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成梁
王杲,李成梁为什么不灭掉努尔哈赤?

王杲,李成梁为什么不灭掉努尔哈赤?

明朝将领李成梁(1526~1615年),寿90岁。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将领,镇守辽东数十年,功绩斐然,与明末单纯防御的军事思想不同,李成梁崇尚‘’主动出击‘’,在其镇守辽东期间,令女真极为忌惮胆寒,努尔哈赤尚未崛起,只敢偷偷的搞些小动作,何来杀之王杲?下面叙述下李成梁戍边的丰功伟绩。 *李成梁家族是唐时避乱于朝鲜,明时回归,居辽宁铁岭,是老赵的乡亲。后世对其评价甚高,清末章太炎曾语:“愿吾辽人,勿忘李成梁。”,明万历朝,边关严密,全赖东南有戚继光,东北有李成梁,而李成梁当时威名远胜戚继光。 *明朝东北边事,初时女真尚还弱小,以对付蒙古各部袭扰为主,李成梁是隆庆四年(1570年)被提拔为辽东都督。一直到万历六年(1579年),多次击退蒙古部落的侵犯,以至蒙古部落听说李成梁亲率出击,则‘’仓皇远遁‘’,可见其当时的威慑力。 *对付建州女真部族,是和对付蒙古同步进行的。1573年万历元年,女真头领王杲诱杀明朝官员,次年王杲纠集鞑靼等部落,进犯辽东,被李成梁击败,此战中,努尔哈赤被俘,充当了李成梁的仆役。1583年,李成梁出兵攻打王杲势力,因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为王杲亲戚,便与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前去王杲部劝降。而女真另一部尼堪外兰在李成梁指使下骗开城门,明军进入后大举屠城,努尔哈赤的父亲、爷爷也死于此战。 有史称觉昌安、塔克世为明军误杀,实际是出于李成梁与尼堪外兰的合谋。 努尔哈赤对此极为愤怒,上门问罪,李成梁理亏,便让努尔哈赤继承了他父的官职、土地,这也是其起家的本钱。后来努尔哈赤崛起后,将此事作为讨明宣言的“七大恨”之一。 由此事来看,李成梁极有机谋,挑拨女真各部,行“以夷制夷”之策,使之内部争斗。 *1591年,李成梁为人举报“杀良冒功”,被免职。在李成梁卸任十年间,辽东换了八名主帅,边防日渐废弛,为努尔哈赤的崛起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明朝真是自废武功,观满清入关后的屠戮惨事,李成梁在辽地的作为又算得了什么呢?对待外敌上,仁慈就是最大的愚蠢。 *1601年,辽东总兵马林由于被弹劾,朝廷重新起用李成梁,再镇辽东八年。李成梁复职后,用暴力手段征伐女真各部,而此时努尔哈赤已统一建州女真,实力暗暗壮大。1606年,李成梁以“辽左六堡”孤悬边外很难守住为由,暴力驱赶居民六万多户内迁,造成很多流血事件,再次遭到朝野谴责,并于1608年又被罢免。 至此,李成梁结束了镇守辽东的辉煌生涯,告老还乡,1615年去世于北京。1618年,努尔哈赤诏告“七大恨”,开始了对明朝的宣战。对于明朝的倾覆,真可说是“自毁长城”。 八旗制度是怎么样建立的? 1.八旗制度的形成及优越性人类构建更复杂的组织形式都是为了提升组织密度,从而更充分的利用资源。 古代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渔猎民族擅长骑射,吃羊肉喝牛奶长大,蛋白质摄入高,身材壮硕,单兵作战能力远高于南方的汉人,但游牧民族以部落为单位相互攻伐,一盘散沙。 一旦各部落团结起来,就会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铁蹄就能践踏南方的汉人政权,谁能统一各部族,谁就能成为北方雄主。 满族起源于东北女真部落,气候严寒,生存条件差。但擅长骑射、耐苦寒,是天生的战士。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面临着怎么统治的问题,他改进了传统的“牛录制”,带着他的八旗制度来了。 八旗制度从氏族制度中发展而来,早期女真各部外出打猎实行“牛录制”,十人一单位按氏族出行,各出一箭,以一人为头目,头目称为“牛录额真”。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开始了和明朝的拉扯,1601年,为了强化自己的势力,他把十人一单位的牛录制度,改成三百人一牛录,牛录成为最基本的军事和行政单位。 每五“牛录”为一“甲喇”,每五“甲喇“为一”固山“,也称旗,开始时有黄、红、白、蓝四旗,后来加上镶黄、镶红、镶白、镶蓝。此时八旗加起来六万多人。 六万多小火苗在八旗制度的聚拢下,成了熊熊烈火。 八旗制度是一种行政组织,具有行政、军事和生产三个方面的职能,平时耕种打猎,战时出征。此时的八旗是一种联合共治。借着制度上的灵活性,满族可以倾国而来、倾国而去,把资源和效能发挥到极致,努尔哈赤在与明朝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努尔哈赤是八旗的最高统帅,旗主一般由努尔哈赤的子侄担任,八旗旗主听他指挥。 旗主在旗内享有至高的权利,旗内军民效忠旗主,旗主效忠努尔哈赤。凡遇军政大事,必须召集八旗旗主商议。出征时八家平摊军备,战利品和奴隶由八家平分。 2.八旗制度的消亡八旗制度有个不可忽视的缺点,为领导者所不容,旗主的权利太大。 皇太极削弱了三大贝勒的权力,自己担任镶黄、正黄、正白三旗旗主,后来这三旗被称为上三旗。 皇太极不断削弱旗主的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力。 清朝入关后,雍正大肆屠杀亲贵,派出自己的亲信直接管理旗务,强迫旗丁脱离与旗主的关系,直接隶属于皇帝。 入关后,八旗兵的主要任务改成了驻防各军事要地,作战的任务交给了绿营兵。八旗兵长期脱离战争,活力尽失。康熙时三藩之乱,八旗兵几乎不能上战场作战。到乾隆四十九年,乾隆去杭州阅兵,八旗兵丁射箭脱靶,有人还不会骑马。虽然战斗力一泻千里,但欺压百姓、抢占民天、提笼架鸟方面都是一把好手。 入关前,流传着这么一句传言:满洲兵满万人,则天下无敌。入关后却堕落成勾栏瓦肆的常客、斗鸡走狗的纨绔。

资讯百科 2022-04-29
李成梁简介

李成梁简介

李成梁(1526年—1615年),字汝契,号引城,辽东铁岭(今辽宁铁岭)人,明朝后期名将。祖上因躲避唐末变乱避于朝鲜,明朝时期回归。万历初期,灭建州女真首领王杲、子阿台部,数次大败插汉部酋长土蛮、泰宁部酋长速把亥;计杀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砮、杨吉砮。李成梁有大将才。在整个明朝将吏贪懦,边备废弛的情况下,镇守辽东30年间,率领辽东铁骑先后奏大捷者十,边帅武功之盛,200年来前所未有。但他位望益隆,奢侈无度,甚至虚报战功,为言官所劾。万历十九年(1591年)罢官。其后十年间,辽东边备益弛。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李成梁复职,年已76岁。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李成梁错将万历初年时由他献议兴建,已“生聚日繁、至六万四千余家”的宽甸等六堡,以“地孤悬难守”放弃之,尽徙其民6万余户于内地,以大军驱迫恋家之民,虽为时论所谴责,但使辽东再次出现安定的局面。卒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享年90岁,葬仰山之北(今北京附近)。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军事思想5人物评价6轶事典故7家族源考8家族成员9明史记载10相关纪念11艺术形象 基本资料1 本名:李成梁别名:李汝契,李引城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铁岭卫(辽宁铁岭市)出生日期:1526年逝世日期:1615年主要成就:多次反击蒙古;镇守辽东,收服女真;繁荣辽东地区字号:字汝契官职:辽东总兵爵位:宁远伯葬地:仰山之北(今北京附近) 人物生平2 明史记载李成梁的高祖李英从朝鲜半岛迁居到铁岭,祖上因躲避唐末变乱避于朝鲜,明朝时回归。例如清末章炳麟起草革命宣言就称:“愿吾辽人,毋忘李成梁”,即把李成梁当做民族英雄。嘉靖五年(1526年),李成梁出生于辽东铁岭卫。李成梁少年时代就英毅骁健,大有将才。因家贫,40岁以生员袭职。起初为险山参将,因屡建战功,隆庆元年(1567年)进为副总兵官,协守辽阳。隆庆四年(1570年),被提拔为辽东都督佥事,驻节广宁(今北镇城内)。明嘉靖后期至隆庆年间,鞑靼插汉儿部多次进犯辽东。此后十年间,明朝三员大将相继战死。时值边备废弛之秋,李成梁莅任即募四方健儿抗击蒙古、女真各部的侵扰,与是军声始振。隆庆五年(1571年)五月,蒙古军队进犯盘山驿,李成梁指挥苏成勋击败了蒙古军队。过了不久,蒙古土蛮大举入寇。李成梁在卓山阻击他们,带领副将赵完等夹击土蛮,断其首尾,乘胜杀入了土蛮军的大营,斩杀了敌军部长二名,斩首五百八 主要成就3 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以俯瞰天下的姿态登上明朝的舞台。由于建州女真不断侵犯边境,明朝为了加强对建州女真的控制和防御,除继续修筑辽东边墙外,还采纳了李成梁的建议,开始修筑宽甸六堡。按照李成梁的意思,朝廷移建环山堡于张其哈制佃,险山堡于宽甸,沿江新安四堡于长佃、长岭诸处。这就是著名的宽甸六堡。六堡位于鸭绿江以西,毗连建州女真,是防御女真的前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六堡成后,李成梁又以此开市,和少数民族做生意。这样做,首先是缓和了当时明朝与少数民族的矛盾,另一方面,开市带来的可观收入也给辽东士兵带来了很大的好处。明嘉靖后期至隆庆年间的边备废弛之秋,李成梁多次击败了蒙古的入寇,保卫了明朝的东北边境。他在隆庆五年(1571年)、隆庆六年(1572年)、万历元年(1573年)、万历三年(1575年)、万历四年(1576年)、万历五年(1577年)、万历六年(1578年)数次击退鞑靼速把亥、炒花、暖 军事思想4 万历初期,在首辅张居正的主持下,“西和东守”是当时明朝国防政策的主导思想。而在“东守”中,李成梁坚持的则是“以攻为守”的积极防御政策,不待敌军靠近便主动出击,多次击败蒙古、女真军队。李成梁作战非常讲究战略战术,“战有堵截,有捣巢。虏人犯,或大举,或零窃。而与(搏)战者,名日堵截。虏不人犯而我出剿者,名日捣巢。”即根据不同的战场情况而采取不同的作战方式,而主要的则是“捣巢”之策,作战时正面战线以大军阻截敌军,自己或部下则从侧面率领精骑迁回奔袭,直攻敌方老巢,这一战术在战争中屡建奇功,“……成梁遇于卓山,摩副将赵完等夹击,断其首尾,乘胜抵巢,酋部长二人,斩首五百八十余级。”建州女真王杲本是明朝任命的建州指挥使,他非但没有为明朝安境保民,反而经常率建州女真各部深人辽东地区大肆掳掠,甚至诱杀了备御裴承祖,准备大举犯边。李成梁决计征讨王杲,“成梁檄副将杨腾、游击王惟屏分屯要害,而令参将曹置挑战,……会 人物评价5 万历朝的边事一度颇有成效,这有赖于边关的两大名将:东南戚继光,东北李成梁。在当时,李成梁威名远远胜戚继光。在明将吏贪懦,边备废驰的时代,李成梁纵横北方边塞四十余年,前后镇守辽东近三十年,屡破强豪,力压各方北方游牧部落,拓疆近千里。辽东成了一道坚固的屏障,并在开原、清河、抚顺等地开办贸易市场,与当地部落建立友好关系。清人作《明史》,对其虽颇有贬低之词,也不得不承认“然边帅武功之盛,(明)两百年来所未有”。《明史》:成梁镇辽二十二年,先后奏大捷者十,帝辄祭告郊庙,受廷臣贺,蟒衣金缯岁赐稠叠。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其始锐意封拜,师出必捷,威振绝域。已而位望益隆,子弟尽列崇阶,仆隶无不荣显。张居正:李帅用奇出捣,使贼狼狈而返,乃孙膑走大梁之计。比前长定之捷,杀降以要功者不侔矣。功懋懋赏,国家自有彝典。申时行:①臣等看得成梁身经百战,屡立奇功,夷虏惮其威名,封疆赖其保障,皇上委任不疑,深得用人 轶事典故6 在张居正的文集中,虽未见有直接写给李成梁的信件,但他在致其他人的信件中,却多处表示出对李的特殊关怀和爱护,并针对当时边防积习及李成梁的个人特点,对有关问题妥为处置。史载:“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以法绳边吏,无所纵舍。独奖拔成梁逾于诸帅,成梁亦自奋。”张居正基于在辽东放手“进攻”战略,“(重)用大帅李成梁于辽东,”主要是欣赏他“敢战深入”,骁勇善战的军事风格。《明史·张居正传》记载:“俺答款塞,久不为害。独小王子部众十余万,东北直辽左,以不获通互市,数入寇。居正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成梁力战却敌,功多至封伯,而继光守备甚设。居正皆右之,边境晏然。”李成梁为了报答张居正厚爱,拉近自己同首辅张居正的私人关系,功封宁远伯之后,曾派人给张居正送去黄金,行贿张居正。本以为张会欣然接受,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张居正坚辞不受。“时江陵张居正当国,以法绳天下,尤留心边事。成梁晋爵宁远伯,以金贻之,居正语其使曰: 家族源考7 晚明辽东将门李成梁家族自朝鲜内附,李成梁一支自称陇西李氏之后,祖上于唐朝末年为避乱迁入朝鲜,经数代后于明朝洪武年间内附明朝。《明史·李成梁传》记载为:“高祖英自朝鲜内附”。《李氏谱系》记载:“第一世,李英,公以军功授世铁岭卫指挥佥事。卒葬铁岭东南樊(凡、泛)河北山之阳。族人称为新坟。娶李氏。卒与公合葬。子一,文彬。”二书均记载李英为铁岭李氏的一世祖。李春美夫妇合葬墓志铭则记载:“先籍朝鲜国秃鲁江人。自我太祖龙兴,祖鹰你渡江而归,遂家铁岭焉。世以武功卫国,升副千户,逮于公已四世。”《李氏谱系》又记载:李树德“修谱时有关东九世孙(李)廷相送宗图一张,系讳如楠公亲笔。据载云:一世祖李膺尼,洪武渡江归附,授总旗。二世祖(李)英。”两个史料记载一世祖是李膺尼。明朝末年手抄残本《李氏家谱》,则记载:“一世:李撒把奴,回籍;李哈山,回籍;李者根穗,(妻)李氏,生一子(即李膺你);李把土里,回籍。二世:李膺 家族成员8 李成材,官至参将。长子:李如松次子:李如柏三子:李如桢四子:李如樟五子:李如梅六子:李如梓七子:李如梧八子:李如桂九子:李如楠曾孙:李懋祖 明史记载9 《明史·列传一百二十六》 相关纪念10 李成梁墓址位于铁岭县催阵堡乡新坟村,墓前曾有石碑、石人、石马,但因年久失修,已埋入土中;李如松墓在催阵堡乡小屯村,墓前尚存部分石人、石马、石羊、石人装束仍可见,石马石羊形态仍可辨。当地村民称这里为“老坟头”或“龙王嘴子”。被铁岭历史学界一直称道的小屯石像生也在这里。石像生虽然规模不大,却是铁岭唯一一处现存的明代石雕群。这些石像生有:蹲姿石狮、卧姿石羊、跪姿石马和立式文武翁仲各一对,石像憨厚,刻工精细,栩栩如生,是辽北境内现存仅有的明代墓前石像生作品,也是明代铁岭藉要职官员家族墓地的唯一现存遗物。石像生是古代帝王以及王侯将相等权贵人士陵墓前安设的石人,又称“翁仲”,此外还有一些石兽。石像生的作用主要是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石人象征墓主人生前的仪卫,石兽象征吉祥和辟除邪恶的神兽。其造型生动,气宇轩昂,雕工精细,由整块巨石雕成,具有很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李成梁家族墓石像生为 艺术形象11 年份影视演员1986年《努尔哈赤》王洪生1987年《满清十三皇朝》张铮2005年《太祖秘史》徐敏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