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新夏(1923年-2014年3月31日),浙江萧山人,1946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历史学系。1950年至今,历任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校务委员、图书馆馆长、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图书馆学情报学系主任等职。曾创办南开大学图书馆系,历任校图书馆馆长、校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教育部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2014年3月31日在天津去世,享年91岁。 目录 1基本资料 2简介3生平简介4讲座5主要职务6背景资料7档案之缘8学术贡献9治学心得10妙观世态11主要著作12所获荣誉13人物传记14逝世消息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来新夏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萧山出生日期:1923年逝世日期:2014年3月31日职业:学者毕业院校:辅仁大学主要成就:图书馆学家、历史学家、文献学家代表作品:《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概要》 简介2 当代图书馆学家、藏书史研究学者。字弢盫。主要从事历史学、目录学、方志学等研究。编著有《北洋军阀史》、《古典目录学》、《方志学概论》、《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和《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等。来新夏被学界称誉为“纵横三学”著名学者。1946年北平辅仁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天津担任中学教师。天津解放后,被选送到北京华北大学第二部学习。同年9月,分配至范文澜先生主持的历史研究室读研究生,主攻中国近代史。在范文澜、荣孟源等人直接指导下,完成了《太平天国的商业政策》论文,并参与整理北洋军阀档案。不久应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吴廷谬教授之邀,赴南开大学历史系执教。1980年代同时担任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图书馆学情报系主任、出版社总编辑兼社长。一生主要从事古典目录学及中国近代史研究,同时在历史学、文献学、目录学、方志学、鸦片战争史、北洋军阀史、图书事业史以及清人笔记研究等领域,均有专著问世。自 生平简介3 1923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42-1946年间就读于辅仁大学。1946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历史学系。1949年初在华北大学第二部学习,后分配在该校历史研究室,为范文澜教授研究生,攻读中国近代史。1951年奉调至南开大学历史任教,由助教循阶晋升至教授。他先后担任南开大学校务委员、校图书馆馆长、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图书馆学系系主任等职。1979年在南开大学分校独力创办图书馆学专业。1983年秋,来新夏教授在总校筹办图书馆学系,于1984年秋公开招生。 讲座4 《来新夏访谈录》、《北洋旧事》、《共享阅读乐趣,丰富美好人生》 主要职务5 他曾任南开大学校务委员、校图书馆馆长、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图书馆学系系主任等职。现任教育部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所属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博览群书》、《社会科学论坛》及《寻根》杂志编委,以及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委员。社会兼职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名誉会长、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顾问,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顾问等职务。 背景资料6 来新夏1923年出生于杭州市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幼年随祖父来裕恂开蒙读书。祖父来裕恂是清朝末年的经学大师俞樾的弟子,光绪三十一年到日本留学,在弘文书院师范科,鲁迅当时也在那里。留学期间祖父受到革命思想影响,参加了同盟会,还担任了由孙中山创立的横滨中华学校的教务长。在日本的时候,他读到日本人写的有关汉语语法的著作,很受刺激,立志要自己写一本,回国后他潜心四年写了《汉文典》,还有《中国文学史》等很多著作。祖父来裕恂很早就参与了辛亥革命的活动,但革命成功以后没有谋取官职,过着清苦的生活。来裕恂的很多朋友都做官了,像沈钧儒、马叙伦,都是他很好的朋友。1928年的时候,马叙伦担任浙江省民政厅厅长,让他去绍兴县做知县。但来裕恂不大会做官,做了半年,反而把自己一些积蓄给赔进去了。因为一些公家的活动他也自己掏腰包。所以到了六个月以后他就挂官辞职走了。他一辈子就干了这六个月的绍兴县县长。当地人给他的评语是 档案之缘7 30年前,笔者在南开大学历史系求学时,适逢来师“文革”后“解禁”,为我们讲授历代文选。那时来师已年近六旬,在我们眼里鹤发英姿,目光深遂,一副学者风范,更兼博学强记,口才雄辩,语言生动,极受学生敬重。 来师知我在档案系统工作多年,便欣欣然笑道:那我们要算是同行喽! 在我的错谔中,来师讲起了自己早年曾从事过档案工作的一段难忘经历。 先生建国前夕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于辅仁大学历史系,曾师从陈恒、余嘉锡、启功等大家。1949年初,被选送到华北大学学习,后被分配到由该校副校长范文澜教授主持的历史研究室做研究生,直接受教于史学大师范文澜先生。并在范老的指导下,发表了第一篇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史学论文。 这时作为研究生的来师在研究之余,一项主要工作是对入城后从一些北洋军阀人物家中和某些单位收缴移送来的藏档进行清理和分类。 来师说: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原始的档案材料。这批档案有百余麻袋,杂乱无章,几乎无从 学术贡献8 来新夏教授主要从事古典目录学、历史学、方志学、文献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并有独特的见解。他在图书馆学的课程设置中。发现有重见叠出的弊病,如中国书史、中国目录学史和中国图书馆史的分设,就有数见刘向父子的繁复,于是就构想实施三史合一的课程,即以图书为中心,而涉及与图书有关的各种事业,包括制作、搜求、典藏、分类和再编纂等,不仅最大限度地容纳了原来三种课程的内容,而且重新进行了编排和整合。他将这一构想立即付诸实践,拟定提纲,组织人员,并亲自删订通稿,先后完成了《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和《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的编写,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应用于课堂,不仅使课程设置更趋科学合理,而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得到同行所首肯。来新夏教授从考察图书馆学教育和信息时代到来的实际情况出发,非常注重图书馆学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工作。他曾以坚定的毅力于1979年在南开大学分校独力创办图书馆学专业。 治学心得9 首先,做学问一定要有基干,老话说就是“专攻一经”。无论你是搞哪一领域,先把这一领域内的重要书籍念透一部。研究目录学,首先读的就是《书目答问》,一字一句的念,还将各家批注和相关资料汇总起来研究。其次是要注重积累。现在学术界不重积累,这是受了社会风气浮躁的误导。特别是量化的评价标准,害死人。这是新八股的余毒,方便了评审,危害了学术。要积累就要抄书,做笔记,要做到四勤:脑勤,眼勤,手勤,耳勤。第三点是一定要尊重传统,尊重前人的成果。所谓创新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决不是不尊重前人成果,自搞一套。要相信一点,历史是在很公正地筛选。那些经过历史考验保存下来的文献,必定有它的道理和价值。学术固然有愉悦自身的功用,但这样的“为己之学”只是学术的一部分,“为人之学”才是学术的根本立足点。最后一点,做学问不要赶风。你只要做好你这块领域就行了,不要什么热潮都去赶。作为学者,要经常保持一个“冷”字,求学时,要坐得起 妙观世态10 近年,来新夏用电脑写稿。“我对新鲜事物很好奇,倒不是接受,我是试试,玩一把。”但他对电脑自有看法:“我认为电脑是个手段,不是学问。现在,年轻人把这点忘了,以为有电脑可以不读书,不对的。因为电脑上的文章是别人给你加工做上去的,不是影印本,你自己又不知道前后截取得对不对。现在年轻人三天就能出一篇论文,从电脑上这切一段那切一段,焊接到一块就成了文章,当然跟我们体制有关系,要求学生多少论文,量化。可以用电脑做科研,可以当检索工具来使用,但是做精心研究以后,在成文以前,一定要看原来的经典著作。因为电脑上影印的文章差错率还是有的,所以不要迷信电脑,电脑是使用的工具,而不是研究学问的资源。”如今,来新夏笑称每天的生活是吃饭、睡觉两大主题。“我能吃能睡,间或看点书,书不拘主流与非主流,不拘好坏。但我也不是空坐着消耗时光,做点事,整理旧的东西。”他家也常有年轻人来聊天。“我很喜欢跟他们交流,因为从他们那里知道 主要著作11 一、学术著作《清人笔记叙录》《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古典目录学》《林则徐年谱新编》《北洋军阀史》《结网录》《中国近代史述丛》《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中国地方志》等。二、古籍整理《史记选注》《阅世编》《清嘉录》等。来新夏《出枥集》三、随笔集《冷眼热心》《路与书》《依然集》《枫林唱晚》《邃谷谈往》《一苇争流》《出枥集》《学不厌集》《且去填词》《来新夏书话》《不辍集》(商务印书馆,2012年4月) 所获荣誉12 《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获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中日地方史志比较研究》获日本文部省国际交流基金奖和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奖荣誉奖。《北洋军阀史》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美国华人图书馆协会特评选授予来新夏先生2002年度“杰出贡献奖”。 人物传记13 来新夏:誓不挂笔苦读人(陈鑫)不久前,来新夏先生迎来90寿辰。家乡浙江萧山、工作单位南开大学及在读书界的朋友们,分别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祝寿活动和各具特色的学术交流。来先生不反对热闹的庆祝场面,但拒绝了各种称颂“封号”。他说,“读书人”三个字才是对自己的最高评价,并表示作为读书人的自己“有生之年,誓不挂笔”。纵横三学自成一家从幼年开始,来新夏就在祖父来裕恂的悉心指导下开始了读书生涯。考入辅仁大学后,他受到陈垣、余嘉锡、张星烺、启功等大学者的指点。其后,又在华北大学读范文澜教授的研究生。1951年,他奉调至南开大学任教,读书写作成为了毕生的事业。在治学上,来新夏涉猎颇广,人称“纵横三学,自成一家”。所谓三学,指的是历史学、方志学与图书文献学。这当中每一个领域都足以让人望洋兴叹,但来新夏却能游刃有余,并常常取得开创性成果。1957年《北洋军阀史略》、1981年《古典目录学浅说》、1983年《方志学概 逝世消息14 在告别人世之前,91岁的历史学家来新夏对护士提了一个请求:把我的眼镜拿来,我要看东西;把我的假牙拿来,我要说话。这也许是来新夏陷入昏迷前为人所知的最终遗言。他因肺部感染入院,直至一个月后心脏功能衰竭。上呼吸机前,他还给护士们“上课”,还想读书。2014年3月31日15时10分,春天还没走完,来新夏走了。此前一天,还有学生撰文回忆,南开大学新年晚会有则灯谜,谜面是“落花流水春去也”,谜底就是大名鼎鼎的来新夏教授。在历史学、方志学、图书文献学等多个学科都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来新夏,素以“纵横三学,自成一家”闻名。但他自谦只是“一个读书人”。他如约完成了读书人的誓言——两年前,南开大学为他庆祝九十大寿,他自称“90后”,当众表示:行百里者半九十,九十岁是新的开始,请朋友们监督,“有生之年,誓不挂笔”。去世前几日,来新夏主编的新书《目录学读本》付梓,他没能看到。近千万字的《来新夏文集》再过几天就要交到出