是,他把哥哥囚禁在南宫,又夺去侄子的皇太子之位。但总体上说,他的手段是相当仁慈的,所以明英宗能够保全性命,后来才有了复辟的机会。 相反,重登皇位的明英宗就不那么厚道了,害死朱祁钰之后,薄葬恶谥,尽显这位兄长的心胸十分狭隘。明英宗要通过否定弟弟,来维护自己统治的正统性、合理性。
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明英宗朱祁镇的异母弟,庶出的朱祁钰本和皇位无缘明代宗。然而,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随着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朱祁钰就此被推上了皇位,但仅仅八年之后便突然崩逝,关于其去世原因,明朝对此却是忌讳极深。 △《女医明妃传》中的明代宗朱祁钰 本与皇位无缘的朱祁钰意外称帝,然八年后突然暴崩朱祁钰的母亲吴氏,本是明宣宗为皇太孙时的侍女,被临幸之后于宣德三年(1428年)生下朱祁钰。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去世之后,朱祁钰被封为郕王。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因而朱祁钰可以说根本与皇位无缘。 △庶出的朱祁钰原本与皇位毫无关系 然而,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以朱祁钰监国,结果爆发“土木堡之变”,明军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一时间朝野震动,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大臣建议迁都南京,以避瓦剌锋芒,但被于谦等人否决。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八日,王文上书朱祁钰,希望他以江山社稷为重,继承大统。因当时的皇太子朱见深年仅两岁,为避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禀明皇太后之后,最终于同年九月拥立朱祁钰为帝,改元景泰,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朱祁钰任用于谦等人,组织北京保卫战,整肃内部,调集重兵,安定人心,最终在同年十一月击退瓦剌,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 随着手中的朱祁镇失去利用价值,瓦剌首领也先逐将朱祁镇释放归国。处境极为尴尬的朱祁钰无奈,只好将名义上的太上皇朱祁镇软禁于南宫。 然而好景不长,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朱祁钰突患重病。同月十六日,爆发夺门之变,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朱祁钰被废为郕王,软禁于永安宫,而于谦、王文等大臣、太监也被下狱。 △“夺门之变”后朱祁钰离奇暴崩 景泰八年(1457年)二月十七日,朱祁钰暴崩。不久之后,于谦等当初拥立朱祁钰的大臣,纷纷被明英宗以谋逆之名处死。 朱祁钰死因成迷,明朝对此忌讳极深关于朱祁钰的死因,《明史》仅有“癸丑,王薨于西宫,年三十”短短几字,而结合其去世前所发生的一切,不得不让人怀疑其真正死因。而综合种种记载,其死因不外乎两种可能。 △史料的确有关于朱祁钰患病的记载 1、自然病逝。这个说法的确有迹可循,但却实在不多。《英宗实录》中仅在景泰七年十二月,有薯条关于朱祁钰生病的记录。明代王锜的《寓圃杂记》中记载倒是较为详细,说“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二,景帝突然吐血,太医院判董速与宦官二十余人日夜侍奉塌前;十三日,于谦求见;十四日,景帝再次命董速诊脉,回奏:“圣体安矣”,于是景帝决定次日上朝;十五日晚,夺门之变发生。”而杨瑄在《复辟录》中也明确指出,景帝的病情在多门之变发生后,已经有所恢复。由此可见,朱祁钰或曾真正患病,但种种迹象表明,其病情在夺门之变发生之后已经有所好转,理应不会突然暴崩才是。 △朱祁镇的嫌疑的确很大 2、英宗所杀。陆釴在《病逸漫记》写道“景泰帝之崩,为宦官蒋安以帛勒死”,而查继佐在《罪惟录》中则记载“是月十有九日,郕王病己愈。太监蒋安希旨,以帛扼杀王,报郕王薨。”而且,从明英宗朱祁镇在朱祁钰去世前后的所作所为来看,显然极为可疑。明英宗复位后,曾下诏指斥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而在其去世之后,将其追谥为“戾王”,且毁去了其生前所营造的昌平寿宫,转葬于西山。可见,对于这位夺取了自己皇位,并将自己囚禁于南宫八年的弟弟,朱祁镇的确是恨到了极点。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王锜和杨瑄乃当朝之人,尤其是杨瑄曾直接参与了夺门之变,因此我认为他们关于明英宗曾患重病,但已有好转的记载还是比较可信的。而陆釴和查继佐则为后世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离事件发生最短也过去了数十年,是否能够真实还原当时真想,很是值得怀疑。不过,明英宗的嫌疑的确很大。 我猜想,或许明英宗的确患有重病,得知此事的石亨、徐有贞等便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将朱祁镇推上了皇位,而朱祁镇则将朱祁钰软禁于永安宫中,希望病重的朱祁钰能够病死。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朱祁钰此后的病情竟然开始好转,于是朱祁镇便被“以帛勒死”了,至于此事是否有朱祁镇直接授意,则已经无从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