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常洛
朱常洵和朱常洛是什么关系?他们的关系好不好?

朱常洵和朱常洛是什么关系?他们的关系好不好?

  在中国历史上,皇室家族的故事常常引人入胜。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两位明朝皇帝——朱常洵和朱常洛之间的关系。尽管他们在血缘上并非亲兄弟,但他们的感情却深厚如海,成为了中国皇室中一段传奇的兄弟情谊。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朱常洵和朱常洛的背景。朱常洵(1507-1549),字允熙,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长子。而朱常洛(1521-1567),字承庆,是明光宗朱常洛的庶出长子。两人的父亲分别是明神宗和明光宗,都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  尽管朱常洵和朱常洛在地位上相差甚远,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因此受到影响。在成长过程中,两人共同生活在皇宫里,一起度过了许多快乐时光。他们的母亲慈圣皇太后对两个儿子一视同仁,对他们的教育都非常重视。这使得朱常洵和朱常洛从小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然而,命运却对这对兄弟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明神宗晚年,由于皇后郑氏的干预,他废除了长子朱常洵的太子地位,转而立次子朱常洛为太子。这一决定引起了朝臣们的强烈反对,民间也充满了不满和抗议。最终,在明光宗即位后,他恢复了朱常洵的太子地位。  这段波折的历史使得朱常洵和朱常洛的关系更加紧密。他们彼此信任,互相扶持,共同面对人生的起伏。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了中国皇室中一对令人敬仰的兄弟。  总的来说,尽管朱常洵和朱常洛在地位上有有差距,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却非常深厚。在明神宗晚年,朱常洵被废太子,而朱常洛成为了新任太子。然而,在明光宗即位后,他恢复了朱常洵的太子地位。这段历史使得朱常洵和朱常洛的关系更加紧密,他们互相扶持,共同面对人生的起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7-17
明末的梃击案是怎么回事?是郑贵妃所为,还是朱常洛的苦肉计?

明末的梃击案是怎么回事?是郑贵妃所为,还是朱常洛的苦肉计?

  梃击案是发生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的一场有关太子朱常洛被刺杀的政治事件。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黄昏,一男子手持木棍闯入皇宫,直入太子朱常洛所在的慈庆宫,击伤守门太监,意图行刺太子朱常洛。这便是明末三大疑案之一的“梃击案”,关于此案到底是郑贵妃所为,还是太子朱常洛上演的“苦肉计”,至今也无人能够搞清。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万历时期的“国本之争”说起。  明神宗意图废长立幼,引发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  正所谓“太子者,国之根本”,册立太子往往都是影响朝局稳定的大事,虽然明朝曾多次出现世系偏移,但其总体仍然秉承了“立嫡立长”的立储原则。然而,明神宗因无嫡子,却也不喜长子,便有了废长立幼的想法,结果就此引发了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  万历九年(1581年),年仅18岁的明神宗前往慈宁宫向太后请安,一时兴起临幸了宫女王氏,因当时内有太后约束、外有张居正监督,明神宗心虚之下便不愿提及此事,但却不想王氏因此而怀孕,结果被李太后得知。鉴于皇帝始终无子,李太后非但没有深究此事,反而劝说皇帝认了临幸之事,并封王氏为恭妃。  数月后王恭妃诞下一子,取名朱常洛,由于明神宗乃是被迫接纳王氏,因而连带着对于这位长子也是极为厌恶,而王恭妃的地位和待遇,也并未因为生子而有任何提高。与之相反,万历九年(1581年)八月才选秀入宫的郑氏,则因为明神宗的宠爱,在短短三年内便先后被晋封为淑嫔、德妃、贵妃。  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月,郑贵妃生下朱常洵,两个月后郑氏再晋皇贵妃。正所谓爱屋及乌,由于明神宗极度宠爱郑贵妃,因而对于朱常洵也是极为宠溺。当时,由于皇后无子,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本应立庶长子朱常洛为储君,但明神宗却开始思考废长立幼之事,就此拉开了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  很快,宫外便有了皇帝有废长立幼之心的传言,再联想到申时行在出场寻出生前请立太子被拒,王恭妃长期未获晋封等现象,这种流言立即引起了朝臣们的警觉。因此,就在郑贵妃被册封皇贵妃当天,户科给事中姜应麟、吏部员外郎沈璟等人便纷纷上书请立太子,然而此举却触怒明神宗,姜应麟因言辞激烈直接被贬为大同广昌典史。  朱翊钧的打压非但没能压制群臣,反而变相坐实了废长立幼的心思,于是吏部员外郎沈璟、刑部主事孙如法相继上言,结果两人也接连被罚。然而,明神宗此举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大臣们纷纷上书,表示应该册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甚至有人借此抨击后宫干政,目标直指宠冠后宫的郑贵妃。  对于接连递到案前的请立奏章,明神宗朱翊钧后来干脆不再理会,眼见奏章无效,大臣们干脆将此事抬到了朝会上,此举直接导致朱翊钧一气之下,干脆连朝会也不参加了。然而,明神宗的抵触并未换来平静,朝臣们的奏折仍然不断递入内廷,甚至连皇帝的日常生活也进入了抨击之列。  结果,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交锋中,中央及地方官员三百多人参与其中,申时行、王家屏、赵志皋、王锡爵等四任内阁首辅皆因此事被迫辞退,另有一百余位大臣被罢官、廷杖、解职或发配充军。  直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李太后的直接干预下,明神宗这才不得不下旨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储君。与此同时,其他诸皇子也相继封王,其中朱常洵获封福王。直到此时,这场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才算短暂画上了句号。  太子遇袭导致风波再起,“梃击案”背后的复杂党争  在这场国本之争中,实际上还牵扯到了外廷的党争,由于叶向高的原因,当时朝中的东林党极力拥戴太子,而与东林党极不对付的齐楚浙党便转而支持郑贵妃和朱常洵。虽说朱常洛被立为太子应该算是东林党获胜,但由于一直以来抵触皇帝,该党在朝中的势力却也是损失惨重。  朱常洛被立为太子,国本之争也算告一段落,但郑贵妃一派却并不甘心。按理来讲,朱常洵获封福王后,便应该离开京城到洛阳就藩,但在郑贵妃的干预之下,朱常洵却迟迟不肯离京,万历皇帝也是有意拖延,这导致太子地位并不稳固。  直到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大臣们以郑皇贵妃和福王朱常洵意图谋害太子为名再度上书弹劾,万历皇帝这才命朱常洵前往洛阳就藩。  然而仅仅两年后,事情却再起波澜。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黄昏,一男子手持木棍突然闯入太子朱常洛所在的慈庆宫,击伤守门太监后意图刺杀太子,幸好太子内侍韩本用闻讯赶到,这才将其捕获。  守卫森严的皇宫大内竟然出现刺客,而且行刺目标还是当朝太子,万历皇帝得知消息后,当即便命法司提审问罪,当时负责巡视皇城的御史刘廷元便按律当场审问了该男子,然而由于该男子说话颠三倒四,状若疯癫,因而只搞清了其名叫张差,是蓟州井儿峪人。  刘御史审问完毕,便向万历皇帝禀报表示,该人是个疯子。这个结果自然无法令人信服,疯子不能以常理度之不假,可一个疯子是怎么混进守卫森严皇宫的?又是如何绕过层层守卫摸到太子寝宫的?群情汹汹之下,万历皇帝只好将此事交由刑部继续审理。  案件交到刑部后,由刑部郎中胡士相和岳骏声负责审理,这次倒是又审理出了一些细节。根据张差交代,他因被邻居李自强、李万仓等人烧掉了自家柴草,便打算入京告状,结果因为不认路,半路上遇到两个男子,给了自己一根枣木棍,并告诉自己只要拿着这个就可以申冤,之后自己便糊里糊涂的便闯进了皇宫。  虽说这次审理多了不少细节,可其中仍是含糊不清,胡士相等人难下结论,只得继续以张差是疯癫之人为由,将情况上奏了万历皇帝,并决定判处张差死刑。  由于御史刘廷元和刑部郎中胡士相和岳骏声皆为浙党成员,而三人审理的结果又是如此荒诞,这自然引起了朝中有心人的注意。于是,同年五月十一日,身为东林党的刑部主事王之寀跑去私下审理了张差,威胁道,“实招与饭,不招当饿死”。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威胁,却从张差口中套出了更多消息。根据张差交代,自己经马三舅、李外父认识了一个公公,那公公说有事情交给自己去做,事成之后便给自己三十亩地。于是张差便跟着这位公公来到京城,几天后又被另外一个太监引入紫禁城,在交给自己一个木棒后,将自己带到了慈庆宫,让自己去打杀一个身穿黄袍的奸人,并承诺事成之后必有重赏,就算被捉住也会有人搭救。  王之寀审出这些后,顿时在朝堂引起了轰动,在刑部郎中陆梦龙等人的建议下,刑部右侍郎张问达决定,不必等皇帝批示,下令将案件交由十三司会审,并立即提审马三舅、李外父等人,务必尽快弄清真相。  这次审理的规模可谓空前,按照明朝制度,刑部按照十三个行省的划分,分为“十三清吏司”,而这次问案不仅十三清吏司郎中全部到场,再加上提牢主事王之寀等官员,一共来了十八个问官。  虽然这次审案的各位官员,分属不同派系,导致问案一度陷入焦灼,但在陆梦龙等人的主张下,还是基本搞清了经过。  案件至此,朝野哗然,不少大臣怀疑此案乃是郑贵妃背后指使,想要谋害太子,进而扶立福王朱常洵,王志、何士晋、张问达更是上书谴责外戚郑国泰“专擅”。事情到了这一步,内廷外廷皆震动,郑贵妃连忙跑去见万历皇帝,向皇帝哭诉不止。  万历皇帝则对郑贵妃表示,想要平息此事,非得太子出面不可。郑贵妃便又跑去见太子,朱常洛见事情闹到了这一步,便表示只要张差一人伏法便可,不需再株连其他人。大臣们见太子如此态度,也只好息事宁人,最终只是将张差处死,并将庞保、刘成两个太监下狱。  不久后,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前后五次会审庞保、刘成,但两人均矢口否认涉案。六月一日,庞保、刘成不明不白的死在了刑部大牢,轰动一时的“梃击案”至此告一段落。  关于“梃击案”到底是郑贵妃意图谋害太子,还是太子为了稳固地位而自导自演的“苦肉计”,目前已经无从得知。但就结果而言,郑贵妃虽然并未因此受到惩处,但她的势力却也就此一蹶不振,无法再威胁到太子的地位,朱常洛的地位至此才算基本稳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20
明光宗朱常洛在位时间只有一个月,是为什么?-趣历史网

明光宗朱常洛在位时间只有一个月,是为什么?-趣历史网

  明光宗朱常洛,明神宗朱翊钧长子,明朝第十四位皇帝。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统治时间有276年的大明王朝,自明太祖朱元璋创立以来,到崇祯皇帝朱由检无奈自缢于煤山终结,前后共历16帝。  这16位朱家天子中,数万历皇帝的长子,也就是仅当了"一月天子"的明光宗朱常洛最为悲情。20集电视剧《大明嫔妃》就是以他的人生经历为蓝本,勾勒其后宫波谲云诡尔虞我诈的争斗风云。明史也有相关的真实性记载:好不容易39岁时荣登帝位的朱常洛,本想励精图治,实施大改革,以重振大明雄风。只可惜,天不假年。他仅当了"一月天子",便在晚明有名"三大悬案"之一"红丸案"中蹊跷驾崩。  尽管明光宗废矿税、饷边防、补官缺、任用贤臣等等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措施很到位,也取得实效,得到满朝文武及大明百姓的一致拥护,大明未来之路呈现向好的发展曙光。不过,终因他被"半路腰斩",后继乏力,重振之路仅是昙花一现。  可以说,"一月天子"明光宗朱常洛的短暂人生,给后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警醒与告诫:  一、雄心壮志固然可贵,尤须健康的身体支撑  朱常洛的出生其实很悲催,他系万历皇帝偶然临幸慈宁宫宫女王氏所生,只因生母的身份卑微,万历皇帝不想承认,便对小时候的朱常洛很冷漠,极不关心。  天意的是,万历皇帝的王皇后和昭妃在万历6年前均无子嗣,母亲李太后又抱孙心切。万历皇帝在立嫡立长的国策下,无奈放弃了朝堂之上长达十年之久的国本之争,只好将19岁的朱常洛册封为皇太子。母凭子贵,宫女王氏也晋级为王恭妃。  饶是如此,万历帝依旧对朱常洛不喜欢,其母恭妃也长年寂居幽宫,终日以泪洗面,不幸双目失明,于万历三十九年薨逝。  明英宗的童年、青年时代就在这样悲剧的状态下艰难度过。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悲剧,造就了朱常洛的坚韧和顽强,在历经磨难下韬光养晦,成长为颇有雄才大略的杰出皇子。《大明嫔妃》还艺术化地夸张朱常洛不仅睿智,还具备独当一面的武艺,乃文武双全的优秀太子。  只可惜,年少有为的朱常洛许是长期悲苦的环境影响,抑或因心情抑郁太久,导致他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根本没把身体健康当一回事。  当上皇帝后,明英宗又被累累仇视自己的郑贵妃使出美人计惑乱。在郑贵妃培训出8名绝色女子,充实其后宫后便虚欢无度,导致体力严重不支。纵欲之下,明英宗又被其下春药助兴,使得他登基不过十天,就一病不起,徒留下被半道腰斩的悲叹。  重振大明就成了一句空话。可见,雄心壮志固然重要,尤须健康的身体支撑。没了健康,说什么都是浮云。  二、心软仁慈原本失衡,更须匹配睿智的头脑  明英宗朱常洛原本心软仁慈,又在心地善良的太子妃影响下,豁达待人,哪怕是蓄意针对自己的恶人,也心存善念。  他在处理"梃击案"时,明知幕后真凶是郑贵妃,考虑到是父亲万历皇帝的宠妃,也就适可而止,在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前提下,便表示不再深究,只将明面上行凶的壮汉张差以奸徒罪处置了事,结了此案。  郑贵妃可是蓄意谋杀自己的恶人,其目的就是杀了他,好让她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上位。  此等生死攸关的大事,当断不断,无疑于放虎归山,就像"狼吃小羊"一样,反受其害。  即便因父亲万历皇帝有意袒护,无法处置郑贵妃这样的大恶,也要睿智地采取保护自己的安全措施,才能有效制衡,使恶人今后再无纵恶的机会。  只可惜,朱常洛的心软仁慈害了自己。  以致郑贵妃以为太子拿他没法,便更加肆无忌惮地加害于他。万历皇帝病死后,按理是太子朱常洛即刻继位,可郑贵妃控制了皇宫,密不发丧,还准备利用伪造的遗诏让从封地赶来的福王朱常洵登基,由此一举击杀太子党。  郑贵妃此举,可算是丧心病狂,倘若成功,朱常洛恐怕将尸骨无存,血溅当场。  所幸,朱常洛的母亲恭妃在大限之前已有预防早作了应对的策划:请来离府的太子妃上官兰心辅助,还将福王的心上人姚芊芊暗中保护起来,又让太子的李常侍悄悄抚养福王的儿子朱由桦……  郑贵妃的阴谋才没有得逞,最终福王退出了帝位之争。  朱常洛由此得以继位,史称泰昌帝。悲剧的是,朱常洛当上皇帝后却又心软仁慈起来,不仅不追究郑贵妃的弥天大罪,还加封她为太妃,统率六宫。同时,封福王为福亲王。  此举感化了同父异母的福王,也体现了他的兄弟情义与守信人品,毕竟福王已幡然醒悟。但郑贵妃确是顽固到底的死对头,根本感化不了,又是这样的不加约束,且赐予其无限的权利,岂不是人为纵恶自掘坟墓?  由此而言:心软仁慈原本失衡,更须匹配睿智的头脑,才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弥补涉险的短板。  三、任人唯贤固然重要,落实好身边靠谱之人也很关键  果不其然。  伪善的郑贵妃表面上接受悔改,还装出关心皇帝的样子。一番逼真的表演,便迷惑住了朱常洛,以及他的整个后宫。  暗地里郑贵妃处处找朱常洛软肋下手。不仅在他身边安插了自己的近臣崔文升,还通过苦心运作,让崔文升这个太监当上了秉笔太监,还掌握了御药房。  这可是很关键的职务,应当是皇帝最靠谱的人才可以荣任。  偏偏任人为贤的朱常洛在自己的安全保障上累犯糊涂,没有用心识别崔文升这个人,也没去想太妃为什么将她宫里的人派来,还只当是太妃受到感化为他着想……便想当然对崔文升予以了重用。  朱常洛遇害,这个崔文升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间接杀手。据史载,朱常洛被美色掏空身体后,又吃了崔文升上奉的泻药,使得他一夜之间连泻了三四十次,直接衰竭了身体。  鸿胪寺丞李可灼随之进献的仙丹红丸,便让奄奄一息的明光宗服用后回光返照了一会旋及吐血身亡。  这就是明史有名的"红丸案",朱常洛由此也得到奇葩的"泻药皇帝"之称。  从朱常洛悲催的薨逝而言,他身边没有靠谱之人,也是致命的因素。崔文升这个人,原本应该发还给郑太妃,或者寻个不是,直接打发得了。还把他当作近臣提拔重用,岂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置自己于死地?  可见,任人为贤固然重要,落实好身边靠谱之人也很关键。  四、治国有策的同时,也要治家有方  客观而言,朱常洛虽说只当了"一月天子",但他雷霆出击,采取一系列治理朝纲的举措,还是对症下药很有效果极为不错的。  可以说,朱常洛是治国有策的有为皇帝,若他长期在位的话,大明很有可能再续辉煌。  只可惜,朱常洛不仅过于心软仁慈,又没有考虑靠谱之人在身边服务,还将后宫弄得一团糟。  当皇太子时期,朱常洛便因后宫妃子争宠而无所适从,使得妃子们将太子府闹得鸡犬不宁。  好不容易当上泰昌帝后,又专宠李常侍,沉湎于太妃送来的绝色美女,与之纵情无度。面对这些惑乱后宫的妃子宫女,听之任之,还茫然失措不束手无策。  这必然陷自己于更加危险的境地。何况那八个绝色美女,原本是太妃培养的亲信,用来害他的利器?就算是后宫风平浪静,要治理风雨飘摇的晚明,更需要背后有幸福温馨的后宫强大力量默默支持。  只有朝堂与后宫同心同德,才可能力挽狂澜。  只可惜治国有策的朱常洛,治家无方,在后宫先发制人之下,在正值壮年本可以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却猝倒在女色倒在泻药倒在二粒红丸下。  晚明最后一丝曙光,就这样荒唐地意外息灭。朱常洛也成为明史上最悲剧的皇帝。他留下的惨痛教训,犹为深刻,更需警醒。  是为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31
朱常洛简介

朱常洛简介

朱常洛(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男,汉族,即明光宗,明朝第十四位皇帝(1620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在位)。明神宗朱翊钧长子,母孝靖皇后王氏。万历十年出生,从小不得父爱。身陷党争和皇权交替问题,经历了国本之争、梃击案等重大历史事件。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明神宗驾崩后,正式即位,年号泰昌。在位期间,任用贤臣,革除弊政,积极改革,罢除矿税、榷税,拨乱反正,重振朝廷纲纪。沉湎酒色,纵欲淫乐,导致身体日益羸弱。泰昌元年(1620年9月26日),因病病逝,史称“红丸案”,年仅三十八岁,庙号为光宗,谥号为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中的庆陵。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人物评价5轶事典故6亲属成员7陵寝墓地8史书记载 基本资料1 本名:朱常洛别名:明光宗、泰昌帝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北直隶顺天府(今北京) 出生日期:1582年8月28日逝世日期:1620年9月26日主要成就:废除矿监和税监,拔擢良臣在位时间:1620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年号:泰昌(1620)陵号:明十三陵之庆陵性别:男父亲:明神宗朱翊钧 人物生平2 朱常洛是明神宗偶然临幸宫女所生。明神宗的皇后王氏、昭妃刘氏自万历六年(1578年)册封后,都无子嗣。万历九年(1581年),神宗在其生母李太后的慈宁宫中私幸宫女王氏,后来王氏有孕,神宗忌讳这件事情而不敢承认,但在内起居注中记载了这件事情,并有当时赏赐给王氏的实物为证,再加上李太后盼孙心切,最后被迫承认这件事情。万历十年(1582年),明神宗册封宫女王氏为恭妃,于万历十年(1582年)八月生子,是为明神宗长子,取名常洛。明神宗正宫皇后没有子嗣,众多嫔妃中对郑氏尤为宠爱,万历十二年(1584年),晋封为贵妃,产下皇二子朱常溆,可惜夭折。皇帝对她宠爱不减,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月初五生皇三子常洵。随后郑氏便晋封为皇贵妃,并借机乞求明神宗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自己则做皇后。两人写下合同,在道教庙宇中立誓。神宗的承诺,违背了祖制和封建礼制,势必引起重大的政治危机。明神宗专宠郑皇贵妃,迟迟不立太子。 主要成就3 朱常洛即位后便下令罢免全国范围内的矿监、税使,停止任何形式的的采榷活动。矿税早为人们所深感厌恶,所以诏书一颁布,朝野欢腾。朱常洛即位后,便借皇帝遗诏的名义,发内帑百万犒劳边防将士,由大内银库调拨二百万两银子,发给辽东经略熊廷弼和九边巡抚按官,让他们犒赏将士;并拨给运费五千两白银,沿途支用。朱常洛还专门强调,银子解到后,立刻派人下发,不得擅自入库挪为它用。朱常洛先命令礼部右侍郎、南京吏部侍郎二人为礼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随后,将何宗彦等四人均升为礼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启用卸官归田的旧辅臣叶向高,同意将因为“上疏”立储获罪的三十三人和为矿税等获罪的十一人一概录用。召回在万历一朝因为上疏言事而罢免的官员,像袁可立、邹元标、王德完等一些正直敢言的大臣都是在这一时间被起用的。 人物评价4 《明史》赞曰:光宗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 轶事典故5 参见:晚明三大疑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 亲属成员6 高祖:(追尊)睿宗献皇帝朱祐杬高祖母:(追尊)慈孝献皇后蒋氏曾祖:世宗肃皇帝朱厚熜曾祖母:(追尊)孝恪皇后杜氏祖父:穆宗庄皇帝朱载坖祖母:孝定太后李氏父亲:明神宗朱翊钧嫡母:孝端皇后王喜姐生母:孝靖皇后王氏(王恭妃)皇后孝元贞皇后郭氏,原配妻子、太子妃,生怀淑公主;孝和皇后王氏,初为才人,生明熹宗朱由校;孝纯皇后刘氏,初为淑女,生明思宗朱由检;妃嫔李康妃,初为选侍,即"西李",光宗最宠爱的妃子,生乐安公主,怀惠王朱由模。“移宫案”中的风云人物;李庄妃,初为选侍,既是“东李”,抚养过崇祯皇帝,以仁慈著称;傅懿妃,生宁德公主、遂平公主,湘怀王朱由栩;邵慎嫔,生最小的女儿悼温公主朱徽姃。公主至父亲明光宗死后才生下来,然后襁褓夭折,连名字也没起。异母兄明思宗在位时,追念皇十妹,故此将她的母亲邵氏尊封为慎嫔。冯敬妃,生惠昭王朱由橏赵选侍,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被朱由校的奶妈客氏诬陷,赐死;王选侍,生齐思 陵寝墓地7 明朝第十四帝光宗朱常洛死后,葬于庆陵。庆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朱常洛(年号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庆陵的地下玄宫自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定穴营建,七月二十九日合龙门,历时四个月,耗帑银150万两。且工程质量精细,除玄宫全部用石料外,其“后、中、前殿”,有“重门相隔”。天启六年(1626年)地面建筑完工。其陵园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神道上建单空石桥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遗作,亭内竖碑,螭首龟跌,无字。 史书记载8 张廷玉《明史·本纪第二十一》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