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劫夫(1913年11月17日—1976年12月17日),原名云龙,吉林农安人。著名的歌曲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人民剧社教员,西北战地服务团、冀东军区文工团团员,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文工团团长,1948午后任东北鲁艺音乐部部长,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校长,沈阳音乐学院教授、院长,中国音协第一、二届理事和辽宁分会主席。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个人成就4人物关系5主要作品6个人评价7创作思想8个人评论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李劫夫别名:云龙国籍:中国出生地:吉林农安出生日期:1913年11月17日逝世日期:1976年12月17日职业:军人,演员,音乐家信仰:共产主义代表作品:《我们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沁园春·雪》 人物生平2 李劫夫(1913—1976),中国作曲家,原名李云龙,曾用名李捷夫。1913年11月17日生于吉林省农安县,1976年12月17日病逝于沈阳。早年在家乡就读小学、中学。九一八事变后,在青岛、南京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赴延安,先后在延安人民剧社、西北战地服务团工作。1943年调往晋察冀边区任宣传干事及冲锋剧社副社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任热河军区胜利剧社副社长、冀东军区文工团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九纵队文工团团长和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副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校长,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并兼任辽宁省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辽宁分会主席。然而,自1972年初起,在其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不论是广播电台中,还是电视里,却突然听不到这位红色音乐家所作的那些歌曲了,只因李劫夫“与林彪的事有关”而“犯有严重的政治错误”。1976年12月17日,李劫夫因心脏 个人成就3 李劫夫有广泛的文艺才能,对美术、文学、戏剧都有较高的造诣,其突出的艺术成就表现在歌曲创作方面。他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及人民群众的音乐审美习惯有深刻的了解,他的作品大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通俗、质朴、自然、生动的艺术特色。他以民间分节歌形式写作的许多叙事歌曲,如《歌唱二小放牛郎》、《王禾小唱》和《忘不了》等,生动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和英雄事迹,曲调亲切动听、结构简练严谨,曾流行于华北各抗日民主根据地。他运用北方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的艺术手法于歌曲创作之中,扩大了歌曲体裁的表现容量。在《八月十五》、《常家庄的故事》、《胜利花开遍地红》等歌曲和歌剧《星星之火》等作品中,表现出他对歌词的处理、对音乐语言的推陈出新所具有的独到功力。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热情洋溢、豪迈乐观,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他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歌曲,如《蝶恋花·答李淑一》、《沁园春·雪》、《七律二首·送瘟神》和《浪淘沙 人物关系4 与黄永胜往来李劫夫有“红色音乐家”之称。他1937年5月奔赴延安,1938年入党。到“文革”前,劫夫担任了沈阳音乐学院院长。“文革”一开始,劫夫就很害怕。因为他是个音乐天才,在音乐方面无师自通,但在其他方面则常显幼稚。尤其是他不懂政治,不知道政治游戏中的潜规则。李劫夫受到红卫兵的批斗、抄家。然而幸运的是,他受到“中央文革”的力保。因为他们认为,劫夫所作的歌曲是符合革命文艺路线的。那时,李劫夫大多数时间留在了北京。除为《毛主席语录》谱曲外,他还加强了与黄永胜一家的往来,这是导致劫夫陷入万劫不复的人生黑洞的开端。劫夫1943年就与黄永胜认识。上世纪60年代初,李劫夫将黄永胜年仅12岁的三儿子黄春跃招到沈阳音乐学院学音乐,并让他住到自己家中。后来,黄永胜的妻子项辉方还让黄春跃做了劫夫的干儿子。为林豆豆做媒“文革”一开始,劫夫其实就很害怕。因为他不懂政治,不知道政治游戏中的潜规则。对政治运动,他常常 主要作品5 《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毛主席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劳动人民发奋图强勤恳建设锦绣河山誓把祖国变成天堂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我们的道路多么宽广我们的前程无比辉煌我们献身这壮丽的事业无限幸福无限荣光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走在大路上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不可阻挡)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歌唱二小放牛郎》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九月十六那天早上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掩护着几千老乡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敌人快要走到山口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抓住了二小要他带路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我们的 个人评价6 著名音乐家傅庚辰说,李劫夫是中国少有的音乐家,无论是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是惊人的。他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与人民密切相关的联系,一生创作了2000多首歌曲,绝大部分都是中国观众熟悉的民族音乐,而这其中编入年表的就有500多首,像《歌唱二小放牛郎》、《我们走在大路上》、《蝶恋花——答李淑一》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至今还广为传唱。可以说,李劫夫是人民的知音,人民是李劫夫的知音。同时他也用实践证实了民族的才是经典的道理。著名音乐理论家周荫昌认为,李劫夫的歌曲是大众里面最专业的,也是专业里面最大众的。他为中国的民族音乐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歌曲,这与他的创作激情是分不开的。周荫昌还回忆说,有一次一个共产党的干部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没有透露一点机密。后来,别人问他是什么力量支持他?他回答说是两首歌:《歌唱二小放牛郎》和《王禾小唱》。而这两首歌就是李劫夫的作品。可以说,正是李劫夫的这些具有民族特 创作思想7 春风文艺出版社1964年版《劫夫歌曲选》劫夫在本人所作的前言里写道:“我写的歌曲,几乎绝大部分都是为配合党的方针、政策和种种政治运动的。我觉得一个革命文艺工作者具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假如不是配合全党的各项政治活动,便不能产生我的这些歌曲,因为党的各项政治活动集中地表现了当代我国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重大事件,千百万群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跟着党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奇迹。假如我的歌曲不去表现他们,不能对他们壮丽的事业起一点作用,那还有什么意义呢?”在考察了劫夫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后,此说尚不准确,大家认为劫夫的创作理念是“致力于表现人民的斗争生活”。安波同年在《人民日报》对劫夫的评价“他是群众的知音,群众是他的知音”,相对准确一些。一言以蔽之,人民性应该是劫夫的的创作理念。劫夫作曲的素材基本上源于民间,应该说民间音乐、抗战救亡歌曲和苏联歌曲对劫夫的创作有很大影响。但劫夫作曲并非简单 个人评论8 劫夫的作曲才华,基本是肯定的。从他的第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开始,到文革中好多好多毛主席语录歌曲。他的歌曲几乎和时代的节拍一直紧扣着,几乎每个时代都有他的歌曲传世。这是他成功的一方面,不过,也可能是他的作品受到限制的一方面。随着中国不断变化的时代步伐,他的歌曲魅力不断的减少,渐渐的,只是同代人的一点回忆,甚至是怀旧时的酒后助兴而已。搞的不巧,还可能是一种讽刺。就拿《二小》来说,相信抗战的时候,歌曲来源的故事本身,就充满戏剧性,历史性,煽情性和流传的普遍性。乡村小调单调的旋律和三段同样平铺的节奏--一点都影响不了这首歌唱小英雄的历史性地位。同样的角度来看劫夫的名作《我们走大路上》,也有同样的问题。这首歌,在60年代艰苦的日子里,给了那个时代增添了无比的振奋和无限的力量。从小孩子到中央首长,几乎个个会唱。艺术家和常人一样,生活在大时代中,免不了受个人能力所限,随波逐流。然而,艺术家又和常人有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