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为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因作此诗。阁夜赏析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层层铺开,步步推进,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怀。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杜甫被称为什么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被后人称为什么杜甫,字子美,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则被称为什么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的诗 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杜甫,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史"。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他的“三吏三别”。那么,“三吏三别”中的“三吏”和“三别”分别指的是哪三个作品呢? 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三吏”。“三吏”是指《兵车行》、《丽人行》和《石壕吏》。这三首诗都是杜甫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兵车行》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丽人行》则揭示了贵族阶层的奢华生活与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之间的鲜明对比;而《石壕吏》则是杜甫对于战乱中平民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三别”。“三别”是指《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这三首诗都是杜甫对于人生离别的深刻描绘。《新婚别》是杜甫对于新婚夫妇即将分离的痛苦描绘;《垂老别》则是杜甫对于老人临终前的无奈和悲哀的深刻刻画;而《无家别》则是杜甫对于流离失所的人们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的生动描绘。 杜甫的“三吏三别”,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人文关怀,展现了他深深的人民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的诗歌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矛盾,也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深深同情和对和平生活的热切向往。这些作品,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和艺术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杜甫和孔巢父是两颗璀璨的星辰,他们的诗歌才情横溢,人格魅力独特。他们的生活经历和诗歌创作,都深深地反映了唐朝社会的繁荣与动荡。本文将以杜甫和孔巢父为核心,探讨他们的友情、诗歌创作和人生哲理。 二段:杜甫与孔巢父的友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在成都相识,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他们的友情深厚,不仅在诗歌创作中互相鼓励,更在生活中互相扶持。杜甫在《赠别》中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孔巢父的深深怀念和无尽思念。 三段:杜甫和孔巢父的诗歌创作,都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他们的诗歌风格各异,但都充满了深沉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杜甫的诗歌以其深沉、磅礴的气势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被誉为“诗史”。而孔巢父的诗歌则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段:杜甫和孔巢父的人生哲理,对他们的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都坚信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理想,坚持正义,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他们的诗歌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入探索,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鼓舞。 结尾段:总的来说,杜甫和孔巢父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两颗璀璨明星,他们的友情、诗歌创作和人生哲理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诗歌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他们的一生,就像一首高山流水的诗,旋律悠扬,意境深远,让人感叹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杜甫与房琯,两位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们的交集和交情是如何的呢?虽然历史上对这段关系的记录并不多,但通过一些碎片化的记载,我们还是可以试图揭示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 杜甫与房琯的初识 据《全唐诗》记载,杜甫与房琯的交往始于公元759年,那时杜甫正在成都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而房琯则在长安任左拾遗。他们在皇帝的朝廷中各有其职,但由于共享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他们很快就成为了朋友。 杜甫的诗歌中的房琯 尽管杜甫和房琯的交情深厚,但在他们的诗歌中,却很少直接提及对方。然而,在一些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对方的深深敬仰和思念。 例如,在《月夜忆舍弟》中,杜甫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而在《赠别》中,他又写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这些诗句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房琯的名字,但其中的深情厚谊不言而喻。 杜甫的困境与房琯的支持 当杜甫因为安史之乱而陷入困境时,是房琯站出来支持他。据《旧唐书·房琯传》记载,房琯曾在皇帝面前为杜甫辩护,甚至不惜与皇帝争辩。这种坚定的立场和支持,无疑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情。 总结 杜甫与房琯的交情是一段深厚的历史记忆,他们的友情超越了政治和地位的差异,体现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关怀。虽然他们的交往经历并未被完全记录,但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们之间那份深深的情感纽带。 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无论在何种环境下,真诚的友情都能超越世俗的壁垒,成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接下来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登高》,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所写,被后人誉为‘古今七律诗之冠’。在很多穿越小说当中,只要主角念出这首诗,基本上都可以打败所有文坛大家,一跃成为文坛新秀。比如《庆余年》当中,主角范闲就曾以这首《登高》,博得了小范诗仙的美名。 不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杜甫当年刚刚做出这首诗的时候,其实根本没有任何轰动,甚至可以说完全无人知晓。就连当时的杜甫本人,也过得相当凄惨。对于杜甫这个人,相信所有中国人都知道他的大名,而且绝大多数人在上学的时候,应该都背过杜甫的诗。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历史上真正的杜甫,其实是一个相当可怜的人。一生穷困潦倒,而且生前基本没有任何名气,直到死后才渐渐出名。 公元712年,杜甫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的这一年,恰好是唐玄宗即位的那一年。就在杜甫出生的同时,唐玄宗李隆基接受了他父亲唐中宗的禅位,成为了新一任唐朝皇帝,唐朝也由此进入了唐玄宗的时代。 杜甫的少年时代,过得还算是十分快乐。杜甫的祖父在杜甫出生的时候,正担任巩县县令,所以当时杜家一家人都在巩县,杜甫也因此在巩县出生。杜甫的母亲,出自大名鼎鼎的清河崔氏,也是有名的世家大族之后。杜甫的家世,虽然不是特别的显赫,但也算是上流社会的人物了,足以给杜甫一个相对较好的生活环境。 最关键的是,杜甫出生的这个时代,恰好是唐朝最强大,同时也是最安稳的一段时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之后,励精图治,一扫之前几十年的政坛动荡,让唐朝的政治环境变得稳定下来。相比之下,当年李世民、李治在位的时候,唐朝也很强大,但边疆经常会有战争爆发。而从李治到李隆基之间的这段时间,唐朝又经历了剧烈的政治动荡。只有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年间,算是唐朝最鼎盛的时期。 成长于这段时间内的杜甫,少年时代其实要比历史上九成以上的人,都更加幸福。 随着杜甫逐渐长大,开元十九年,及冠之后的杜甫,开始按照当时的传统,前往各地游学。开元年间的唐朝,正是最太平的时期,所以杜甫外出游历的安全,还是很有保障的。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杜甫游遍大江南北,积累了丰厚的见识。 几年之后,杜甫回家参加科举考试,结果杜甫通过了乡试,但是在接下来的会试当中,却遗憾落榜了。考试失败之后,杜甫前往兖州,去投奔当时正担任兖州司马的父亲。到了兖州之后,杜甫有感而发,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登兖州城楼》。 到了兖州之后,杜甫又趁着这个机会,开始游历山东地区。游历到泰山的时候,杜甫写出了那首著名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著名的望岳,相信很多人都曾背诵过。从这首诗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当时的杜甫,虽然被科举考试稍稍打击了一下,但内心深处还是有着强大的自信,坚信自己的人生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 几年之后,杜甫再次回洛阳参加科举考试。这次科举考试,杜甫依然落榜,但是却在洛阳结识了诗仙李白。李白比杜甫大11岁,而且相比杜甫当时的藉藉无名,李白当时已经是享誉整个大唐的顶级大诗人。就在不久之前,李白刚刚被唐玄宗召进宫去写诗,并且由此留下了‘贵妃研磨、高力士脱靴’的传说。 相比之下,杜甫当时根本没有任何名气,只能算是李白众多粉丝当中的一个罢了。 不过,这并不妨碍杜甫以追星的心态,追随李白一起游历,足迹遍及开封、商丘等地。后来杜甫和李白分别之后,杜甫返回了山东,又曾在山东遇到过李白一次。再之后,杜甫就再也没有见过李白了。 这种特殊的关系,也体现在两人留下的古诗里面。杜甫一生写过十多首有关李白的诗,但是李白却只给杜甫写过两首诗。究其原因,其实就是因为两人的身份问题。对于李白来说,杜甫就是一个没名气的小迷弟而已。与其给杜甫写诗,李白当然更愿意给孟浩然这种大佬写诗了。 和李白分别两年之后,杜甫又去参加了科举考试。然而这一年的科举考试,却在宰相李林甫的操控之下,成了一出闹剧。李林甫是唐朝有名的奸相,当时正身居高位。李林甫害怕在科举考试的策论科目当中,有人借着考试的机会,向唐玄宗揭发他的事情,所以就进行了暗箱操作,导致这一年所有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榜! 这一年,杜甫已经36岁了,早就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依然没能当上个一官半职。虽然杜家有些家业,但始终无法通过科举做官,这让杜甫开始心灰意冷。于是,此后的几年里,杜甫留下京城,打算通过给那些当权者做门客,寻找出路。然而遗憾的是,杜甫的诗在当时并没有打动任何一位权贵,没有任何人愿意给他一般官职。所以杜甫在京城居住的这几年里,过得相当困窘。 转眼之间,杜甫在京城困居了整整十年,依然没有任何起色,没有人愿意赏识他。直到十年之后,朝廷总算勉强给了他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官职,这个官职的名字听上去很长,但其实就是个武器仓库的开门大爷而已。杜甫当然不愿意去做这种事情,但问题是,此时的杜甫,已经44岁了,就算还有雄心壮志,但生活依然压垮了这个男人,让他不得不接受这个官职。 然而让杜甫没想到的是,就在杜甫刚刚接受了这个官职,返回家中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小儿子已经被活活饿死了。 科举不中,官场失意,生活困窘……这一切,像是一座又一座大山,压在杜甫的头上。将这个原本志向远大的男人,彻底压弯了腰。 从这之后,杜甫的诗,基本上都是比较伤感悲凉的。 然而杜甫怎么都没想到,他一生的苦难,并没有就此止步,反倒是逐渐像雨点一样朝他打来。 就在杜甫前脚刚刚走进家门,听说自己小儿子被饿死的同一个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了。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先是把家搬到麟州去避难。几个月之后,潼关被破,安禄山叛军一路打进了长安,唐玄宗仓惶逃往蜀地,太子李亨则前往灵武整顿兵马,全权负责平叛,后来在灵武继位。 听说李亨继位之后,杜甫觉得自己的机会或许来了,连忙撇下家眷,前往灵武投奔李亨。然而在前往灵武的途中,杜甫却被叛军抓住。在做俘虏期间,杜甫还和大名鼎鼎的诗佛王维关在一起。而且因为杜甫官职比较小的原因,叛军对他的监视还比较松, 直到两年之后,当唐军重新占据上风,即将重新收回长安的时候,杜甫才找到机会,得以逃到凤翔投奔唐肃宗李亨。但是到了凤翔之后,李亨也只肯给杜甫一个叫做‘拾遗’的小官,工作大概就是负责给李亨提建议。结果不久之后,杜甫又在提意见的时候,惹怒了李亨,被李亨一怒之下,贬到外地去做一个负责教育的小官。 此后的两年里,杜甫眼见战乱,写下了很多著名诗篇。著名的《三吏》、《三别》都是在这个阶段写出来的。然而此时,杜甫除了能写几首诗感慨一下之外,什么都做不了,因为他实在是能力有限,而且官职太低。 几年之后,杜甫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实在是太差,贪污腐败的情况比比皆是,所以主动辞官不做了。此后,杜甫投奔了一位唐朝将军严武。严武还算欣赏杜甫,而且当时严武也算是唐军的高级将领。在严武的帮助下,杜甫总算再次出任官职。因为当时严武在成都任职,所以杜甫也一起去了成都。今天成都的杜甫草堂等遗迹,就是这时候留下来的。 然而就在杜甫刚刚安稳下来以后,严武却突然死了,杜甫也被迫再次离开成都。后来杜甫辗转到了夔州,受到夔州都督的照顾,负责照顾公田,同时自己也租一些公田耕种,俨然成了一个耕种小能手。 就是在夔州种地的这几年当中,杜甫终于难得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安顿了下来。安顿下来之后,杜甫开始大量地写诗。那首著名的《登高》,就是在这个阶段写出来的。 又过了几年之后,杜甫思乡心切,打算回家乡看看。然而杜甫的这次远行,比起当年杜甫年轻时候的远行,却要艰难了太多。杜甫年轻的时候,正处在开元盛世,去哪里都比较轻松。然而此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经被平定,但是各地依然经常打仗。所以杜甫刚刚走到半路,就遇上了叛乱,只能绕道而行。最惨的时候,杜甫整整五天五夜都没吃到东西,差点饿死。 这趟回家之旅,最后杜甫也没能达成心愿。公元770年,杜甫乘船从潭州前往岳阳,不幸死在了船上,终年59岁。 对于杜甫的死因,史学界一直有所争议。有人说杜甫是病死的,也有人说是杜甫乘船的时候跳河自杀了,还有人说杜甫在途中被洪水围困,九天九夜都没吃东西,后来被救出来以后,狂吃牛肉,最后活活把自己给撑死了。 不管是何种死因,反正杜甫是死在这次远游当中了。 杜甫活着的时候,一直仕途不顺。至于他写的那些诗,在他活着的时候也没人欣赏。直到杜甫死后,杜甫的后人将杜甫的诗整理成诗集,拿给了另一位大诗人元稹。元稹读了杜甫的诗之后,对杜甫的诗大为赞赏。因为元稹官位很高,后来还曾做过宰相,所以元稹推崇杜甫的诗,这才让杜甫的诗逐渐流传开来。再加上后来历代诗人,都意识到杜甫诗的价值,对杜甫的诗倍加推崇,这才让杜甫的位置越来越高,逐渐被尊为“诗圣”。 但是,杜甫活着的时候,混得是真的不咋地。 从杜甫的一生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杜甫确实是一生怀才不遇,但杜甫的才能,其实大部分都只局限于诗歌而已。杜甫的一生,一半是唐朝最好的年代,另一半是安史之乱后最糟糕的乱世。但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杜甫都没能建功立业。这也足以说明,杜甫本人的大多数才能,其实都只局限于诗歌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句诗出自唐朝大诗人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说的是杜甫与李龟年在岐王府邸里时常相见,又在崔九堂前多次听闻音乐。那么这里提到的“岐王”,指的是谁呢? 这位岐王,指的就是唐睿宗李旦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范。 李范,本名李隆范,李隆基登基称帝后,为了避讳,就改名李范。李范是以皇子的身份出生的,当时他的父亲李旦是皇帝,但只是个没有实权的傀儡,武则天临朝称制把握朝政,并将李旦一家软禁在深宫中,严禁与外人接触。李范初封郑王,后改封卫王。六年后,武则天正式称帝,李旦被降为皇嗣。而李范,也被降为巴陵郡王,授尚事奉御。 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在通天宫复位,李旦一家彻底重获自由,他的几个儿子也能入仕为官。李范迁任太府少卿、陇州别驾、银青光禄大夫。由于常年被软禁和紧密监视,李范受到的教育与一般的皇嗣、权贵不同,他喜欢音律、工于书画。在之后的几年,李范虽然有官职,但一直不愿参与权力斗争,后来更是结交了一大批文学之士,例如贺知章、王维、杜甫、李龟年等人。 因为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李旦一家都过着特殊的生活,因此李旦的五个儿子,彼此间的感情很好。在韦后之乱中,李隆基联合姑姑太平公主发动政变,入宫诛杀韦氏集团,李范等人也一同支持唐睿宗复位。唐睿宗复位后,李范晋封岐王,拜太常卿,迁左羽林卫大将军。 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在太极宫登基称帝,是为唐玄宗。李旦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没过多久,先天政变爆发,李范又以左羽林卫大将军的身份,追随李隆基诛杀窦怀贞和萧至忠,为消灭太平公主势力集团立下大功。在这之后,李范迁太子少师,出任华虢岐三州刺史,后迁太子太傅。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范去世,李隆基追封他为惠文太子,陪葬于唐睿宗李旦的陵墓——桥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世誉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登高》,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所写,被后人誉为‘古今七律诗之冠’。在很多穿越小说当中,只要主角念出这首诗,基本上都可以打败所有文坛大家,一跃成为文坛新秀。比如《庆余年》当中,主角范闲就曾以这首《登高》,博得了小范诗仙的美名。 不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杜甫当年刚刚做出这首诗的时候,其实根本没有任何轰动,甚至可以说完全无人知晓。就连当时的杜甫本人,也过得相当凄惨。对于杜甫这个人,相信所有中国人都知道他的大名,而且绝大多数人在上学的时候,应该都背过杜甫的诗。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历史上真正的杜甫,其实是一个相当可怜的人。一生穷困潦倒,而且生前基本没有任何名气,直到死后才渐渐出名。 公元712年,杜甫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的这一年,恰好是唐玄宗即位的那一年。就在杜甫出生的同时,唐玄宗李隆基接受了他父亲唐中宗的禅位,成为了新一任唐朝皇帝,唐朝也由此进入了唐玄宗的时代。 杜甫的少年时代,过得还算是十分快乐。杜甫的祖父在杜甫出生的时候,正担任巩县县令,所以当时杜家一家人都在巩县,杜甫也因此在巩县出生。杜甫的母亲,出自大名鼎鼎的清河崔氏,也是有名的世家大族之后。杜甫的家世,虽然不是特别的显赫,但也算是上流社会的人物了,足以给杜甫一个相对较好的生活环境。 最关键的是,杜甫出生的这个时代,恰好是唐朝最强大,同时也是最安稳的一段时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之后,励精图治,一扫之前几十年的政坛动荡,让唐朝的政治环境变得稳定下来。相比之下,当年李世民、李治在位的时候,唐朝也很强大,但边疆经常会有战争爆发。而从李治到李隆基之间的这段时间,唐朝又经历了剧烈的政治动荡。只有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年间,算是唐朝最鼎盛的时期。 成长于这段时间内的杜甫,少年时代其实要比历史上九成以上的人,都更加幸福。 随着杜甫逐渐长大,开元十九年,及冠之后的杜甫,开始按照当时的传统,前往各地游学。开元年间的唐朝,正是最太平的时期,所以杜甫外出游历的安全,还是很有保障的。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杜甫游遍大江南北,积累了丰厚的见识。 几年之后,杜甫回家参加科举考试,结果杜甫通过了乡试,但是在接下来的会试当中,却遗憾落榜了。考试失败之后,杜甫前往兖州,去投奔当时正担任兖州司马的父亲。到了兖州之后,杜甫有感而发,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登兖州城楼》。 到了兖州之后,杜甫又趁着这个机会,开始游历山东地区。游历到泰山的时候,杜甫写出了那首著名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著名的望岳,相信很多人都曾背诵过。从这首诗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当时的杜甫,虽然被科举考试稍稍打击了一下,但内心深处还是有着强大的自信,坚信自己的人生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 几年之后,杜甫再次回洛阳参加科举考试。这次科举考试,杜甫依然落榜,但是却在洛阳结识了诗仙李白。李白比杜甫大11岁,而且相比杜甫当时的藉藉无名,李白当时已经是享誉整个大唐的顶级大诗人。就在不久之前,李白刚刚被唐玄宗召进宫去写诗,并且由此留下了‘贵妃研磨、高力士脱靴’的传说。 相比之下,杜甫当时根本没有任何名气,只能算是李白众多粉丝当中的一个罢了。 不过,这并不妨碍杜甫以追星的心态,追随李白一起游历,足迹遍及开封、商丘等地。后来杜甫和李白分别之后,杜甫返回了山东,又曾在山东遇到过李白一次。再之后,杜甫就再也没有见过李白了。 这种特殊的关系,也体现在两人留下的古诗里面。杜甫一生写过十多首有关李白的诗,但是李白却只给杜甫写过两首诗。究其原因,其实就是因为两人的身份问题。对于李白来说,杜甫就是一个没名气的小迷弟而已。与其给杜甫写诗,李白当然更愿意给孟浩然这种大佬写诗了。 和李白分别两年之后,杜甫又去参加了科举考试。然而这一年的科举考试,却在宰相李林甫的操控之下,成了一出闹剧。李林甫是唐朝有名的奸相,当时正身居高位。李林甫害怕在科举考试的策论科目当中,有人借着考试的机会,向唐玄宗揭发他的事情,所以就进行了暗箱操作,导致这一年所有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榜! 这一年,杜甫已经36岁了,早就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依然没能当上个一官半职。虽然杜家有些家业,但始终无法通过科举做官,这让杜甫开始心灰意冷。于是,此后的几年里,杜甫留下京城,打算通过给那些当权者做门客,寻找出路。然而遗憾的是,杜甫的诗在当时并没有打动任何一位权贵,没有任何人愿意给他一般官职。所以杜甫在京城居住的这几年里,过得相当困窘。 转眼之间,杜甫在京城困居了整整十年,依然没有任何起色,没有人愿意赏识他。直到十年之后,朝廷总算勉强给了他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官职,这个官职的名字听上去很长,但其实就是个武器仓库的开门大爷而已。杜甫当然不愿意去做这种事情,但问题是,此时的杜甫,已经44岁了,就算还有雄心壮志,但生活依然压垮了这个男人,让他不得不接受这个官职。 然而让杜甫没想到的是,就在杜甫刚刚接受了这个官职,返回家中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小儿子已经被活活饿死了。 科举不中,官场失意,生活困窘……这一切,像是一座又一座大山,压在杜甫的头上。将这个原本志向远大的男人,彻底压弯了腰。 从这之后,杜甫的诗,基本上都是比较伤感悲凉的。 然而杜甫怎么都没想到,他一生的苦难,并没有就此止步,反倒是逐渐像雨点一样朝他打来。 就在杜甫前脚刚刚走进家门,听说自己小儿子被饿死的同一个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了。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先是把家搬到麟州去避难。几个月之后,潼关被破,安禄山叛军一路打进了长安,唐玄宗仓惶逃往蜀地,太子李亨则前往灵武整顿兵马,全权负责平叛,后来在灵武继位。 听说李亨继位之后,杜甫觉得自己的机会或许来了,连忙撇下家眷,前往灵武投奔李亨。然而在前往灵武的途中,杜甫却被叛军抓住。在做俘虏期间,杜甫还和大名鼎鼎的诗佛王维关在一起。而且因为杜甫官职比较小的原因,叛军对他的监视还比较松, 直到两年之后,当唐军重新占据上风,即将重新收回长安的时候,杜甫才找到机会,得以逃到凤翔投奔唐肃宗李亨。但是到了凤翔之后,李亨也只肯给杜甫一个叫做‘拾遗’的小官,工作大概就是负责给李亨提建议。结果不久之后,杜甫又在提意见的时候,惹怒了李亨,被李亨一怒之下,贬到外地去做一个负责教育的小官。 此后的两年里,杜甫眼见战乱,写下了很多著名诗篇。著名的《三吏》、《三别》都是在这个阶段写出来的。然而此时,杜甫除了能写几首诗感慨一下之外,什么都做不了,因为他实在是能力有限,而且官职太低。 几年之后,杜甫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实在是太差,贪污腐败的情况比比皆是,所以主动辞官不做了。此后,杜甫投奔了一位唐朝将军严武。严武还算欣赏杜甫,而且当时严武也算是唐军的高级将领。在严武的帮助下,杜甫总算再次出任官职。因为当时严武在成都任职,所以杜甫也一起去了成都。今天成都的杜甫草堂等遗迹,就是这时候留下来的。 然而就在杜甫刚刚安稳下来以后,严武却突然死了,杜甫也被迫再次离开成都。后来杜甫辗转到了夔州,受到夔州都督的照顾,负责照顾公田,同时自己也租一些公田耕种,俨然成了一个耕种小能手。 就是在夔州种地的这几年当中,杜甫终于难得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安顿了下来。安顿下来之后,杜甫开始大量地写诗。那首著名的《登高》,就是在这个阶段写出来的。 又过了几年之后,杜甫思乡心切,打算回家乡看看。然而杜甫的这次远行,比起当年杜甫年轻时候的远行,却要艰难了太多。杜甫年轻的时候,正处在开元盛世,去哪里都比较轻松。然而此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经被平定,但是各地依然经常打仗。所以杜甫刚刚走到半路,就遇上了叛乱,只能绕道而行。最惨的时候,杜甫整整五天五夜都没吃到东西,差点饿死。 这趟回家之旅,最后杜甫也没能达成心愿。公元770年,杜甫乘船从潭州前往岳阳,不幸死在了船上,终年59岁。 对于杜甫的死因,史学界一直有所争议。有人说杜甫是病死的,也有人说是杜甫乘船的时候跳河自杀了,还有人说杜甫在途中被洪水围困,九天九夜都没吃东西,后来被救出来以后,狂吃牛肉,最后活活把自己给撑死了。 不管是何种死因,反正杜甫是死在这次远游当中了。 杜甫活着的时候,一直仕途不顺。至于他写的那些诗,在他活着的时候也没人欣赏。直到杜甫死后,杜甫的后人将杜甫的诗整理成诗集,拿给了另一位大诗人元稹。元稹读了杜甫的诗之后,对杜甫的诗大为赞赏。因为元稹官位很高,后来还曾做过宰相,所以元稹推崇杜甫的诗,这才让杜甫的诗逐渐流传开来。再加上后来历代诗人,都意识到杜甫诗的价值,对杜甫的诗倍加推崇,这才让杜甫的位置越来越高,逐渐被尊为“诗圣”。 但是,杜甫活着的时候,混得是真的不咋地。 从杜甫的一生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杜甫确实是一生怀才不遇,但杜甫的才能,其实大部分都只局限于诗歌而已。杜甫的一生,一半是唐朝最好的年代,另一半是安史之乱后最糟糕的乱世。但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杜甫都没能建功立业。这也足以说明,杜甫本人的大多数才能,其实都只局限于诗歌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杜甫《赠花卿》是千古名篇,那么他创作的本意是什么?是为了讽刺“花惊定”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一、《赠花卿》赏析 《赠花卿》——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白话翻译: 锦官城内,丝竹管弦的声音,整日纷纷扬扬。美妙动人的乐曲,一半飘舞到了江面上,另一半则飘到了空中。如此动人的乐声,只应该属于天上。在人间,又能够听得到几回呢?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在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引用频率极高的千古名联。每当我们听到动人的音乐或者是歌声时,想要赞美对方的天籁之音,通常会想起这一联诗。 不过很多人都忘记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这联诗其实是用来讽刺人的。根据明代杨慎的说法,杜甫的这首《赠花卿》讽刺的对象,正是标题里的这位“花卿”。 花是“花卿”的姓,而卿则是对他的“敬称”。“花卿”的本名叫做花惊定,有的书籍上也写作“花惊定”,是唐朝安史之乱时,蜀中的一员猛将。 那么,花惊定到底做了什么事,杜甫又为何要写诗讽刺他呢?原来安史之乱时,唐朝有很多地方军阀都纷纷自立门户,自己称王,当时四川有一个叫段子璋的人也穿起了黄袍。 节度使崔光远带兵去平乱时,他的牙将花惊定,凭借过人的武功,斩下了段子璋的人头。这前半段故事,后来被杜甫写进了他的古风诗《戏作花卿歌》里面,诗云: 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 用如快鹘风火生,见贼唯多身始轻。 绵州副使著柘黄,我卿扫除即日平。 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 李侯重有此节度,人道我卿绝世无。 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 诗歌大意: 成都城里有一员猛将,名字叫花惊定。牙牙学语的幼儿,都听说过他的大名。他的办事效率极高,动作像鹰隼一样迅猛。那速度之快,简直双翼生风,口鼻喷火。 不过花惊定只有在贼人多的时候,才会展现出过人的轻功。绵州副使段子璋私自穿上了黄袍,我们花将军一天之内就将他荡平。 拎着反贼血淋淋的人头,一下子就掷到崔大人的面前,李侯因此才重新占领了绵州城。人人都说花惊定是绝世无双的将才。既是绝世无双的将才,天子为什么不把他召去镇守京城呢? 杜甫这首诗里比较详细地讲述了花惊定在蜀中平乱的过程,段子璋作乱时,崔光远带着他去平叛。结果双方刚交手,他已把段子璋的首级砍下来,还很豪气地往崔光怀脚下一掷。 诗的第三句到第八句,把花惊定描写得像一个唐传奇中的高人侠客。他身手敏捷得已经不像是一个正常人,而是像一只行动带着风与火的隼。 平常大家都不知道花惊定有这样的功夫,他说那是因为以前贼不多。只有贼多的时候,人们才能看到他过人的轻功。 从这段描述看来,花惊定当时应该是上演了一出漂亮的“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直接用“斩首行动”,在一天之内平定了段子璋的叛乱,立下了奇功。 所以绵州城里面,刚学说话的孩子都叫得出花惊定的名字。看到这里,我想有些读者一定糊涂了。既然这个花惊定武功盖世,又为唐朝平乱立了大功,为什么杜甫要去讽刺他呢? 二、《赠花卿》为何从讽刺人变成了夸奖人? 《旧唐书·崔光远传》中说:光远率将花惊定等讨平之,将士肆其剽劫,妇女有金银臂钏,兵士皆断其腕而取之,乱杀数千人,光远不能禁…… 原来,这个花惊定竟然纵容士兵抢劫老百姓。他的手下看到当地妇女手上有金银手钏的,直接就把人的手砍断,夺走手钏,就这样杀害了几千人! 更可怕的是,花惊定在干这种事的时候,他的上司崔光远竟然完全不能约束他。只怕这个花惊定也和段子璋一样,早有了谋反的心。 后来皇帝追究崔光远的责任,崔光远忧郁成疾,就这样病死了。杜甫听说了这件事,对花惊定在一日之内取到段子璋项上人头的事,产生了怀疑。 因此才会在诗的最后说,花惊定既然这么了不起,为什么皇帝不叫他去守京都呢?留在我们蜀中,不是屈才了吗! 因为有这件事的存在,所以当人们《赠花卿》时,自然就会联想到这个“花卿”指的就是“花惊定”。既然杜甫早就对花惊定有意见,那么这首《赠花卿》当然也不是讲的什么好话。 所以从北宋时开始,就有人认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两句,就是在暗示花惊定坐镇绵州,在城里越级享受到了皇帝的礼乐。 不过,为什么后来很多人都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两句当成好话呢?这是因为“花卿”原来还有另一种解释,据说是一名“歌伎”。 如果把“花卿”当成一个歌伎的名字,那么杜甫这首诗看起来,就只是单纯地在赞美一个人的歌声,那么这首诗就成了和《江南逢李龟年》差不多的绝句了。 结语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两句诗,到底存不存在讽刺,到如今为止其实还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以明代杨慎为首的学者,认为这首诗就是在讽刺花惊定,而以胡应鳞为首的学者则认为,这首诗就是在赞美一名叫花卿的“歌妓”。 后来到了清代,又出来一种说法,大概认为杨慎、胡应鳞二人讲得都不对。杜甫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有可能的确是听到了花惊定府上的丝竹声。 演奏者很有可能是“安史之乱”后,从宫中流落到民间的歌伎,所以杜甫才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据说在明朝以前,主流的声音一般都是认为《赠花卿》中的“花卿”,就是指花惊定,而这首诗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讽刺花惊定。 后来,这首诗传到了日本。人们从字面上去理解并接受了这首诗的美妙,他们觉得诗中并不存在讽刺的意思。 时间一久,这样的看法反过来影响了中国的学者,所以《赠花卿》不含讽刺的说法,就开始慢慢占了上风。 这首诗中到底存不存在讽刺的意思,至今已经很难得出唯一的答案了。不过如今的人们将它当成“好话”来用,已经是约定俗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大才子杜甫曾经借民间典故和他自己的想法,刻画出了八个长安著名“酒鬼”形象,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饮中八仙歌》。那么他是如何描写长安著名酒鬼们的呢? 一、《饮中八仙歌》赏析 《饮中八仙歌》——唐·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白话翻译: 贺知章喝醉酒的时候,骑马就像是在乘船一样,摇摇晃晃的。眼花摔到了井底,他的酒都不会醒,居然就在井底睡着了! 汝阳王李琎的酒瘾也很大,皇帝召他进宫,他都要先喝上三斗酒再去。路上遇到了装酒曲子的车,马上就流口水了,还打算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 宰相李适之每天喝酒要费一万钱,他的酒量很好,喝起来像鲸鱼吞吐百川之水。自称只喜欢喝“清酒”,不爱喝“浊酒”。 崔宗之是一个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的美少年,他喝酒的时候经常高举着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 苏晋一面信佛吃着长斋,一面又去当酒鬼,大吃大喝。而且他还经常借着醉酒的机会,逃避坐禅。 李白喝一斗酒就能写百篇诗,喝高了就睡在长安的酒家里面,皇帝派人来叫他,他都不肯上船。 草圣张旭也是喝醉的时候,写出了狂草。他酒后经常不拘小节,在公卿面前脱下帽子,挥毫疾书,落笔如云烟。 长安布衣焦燧是一个“酒仙”,你别看他平时其貌不扬,酒过五斗,他的神情马上就变得不一样了。醉酒后的他,喜欢高谈阔论,经常滔滔不绝,语惊四座。 从如今的视角来看,杜甫笔下这八个“酒鬼”中,名气最响的要数李白、贺知章和张旭。他们三人当中,李白和贺知章都是唐朝著名诗人,张旭也是当时乃至后世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 余下的五个,有一个是李唐王室的成员,即汝阳王李琎。还有一个是当过宰相的李适之,而他其实也是李唐宗室成员。 崔宗之、苏晋是当时的名士,这二人都出过仕,虽然官不大,但是人品出众,行为独特。最后一个焦燧则是彻底的“布衣”,除了好酒,就没有别的光荣事迹了。 杜甫写《饮中八仙歌》,把天宝年间达官、显贵、名士和平民这几类人的“醉像”和各自的习性刻画得淋漓尽致,到底是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我们先看杜甫笔下的贺知章,贺知章比杜甫大了五十三岁。杜甫于公元746年西入长安,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已经去世,所以杜甫根本不可能看到过贺知章酒醉后的状态。 王嗣奭在《杜臆》里面提出,杜甫对贺知章的描写,完全是基于“阮咸尝醉,骑马倾欹”的传说。阮咸是竹林七贤之一,所以事实上杜甫是按照竹林七贤的形象来描写贺知章的。 至于李白和张旭,杜甫曾经与李白交游过,而他也有可能与张旭见过面。杜甫在描写这三位名人的时候,刻意突出了他们的狂傲个性,这一点也与竹林七贤很相似。 李琎、李适之,一个是李唐王室,一个是宰相。表面上看,他们醉后都显得有些狂妄,一个想着要迁移封地,一个一天就要花一万钱。不过在放纵饮酒的背后,他们各有自己的苦衷。 诗中的崔宗之是一位俊美的少年,所以他饮酒的时候并不会有什么夸张的举止。只是负手而立,白眼向天,摆出一种睥睨天下的气势。 苏晋与崔宗之相反,他看上去是一个大隐于市的人。表面上常年吃斋念佛,然而他酒瘾也很大,经常醉后逃避枯燥的坐禅。比起前面五人,苏晋与崔宗之酒后的行为相对收敛了许多。 最后一个“酒鬼”则是布衣焦燧,你别看他平时毫不起眼,但是只要让他喝上五斗,他马上就来精神了。 焦燧醉酒和前面的达官、显贵、名士都不一样,人家都是心中有不平之事才借酒浇愁。喝醉的时候,往往是人内心释放痛苦的时候,焦燧可不是这样。 焦燧喝醉的时候,可能是他一辈子口才最好,精神最爽,最威风的时候。至于当时的他,究竟是不是在发泄着什么不满呢,对于这种小人物的事,一般人就不太关心了。 二、杜甫为什么要写这八个“酒鬼” 这八个“酒鬼”和他们代表着达官、显贵、名士和平民的“醉中百态”,都是杜甫在诗中想要发泄的情绪。原来,杜甫在天宝五年(公元746年)进入长安后,想当官一直不得法门。 过去杜甫曾经参加过两次科考,都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失败了。为了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杜甫不得不去找高官递帖子,去给皇帝“献赋”,期望得到一官半职。 因为这个原因,杜甫甚至去找过宁亲公主驸马和鲜于通、杨国忠这样名声极差的人,结果并未让他如愿。 青年时代的杜甫对“朱门酒肉臭”怀着满腔的怨愤,却根本无处发泄。他想借酒浇愁,但是不知道为何他并没有这样做。这可能是因为他缺钱,也可能是因为他生性比较克制。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脑海中就想起了当时自己熟知的一些名人和“酒鬼”,想象当时他们借酒浇愁后的状态。 杜甫首先想到的是贺知章,贺知章比他大了五十多岁,当他出来混的时候,人家已经是诗坛领袖了。李白后那个“谪仙”的外号,也是贺知章给起的。 这么一位诗坛大佬,喝高了会怎么样呢?杜甫心想:他一定会像竹林七贤的阮咸一样吧,骑着马晃晃悠悠的,像坐船,最后掉到井里都不醒。 然后杜甫根据自己的想象,把李白、张旭的典故都写了进去,让他们借酒装疯,用以体现一种布衣可以傲王侯的气概。 同时,杜甫又设想身为王侯、宰相的李琎、李适之,因为政治环境的恶劣,所以只能借酒逃避现实。 崔宗之、苏晋都是“名士”,名气和官职都较小,好像内心也没有那么多愤懑,但是他们也各有不同。美少年崔宗之嘛,就算看不起全世界,也要保守自己芝兰玉树的仪态。 苏晋就没有那么多的穷讲究了,他平时信佛吃斋,喝多了也就当佛不存在了。这样率性地活着,其实也挺好的。 最后,杜甫又想到了长安的一个布衣焦燧。他既不会写诗,也不会当官,更没有什么风流儒雅的爱好。但是他一喝高了就雄辩滔滔、语惊四座,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妙的事情吗? 结语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这一首《饮中八仙歌》看上去正像是青年杜甫,借着笔墨过酒瘾的作品。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不论你是达官显贵,将相王侯,抑或是平民百姓。因为有不如意,所以就有人借酒浇愁。八个人四种不同的醉态,哪一种才是你想要的呢? 贺知章和李白之流,醉酒后狂傲是狂傲,但是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处境。汝阳王李琎和宰相李适之是“假醉”,知道真相的人只会觉得他们可怜。 崔宗之、苏晋就很好,因为前者“白眼向青天”,说明他已经完全看不起天下所有人了。钱财没有,老子不在乎;名利没有;老子根本就看不上! 后者做事根本没有个常性,想到一出是一出。上午还信着佛,下午就开始喝老酒,活得多么潇洒自在啊。 但是他们酒后的状态可能也不是最好的,因为以上所有人都把酒当成了“消愁”的工具。他们是先有不痛快,再借着酒来找痛快,不如最后一位布衣焦燧。 焦燧不喝酒的时候,看上去是无欲也无求的。一旦他喝高了,他就能发表“超越”自我的高谈阔论,让满座皆惊。 你要说,这个人喝高了说胡话,语惊四座有什么用?其实对别人来说没有用,但是对诗人杜甫来说,还是有一点用的。 因为杜甫曾经说过,他写诗的追求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如果他能像老焦一样,喝个五斗酒马上妙语连珠,雄辩滔滔,岂不是爽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杜甫《赠花卿》是千古名篇,那么他创作的本意是什么?是为了讽刺“花惊定”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一、《赠花卿》赏析 《赠花卿》——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白话翻译: 锦官城内,丝竹管弦的声音,整日纷纷扬扬。美妙动人的乐曲,一半飘舞到了江面上,另一半则飘到了空中。如此动人的乐声,只应该属于天上。在人间,又能够听得到几回呢?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在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引用频率极高的千古名联。每当我们听到动人的音乐或者是歌声时,想要赞美对方的天籁之音,通常会想起这一联诗。 不过很多人都忘记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这联诗其实是用来讽刺人的。根据明代杨慎的说法,杜甫的这首《赠花卿》讽刺的对象,正是标题里的这位“花卿”。 花是“花卿”的姓,而卿则是对他的“敬称”。“花卿”的本名叫做花惊定,有的书籍上也写作“花惊定”,是唐朝安史之乱时,蜀中的一员猛将。 那么,花惊定到底做了什么事,杜甫又为何要写诗讽刺他呢?原来安史之乱时,唐朝有很多地方军阀都纷纷自立门户,自己称王,当时四川有一个叫段子璋的人也穿起了黄袍。 节度使崔光远带兵去平乱时,他的牙将花惊定,凭借过人的武功,斩下了段子璋的人头。这前半段故事,后来被杜甫写进了他的古风诗《戏作花卿歌》里面,诗云: 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 用如快鹘风火生,见贼唯多身始轻。 绵州副使著柘黄,我卿扫除即日平。 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 李侯重有此节度,人道我卿绝世无。 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 诗歌大意: 成都城里有一员猛将,名字叫花惊定。牙牙学语的幼儿,都听说过他的大名。他的办事效率极高,动作像鹰隼一样迅猛。那速度之快,简直双翼生风,口鼻喷火。 不过花惊定只有在贼人多的时候,才会展现出过人的轻功。绵州副使段子璋私自穿上了黄袍,我们花将军一天之内就将他荡平。 拎着反贼血淋淋的人头,一下子就掷到崔大人的面前,李侯因此才重新占领了绵州城。人人都说花惊定是绝世无双的将才。既是绝世无双的将才,天子为什么不把他召去镇守京城呢? 杜甫这首诗里比较详细地讲述了花惊定在蜀中平乱的过程,段子璋作乱时,崔光远带着他去平叛。结果双方刚交手,他已把段子璋的首级砍下来,还很豪气地往崔光怀脚下一掷。 诗的第三句到第八句,把花惊定描写得像一个唐传奇中的高人侠客。他身手敏捷得已经不像是一个正常人,而是像一只行动带着风与火的隼。 平常大家都不知道花惊定有这样的功夫,他说那是因为以前贼不多。只有贼多的时候,人们才能看到他过人的轻功。 从这段描述看来,花惊定当时应该是上演了一出漂亮的“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直接用“斩首行动”,在一天之内平定了段子璋的叛乱,立下了奇功。 所以绵州城里面,刚学说话的孩子都叫得出花惊定的名字。看到这里,我想有些读者一定糊涂了。既然这个花惊定武功盖世,又为唐朝平乱立了大功,为什么杜甫要去讽刺他呢? 二、《赠花卿》为何从讽刺人变成了夸奖人? 《旧唐书·崔光远传》中说:光远率将花惊定等讨平之,将士肆其剽劫,妇女有金银臂钏,兵士皆断其腕而取之,乱杀数千人,光远不能禁…… 原来,这个花惊定竟然纵容士兵抢劫老百姓。他的手下看到当地妇女手上有金银手钏的,直接就把人的手砍断,夺走手钏,就这样杀害了几千人! 更可怕的是,花惊定在干这种事的时候,他的上司崔光远竟然完全不能约束他。只怕这个花惊定也和段子璋一样,早有了谋反的心。 后来皇帝追究崔光远的责任,崔光远忧郁成疾,就这样病死了。杜甫听说了这件事,对花惊定在一日之内取到段子璋项上人头的事,产生了怀疑。 因此才会在诗的最后说,花惊定既然这么了不起,为什么皇帝不叫他去守京都呢?留在我们蜀中,不是屈才了吗! 因为有这件事的存在,所以当人们《赠花卿》时,自然就会联想到这个“花卿”指的就是“花惊定”。既然杜甫早就对花惊定有意见,那么这首《赠花卿》当然也不是讲的什么好话。 所以从北宋时开始,就有人认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两句,就是在暗示花惊定坐镇绵州,在城里越级享受到了皇帝的礼乐。 不过,为什么后来很多人都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两句当成好话呢?这是因为“花卿”原来还有另一种解释,据说是一名“歌伎”。 如果把“花卿”当成一个歌伎的名字,那么杜甫这首诗看起来,就只是单纯地在赞美一个人的歌声,那么这首诗就成了和《江南逢李龟年》差不多的绝句了。 结语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两句诗,到底存不存在讽刺,到如今为止其实还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以明代杨慎为首的学者,认为这首诗就是在讽刺花惊定,而以胡应鳞为首的学者则认为,这首诗就是在赞美一名叫花卿的“歌妓”。 后来到了清代,又出来一种说法,大概认为杨慎、胡应鳞二人讲得都不对。杜甫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有可能的确是听到了花惊定府上的丝竹声。 演奏者很有可能是“安史之乱”后,从宫中流落到民间的歌伎,所以杜甫才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据说在明朝以前,主流的声音一般都是认为《赠花卿》中的“花卿”,就是指花惊定,而这首诗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讽刺花惊定。 后来,这首诗传到了日本。人们从字面上去理解并接受了这首诗的美妙,他们觉得诗中并不存在讽刺的意思。 时间一久,这样的看法反过来影响了中国的学者,所以《赠花卿》不含讽刺的说法,就开始慢慢占了上风。 这首诗中到底存不存在讽刺的意思,至今已经很难得出唯一的答案了。不过如今的人们将它当成“好话”来用,已经是约定俗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大才子杜甫曾经借民间典故和他自己的想法,刻画出了八个长安著名“酒鬼”形象,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饮中八仙歌》。那么他是如何描写长安著名酒鬼们的呢? 一、《饮中八仙歌》赏析 《饮中八仙歌》——唐·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白话翻译: 贺知章喝醉酒的时候,骑马就像是在乘船一样,摇摇晃晃的。眼花摔到了井底,他的酒都不会醒,居然就在井底睡着了! 汝阳王李琎的酒瘾也很大,皇帝召他进宫,他都要先喝上三斗酒再去。路上遇到了装酒曲子的车,马上就流口水了,还打算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 宰相李适之每天喝酒要费一万钱,他的酒量很好,喝起来像鲸鱼吞吐百川之水。自称只喜欢喝“清酒”,不爱喝“浊酒”。 崔宗之是一个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的美少年,他喝酒的时候经常高举着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 苏晋一面信佛吃着长斋,一面又去当酒鬼,大吃大喝。而且他还经常借着醉酒的机会,逃避坐禅。 李白喝一斗酒就能写百篇诗,喝高了就睡在长安的酒家里面,皇帝派人来叫他,他都不肯上船。 草圣张旭也是喝醉的时候,写出了狂草。他酒后经常不拘小节,在公卿面前脱下帽子,挥毫疾书,落笔如云烟。 长安布衣焦燧是一个“酒仙”,你别看他平时其貌不扬,酒过五斗,他的神情马上就变得不一样了。醉酒后的他,喜欢高谈阔论,经常滔滔不绝,语惊四座。 从如今的视角来看,杜甫笔下这八个“酒鬼”中,名气最响的要数李白、贺知章和张旭。他们三人当中,李白和贺知章都是唐朝著名诗人,张旭也是当时乃至后世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 余下的五个,有一个是李唐王室的成员,即汝阳王李琎。还有一个是当过宰相的李适之,而他其实也是李唐宗室成员。 崔宗之、苏晋是当时的名士,这二人都出过仕,虽然官不大,但是人品出众,行为独特。最后一个焦燧则是彻底的“布衣”,除了好酒,就没有别的光荣事迹了。 杜甫写《饮中八仙歌》,把天宝年间达官、显贵、名士和平民这几类人的“醉像”和各自的习性刻画得淋漓尽致,到底是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我们先看杜甫笔下的贺知章,贺知章比杜甫大了五十三岁。杜甫于公元746年西入长安,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已经去世,所以杜甫根本不可能看到过贺知章酒醉后的状态。 王嗣奭在《杜臆》里面提出,杜甫对贺知章的描写,完全是基于“阮咸尝醉,骑马倾欹”的传说。阮咸是竹林七贤之一,所以事实上杜甫是按照竹林七贤的形象来描写贺知章的。 至于李白和张旭,杜甫曾经与李白交游过,而他也有可能与张旭见过面。杜甫在描写这三位名人的时候,刻意突出了他们的狂傲个性,这一点也与竹林七贤很相似。 李琎、李适之,一个是李唐王室,一个是宰相。表面上看,他们醉后都显得有些狂妄,一个想着要迁移封地,一个一天就要花一万钱。不过在放纵饮酒的背后,他们各有自己的苦衷。 诗中的崔宗之是一位俊美的少年,所以他饮酒的时候并不会有什么夸张的举止。只是负手而立,白眼向天,摆出一种睥睨天下的气势。 苏晋与崔宗之相反,他看上去是一个大隐于市的人。表面上常年吃斋念佛,然而他酒瘾也很大,经常醉后逃避枯燥的坐禅。比起前面五人,苏晋与崔宗之酒后的行为相对收敛了许多。 最后一个“酒鬼”则是布衣焦燧,你别看他平时毫不起眼,但是只要让他喝上五斗,他马上就来精神了。 焦燧醉酒和前面的达官、显贵、名士都不一样,人家都是心中有不平之事才借酒浇愁。喝醉的时候,往往是人内心释放痛苦的时候,焦燧可不是这样。 焦燧喝醉的时候,可能是他一辈子口才最好,精神最爽,最威风的时候。至于当时的他,究竟是不是在发泄着什么不满呢,对于这种小人物的事,一般人就不太关心了。 二、杜甫为什么要写这八个“酒鬼” 这八个“酒鬼”和他们代表着达官、显贵、名士和平民的“醉中百态”,都是杜甫在诗中想要发泄的情绪。原来,杜甫在天宝五年(公元746年)进入长安后,想当官一直不得法门。 过去杜甫曾经参加过两次科考,都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失败了。为了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杜甫不得不去找高官递帖子,去给皇帝“献赋”,期望得到一官半职。 因为这个原因,杜甫甚至去找过宁亲公主驸马和鲜于通、杨国忠这样名声极差的人,结果并未让他如愿。 青年时代的杜甫对“朱门酒肉臭”怀着满腔的怨愤,却根本无处发泄。他想借酒浇愁,但是不知道为何他并没有这样做。这可能是因为他缺钱,也可能是因为他生性比较克制。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脑海中就想起了当时自己熟知的一些名人和“酒鬼”,想象当时他们借酒浇愁后的状态。 杜甫首先想到的是贺知章,贺知章比他大了五十多岁,当他出来混的时候,人家已经是诗坛领袖了。李白后那个“谪仙”的外号,也是贺知章给起的。 这么一位诗坛大佬,喝高了会怎么样呢?杜甫心想:他一定会像竹林七贤的阮咸一样吧,骑着马晃晃悠悠的,像坐船,最后掉到井里都不醒。 然后杜甫根据自己的想象,把李白、张旭的典故都写了进去,让他们借酒装疯,用以体现一种布衣可以傲王侯的气概。 同时,杜甫又设想身为王侯、宰相的李琎、李适之,因为政治环境的恶劣,所以只能借酒逃避现实。 崔宗之、苏晋都是“名士”,名气和官职都较小,好像内心也没有那么多愤懑,但是他们也各有不同。美少年崔宗之嘛,就算看不起全世界,也要保守自己芝兰玉树的仪态。 苏晋就没有那么多的穷讲究了,他平时信佛吃斋,喝多了也就当佛不存在了。这样率性地活着,其实也挺好的。 最后,杜甫又想到了长安的一个布衣焦燧。他既不会写诗,也不会当官,更没有什么风流儒雅的爱好。但是他一喝高了就雄辩滔滔、语惊四座,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妙的事情吗? 结语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这一首《饮中八仙歌》看上去正像是青年杜甫,借着笔墨过酒瘾的作品。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不论你是达官显贵,将相王侯,抑或是平民百姓。因为有不如意,所以就有人借酒浇愁。八个人四种不同的醉态,哪一种才是你想要的呢? 贺知章和李白之流,醉酒后狂傲是狂傲,但是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处境。汝阳王李琎和宰相李适之是“假醉”,知道真相的人只会觉得他们可怜。 崔宗之、苏晋就很好,因为前者“白眼向青天”,说明他已经完全看不起天下所有人了。钱财没有,老子不在乎;名利没有;老子根本就看不上! 后者做事根本没有个常性,想到一出是一出。上午还信着佛,下午就开始喝老酒,活得多么潇洒自在啊。 但是他们酒后的状态可能也不是最好的,因为以上所有人都把酒当成了“消愁”的工具。他们是先有不痛快,再借着酒来找痛快,不如最后一位布衣焦燧。 焦燧不喝酒的时候,看上去是无欲也无求的。一旦他喝高了,他就能发表“超越”自我的高谈阔论,让满座皆惊。 你要说,这个人喝高了说胡话,语惊四座有什么用?其实对别人来说没有用,但是对诗人杜甫来说,还是有一点用的。 因为杜甫曾经说过,他写诗的追求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如果他能像老焦一样,喝个五斗酒马上妙语连珠,雄辩滔滔,岂不是爽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石壕吏到村里抓壮丁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抓当时在场的杜甫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石壕吏》是诗圣杜甫的代表作品之一,被选入了如今的中学语文课本。《石壕吏》讲述了杜甫亲眼所见的石壕吏在夜里抓壮丁,祸害百姓的全过程,表达了杜甫对百姓的同情。 但奇怪的是,根据《石壕吏》叙述,这些来村里抓壮丁的小吏连一个年老体弱的乡下老太太都不放过。既然如此,这些抓壮丁的石壕小吏为什么没有抓当时明明就在现场的中年人杜甫呢? 乾元二年(759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领的二十万官军在相州(今河南安阳)被安史叛军击败。为了挽回局势,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不得不让地方官吏抓壮丁来补充兵力。 乾元元年(758年),被贬为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司功参军的杜甫到洛阳探亲。相州大败后,安史叛军再次攻占洛阳,杜甫只得离开洛阳,返回华州,途径石壕时遇到了抓壮丁的吏员。 根据唐朝的制度规定,官员的地位要远高于吏员,哪怕是品级最小的官员也要比级别最高的吏员厉害。杜甫当时的官员品级虽然不高(正七品下),但也足以让那些抓壮丁的石壕吏望而却步。 可是杜甫的官员品级确实不高,又不是石壕当地的主事官员。因此杜甫能凭借自己的官员身份自保,却无法阻止这些奉命而来石壕吏抓丁,只能写下《石壕吏》来同情百姓的悲惨遭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杜甫的《小寒食舟中作》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其实这首诗是杜甫在去世前半年多,即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春停留潭州(今湖南长沙)的时候所写,表现他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小寒食舟中作》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翻译 小寒时节,勉强吃一点饭,靠着乌几,席地而坐,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长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有一万多里,蓦然生愁。 赏析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第二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左成文评此二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给读者的感觉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正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笔触细腻含蓄,表现了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所以说“下急湍”。这里表面上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其实不是这样。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朱翰的话评价:“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也是指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说“白”,山说“青”,正是寒食佳节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龙说:“‘云白山青’应‘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这只是从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应。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结,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所以《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 此诗有借鉴沈佺期诗句之处,如“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钓竿篇》)、“云白山青千万里”(《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