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陵
什么是李陵事件?为什么说毁了史记?

什么是李陵事件?为什么说毁了史记?

  标题:李陵事件毁了《史记》?  首段:在中国历史上,李陵事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一些人认为,这个事件毁了《史记》,而另一些人则持不同意见。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问题,揭示其中的真相。  正文:  一、李陵事件的背景  李陵事件发生在公元前9年,当时汉武帝派遣李陵率领三万大军攻打匈奴。然而,在战争中,李陵的部队遭受重创,他本人也被俘虏。后来,汉武帝得知李陵被俘的消息后,派人将他处死。  二、《史记》与李陵事件的关系  关于李陵事件是否毁了《史记》,历史资料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证据。然而,有几种说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种说法认为,李陵事件对《史记》产生了负面影响。因为李陵是汉朝的重要将领之一,他在战争中的表现备受赞誉。然而,他的悲惨下场却让人们对汉朝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产生了质疑。此外,《史记》中对李陵的描述也存在一些不实之处,这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史记》的质疑和批评。  另一种说法认为,李陵事件并没有毁掉《史记》。虽然李陵事件对《史记》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它并没有改变《史记》作为中国史学经典的地位。事实上,《史记》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一部重要的史书,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历史的启示  李陵事件是否毁了《史记》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然而,无论结果如何,这个事件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教训。它告诉我们,历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许多因素和利益关系。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充分挖掘多方面的史料,以期获得更为全面准确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6-29
李陵之祸指的是什么?有什么真相?

李陵之祸指的是什么?有什么真相?

  标题:李陵之祸的真相  首段:在中国历史上,李陵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曾经是汉朝的重要将领之一,但后来却被指控为叛徒,并被处死。然而,对于李陵之祸的真相却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个问题,揭示其中的真相。  正文:  一、李陵的地位与成就  李陵(公元前243年-公元前71年),字文叔,汉族,是汉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他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品质,被誉为“千古奇才”。他还曾经担任过汉武帝的侍中和大将军,对汉朝的政治和军事事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李陵是否真的背叛了汉朝  关于李陵是否真的背叛了汉朝,历史资料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证据。一些人认为,李陵的行为是错误的,因为他曾经在战争中失败被俘虏,并且后来被指控为叛徒并被处死。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李陵并没有背叛汉朝。他们认为,李陵虽然在战争中失败了,但他并没有投降敌人,而是在被俘虏期间保持了自己的忠诚。此外,他们还指出,李陵在被处死之前曾经多次上书请求宽恕自己和家人的罪行,这表明他对汉朝仍然有忠诚之心。  三、李陵之祸的真相  事实上,李陵之祸的真相并不是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当时的政治环境非常复杂。汉武帝时期,政治斗争激烈,各种派别争权夺利。在这种背景下,李陵的行为被视为是对皇帝的不忠和对自己的家族不忠。其次,我们也应该看到,李陵的行为确实存在问题。他曾经在战争中失败被俘虏,并且后来被指控为叛徒并被处死。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军队纪律,也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和形象。因此,我们不能否认他的错误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四、历史的启示  李陵之祸的真相告诉我们,历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许多因素和利益关系。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充分挖掘多方面的史料,以期获得更为全面准确的认识。此外,它还表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错误行为并不一定代表他整个人都是错的。因此,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公正的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6-29
李陵事件指的是什么?真相是什么?

李陵事件指的是什么?真相是什么?

  标题:李陵事件真相  首段:在中国历史上,李陵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曾经是汉朝的重要将领之一,但后来却被指控为叛徒,并被处死。然而,关于李陵是否真的背叛了汉朝,历史资料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证据。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个问题,揭示其中的真相。  正文:  一、李陵的地位与成就  李陵(公元前243年-公元前71年),字文叔,汉族,是汉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他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品质,被誉为“千古奇才”。他还曾经担任过汉武帝的侍中和大将军,对汉朝的政治和军事事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李陵是否真的背叛了汉朝  关于李陵是否真的背叛了汉朝,历史资料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证据。一些人认为,李陵的行为是错误的,因为他曾经在战争中失败被俘虏,并且后来被指控为叛徒并被处死。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李陵并没有背叛汉朝。他们认为,李陵虽然在战争中失败了,但他并没有投降敌人,而是在被俘虏期间保持了自己的忠诚。此外,他们还指出,李陵在被处死之前曾经多次上书请求宽恕自己和家人的罪行,这表明他对汉朝仍然有忠诚之心。  三、历史的启示  李陵事件的真相告诉我们,历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许多因素和利益关系。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充分挖掘多方面的史料,以期获得更为全面准确的认识。此外,它还表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错误行为并不一定代表他整个人都是错的。因此,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公正的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6-29
除了李陵,李广还有后代吗?是什么结局?

除了李陵,李广还有后代吗?是什么结局?

  标题:李陵之后,李广还有后代吗?  首段:在中国历史上,李陵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曾经是汉朝的重要将领之一,但后来却被指控为叛徒,并被处死。然而,关于李陵之后李广是否还有后代,历史资料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证据。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个问题,揭示其中的真相。  正文:  一、李陵的地位与成就  李陵(公元前243年-公元前71年),字文叔,汉族,是汉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他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品质,被誉为“千古奇才”。他还曾经担任过汉武帝的侍中和大将军,对汉朝的政治和军事事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李广是否有后代  关于李广是否有后代,历史资料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证据。一些人认为,李广有后代,因为他的家族在历史上一直存在,并且有许多著名的人物出自这个家族。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李广并没有后代。他们认为,虽然李广的家族在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但并没有出现过像他那样杰出的人物。此外,他们还指出,李广的儿子李寿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去世了,这也表明他的后代可能已经断绝了。  三、历史的启示  李广是否有后代的事件告诉我们,历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许多因素和利益关系。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充分挖掘多方面的史料,以期获得更为全面准确的认识。此外,它还表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错误行为并不一定代表他整个人都是错的。因此,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公正的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6-29
李陵是个什么样的人?应该如何评价他?

李陵是个什么样的人?应该如何评价他?

  标题:如何评价李陵?  首段:在中国历史上,李陵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曾经是汉朝的重要将领之一,但后来却被指控为叛徒,并被处死。然而,对于李陵的评价却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个问题,揭示其中的真相。  正文:  一、李陵的地位与成就  李陵(公元前243年-公元前71年),字文叔,汉族,是汉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他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品质,被誉为“千古奇才”。他还曾经担任过汉武帝的侍中和大将军,对汉朝的政治和军事事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李陵是否真的背叛了汉朝  关于李陵是否真的背叛了汉朝,历史资料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证据。一些人认为,李陵的行为是错误的,因为他曾经在战争中失败被俘虏,并且后来被指控为叛徒并被处死。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李陵并没有背叛汉朝。他们认为,李陵虽然在战争中失败了,但他并没有投降敌人,而是在被俘虏期间保持了自己的忠诚。此外,他们还指出,李陵在被处死之前曾经多次上书请求宽恕自己和家人的罪行,这表明他对汉朝仍然有忠诚之心。  三、李陵的价值与局限性  对于李陵的评价,应该综合考虑他的价值与局限性。首先,李陵作为一个将领,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品质,这是值得肯定的。其次,他的失败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训,即不能过分依赖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能力,而应该注重团队合作和整体规划。但是,他的错误行为也不能被忽视。他曾经在战争中失败被俘虏,并且后来被指控为叛徒并被处死,这是不可原谅的。因此,我们应该既肯定他的价值,又看到他的局限性。  四、历史的启示  李陵是否真的背叛了汉朝的事件告诉我们,历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许多因素和利益关系。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充分挖掘多方面的史料,以期获得更为全面准确的认识。此外,它还表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错误行为并不一定代表他整个人都是错的。因此,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公正的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6-29
李陵投降是真的还是假的?真相是什么?

李陵投降是真的还是假的?真相是什么?

  标题:李陵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  首段:在中国历史上,李陵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曾经是汉朝的重要将领之一,但后来却被指控为叛徒,并被处死。其中,关于李陵是否真的投降了匈奴,历史资料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证据。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个问题,揭示其中的真相。  正文:  一、李陵的地位与成就  李陵(公元前243年-公元前71年),字文叔,汉族,是汉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他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品质,被誉为“千古奇才”。他还曾经担任过汉武帝的侍中和大将军,对汉朝的政治和军事事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李陵是否真的投降了匈奴  关于李陵是否真的投降了匈奴,历史资料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证据。一些人认为,李陵的行为是错误的,因为他曾经在战争中失败被俘虏,并且后来被指控为叛徒并被处死。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李陵并没有投降匈奴。他们认为,李陵虽然在战争中失败了,但他并没有投降敌人,而是在被俘虏期间保持了自己的忠诚。此外,他们还指出,李陵在被处死之前曾经多次上书请求宽恕自己和家人的罪行,这表明他对汉朝仍然有忠诚之心。  三、李陵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  事实上,关于李陵是否真的投降了匈奴的问题,我们并不能简单地下结论。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当时的政治环境非常复杂。汉武帝时期,政治斗争激烈,各种派别争权夺利。在这种背景下,李陵的行为被视为是对皇帝的不忠和对自己的家族不忠。其次,我们也应该看到,李陵的行为确实存在问题。他曾经在战争中失败被俘虏,并且后来被指控为叛徒并被处死。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军队纪律,也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和形象。因此,我们不能否认他的错误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四、历史的启示  李陵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的问题告诉我们,历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许多因素和利益关系。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充分挖掘多方面的史料,以期获得更为全面准确的认识。此外,它还表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错误行为并不一定代表他整个人都是错的。因此,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公正的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6-29
李陵是个什么样的人? 史学家的评价怎么样?

李陵是个什么样的人? 史学家的评价怎么样?

  标题:史学家对李陵的评价  首段:在中国历史上,李陵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曾经是汉朝的重要将领之一,但后来却被指控为叛徒,并被处死。不同的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也不尽相同。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个问题,揭示其中的真相。  正文:  一、李陵的地位与成就  李陵(公元前243年-公元前71年),字文叔,汉族,是汉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他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品质,被誉为“千古奇才”。他还曾经担任过汉武帝的侍中和大将军,对汉朝的政治和军事事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不同史学家对李陵的评价  不同的史学家对李陵的评价也不尽相同。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陵的评价是:“陵虽败亡,犹有功于国。”他认为,虽然李陵最终失败了,但他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品质,对国家做出了贡献。而班固则对李陵的评价则是负面的:“陵之罪也,非独失身名而已,亦丧其父母之命也。”他认为,李陵不仅背叛了汉朝,而且还失去了自己的家人,这是不可原谅的罪行。  三、历史的启示  不同的史学家对李陵的评价反映了他们对历史的不同理解和价值观。这也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充分挖掘多方面的史料,以期获得更为全面准确的认识。此外,它还表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行为不能仅仅用成功或失败来衡量,还需要考虑其背后的动机和影响。因此,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公正的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6-29
李陵是什么出身?他到底冤不冤?

李陵是什么出身?他到底冤不冤?

  标题:李陵到底冤不冤  首段:在中国历史上,李陵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曾经是汉朝的重要将领之一,但后来却被指控为叛徒,并被处死。然而,关于李陵是否真的背叛了汉朝,历史资料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证据。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个问题,揭示其中的真相。  正文:  一、李陵的地位与成就  李陵(公元前243年-公元前71年),字文叔,汉族,是汉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他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品质,被誉为“千古奇才”。他还曾经担任过汉武帝的侍中和大将军,对汉朝的政治和军事事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李陵是否真的背叛了汉朝  关于李陵是否真的背叛了汉朝,历史资料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证据。一些人认为,李陵的行为是错误的,因为他曾经在战争中失败被俘虏,并且后来被指控为叛徒并被处死。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李陵并没有背叛汉朝。他们认为,李陵虽然在战争中失败了,但他并没有投降敌人,而是在被俘虏期间保持了自己的忠诚。此外,他们还指出,李陵在被处死之前曾经多次上书请求宽恕自己和家人的罪行,这表明他对汉朝仍然有忠诚之心。  三、历史的启示  李陵事件的真相告诉我们,历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许多因素和利益关系。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充分挖掘多方面的史料,以期获得更为全面准确的认识。此外,它还表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错误行为并不一定代表他整个人都是错的。因此,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公正的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6-29
李陵作为飞将军李广的长孙,为什么投降匈奴?

李陵作为飞将军李广的长孙,为什么投降匈奴?

  李陵是西汉时期将领,西汉名将李广之孙,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凭借西汉前期数代积累,汉武帝时期拉开了“汉匈大战”的序幕,汉武帝在位中前期,汉朝对匈奴作战基本保持优势,甚至一度形成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然而到了汉武帝晚期,匈奴却再度卷土重来,而西汉则由于国力损耗,接连遭遇战败,而导致李陵投降匈奴的“浚稽山之战”便是其中之一。那么,李陵为何会选择投降,李陵投降之后,汉武帝对李陵家人又是如何处置的呢?  汉武帝出兵攻打匈奴,李陵主动请缨率军出征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长孙,早年曾任侍中、建章监,后因善于骑射、素有仁爱之心,汉武帝认为其有李广风范,便命其率领八百骑兵,后升任骑都尉,率领五千精兵于酒泉、张掖等地教习箭术以防卫匈奴。  汉武帝在位后期,随着匈奴逐渐恢复元气,再度开始对西汉边郡进行袭扰。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为了打击匈奴,再度兵分四路大举进攻匈奴,其中主攻方向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出酒泉,负责攻打天山的匈奴右贤王部。同时,汉武帝召见驻扎于酒泉一带的李陵,要其为大军运送粮草。  李陵则向汉武帝表示,自己率领的乃是精锐之军,如果只承担运输任务实在屈才,汉武帝则表示如今大军出动,没有多余的战马拨付给李陵,李陵则表示自己不用马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汉武帝见其如此笃定,便命其率兵出击,同时诏令强驽都尉路博德领兵在中途迎候李陵的部队。  然而,曾任伏波将军的路博德也不愿担任李陵后备,便上书汉武帝说现在不宜与匈奴开战,希望等到次年春天再出兵,而汉武帝则怀疑是李陵后悔不想出兵,这才指使路博德上书,便下诏给李陵,要其从庶虏鄣出塞,到东浚稽山南面龙勒水一带观察敌情,如果没有见到匈奴兵,便沿着浞野侯赵破奴走过的路线抵受降城休整。  李陵遭遇匈奴主力,最终不敌力竭被俘  于是,李陵便率领着五千步兵自居延出发,到浚稽山扎营。然而却在此地遭遇了匈奴单于主力,五千步兵被匈奴三万多骑兵所包围,李陵连忙挥军驻扎于两山之间,以大车作为营垒。  这边李陵刚刚做好迎战准备,见汉军人少的匈奴便立即挥军进攻,结果反被李陵率军以弩箭杀伤甚众,匈奴被迫撤往山上,结果又被汉军追杀数千人。  匈奴单于见久攻不下,遂又召匈奴左、右地起兵八万,对李陵军队展开围攻。李陵且战且退,先后对匈奴造成了数万伤亡。匈奴单于见久攻不下,而李陵又不断撤往西汉边塞,心中怀疑汉军在边关有伏兵,一度想要撤军。  而就在这关键时刻,李陵军中一个叫做管敢的军侯因被校尉凌辱而投降匈奴,将“李陵军无后援,并且箭矢已尽”的实际情况告诉了匈奴单于,这使得匈奴单于下定了堵住汉军退路,彻底消灭李陵所部的决定。  在匈奴大军的猛攻下,李陵虽然率军死战,但双方兵力差距实在太大,李陵根本无法长时间坚守。无奈之下便定下了分路突围的计划。李陵与韩延年虽然率兵突出重围,但却始终无法摆脱匈奴数千追兵,结果韩延年战死,李陵则力竭被俘。  汉武帝诛杀李陵全家,李陵终生再未返汉  此次兵败,李陵率领的五千精兵,仅余四百余人逃了回去,而当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回朝廷后,汉武帝大怒,司马迁则因为替李陵开脱而惨遭腐刑。  直到很久后,汉武帝才反应过来,认识到李陵之所以战败投降,乃是因为外无援兵所致,说道,“李陵出塞之时,本应诏令强弩都尉接应,谁知却因其奏疏而改变了诏令,这才导致李陵全军覆没”。  想明白之后,汉武帝先是派人慰问赏赐了李陵残部,又在一年后派因杅将军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返汉。公孙敖无功而返,却对汉武帝说“听俘虏说,李陵在帮匈奴单于练兵,意图对付汉军。”  事实上,当时替匈奴练兵的并非李陵,而是另外一个投降匈奴的汉将李绪。然而,就因为这个错误的消息,让汉武帝误以为李陵是真心实意的投降了匈奴,一怒之下便将李陵全家处于族刑,李陵之母、兄弟和妻子都被诛杀,甚至导致陇西一带士人都以李陵不能死节而累及家族为耻。  得知此事之后,李陵怨恨李绪为匈奴练兵而使自己全家被诛,于是派人刺杀了李绪,而他自己也就此断绝了返回汉朝的心思。即使如此,匈奴单于不仅没有惩处李陵,反而在大阏氏要诛杀李陵时,将其藏到了北方。  匈奴单于因极为看重李陵,不仅将女儿嫁给了他,还封其为右校王。不过,李陵虽然杜绝了返回汉朝的心思,但也不想为匈奴效力,无奈之下便选择了远离朝堂,不再参与政事。  汉昭帝时,虽然汉朝再度派人想将李陵劝回,但再次被心灰意冷的李陵所拒。李陵就此在匈奴呆了二十多年,最终于元平元年(前74年)病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4-11
李陵到底是牺牲品还是贪生怕死 李陵为什么会投降匈奴-趣历史网

李陵到底是牺牲品还是贪生怕死 李陵为什么会投降匈奴-趣历史网

  还不知道:李陵为什么投降匈奴?是贪生怕死还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李陵是历史上的一个悲剧,后世对李陵的悲剧争议非常大。有一些人认为李陵贪生怕死而且还投降于匈奴,这是非常耻辱的,但是也有一些人对李陵的下场表示非常同情,而且认为李陵的悲剧另有隐情。李陵出身将门世家,为什么最后不顾气节而投降?到底是李陵贪生怕死还是权力的牺牲品?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件事。  李陵出自陇西李氏,李家世为将门,更是以军功名满天下。昔日李广威震一时,文帝感慨道:“可惜他生不逢时,如果生在高祖时期,起码是个万户侯。”家族的荣誉与生俱来,但是有的时候家族的荣誉也会压垮一切。李家是靠本事建功立业的,自然看不起那些靠女人上位的外戚,因此武帝派遣卫霍北伐匈奴的时候李广“数自请行”。武帝顾忌老将军的面子,所以准许了李广的请命,但是又吩咐卫青不要让老将军独担重任(注释1)。不过有意思的是卫青利用这一点坑了李广,在已经发现匈奴单于的情况下让自己的好友公孙敖替代了李广的职务(先锋主将),并且让老将军走艰难险阻的东路。(ps:记住公孙敖和卫青是好友关系,且抢了李广的职务)  老将军也不傻,自然是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是卫青强令老将军走东路。此时卫青是按照汉武帝的吩咐做了,但是之后卫青却反咬一口。决战打响的时候卫青包围了单于,但是之后单于突围了,等老将军赶来的时候卫青却责怪老将军作战不力,老将军不堪受辱自刎而死。武帝明确告诉卫青不要让老将军担当重任,但是卫青却利用这一点坑了老将军,故意让老将军走最难的道路,而且逼死了李广。李广的死导致李家与卫家的矛盾迅速激化,后续李敢打伤卫青就是李家的报复,不过李家没有把事做绝。而霍去病直接射杀了李敢,把两家的关系推到不死不休的地步。当时武帝还需要用卫青、霍去病,所以把这事压下来了(注释2),但是导致李家的不满。李家开始渴望建功立业,并且十分鄙夷那些靠女人上位的外戚。  漠北之战结束后卫氏集团空前强大,为了避免吕后专政的情况出现武帝决定扶持李广利。在这里发生了几件事,其一就是一向不闻政治的霍去病请求汉武帝分封诸子为王,这是赤裸裸得为太子扫清竞争对手;其二是霍去病之死,原本汉武帝还想把霍去病从卫氏集团中剥离,避免卫氏专权(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汉武帝帮霍去病抹平射杀李敢的事)。但是没想到的是霍去病强硬站队卫青(霍去病请武帝分封诸子),不过好在霍去病盛年暴毙,上天帮武帝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但是武帝并没有停止打击卫青的步伐,卫霍旧部也相继被夺爵(赵破奴、公孙贺、公孙敖等人);其三是陇西李氏遭到了打击,李蔡被控告侵占汉景帝陵园的空地被逼自杀,而李敢也被射杀,一时间陇西李氏遭到了重大打击;其四就是李广利的妹妹凑巧死了,哥哥李延年也被灭门。  总结一下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首先将门李家遭到了沉重打击,在朝的影响力并不大,但是与卫家有矛盾;外戚李家也遭到了沉重打击,在后宫的李夫人也死了,李广利成为孤家寡人;卫家虽然失去了一个霍去病,但是因为卫青多次参与北伐之战,部下多位居高官,在朝影响力非常大,而且卫子夫贵为皇后,有成为第二个吕后的嫌疑和能力。汉武帝是非常多疑的,为了避免吕后专政的悲剧重现,他竟然狠心“杀母立子”,你觉得这样一位牛人会看着卫家如日中天?当然不会,汉武帝一直在打击卫家,但是又不能全部杀光,所以为了制衡卫家汉武帝决定再扶持一位有影响力的将军。此时最佳人选就是李广利,所以汉武帝不顾众臣的反对坚持让李广利征讨大宛。  此时汉武帝就是要扶持李广利,但是又怕李广利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所以就把陇西李家拉上了。陇西李家本身就是将门世家,能力绝对是有的,而且和卫家有矛盾,因此在李广利征讨大宛时汉武帝让李陵负责李广利军队的辎重。李陵在当时名气还是很大的,汉武帝觉得他有李广的风范,所以让他担当重任。但是没想到李陵请求自己带领一路军队,这件事的意义很大。如果但看这件事,可能就觉得李陵是纯粹的想要表现自己。毕竟李家刚刚经历打击,李陵想要重振陇西李氏的威风,所以请求自带一路,建功立业。  但是在汉武帝眼里这件事完全不一样,首先李陵是在霍去病麾下的时候封侯的,上面我也说了霍去病射杀李敢,按理来说李家和卫霍两家是有矛盾的,现在要让你去李广利麾下,你竟然不愿意?结合李陵的女儿是太子中人、儿子是太子近臣的背景看,李陵很有可能放弃与卫霍之间的矛盾,选择与卫霍联手共同扶持太子上位。还有一点就是李陵看不起李广利靠女人上位,或者是不甘心做别人的下属。因此汉武帝指责李陵不甘心做李广利的下属,并且以没有多余马匹为由拒绝让他自己带兵(注释3)。但是李陵坚持带兵,最后汉武帝让他带五千步兵,并且让路博德接应他。  路博德却说此时匈奴正盛,不适合开战,所以请求汉武帝让李陵缓缓。但是汉武帝却怒斥路博德,并且传令李陵,让李陵出战并且质问他与路博德说什么了,为什么路博德请求缓缓再战。之后李陵远征匈奴,但是不幸被匈奴主力围攻,最后转战三千多里,歼敌万余人。李陵确实是一个将才,他在被匈奴主力围攻下还能且战且退,最终退至边境,距离汉塞只有百里之遥。如果按照原本的计划,此时路博德应该在接应李陵,但是此时汉朝竟然没有派一兵一卒增援李陵。距离汉塞不足百里之遥,汉军难道就没有巡视斥候吗?战争打了这么久,汉塞难道就一点都不知道吗?这是非常不正常的,唯一的解释就是汉塞放弃增援。因为没有援兵,李陵麾下的管敢叛逃,最终带领匈奴灭了李陵军队,李陵因此被俘。  后世对李陵投降的原因多归结到没有援兵导致的,司马迁觉得李陵是因为没有援兵导致投降(注释4)、汉武帝也觉得李陵是没有援兵导致投降的(注释5)、管敢也是因为李陵没有援兵而投降(注释6)、李陵也觉得自己是因为没有援兵而失败(注释7)、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没有援兵?首先路博德不是凶手,因为路博德曾经提醒过汉武帝此时不适合开战,而且之后路博德毫发未损,可见当时路博德是无罪的。要知道汉武帝是非常嗜杀的,将军打个败仗就被杀了,此时路博德如果不听皇帝命令,那早就被诛灭九族了。路博德无罪的话只有一个情况能解释为什么没有援兵,那就是汉廷想要李陵死在塞外。李陵被包围之前曾经派人求援,而且边塞士兵也上报了李陵被包围的事,但是上面没有下达任何增援的军令。这一点明确告诉我们汉武帝是知道李陵被包围的,但是汉武帝并没有下达增援的军令(注释8)。  为什么汉武帝不下达增援的军令?很明显是记恨李陵心高气傲,不愿意与李广利同流,因此坑了李陵。之后李广利能力不足,汉武帝又后悔坑李陵了,所以派人去请李陵回来。有意思的是汉武帝派公孙敖去请李陵,结果公孙敖没有见到李陵,但是抓了一个俘虏,俘虏说李陵正在给匈奴练兵。公孙敖把这一消息传给了汉武帝,汉武帝听后勃然大怒,下令杀李陵全家。但之后事情查清了,是这个小兵记错了,把李绪当成了李陵,也就是说李陵从未给匈奴带兵。大家觉得事情有那么巧合吗?不要忘了,公孙敖就是和李广抢战功的人,是卫青的死党。公孙敖怎么可能把李陵请回来,请回来和卫青斗吗?  很明显,李陵的悲剧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汉武帝记恨李陵不肯当他的马前卒,所以不予援助;公孙敖与卫青是多年好友,不可能把卫青的敌人带回来;但是汉武帝肯定知道公孙敖和卫青的关系,在明知这一关系的情况下仍旧派公孙敖去接李陵,并且之后听信公孙敖的话不由分说将李陵灭族,这个就有点意思了。汉武帝到底想干什么?如果想要灭族,在李陵投降之后就可以将李家灭族,为什么在派人去请李陵之后将李陵灭族?只有一种可能,掩饰自己的罪过罢了。这一点我们看不清楚,但是当代人看得十分情况,在汉武帝死后霍光就派人去接李陵,很明显当代人是认可李陵的。但可惜李陵早已绝望,武帝不由分说将李家灭族,并且还想逼死他,这一点让李陵彻底绝望,以至于在使者去接他的时候李陵怒道:“我用五千人就横扫匈奴,但是因为没有援兵而失败,我有什么对不起汉朝的?汉朝凭什么诛杀我的族人?”  时至今日李陵的悲剧已经成为时代的缩影,我们后人也只能基于史书分析历史,真相着实不可考。之后巫蛊之祸将昔日有功之臣以及太子全部杀掉,李广利也在与匈奴决战中兵败投降,汉武帝不得不颁发《罪己诏》。不过最可惜的还是李陵客死他乡,陇西李氏的威望直线下降。  注释1:《李将军列传》:大将军青易阴受上械,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2:《汉书》: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3:《汉书》: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 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召见武台,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毋骑予女。”4:司马迁:转战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5:汉武帝:陵当发出塞,乃诏疆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6:管敢:陵军无后救 , 射矢且尽.7:李陵: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 , 横行匈奴 , 以亡救而败。8:《史记》载:“单于以兵八万围陵军… …陵军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 ,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 人… …匈奴遮狭绝道 ,陵食乏而救兵不至。《报任安书》云:“陵未没时 ,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 ,陵败书闻”。《汉书》载:“陵败处去塞(居延障塞)百余里 ,边塞以闻。上欲陵死战, 召陵母及妇, 使相 者视之,无死丧色。”9:《汉书·李陵传》 : 久之 , 上悔陵无救。10:李陵: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 奴 , 以亡救而败 , 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28
李陵事件的始末,苏武是如何拒绝李陵的劝降的?

李陵事件的始末,苏武是如何拒绝李陵的劝降的?

苏武北海牧羊期间,身处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窘境之时,当初与他同朝为官、现已战败降匈奴的李陵奉单于令劝降苏武李陵事件的始末。 李陵先软化苏武斗志,特意“为武置酒设乐”,畅叙当年友情后,告知他被困匈奴后家人家破人亡的遭遇:哥与弟均因小罪而被皇帝逼得自杀、老母病逝、妻子改嫁、只剩两个妹妹未知嫁否、苏武的两女一儿亦不知生死。李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言辞恳切。 苏武以忠孝之义拒绝劝降:“我苏氏父子无德无能,却被皇上重用,此恩必报,故愿为皇帝尽忠!臣子侍奉君王,恰似儿子孝敬父亲,子为父死无憾!故愿为父亲尽孝!” 李陵反复劝说,苏武宁死不屈:“大王非要逼我投降,请马上结束宴会,让我死在你面前!” 故,苏武以忠孝之心置生死于度外,拒绝了李陵劝降。李陵良心发现,尊称他“义士”,自感罪大恶极,诀别苏武而去。 李陵为什么至死不回汉朝? 谢谢邀请!汉武帝若不杀李陵全家,李陵有可能返回汉朝。从情理上讲,将门之后,李陵应当有他爷爷李广那样的气节,宁死不降,保持将门节操。从古至今,人们大都认为是诈降,也许是这样吧!事实上,以五千精兵对付匈奴三万人马,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可竟能杀敌过万,扭转战机,匈奴单于已打算退兵,如果没有叛徒告密,这一仗就打胜了,当匈奴单于知道李陵虚实,当机返回,包围李陵,李陵战败,被迫投降。汉武帝得知此事,当然生气,满朝文武,只有司马迁说了句公正话,却被处以宫刑。尽管如此,汉武帝也没有杀李陵全家,李陵找机会跑回汉朝是有这个可能的,一家老小都在汉朝,怎能不挂虑呢? 汉武帝虽然处罚了司马迁,但事后却认为司马迁说得有道理,就凭李陵的气节,报国的热情,不会真降的,就派公孙敖带兵接去应李陵,而这个公孙敖是个胆小鬼,不敢深入匈奴,根本没有见到李陵,转了一圈就回来了,为了保全自己,就说李陵是真降,在匈奴怎样怎样,这本来是欺君之罪,而汉武帝信以为真,一气之下,杀了李陵全家。李陵在匈奴知道此事,感到绝望,彻底打消了回汉朝的念头。一腔报国热情,本想寻机再起,现在全家被杀了,还回汉朝找谁呢?怎还有心报国呢?所以李陵致死无法回汉朝了! 本来,已经投降了匈奴,就是汉武帝不杀他的全家,从匈奴回来,也是一个污点,无论怎样解释,也是很难说清的,这是有关节操的问题。就李陵本身而言,本想诈降,寻机再起,而事情的发展总处处对他不利,首先是汉武帝有责任,相信群臣,错误理解司马迁的话,再后来,那个撒谎的公孙敖,欺骗了汉武帝,汉武帝信以为真,这就逼迫李陵无法回来了!尽管如此,后人对李陵的业绩还是没有磨灭的! 李陵投降匈奴的始末与苦衷   凡是看过《古文观止》的人,都知道李陵的故事。京剧里还有一个《李陵碑》,是讲老令公兵败无奈,头撞李陵碑而自杀的故事。 对李陵一案,分为两派。汉武帝就事论事地认为李陵已经投降了,就是汉奸;司马迁对李陵进行了历史性地客观分析,认为李陵的投降只不过是为了保存部队实力的无奈之举,一旦汉武帝大兵到,李陵一定率部内应,对匈奴形成夹击之势。   汉武帝与司马迁之争,最后以汉武帝的胜利而告终。李陵灭门九族,司马迁受宫刑被割去了生殖器,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出土文物显示,汉朝的“割势”并不像满清那样去根,而是留一厘米左右的阴茎。 司马迁受宫刑(因其养伤时不能受风,室内必须闷热,像养蚕的屋子,所以称为“蚕室”。  养伤的蚕室气味难闻,所以宫刑又称“腐刑”),愤而著史,一部千古绝唱的《史记》诞生了。司马迁成为在挫折中奋起的典型,《史记》成为历代文人习作的楷模。因此,汉武帝与司马迁之争在当事人身后,又出现了转机,大家认可了司马迁的观点,认为李陵不是真心的投降,而是缓兵之计;转而又埋怨汉武帝为什么不及时发兵,既可解救李陵又可消灭匈奴,为什么偏执拗地“攘外必先安内”,在朝廷来个“大清洗”。   正是“李陵假降说”逐渐成为主流文人的主流意识,所以,关羽的“降汉不降曹”这种不符合逻辑的托词, 就不为人所怪了,仍然奉为“忠义”的楷模,敬为“关帝”神明。 ▲ ▲ ▲ 如果我们再用现代的法制观点来看“李陵案”—— 首先,李陵的“投降”行为是铁的事实,证据确凿,汉武帝和司马迁都不否认这样的事实,因此我们也相信:李陵确实有“投降”行为。   其次,李陵在出发前,没有得到过汉武帝“在援兵未至,粮草已绝,敌兵围困之际,可以暂且投降以待援”这样的指示,所以他的投降,是“非组织活动”,是个人行为。 如果“投降”是组织派遣的,或是通过了组织的许可,也就是他的“假投降”行为已经进行了组织的公证。  我们一般称这样的“投降”为“打入敌人内部”,这样的人称为“特工”和“地下工作者”。战争胜利了,他是战斗在敌人心脏的“英雄”;即使是暴露了,被敌人杀害了,我们也称他为“烈士”。 而没有得到组织许可,自行投降的,就需要自己提供“假投降”的证明了。   “关羽没有降曹”连他的义弟张飞都不相信,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也没有使张飞释疑,就是甘、糜二夫人的证词,都不能改变张飞的观点,只有斩了蔡阳首级以后,张飞才认可了关羽的清白,才放关羽进城,兄弟三人重逢在古城。 李陵有这样的证据吗?没有证据的支持,凭什么让大家采信“李陵是假投降”这个主张呢? 司马迁作为李陵的辩护人,仅仅是从李陵过去的为人,从当时、当地的环境进行推理分析,但他始终拿不出“李陵假投降”的证据。  他只能假设有几种情况可以证明李陵的忠诚,然而,这样的假设并没有实际发生,所以还是没能证明李陵是“假投降”。 司马迁因为拿不出证据而受了宫刑,确实是觉得窝囊,但是他没有走“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路,苟且偷生地活下来,为的就是希望他能够看到假设情况的出现。  然而老天并没有特殊地眷顾太史公,没有按照他的理想创造现实,没有让他梦想成真,使“李陵假降说”始终成为无法证明的“太史公司马迁猜想”。 ▲ ▲ ▲ 李陵投降匈奴了,但是并没有人说李陵是汉奸,因为“投降”和“汉奸”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投降的,不一定都是汉奸,同样,汉奸不一定都投降。   汉奸,就是汉民族的内奸。作为“汉民族的内奸”,必须有缺一不可的两个要件。一个是必须生活在汉民族的内部(内),二是有出卖汉民族根本利益的行为(奸)。投降敌人而没有生活在汉民族内部,我们一般称之为“叛徒”,不称其为“汉奸”;投降敌人而没有出卖汉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只是说他投降了,而不会再给他加上一顶“汉奸”的帽子。   另外,当汉奸不一定非要经过投降这么一个程序,在敌军占领的情况下,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仍然继续生活,并不需要声明自己投降了,但是其中有人给敌人送情报、告密,甚至是参加敌军,这样的人,就是没有投降的汉奸了。 。

资讯百科 2022-05-22
李璇,李陵到底有没有背叛汉朝呢?

李璇,李陵到底有没有背叛汉朝呢?

我是旅行者说文史李璇,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李陵到底有没有背叛汉朝呢?最初可能没有真心背叛汉朝,投降匈奴,后来看到归国无望,只好投降了匈奴。 李陵降胡大汉王朝的边境并没有随着李广将军战死沙场、卫青年老体衰、霍去病英年早逝、苏武出使塞北而平静下来。公元前99年,即汉武帝天汉二年,汉武帝派宠妃李夫人之兄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出酒泉,向匈奴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李广利虽然和卫青一样,都是内戚出身,但是和卫青相比却有天壤之别。早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李广利任贰师将军攻打大宛时,就损兵折将,狼狈而归。汉武帝一方面因宠爱李夫人,另一方面也是在卫青死后,大汉的确无良将可用,所以,就有意扶持李广利,在战绩平平的情况下,仍然被封为了海西侯。 这次出征,是汉武帝后期第三次主动出击匈奴。李广利和匈奴右贤王决战于天山,虽斩首匈奴万余人,汉军亦损十之六七,可谓虽胜犹败。 李广利班师南下之际,又遭到匈奴军队反扑,几乎全军覆灭,幸亏假司马赵充国与一百多名壮士突破包围、攻陷敌阵,李广利带领士兵跟随其后,才得以突围。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之孙,时年二十来岁。李广一生威名赫赫,战功无数,可惜在卫青、霍去病的光环之下,至死也未能封侯,最后随卫青攻打匈奴之时又迷了路,只好含恨自杀,这就成为了李家心头永远的痛。李陵虽有将才,这次随李广利征匈奴的时候,李广利害怕功劳被李陵抢走,就派李陵前去押送粮草。李陵见李广利战败,就上书汉武帝,说愿意率领五千人前去接应李广利。 汉武帝爱才,下诏令强驽都尉路博德领兵在中途迎候李陵的部队。路博德以前任过伏波将军,也羞于做李陵的后备,路博德于是上书汉武帝,说现在是秋天,塞外草肥,正是匈奴兵强马壮的时候,出征不宜,如等到明年开春,再和李陵出征攻打匈奴。 汉武帝看到路博德的上书,勃然大怒,认为这是李陵贪生怕死,后悔先前奈下的海口,就指使路博德前来上书搪塞。 也就是在这种不被汉武帝信任,没有战马,也没有后援的情况下,李陵向匈奴的方向出发了。然而,令李陵想不到的是,他和自己的祖父李广一样,这一走,他再也没能活着回到长安。 不久以后,李陵的数千精兵就被匈奴的三万骑兵围困于浚稽山之谷之中。李陵命军士在阵前摆上辎重车阵,紧挨辎重的后面是手持盾牌的军士,紧随其后就是手持弓箭的士兵。每当匈奴骑兵的利箭射来,就会被辎重车阵挡住在阵外,而随之迎接他们的就是如雨的汉军利箭。匈奴骑兵一排排倒下,伤亡惨重,只能败退到浚稽山上,李陵率部趁势追击,击杀数千匈奴骑兵。 两军相持数日,匈奴伤亡很大,而李陵部由于人数及弓箭数量上的不足,也有很大的伤亡。匈奴见久久无法取胜李陵,渐渐有了退兵的心思,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陵军中出现一个叛徒管敢。管敢为李陵军候,因为被校尉所侮辱,一气之下就投降了匈奴。管敢就把李陵部现在弓箭越来越少,能够战斗的士兵也越来越少,取胜汉军指日可待。于是,匈奴不顾一切从山上向李陵部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李陵只能率领将士们边战边退,没有了强弩利箭,他们只能拿走弯刀与匈奴士兵肉博,即便如此,由于他们身处峡谷之中,前后都有匈奴士兵,进退两难。 于是,李陵斩尽旌旗,遣散军士,仰天长叹“无面目报陛下”,只好投降了匈奴。 宫刑之辱当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恼羞成怒,下令将李陵的家人关进了监狱,然后召集群臣为李陵定罪。就在群臣一致声讨李陵投敌卖国之时,太史令司马迁说:李陵在危难之际,不顾个人安危,带领数千步卒,深入匈奴领地,与比自己多数十倍的匈奴军对战,前后达数十日,把匈奴兵杀得人仰马翻,伤亡惨重,实属不易。最后李陵寡不敌众,最终投降匈奴,一定不是出于真心,而是在等待机会为大汉立功。 汉武帝听了,也禁不住点头,表示司马迁说的很有道理。如果此时司马迁的发言能够戛然而止,也许不仅能够为李陵洗清罪责,他的人生也会必定。可惜,司马迁接着说:贰师将军率领三万人出征,随他回来的只有寥寥数人,可谓是虽胜犹败啊。 汉武帝听到司马迁暗讽李广利临阵脱逃,也等同于在暗讽汉武帝用人不善,于是就以“沮贰师”的罪名将司马迁打入死牢。 在当时,如果犯了死罪,要活下去可以出钱赎罪,也可以接受屈辱的宫刑。司马迁虽然世代为太史令,但并不富有,无奈之下,他只能接受了宫刑。而支撑司马迁活下来理由,就如他在写给朋友的书信中所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见司马迁《报任安书》)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成就了司马迁与众不同的英雄观,比如,他为飞将军李广立传时,不仅详述了其家世生平,在结尾处又不吝笔墨,称赞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而卫青、霍去病战功赫赫,权倾天下,司马迁只是简单罗列其出征事迹,丝毫看不出来颂扬之词。 不久以后,长安传来了李陵帮助匈奴操练兵马的消息,汉武帝不辨真伪,下令诛灭了李陵三族。至此,完全断绝了李陵回归汉朝的可能。而实际情况却是,当时投降匈奴的汉军塞外都尉李绪为匈奴操练兵马,李广利为了栽赃李陵,就散布了假消息。李陵知道实情后,伺机刺杀了李绪。 后来,出使匈奴的苏武归汉时,李陵设宴饯行。酒席之上,李陵再也控制不住满腔的冤屈和悲哀,长歌当空,为苏武送行。 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初李陵降匈奴并不是真心的,然而,随着汉武帝灭其三族,他再也没有家可归了,万念俱灰之下,他就娶了匈奴单于的女儿为妻,永远的归附了匈奴,被封到了遥远而又寒冷的坚昆(今叶尼塞河上游至阿勒泰一带)。 至于那个贰师将军李广利,因为自己妹妹的原因,倍受汉武帝的庇护,在李陵降匈奴七年后,再次率领14万大军进攻匈奴。不久,李广利和亲家刘屈氂曾密谋立昌邑王刘髆为储的阴谋案发,刘屈氂被汉武帝灭族,李广利的夫人打入了天牢。前线的李广利听到消息后,抛下自己统率的大军,只身投降了匈奴。 一年多后,匈奴单于听信谗言,诛杀了李广利祭神。李广利原以为用屈膝投降可以换一条命,其结果却遭到如此可悲可耻的下场,也是天理报应,果然不爽。

资讯百科 2022-05-01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