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光
朱光明简介

朱光明简介

朱光明(1909-1930.12.19),河南省尉氏县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27年参加革命。193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牺牲过程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朱光明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南省尉氏县逝世日期:1930.12.19性别:男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人物生平2 1930年秘密在家乡从事农运工作,协助中共尉氏县委书记石文卓发展革命力量,使农会组织遍布县东、南、西60多个乡村,仅老家张市区一带,农会、穷人会会员就达2300名之众,其中赤卫队员1000余人。1930年4月,中共豫中特委委员刘仁在尉氏县张市区石潭村视察时,把张市区16个村庄定为工农游击区,武装起来的工农队伍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石文卓任政治委员),任军长。1930年9月遵照豫中特委指示,党团合并,成立尉氏县行动委员会,负责武装。是年农历9月9日,在震惊豫中的尉氏“九·九”农民武装暴动中,率领赤卫队500余名队员一举攻占国民党张市镇部,解除了镇保卫队武装,队丁反正站到暴动行列,暴动队伍乘胜直抵大庄村,并开仓济贫。因当时革命处于低潮,敌强我弱,暴动缺乏充分准备,加之骤降大雨,天已黎明,暴动队伍遭敌重兵镇压,导致失败。在白色恐怖笼罩下,被国民党县党部抄家,悬赏1000元大洋通缉,被迫转入地 牺牲过程3 1930年12月19日,被军法处判处死刑,和石文卓同被捆绑在门板上,抬上黄包车游街示众。刑场上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与石文卓一起高呼口号:“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在全世界万岁!”英勇就义,牺牲时21岁。

人物百科 2021-11-06
朱光简介

朱光简介

朱光,1914年生,山东聊城人。原名赵金城。开国少将。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获得荣誉4亲属成员5后世纪念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朱光别名:赵金城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生地:山东省堂邑县郑家乡宋家村(现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郑家镇宋家村)出生日期:1914年4月逝世日期:2001年1月30日职业:军人毕业院校:莫斯科东方大学信仰:共产主义主要成就: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军衔:少将 人物生平2 1914年4月4日(阴历三月初九),朱光出生于山东省堂邑县郑家乡宋家村(现东昌府区郑家镇宋家村)一个贫农家庭。原名赵金城。年幼清贫,随父母远行东北宁安。1921年春天,父亲将全部房产土地变卖筹做一部分路费,全家逃荒至吉林省宁安县三区,不久就在当地数次迁居,人地生疏,生活很困难。父亲到处给人家打短工,如种地、锄草、收割等,母亲帮人做针线活,赵金城就到附近几个村子讨米吃,后来还给人放过两个月的猪。10岁,母亲因病缺钱请医去世,不久弟弟夭折,父亲带着他和妹妹生活。1926年下半年,父亲送他去上马兰河村小学读书。1931年9月,高小毕业,到第九区保安队和公安局补兵,因想投向抗日队伍,2个月后就先回了家。1932年4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建了宁安抗日武装队伍。1934年,所属部队并入东北抗日联军,时任第5军1师3团副团长。1935年5月,受党组织派遣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军事、政治。在苏联 获得荣誉3 抗美援朝期间,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勋章。 亲属成员4 夫人:章淼洪长女:赵棣棣 后世纪念5 纪念馆朱光纪念馆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郑家镇。活动2014年11月10日,“红二代”齐聚聊城,纪念开国少将朱光诞辰100周年。

人物百科 2021-11-06
朱光亚简介

朱光亚简介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吉林大学物理学创始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入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朱光亚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1年,任中国科协主席;1994年,被选聘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1996年5月,被推举为中国科协名誉主席;1999年1月,任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朱光亚早期主要从事核物理、原子能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工作,参与领导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组织领导了禁核试条件下中国核武器技术持续发展研究、军备控制研究及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社会任职5获奖记录6人物影响7人物评价8后世纪念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朱光亚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湖北宜昌出生日期:1924年12月25日逝世日期:2011年2月26日职业:科学家毕业院校:西南联合大学、美国密执安大学主要成就: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代表作品:《原子能和原子武器》《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 人物生平2 1924年(中华民国十三年)12月25日,朱光亚出生于湖北宜昌。幼年时的朱光亚,跟随父母从宜昌经沙市迁回汉口。由于他的父亲在一家法国企业工作,朱光亚兄弟姊妹在少年时就得以接受西方教育。1931年(中华民国二十年)后,在汉口第一小学、圣保罗中学学习。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刚刚初中毕业的朱光亚和两个哥哥被迫转移到四川重庆,先后就读于合川崇敬中学、江北清华中学(今重庆清华中学)、重庆南开中学。1941年(中华民国三十年),朱光亚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在重庆南开中学的一年半里,朱光亚开始对自然科学有了美好的憧憬;特别是魏荣爵老师讲授的物理学,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年,他考入西迁至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讲授大学一年级普通物理学的是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赵广增教授,赵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课和介绍学科前沿的课外辅导,使朱光亚受到物理学科新发展的熏陶。1942年(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夏天, 主要成就3 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及历次核试验,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他还参与组织领导秦山核电站筹建、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3年3月,朱光亚参与组织确定了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报二机部批准后,千军万马即将奔赴青海草原核武器研制基地进行大会战。朱光亚等科研、生产人员以及增调的技术骨干迅速汇集到西北基地,全面开展理论、试验、设计、生产等各方面工作,形成了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总攻局面。1963年5月,朱光亚主持起草了《第一期试验大纲草案》(即原子弹装置核爆炸试验大纲),指出核爆炸试验的任务是由低到高逐步过技术关。建议先做地面爆炸试验,再做空投爆炸试验,并详细提出了试验测试的主要项目、技术保障、测试场地总布局、试验规模等内容。8月,朱光亚等领导参加了青海研制基地冷试验专 社会任职4 1982年至1985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85年至1991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工委党委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1991年,任中国科协主席、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工委党委常委。1995年至1999年1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5年5月,任北京理工大学董事会名誉董事长。1995年10月,任中国国际科学和平促进会会长。1997年后,担任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名誉董事长。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9年1月,任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此外,朱光亚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至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他是第三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先后当选为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三届、四届名誉理事长。他还先后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获奖记录5 1985年、1988年,朱光亚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年,《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8年,《我国核武器大气层核试验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实施》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6年,由朱光亚主持撰写的《2000年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获全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年11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08年6月,获中国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1999年9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召开的表彰大会上,朱光亚与其他22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2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 人物影响6 2004年12月,为表彰朱光亚对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中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人物评价7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颁奖词)朱光亚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追求科学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重大损失。他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风范,将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使命、奋发进取,为推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事业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新华网评)朱光亚同志是老一辈科学家中才识与品行双馨的杰出代表。他厚德载物、行为世范,坚持原则、勇于担当,光明磊落、谦虚谨慎,“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始终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优良传统。他的高风亮节和人格魅力,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 后世纪念8 座谈会2014年12月24日上午,由中国科协、总装备部、中国工程院联合主办的朱光亚学术思想座谈会在京举行。纪念会2014年12月24日下午,北京大学举办朱光亚诞辰90周年纪念会暨朱光亚纪念室建设启动仪式,会议期间,举行了朱光亚铜像揭幕仪式。

人物百科 2021-11-06
朱光潜简介

朱光潜简介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有《朱光潜全集》。美学大师经典作品精编《厚积落叶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人物事迹4编辑特色5治学精神6美学思想7写作贡献8著述目录9社会职务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朱光潜别名:孟实国籍:中国出生地: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出生日期:1897年9月19日逝世日期:1986年3月6日职业:学者毕业院校:爱丁堡大学、香港大学主要成就: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代表作品:《朱光潜选集》《悲剧心理学》《无言之美》《谈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身高:150cm性别:男 人物生平2 1921年,朱光潜发表了白话处女作《福鲁德的隐意识说与心理分析》,随后又发表《行为派心理学之概略及其批评》、《进化论证》等读书心得,初步形成自己对治学和学术研究活动的看法。1922年,他在《怎样改造学术界》中,倡导培养“爱真理的精神”、“科学的批评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证精神”。这些观点一直影响着他漫长的学术道路。香港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大学吴凇中国公学中学部、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1924年,撰写第一篇美学文章《无言之美》。又到上海与叶圣陶、胡愈之、夏衍、夏丏尊、丰子恺等成立立达学会,创办立达学园,广泛进行新型教育的改革试验,倡导教育的自由独立。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肄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在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安徽大学任教。并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历任全国政协委员 人物事迹3 朱光潜,安徽省桐城县人(今枞阳县麒麟镇)。父亲朱子香,是乡村私塾先生,颇有学识。朱光潜少年在父亲的督促下读私塾,15岁上孔城高小(在今孔城镇桐乡书院内),半年后升入桐城中学。在桐中他弃时文而从古文,受国文教师潘季野熏陶,而对中国旧诗产生浓厚兴趣。中学毕业后,入免费的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入学后一年又考取北洋政府教育部派送生,到英国人办的香港大学学教育。民国七年(1918年)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学习了英国语言和文学、教育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课程,奠定了一生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入香港大学后不久,国内爆发五四运动,朱光潜由《新青年》杂志看到胡适提倡白话文的文章,深受震撼,毅然放弃古文和文言,改写白话文,后用白话文发表美学处女作《无言之美》。香港大学毕业后,经同班好友高觉敷介绍结识吴淞中国公学校长张东荪,并应邀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夏到该校中学部教英文,兼校刊《旬刊》主编。编辑助 编辑特色4 中国现代作家中,与报刊没有任何关系的,大概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不是编者,就是作者。很多作家都当过报刊编辑,正是经过他们之手,一部部重要作品,从报刊走入读者。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1897~1986)先后主编过多种报刊,尤其是他在抗战前后两度主编的《文学杂志》,是当时最畅销的文艺刊物,每期行销都在两万份以上,读者印象极为深刻。朱光潜是一个成功的报刊编辑家,1948年有人颂扬说:“二十年来以最庄重、最热诚的态度支持引导中国文艺界的几乎只有朱(光潜)先生一个人。”这话固然说得有点过头,但就其主编刊物的态度而言,朱光潜则无愧于“最庄重、最热诚”的称谓。综观朱光潜《文学杂志》的编辑实践,体现出如下特色。1.追求刊物个性。个性特色是报刊赢得读者、占领市场的重要手段。没有个性的刊物,即使短暂生存,也难以发展。报刊的个性归根结底是编辑者性格情趣的体现。朱光潜在报刊编辑实践中,追求报刊个性风格的编辑思想一直贯穿其 治学精神5 1、自我解剖不断批评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批判和美学辩论中,朱光潜勇于解剖自己,严肃批判了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特别是他自己曾经宣扬过的唯心主义。他不断地批判自己,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新的问题,堪称学者的楷模。2、寻求真理学风端正朱光潜通过批判唯心主义认识到以往自己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以后开始学习马列主义原著。他在近六十岁时开始自学俄语,并用各种文本(中、德、俄、法、英)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他提倡独立思考,从不人云亦云,晚年的《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就是他治学精神的具体表现。3、“三此主义”忘我精神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 美学思想6 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在康德开始的近代美学研究后,朱光潜将审美同情与道德同情的质的区分作出揭示,指出审美同情消除主客体之间的界限,“把一瞬间的经验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主体‘迷失’在客体中”,也就排除了理性的审美同情中的地位。他和梁实秋等人都与当时的主流文化不一致,但他们对西方传统的借鉴有古今种种的不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比较系统地表述了这些美学思想,在当时文学青年中影响较大。《文艺心理学》被一些大学作为文艺理论的教材。朱光潜对文学更直接鲜明的态度在《文学杂志》发刊词《我对本刊的希望》中表露着,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不希望某一种特殊趣味或风格成为‘正统’“,”殊途同归地替中国新文艺开发出一个泱泱大国“。这是当时一批立足于独立自由的人文主义立场上的文学家的心声的集中体现: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 写作贡献7 朱光潜是著名的美学家,但在写作理论研究方面,朱光潜也颇有建树。虽然其提出的写作理论均散见于其他美学著作中,并未形成专题性、系统性地写作理论专著,但其观点确为真知灼见,为写作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他提出:“简洁是文章一个极可珍视的美德”“实用性与艺术性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实用性的文章也要求能产生美感,正如一座房子不但要能住人而且要样式美观一样”“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人们一向把‘作文章’称为写文章,西方称作家为写家,作品为写品,这极易使人产生错觉,‘写’与‘作’有着‘用手’与‘用心’的区别”等。(参考《应用写作》杂志1992年第6期《应用写作教学形象化初探》) 著述目录8 《我所认识的沈从文》(朱光潜著/张兆和著)岳麓书社1986年《朱光潜选集》(朱光潜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我与文学及其他》(朱光潜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美学和中国美术史》(朱光潜著)知识出版社1984年《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研究》(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悲剧心理学:中英文合本》(朱光潜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悲剧心理学》(朱光潜著)B83-06/2a1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朱光潜美学文集》(朱光潜著)(1)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著)170.7/2593开明书店民国二十年《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著)I266/17b1开明出版社1996年;I266/17b2开明书店民国三十七年《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著)I266/17b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诗论》(朱光潜著)I052/20.1 社会职务9 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